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735811U - 一种缓冲机构以及模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缓冲机构以及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735811U
CN205735811U CN201620541269.5U CN201620541269U CN205735811U CN 205735811 U CN205735811 U CN 205735811U CN 201620541269 U CN201620541269 U CN 201620541269U CN 205735811 U CN205735811 U CN 2057358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block
shock absorber
absorber part
die j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54126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izhou City, Huangyan Yide plastic moul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IZHOU HUANGYAN YILIAN PLASTIC MOUL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IZHOU HUANGYAN YILIAN PLASTIC MOULD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IZHOU HUANGYAN YILIAN PLASTIC MOUL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54126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7358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7358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735811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缓冲机构以及模具,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相互间呈分体设置的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还包括第一减震件、第二减震件,所述第一减震件和第二减震件均由弹性材料构成,所述第一减震块包括与第一连接体相连的第一减震块、与第一减震块相连且向第二连接体方向延伸的第二减震块,所述第二减震件上设有供第二减震块插入的减震槽,所述减震槽的槽深大于第二减震块的延伸长度,通过上述第一减震件与第二减震件之间的双重减震作用,无论是遇到轻微震动力还是较大震动力,其机构内部都不会发生多次震动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缓冲机构以及模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塑料制品注塑成型工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缓冲机构以及模具。
背景技术
常见的模具,如公告号为CN204914483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其中,该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最为常见的模具结构,即包括了定模板、动模板,该类模具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会被安装于注塑机当中,动模板和定模板会不断地发生开合动作。
在运输该类常见模具时,为了能减少整副模具所占用的面积,通常会让整副模具处于合模状态,即动模板和定模板处于相互贴合状态,受到运输环境的影响,震动力会使动模板和定模板之间产生相对震动,从而使两者之间的贴合面产生磨损。
为避免上述问题,最为常用的做法是在两者之间垫设弹性垫层,市面上的弹性垫层厚度均保持一致,而动模板和定模板的自身重量较重,对弹性垫层的自身弹性力要求较高,故当动模板和定模板之间产生相对震动时,弹性垫层自身的形变量并不大,因此其仅仅依靠弹性垫层的单次弹性力减震作用,当遇到较小震动力作用时,还是基本上能满足减震要求;但遇到较大震动力作用时,弹性垫层的单次弹性力作用,很容易造成动模板和定模板之间产生二次跳动,进而加重模具内部的导柱磨损,此类减震垫远远不能达到动模板和定模板之间所要求的减震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缓冲机构,其内部具有双重减震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缓冲机构,包括相互间呈分体设置的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还包括第一减震件、第二减震件,所述第一减震件和第二减震件均由弹性材料构成,所述第一减震件包括与第一连接体相连的第一减震块、与第一减震块相连且向第二连接体方向延伸的第二减震块,所述第二减震件上设有供第二减震块插入的减震槽,所述减震槽的槽深小于第二减震块的延伸长度。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连接体与第二连接体相互靠近时,第二减震块会首先插入到位于第二减震块的减震槽内,直至第二减震块与减震槽槽底发生抵触,由于减震槽的槽深大于第二减震块的延伸长度,当发生微小震动时,第二减震块与减震槽槽底抵触所产生的减震力便已足够,即第一重减震;
