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752696U -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配合结构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配合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752696U
CN205752696U CN201620433257.0U CN201620433257U CN205752696U CN 205752696 U CN205752696 U CN 205752696U CN 201620433257 U CN201620433257 U CN 201620433257U CN 205752696 U CN205752696 U CN 20575269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adapter
male end
notch
termina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43325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范丽娟
曾艮富
陈海峻
池田智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qi (china) Invest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qi (china) Invest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qi (china) Invest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iqi (china) Invest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43325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75269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75269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75269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在一侧处具有开口,配对连接器经由所述开口插入在该连接器中而与该连接器电气连接,所述连接器包括连接器外壳,所述连接器外壳形成有槽口,该槽口形成于该连接器外壳在所述开口侧的周缘的一部分中,以从所述周缘朝着所述开口侧的相反侧凹进。利用上述连接器,可以在公母端连接器的对插操作过程中,加长母端连接器外壳与公端连接器外壳的配合长度,避免与母端连接器外壳刮伤暴露在公端连接器内的公端子。

Description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配合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设计一种连接器,特别是母端连接器,以及一种利用该母端连接器与公端连接器的配合结构,通过该母端连接器,可以在公母端连接器的对插操作过程中,加长母端连接器外壳与公端连接器外壳的配合长度,避免与母端连接器外壳刮伤暴露在公端连接器内的公端子。
背景技术
为了实现电气连接,需要将公端连接器与母端连接器进行对插。在公端连接器中,安装有公端子,公端子的一端压接电线,而另一端由于其属性原因在设计时一般是直接暴露在公端连接器内部。在母端连接器中,安装与公端子配对的母端子,该母端子由于其属性,在设计时一般是安装在母端连接器内部的端子容纳部中,该母端子一端压接于电线而另一端是容纳在端子容纳部中的盒状的电接触部,从而在公母端连接器插接完成时,公端子的暴露的插针部也可插入到母端子的电接触部内而建立电气导通。
传统的公端连接器和母端连接器如图1的(a)和(b)所示。如图1(a)所示,公端连接器1的外壳在其安装侧在对角位置处设置有两个凸缘2,该凸缘2内形成有螺栓孔3,从而可以通过利用螺栓4等插入该螺栓孔3并拧紧至安装部件5而将公端连接器6固定于安装部件5,使得公端连接器1的外壳在安装侧的端面固定于安装部件5,在下文中,该端面简称为连接器的固定安装侧端面,并且将该安装固定侧端面所固定于的表面称作为连接器固定面。公端子安装在公端连接器内部,并且暴露的插针部距离公端连接器外壳的开口端面达一定距离。母端连接器6的内部设置有端子容纳部7,该端子容纳部距离母端连接器6的外壳的开口端面也达一定的距离。
根据上述传统的公母端连接器的构造,由于公端子的插针部在设计中直接暴露在公端连接器内,所以在公母端连接器配合的过程中,如果公母连接器不能沿水平和竖直方向对准后再插入,例如,倾斜插入时,可能会发生母端连接器外壳内的端子容纳部刮伤公端子的情况。
针对上述问题,能够想到的是:由于在公母端子间相互接触前公母端连接器的外壳先要进行初期嵌合,平行于嵌合方向的外壳会相互重叠,因此接插件便处于水平方向,外壳间重叠的长度越长接插件就越处于水平,因此,可以通过加长连接器外壳的配合面,使母端连接器与公端连接器配合时,端子容纳部在触碰公端子之前先与公端连接器的外壳相干涉,从而达到保护公端子不受损伤的作用。
