CN205799771U - 一种人造板及其板芯 - Google Patents

一种人造板及其板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799771U
CN205799771U CN201620690989.8U CN201620690989U CN205799771U CN 205799771 U CN205799771 U CN 205799771U CN 201620690989 U CN201620690989 U CN 201620690989U CN 205799771 U CN205799771 U CN 2057997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plate core
groove
core
dow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69098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njiang Sunshine Searle New Mstar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62069098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7997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7997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799771U/zh
Priority to PCT/CN2017/090507 priority patent/WO2018001266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人造板的板芯,包括若干板芯单体,沿所述板芯的宽度方向,各所述板芯单体通过连接筋连接,各板芯单体之间的连接强度较高,从而使得板芯也具有较高的强度。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人造板。

Description

一种人造板及其板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材料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人造板及其板芯。
背景技术
人造板是将木材添加化工胶粘剂制作而成的板材,人造板种类很多,常用的有刨花板、中密度板、细木工板、胶合板及防火板等装饰型人造板,由于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被应用于不同的家具制造领域。
目前,常用的人造板板芯的加工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两种,一种为将单层板材平面压合,以形成板芯,另一种为将单层板材胶粘,以形成板芯。
但是,上述两种加工方式形成的板芯具有密度高,重量大的特点,不利于节省材料以及实现人造板的轻量化,更重要的是,当该人造板长期使用时,容易在压合处或胶粘处发生变形或开裂的情况,从而使得该人造板的强度和刚度均较低。另外,上述第二种加工方式能够适用于木质结构的人造板,当板材为钢材或塑料等材质时,胶粘处的强度大大降低,从而使得该人造板的使用寿命较低。
鉴于上述人造板板芯存在的缺陷,亟待提供一种强度较高的人造板板芯。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为提供一种人造板的板芯,该板芯的各板芯单体沿宽度方向通过连接筋连接,各板芯单体之间的连接强度较高,从而使得板芯也具有较高的强度。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为提供一种人造板。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人造板的板芯,包括若干板芯单体,沿所述板芯的宽度方向,各所述板芯单体通过连接筋连接。
如此设置,本实用新型中的板芯通过连接筋机械连接各板芯单体形成,相较于背景技术中采用平面压合或胶粘连接方式形成的板芯,本实用新型中的板芯能够保证各板芯单体之间具有较高的连接强度,避免板芯长期使用时,各板芯单体之间由于连接强度不够而变形或开裂,从而使得该板芯具有较高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沿宽度方向,各所述板芯单体的第一端板开设有第一凹槽,且相邻所述板芯单体的所述第一凹槽相互连通,形成位于所述板芯第一端面的第一连接槽,所述连接筋卡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槽。
可选地,沿宽度方向,各所述板芯单体的第二端板开设有第二凹槽,且相邻所述板芯单体的所述第二凹槽相互连通,形成位于所述板芯第二端面的第二连接槽,所述连接筋卡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槽。
可选地,沿所述板芯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一端面具有若干相互平行的所述第一连接槽,所述第二端面具有若干相互平行的所述第二连接槽,且所述第一连接槽与所述第二连接槽相间分布。
可选地,沿宽度方向,相邻所述板芯单体相互贴合,且相互贴合的两侧面胶粘。
可选地,沿高度方向,所述第一连接槽倾斜设置于所述第一端面,所述第二连接槽倾斜设置于所述第二端面,且二者的倾斜方向相反。
可选地,沿宽度方向,相邻所述板芯单体具有预定间隙,所述连接筋开设有若干第三凹槽,且所述第一端板与所述第二端板卡接于所述第三凹槽内。
