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641538U - 一种热泵型大温差换热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热泵型大温差换热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641538U CN205641538U CN201620430604.4U CN201620430604U CN205641538U CN 205641538 U CN205641538 U CN 205641538U CN 201620430604 U CN201620430604 U CN 201620430604U CN 205641538 U CN205641538 U CN 20564153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ter
- valve
- net
- heat
- heat exchang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27—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62—Absorption based systems
Landscapes
- 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AREA)
Abstract
一种热泵型大温差换热系统,热泵/制冷机内设置有发生器、吸收器、冷凝器和蒸发器,热泵/制冷机、水‑水换热器、一网水水路和二网水水路通过阀门和管路进行组合连接;所述蒸发器为多个,所述水‑水换热器为一个或多个,水‑水换热器为多个时串联连接,多个蒸发器串联连接或者分别独立外接;多个蒸发器串联连接时,多个蒸发器与水‑水换热器初级、热泵/制冷机内的发生器一起串接在一网水水路中;多个蒸发器分别独立外接时,多个蒸发器分别串接在一网水水路中和二网水水路中。本实用新型增大了一网水供、回水温差,提高了热网输送能力,且一网水低回水温度可免除回水管网保温与热补偿等问题,从而可极大降低管网投资费用和一网水输配能耗。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供暖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热泵型大温差换热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展,与之配套的供热需求也不断增加,高温热水往往需要超长距离输送才能到达换热站或热用户位置,管路输送能耗大和局部供热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
对于传统的热交换器系统,一网水与二网水需要存在一定的换热温差才能实现有效换热,这就从理论上决定了一网水回水温度要高于二网水回水温度,从而限制了一网水供、回水温差。如何在现有供热管网和保证用户用热不受影响的条件下,将一网水回水温度降低至二网水回水温度之下,拉大一网水供、回水温差对提高热网输送能力,降低热网投资及运营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热泵型大温差换热系统,借助热泵/制冷机和水-水换热器,吸收一网水热量并将其转移至二网水供水,增大一网水供、回水温差,提高热网输送能力,且一网水低回水温度可免除回水管网保温与热补偿等问题,从而可极大降低管网投资费用和一网水输配能耗。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热泵型大温差换热系统,包括热泵/制冷机、水-水换热器、一网水水路、二网水水路,所述的热泵/制冷机内设置有发生器、吸收器、冷凝器和蒸发器,热泵/制冷机、水-水换热器、一网水水路和二网水水路通过阀门和管路进行组合连接;所述蒸发器为多个,所述水-水换热器为一个或多个,水-水换热器为多个时串联连接,多个蒸发器串联连接或者分别独立外接;多个蒸发器串联连接时,多个蒸发器与水-水换热器初级、热泵/制冷机内的发生器一起串接在一网水水路中;多个蒸发器分别独立外接时,多个蒸发器分别串接在一网水水路中和二网水水路中。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多个蒸发器分别串接在一网水水路中和二网水水路中的具体结构是:蒸发器(E1)与水-水换热器初级、热泵/制冷机内的发生器一起串接在一网水水路中,蒸发器(E2)与水-水换热器一起串在二网水水路中。