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747409U - 空调器、出风装置及其导风机构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出风装置及其导风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747409U
CN205747409U CN201620536594.2U CN201620536594U CN205747409U CN 205747409 U CN205747409 U CN 205747409U CN 201620536594 U CN201620536594 U CN 201620536594U CN 205747409 U CN205747409 U CN 2057474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 deflector
air
housing
guiding mechanism
lower wi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53659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振健
吕千浩
陈诚
林金煌
程春雨
赖聪
肖林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162053659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7474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7474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747409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导风机构,包括:壳体,具有中空的容纳腔,所述壳体上还开设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连通所述容纳腔;及出风板,安装于所述壳体上,并位于所述出风口的上沿,所述出风板能够与所述壳体的顶部相接触,所述出风板用于将聚集于所述壳体的顶部的出风输出。出风板与壳体的顶部的内表面相接触,这样壳体的顶部的出风能够沿着出风板输出,使得因附壁效应聚集于壳体顶部的出风能够输出,提高导风机构的出风效率,保证空调器的出风效果,便于用户使用。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及其出风装置。

Description

空调器、出风装置及其导风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出风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器、出风装置及其导风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空调器在出风时,出风气流会附着于空调器的内壁,并沿着内壁聚集于空调器的顶部,并且,导风板摆动导风会导出风道中的出风,而空调器的顶部的出风气流仍然会聚集,不会输出,减少空调器的出风量,降低空调器的出风效率,影响用户的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目前因附壁效应导致的出风容易聚集于空调器的顶部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使因附壁效应而聚集于空调器的顶部的出风能够输出的导风机构,同时还提供了一种含有上述导风机构的出风装置,以及含有上述出风装置的空调器。上述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导风机构,包括:
壳体,具有中空的容纳腔,所述壳体上还开设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连通所述容纳腔;及
出风板,安装于所述壳体上,并位于所述出风口的上沿,所述出风板能够与所述壳体的顶部相接触,所述出风板用于将聚集于所述壳体的顶部的出风输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风板能够与所述壳体的顶部相贴合;
或者,所述出风板的边沿能够与所述壳体的顶部相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风板包括上导风板及下导风板;
所述上导风板安装于所述壳体上,并位于所述出风口的上沿;
所述上导风板能够与所述壳体的顶部相接触,所述上导风板用于将聚集于所述壳体的顶部的出风输出;
所述下导风板位于所述上导风板的下方,所述下导风板位于所述出风口中;
所述导风机构还包括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下导风板连接,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下导风板运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内表面与所述上导风板的表面圆滑过渡或处于同一平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导风板可转动的安装于所述壳体上,所述上导风板通过连接件与所述下导风板连接;
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下导风板运动,并通过所述连接件使所述上导风板朝向所述下导风板运动或者与所述壳体的顶部相贴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包括滑轨,所述滑轨的一端设置于所述上导风板上,所述滑轨的另一端悬空设置于所述上导风板与所述下导风板之间,所述下导风板与所述滑轨连接;