如图1所示,公母端连接器外壳的开口端面通常都是十分平整的,对于母端连接器的外壳的长度设计,通常以不干涉连接器固定用螺栓为标准,即,以固定用螺栓为参考标准。如图2所示,A是母端连接器的开口侧端面与公端连接器固定用螺栓的距离,B是母端连接器的开口侧端面与公端连接器的连接器固定面的距离。
考虑到在公母端连接器的对插过程中,公端连接器的凸缘和螺栓会对母端连接器的外壳和固定部件造成干涉,传统上,为了避免该干涉,加长连接器外壳配合面的方法在于加长母端连接器外壳的整体的长度或者将公端连接器的凸缘设置在更外侧使其可以不与母端连接器干涉。然而,上述这两种方式都无疑地增大了连接器的尺寸,造成了大型化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绝缘上述问题,本申请的发明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研制出了一种即能够满足小型化要求,又能够加长公母端连接器间的配合长度从而避免损伤暴露的公端子的方案。
具体地,本申请的发明人打破常规,将母端连接器的外壳的长度设计以连接器固定面为参考标准,而并不像上面传统那样以安装螺栓为参考标准,能够答复减小母端连接器的开口侧端面与公端连接器的固定安装侧端面的距离,并且所节省的距离可以用于加长公母连接器的配合面的长度,从而更有利地进行连接器外壳之间的初期嵌合,使得母端连接器在触碰公端子之前先与公端连接器的外壳相干涉,从而达到保护公端子不受损伤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在一侧处具有开口,配对连接器经由所述开口插入在该连接器中而与该连接器电气连接,所述连接器包括连接器外壳,所述连接器外壳形成有槽口,该槽口形成于该连接器外壳在所述开口侧的周缘的一部分中,以从所述周缘朝着所述开口侧的相反侧凹进。
优选地,所述槽口还沿着所述连接器外壳的径向方向向内侧凹进。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涉及一种连接器配合结构,包括:母端连接器,该母端连接器在一侧具有开口,以及公端连接器,该公端连接器经由所述开口插入在所述母端连接器中而与所述母端连接器电气连接,其中,所述母端连接器的母端连接器外壳上形成有槽口,该槽口形成于该母端连接器外壳在所述开口侧的周缘的一部分中,以从所述周缘朝着所述开口侧的相反侧凹进,并且其中,所述公端连接器的公端连接器外壳上形成有固定用凸缘,该凸缘从所述公端连接器外壳的朝向安装部件的固定安装侧的周缘的一部分伸出,使得在所述母端连接器连接于所述公端连接器的状态下,所述凸缘容纳在所述槽口中。
优选地,所述公端连接器的凸缘中形成有螺栓孔,供固定用螺栓插入,在所述母端连接器连接于所述公端连接器且所述螺栓紧固于所述螺栓孔的状态下,所述螺栓与所述凸缘一起收容在所述槽口中,并且所述母端连接器外壳的开口侧端面与连接器固定面之间相隔第一距离,所述螺栓的顶面与对向的所述槽口的底面之间相隔第二距离,并且所述第一距离小于所述连接器固定面到所述螺栓的顶面的距离,其中所述连接器固定面是所述公端连接器的固定安装侧端面所固定至的表面。
优选地,所述槽口还沿着所述连接器外壳的径向方向向内侧凹进。
优选地,所述第一距离基本等于所述第二距离。
优选地,所述槽口的形状遵循处于紧固状态的所述凸缘和所述螺栓的形状。
优选地,所述母端连接器外壳在内表面侧形成有凸肋,并且所述公端连接器外壳在外表面侧形成有能够沿着凸肋移动的凹槽。
优选地,所述母端连接器外壳上形成有锁定部,所述公端连接器外壳上形成有能够与所述锁定部锁定的被锁定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两方面,在公母端连接器的插接嵌合过程中,由于母端连接器设置有槽口,嵌合方向上的凸缘区域和槽口部区域有了交叉,使得凸缘和螺栓能够收容在槽口中以避免干涉。由此,增长了公母端连接器的配合面的长度,这样在初期嵌合状态下就可以确保引导过程以及端子间的嵌合过程。从而,在连接器对插过程中,随着母端连接器外壳与公端连接器外壳的配合面变长,母端外壳就与公端外壳接触的时间变早,有效地防止了母端连接器与暴露的公端子的接触,达到了保护公端子的作用。相比与传统的连接器配合结构,仅仅需要母端连接器设置槽口,完全不需要另外增长母端连接器的整体长度或者将公端连接器的固定凸缘设置在避免干涉的连接器外壳外侧,从而避免了大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的公端连接器和母端连接器的立体图,其中图1(a)是公端连接器的立体图,图1(b)是母端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传统的公端连接器和母端连接器完成插接的状态的侧视图,其中公端连接器利用螺栓固定在安装部件上。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公端连接器和母端连接器的立体图,其中图3(a)是公端连接器的立体图,图3(b)是母端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母端连接器与公端连接器完成插接的状态视图,图4(a)是立体图,图4(b)是侧视图,其中公端连接器利用螺栓固定在安装部件上。
图5是示出母端连接器与公端连接器的插接过程中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列表