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热泵/制冷机内的吸收器和冷凝器串联,串联后吸收器一端连接二网水回水管路,串联后的冷凝器一端直接连接二网水供水管路或者连接至多个水-水换热器次级串联的连接中点。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热泵/制冷机、水-水换热器、一网水水路、二网水水路通过阀门和管道进行组合连接的具体结构是:一网水供水管路通过第一阀连接热泵/制冷机(1)的发生器(G)输入端,发生器(G)输出端通过第三阀连接至一个或多个串联水-水换热器初级输入端,一个或多个串联水-水换热器初级的输出端通过第四阀连接热泵/制冷机(1)的1#蒸发器(E1)输入端,1#蒸发器(E1)输出端通过第五阀、第九阀连接至一网水回水管路;在一个或多个串联水-水换热器输出端与一网水回水管路之间连接有第八阀,在一网水供水管路与一个或多个串联水-水换热器初级输入端之间连接有第二阀;二网水回水管路分为两支:一支通过第二十阀连接热泵/制冷机(1)的吸收器(A)的输入端,吸收器(A)和冷凝器(C)连接,冷凝器(C)的输出端通过第十九阀、第十六阀连接至二网水供水管路或多个串联水-水换热器的次级串接中接点;二网水回水管路的另一支通过第十七阀、第七阀连接至热泵/制冷机(1)的2#蒸发器(E2)输入端,2#蒸发器的输出端通过第六阀、第十三阀连接至一个或多个串联水-水换热器次级的输入端,一个或多个串联水-水换热器次级的输出端连接至二网水供水管路;在1#蒸发器的第五阀输出端和2#蒸发器的第六阀输出端之间连接有第十阀和第十二阀,在2#蒸发器的第七阀输入端和第一网水回水管路之间连接有第十一阀,在二网水回水管路与一个或多个串联水-水换热器次级输入端之间连接第十四阀、第十五阀,在吸收器的第二十阀输入端和冷凝器的第十九阀输出端之间连接有第十八阀。
上述热泵型大温差换热系统的换热方法为:基于热泵/制冷机、水-水换热器、一网水水路、二网水水路,所述热泵/制冷机内设置有发生器、吸收器、冷凝器和多个蒸发器,所述水-水换热器为一个或多个,水-水换热器为多个时串联连接,热泵/制冷机、水-水换热器、一网水水路和二网水水路通过阀门和管道组合连接成下述大温差换热方法之一:
1)一网水供水串联热泵/制冷机的发生器、水-水换热器初级、热泵/制冷机的1#蒸发器后接入一网水回水;二网水回水分为两支:一支串联热泵/制冷机的吸收器、冷凝器后连接至二网水供水,另一支串联热泵/制冷机的2#蒸发器、水-水换热器次级后连接至二网水供水;
2)一网水供水串联热泵/制冷机的发生器、水-水换热器初级、热泵/制冷机的1#蒸发器、2#蒸发器后接入一网水回水;二网水回水分两支:一支串联热泵/制冷机的吸收器、冷凝器后连接至二网水供水,另一支串联水-水换热器次级后连接至二网水供水;
3)一网水供水串联水-水换热器初级后连接至一网水回水,二网水回水串联水-水换热器次级后连接至二网水供水;
4)一网水供水串联热泵/制冷机的发生器、水 –水换热器的初级、热泵/制冷机的1#蒸发器后连接至一网水回水;一路二网水回水串联热泵/制冷机的吸收器、冷凝器后连接至一路二网水供水;另一路二网水回水串联热泵/制冷机的2#蒸发器、水-水换热器的次级后连接至另一路二网水供水;
5)一网水供水串联热泵/制冷机的发生器、水-水换热器的初级、热泵/制冷机的1#蒸发器、2#蒸发器后连接至一网水回水;一路二网水回水串联热泵/制冷机的吸收器、冷凝器后连接至一路二网水供水,另一路二网水回水串联水-水换热器的次级后连接至另一路二网水供水;
6)一网水供水串联热泵/制冷机的发生器、二级水-水换热器的初级、一级水-水换热器的初级、热泵/制冷机的1#蒸发器后连接至一网水回水;二网水回水分为两支:一支串联热泵/制冷机的吸收器、冷凝器后连接至一级水-水换热器次级与二级水-水换热器次级的串联中点,另一支串联热泵/制冷机的2#蒸发器、一级水-水换热器的次级、二级水-水换热器的次级后连接至二网水供水;
7)一网水供水串联热泵/制冷机的发生器、二级水-水换热器的初级、一级水-水换热器的初级、热泵/制冷机的1#蒸发器、2#蒸发器后连接至一网水回水;二网水回水分两支:一支串联热泵/制冷机的吸收器、冷凝器后连接至一级水-水换热器次级与二级水-水换热器次级的串联中点,另一支串联一级水-水换热器次级、二级水-水换热器次级后连接至二网水供水;