所述驱动组件带动所述下导风板沿所述滑轨运动,并使所述上导风板朝向所述下导风板运动或者与所述壳体的顶部相贴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滑轨具有第一端及与所述第一端相对设置的第二端;
所述下导风板运动至所述第一端,所述下导风板能够带动所述上导风板朝向所述下导风板运动;
所述下导风板沿所述滑轨运动,并运动至所述第二端,所述上导风板与所述壳体的顶部相贴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还包括连杆,所述连杆连接所述下导风板,且所述连杆远离所述下导风板的一端安装于所述滑轨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杆上设置有钩部,所述滑轨上设置有滑槽,所述钩部安装于所述滑槽中,并沿所述滑槽运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风机构还包括扭转件,所述扭转件安装于所述上导风板上,所述扭转件使所述上导风板能够所述壳体的内表面相接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电机及传动部,所述电机与所述传动部连接,所述传动部与所述下导风板连接;
所述传动部包括齿轮及齿条,所述齿轮安装于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齿条与所述齿轮相啮合,且所述齿条与所述下导风板的边缘连接;
所述电机驱动所述齿轮转动,并带动所述齿条驱动所述下导风板运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导风板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下导风板成列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杆与所述滑轨的数量相等,且均为两个;
两个所述连杆相对设置与所述下导风板上,所述滑轨与所述连杆对应设置。
还涉及一种出风装置,包括出风面罩及如上述任一技术特征所述的导风机构;
所述出风面罩上设置有出风格栅,所述出风面罩罩设所述导风机构,所述出风格栅与所述导风机构的出风口相对应。
还涉及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器本体及如上述技术特征所述的出风装置;
所述出风装置位于所述空调器本体的顶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出风装置及其导风机构,结构设计合理,出风板与壳体的顶部的内表面相接触,这样壳体的顶部的出风能够沿着出风板输出,使得因附壁效应聚集于壳体顶部的出风能够输出,避免因附壁效应导致出风聚集于壳体的顶部而影响出风量,提高导风机构的出风效率,保证空调器的出风效果,便于用户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出风装置的爆炸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出风装置安装于空调器中的示意图;
其中:
100-出风装置;
110-导风机构;
111-壳体;
112-上导风板;
113-下导风板;
1131-导风边缘;1132-驱动边缘;
114-传动部;
1141-齿轮;1142-齿条;
115-滑轨;
116-连杆;
117-扭转件;
120-出风面罩;
121-出风格栅。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出风装置及其导风机构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导风机构110,安装于空调器的出风装置100上。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导风机构110使得聚集于空调器的顶部的出风能够输出,保证空调器的出风量,进而保证出风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中,导风机构110包括壳体111及出风板。壳体111具有中空的容纳腔,出风板位于容纳腔中。壳体111上还开设有出风口,出风口连通容纳腔,空调器的出风进入到导风机构110的壳体111的容纳腔中,并通过出风口输出。同时,出风板安装于出风口中,对出风进行导向,便于空调器的出风。
具体的,出风板安装于壳体111上,并位于出风口的上沿,出风板能够与壳体111的顶部相接触。也就是说,出风板与壳体111的顶部之间不存在间隙或者部分出风板与壳体111的顶部之间不存在间隙。出风板与壳体111的顶部相接触包括两种接触方式,分别面与面的接触方式及线与面的接触方式。出风板与壳体111之间为面与面的接触,即出风板的表面与壳体111的顶部的内表面贴合。因附壁效应聚集于壳体111的顶部的出风能够沿着出风板的另一表面输出。出风板与壳体111之间为线与面的接触,即出风板位于壳体111内的边沿与壳体111的顶部的内表面抵接。此时,因附壁效应聚集于壳体111的顶部的出风也能够沿着出风板输出。
出风板用于将聚集于壳体111的顶部的出风输出。由于附壁效应的存在,空调器中的出风会附着于风道的内壁,出风会沿着风道的内壁上升至出风装置100的导风机构110中,使出风位于导风机构110的壳体111的容纳腔中。并且,由于附壁效应的存在,出风还会附着于壳体111的内表面并向壳体111的顶部聚集。此时,由于出风板与壳体111的顶部的内表面相接触,出风能够沿着出风板的表面继续运动,进而实现出风的输出。本实用新型的导风机构110通过出风板与壳体111的顶部的相接触实现空调器的顶部的出风的输出,能够避免出风聚集于空调器的顶部,提高空调器的出风量,保证出风效果,便于用户使用。
