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697715U - 柔性可穿戴装置 - Google Patents

柔性可穿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697715U
CN205697715U CN201620301558.8U CN201620301558U CN205697715U CN 205697715 U CN205697715 U CN 205697715U CN 201620301558 U CN201620301558 U CN 201620301558U CN 205697715 U CN205697715 U CN 2056977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flexible wearable
wearable device
flexible
circuit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30155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顾唯兵
崔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chuangyi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NANOGRI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NANOGRI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NANOGRI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301558.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6977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6977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6977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asuring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For Diagnosi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柔性可穿戴装置,包括:具有第一表面和与第一表面相背对的第二表面的柔性基底层;功能电路层,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的导电线路和功能器件,所述功能器件与所述导电线路电性结合;以及,粘贴层,至少分布在所述柔性可穿戴装置表面上的、用以与人体相接触的区域内。所述功能器件可以包括电源管理模块、一种以上传感元件、控制及无线通讯模块等。所述柔性可穿戴装置的整体厚度小于2mm。本实用新型的柔性可穿戴装置采用印刷电子技术制备,具有薄、柔、小等特点,大大提高了人体佩戴的舒适性,同时集成了无线传输技术,可以实现对人体相关信息的实时监测和传输。

Description

柔性可穿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穿戴设备,特别涉及一种超薄柔性可穿戴装置,属于可穿戴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可穿戴电子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出现了一些能实时监测人体生理信息,例如运动量和脉搏的智能手环等产品,这些产品虽然较之传统设备,具有便携、使用方便等特点,但是其通常不能与人体曲线很好的贴合,使用舒适性差。
以现有的可穿戴式体温计为例,其大多存在前述的缺陷。例如,CN204581243U公开了一种体温检测器,其通过将体温传感器和电路集成在一外壳内,精简了整个电路系统的尺寸,但由于整个检测仪为硬质材料,厚度仍较厚,影响了佩戴的舒适性。又例如,CN105046299A公开了一种基于NFC技术的可穿戴智能体温检测系统,该温度标签采用无源标签制备,适合穿戴,但由于该标签需要近场阅读器进行供电和温度数据读取,因此不适用于腋窝等处的温度测量,并且不方便进行连续的温度检测。
因而,提供一种柔性、穿戴舒适、超薄、易于使用的柔性可穿戴装置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柔性可穿戴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柔性可穿戴装置,其包括:
具有第一表面和与第一表面相背对的第二表面的柔性基底层,
功能电路层,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的导电线路和功能器件,所述功能器件与所述导电线路电性结合,