8)一网水供水串联二级水-水换热器的初级、一级水-水换热器的初级后连接至一网水回水;二网水回水串联一级水-水换热器的次级、二级水-水换热器的次级后连接至二网水供水。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热泵型大温差换热方法,具体做法是:将一网水供水的高温水做为驱动热源,通过第一阀(3)进入热泵/制冷机(1)发生器(G)的换热管中,加热管外侧的溴化锂稀溶液至沸腾,产生冷剂蒸汽和溴化锂浓溶液,一网水高温水通过发生器(G)降温后经由第三阀(5)进入水-水换热器(2),加热二网水,实现进一步降温,降温后的一网水经由第四阀(6)进入热泵/制冷机(1)1#蒸发器(E1)的换热管, 被管外侧的冷剂水喷淋,冷剂水蒸发为冷剂蒸汽,吸收一网水回水热量,再次放热降温后一网水流经第五阀(7)和第九阀(11)返回一网水回水管网;二网水回水分为两支,一支经由第十七阀(19)和第七阀(9)进入热泵/制冷机(1)的2#蒸发器(E2)的换热管, 被管外侧的冷剂水喷淋,冷剂水蒸发为冷剂蒸汽,此支二网水放热降温,将热量转移至另一二网水分支,此支二网水降温后由热泵/制冷机(1)流出后,经过第六阀(8)和第十三阀(15)进入水-水换热器(2),与一网水进行换热升温;另一支二网水经过第二十阀(22)进入热泵/制冷机(1)的吸收器(A)的换热管,被管外侧的溴化锂浓溶液喷淋,浓溶液吸收来自同一空间的1#蒸发器(E1)和2#蒸发器(E2)产生的冷剂蒸汽,冷剂蒸汽含有大量的蒸发热,热传递给换热管内的二网水,使此支二网水水温升高;升温后的二网水进入冷凝器(C)换热管中,冷凝器(C)换热管外侧有来自同一空间发生器(G)产生的冷剂蒸汽,吸收冷剂蒸汽中的热量,完成此支二网水的二次升温,此支二网水流经第十九阀(21)和第十六阀(18)后与另一支二网水进行混合,混合后的二网水进入二网水供水管路;系统中第二阀(4)、第八阀(10)、第十阀(12)、第十一阀(13)、第十二阀(14)、第十四阀(16)、第十五阀(17)、第十八阀(20)为关闭状态。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热泵型大温差换热方法,具体做法是:将一网水供水的高温水做为驱动热源,通过第一阀(3)进入热泵/制冷机(1)发生器(G)的换热管中加热管外侧的溴化锂稀溶液至沸腾,产生冷剂蒸汽和溴化锂浓溶液,一网水高温水通过发生器(G)降温后经由第三阀(5)进入水-水换热器(2),加热二网水,实现进一步降温,降温后的一网水依次流经第四阀(6)、热泵/制冷机(1)1#蒸发器(E1)的换热管、第五阀(7)、第十阀(12)、第十二阀(14)、第六阀(8)和热泵/制冷机(1)2#蒸发器(E2)的换热管,热泵/制冷机(1)的1#蒸发器(E1)和2#蒸发器(E2)的换热管中的一网水被管外侧的冷剂水喷淋,冷剂水蒸发为冷剂蒸汽,吸收一网水回水热量,再次放热降温后的一网水流经第七阀(9)和第十一阀(13)返回一网水回水管网;二网水回水分为两支,一支经由第十四阀(16)进入水-水换热器(2),与一网水进行换热升温;另一支二网水经过第二十阀(22)进入热泵/制冷机(1)的吸收器(A)的换热管,被管外侧的溴化锂浓溶液喷淋,浓溶液吸收来自同一空间的1#蒸发器(E1)和2#蒸发器(E2)产生的冷剂蒸汽,冷剂蒸汽含有大量的蒸发热,热传递给换热管内的二网水,使此支二网水水温升高;升温后的二网水进入冷凝器(C)换热管中,冷凝器(C)换热管外侧有来自同一空间发生器(G)产生的冷剂蒸汽,吸收冷剂蒸汽中的热量,完成此支二网水的二次升温,此支二网水流经第十九阀(21)和第十六阀(18)后与另一支二网水进行混合,混合后的二网水进入二网水供水管路;系统中的第二阀(4)、第八阀(10)、第九阀(11)、第十三阀(15)、第十五阀(17)、第十七阀(19)、第十八阀(20)为关闭状态。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热泵型大温差换热方法,具体做法是:将一网水高温水做为驱动热源,通过第一阀(3)进入热泵/制冷机(1)发生器(G)的换热管中加热管外侧的溴化锂稀溶液至沸腾,产生冷剂蒸汽和溴化锂浓溶液,一网水高温水通过发生器(G)降温后经由第三阀(5)依次进入个二级水-水换热器(2.2)和一级水-水换热器(2.1),加热二网水,实现进一步降温,降温后的一网水经由第四阀(6)进入热泵/制冷机(1)1#蒸发器(E1)的换热管,被管外侧的冷剂水喷淋,冷剂水蒸发为冷剂蒸汽,吸收一网水回水热量,再次放热降温后一网水流经第五阀(7)和第九阀(11)返回一网水回水管网;二网水回水分为两支,一支经由第十七阀(19)和第七阀(9)进入热泵/制冷机(1)的2#蒸发器(E2)的换热管, 被管外侧的冷剂水喷淋,冷剂水蒸发为冷剂蒸汽,此支二网水放热降温,将热量转移至另一二网水分支,此支二网水降温后由热泵/制冷机(1)流出后,经过第六阀(8)和第十三阀(15)进入一级水-水换热器(2.1),与一网水进行换热升温。