进一步地,出风板包括上导风板112及下导风板113。导风机构110还包括驱动组件。壳体111具有中空的容纳腔,上导风板112、下导风板113及驱动组件均安装于容纳腔中。壳体111上还开设有出风口,出风口连通容纳腔,空调器的出风进入到导风机构110的壳体111的容纳腔中,并通过出风口输出。同时,上导风板112与下导风板113均安装于出风口中,通过上导风板112与下导风板113对出风进行导向,便于空调器的落地出风。当然,下导风板113的位置是可以变化的,如设置在出风口的外侧,或者位于上导风板112的上方等。只要上导风板112将聚集于壳体111的顶部的出风导出壳体111即可。并且,还可以在导风机构110的外侧罩设导风件,出风口由上导风板112输出的出风通过导风件送出。
上导风板112安装于壳体111上,并位于出风口的上沿,上导风板112能够与壳体111的顶部相贴合。也就是说,上导风板112的一表面与壳体111的顶部的内表面相接触。上导风板112可以与壳体111相贴合。当然,上导风板112也可以与壳体111相抵接。记上导风板112与壳体111相贴合的表面为限位表面,上导风板112的另一表面为出风表面。壳体111的顶部的出风能够沿着出风表面输出,限位表面能够限制上导风板112不会继续朝向壳体111的顶部运动,便于壳体111的顶部的出风沿着出风表面运动,进而便于出风的输出。在本实施例中,上导风板112与壳体111的顶部相贴合时,上导风板112处于水平状态。当然,上导风板112与壳体111的顶部相贴合时,上导风板112也可以与水平面之间存在一定的角度,便于出风。
由于附壁效应的存在,出风会附着于壳体111的内表面并向壳体111的顶部聚集。此时,由于上导风板112的限位表面与壳体111的顶部的内表面相贴合,出风能够沿着上导风板112的出风表面继续运动,进而实现出风的输出。本实用新型的导风机构110能够克服因附壁效应导致的出风聚集于壳体111的顶部的问题,通过上导风板112与壳体111的顶部的相贴合实现空调器的顶部的出风的输出,能够避免出风聚集于空调器的顶部,提高空调器的出风量,保证出风效果,便于用户使用。
下导风板113位于上导风板112的下方,下导风板113位于出风口中。驱动组件与下导风板113连接,驱动组件驱动下导风板113运动。驱动组件能够驱动下导风板113向上运动或者向下运动,以调节导风机构110的出风方向。并且,本实施例中的下导风板113向上运动或者向下运动是指下导风板113的导风边缘1131(靠近壳体111外侧的边缘)的运动方向。驱动机构驱动下导风板113向下运动时,即下导风板113的导风边缘1131向下运动,出风口的出风方向是向下的。驱动机构驱动下导风板113向上运动,即下导风板113的导风边缘1131向上运动,出风口的出风方向是向上的。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驱动组件包括电机及传动部114,电机与传动部114连接,传动部114与下导风板113连接;传动部114包括齿轮1141及齿条1142,齿轮1141安装于电机的输出轴上,齿条1142与齿轮1141相啮合,且齿条1142与下导风板113的边缘连接;电机驱动齿轮1141转动,并带动齿条1142驱动下导风板113运动。
具体的,传动部114的传动为齿轮齿条传动,通过齿轮齿条传动改变运动的传递方向,将电机的轴线方向的转动变成竖直方向的升降运动,进而带动下导风板113上下运动,使得导风机构110能够起到导风作用,进而保证出风装置100的出风效果,实现空调柜机的出风落地效果。当然,传动部114的传动为蜗轮蜗杆传动或者为曲柄连杆传动,或者为其他形式的传动,只要能够保证电机通过传动部114驱动下导风板113转动即可。
下导风板113上远离导风边缘1131的另一边缘记为驱动边缘1132。齿轮1141安装于电机的输出轴上,齿条1142与齿轮1141相啮合,且,齿条1142与下导风板113的驱动边缘1132连接;电机驱动齿轮1141运动,进而带动齿条1142驱动下导风板113转动。电机转动能够驱动齿轮1141转动,齿轮1141带动与其相啮合的齿条1142做直线运动,进而齿条1142的直线运动带动与齿条1142相连接的下导风板113转动,使得下导风板113能够实现导风运动。在本实施例中,齿条1142的直线运动为竖直方向的运动,齿轮1141能够带动齿条1142做升降运动,进而带动下导风板113上下转动,保证导风机构110的导风效果,进而保证空调器的出风落地效果。
齿条1142上设置有咬合部,下导风板113的驱动边缘1132设置有圆轴;咬合部与圆轴配合,齿条1142运动驱动咬合部带动圆轴运动,使下导风板113转动。齿条1142通过咬合部与下导风板113连接,进而带动下导风板113转动。在本实施例中,齿条1142上的咬合部类似于鹰嘴结构,使得齿条1142与下导风板113之间能够配合牢靠,以保证下导风板113的导风运动的可靠性,进而保证导风机构110的导风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上导风板112可以是运动的,也可以是处于水平状态的。上导风板112处于水平状态时,上导风板112的限位表面始终与壳体111的顶部相贴合,出风沿着出风表面输出,便于空调器的出风。此时,无论空调器是制热还是制冷,处于水平状态的上导风板112都能够提高冷风或者热风的出风量,保证空调器的出风效果,提高空调器的性能。
当然,上导风板112可以是运动的,并且,上导风板112只能够朝向下导风板113的方向运动。这样能够保证壳体111的顶部的出风沿着上导风板112的出风表面输出,避免出风表面与壳体111的内表面的衔接处发生突变,使二者仍然能够相接触,保证出风的流动平稳,便于出风。
同时,上导风板112向下导风板113的方向运动时,即空调器是向下出风的,能够提高空调器在制冷或者制热时的出风落地效果。尤其是空调器在制热时,由于热风的密度小于常温空气的密度,上导风板112向下导风板113的方向运动能够便于热风的出风落地效果,使得热风逐渐上升并加热常温空气,能够避免制热时温度分层,保证制热效果,提高使用时的舒适度。