以及,粘贴层,至少分布在所述柔性可穿戴装置表面上的、用以与人体相接触的区域内。
在一些较佳实施方案中,所述柔性可穿戴装置的整体厚度小于2mm。
在一些较佳实施方案中,所述柔性可穿戴装置还可包裹封装层,至少用以包覆所述功能电路层。
进一步的,所述封装层的厚度优选小于1mm。
在一些较佳实施方案中,所述封装层整体的邵氏硬度A小于60。
在一些较佳实施方案中,所述封装层采用医用级或食品级柔性硅胶材料层。
在一些较佳实施方案中,所述柔性可穿戴装置通过无线方式与外部设备配合,所述无线方式包括蓝牙、Zigbee、wifi、GPRS中的任意一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包括:提供的柔性可穿戴装置具有超薄、柔性和尺寸小等特点,能与人体很好的贴合,舒适性好,稳定性高,易于使用,并能实时、准确的监测人体相关信息,且易于制备,适于规模化生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a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案中一种柔性可穿戴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b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案中一种包含粘贴层的柔性可穿戴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c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案中一种包含粘贴层及离型层的柔性可穿戴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案中一种导电线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案中另一种导电线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案中一种功能器件与导电线路的集成结构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案中一种多层结构的导电线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下面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 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柔性可穿戴装置,包括:
具有第一表面和与第一表面相背对的第二表面的柔性基底层,
功能电路层,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的导电线路和功能器件,所述功能器件与所述导电线路电性结合,
以及,粘贴层,至少分布在所述柔性可穿戴装置表面上的、用以与人体相接触的区域内。
进一步的,所述柔性可穿戴装置的整体厚度小于2mm。如此,所述柔性可穿戴装置因其柔性和超薄的特点,贴于人体不会影响舒适性,且能很好的适应人体曲线而较为牢靠的贴合于人体上,并较少会出现因刮擦而从人体上意外脱落等问题。
进一步的,对于所述的功能电路层而言,前述的“设置于”可以多种方式实现,例如:所述功能电路层可一体形成于所述第一表面;或者,所述功能电路层也可粘附于所述第一表面;或者,所述功能电路层还可通过业界已知的其它合适方式附着于所述第一表面,此处不再详细描述。
其中,藉由所述粘贴层可以方便的将所述柔性可穿戴装置更为方便牢靠的与人体贴合(包括但不限于人体皮肤或内衣等),特别是与人体皮肤直接贴合。
其中,所述粘贴层优选由安全无毒、无刺激、可无残留的移除的粘性材料形成,例如生物医用水凝胶等。
其中,所述粘贴层可以覆设于所述封装层表面。
进一步的,还可在所述粘贴层上覆设离型层,以免所述粘贴层在所述柔性可穿戴装置未被使用的情况下被玷污而失效。
较为优选的,所述的柔性可穿戴装置还可包括:封装层,至少用以包覆所述功能电路层。
其中,所述封装层一方面可以用以对所述柔性可穿戴装置的内部结构进行封装和保护,另一方面也可提高用户的舒适性。
进一步的,所述封装层可覆设于所述柔性基底层的第一表面,并将功能电路层及可能存在的隔离层包覆,形成单面封装结构,以对功能电路层形成良好防护,且较少增加所述柔性可穿戴装置的厚度。
进一步的,在所述柔性可穿戴装置内还可设置电磁屏蔽层,籍以消除外界的电子干扰信号等。
其中,所述电磁屏蔽层可设置于所述柔性基底层的第一表面和/或第二表面,优选为第二表面,或也可包覆所述柔性可穿戴装置,但不应影响所述柔性可穿戴装置与外界设备的信息交互。