1 安装部件
10 公端连接器
11 公端连接器外壳
12 凸缘
13 螺栓孔
14 凸肋
15 卡止突起(被锁定部)
20 母端连接器
21 开口
22 母端连接器外壳
23 槽口
230 槽口底面
231 第一槽口
232 第二槽口
24 端子容纳部
25 卡止孔(锁定部)
30 螺栓
40 公端子
41 插针部
50 母端子
51 电接触部
W 电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以便更加清楚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以及其相应的技术效果。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并未对公端连接器做改进,仍然使用传统的公端连接器。
如图3(a)所示,对于公端连接器10,其一端(图中的右端)用于固定安装于安装部件1(可见图4),一端(图中的左端)用于与母端连接器20实现对插嵌合操作。为了方便而言,将公端连接器10的公端连接器外壳11的用于固定安装于安装部件1的这侧称作为固定安装侧,将用于与母端连接器20插接嵌合的这侧称作为插接侧。该公端连接器10的公端连接器外壳11在固定安装侧的外周缘的一部分处,在本实施例中,是在对角部分处,形成有两个向外伸出的固定用凸缘12。凸缘12中形成有螺栓孔13,通过利用螺栓30穿过该螺栓孔13并且拧入对应的安装部件1中,可以实现将公端连接器10紧固于安装部件1。如图3(a)所示,一般而言,为了小型化的要求,凸缘12的固定安装侧端面与公端连接器外壳11的固定安装侧端面齐平。
为了实现电气连接,如图5所示,公端子40安装于该公端连接器10中,公端子的一端压接电线W,另一端是暴露在公端连接器外壳11的内部的插针部41,该插针部41的自由端距离公端连接器外壳11的插接侧端面一定的距离。
如图3(b)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母端连接器20,其一端开口,从而公端连接器10能够经由该开口21而插入在母端连接器20内侧。从图中可以看出,与传统的母端连接器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母端连接器20的母端连接器外壳22的开口侧端面并非设计成平整的端面,而是在与公端连接器10的凸缘12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了两个槽口23。
母端连接器外壳22内形成有端子容纳部24,用于将母端子50容纳在其内,端子容纳部24距离母端连接器外壳22的开口侧端面一定的距离。如图5所述,母端子50的一端是盒状的电接触部51,公端子40的插针部41能够插入在该电接触部51中以建立电气导通,母端子50的另一端压接电线(图中未示出)。从该图5可以看出,在公端子40与母端子50接触之前,公端连接器外壳11的大部分已经插入在了母端连接器外壳22中,从而能够助于稳定插入。
以下,将详细说明母端连接器外壳22的槽口23,该槽口23包括向与母端连接器外壳22的开口侧的相反侧凹入的第一槽口231和除了向开口侧相反侧凹入之外还沿母端连接器外壳22的径向向内凹入的第二槽口232,第一槽口231与第二槽口232连续。如图3(b)所示,关于第一槽口231,朝着母端连接器外壳22的开口侧的相反侧切掉母端连接器外壳22的开口侧周缘的一部分,切掉的长度可以与公端连接器10的凸缘12的厚度基本一致。关于第二槽口232,从第一槽口231的底面,朝着开口侧相反侧并且沿着母端连接器外壳22的径向向内的方向继续切掉母端连接器外壳22的外周壁的一部分,在此,沿开口侧相反侧切掉的长度可以略大于公端连接器20的固定用螺栓30的厚度。所述槽口的23形成位置和形状以及数量根据公端连接器10的凸缘12的位置和形状以及数量来确定。
利用具有上述槽口23的母端连接器20,当进行公端连接器10向母端连接器20内的插接嵌合时,由于公端连接器10的凸缘12和固定用螺栓30能够收容在该槽口23中而不会与母端连接器20造成干涉,所以与传统的不具有槽口23的母端连接器相比,至少将公母端连接器的相互配合的配合面的长度,即外壳相互叠置的长度,增加了凸缘12和固定用螺栓30的总厚度。
由图4可知,根据本实用新型,在公母连接器完全插入配合后,连接器固定面到母端连接器外壳的开口侧端面的距离小于连接器固定面到螺栓的顶面的距离,与图2所示的传统的结构相比,至少利用了相当于凸缘12和螺栓30的总厚度的长度,从而大幅增加了配合面的长度。另外,如图4所示,为了小型化需求,在工艺上可实现的范围内,在公母端连接器10和20插接嵌合完成的状态下,母端连接器外壳的槽口23的槽口底面230与公端连接器10的固定用螺栓30之间的距离C可以是基本等于母端连接器外壳的开口侧端面与连接器固定面之间的距离D。换句话说,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母端连接器20,槽口23的槽口底面230变成了与螺栓30配合的配合表面,而不是像传统连接器那样,连接器外壳的开口端面是该配合表面,从而将传统的图2中距离B大幅减小至了C。换个角度,可以认为是在完全不需要增加母端连接器的长度而导致大型化的基础上,即实现了将传统的母端连接器的配合面增加了从槽口23的槽口底面230至开口端面的长度。在此,设置距离C、D而不是紧贴着设置的原因在于如果紧贴设置的话,即,如果在设计时不考虑余留这个距离C、D,那么在实际生产中一旦公差过大,很有可能发生在公母端连接器完全扣合前母端连接器开口侧端面就碰到螺栓或者安装部件,从而就会出现干涉而无法扣合。考虑到这个原因,再设计时一定要预留这个安全距离C、D,C、D的距离为零或过小的话容易因为工艺达不到绝对零而产生次品。当然,本案中C与D相等是一种特殊情况,其也可以不相等。