目前,空调器在出风时,出风气流会附着于空调器的内壁,并沿着内壁聚集于空调器的顶部,并且,导风板摆动导风会导出风道中的出风,而空调器的顶部的出风气流仍然会聚集,不会输出,减少空调器的出风量,降低空调器的出风效率,影响用户的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导风机构110的上导风板112与壳体111的顶部的内表面相贴合,这样壳体111的顶部的出风能够沿着上导风板112输出,使得因附壁效应聚集于壳体111顶部的出风能够输出,避免因附壁效应导致出风聚集于壳体111的顶部而影响出风量,提高导风机构110的出风效率,保证空调器的出风效果,便于用户使用。
进一步地,下导风板113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下导风板113成列设置。至少两个下导风板113成列设置能够提高导风机构110的导风效果,便于出风装置100的出风,进而提高空调器的出风效果,提高用户使用时的舒适度。在本实施例中,下导风板113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下导风板113成列设置,并位于上导风板112的正下方,保证导风机构110的导风效果,便于出风。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壳体111的内表面与上导风板112的表面圆滑过渡或处于同一平面。即壳体111的内表面与上导风板112的出风表面圆滑过渡或处于同一平面。这样壳体111的顶部的出风能够沿着壳体111的内表面运动至出风表面上,使得出风在流动时不会存在阻碍,以免阻挡出风,能够便于出风的流动,提高出风量,保证空调器的出风效果。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上导风板112可转动地安装于壳体111上,上导风板112通过连接件与下导风板113连接。驱动组件驱动下导风板113运动,并通过连接件使上导风板112朝向下导风板113运动或者与壳体111的顶部相贴合。壳体111上对应上导风板112的安装位置上开设有轴孔,上导风板112的两端设置有转轴,转轴对应安装于轴孔中。这样,上导风板112通过转轴转动安装于壳体111的轴孔中,便于上导风板112的转动导风。上导风板112通过转轴在轴孔中转动实现上导风板112朝向下导风板113运动。
具体的,驱动组件的电机驱动齿轮1141带动齿条1142运动,齿条1142能够驱动下导风板113运动。由于齿条1142是上下运动的,使得下导风板113远离导风边缘1131的驱动边缘1132上下运动,进而使得导风边缘1131运动,且导风边缘1131的运动方向与驱动边缘1132的运动方向相反,进而实现导风机构110的出风。
并且,上导风板112的运动是通过下导风板113带动的。驱动组件带动下导风板113向下运动时,下导风板113能够带动上导风板112朝向下导风板113运动,导风机构110进行向下出风。驱动组件带动下导风板113向上运动时,上导风板112与壳体111的顶部相贴合,由于上导风板112的限位表面的限位作用,此时,上导风板112一直处于水平状态,不会朝向壳体111的顶部运动,此时,导风机构110的下导风板113进行向上出风,导风机构110的上导风板112进行水平出风。
同时,上导风板112与下导风板113也可以不存在连接关系,此时,下导风板113的运动不会影响上导风板112,上导风板112一直处于水平状态,通过下导风板113实现导风机构110的向上出风或者向下出风,上导风板112一直是水平出风。本实施例中,上导风板112与下导风板113是连接的,并通过连接件连接,以提高导风机构110的出风效果,使上导风板112具有多种出风模式。上导风板112处于水平状态,上导风板112进行水平出风,以提高出风量。上导风板112向下运动时,能够进一步提高空调器的出风落地效果,便于用户使用。
进一步地,连接件还包括滑轨115,滑轨115的一端设置于上导风板112上,滑轨115的另一端悬空设置于上导风板112与下导风板113之间。下导风板113与滑轨115连接,驱动组件带动下导风板113沿滑轨115运动,并使上导风板112朝向下导风板113运动使下导风板113与壳体111的内表面抵接或者处于水平状态。也就是说,上导风板112与下导风板113通过滑轨115连接。这样,在下导风板113向上出风时,下导风板113的运动不会与上导风板112发生干涉,以免影响上导风板112的出风效果。具体的,下导风板113向上出风时,下导风板113能够沿着滑轨115向上滑动,此时,下导风板113不会对上导风板112产生影响。下导风板113向下出风时,下导风板113能够通过滑轨115带动上导风板112向下运动。
再进一步地,滑轨115具有第一端及与所述第一端相对设置的第二端。下导风板113运动至第一端,下导风板113能够带动上导风板112朝向下导风板113运动。下导风板113沿滑轨115运动,并运动至第二端,上导风板112与壳体111的顶部相贴合。
也就是说,下导风板113运动至第一端时,下导风板113处于第一极限位置。下导风板113运动至第二端时,下导风板113处于第二极限位置。第一极限位置与第二极限位置能够限制下导风板113的运动。具体的,下导风板113处于第一极限位置,下导风板113能够带动上导风板112朝向下导风板113运动。下导风板113处于第一极限位置与第二极限位置之间及第二极限位置,上导风板112处于水平状态。第一极限位置与第二极限位置是用来限定下导风板113的运动位移的。