另一支二网水经过第二十阀(22)进入热泵/制冷机(1)的吸收器(A)的换热管,被管外侧的溴化锂浓溶液喷淋,浓溶液吸收来自同一空间的1#蒸发器(E1)和2#蒸发器(E2)产生的冷剂蒸汽,冷剂蒸汽含有大量的蒸发热,热传递给换热管内的二网水,使此支二网水水温升高;升温后的二网水进入冷凝器(C)换热管中,冷凝器(C)换热管外侧有来自同一空间发生器(G)产生的冷剂蒸汽,吸收冷剂蒸汽中的热量,完成此支二网水的二次升温,此支二网水流经第十九阀(21)和第十六阀(18)后与另一支二网水进行混合,混合后二网水进入二级水-水换热器(2.2)进行再次升温,升温后的二网水进入二网水供水管路。系统中第二阀(4)、第八阀(10)、第十阀(12)、第十一阀(13)、第十二阀(14)、第十四阀(16)、第十五阀(17)、第十八阀(20)为关闭状态。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大温差热泵换热方法,具体做法是:将一网水高温水做为驱动热源,通过第一阀(3)进入热泵/制冷机(1)发生器(G)的换热管中加热管外侧的溴化锂稀溶液至沸腾,产生冷剂蒸汽和溴化锂浓溶液,一网水高温水通过发生器(G)降温后经由第三阀(5)依次进入个二级水-水换热器(2.2)和一级水-水换热器(2.1),加热二网水,实现进一步降温,降温后的一网水依次流经第四阀(6)、热泵/制冷机(1)1#蒸发器(E1)的换热管、第五阀(7)、第十阀(12)、第十二阀(14)、第六阀(8)和热泵/制冷机(1)2#蒸发器(E2)的换热管,热泵/制冷机(1)的1#蒸发器(E1)和2#蒸发器(E2)的换热管中的一网水被管外侧的冷剂水喷淋,冷剂水蒸发为冷剂蒸汽,吸收一网水回水热量,再次放热降温后一网水流经第七阀(9)和第十一阀(13)返回一网水回水管网。二网水回水分为两支,一支经由经过第十四阀(16)进入一级水-水换热器(2.1),与一网水进行换热升温。另一支二网水经过第二十阀(22)进入热泵/制冷机(1)的吸收器(A)的换热管,被管外侧的溴化锂浓溶液喷淋,浓溶液吸收来自同一空间的1#蒸发器(E1)和2#蒸发器(E2)产生的冷剂蒸汽,冷剂蒸汽含有大量的蒸发热,热传递给换热管内的二网水,使此支二网水水温升高;升温后的二网水进入冷凝器(C)换热管中,冷凝器(C)换热管外侧有来自同一空间发生器(G)产生的冷剂蒸汽,吸收冷剂蒸汽中的热量,完成此支二网水的二次升温,此支二网水流经第十九阀(21)和第十六阀(18)后与另一支二网水进行混合,混合后二网水进入二级水-水换热器(2.2)进行再次升温,升温后的二网水进入二网水供水管路。在此实施方式中第二阀(4)、第八阀(10)、第九阀(11)、第十三阀(15)、第十五阀(17)、第十七阀(19)、第十八阀(20)为关闭状态。
上述技术方案中,热泵/制冷机(1)维护保养时,仅开启第二阀(4)、第八阀(10)和第十五阀(17),其余阀门均关闭,将热泵/制冷机(1)从系统中隔离。
相对于传统的供热模式,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
本实用新型吸收了一网水热量并将其转移至二网水供水,将一网水回水温度降低至二网水回水温度之下,拉大了一网水供、回水温差,提高了热网输送能力,且一网水低回水温度可免除回水管网保温与热补偿等问题,从而可极大降低管网投资费用和一网水输配能耗。特别是本实用新型采用多蒸发器结构,可将进入水-水换热器的二网水温度控制在易结构温度(60℃)以下,有效控制设备结垢,保证了设备的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四种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五种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六种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七种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八种实施方式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热泵/制冷机,2-水-水换热器,3-第一阀,4-第二阀,5-第三阀,6-第四阀,7-第五阀,
8-第六阀,9-第七阀,10-第八阀,11-第九阀,12-第十阀,13-第十一阀,14-第十二阀,
15-第十三阀,16-第十四阀,17-第十五阀,18-第十六阀,19-第十七阀,20-第十八阀,
21-第十九阀,22-第二十阀, A-吸收器,C-冷凝器,G-发生器,E1-1#蒸发器,