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公母端连接器10和20,在插接嵌合过程中,由于母端连接器10设置有槽口,嵌合方向上的凸缘区域和槽口部区域有了交叉,增长了公母端连接器10和20的配合面的长度,这样在初期嵌合状态下就可以确保引导过程以及端子间的嵌合过程。因此,在连接器对插过程中,随着母端连接器外壳22与公端连接器外壳11的配合面变长,母端连接器外壳与公端连接器外壳接触的时间变早,从而有效地防止了母端连接器与暴露的公端子的接触,达到了保护公端子的作用。相比与传统的连接器配合结构,仅仅需要母端连接器设置槽口,完全不需要另外增长母端连接器的整体长度或者将公端连接器的固定凸缘设置在避免干涉的连接器外壳外侧,从而避免了大型化。
另外,考虑到公端连接器10的连接器壳体一般是上下对称的结构,所以为了防止在连接器的对插操作时将公端连接器以错误的相反方向插入,所以需要设置错误插入防止部。如图3(a)所示,可以在公端连接器10的外表面上设置沿着连接器纵向以突条状延伸的凸肋14,所述母端连接器外壳在可以内表面上形成沿着连接器纵向以凹入方式延伸的凹槽(未示出),从而在公母端连接器10和20的对插嵌合过程中,能够通过凸肋而明确插入方向,防止错误插入导致的损害。此外,该凸肋和凹槽之间的配合还起到了引导插入的作用,凸肋、肋14可以在凹槽25中滑动,从而实现导向。
另外,为了实现公端连接器10与母端连接器20之间的锁定,所述母端连接器外壳22上形成有卡止孔(锁定部)25,所述公端连接器外壳上形成有能够与所述卡止孔25锁定的卡止突起(被锁定部)15。在公端连接器10与母端连接器20完全嵌合时,卡止突起15卡止在卡止孔25中,以相互锁定,从而实现了连接器之间的锁定。
以上已经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但是应当理解的是,其仅是一个实例,而并非是限制性的。例如,公端连接器的固定手段以凸缘为例,但是也可以其它形状。例如,母端连接器的槽口的形状可以不是实施例中所示出的形状,其形状只要能够与公端连接器的固定用凸缘相配合即可,并且数量也不限于实施例中的两个,只要与凸缘的数量一致即可。例如,母端连接器的槽口在实施例中说明了还具有向径向向内方向凹入的第二槽口,但是也可理解成第一槽口和第二槽口为连续的向开口侧的反方向凹入的一个连续槽口。另外,对于凸肋和凹槽,以及锁定部与被锁定部,其可以采用任何公知的方式,只要能够实现防止错误插入的作用和锁定作用即可。而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文中所提到的等于、相等、一致可以是公差范围内的基本相等、大致相等、基本一致等等,而可以不是绝对相等或绝对一致。

Claims (9)

1.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在一侧处具有开口,配对连接器经由所述开口插入在该连接器中而与该连接器电气连接,
所述连接器包括连接器外壳,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外壳形成有槽口,该槽口形成于该连接器外壳在所述开口侧的周缘的一部分中,以从所述周缘朝着所述开口侧的相反侧凹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口还沿着所述连接器外壳的径向方向向内侧凹进。
3.一种连接器配合结构,包括:
母端连接器,该母端连接器在一侧具有开口,以及
公端连接器,该公端连接器经由所述开口插入在所述母端连接器中而与所述母端连接器电气连接,
其特征在于
所述母端连接器的母端连接器外壳上形成有槽口,该槽口形成于该母端连接器外壳在所述开口侧的周缘的一部分中,以从所述周缘朝着所述开口侧的相反侧凹进,并且
所述公端连接器的公端连接器外壳上形成有固定用凸缘,该凸缘从所述公端连接器外壳的朝向安装部件的固定安装侧的周缘的一部分伸出,使得在所述母端连接器连接于所述公端连接器的状态下,所述凸缘容纳在所述槽口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公端连接器的凸缘中形成有螺栓孔,供固定用螺栓插入,在所述母端连接器连接于所述公端连接器且所述螺栓紧固于所述螺栓孔的状态下,所述螺栓与所述凸缘一起收容在所述槽口中,并且
所述母端连接器外壳的开口侧端面与连接器固定面之间相隔第一距离,所述螺栓的顶面与对向的所述槽口的底面之间相隔第二距离,并且所述第一距离小于所述连接器固定面到所述螺栓的顶面的距离,其中,所述连接器固定面是所述公端连接器的固定安装侧端面所固定至的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连接器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口还沿着所述连接器外壳的径向方向向内侧凹进。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距离基本等于所述第二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口的形状遵循处于紧固状态的所述凸缘和所述螺栓的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母端连接器外壳在内表面侧形成有凸肋,并且