下导风板113运动至第二极限位置,下导风板113不能够沿着滑轨115继续运动,并且,上导风板112的限位表面与壳体111的顶部贴合,上导风板112不能向上运动,进而上导风板112能够对下导风板113的位置进行限定,使得下导风板113不能够再向上运动,此时,上导风板112处于水平状态,下导风板113向上出风。下导风板113运动到第一极限位置,下导风板113不能够沿着滑轨115继续运动,并且,驱动组件带动下导风板113持续向下运动时,此时,下导风板113通过滑轨115向下拉动上导风板112,使得上导风板112向下运动,上导风板112与壳体111的内表面相抵接,进而实现向下出风。
同时,下导风板113在滑轨115上往复滑动时,即下导风板113处于第一极限位置与第二极限位置之间。此时,下导风板113不会对上导风板112产生作用力,上导风板112处于水平状态。
更进一步地,连接件还包括连杆116,连杆116连接下导风板113,且连杆116远离下导风板113的一端安装于滑轨115中。也就是说,下导风板113通过连杆116与滑轨115滑动连接。并且,由于下导风板113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连杆116能够穿设并连接至少两个下导风板113,连杆116保证至少两个下导风板113的运动角度相一致,保证导风机构110的出风效果。且,连杆116靠近下导风板113的导风边缘1131设置。当然,连接件也可以只为连杆116,只是下导风板113带动上导风板113向上运动时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也不影响导风机构110的出风。连接件还可以为其他能够保证下导风板113与上导风板113运动不存在干涉的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下导风板113处于水平状态时,连杆116位于第一极限位置。下导风板113进行下出风时,驱动组件带动下导风板113在第一极限位置继续向下运动,连杆116带动滑轨115向下运动,进而使得上导风板112向下运动。下导风板113进行上出风时,驱动组件带动下导风板113通过连杆116沿滑轨115向上运动。
较佳地,在本实施例中,连杆116上设置有钩部,滑轨115上设置有滑槽,钩部安装于滑槽中,并沿滑槽运动。连杆116的钩部安装于滑轨115的滑槽中,保证连杆116的运动平稳,进而保证下导风板113的导风效果。同时,连杆116与滑轨115的数量相等,且均为两个;两个连杆116相对设置与下导风板113上,滑轨115与连杆116对应设置。通过两个连杆116与两个滑轨115的配合能够使下导风板113的运动平稳,进而保证下导风板113的导风效果。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导风机构110还包括扭转件117,扭转件117安装于上导风板112上,扭转件117使上导风板112与壳体111的内表面相接触。在本实施例中,扭转件117为扭簧。扭转件117安装于上导风板112上,使得上导风板112在扭转件117的作用下能够紧贴壳体111的内表面,即上导风板112在扭转件117的作用下始终与壳体111的内表面全部接触或者部分接触,避免上导风板112与壳体111的内表面之间存在缝隙,保证出风效果。同时,下导风板113向下出风时,驱动组件需要带动下导风板113克服扭转件117的扭转力,使得上导风板112能够向下运动。也就是说,连杆116提供的向下的拉力大于扭转件117的扭转力时,上导风板112才能向下运动。否则,上导风板112一直处于水平状态。并且,扭转件117还能够保证下导风板113在发生细微的窜动时,上导风板112仍然处于水平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导风机构110能够对受到附壁效应影响的出风进行导风,使得聚集于壳体111的顶部的出风能够完全输出,增加出风量,提高出风效率,保证出风效果。当导风机构110需要控制向下出风时,下导风板113向下运动,并通过连杆116与滑轨115带动上导风板112向下运动,使得壳体111的顶部的出风能够较好的改变流动方向,改善整体向下出风的导风效果。当导风机构110需要控制向上出风时,下导风板113通过连杆116沿滑轨115向上运动,形成向上倾角,实现向上出风,此时,上导风板112处于水平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导风机构110能够克服出风附壁效应带来的影响,增加导风机构110的出风,从而能够较好的控制空调器的制冷与制热的出风方向。尤其是空调器在制热时,上导风板112向下出风能够避免出风无法向下吹出而导致的制热时温度分层,保证制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出风装置100,包括出风面罩120及上述实施例中的导风机构110。出风面罩120上设置有出风格栅121,出风面罩120罩设导风机构110,出风格栅121与导风机构110的出风口相对应。导风机构110的出风从出风面罩120的出风格栅121输出。出风装置100通过导风机构110实现出风,增加出风量,提高出风效率,保证空调器的出风效果。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器本体及上述实施例中的出风装置100。出风装置100位于空调器本体的顶部。并且,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尤其是指落地式空调器。同时,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本体中设置有相同或者相似的离心风道及其送风口。
空调器的离心风道的风口出风气流在其蜗壳扩压段及其蜗壳内壁有附着作用,其过渡到出风装置100后仍继续有着很强的附壁作用,使得出风多集中上升于壳体111的顶部,并受壳体111的顶部的结构限制直角导向,使得出风方向由竖直向上变成平面向前,当出风脱离出风口后,水平向前吹出。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通过出风装置100的导风机构110实现聚集于壳体111的顶部的出风的输出,避免出风聚集于壳体111的顶部,增加出风量,提高出风效率,保证空调器的出风效果。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5)