而当发生较大震动时,第二减震块与减震槽槽底发生抵触之后,第一减震块依旧会持续向第二连接体方向下压,直至第一减震件与第二减震件外侧壁发生抵触,此时发生了第二重减震;
通过上述双重减震作用,无论是遇到轻微震动力还是较大震动力,其机构内部都不会发生多次震动的问题。
优选的,所述减震槽的槽壁上设有限位槽,所述第二减震块上设有与限位槽相适配的限位块。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二减震块位于减震槽内时,限位槽会与限位块相互卡合,当机构内部发生轻微震动时,相比于第二减震块与减震槽槽壁的光滑抵触,第二减震块会通过限位块与限位槽的卡合,使第二减震块与减震槽不会发生直接的分离,即两者之间不会因存在轻微震动而产生间隙,进而提升减震稳定性。
优选的,还包括主减震部,所述第一减震块上设有安装槽,安装槽的槽口方向朝向第二减震件一侧,所述主减震部包括位于安装槽内的弹簧,所述弹簧靠近安装槽的槽口的端部连接有用于与第二减震件靠近第一连接体的外侧壁相抵触的抵顶块。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减震块与第二减震件之间发生第二重减震效果时,第一减震块上的抵顶块会直接与第二减震件外侧壁发生抵触作用,弹簧发生压缩,主减震部的设置,能有效提升第一减震块的第二重减震效果,即使遇到较大的震动,第一减震块的减震效果依旧能满足。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具, 其在实际搬运过程中,存缓冲机构能对定模板和动模板产生双重减震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模具,包括动模板和定模板,所述动模板与定模板之间的相对面分别为动模分型面、定模分型面,包括如上述缓冲机构,所述动模分型面上设有动模安槽,所述定模分型面上设有定模安槽;
所述第一减震件安装于动模安槽内,所述第二减震件安装于定模安槽内;或所述第一减震件安装于定模安槽内,所述第二减震件安装于动模安槽内。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缓冲机构应用于模具领域,模具在使用过程中,动模板和定模板在运输过程中很容易发生相对震动,而缓冲机构被安装于动模分型面、定模分型面之间,能有效克服动模板和定模板之间发生的相对震动,并起到双重减震的效果。
优选的,所述动模分型面和/或定模分型面上设有撬装槽,所述撬装槽与对应的动模板或定模板的外侧壁相通。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动模分型面和/或定模分型面上设置撬装槽,即使当动模分型面与定模分型面相互贴合,撬装槽的设置也能提供相应的撬装空间,即动模发生卡滞时,操作人员可直接使用外置撬棒插入到撬装槽内,然后横向撬动相邻的动模,即可手动解决动模卡滞的问题;
另外,设置撬装槽还有第二功能,即该类模具搬运过程中,只需在撬装槽内垫上具有弹性的垫物,即能防止动模板与定模板之间发生撞击。
优选的,所述撬装槽分别位于动模分型面和定模分型面上,且撬装槽分别位于动模板和定模板的拐角处。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传统的模具形状均为方形,根据力学分析,撬装槽设置在动模板和定模板的拐角处,撬棒对该处的撬装槽进行撬动,其撬动所需要施出的力更小,达到省力效果。
优选的,还包括弹性抵触块,所述弹性抵触块的两端分别与位于动模分型面、定模分型面的撬装槽相互嵌合,所述弹性抵触块被位于动模分型面、定模分型面的撬装槽抵触后,动模分型面与定模分型面之间留有缝隙。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运用至运输过程中,其中的弹性抵触块位于动模分型面和定模分型面之间,此时,动模分型面与定模分型面之间留有缝隙,即使整副模具发生震动,动模分型面与定模分型面之间也不会发生直接撞击,防止模具因运输而产生损坏;
另外,弹性抵触块与缓冲机构相互配合使用,实际上在使用过程中,弹性抵触块首先收到挤压,接着才是经过缓冲机构进行缓冲,因此,实现了三重减震效果,整个模具的减震缓冲效果更佳。
优选的,所述定模板上连接有第一插接件,所述动模板上连接有第二插接件,所述第二插接件上设有供第一插接件插入的插接槽、位于插接槽内且用于抵紧第一插接件的抵顶组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摒弃了传统由螺钉来实现锁模块两端的锁模机构,当需要实现锁合状态时,动模板和定模板相互靠近,第一插接件会插入到第二插接件的插接槽内,第一插接件便会受到插接槽内的抵顶组件的抵顶作用而锁合于插接槽内;
当需要使定模板和动模板从锁合状态转变为分离状态时,操作人员只许通过调整位于插接槽内的抵顶组件,或者是强制把第一插接件从插接槽内拔出,便能把定模板和动模板分离开;
上述过程中,无论是调整抵顶组件还是把第一插接件从插接槽内拔出或者是插入,均不会涉及破坏第一插接件与定模板、第二插接件与动模板之间的连接关系,更不会因操作人员的操作熟练度的影响而破坏定模板或者动模板本身。
优选的,所述抵顶组件包括弹性件、抵顶块,所述弹性件位于抵顶块与插接槽之间,所述抵顶块受弹性件的弹性力作用而抵紧于第一插接件外表面。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插接件插接于第二插接件内的插接槽时,弹性件释放的弹性力会使抵紧块紧于第一插接件的外表面,从而使第一插接件锁紧于插接槽内,即使受到部分的反向拉力时,抵紧块照样能抵紧于第一插接件的外表面;当第二插接件或者第一插接件受到的反向拉力达到一定值之后,第一插接件与抵紧块会发生相对移动,第一插接件便可以从插接槽内拔出;上述操作方便快捷,无需采用其他的操作工具。
