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779457U - 导流罩、叶轮组件及风力发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导流罩、叶轮组件及风力发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779457U
CN205779457U CN201620439255.2U CN201620439255U CN205779457U CN 205779457 U CN205779457 U CN 205779457U CN 201620439255 U CN201620439255 U CN 201620439255U CN 205779457 U CN205779457 U CN 2057794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uppe
wind
seat
wind power
connection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43925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义全
刘晓彬
董家宝
申晓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rth Boyuan (Tengzhou) Composite Mate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FRP Research and Design Institute Composi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FRP Research and Design Institute Composi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FRP Research and Design Institute Composi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43925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7794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7794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7794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8Onshore wind turbines

Landscapes

  • Wind Mo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导流罩、叶轮组件及风力发电装置。本实用新型的风力发电装置的导流罩包括导流罩本体、测风装置和连接部件;所述连接部件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导流罩本体的前端设置有开孔,所述第一端通过所述开孔穿入所述导流罩本体的内部;所述第二端设置在所述导流罩本体的外部,并与所述测风装置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测风装置伸出导流罩前端,在风力发电装置的叶轮的前方检测来流风,能够测得叶轮前方较为真实的风速、风向及其他参数,为风力发电机组提供准确的数据,优化发电控制策略,实现风能的最大利用。