进一步的,所述电磁屏蔽层可以多种形式的,例如可以是由金属、碳材料、导电聚合物等形成的导电网络,亦可以是这些材料形成的图形化结构层等。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电磁屏蔽层包括主要由透明或不透明导电材料形成的导电网络。例如,可以采用由金属、碳纳米管、石墨烯、ITO等形成的导电网络,其可以有效隔离外界电磁信号对功能电路层造成的干扰。这些导电网络可以通过印刷(例如丝网印刷)形成,也可通过线性导电材料等交织形成,也可通过对连续的二维面状导电材料进行机械加工或物理、化学刻蚀形成(例如光刻、干法或湿法刻蚀)。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电磁屏蔽层也可包括主要由透明或不透明导电材料形成的、具有设定图形结构的导电层。例如,可以采用由金属膜、碳纳米管膜、石墨烯膜、ITO层等经机械加工或物理、化学刻蚀(例如光刻、干法或湿法刻蚀)形成的具有图形化结构的薄层结构,也可以通过印刷(例如丝网印刷)等方式形成。
特别的,若采用透明材料形成所述电磁屏蔽层,可以赋予所述柔性可穿戴装置更为别致的外观。且若所述功能电路层中包含光电元件,例如微型光伏器件等时,其还有助于外界光线透射入所述柔性可穿戴装置内。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电磁屏蔽层可通过粘附、键合等方式贴附于所述柔性基底层的第二表面或者所述第二表面及所述功能电路层上。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电磁屏蔽层也与所述柔性基底层一体设置,例如可以通过物理、化学沉积(例如电镀、金属溅射、涂布)等方式将导电材料直接附着于所述柔性基底层上,从而形成所述电磁屏蔽层。采用这样的设置方式,一方面可以使电磁屏蔽层与柔性基底层等更为紧固的结合而保障器件性能,另一方面亦有助于更好的控制所述柔性可穿戴装置的整体厚度。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导电线路层可具有设定图案化结构。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导电线路层为透明导电线路层,其可由碳纳米管膜、石墨烯膜、ITO等形成。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导电线路层为金属导电线路层,例如可以由银线等形成。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较佳实施方案中,可以通过印刷、物理/化学沉积等方式使功能电路层形成所述第一表面,以减小所述柔性可穿戴装置整体厚度,并简化所述柔性可穿戴装置的制程。
进一步的,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功能电路层中的导电线路可通过采用银浆等印刷图形化技术制备,其可直接形成于所述柔性基底的第一表面。
进一步的,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柔性基底的第一表面也可形成有凹槽,所述功能电 路层中的导电线路可以部分或整体设置于所述凹槽内,此种设计有助于进一步减少所述柔性可穿戴装置的厚度。
进一步的,所述导电线路可采用印刷技术制备,包括丝网印刷、喷墨印刷、凹版印刷、凸版印刷、转移印刷、气溶胶印刷及混合印刷等,且不限于此,而由此形成的图形化导电线路可直接分布在所述柔性基底的第一表面或局部或全部设于所述柔性基底的第一表面形成的凹槽内,且导电线路表面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以利于功能器件集成。
进一步的,所述导电线路也可通过压印技术制备形成于所述柔性基底的第一表面的凹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功能器件与导电线路之间可通过业界已知的多种合适方式结合。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较佳实施方案中,可采用低温焊接技术实现功能器件与导电线路的集成而形成所述功能电路层。其中,所述的低温焊接温度优选低于160℃,以减少对功能器件与导电线路的损伤等,并保证两者的良好电性接触及结合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功能电路层中的功能器件可选用业界已知的合适类型的功能器件,特别是一个或多个微型化的功能器件,这些功能器件通过导电线路连接形成具有温度监测功能的工作回路。例如,所述功能器件可优选采用微型贴片器件或溶液化印刷制备的功能器件,其厚度优选小于1.5mm,而其中分立器件的尺寸优选小于7mm*7mm。
进一步的,所述功能电路层中的功能器件可以包括传感元件(例如位姿、速度、脉搏、体温、血压、血糖、心率等传感器)、电源管理模块、控制模块、通信模块、显示模块等中的一个或多个,当然也还可以包括其它功能模块。
例如,在一实施案例中,所述功能器件包括电源管理模块、一种以上传感元件、控制及无线通讯模块,所述电源管理模块、传感元件、控制及无线通讯模块与所述导电线路层电性结合。
进一步的,所述柔性基底层可采用聚合物薄膜材料或复合薄膜材料,其厚度优选小于100μm,进一步优选小于60μm,尤其优选小于30μm。