优选的,所述抵顶块的形状为圆柱体,所述第一插接件外侧壁上设有与抵顶块的圆弧形外侧壁相配合的弧形凹槽,所述弹性件一端抵靠于插接槽槽壁,且另一端抵靠于抵顶块的圆弧形外侧壁,所述抵顶块的轴向方向与第一插接件的插接方向之间呈倾斜设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无论是第一插接件需要从插接槽内拔出或者是插入,第一插接件的端部会先与抵顶块的圆弧形外侧壁发生抵触,两者之间的抵触摩擦力的类型为滚动摩擦,大幅度减少了第一插接件与抵顶块之间的摩擦损耗,增加整个机构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三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A部放大图;
图5为实施例四中抵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B-B剖面图;
图7为图5的C-C剖面图。
附图标记:1、第一连接体;2、第二连接体;3、第一减震件;4、第一减震块;5、第二减震块;6、第二减震件;7、减震槽;8、限位槽;9、限位块;10、主减震部;11、安装槽;12、弹簧;13、抵顶块;14、动模分型面;15、定模分型面;16、动模安槽;17、定模安槽;18、撬装槽;19、弹性抵触块;20、缝隙;21、第一插接件;22、第二插接件;23、插接槽;24、抵顶组件;25、弹性件;27、弧形凹槽;28、动模板;29、定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参见图1所示,一种缓冲机构,包括相互间呈分体设置的第一连接体1和第二连接体2,第一连接体1和第二连接体2之间会发生相对的远离或靠近,另外,还设置有第一减震件3、第二减震件6,第一减震件3和第二减震件6均由弹性材料构成,弹性材料可选用橡胶材质。
以下针对第一减震件3做详细说明:
参见图1所示,第一减震件3的整体形状为“凸”字形,第一减震件3包括与第一连接体1相连的第一减震块4、与第一减震块4相连且向第二连接体2方向延伸的第二减震块5,第二减震块5上设有与限位槽8相适配的限位块9,限位块9的数量为两个,并且两个限位块9均位于第二减震块5的远离第一减震块4的尖角处。
另外,参见图1所示,在第一减震块4上还设置有安装槽11,安装槽11的槽口方向朝向第二减震件6一侧,在安装槽11内设置有两个主减震部10,两个主减震部10分别以第二减震块5为对称物进行对称分布,其中每个主减震部10包括位于安装槽11内的弹簧12,弹簧12的弹力方向与第一连接体1、第二连接体2相互移动的方向一致,该弹簧12靠近安装槽11的槽口的端部连接有用于与第二减震件6靠近第一连接体1的外侧壁相抵触的抵顶块13,抵顶块13能沿着安装槽11的槽深方向实现滑移运动,抵顶块13的材质可选择金属材质,例如铸铁、铜质之类。
以下针对第二减震件6做详细说明:
参见图1所示,第二减震件6上设有供第二减震块5插入的减震槽7,其中,减震槽7槽深大小为a,第二减震块5的延伸长度大小为b,该减震槽7的槽深小于第二减震块5的延伸长度,即a小于b,该减震槽7的槽壁上设有限位槽8,该限位槽8能和限位块9发生卡合。
工作原理:第一连接体1与第二连接体2之间发生靠近时,第二减震块5会插入到减震槽7内,直至第二减震块5远离第一连接体1的端部与减震槽7槽底发生抵触后,第二减震块5会受到挤压,直至第二减震块5被压缩到一定程度之后,第一减震块4会接下去与第二减震件6靠近第一连接体1的侧壁发生抵触,抵触的同时,抵顶块13也同样会与第二减震件6的侧壁相抵触,弹簧12受到压缩,辅助第一减震块4实现二次减震作用。
实施例二:
参见图2所示,一种模具,包括动模板28和定模板29,该动模板28与定模板29之间的相对面分别为动模分型面14、定模分型面15,还包括如实施例一中的缓冲机构,该动模分型面14上设有动模安槽16,该定模分型面15上设有定模安槽17;
针对第一减震件3和第二减震件6的安装方式实际可任意选取以下两种中的一种:
第一种,第一减震件3安装于动模安槽16内,该第二减震件6安装于定模安槽17内;其中,第一减震件3和动模安槽16之间可通过螺栓相连,第二减震件6与定模安槽17之间可通过螺栓相连。
第二种,第一减震件3安装于定模安槽17内,该第二减震件6安装于动模安槽16内;其中,第一减震件3和定模安槽17之间可通过螺栓相连,第二减震件6与定模安槽17之间可通过螺栓相连。
实施例三:参见图3以及图4所示,相比与实施例二来说,实际上增加了撬装槽18,其中,撬装槽18的设置方式有三种:即仅仅在动模分型面14上设置撬装槽18;或仅仅在定模分型面15上设置撬装槽18;或在动模分型面14和定模分型面15上均设置撬装槽18,上述无论哪种撬装槽18设置方式,该撬装槽18均与对应的动模板28或定模板29的外侧壁相通,其中撬装槽18最好的安装方式为分别位于动模分型面14和定模分型面15上,且撬装槽18分别位于动模板28和定模板29的拐角处。
参见图4所示,在撬装槽18内还会设置弹性抵触块19,弹性抵触块19的材质可选择橡胶材质,弹性抵触块19的两端分别与位于动模分型面14、定模分型面15的撬装槽18相互嵌合,该弹性抵触块19被位于动模分型面14、定模分型面15的撬装槽18抵触后,动模分型面14与定模分型面15之间留有缝隙20。
实施例四:参见图5以及图6所示,相比于实施例二来说,实际上增加了以下结构:即在定模板29上连接有第一插接件21,该动模板28上连接有第二插接件22,该第二插接件22上设有供第一插接件21插入的插接槽23、位于插接槽23内且用于抵紧第一插接件21的抵顶组件24。
以下针对第一插接件21做详细说明:
参见图5所示,该第一插接件21的形状为T字型结构,该第一插接件21通过螺钉紧固于定模板29上,第一插接件21靠近动模板28的端部设有倒角,并且该端部的长度延伸方向与定模板29、动模板28之间的开合方向一直,该端部突出于定模板29之外。