Description

导流罩、叶轮组件及风力发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导流罩、叶轮组件及风力发电装置,尤其是带有测风装置的导流罩、叶轮组件及风力发电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通常采用动量叶素理论描述风力发电装置的叶轮前后的风速及压力分布。但是,精确测量来流风参数,则对于优化风电风力发电装置的发电控制策略、提高发电量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的测风装置通常安装在机舱罩上,机舱罩位于叶轮上的叶片后方,因而测风装置也位于叶片后方。来流风通过叶轮将风的动能转换为机械能。叶轮旋转将改变来流风的速度和方向,从而使得下游流场中距离叶轮截面越近的截面,速度损失越大。此外,尾流及气流经过导流罩和机舱罩时存在加速现象。这些原因导致所测的风速不准确,从而不能向风力发电机组提供准确的风速、风向等参数,直接影响了风力发电机组的发电量,造成一定的能源浪费。CN105134490A公开了一种提高风力发电机组经济性的方法,通过将激光雷达的风况信号引入控制系统来解决传统风杯和风向标测风准确性差、可靠性低等缺点,但是其依然将测风装置设置在叶片的后方(背风方向上)。
综上,目前风力发电装置的测风装置在结构和使用上存在明显的不足,亟待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力发电装置的导流罩,其 可以精确测量来流风参数。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力发电装置的叶轮组件,其不影响来流风参数的测定。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力发电装置,其可以提高发电效果,使得风能利用最大化。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发明人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如下技术方案可以实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风力发电装置的导流罩,所述导流罩包括导流罩本体、测风装置和连接部件;所述连接部件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导流罩本体的前端设置有开孔,所述第一端通过所述开孔穿入所述导流罩本体的内部;所述第二端设置在所述导流罩本体的外部,并与所述测风装置固定连接。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导流罩本体内设置有导流罩腔体,所述第一端通过所述开孔穿入所述导流罩腔体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导流罩中,所述连接部件和所述导流罩本体之间可以采用轴承连接。作为优选,所述的轴承连接为自密封的轴承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导流罩中,所述导流罩还可以包括设置在所述开孔周围的增强部件。所述的增强部件可以为增强板或加固板。本实用新型的开孔为外凸式开孔或内凹式开孔,优选为内凹式开孔。作为优选,开孔处设有轴套,用于支承所述连接部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导流罩中,所述连接部件的第二端设置有避雷针座;所述连接部件与所述避雷针座是一体成型的或者固定连接的,优选为一体成型的。在本实用新型中,上述固定连接的方式可以为焊接、铆接、螺纹连接、螺栓连接、键销连接、弹性卡扣连接、插接等,还可以为法兰连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 固定连接为法兰连接,但不限于此。
在本实用新型的导流罩中,所述测风装置包括密度仪座和风速风向仪座;所述密度仪座和风速风向仪座分别与所述避雷针座固定连接,或者所述密度仪座、风速风向仪座和避雷针座是一体成型的;所述密度仪座、风速风向仪座、避雷针座和连接部件一起形成完整的腔体,所述腔体用于布置线缆。上述线缆包括但不限于密度仪、风速风向仪和避雷针的线缆。在本实用新型中,上述固定连接的方式可以为焊接、铆接、螺纹连接、螺栓连接、键销连接、弹性卡扣连接、插接等,还可以为法兰连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密度仪座、风速风向仪座与避雷针座之间的固定连接方式优选为法兰连接,但不限于此。
在本实用新型的导流罩中,所述导流罩还包括密度仪、风速风向仪和避雷针;所述密度仪、风速风向仪和避雷针分别安装在所述密度仪座、所述风速风向仪座和所述避雷针座上。本实用新型的密度仪、风速风向仪和避雷针可以采用本领域常规的那些,还可以采用CN205003171U公开的测风仪。
在本实用新型的导流罩中,所述连接部件可以包括至少两根连接杆,所述至少两根连接杆之间固定连接。作为优选,所述连接部件可以包括至少三根连接杆,所述至少三根连接杆之间固定连接。在本实用新型中,上述固定连接的方式可以为不可拆固定连接或可拆固定连接。不可拆固定连接包括但不限于焊接、铆接、粘接;可拆固定连接包括但不限于螺纹连接、螺栓连接、键销连接、弹性卡扣连接、插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固定连接为可拆固定连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固定连接为法兰连接。例如,通过螺栓将两个法兰固定在一起。采用上述连接部件,可以实现在高空安装,从而防止在吊装叶轮组件时损坏测风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导流罩的连接部件可以包括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和第三连接杆;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均设置在所述导流罩本体的内部;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与第二连接杆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三连接杆的一端通过所述开孔穿入所述导流罩本体的内部,并与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第三连接杆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导流罩本体的外部,并与所述测风装置固定连接。作为优选,连接部件的第一端设置在第一连接杆上;连接部件的第二端设置在第三连接杆上。这样的设置有利于连接部件的组装和运输,并且可以避免连接部件过长而强度降低。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和第三连接杆的固定连接方式如前所述,这里不再赘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和第三连接杆的固定连接方式为法兰连接。在本实用新型中,连接部件的总长度可以为3~8m,优选为5~6m。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和第三连接杆的长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可以均为1~3m,优选均为1.5~2m。作为优选,第三连接杆的直径要略大于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的直径。
在本实用新型的导流罩中,所述第三连接杆和所述导流罩本体之间可以采用轴承连接。作为优选,所述的轴承连接为自密封的轴承连接。
本实用新型也提供一种风力发电装置的叶轮组件,所述叶轮组件包括叶片和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导流罩,所述叶片安装在所述导流罩上,所述测风装置设置在叶片的前方(注:在来风方向上),优选为正前方。在本实用新型中,叶片的数量和形状并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为3~8个,优选为3~5个。本实用新型的所述测风装置设置在来风方向上,避免了旋转叶轮的干扰,因而有利于准确测定来流风的参 数。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风力发电装置,所述风力发电装置包括上述叶轮组件、机舱罩和风力发电机组;所述风力发电机组设置在所述机舱罩内;所述叶轮组件设置在所述机舱罩的一侧;所述风力发电机组上设置有滑环,用于将所述叶轮组件的连接部件与所述风力发电机组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滑环优选为双管滑环。