其中,所述聚合物薄膜材料包括聚二甲基硅氧烷、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碳酸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及聚酰亚胺等,但不限于此。而所述复合薄膜材料可包括不同聚合物的混合材料或多层聚合物薄膜材料。
较为优选的,所述柔性基底层与功能电路层的总体厚度小于1.5mm。
较为优选的,所述功能电路层的尺寸小于3cm*3cm,以使所述柔性可穿戴装置可被方便的贴于诸如人体腋窝等部位,进而实现对人体相关信息(例如体温)的准确测量,且不影响人体的正常动作。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案中,为使用户能更为直观的了解相关人体相关信息(例如体温),还可在所述柔性可穿戴装置上还可集成设置信息显示模块等,例如可以通过颜色变化、数字、文字等向用户展示相关信息的模块,特别是柔性信息显示模块(例如柔性显示屏)等。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案中,也可在所述柔性可穿戴装置中设置无线通信模块等,使得所述柔性可穿戴装置可以通过无线方式将温度信息传输到外部设备。其中,所述无线方式包括蓝牙、Zigbee、wifi、GPRS等,但不限于此。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化实施方案之一,所述柔性可穿戴装置还可包括隔离层,所述隔离层设置于所述功能电路层表面且与功能电路层电绝缘,至少用于阻止能够影响所述功能电路层性能的杂质(例如水汽等,但不限于此)进入功能电路层。
较为优选的,所述隔离层可以为薄膜结构,其厚度小于0.5mm,其一方面具有前述功能,即隔离水汽及其他影响电路性能的杂质,另一方面,该隔离层还可加强功能电路层与其它结构层(例如下文将要述及的封装层)之间的结合力。
进一步的,所述隔离层的材质可以选自绝缘的、具有良好水汽阻隔性能的有机或无机材料或其复合材料等,例如业界已知的合适聚合物材料等,但不限于此。
其中,所述封装层也可包覆所述柔性基底层、功能电路层及电磁屏蔽层,特别是可以将所述柔性基底层、功能电路层、电磁屏蔽层、隔离层等整体包裹,以对所述柔性可穿戴装置的整体结构形成良好封装和防护。
在一些较佳实施方案中,所述封装层的厚度小于1mm。
其中,所述封装层可选用业界已知的、具有良好柔性和生物安全性的材料形成。优选的,所述隔离层的组成材料应与所述封装层的组成材料及柔性基底层的组成材料均可具有较好的相容性,以使所述封装层与所述柔性可穿戴装置中的其余结构部分能更为良好的结合。
较为优选的,所述封装层可采用邵氏硬度A小于60的材料制成,特别是所述封装层整体的邵氏硬度A小于60,例如,所述封装层优选采用食品级或医用级的柔性硅胶材料形成,其安全无害,能直接与人体良好贴合,不会产生过敏等问题,并能提升人体皮肤的舒适度。
较为优选的,所述柔性可穿戴装置内的、除所述封装层之外的组件均被整体包裹于所述封装层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案之一,在所述柔性可穿戴装置中还可设置防滑结构,用以防止所述封装层与柔性基底层相互脱离。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防滑结构可以包括形成于所述柔性基底层上的通孔,通过将封装材料注入所述通孔并固化形成铆钉状结构,可以有效的将所形成的封装层与柔性基底层更为紧固的结合,而无需添加其它的辅助防滑材料 等。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实施方案之一,所述导电线路可以具有单层或多层结构。其中,所述多层结构的电路可以采用多层印刷法等工艺制备,并可以通过在需要过线或过桥的电路表面印刷上绝缘层,再印刷导电跨线来实现线路连接和多层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化实施方案之一,所述柔性可穿戴装置还可包括至少一干燥层,所述干燥层可设置于所述柔性可穿戴装置与人体相贴合的一侧表面,亦可设置在与所述柔性可穿戴装置的该一侧表面相背对的另一侧表面,当然,也可在所述柔性可穿戴装置的该两侧表面同时设置所述干燥层。藉由所述干燥层,可以阻隔水汽,防止水汽对所述功能电路层内的功能器件(例如温度传感器)及导电线路的影响。其中,用以形成所述干燥层的材料可以有多种,例如可以是纤维片或硅胶材料等。优选的,所述干燥层的厚度小于0.2mm。
以下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以使本实用新型创新实质便于理解,但这些相关的实施例说明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使用范围的限制。
请参阅图1a所示是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的一种柔性可穿戴装置,其包括柔性基底层101、功能电路层102、隔离层103和封装层104。
前述柔性基底层101包括第一表面和与该第一表面相背对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上设置有所述功能电路层102。