以下针对抵顶组件24做详细说明:
参见图6以及图7所示,该抵顶组件24包括弹性件25、抵顶块13,弹性件25可选用弹力弹簧12,该抵顶块13的形状为圆柱体;该弹性件25位于抵顶块13与插接槽23之间,弹性件25的弹性力方向垂直于定模板29、动模板28的开合方向,抵顶块13受弹性件25的弹性力作用而抵紧于第一插接件21外表面,在该第一插接件21外侧壁上设有与抵顶块13的圆弧形外侧壁相配合的弧形凹槽27,该弹性件25一端抵靠于插接槽23槽壁,且另一端抵靠于抵顶块13的圆弧形外侧壁,该抵顶块13的轴向方向与第一插接件21的插接方向之间呈倾斜设置,抵顶块13和第一插接件21之间的倾斜角度最好为90°。
工作原理如下:
锁模过程,定模板29和动模板28相互靠近,第一插接件21会直接插入到第二插接件22内部的插接槽23内,此时,位于第一插接件21的倒角会直接挤压抵顶块13,从而使弹性件25得到压缩,直至抵顶块13嵌入到弧形凹槽27内,进而完成锁模。
开模过程,定模板29和动模板28相互分离,抵顶块13会与弧形凹槽27相脱离,第一插接件21即可顺利地从第二插接件22内部拔出,进而完成开模。
以上该仅是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实施方式,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Claims (10)

1.一种缓冲机构,包括相互间呈分体设置的第一连接体(1)和第二连接体(2),其特征是:还包括第一减震件(3)、第二减震件(6),所述第一减震件(3)和第二减震件(6)均由弹性材料构成,所述第一减震件(3)包括与第一连接体(1)相连的第一减震块(4)、与第一减震块(4)相连且向第二连接体(2)方向延伸的第二减震块(5),所述第二减震件(6)上设有供第二减震块(5)插入的减震槽(7),所述减震槽(7)的槽深小于第二减震块(5)的延伸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缓冲机构,其特征是:所述减震槽(7)的槽壁上设有限位槽(8),所述第二减震块(5)上设有与限位槽(8)相适配的限位块(9)。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缓冲机构,其特征是:还包括主减震部(10),所述第一减震块(4)上设有安装槽(11),安装槽(11)的槽口方向朝向第二减震件(6)一侧,所述主减震部(10)包括位于安装槽(11)内的弹簧(12),所述弹簧(12)靠近安装槽(11)的槽口的端部连接有用于与第二减震件(6)靠近第一连接体(1)的外侧壁相抵触的抵顶块(13)。
4.一种模具,包括动模板(28)和定模板(29),所述动模板(28)与定模板(29)之间的相对面分别为动模分型面(14)、定模分型面(15),其特征是:包括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任意一项缓冲机构,所述动模分型面(14)上设有动模安槽(16),所述定模分型面(15)上设有定模安槽(17);
所述第一减震件(3)安装于动模安槽(16)内,所述第二减震件(6)安装于定模安槽(17)内;或所述第一减震件(3)安装于定模安槽(17)内,所述第二减震件(6)安装于动模安槽(16)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模具,其特征是:所述动模分型面(14)和/或定模分型面(15)上设有撬装槽(18),所述撬装槽(18)与对应的动模板(28)或定模板(29)的外侧壁相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模具,其特征是:所述撬装槽(18)分别位于动模分型面(14)和定模分型面(15)上,且撬装槽(18)分别位于动模板(28)和定模板(29)的拐角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模具,其特征是:还包括弹性抵触块(19),所述弹性抵触块(19)的两端分别与位于动模分型面(14)、定模分型面(15)的撬装槽(18)相互嵌合,所述弹性抵触块(19)被位于动模分型面(14)、定模分型面(15)的撬装槽(18)抵触后,动模分型面(14)与定模分型面(15)之间留有缝隙(20)。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模具,其特征是:所述定模板(29)上连接有第一插接件(21),所述动模板(28)上连接有第二插接件(22),所述第二插接件(22)上设有供第一插接件(21)插入的插接槽(23)、位于插接槽(23)内且用于抵紧第一插接件(21)的抵顶组件(24)。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模具,其特征是:所述抵顶组件(24)包括弹性件(25)、抵顶块(13),所述弹性件(25)位于抵顶块(13)与插接槽(23)之间,所述抵顶块(13)受弹性件(25)的弹性力作用而抵紧于第一插接件(21)外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模具,其特征是:所述抵顶块(13)的形状为圆柱体,所述第一插接件(21)外侧壁上设有与抵顶块(13)的圆弧形外侧壁相配合的弧形凹槽(27),所述弹性件(25)一端抵靠于插接槽(23)槽壁,且另一端抵靠于抵顶块(13)的圆弧形外侧壁,所述抵顶块(13)的轴向方向与第一插接件(21)的插接方向之间呈倾斜设置。