本实用新型将测风装置设置在导流罩本体上,进而将测风装置安装在风力发电装置的叶轮组件前方的来风方向。本实用新型的测风装置伸出导流罩前端,在风力发电装置的叶轮的前方检测来流风,能够测得叶轮前方较为真实的风速、风向及其他参数,为风力发电机组提供准确的数据,优化发电控制策略,实现风能的最大利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案,连接部件包括多个连接杆,这样的导流罩结构简便,便于在高空安装维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案,所述密度仪座、风速风向仪座、避雷针座和连接部件一起形成完整的腔体,便于穿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导流罩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第一连接杆;2、第二连接杆;3、第三连接杆;4、滑环;5、加强板;6、密度仪座;7、风速风向仪座;8、避雷针座;9、轴套;10、导流罩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此。
实施例 1
图1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导流罩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导流罩包括导流罩本体10,导流罩本体10的前端设置有内凹式开孔,在所述开孔的周围设置有加强板5,这样可以增加导流罩的强度。导流罩本体10的开孔处设置有轴套9,用于支承连接部件。
本实用新型的导流罩的连接部件包括第一连接杆1、第二连接杆2和第三连接杆3;第一连接杆1和第二连接杆2均设置在所述导流罩本体10的内部。第一连接杆1的一端与第二连接杆2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杆1的另一端固定在风力发电机组的滑环4上。第三连接杆3的一端通过所述开孔处的轴套9穿入所述导流罩本体10的内部,并与第二连接杆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第三连接杆3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导流罩本体10的外部。第三连接杆3和导流罩本体10之间采用自密封的轴承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导流罩还包括密度仪座6、风速风向仪座7和避雷针座8。避雷针座8设置在第三连接杆3上,并且二者一体成型。密度仪座6和风速风向仪座7分别与避雷针座8通过法兰连接。密度仪座6、风速风向仪座7、避雷针座8和连接部件(第一连接杆1、第二连接杆2和第三连接杆3)一起形成完整的腔体,所述腔体用于布置密度仪、风速风向仪和避雷针的线缆。
本实用新型的导流罩还包括密度仪、风速风向仪和避雷针(图中未示出)。密度仪、风速风向仪和避雷针分别安装在所述密度仪座6、所述风速风向仪座7和所述避雷针座8上,从而形成带有测风装置的导流罩A。
在高空安装过程中,在风力发电机组的外部安装机舱罩,在机舱罩的一侧安装叶轮组件(图中未示出)。叶轮组件包括导流罩本体10 和安装在其上的三个叶片(图中未示出)。风力发电机组上设置有滑环4,将第一连接杆1固定连接在滑环4上。将第三连接杆3穿过导流罩本体10前端的开孔处的轴套9;将第一连接杆1、第二连接杆2和第三连接杆3通过法兰固定连接在一起。然后,将密度仪座6和风速风向仪座7分别与第三连接杆3上的避雷针座8通过法兰连接;最后将密度仪、风速风向仪和避雷针(图中未示出)分别安装在密度仪座6、风速风向仪座7和避雷针座8上,从而形成本实用新型的风力发电装置。
实施例 2 5
根据实施例1,并按照表1给出的参数调整导流罩的结构,获得导流罩B~E。
1
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任何变形、改进、替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风力发电装置的导流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罩包括导流罩本体、测风装置和连接部件;所述连接部件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导流罩本体的前端设置有开孔,所述第一端通过所述开孔穿入所述导流罩本体的内部;所述第二端设置在所述导流罩本体的外部,并与所述测风装置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流罩,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和所述导流罩本体之间采用轴承连接,所述的轴承连接为自密封的轴承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流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罩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开孔周围的增强部件;所述开孔为外凸式开孔或内凹式开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流罩,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的第二端设置有避雷针座;所述连接部件与所述避雷针座是一体成型的或者固定连接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流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测风装置包括密度仪座和风速风向仪座;所述密度仪座和风速风向仪座分别与所述避雷针座固定连接,或者所述密度仪座、风速风向仪座和避雷针座是一体成型的;所述密度仪座、风速风向仪座、避雷针座和连接部件一起形成完整的腔体,所述腔体用于布置线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流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罩还包括密度仪、风速风向仪和避雷针;所述密度仪、风速风向仪和避雷针分别安装在所述密度仪座、所述风速风向仪座和所述避雷针座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流罩,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包括至少两根连接杆,所述至少两根连接杆之间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流罩,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包括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和第三连接杆;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均设置在所述导流罩本体的内部;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与第二连接杆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三连接杆的一端通过所述开孔穿入所述导流罩本体的内部,并与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第三连接杆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导流罩本体的外部,并与所述测风装置固定连接。
9.一种风力发电装置的叶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组件包括叶片和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导流罩,所述叶片安装在所述导流罩上,所述测风装置设置在叶片的前方。
10.一种风力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力发电装置包括权利要求9所述的叶轮组件、机舱罩和风力发电机组;所述风力发电机组设置在所述机舱罩内;所述叶轮组件设置在所述机舱罩的一侧;所述风力发电机组上设置有滑环,用于将所述叶轮组件的连接部件与所述风力发电机组固定连接。
CN201620439255.2U 2016-05-16 2016-05-16 导流罩、叶轮组件及风力发电装置 Active CN2057794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439255.2U CN205779457U (zh) 2016-05-16 2016-05-16 导流罩、叶轮组件及风力发电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439255.2U CN205779457U (zh) 2016-05-16 2016-05-16 导流罩、叶轮组件及风力发电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779457U true CN205779457U (zh) 2016-12-07