前述柔性基底层101采用聚合物薄膜材料或复合薄膜材料,其厚度小于100μm,优选小于60μm,进一步优选小于30μm。进一步的,前述聚合物薄膜材料可采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等。
前述功能电路层102包括设置于所述柔性基底层的第一表面的导电线路和与所述导电线路电性结合的功能器件。
前述导电线路可以是通过印刷技术在柔性基底层101的第一表面上制备形成。例如,可以通过丝网印刷技术等将导电浆料图形化印刷在柔性基底101的第一表面上,再经后处理使导电浆料固化,形成线宽大于50μm、厚度大于0.5μm而小于30μm的所述导电线路。
前述功能器件包括一种以上传感元件(例如温度传感器)、控制模块、电源模块等中的一种或多种,以及诸如电阻、电容等其它元件,但不限于此。
较为优选的,为保证前述功能电路层的正常工作和电性能稳定性,还可在所述功能电路层102的第一表面设置隔离层103,所述隔离层103的厚度小于0.5mm,具有隔离水汽的作用,防止水汽进入功能电路层102而影响电路的正常工作,同时还用以隔离封装层104中其他杂质对功能电路层102中导电线路和功能器件的影响。另外,前述隔离层103还具有调控前述功能电路层102及封装层104界面的作用,使前述功能电路层102通过隔离层103与封 装层104牢固结合。
前述封装层104优选采用食品级或医用级的柔性硅胶材料形成,用以包裹住柔性基底层101、功能电路层102及隔离层103,起到保护和封装的作用。同时因硅胶本身具有很好的柔性,使整个柔性可穿戴装置具有柔性,并能与人体很好的贴合。
优选的,所述封装层的厚度小于1mm,而所述柔性可穿戴装置的整体厚度小于2mm,如此可以大大提高所述柔性可穿戴装置佩戴的舒适性。
较为优选的,为提高前述功能电路层102的稳定性和抗干扰性,还可以在所述柔性基底层101的第二表面通过涂布方式等覆盖一电磁屏蔽层(图中未示出)。
较为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于封装层104上还可覆设有粘贴层105,例如可参阅图1b所示,藉此粘贴层105,在使用时可以将柔性可穿戴装置直接粘贴于人体体表,操作简单方便,该粘贴层可以采用常规黏性材料,特别是医用或食品级粘性材料形成。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还可于粘贴层105上设置离型层106,籍以对粘贴层形成保护,例如可参阅图1c所示,该离型层可以采用无粘性的聚合物薄膜,例如聚乙烯薄膜等。
请参阅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柔性可穿戴装置内的导电线路202可直接形成于柔性基底层201的表面。
较为优选的,为使所述导电线路202与柔性基底层201之间具有良好的结合力,可以在印刷导电线路202前对所述柔性基底层101的第一表面进行氧等离子前处理,藉此可增加构成所述柔性基底层的基底材料的表面能以及其与导电浆料间的分子结合力。
藉由前述工艺在所述柔性基底层201的第一表面形成的导电线路202表面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及柔性。
进一步的,可以将功能器件与所述导电线路202电性结合而形成所述功能电路层。例如,可以通过低温焊接技术将功能器件集成在所述导电线路202中的柔性电极线上。
请参阅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案中,可以采用丝网套印技术将低温焊料403印刷在形成于柔性基底层401第一表面的导电线路402的表面,再通过贴片工艺将分立的功能器件准确放置在导电线路402中的柔性电极线上。因低温焊料403本身具有一定的粘度,可以黏住放置在导电线路402上的功能器件404以防止其振动滑落,再经过后处理后,低温焊料403固化形成固态导电层,使功能器件的引脚与导电线路402电连接并固定住功能器件404。
为获得柔性性能良好的电路,前述功能电路层中的功能器件404优选采用了微型贴片器件或溶液化制备的功能器件,功能器件404(可采用分立器件)的厚度小于1mm,尺寸小于7mm*7mm。由于这些功能器件404的尺寸小、分布均匀,进而使功能电路层仍具有很好柔性。
请参阅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案中,在柔性可穿戴装置中,前述导电线路亦可采用多层线结构。所述多层线结构可采用多次印刷法制备,例如,可以首先印刷制备导线502,在两个电极502间需要跨线互联的线路下方喷墨打印绝缘层503,绝缘层503覆盖在需要被跨过的电极502’上。然后,再通过丝网印刷制备跨接导线504,形成双层电路结构。同样,电路也可根据需求,实现三层及以上的电路结构,其方法类似。
在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实施方案中,以所述柔性可穿戴装置为体温贴为例,其在应用时,可以被贴附于人体的腋窝等部位,其功能电路层中的温度传感元件感测温度信号,并发送给控制模块,再通过无线方式(例如蓝牙方式等)将温度信号发送到外部智能终端(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等),从而可实现体温的实时连续监测。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一种柔性可穿戴装置的结构亦可参阅图1a所示,即,也可包括柔性基底层101、功能电路层102、隔离层103和封装层104。