1.一种导风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11),具有中空的容纳腔,所述壳体(111)上还开设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连通所述容纳腔;及
出风板,安装于所述壳体(111)上,并位于所述出风口的上沿,所述出风板能够与所述壳体(111)的顶部相接触,所述出风板用于将聚集于所述壳体(111)的顶部的出风输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板能够与所述壳体(111)的顶部相贴合;
或者,所述出风板的边沿能够与所述壳体(111)的顶部相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板包括上导风板(112)及下导风板(113);
所述上导风板(112)安装于所述壳体(111)上,并位于所述出风口的上沿;
所述上导风板(112)能够与所述壳体(111)的顶部相接触,所述上导风板(112)用于将聚集于所述壳体(111)的顶部的出风输出;
所述下导风板(113)位于所述上导风板(112)的下方,所述下导风板(113)位于所述出风口中;
所述导风机构(110)还包括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下导风板(113)连接,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下导风板(113)运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11)的内表面与所述上导风板(112)的表面圆滑过渡或处于同一平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风板(112)可转动的安装于所述壳体(111)上,所述上导风板(112)通过连接件与所述下导风板(113)连接;
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下导风板(113)运动,并通过所述连接件使所述上导风板(112)朝向所述下导风板(113)运动或者与所述壳体(111)的顶部相贴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滑轨(115),所述滑轨(115)的一端设置于所述上导风板(112)上,所述滑轨(115)的另一端悬空设置于所述上导风板(112)与所述下导风板(113)之间,所述下导风板(113)与所述滑轨(115)连接;
所述驱动组件带动所述下导风板(113)沿所述滑轨(115)运动,并使所述上导风板(112)朝向所述下导风板(113)运动或者与所述壳体(111)的顶部相贴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轨(115)具有第一端及与所述第一端相对设置的第二端;
所述下导风板(113)运动至所述第一端,所述下导风板(113)能够带动所述上导风板(112)朝向所述下导风板(113)运动;
所述下导风板(113)沿所述滑轨(115)运动,并运动至所述第二端,所述上导风板(112)与所述壳体(111)的顶部相贴合。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还包括连杆(116),所述连杆(116)连接所述下导风板(113),且所述连杆(116)远离所述下导风板(113)的一端安装于所述滑轨(115)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导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116)上设置有钩部,所述滑轨(115)上设置有滑槽,所述钩部安装于所述滑槽中,并沿所述滑槽运动。
10.根据权利要求5至9任一项所述的导风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扭转件(117),所述扭转件(117)安装于所述上导风板(112)上,所述扭转件(117)使所述上导风板(112)能够与所述壳体(111)的内表面相接触。
11.根据权利要求5至9任一项所述的导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电机及传动部(114),所述电机与所述传动部(114)连接,所述传动部(114)与所述下导风板(113)连接;
所述传动部(114)包括齿轮(1141)及齿条(1142),所述齿轮(1141)安装于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齿条(1142)与所述齿轮(1141)相啮合,且所述齿条(1142)与所述下导风板(113)的边缘连接;
所述电机驱动所述齿轮(1141)转动,并带动所述齿条(1142)驱动所述 下导风板(113)运动。
12.根据权利要求5至9任一项所述的导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导风板(113)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下导风板(113)成列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导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116)与所述滑轨(115)的数量相等,且均为两个;
