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698956U - 主动排气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主动排气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698956U
CN205698956U CN201620184605.5U CN201620184605U CN205698956U CN 205698956 U CN205698956 U CN 205698956U CN 201620184605 U CN201620184605 U CN 201620184605U CN 205698956 U CN205698956 U CN 2056989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haust system
aerator
initiative exhaust
entrance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18460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毅豪
李伟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T Engineering IHQ Pte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ngapore Technologies Dynamics Pte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ngapore Technologies Dynamics Pte Ltd filed Critical Singapore Technologies Dynamics Pte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6989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6989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spiratory Apparatuses And Protective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装配于一防护设备或者一呼吸设备的主动排气系统,其包含一壳体、一鼓风机以及一控制单元,鼓风机以及控制单元安置于壳体内部,控制单元控制鼓风机,鼓风机具有一第一入口、一第二入口与一出口,第一入口对应于防护设备或者呼吸设备的内部,第二入口面对壳体的内部,鼓风机经由第一入口与出口从防护设备或者呼吸设备抽出配戴者的呼出气体,以及经由第二入口与出口从壳体的内部抽出气体。

Description

主动排气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排气系统,其尤指一种主动排气系统用于防护设备与呼吸设备,而有效地移除位于防护设备与呼吸设备内部的配戴者呼出气体。
背景技术
口罩和呼吸器被用作针对空气污染物(例如雾霾和流感)的防护装备。市面贩卖的不具主动通气的产品被分类成两个主要类别:一次性使用的可抛弃式呼吸器,以及具有可拆卸的过滤盒的可重复使用的呼吸器。这些不具有主动通气的产品通常配有一单向阀(被动阀),以允许呼出气体逸出。然而,这些被动阀移除温暖且潮湿的呼出气体的功效高度地依赖于呼吸深度和压力。
通常,由于单向阀的有限窗口,呼出气体被强制透过过滤器排出。当温暖的呼出气体流经冷的过滤器时,温暖的呼出气体中的水气冷凝,从而部分地或完全地阻塞过滤器中的空气通道。空气通道的尺寸的减少直接使空气阻力增加,空气阻力增加导致呼吸困难。此外,缺乏适当的呼气路径导致热且潮湿的呼出气体在呼吸器的主体内循环,因此引起使用者的不适。
为了克服此问题,具有正压或由风扇和/或鼓风机提供动力的空气供应的呼吸设备是可运用的。这些设备被设计成供应空气流以适合个人的呼吸需要。这些产品通常是体积大且需要大动力供应以维持长时间的气流和压力。为满足气流高速率,该动力供应通常是外加的且不是防护装备主体的一部分。因此,这些产品不适合于一般大众日常使用。
因此,需要一种主动排气系统,当将主动排气系统纳入到呼吸设备或防护装备中时,该主动排气系统可以被舒适地用于长时间的用途,且适合于一般大众。另外,这样的设备应当可以最小化热且潮湿而导致穿戴者不适的呼出气体对脸部的接触,且具有在每个呼气周期内排出热和湿气的有效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主动排气系统,其用于抽取覆蓋配戴者的嘴巴与鼻子的防护设备与呼吸设备的内部热、湿气以及配戴者呼出气体。
本实用新型揭示一种装配于一防护设备或者一呼吸设备的主动排气系统,其包含:一壳体;一鼓风机,其安置于该壳体内部且具有一第一入口、一第二入口与一出口,该第一入口对应于该防护设备或者该呼吸设备的内部,该第二入口面对该壳体的内部,该鼓风机经由该第一入口与该出口从该防护设备或者该呼吸设备抽出呼出气体,以及经由该第二入口与该出口从该壳体的内部抽出气体;以及一控制单元,其安置于该壳体内部,且控制该鼓风机。
接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主动排气系统中,该壳体具有一气体空间,其位于该壳体内部的一上表面与该鼓风机间。
接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主动排气系统中,该壳体具有一第一开口与一第二开口,该第一开口对应于该防护设备或者该呼吸设备的内部,该鼓风机的该第一入口对应于该第一开口,该鼓风机的该出口对应于该第二开口。
接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主动排气系统中,更包含一导引件,其设置于该鼓风机的该出口与该壳体的该第二开口间。
接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主动排气系统中,该主动排气系统装配于该防护设备或者该呼吸设备时,该壳体的该第二开口并未朝上。
接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主动排气系统中,该控制单元包含一控制电路板与一电源,该控制电路板控制该鼓风机,该电源提供一电能至该鼓风机。
接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主动排气系统中,该电源为一电池。
接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主动排气系统中,该控制单元堆叠于该鼓风机具有该第二入口的表面,该鼓风机的该第二入口面对该控制单元。