所述柔性基底层101包括第一表面和与该第一表面相背对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上设置有所述功能电路层102。
所述柔性基底层101采用聚合物薄膜材料或复合薄膜材料,其厚度小于100μm,优选的,厚度小于60μm,进一步优选的,厚度小于30μm。其中,所述聚合物薄膜材料可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同样的,为提高所述功能电路层102的稳定性和抗干扰性,所述柔性基底层101的第二表面也可通过涂布方法覆盖有一电磁屏蔽层。
所述功能电路层102包括形成在所述柔性基底层101第一表面的导电线路和与所述导电线路电性结合的功能器件。
较为优选的,为保证前述功能电路层的正常工作和电性能稳定性,还可在所述功能电路层102的第一表面设置隔离层103,所述隔离层103的厚度小于0.5mm,具有隔离水汽的作用,防止水汽进入功能电路层102而影响电路的正常工作,同时还用以隔离封装层104中其他杂质对功能电路层102中导电线路和功能器件的影响。另外,前述隔离层103还具有调控前述功能电路层102及封装层104界面的作用,使前述功能电路层102通过隔离层103与封装层104牢固结合。
前述封装层104优选采用食品级或医用级的柔性硅胶材料形成,用以包裹住柔性基底层101、功能电路层102及隔离层103,起到保护和封装的作用。同时因硅胶本身具有很好的柔性,使整个柔性可穿戴装置具有柔性,并能与人体很好的贴合。
优选的,所述封装层的厚度小于1mm,而所述柔性可穿戴装置的整体厚度小于2mm,如此可以大大提高所述柔性可穿戴装置佩戴的舒适性。
请参阅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柔性可穿戴装置内的导电线路 302可收容于所述柔性基底层301的第一表面上的凹槽内。所述导电线路302在制备时,可以通过热压或UV压印方法在柔性基底层301的第一表面压印出沟槽,再通过塞孔技术将导电浆料填满沟槽,经过后处理,导电浆料固化形成导电线路302。由于导电线路302形成于柔性基底层301中,使其与柔性基底层301具有良好的结合力,提高了柔性线路的抗绕折性能。
形成于所述柔性基底层301沟槽内的导电线路302表面具有良好的导电性,随后可以通过低温焊接技术等将功能器件集成在导电线路302上。
请参阅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案中,可以采用丝网套印技术将各项异性胶403印刷在形成于柔性基底层401第一表面的导电线路402的表面,再通过贴片工艺将分立的功能器件准确放置在导电线路402中的柔性电极线上。因各项异性胶403本身具有一定的粘度,可以黏住放置在导电线路402上的功能器件404以防止其振动滑落,再经过后处理后,各项异性胶403固化形成固态导电层,使功能器件的引脚与导电线路402电连接并固定住功能器件404。
为获得柔性性能良好的电路,前述功能电路层中的功能器件404优选采用了微型贴片器件或溶液化制备的功能器件,功能器件404(可采用分立器件)的厚度小于1mm,尺寸小于5mm*5mm。由于这些功能器件404的尺寸小、分布均匀,进而使功能电路层仍具有很好柔性。
请参阅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案中,在柔性可穿戴装置中,前述导电线路亦可采用多层线结构。所述多层线结构可采用多次印刷法制备,例如,可以首先印刷制备导线502,在两个电极502间需要跨线互联的线路下方喷墨打印绝缘层503,绝缘层503覆盖在需要被跨过的电极502’上。然后,再通过丝网印刷制备跨接导线504,形成双层电路结构。同样,电路也可根据需求,实现三层及以上的电路结构,其方法类似。
在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实施方案中,以所述柔性可穿戴装置为体温贴为例,其在应用时,可以被贴附于人体的腋窝等部位,其功能电路层中的温度传感元件感测温度信号,并发送给控制模块,再通过无线方式(例如蓝牙方式等)将温度信号发送到外部智能终端(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等),从而可实现体温的实时连续监测。
在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实施方案中,柔性可穿戴装置采用印刷电子技术进行制备,具有薄、柔、小的特点,大大提高了人体佩戴的舒适性,同时集成了无线传输技术,可以实现对人体温度信息的实时监测和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 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7)