所述公端连接器外壳在外表面侧形成有能够沿着凸肋移动的凹槽。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母端连接器外壳上形成有锁定部,所述公端连接器外壳上形成有能够与所述锁定部锁定的被锁定部。
CN201620433257.0U 2016-05-12 2016-05-12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配合结构 Active CN20575269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433257.0U CN205752696U (zh) 2016-05-12 2016-05-12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配合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433257.0U CN205752696U (zh) 2016-05-12 2016-05-12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配合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752696U true CN205752696U (zh) 2016-11-30

Family

ID=573654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433257.0U Active CN205752696U (zh) 2016-05-12 2016-05-12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配合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75269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61380A (zh) * 2018-01-19 2019-07-26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61380A (zh) * 2018-01-19 2019-07-26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62413B2 (en) Shield connector
CN207082675U (zh) 防水衬套连接器组件、防水衬套插座连接器以及防水衬套插头连接器
US8167634B2 (en) Connector with a sealing ring having a bulge at its inner peripheral side of its main body
US8657621B2 (en) Connector apparatus
CN101488616B (zh) 连接器
CN109980443A (zh) 连接器
TW201740627A (zh) 電連接器及安裝有該電連接器的電子設備
CN104779488B (zh) 弯式屏蔽mcu总线插头
US10290966B2 (en) Joint connector
US11038311B2 (en) Multi-functional charger
KR20190108069A (ko) 연결 단자
CN205752696U (zh)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配合结构
JP5312175B2 (ja) コネクタ
US9065198B2 (en) Connector with foreign substance entrance preventing portion
US7661992B1 (en) Safe power plugging mechanism
US20220200193A1 (en) Battery connector for electric bicycle
CN105390881B (zh) 插座连接器及插头连接器
CN107248637A (zh) 电连接器
US3560910A (en) Module
JP2004192991A (ja) アース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US10297942B1 (en) Grounding connectors
CN107069303A (zh) 插头、插座及连接器组件
US20160276781A1 (en) Shielding shell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thereof
CN107732563A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US6511352B2 (en) Connector connection structu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