E2-2#蒸发器, 2.1-一级水-水换热器,2.2-二级水-水换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热泵型大温差换热机组与系统,包括热泵/制冷机(1)、一个或多个水-水换热器(2)、一网水-水路与二网水-水路等部分,各部分之间通过阀门、管道相连接。
根据阀组的不同切换,本实用新型可实现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1(见图1):一网水高温水做为驱动热源,通过第一阀(3)进入热泵/制冷机(1)发生器(G)的换热管中加热管外侧的溴化锂稀溶液至沸腾,产生冷剂蒸汽和溴化锂浓溶液,一网水高温水通过发生器(G)降温后经由第三阀(5)进入个水-水换热器(2),加热二网水,实现进一步降温,降温后的一网水经由第四阀(6)进入热泵/制冷机(1)1#蒸发器(E1)的换热管, 被管外侧的冷剂水喷淋,冷剂水蒸发为冷剂蒸汽,吸收一网水回水热量,再次放热降温后一网水流经第五阀(7)和第九阀(11)返回一网水回水管网。
二网水回水分为两支,一支经由第十七阀(19)和第七阀(9)进入热泵/制冷机(1)的2#蒸发器(E2)的换热管, 被管外侧的冷剂水喷淋,冷剂水蒸发为冷剂蒸汽,此支二网水放热降温,将热量转移至另一二网水分支,此支二网水降温后由热泵/制冷机(1)流出后,经过第六阀(8)和第十三阀(15)进入水-水换热器(2),与一网水进行换热升温。另一支二网水经过第二十阀(22)进入热泵/制冷机(1)的吸收器(A)的换热管,被管外侧的溴化锂浓溶液喷淋,浓溶液吸收来自同一空间的1#蒸发器(E1)和2#蒸发器(E2)产生的冷剂蒸汽,冷剂蒸汽含有大量的蒸发热,热传递给换热管内的二网水,使此支二网水水温升高;升温后的二网水进入冷凝器(C)换热管中,冷凝器(C)换热管外侧有来自同一空间发生器(G)产生的冷剂蒸汽,吸收冷剂蒸汽中的热量,完成此支二网水的二次升温,此支二网水流经第十九阀(21)和第十六阀(18)后与另一支二网水进行混合,混合后的二网水进入二网水供水管路。在此实施方式中第二阀(4)、第八阀(10)、第十阀(12)、第十一阀(13)、第十二阀(14)、第十四阀(16)、第十五阀(17)、第十八阀(20)为关闭状态。
为输出两股不同参数的二网水,实施方式1所述二网水的两个分支可为两股独立的二网水,此两股独立的二网水具有互不连通的、独立的二次水管网(见图4)。
实施例2(见图2):一网水高温水做为驱动热源,通过第一阀(3)进入热泵/制冷机(1)发生器(G)的换热管中加热管外侧的溴化锂稀溶液至沸腾,产生冷剂蒸汽和溴化锂浓溶液,一网水高温水通过发生器(G)降温后经由第三阀(5)进入个水-水换热器(2),加热二网水,实现进一步降温,降温后的一网水依次流经第四阀(6)、热泵/制冷机(1)1#蒸发器(E1)的换热管、第五阀(7)、第十阀(12)、第十二阀(14)、第六阀(8)和热泵/制冷机(1)2#蒸发器(E2)的换热管,热泵/制冷机(1)的1#蒸发器(E1)和2#蒸发器(E2)的换热管中的一网水被管外侧的冷剂水喷淋,冷剂水蒸发为冷剂蒸汽,吸收一网水回水热量,再次放热降温后的一网水流经第七阀(9)和第十一阀(13)返回一网水回水管网。
二网水回水分为两支,一支经由经过第十四阀(16)进入水-水换热器(2),与一网水进行换热升温。另一支二网水经过第二十阀(22)进入热泵/制冷机(1)的吸收器(A)的换热管,被管外侧的溴化锂浓溶液喷淋,浓溶液吸收来自同一空间的1#蒸发器(E1)和2#蒸发器(E2)产生的冷剂蒸汽,冷剂蒸汽含有大量的蒸发热,热传递给换热管内的二网水,使此支二网水水温升高;升温后的二网水进入冷凝器(C)换热管中,冷凝器(C)换热管外侧有来自同一空间发生器(G)产生的冷剂蒸汽,吸收冷剂蒸汽中的热量,完成此支二网水的二次升温,此支二网水流经第十九阀(21)和第十六阀(18)后与另一支二网水进行混合,混合后的二网水进入二网水供水管路。在此实施方式中第二阀(4)、第八阀(10)、第九阀(11)、第十三阀(15)、第十五阀(17)、第十七阀(19)、第十八阀(20)为关闭状态。
为输出两股不同参数的二网水,实施方式1所述二网水的两个分支可为两股独立的二网水,此两股独立的二网水具有互不连通的、独立的二次水管网(见图5)。
在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仅开启第二阀(4)、第八阀(10)、和第十五阀(17),其余阀组均关闭,可实现将热泵/制冷机(1)从系统中隔离,以方便对其进行维护保养(见图3)。
实施例3(见图6):一网水高温水做为驱动热源,通过第一阀(3)进入热泵/制冷机(1)发生器(G)的换热管中加热管外侧的溴化锂稀溶液至沸腾,产生冷剂蒸汽和溴化锂浓溶液,一网水高温水通过发生器(G)降温后经由第三阀(5)依次进入个二级水-水换热器(2.2)和一级水-水换热器(2.1),加热二网水,实现进一步降温,降温后的一网水经由第四阀(6)进入热泵/制冷机(1)1#蒸发器(E1)的换热管, 被管外侧的冷剂水喷淋,冷剂水蒸发为冷剂蒸汽,吸收一网水回水热量,再次放热降温后一网水流经第五阀(7)和第九阀(11)返回一网水回水管网。