1.一种柔性可穿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第一表面和与第一表面相背对的第二表面的柔性基底层,
功能电路层,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的导电线路和功能器件,所述功能器件与所述导电线路电性结合,
以及,粘贴层,至少分布在所述柔性可穿戴装置表面上的、用以与人体相接触的区域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可穿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封装层,至少用以包覆所述功能电路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柔性可穿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层的厚度小于1m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柔性可穿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层整体的邵氏硬度A小于60。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柔性可穿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层采用医用或食品级柔性硅胶材料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可穿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线路层形成于所述第一表面的凹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可穿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基底层与功能电路层的总体厚度小于1.5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可穿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可穿戴装置的整体厚度小于2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可穿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电路层的尺寸小于3cm*3c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可穿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器件的厚度小于1.5mm,其中分立器件的尺寸小于7mm*7mm。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柔性可穿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基底层的厚度小于100μm。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柔性可穿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基底层的厚度小于60μm。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柔性可穿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基底层的厚度小于30μm。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可穿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器件包括电源管理模块、至少一种传感元件、控制及无线通讯模块,所述电源管理模块、传感元件、控制及无线通讯模块与所述导电线路层电性结合。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可穿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可穿戴装置还包括隔离层,所述隔离层设置于所述功能电路层表面且与功能电路层电绝缘,并至少用于阻止能够影响所述功能电路层性能的杂质进入功能电路层。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柔性可穿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层的厚度小于0.5mm。
1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柔性可穿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可穿戴装置内的、除所述封装层及粘贴层之外的组件均被整体包裹于所述封装层内,所述粘贴层覆设于所述封装层表面。
CN201620301558.8U 2016-04-12 2016-04-12 柔性可穿戴装置 Active CN2056977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301558.8U CN205697715U (zh) 2016-04-12 2016-04-12 柔性可穿戴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301558.8U CN205697715U (zh) 2016-04-12 2016-04-12 柔性可穿戴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697715U true CN205697715U (zh) 2016-11-23