可选地,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端面均设置复合材料板,所述复合材料板开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槽和所述第二连接槽配合的复合板通槽,所述连接筋穿过所述复合板通槽,与所述第一连接槽、所述第二连接槽均卡接。
所述连接筋穿过所述复合板通槽并卡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槽与所述第二连接槽。
可选地,沿所述板芯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凹槽垂直于所述第一端板,所述第二凹槽垂直于所述第二端板,且所述连接筋与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胶粘。
可选地,沿厚度方向,所述第一凹槽倾斜设置于所述第一端板,所述第二凹槽倾斜设置于所述第二端板,且沿高度方向,相邻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倾斜方向相反。
可选地,所述第一端板与所述第二端板相互平行,且二者之间的端板间隙内设置有若干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两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端板与所述第二端板,以使所述板芯为空间结构。
可选地,各所述支撑板相互平行,且与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倾斜连接。
可选地,还包括延长连接件,沿高度方向,所述延长连接件的两端伸入相邻所述板芯单体的所述端板间隙内,且与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胶粘。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人造板,包括板芯及覆盖于所述板芯两端面的装饰板,其中,所述板芯为以上所述的板芯。由于所述板芯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包括所述板芯的所述人造板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可选地,所述装饰板与所述板芯的连接筋胶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提供板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板芯与连接筋配合的第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板芯与连接筋配合的第二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C向视图;
图6为图4的D向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板芯与连接筋配合的第三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侧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连接筋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板芯与连接筋配合的第四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的侧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板芯与连接筋配合的第五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的侧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板芯单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的侧视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板芯单体与延长连接件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16中:
1板芯单体、11第一端板、111第一凹槽、12第二端板、121第二凹槽、13支撑板;
2连接筋、21第三凹槽、22第一凸块、23第二凸块;
3延长连接件、31第一侧板、32第二侧板;
4复合材料板、5装饰板;
6第一端面、61第一连接槽;
A预定间隙、B端板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附图1-15,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提供板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板芯与连接筋配合的第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侧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板芯与连接筋配合的第二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的C向视图;图6为图4的D向视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板芯与连接筋配合的第三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的侧视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连接筋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