Family

ID=574095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439255.2U Active CN205779457U (zh) 2016-05-16 2016-05-16 导流罩、叶轮组件及风力发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77945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63952A (zh) * 2016-05-16 2016-08-17 北京玻钢院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导流罩、叶轮组件及风力发电装置
CN110145444A (zh) * 2019-05-09 2019-08-20 东南大学 一种叶轮前测风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63952A (zh) * 2016-05-16 2016-08-17 北京玻钢院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导流罩、叶轮组件及风力发电装置
CN110145444A (zh) * 2019-05-09 2019-08-20 东南大学 一种叶轮前测风装置
CN110145444B (zh) * 2019-05-09 2020-12-29 东南大学 一种叶轮前测风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63952A (zh) 导流罩、叶轮组件及风力发电装置
Maeda et al. Effect of number of blades on aerodynamic forces on a straight-bladed 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
Dou et al.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 performance and wake effect of a small-scale wind turbine in a wind tunnel
Maeda et al. Study on power performance for straight-bladed 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 by field and wind tunnel test
Chehouri et al. Review of performance optimization techniques applied to wind turbines
Barnes et al. Determining the impact of VAWT farm configurations on power output
Adaramola et al.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wake effects on wind turbine performance
Yang et al. Visualization of the tip vortices in a wind turbine wake
Mühle et al.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winglets on the tip vortex interaction in the near wake of a model wind turbine
CN205779457U (zh) 导流罩、叶轮组件及风力发电装置
Sun et al. Power performance and self-starting features of H-rotor and helical 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s with different airfoils in turbulence
Mendoza et al. Improving farm efficiency of interacting vertical‐axis wind turbines through wake deflection using pitched struts
Bontempo et al. The Joukowsky rotor for diffuser augmented wind turbines: design and analysis
CN109707560A (zh) 一种基于文丘里效应的风光发电装置
Hashem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of wind-lens turbine using high-fidelity CFD simulations
Hu et al.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the effects of turbine rotation directions on the wake interference of wind turbines
CN201827027U (zh) 一种风电塔筒自定位法兰
Noyes et al. Measurements and predictions of wind turbine tower shadow and fairing effects
Sucameli et al. Comparison of some wind turbine noise emission models coupled to BEM aerodynamics
El Makdah et al. The influence of axial gusts on the output of low-inertia rotors
Schito Large Eddy Simulation of wind turbines: interaction with turbulent flow
Silva et al. A novel mechanism of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harvesting by horizontal-axis wind and hydrokinetic turbines
CN107575346B (zh)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风轮气动不平衡检测方法和装置
Gerke et al. Validation of turbulence models through SCADA data
Karimian Aliabadi et al. Modeling of a wind energy harvesting INVELOX system by combination of numerical results and semi-analytical framework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1227

Address after: 277100 South of Beixinxi Road, Tengzhou City, Zaozhuang City, Shandong Province (Tengzhou Machinery Industry Productivity Promotion Center)

Patentee after: North Boyuan (Tengzhou) Composite Material Co., Ltd.

Address before: 102101 No. 261 Kangxi Road, Badal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Yanqing County,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FRP Research & Design Institute Composite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