Family

ID=573109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301558.8U Active CN205697715U (zh) 2016-04-12 2016-04-12 柔性可穿戴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697715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01822A (zh) * 2017-08-23 2017-10-2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屏的保护装置、显示屏模组
CN110739564A (zh) * 2019-11-14 2020-01-31 上海幂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
CN111921096A (zh) * 2020-08-31 2020-11-13 陕西科技大学 一种电子创可贴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01822A (zh) * 2017-08-23 2017-10-2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屏的保护装置、显示屏模组
CN110739564A (zh) * 2019-11-14 2020-01-31 上海幂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
CN111921096A (zh) * 2020-08-31 2020-11-13 陕西科技大学 一种电子创可贴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581939U (zh) 柔性可穿戴装置
CN205697728U (zh) 柔性体温贴
Khan et al. A new frontier of printed electronics: flexible hybrid electronics
CN106908176B (zh) 具有微结构化的多相介电层电容式压力传感器及其制法
CN108318162B (zh) 一种柔性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
CN105935290A (zh) 柔性体温贴
Ma et al. Recent progress in printed physical sensing electronics for wearable health-monitoring devices: A review
CN205697715U (zh) 柔性可穿戴装置
CN205697714U (zh) 柔性可穿戴装置
Yang et al. Bio-patch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based on a low-power system-on-chip and paper-based inkjet printing technology
CN205697713U (zh) 柔性可穿戴装置
US20130248226A1 (en) Physical contact layer for body-worn leadware using selective deposition
CN105588856A (zh) 柔性印刷粪尿传感器
CN206166902U (zh) 柔性智能织物传感器、智能床垫及其监测系统
US20200069190A1 (en) Patch-type sensor module
CN104983402A (zh) 一种集成柔性传感器的智能手环
CN108180927A (zh) 一种全柔性自供能传感器及其制作方法
CN108344524A (zh) 一种用于测量温度及电信号的可穿戴贴片
CN106953001B (zh) 一种基于碳纳米管薄膜及光刻胶的柔性压力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
CN111839503A (zh) 一种表皮贴附式心电加速度检测系统及其制备方法
RU2019134219A (ru) Медицинская сенсорная система, в частности система для непрерывного мониторирования гликемии
CN210783050U (zh) 一种智能手套
CN205697729U (zh) 柔性可穿戴装置
Islam et al. Advances in Printed Electronic Textiles
Xu et al. Stretchable, Adhesive, and Bioinspired Visual Electronic Skin with Strain/Temperature/Pressure Multimodal Non-Interference Sens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604

Address after: 315100 Jin Yuan Road, pan Huo street, Yinzhou District, Ningbo, Zhejiang 669

Patentee after: Ningbo soft print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215000 room 104, A4 building, biological nano Park, 218 Xing Hu Street, Suzhou Industrial Park, Suzhou, Jiangsu.

Patentee before: Suzhou NanoGrid Technology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717

Address after: 215000 room 109, A4 building, bio nano Park, 218 Xinghu street, Suzhou Industrial Park,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uzhou Nago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15100 Jin Yuan Road, pan Huo street, Yinzhou District, Ningbo, Zhejiang 669

Patentee before: NINGBO FLEXO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208

Address after: 215000 room 402, building 18, sunshine Yuehu Haoyuan, Songling Town, Wujiang District,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Gu Weibing

Address before: Room 109, A4 / F, bio nano Park, 218 Xinghu street, Suzhou Industrial Park, 215000,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uzhou Nago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409

Address after: 414000 No.14, group 11, Xinxing village, Santang Town, Xiangyin County, Yueyang City, Hunan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Zhong Tao

Address before: 215000 room 402, building 18, sunshine Yuehu Haoyuan, Songling Town, Wujiang District,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Gu Weibing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702

Address after: D707, 7th floor, building D, 398 Ruoshui Road, Suzhou Industrial Park, 215000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uzhou Hailu enterprise management partnership (L.P.)

Address before: 414000 No.14, group 11, Xinxing village, Santang Town, Xiangyin County, Yueyang City, Hunan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Zhong Tao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013

Address after: 215000 Room 202, building 12, Northwest District, Suzhou nano City, No. 99, Jinjihu Avenue, Suzhou Industrial Park,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uzhou chuangyi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D707, 7th floor, building D, 398 Ruoshui Road, Suzhou Industrial Park, 215000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uzhou Hailu enterprise management partnership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