板芯与连接筋配合的第四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10的侧视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板芯与连接筋配合的第五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图12的侧视图;图1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板芯单体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图14的侧视图;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板芯,包括若干板芯单体1,且各板芯单体1沿板芯的宽度方向通过连接筋2连接,以形成完整的板芯。
如此设置,本实施例中的板芯通过连接筋2机械连接形成,相较于背景技术中采用平面压合或胶粘连接方式形成的板芯,本实施例中的板芯能够保证各板芯单体1之间具有较高的连接强度,避免板芯长期使用时,各板芯单体1之间由于连接强度不够而变形或开裂,从而使得该板芯具有较高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如图14和图15所示,沿宽度方向,各板芯单体1的第一端板11开设有第一凹槽111,且相邻板芯单体1的第一凹槽111相互连通,形成位于板芯第一端面6的第一连接槽61,如图1所示。在此基础上,连接筋2卡接于该第一连接槽61,从而将各板芯单体1沿宽度方向连接形成以下各实施例中的板芯。
如此设置,本实施例中各板芯单体1的机械连接通过连接筋2卡接于第一凹槽111实现,当然,二者之间也可采用本领域常用的其它机械连接方式,例如,板芯单体1可不设有第一凹槽111,而将连接筋2通过螺钉或铆钉固定于各板芯单体1。但是,该连接方式形成的板芯表面不平滑,且设置螺钉或铆钉处存在应力集中,长期使用时,容易形成裂纹而降低板芯的强度。而本实施例中的连接筋2镶嵌入第一凹槽111内,不会占用板芯外部的空间,保证板芯各表面平滑,且其卡接处不存在应力集中,从而保证该板芯具有较高的强度。
进一步地,如图14和图15所示,各板芯单体1沿宽度方向的第二端板12设置有第二凹槽121,且相邻板芯单体1的第二凹槽121相互连通,形成位于板芯第二端面的第二连接槽,该第二端面为图1所示的背面。在此基础上,连接筋2卡接于该第二连接槽。
如此设置,本实施例中的各板芯单体1的正面与背面均通过连接筋2连接,从而进一步保证各板芯单体1的连接强度。
更进一步地,沿板芯的高度方向,即图1-15所示的上下方向,板芯的第一端面6具有若干相互平行的第一连接槽61,第二端面具有若干相互平行的第二连接槽,且各第一连接槽61与各第二连接槽沿高度方向相间分布,从而使得位于板芯前后两端面的各连接筋2的分布方式如图7所示。
当然,上述位于第一端面6和第二端面的各连接筋2的分布方式并不仅限于此,两端面相对应的连接筋2也可位于板芯的同一高度处,但是,本实施例中的设置方式在保证板芯单体1各处均具有较高的连接强度的前提下,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省材料。
图2-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沿宽度方向(图4所示的左右方向)相邻板芯单体1相互贴合,且相互贴合的两侧面相互胶粘。
如此设置,本实施例中的各板芯单体1除通过连接筋2卡接连接外,相邻板芯单体1的侧面胶粘,从而使得该板芯具有更高的强度。
图2和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各板芯单体1上各第一凹槽111与第二凹槽121的设置位置相同,即各板芯单体1的结构完全相同,当其通过连接筋2连接时,各第一连接槽61水平设置于板芯的第一端面6,第二连接槽水平设置于板芯的第二端面。
本实施例中,由于各板芯单体1的结构完全相同,因此,方便实现板芯单体1及板芯的批量生产,且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加工难度。
进一步地,图4-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沿高度方向,第一连接槽61倾斜设置于板芯的第一端面6,如图5所示,第二连接槽倾斜设置于板芯的第二端面,如图6所示,且二者的倾斜方向相反。
本实施例中,由于板芯两端面的连接槽结构不同,因此,形成该板芯的各板芯单体1结构也不同,且当第一连接槽61与第二连接槽倾斜方向相反时,位于板芯第一端面6与第二端面的连接筋2倾斜方向相反,其不仅能够起到连接板芯单体1的作用,还能够提高板芯的抗扭转强度,从而使得该板芯的强度更高。
需要说明的是,图6-8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端面6与第二端面的连接筋2分别平行,当然,位于同一端面的各连接筋2之间也可成任意角度,但是,此时第一凹槽111与第二凹槽121的分布不规则,从而提高板芯单体1和板芯的加工难度及加工成本。因此,可综合考虑板芯强度与加工成本,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板芯两端面连接筋2的结构。
如图7和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沿板芯的宽度方向(图7所示的左右方向),相邻板芯单体1具有预定间隙A,如图9所示,连接筋2开设有若干与板芯单体1的端板配合的第三凹槽21,以使各板芯单体1的第一端板11和第二端板12分别卡接于对应的第三凹槽21内。
此时,相邻第三凹槽21之间形成第一凸块22和第二凸块23,且第一凸块22与第二凸块23相间分布。第一凸块22位于上述预定间隙A内,且沿板芯厚度方向的尺寸与上述预定间隙A相等,第二凸块23位于板芯单体1的第一端板11与第二端板12之间的端板间隙B内,且沿板芯厚度方向的尺寸与端板间隙B相等。
