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738118U - 一种具有隐身功能的并排双s弯进气道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隐身功能的并排双s弯进气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738118U
CN205738118U CN201620621656.XU CN201620621656U CN205738118U CN 205738118 U CN205738118 U CN 205738118U CN 201620621656 U CN201620621656 U CN 201620621656U CN 205738118 U CN205738118 U CN 2057381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let pipe
air inlet
lip
double
intake por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62165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健豪
吕凌英
陈斌
姚皆可
李涛
冯文梁
李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Aircraft Industrial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Aircraft Industrial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Aircraft Industrial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du Aircraft Industrial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62165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7381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7381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7381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hielding Devices Or Components To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隐身功能的并排双S弯进气道,涉及飞行器机械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进气管是由两个S弯进气管道并排设置组成的,所述进气管的进气端与唇口连接;所述唇口向后斜切10°~20°;所述进气管的上下弯度阶差为485mm,左右弯度阶差92.5mm。本实用新型利用占位作用设计低RCS(雷达散射界面)机身,低RCS(雷达散射界面)翼身组合体,利用机身和机翼对进气道进行遮挡;设计S形进气道遮挡电磁波直接照射到压气机叶片,同时增加电磁波在进气道内反射次数。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隐身功能的并排双S弯进气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飞行器机械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具有隐身功能的并排双S弯进气道。
背景技术
随着军事科技的发展,如何提高飞行器的突防能力已成为军事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而使用隐身技术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研究表明,飞行器使用具有平表面或者类平表面的外形比使用常规圆截面的外形具有更好的隐身性能。另一方面,推进系统的常规进气道是雷达波的强散射源之一。而在降低推进系统的RCS值方面,使用S弯进气道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由此可见,如果将具有低RCS的几何外形应用于飞行器,并与S弯进气道结合起来进行一体化设计,将更有利于飞行器的隐身突防。
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5年4月8日,公开了一件公开号为CN204250376U,名称为“一种飞行器的埋入式进气道结构”的实用新型专利,该实用新型专利包括埋入式进气道和飞行器,埋入式进气道分进气口、出气口以及进气道,进气口安装在飞行器的表面,出气口与飞行器的发动机的进气口连通,在进气道内开有若干喷气孔,从发动机的风扇或压气机后引出一根引气导管与各个喷气孔连通。喷气孔布置在进气道内的边界层气流潜在分离区的上游即前唇口导流面附近。喷气孔轴线与前唇口导流面呈倾斜角度。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结构简单,便于实施,显著提高埋入式进气道的总压恢复系数,有效降低畸变指数。
目前,对进气道的隐身研究主要集中在圆截面的单S弯进气道上,而对隐身外形飞行器用的并排双S弯进气道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具有隐身功能的并排双S弯进气管,本实用新型斜置外形唇口,降低回波强度;利用占位作用设计低RCS(雷达散射界面)机身,低RCS(雷达散射界面)翼身组合体,利用机身和机翼对进气道进行遮挡;设计S形进气道遮挡电磁波直接照射到压气机叶片,同时增加电磁波在进气道内反射次数。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具有隐身功能的并排双S弯进气道,包括进气管和唇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是由两个S弯进气管道并排设置组成的,所述进气管的进气端与唇口连接;所述唇口向后斜切10°~20°;所述进气管的上下弯度阶差为485mm,左右弯度阶差92.5mm。
所述唇口包括蒙皮层、芯材层和骨架组成。
所述蒙皮层是由透波材料组成的蒙皮层。