二网水回水分为两支,一支经由第十七阀(19)和第七阀(9)进入热泵/制冷机(1)的2#蒸发器(E2)的换热管, 被管外侧的冷剂水喷淋,冷剂水蒸发为冷剂蒸汽,此支二网水放热降温,将热量转移至另一二网水分支,此支二网水降温后由热泵/制冷机(1)流出后,经过第六阀(8)和第十三阀(15)进入一级水-水换热器(2.1),与一网水进行换热升温。另一支二网水经过第二十阀(22)进入热泵/制冷机(1)的吸收器(A)的换热管,被管外侧的溴化锂浓溶液喷淋,浓溶液吸收来自同一空间的1#蒸发器(E1)和2#蒸发器(E2)产生的冷剂蒸汽,冷剂蒸汽含有大量的蒸发热,热传递给换热管内的二网水,使此支二网水水温升高;升温后的二网水进入冷凝器(C)换热管中,冷凝器(C)换热管外侧有来自同一空间发生器(G)产生的冷剂蒸汽,吸收冷剂蒸汽中的热量,完成此支二网水的二次升温,此支二网水流经第十九阀(21)和第十六阀(18)后与另一支二网水进行混合,混合后二网水进入二级水-水换热器(2.2)进行再次升温,升温后的二网水进入二网水供水管路。在此实施方式中第二阀(4)、第八阀(10)、第十阀(12)、第十一阀(13)、第十二阀(14)、第十四阀(16)、第十五阀(17)、第十八阀(20)为关闭状态。
实施例4(见图7):一网水高温水做为驱动热源,通过第一阀(3)进入热泵/制冷机(1)发生器(G)的换热管中加热管外侧的溴化锂稀溶液至沸腾,产生冷剂蒸汽和溴化锂浓溶液,一网水高温水通过发生器(G)降温后经由第三阀(5)依次进入个二级水-水换热器(2.2)和一级水-水换热器(2.1),加热二网水,实现进一步降温,降温后的一网水依次流经第四阀(6)、热泵/制冷机(1)1#蒸发器(E1)的换热管、第五阀(7)、第十阀(12)、第十二阀(14)、第六阀(8)和热泵/制冷机(1)2#蒸发器(E2)的换热管,热泵/制冷机(1)的1#蒸发器(E1)和2#蒸发器(E2)的换热管中的一网水被管外侧的冷剂水喷淋,冷剂水蒸发为冷剂蒸汽,吸收一网水回水热量,再次放热降温后一网水流经第七阀(9)和第十一阀(13)返回一网水回水管网。
二网水回水分为两支,一支经由经过第十四阀(16)进入一级水-水换热器(2.1),与一网水进行换热升温。另一支二网水经过第二十阀(22)进入热泵/制冷机(1)的吸收器(A)的换热管,被管外侧的溴化锂浓溶液喷淋,浓溶液吸收来自同一空间的1#蒸发器(E1)和2#蒸发器(E2)产生的冷剂蒸汽,冷剂蒸汽含有大量的蒸发热,热传递给换热管内的二网水,使此支二网水水温升高;升温后的二网水进入冷凝器(C)换热管中,冷凝器(C)换热管外侧有来自同一空间发生器(G)产生的冷剂蒸汽,吸收冷剂蒸汽中的热量,完成此支二网水的二次升温,此支二网水流经第十九阀(21)和第十六阀(18)后与另一支二网水进行混合,混合后二网水进入二级水-水换热器(2.2)进行再次升温,升温后的二网水进入二网水供水管路。在此实施方式中第二阀(4)、第八阀(10)、第九阀(11)、第十三阀(15)、第十五阀(17)、第十七阀(19)、第十八阀(20)为关闭状态。
在实施例3和实施例4中,仅开启第二阀(4)、第八阀(10)、和第十五阀(17),其余阀组均关闭,可实现将热泵/制冷机(1)从系统中隔离,以方便对其进行维护保养(见图8)。
Claims (4)
1.一种热泵型大温差换热系统,包括热泵/制冷机、水-水换热器、一网水水路、二网水水路,所述的热泵/制冷机内设置有发生器、吸收器、冷凝器和蒸发器,热泵/制冷机、水-水换热器、一网水水路和二网水水路通过阀门和管路进行组合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为多个,所述水-水换热器为一个或多个,水-水换热器为多个时串联连接,多个蒸发器串联连接或者分别独立外接;多个蒸发器串联连接时,多个蒸发器与水-水换热器初级、热泵/制冷机内的发生器一起串接在一网水水路中;多个蒸发器分别独立外接时,多个蒸发器分别串接在一网水水路中和二网水水路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泵型大温差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蒸发器分别串接在一网水水路中和二网水水路中的具体结构是:蒸发器(E1)与水-水换热器初级、热泵/制冷机内的发生器一起串接在一网水水路中,蒸发器(E2)与水-水换热器一起串在二网水水路