本实施例中,通过开设各第三凹槽21,使得第一凸块22卡接于预定间隙A内,从而起到沿宽度方向定位板芯单体1的作用,保证相邻板芯单体1沿宽度方向的距离恒定。第二凸块23卡接于端板间隙B内,起到定位第一端板11与第二端板12的作用。
可以理解,当各板芯单体1之间具有预定间隙A时,相同宽度的板芯所具有的重量较小,且板芯单体1用量也较小,因此,本实施例中的设置方式更加适用于板芯单体1厚度较大,或板芯强度要求较低的场合。
图10和图11所示的实施例中,板芯的第一端面6与第二端面均连接复合材料板4,此时,该复合材料板4也可开设有与上述第一连接槽61和第二连接槽配合的复合板通槽,连接筋2穿过该复合板通槽并卡接于上述第一连接槽61和第二连接槽,形成如图10和图11所示的板芯。
如此设置,连接筋2不仅将各板芯单体1沿宽度方向相互连接,而且还将复合材料板4固定于板芯单体1,而不需要另外设置复合材料板4与板芯单体1的连接结构,使得该板芯还具有复合材料板的特殊功能。
其中,该复合材料板4可根据实际需要任意设置,例如,可为消音板,此时,该板芯具有良好的隔音效果,也可为防火板,此时,该板芯具有良好的防火效果。当然,复合材料板4的结构及材料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绝对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实施例中的连接筋2需要穿过复合板通槽,因此,其沿厚度方向的尺寸大于以上各实施例中连接筋2沿厚度方向的尺寸。
以上各实施例中,如图2-11所示,沿板芯的厚度方向,第一凹槽111垂直于第一端板11,第二凹槽121垂直于第二端板12,即该第一凹槽111与第二凹槽121沿板芯的厚度方向延伸。同时,图2-11所示的实施例中,连接筋2除卡接于第一凹槽111和第二凹槽121外,还与第一凹槽111和第二凹槽121胶粘。
因此,图2-6所示的实施例中各板芯单体1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以下三种:相邻板芯单体1的侧面胶粘、连接筋2卡接于第一凹槽111和第二凹槽121、连接筋2与第一凹槽111和第二凹槽121胶粘。图7-8、10-11所示的实施例中各板芯单体1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以下两种:连接筋2卡接于第一凹槽111和第二凹槽121,连接筋2与第一凹槽111和第二凹槽121胶粘。
如此设置,本实施例中的设置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板芯单体1之间的连接强度。
另一方面,沿厚度方向,第一凹槽111也可倾斜设置于第一端板11,第二凹槽121也可倾斜设置于第二端板12,即两凹槽均为斜槽。另外,沿高度方向,相邻第一凹槽111倾斜方向相反,相邻第二凹槽112倾斜方向相反。
如此设置,各连接筋2倾斜嵌入板芯内,且通过倾斜方向相反的连接筋2的配合,使得各连接筋2与各板芯单体1之间的连接更加可靠,能够有效防止连接筋2从凹槽中脱出。此时,连接筋2与第一凹槽111和第二凹槽121之间即使不胶粘也能够满足连接强度。当然,连接筋2与凹槽也可胶粘。
图12和图13所示的实施例中,板芯单体1为钢结构或塑料结构,连接筋2为木质结构,当其卡接于板芯单体1时,二者不能胶粘。因此,采用本实施例中的设置方式能够保证板芯单体1为非木质材料时,板芯仍具有良好的连接强度,此时,板芯单体1可为钢材、塑料、竹片、纤维等多种材料。另外,当板芯为非木质材料时,其与装饰板5之间也不能采用现有技术中胶粘的连接方式,此时,采用本实施例中的设置方式,可将木质连接筋2与装饰板5胶粘,从而实现板芯与装饰板5的连接。
以上各实施例中,板芯单体1的结构如图14和图15所示,第一端板11与第二端板12相互平行,且二者之间的端板间隙B内设置有若干支撑板13,该支撑板13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端板11和第二端板12,以使板芯为空间结构。
如此设置,空间结构的板芯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实心板芯,其重量较轻,且节省材料,同时,板芯的空间结构还使其能够承受各方向的压力,提高其强度。另外,本实施例中的板芯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空心板芯,空间结构的板芯显然强度大大提高。
进一步地,如图14和图15所示,各支撑板13相互平行,且与第一端板11和第二端板12倾斜连接。
如此设置,本实施例中板芯单体1的两端板与支撑板13之间形成三角形支撑,该结构的板芯单体1沿厚度方向具有更高的强度和刚度,因此,以上各实施例中的板芯采用本实施例中的板芯单体1时,其宽度和厚度方向均具有较高的强度。
当然,上述板芯单体1的结构并不仅限于此,各支撑板13也可垂直于端板设置,此时板芯也为空间结构,但是,当支撑板13倾斜设置时,板芯单体1厚度方向的强度和刚度更高。另外,端板间隙B内也可设置若干相交的支撑板13,此时,板芯单体1的强度和刚度更高,但是,木材的使用量也相应增大,因此,可根据板芯的强度需要任意选择支撑板的数量和设置方式。
请继续参考附图16,图16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板芯单体与延长连接件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以上各实施例中的连接筋2将各板芯单体1沿宽度方向连接,以使板芯具有所需要的宽度,该板芯的厚度通常由板芯单体1的厚度决定。在此基础上,板芯还可包括延长连接件3,沿高度方向,相邻两板芯单体1通过延长连接件3连接,以使板芯具有所需要的高度。