CN201620541269.5U 2016-06-04 2016-06-04 一种缓冲机构以及模具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7358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541269.5U CN205735811U (zh) 2016-06-04 2016-06-04 一种缓冲机构以及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541269.5U CN205735811U (zh) 2016-06-04 2016-06-04 一种缓冲机构以及模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735811U true CN205735811U (zh) 2016-11-30

Family

ID=573597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541269.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735811U (zh) 2016-06-04 2016-06-04 一种缓冲机构以及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735811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30950A (zh) * 2017-06-09 2017-08-11 东莞市鹏翼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多弹性鞋后底注塑模具的内增高鞋的制备方法
CN112628327A (zh) * 2020-12-30 2021-04-09 江苏力博士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压破碎锤的减震块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30950A (zh) * 2017-06-09 2017-08-11 东莞市鹏翼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多弹性鞋后底注塑模具的内增高鞋的制备方法
CN112628327A (zh) * 2020-12-30 2021-04-09 江苏力博士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压破碎锤的减震块
CN112628327B (zh) * 2020-12-30 2022-09-23 江苏力博士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压破碎锤的减震块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735811U (zh) 一种缓冲机构以及模具
US20080124425A1 (en) Side-action mechanism and injection mold using the same
CN202264362U (zh) 防注塑退缩的油缸抽芯机构和模具
CN107932841B (zh) 滑块抽芯机构
CN201532602U (zh) 具有减震功能的电子装置
CN102717491A (zh) 二次滑块抽芯机构
CN104589603A (zh) 一种顶出机构以及采用该顶出机构的模具
CN103611918B (zh) 一种斜抽芯机构及压铸模具
CN211618399U (zh) 一种便于拆装托盘的包装盒
CN218699846U (zh) 一种混凝土振动台杠杆式锁紧装置
CN207657892U (zh) 转向管柱
CN208051750U (zh) 水平弹性锁紧装置
CN205601098U (zh) 一种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
CN204566592U (zh) 一种顶出机构以及采用该顶出机构的模具
CN204186181U (zh) 一种汽车储物箱上锁具的开启结构
KR20100002934A (ko) 슬라이드코어 어셈블리
CN206855923U (zh) 孔内倒扣抽芯模具
CN208930657U (zh) 一种用于模具的滑块结构
CN102689405A (zh) 一种注塑模具
CN218349326U (zh) 一种分体式爆破孔封堵装置
CN205735812U (zh) 一种模具
CN102155455B (zh) 一种油缸总成和设有该油缸总成的液压成型设备
CN206343524U (zh) 一种钻尾成型的模具
CN109049568A (zh) 一种用于模具的滑块结构
CN211313751U (zh) 车用手套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326

Address after: 318020 Tai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Huangyan District West City Street West City Mold City

Patentee after: Taizhou City, Huangyan Yide plastic mould Co. Ltd.

Address before: 318020 Tai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Huangyan District Xicheng new hall

Patentee before: TAIZHOU HUANGYAN YILIAN PLASTIC MOULD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130

Termination date: 2020060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