接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主动排气系统中,该控制单元与该鼓风机是相互并排。
接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主动排气系统中,其该主动排气系统可拆卸于该防护设备或者该呼吸设备。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其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主动排气系统的立体示意图;
图2:其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主动排气系统的分解示意图;
图3:其为本实用新型的主动排气系统装配于口罩的侧视图;
图4:其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主动排气系统的立体示意图;
图5:其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主动排气系统的分解示意图。
【图号对照说明】
1 主动排气系统
10 壳体
101 第一开口
102 第二开口
103 气体空间
104 上表面
11 鼓风机
111 第一入口
112 第二入口
113 出口
114 叶片
12 控制单元
121 印刷电路板
122 电池
124 输入埠
126 开关
13 导引件
2 口罩
21 呼气阀
22 表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及所达成的功效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用以较佳的实施例及附图配合详细的说明,说明如下:
请参阅图1与图2,其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主动排气系统的立体示意图与分解示意图。如图1与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主动排气系统1,其用于防护设备或者呼吸设备,例如口罩或者呼吸器。主动排气系统1包含一壳体10、一鼓风机11以及一控制单元12。鼓风机11与控制单元12皆安置于壳体10的内部。控制单元12耦接于鼓风机11,以控制鼓风机11。
壳体10具有一第一开口101与一第二开口102,鼓风机11具有一第一入口111、一第二入口112、一出口113以及复数叶片114(如图3所示)。第一入口111对应于第一开口101,第二入口112面对于壳体10的内部,以及出口113对应于第二开口102。控制单元12包括一印刷电路板121以及一电池122,电池122相当于电源,电池122设置于印刷电路板121。印刷电路板121具有控制电路而为一控制电路板。
控制电路驱动鼓风机11,而电池122提供一电能至鼓风机11,电池122可经由耦接于一充电器/行动电源与设置于印刷电路板121的一输入埠124的导电线或者电缆而充电。于本实施例中,控制单元12堆叠于鼓风机11的具有第二入口112的表面,所以本实施例的鼓风机11的第二入口112面对于印刷电路板121。此外,一开关126设置于印刷电路板121,以开启/关闭鼓风机11。
请参阅图3,其为本实用新型的主动排气系统装配于口罩的侧视图。当主动排气系统1装配于一口罩2或者一呼吸器时,壳体10的第一开口101对应于口罩2或者呼吸器的一开口或者一呼气阀21,所以鼓风机11的第一入口111对应于口罩2或者呼吸器的开口或者呼气阀21。鼓风机11的叶片114并未平行于口罩2的一表面22,所以主动排气系统1具有较佳抽气效率、小体积与低声噪等优点。
鼓风机11受驱动于控制单元12,鼓风机11经由第一入口111抽取位于口罩2的内部的气体,以抽取位于口罩2的内部的湿气、热以及二氧化碳,且鼓风机11经由第二入口112从壳体10的内部抽取包含湿气与热的气体,例如控制单元12在运作过程产生的湿气与热。位于口罩2的内部与壳体10的内部的热、湿气与二氧化碳经由主动排气系统1的出口113与第二开口102而被抽出。所以,主动排气系统1具有较佳气流与冷却效果。
此外,当主动排气系统1装配于口罩2时,第二开口102并未朝上,如此被抽出的气体将不会接触配戴者的眼睛,而不会造成不舒适感。
主动排气系统1拆卸于口罩2时,口罩2仍可以使用而不需要主动排气系统1。当口罩2丢弃时,主动排气系统1仍可以装配于另一口罩或者呼吸器,如此主动排气系统1可以重复使用,以避免耗费资源。
复参阅图3,壳体10具有一气体空间103,其位于主动排气系统1的壳体10的内部的一上表面104与鼓风机11间,如此可允许一些无法经由出口113快速抽出的气体经由第一入口111被吸而越过至气体空间103,如此可以降低第二入口112的压力,因此可以减少声噪与主动排气系统1的振动。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壳体10的上表面104可为一曲面,以形成气体空间103。
复参阅图2,主动排气系统1更包含一导引件13,其设置于鼓风机11的出口113与壳体10的第二开口102间。导引件13导引被抽取的气体从出口113到第二开口102,如此被抽取的气体将不会回流至壳体10的内部。
请参阅图4与图5,其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主动排气系统的立体示意图与分解示意图。如图4与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控制单元12与鼓风机11是相互并排,控制单元12并未堆叠于鼓风机11,所以本实施例的鼓风机11的第二入口112面对于壳体10的内部的上表面。
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主动排气系统,其特征在于,其装配于一防护设备或者一呼吸设备包含:
一壳体;
一鼓风机,其安置于该壳体内部,且具有一第一入口、一第二入口与一出口,该第一入口对应于该防护设备或者该呼吸设备的内部,该第二入口面对该壳体的内部,该鼓风机经由该第一入口与该出口从该防护设备或者该呼吸设备抽出呼出气体,以及经由该第二入口与该出口从该壳体的内部抽出气体;以及