具体地,如图16所示,沿高度方向,延长连接件3的两端分别伸入相邻两板芯单体1的端板间隙B内,该延长连接件3具有与第一端板11抵接的第一侧板和与第二端板12抵接的第二侧板,且该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分别与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胶粘,从而实现各板芯单体1高度方向的连接。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人造板,包括板芯及设于板芯两端面的装饰板5,其中,板芯为以上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板芯。由于该板芯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包括该板芯的人造板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具体地,如图12和图13所示,装饰板5与板芯之间可通过板芯的连接筋2胶粘。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板芯单体1并不是必须通过连接筋2连接形成板芯,也可采用其它连接方式,同样地,各板芯单体1也可沿高度方向或厚度方向连接形成板芯。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人造板及其板芯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5)

1.一种人造板的板芯,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板芯单体(1),沿所述板芯的宽度方向,各所述板芯单体(1)通过连接筋(2)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芯,其特征在于,沿宽度方向,各所述板芯单体(1)的第一端板(11)开设有第一凹槽(111),且相邻所述板芯单体(1)的所述第一凹槽(111)相互连通,形成位于所述板芯第一端面(6)的第一连接槽(61),所述连接筋(2)卡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槽(6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芯,其特征在于,沿宽度方向,各所述板芯单体(1)的第二端板(12)开设有第二凹槽(121),且相邻所述板芯单体(1)的所述第二凹槽(121)相互连通,形成位于所述板芯第二端面的第二连接槽,所述连接筋(2)卡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板芯,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板芯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一端面(6)具有若干相互平行的所述第一连接槽(61),所述第二端面具有若干相互平行的所述第二连接槽,且所述第一连接槽(61)与所述第二连接槽相间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板芯,其特征在于,沿宽度方向,相邻所述板芯单体(1)相互贴合,且相互贴合的两侧面胶粘。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板芯,其特征在于,沿高度方向,所述第一连接槽(61)倾斜设置于所述第一端面(6),所述第二连接槽倾斜设置于所述第二端面,且二者的倾斜方向相反。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板芯,其特征在于,沿宽度方向,相邻所述板芯单体(1)具有预定间隙(A),所述连接筋(2)开设有若干第三凹槽(21),且所述第一端板(11)与所述第二端板(12)卡接于所述第三凹槽(21)内。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板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面(6)与所述第二端面均设置复合材料板(4),所述复合材料板(4)开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槽(61)和所述第二连接槽配合的复合板通槽,所述连接筋(2)穿过所述复合板通槽,与所述第一连接槽(61)、所述第二连接槽均卡接。
9.根据权利要求3-8中任一项所述的板芯,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板芯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凹槽(111)垂直于所述第一端板(11),所述第二凹槽(121)垂直于所述第二端板(12),且所述连接筋(2)与所述第一凹槽(111)和所述第二凹槽(121)胶粘。
10.根据权利要求3-8中任一项所述的板芯,其特征在于,沿厚度方向,所述第一凹槽(111)倾斜设置于所述第一端板(11),所述第二凹槽(121)倾斜设置于所述第二端板(12),且沿高度方向,相邻所述第一凹槽(111)与所述第二凹槽(121)倾斜方向相反。
11.根据权利要求3-8中任一项所述的板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板(11)与所述第二端板(12)相互平行,且二者之间的端板间隙(B)内设置有若干支撑板(13),所述支撑板(13)的两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端板(11)与所述第二端板(12),以使所述板芯为空间结构。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板芯,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支撑板(13)(12)相互平行,且与所述第一端板(11)和所述第二端板(12)倾斜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板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延长连接件(3),沿高度方向,所述延长连接件(3)的两端伸入相邻所述板芯单体(1)的所述端板间隙(B)内,且与所述第一端板(11)和所述第二端板(12)胶粘。