两个所述连杆(116)相对设置与所述下导风板(113)上,所述滑轨(115)与所述连杆(116)对应设置。
14.一种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出风面罩(120)及如权利要求1至13任一项所述的导风机构(110);
所述出风面罩(120)上设置有出风格栅(121),所述出风面罩(120)罩设所述导风机构(110),所述出风格栅(121)与所述导风机构(110)的出风口相对应。
15.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空调器本体及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出风装置(100);
所述出风装置(100)位于所述空调器本体的顶部。
CN201620536594.2U 2016-06-01 2016-06-01 空调器、出风装置及其导风机构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7474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536594.2U CN205747409U (zh) 2016-06-01 2016-06-01 空调器、出风装置及其导风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536594.2U CN205747409U (zh) 2016-06-01 2016-06-01 空调器、出风装置及其导风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747409U true CN205747409U (zh) 2016-11-30

Family

ID=573602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536594.2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747409U (zh) 2016-06-01 2016-06-01 空调器、出风装置及其导风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74740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90140A (zh) * 2016-06-01 2016-08-2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出风装置及其导风机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90140A (zh) * 2016-06-01 2016-08-2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出风装置及其导风机构
CN105890140B (zh) * 2016-06-01 2018-12-2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出风装置及其导风机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36781B (zh) 导风板和空调器
CN206018823U (zh) 空调器及其空调室内机
CN203478553U (zh) 空调器导风摆叶装配结构
CN202468373U (zh) 便携式风扇
CN105352029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以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3744487U (zh) 导风板和空调器
CN105135524A (zh) 立式空调器
CN104390333A (zh) 蜗壳组件及空调器
CN103196181A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04388313U (zh) 蜗壳组件及空调器
CN106196305A (zh) 导风装置、空调柜机及其送风方法
CN101307928A (zh) 一种左右进风口可切换的节能抽油烟机
CN106352413A (zh) 空调器、空调室内机及其导风板驱动装置
CN107327882A (zh) 一种导烟板可自动闭合的侧吸式油烟机
CN205747409U (zh) 空调器、出风装置及其导风机构
CN202031847U (zh) 加湿风扇
CN205048557U (zh) 立式空调器
CN205747401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KR102341500B1 (ko) 에어 디플렉터 어셈블리, 에어가이드 기구, 송풍장치 및 공조기
CN108999804A (zh) 用于冷风扇的ptc组件移动装置、冷风扇及其加热控制方法
CN207422441U (zh) 竖款空气机
CN105890140B (zh) 空调器、出风装置及其导风机构
CN206222455U (zh) 导风装置和空调柜机
CN206073409U (zh) 圆形壁挂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856796Y (zh) 一种空调扇风道组件及安装有该风道组件的冷暖空调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130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1221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