一控制单元,其安置于该壳体内部,并控制该鼓风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排气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壳体具有一气体空间,其位于该壳体内部的一上表面与该鼓风机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排气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壳体具有一第一开口与一第二开口,该第一开口对应于该防护设备或者该呼吸设备的内部,该鼓风机的该第一入口对应于该第一开口,该鼓风机的该出口对应于该第二开口。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主动排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导引件,其设置于该鼓风机的该出口与该壳体的该第二开口间。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主动排气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主动排气系统装配于该防护设备或者该呼吸设备时,该壳体的该第二开口并未朝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排气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控制单元包含一控制电路板与一电源,该控制电路板控制该鼓风机,该电源提供一电能至该鼓风机。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主动排气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电源为一电池。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排气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控制单元堆叠于该鼓风机具有该第二入口的表面,该鼓风机的该第二入口面对该控制单元。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排气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控制单元与该鼓风机是相互并排。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排气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主动排气系统可拆卸于该防护设备或者该呼吸设备。
CN201620184605.5U 2015-03-10 2016-03-10 主动排气系统 Active CN20569895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562130783P 2015-03-10 2015-03-10
US62/130,783 2015-03-1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698956U true CN205698956U (zh) 2016-11-23

Family

ID=572059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184605.5U Active CN205698956U (zh) 2015-03-10 2016-03-10 主动排气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205698956U (zh)
SG (1) SG10201601883VA (zh)
TW (1) TWM53228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42002A (zh) * 2017-05-31 2017-08-15 杭州联络互动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面部护具的排风装置、换气装置及口罩
CN111972740A (zh) * 2019-05-21 2020-11-24 建准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口罩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42002A (zh) * 2017-05-31 2017-08-15 杭州联络互动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面部护具的排风装置、换气装置及口罩
CN111972740A (zh) * 2019-05-21 2020-11-24 建准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口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SG10201601883VA (en) 2016-10-28
TWM532287U (zh) 2016-1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52888B2 (en) Combination face mask and air filter with UV lamp
US20160310769A1 (en) Active venting system and devices incorporating active venting system
EP3919090A1 (en) Air sterilization mask
CN104587617A (zh) 一种电动送风口罩
TWM506497U (zh) 主動通氣系統和包含主動通氣系統的設備
CN205698956U (zh) 主动排气系统
TWM539357U (zh) 具空氣過濾裝置的胸前懸掛式呼吸面罩
CN208573072U (zh) 一种新型智能口罩
CN202682592U (zh) 换气口罩
CN206275933U (zh) 具空气过滤装置的胸前悬挂式呼吸面罩
CN203342229U (zh) 一种自助换气式防护面罩
CN204838108U (zh) 单向输气开放式口罩
CN205884737U (zh) 一种立体送风防护口罩
CN204106887U (zh) 一种被动送气的口罩
CN207085104U (zh) 一种口罩及具有该口罩的消防面具
CN105935472A (zh) 辅助送风防毒面具
CN208523836U (zh) 交警专用智能防雾霾口罩
CN205549272U (zh) 一种正压式过滤口罩
CN214759299U (zh) 口罩
CN219865518U (zh) 便携式风扇
CN206372408U (zh) 便携式鼻罩
CN207040970U (zh) 新型呼吸阀口罩
CN109876319A (zh) 一种手持式增压面罩
CN213208106U (zh) 一种背负式新风装置
CN109222283A (zh) 一种透气效果更好的口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