所述芯材层是由吸波材料组成的芯材层。
所述唇口还涂覆有由隐身材料组成的隐身层。
所述进气管的管道内壁上涂覆有由隐身材料组成的隐身层。
所述隐身材料包括:WAT-1.0S,WAT-0.5B,UESTC-0.5A,TU-1.3J。
隐身材料是指应用能够吸收衰减入射电磁波的材料,并将其电磁能转换成热能而耗散掉或使电磁波因干涉而消失。涂料应具有下述要求:
1)入射波最大限度地进入材料内部而不在机体表面上反射,即通过采用特殊的边界条件来达到与空气阻抗相匹配,具有良好的匹配特性;
2)进入材料内部的电磁波能迅速地被材料吸收衰减掉,材料的衰减特性要好。即材料应具有很高的电磁损耗,具有足够大的介电常数虚部或足够大的磁导率虚部;
3)对低频电磁波有良好的吸收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带来的有益的技术效果表现在:
1、外形隐身设计:斜置外形唇口,降低回波强度;利用占位作用设计低RCS(雷达散射界面)机身,低RCS(雷达散射界面)翼身组合体,利用机身和机翼对进气道进行遮挡;设计S形进气道遮挡电磁波直接照射到压气机叶片,同时增加电磁波在进气道内反射次数。
2、结构隐身设计:进气道唇口采用一体化设计,并由透波蒙皮、吸波芯材、反射层(骨架)组成。
3、涂料隐身设计:利用全波算法对全机表面电流的计算可知,进气道唇口为强散射部位,同时在进气道内管道涂敷隐身涂料可降低腔体的散射。由于电磁散射是入射电磁波激起目标表面电流,表面电流再次辐射电磁波引起的,因此表面电流分布的大小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散射的强弱。采用全波算法计算全机表面电流分布,计算结果表明进气道唇口为强散射部位,同时在进气道内管道涂敷隐身涂料可降低腔体的散射。因此涂敷隐身涂料的部位为附面层泄除口、进气道唇口和进气道内管道。
4、将进气道设计成背负式,使机翼和机身对进气道产生遮挡作用,同时将进气道设计成双S弯形,其中上下弯度阶差为485mm,左右弯度阶差92.5mm。进气道设计成S形可以遮挡电磁波直接照射到压气机叶片,同时增加电磁波在进气道内反射次数,有效减小进气道RCS值。另外,进气道唇口向后斜切15°,避免电磁波直接照射唇口形成后向散射。
附图说明
图1是进气道侧视图;
图2是进气道俯视图;
图3是进气道隐身唇口;
附图标记:1、进气管,2、唇口,11、进气端。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具有隐身功能的并排双S弯进气道,包括进气管和唇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是由两个S弯进气管道并排设置组成的,所述进气管的进气端与唇口连接;所述唇口向后斜切10°;所述进气管的上下弯度阶差为485mm,左右弯度阶差92.5mm。
实施例2
具有隐身功能的并排双S弯进气道,包括进气管和唇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是由两个S弯进气管道并排设置组成的,所述进气管的进气端与唇口连接;所述唇口向后斜切15°;所述进气管的上下弯度阶差为485mm,左右弯度阶差92.5mm。
所述唇口包括蒙皮层、芯材层和骨架组成。
所述蒙皮层是由透波材料组成的蒙皮层。
所述芯材层是由吸波材料组成的芯材层。
实施例3
具有隐身功能的并排双S弯进气道,包括进气管和唇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是由两个S弯进气管道并排设置组成的,所述进气管的进气端与唇口连接;所述唇口向后斜切10° ~20°;所述进气管的上下弯度阶差为485mm,左右弯度阶差92.5mm。
所述唇口包括蒙皮层、芯材层和骨架组成。
所述蒙皮层是由透波材料组成的蒙皮层。
所述芯材层是由吸波材料组成的芯材层。
所述唇口还涂覆有由隐身材料组成的隐身层。
所述进气管的管道内壁上涂覆有由隐身材料组成的隐身层。

Claims (6)

1.具有隐身功能的并排双S弯进气道,包括进气管和唇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是由两个S弯进气管道并排设置组成的,所述进气管的进气端与唇口连接;所述唇口向后斜切10°~20°;所述进气管的上下弯度阶差为485mm,左右弯度阶差92.5mm。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隐身功能的并排双S弯进气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唇口包括蒙皮层、芯材层和骨架组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隐身功能的并排双S弯进气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蒙皮层是由透波材料组成的蒙皮层。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隐身功能的并排双S弯进气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芯材层是由吸波材料组成的芯材层。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隐身功能的并排双S弯进气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唇口还涂覆有由隐身材料组成的隐身层。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隐身功能的并排双S弯进气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的管道内壁上涂覆有由隐身材料组成的隐身层。
CN201620621656.XU 2016-06-22 2016-06-22 一种具有隐身功能的并排双s弯进气道 Active CN2057381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621656.XU CN205738118U (zh) 2016-06-22 2016-06-22 一种具有隐身功能的并排双s弯进气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621656.XU CN205738118U (zh) 2016-06-22 2016-06-22 一种具有隐身功能的并排双s弯进气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738118U true CN205738118U (zh) 2016-11-30