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泵型大温差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制冷机内的吸收器和冷凝器串联,串联后吸收器一端连接二网水回水管路,串联后的冷凝器一端直接连接二网水供水管路或者连接至多个水-水换热器次级串联的连接中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泵型大温差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制冷机、水-水换热器、一网水水路、二网水水路通过阀门和管道进行组合连接的具体结构是:一网水供水管路通过第一阀连接热泵/制冷机(1)的发生器(G)输入端,发生器(G)输出端通过第三阀连接至一个或多个串联水-水换热器初级输入端,一个或多个串联水-水换热器初级的输出端通过第四阀连接热泵/制冷机(1)的1#蒸发器(E1)输入端,1#蒸发器(E1)输出端通过第五阀、第九阀连接至一网水回水管路;在一个或多个串联水-水换热器初级输出端与一网水回水管路之间连接有第八阀,在一网水供水管路与一个或多个串联水-水换热器输入端之间连接有第二阀;二网水回水管路分为两支:一支通过第二十阀连接热泵/制冷机(1)的吸收器(A)的输入端,吸收器(A)和冷凝器(C)连接,冷凝器(C)的输出端通过第十九阀、第十六阀连接至二网水供水管路或多个串联水-水换热器的次级串接中接点;二网水回水管路的另一支通过第十七阀、第七阀连接至热泵/制冷机(1)的2#蒸发器(E2)输入端,2#蒸发器的输出端通过第六阀、第十三阀连接至一个或多个串联水-水换热器次级的输入端,一个或多个串联水-水换热器的次级输出端连接至二网水供水管路;在1#蒸发器的第五阀输出端和2#蒸发器的第六阀输出端之间连接有第十阀和第十二阀,在2#蒸发器的第七阀输入端和第一网水回水管路之间连接有第十一阀,在二网水回水管路与一个或多个串联水-水换热器次级输入端之间连接第十四阀、第十五阀,在吸收器的第二十阀输入端和冷凝器的第十九阀输出端之间连接有第十八阀。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430604.4U CN205641538U (zh) | 2016-05-13 | 2016-05-13 | 一种热泵型大温差换热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430604.4U CN205641538U (zh) | 2016-05-13 | 2016-05-13 | 一种热泵型大温差换热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641538U true CN205641538U (zh) | 2016-10-12 |
Family
ID=570600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0430604.4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641538U (zh) | 2016-05-13 | 2016-05-13 | 一种热泵型大温差换热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641538U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805946A (zh) * | 2016-05-13 | 2016-07-27 | 湖南同为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热泵型大温差换热系统及方法 |
CN107990594A (zh) * | 2017-11-28 | 2018-05-04 | 中冶华天包头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集中供热系统的吸收式换热设备 |
CN108131723A (zh) * | 2018-02-09 | 2018-06-08 | 深圳市辉宏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增容且增热的供暖节能系统 |
CN108534208A (zh) * | 2018-05-15 | 2018-09-14 | 济南金孚瑞供热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大温差换热系统 |
-
2016