14.一种人造板,包括板芯及覆盖于所述板芯两端面的装饰板(5),其特征在于,所述板芯为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板芯。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人造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饰板(5)与所述板芯的连接筋(2)胶粘。
CN201620690989.8U 2016-07-01 2016-07-01 一种人造板及其板芯 Active CN2057997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690989.8U CN205799771U (zh) 2016-07-01 2016-07-01 一种人造板及其板芯
PCT/CN2017/090507 WO2018001266A1 (zh) 2016-07-01 2017-06-28 一种人造板及其板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690989.8U CN205799771U (zh) 2016-07-01 2016-07-01 一种人造板及其板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799771U true CN205799771U (zh) 2016-12-14

Family

ID=575124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690989.8U Active CN205799771U (zh) 2016-07-01 2016-07-01 一种人造板及其板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79977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65618A (zh) * 2016-07-01 2016-09-28 孙毅 一种人造板及其板芯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65618A (zh) * 2016-07-01 2016-09-28 孙毅 一种人造板及其板芯
CN105965618B (zh) * 2016-07-01 2019-01-29 孙毅 一种人造板及其板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68431B2 (en) Apparently seamless lengthened bamboo section material and a method thereof
JP3177561U (ja) 耐震構造合板
CN104070567B (zh) 一种结构板及其板芯、板芯的加工方法
CN202264271U (zh) 一种空心重组竹柱
CN201320785Y (zh) 指接式细木工板
CN201857740U (zh) 层压实木复合地板
CN205799771U (zh) 一种人造板及其板芯
US20160208500A1 (en) Laminated cork-based panel without wood layers, the panel comprising a cork-based coupling member
CN105965618B (zh) 一种人造板及其板芯
CN201471547U (zh) 木质复合板材
KR101745457B1 (ko) 휨방지 및 경량화가 가능한 재활용목재 가구용 판넬 및 그 제조방법
CN201907140U (zh) 余料拼接成的家具板件
JP2018178655A (ja) 小屋面構造
CN202088257U (zh) 木质板材结构
CN2774769Y (zh) 竹木复合结构的装饰木质板
CN202273954U (zh) 木家具的榫结构
CN206802018U (zh) 一种翘型条板连接结构
CN203755592U (zh) 一种加强型装饰板材
CN203994102U (zh) 一种结构板及其板芯
CN101748880A (zh) 一种实木复合地板基板及其制造方法
CN205171935U (zh) 一种芯板及其复合地板
JP3147166U (ja) 端部水平面に嵌め合い接合部を備えたパネル板
CN219343864U (zh) 一种木地板无胶自锁拼接结构
CN219618049U (zh) 一种防变形实木卯接板
CN216157055U (zh) 一种异形榫槽结构实木复合地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328

Address after: 212004 Jiangsu Province, Danyang city Yunyang street left YAN Dan Jinlu Industrial Park

Patentee after: Zhenjiang sunshine Searle new Mstar Technology Ltd

Address before: 100012 room 4, unit 4, room 9, No. 52, West Fourth Ring Road,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Sun Yi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