Family

ID=573850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621656.XU Active CN205738118U (zh) 2016-06-22 2016-06-22 一种具有隐身功能的并排双s弯进气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738118U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87609A (zh) * 2017-05-24 2017-09-22 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双斜切变厚度式进气道唇口
CN109720586A (zh) * 2017-10-30 2019-05-07 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附面层隔道
CN113120244A (zh) * 2021-04-27 2021-07-16 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提高背负式并列双发双s弯进气道性能的设计方法
CN113279860A (zh) * 2021-06-07 2021-08-20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具有中间控制截面的内鼓包s弯进气道及方法
CN114162336A (zh) * 2021-12-14 2022-03-11 北京机电工程研究所 一种飞行器雷达隐身进气道及其制备方法
CN115571351A (zh) * 2022-11-21 2023-01-06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空天技术研究所 一种兼顾高低速性能和隐身性能的飞翼布局背负式进气道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87609A (zh) * 2017-05-24 2017-09-22 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双斜切变厚度式进气道唇口
CN109720586A (zh) * 2017-10-30 2019-05-07 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附面层隔道
CN113120244A (zh) * 2021-04-27 2021-07-16 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提高背负式并列双发双s弯进气道性能的设计方法
CN113120244B (zh) * 2021-04-27 2022-07-15 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提高背负式并列双发双s弯进气道性能的设计方法
CN113279860A (zh) * 2021-06-07 2021-08-20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具有中间控制截面的内鼓包s弯进气道及方法
CN113279860B (zh) * 2021-06-07 2022-03-22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具有中间控制截面的内鼓包s弯进气道及方法
CN114162336A (zh) * 2021-12-14 2022-03-11 北京机电工程研究所 一种飞行器雷达隐身进气道及其制备方法
CN114162336B (zh) * 2021-12-14 2024-01-05 北京机电工程研究所 一种飞行器雷达隐身进气道及其制备方法
CN115571351A (zh) * 2022-11-21 2023-01-06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空天技术研究所 一种兼顾高低速性能和隐身性能的飞翼布局背负式进气道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738118U (zh) 一种具有隐身功能的并排双s弯进气道
CN107215473B (zh) 一种与飞行器一体化的无隔道亚声速进气道
CN106741976B (zh) 一种乘波前体进气道一体化构型的反设计方法
BRPI0712637A2 (pt) "conjunto propulsor e aeronave"
CN103939216B (zh) 采用组合式口面旋涡控制方法的埋入式进气道
CN107380457A (zh) 一种飞翼布局隐身无人机动力系统
CN104386255A (zh) 一种采用埋入式进气道的飞行器
CN104443402A (zh) 一种飞行器的埋入式进气道结构
CN113120244B (zh) 一种提高背负式并列双发双s弯进气道性能的设计方法
US20110293415A1 (en) Drum fan
CN102556331A (zh) 一种鸭式布局飞机高效间接涡控技术的方法与装置
CN112644720B (zh) 一种极化选择进气道设计方法
CN111942600B (zh) 一种无附面层隔道进气道
KR20020079835A (ko) 초음속 비행기를 위한 수동적 공기역학적 음속 폭음 억제
CN110228586A (zh) 一种基于桨叶穿孔的无人机旋翼涡流噪声降低方法
US20070176052A1 (en) Air inlet for a turbofan engine
CN206345013U (zh) 一种带有导流罩的旋翼无人机
WO2017084611A1 (zh) 一种低噪音吊扇
CN204250376U (zh) 一种飞行器的埋入式进气道结构
CN209290340U (zh) 一种便于安装的汽车进气格栅结构
CN104912821A (zh) 一种激波压缩机
CN201714462U (zh) 内燃机消声器
CN208749482U (zh) 一种结合了增功、降噪、防雷功能的后缘装置
CN207737500U (zh) 一种飞翼布局隐身无人机
CN208760898U (zh) 一种亚音速靶机气动布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