- 2016-05-13 CN CN201620430604.4U patent/CN205641538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805946A (zh) * | 2016-05-13 | 2016-07-27 | 湖南同为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热泵型大温差换热系统及方法 |
CN107990594A (zh) * | 2017-11-28 | 2018-05-04 | 中冶华天包头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集中供热系统的吸收式换热设备 |
CN108131723A (zh) * | 2018-02-09 | 2018-06-08 | 深圳市辉宏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增容且增热的供暖节能系统 |
CN108534208A (zh) * | 2018-05-15 | 2018-09-14 | 济南金孚瑞供热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大温差换热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5641538U (zh) | 一种热泵型大温差换热系统 | |
JP5194122B2 (ja) | 熱供給用熱交換装置 | |
CN102997483B (zh) | 回收烟气余热的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 | |
CN202993655U (zh) | 一种双过冷热泵 | |
CN102997482B (zh) | 采暖工况回收烟气余热的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 | |
CN105953426A (zh) | 一种热泵型大温差供热方法 | |
CN106839481A (zh) | 一种带辅助冷源的冷却机组 | |
CN207214513U (zh) | 一种多级吸收式热泵以及换热机组 | |
CN107606814B (zh) | 超低高度大温差溴化锂吸收式换热机组 | |
CN105972673B (zh) | 一种中继能源站型大温差供热系统及方法 | |
CN204962942U (zh) | 二氧化碳热泵加热装置 | |
CN105805946A (zh) | 一种热泵型大温差换热系统及方法 | |
CN103256750A (zh) | 吸收式热泵机组 | |
CN205536656U (zh) | 一种多种供热工况的阶梯供热热泵机组 | |
CN207317054U (zh) | 一种余热利用采暖系统 | |
CN102997496B (zh) | 带烟气阀回收烟气余热的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 | |
CN201340136Y (zh) | 烟气热水单双效复合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冷热水机组 | |
CN214746567U (zh) | 制冷机 | |
CN108534570A (zh) | 一种吸收式大温差换热机组 | |
CN104697022A (zh) | 三级蒸发吸收式热泵型供热机组 | |
CN209655617U (zh) | 一种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 | |
CN203375765U (zh) | 吸收式热泵机组 | |
CN206919505U (zh) | 一种热回收融冰装置 | |
CN102589043B (zh) | 一种高效喷射式换热机组 | |
CN207006426U (zh) | 一种蓄能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012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90308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012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903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