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620856U - 电子装置、输入装置、充电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装置、输入装置、充电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620856U
CN205620856U CN201620152916.3U CN201620152916U CN205620856U CN 205620856 U CN205620856 U CN 205620856U CN 201620152916 U CN201620152916 U CN 201620152916U CN 205620856 U CN205620856 U CN 2056208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wireless charging
receiver module
charging receiver
support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15291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任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Beij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ovo Beijing Ltd filed Critical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15291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6208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6208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6208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电子装置、输入装置、充电装置以及电子设备,涉及电子产品领域,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电子设备在站立模式下使用充电线时由于机身上插了一条线,容易被拉到导致电子设备机身倾倒的技术问题。主要采用的技术方案为:电子设备,包括电子装置和充电装置;电子装置包括第一机体、第二机体和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模块;第二机体的一端与第一机体的一侧连接,第二机体用于对第一机体提供支撑;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模块设置在第二机体上,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模块的输出端与第一机体的电源电路连接;充电装置包括支撑座和无线充电发射模块,无线充电发射模块设置在支撑座上,无线充电发射模块与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模块相匹配。

Description

电子装置、输入装置、充电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产品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子装置、输入装置、充电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移动设备如平板电脑的充电接口设置在机身上,平板电脑可以通过支撑结构使自身处于站立模式,在该站立模式下,使用充电线时,由于平板电脑的机身上插了一条线,容易被拉到,导致平板电脑的机身倾倒之类的问题发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子装置、输入装置、充电装置以及电子设备,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电子设备在站立模式下使用充电线时由于机身上插了一条线,容易被拉到导致电子设备机身倾倒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括:
第一机体;
第二机体,其一端与所述第一机体的一侧连接,用于对所述第一机体提供支撑;
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模块,设置在所述第二机体上,所述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机体的电源电路连接,用于与外部无线充电发射模块配合,对所述第一机体充电或供电。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机体为平板电脑,所述第二机体为支撑结构,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模块为电磁感应式充电接收模块。
前述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件连接,所述支撑结构通过所述第一支撑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机体的一侧连接;
所述第二支撑件包括相背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模块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件内部;
其中,当所述电子装置在第一使用状态时,所述支撑结构通过所述第二支撑件的第一侧与承载所述电子装置的承载面接触,且将所述平板电脑悬置在所述第二侧的上方。
前述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第一侧具有连通内部的第一开口,所述电子装置还包括第一盖板,所述第一盖板可打开地盖合在所述第一开口上;
所述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模块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件内部与所述第一开口相对应的位置,以使所述第一盖板相对所述第一开口打开时所述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模块通过所述第一开口显露。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输入装置,包括:
壳体,其包括第三侧,所述第三侧上设有连通内部的窗口;
输入单元,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输入单元的输入区域通过所述窗口显露,所述输入装置通过所述输入单元的输出端与外部设备通信连接;
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模块,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输入装置通过所述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模块的输出端与外部设备的电源电路连接,用于与外部无线充电发射模块配合,对外部设备充电或供电。
前述的输入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模块为电磁感应式充电接收模块。
前述的输入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模块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
所述壳体还包括与所述第三侧相背的第四侧,所述输入装置通过所述壳体的第四侧与承载所述输入装置的承载面接触,以对所述输入装置提供支撑。
前述的输入装置,其中,所述第四侧上设有连通内部的第二开口;
所述输入装置还包括第二盖板,所述第二盖板可打开地盖合在所述第二开口上;
所述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模块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与所述第二开口相对应的位置,以使所述第二盖板相对所述第二开口打开时所述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模块通过所述第二开口显露。
前述的输入装置,还包括:
连接器,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连接器连接,所述连接器用于将所述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至外部设备。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充电装置,包括:
支撑座;
无线充电发射模块,设置在所述支撑座上,用于与外部无线充电接收模块配合使用。
前述的充电装置,其中,所述无线充电发射模块为电磁感应式充电发射模块。
前述的充电装置,其中,所述电磁感应式充电发射模块包括感应线圈,所述感应线圈设置在所述支撑座内部;
所述支撑座包括第五侧,所述第五侧包括用于与外部设备接触以对外部设备提供支撑的支撑面;所述支撑面上具有与所述感应线圈相对应的第一区域。
前述的充电装置,其中,所述第五侧还包括标示,所述标示设置在所述支撑面上,所述标示用于标示所述第一区域;
和/或,所述第五侧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撑面上的限位凸条,所述限位凸条用于对所述支撑面上的外部设备限位。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电子装置和充电装置;
所述电子装置包括第一机体、第二机体和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模块;所述第二机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机体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二机体用于对所述第一机体提供支撑;所述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模块设置在所述第二机体上,所述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机体的电源电路连接;
所述充电装置包括支撑座和无线充电发射模块,所述无线充电发射模块设置在所述支撑座上,所述无线充电发射模块与所述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模块相匹配,所述无线充电发射模块用于与所述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模块配合,以对所述第一机体充电或供电。
前述的电子设备,还包括输入装置;
所述输入装置包括壳体、输入单元和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模块;
所述壳体包括第三侧,第三侧上设有连通内部的窗口;
所述输入单元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输入单元的输入区域通过所述窗口显露,所述输入装置通过所述输入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机体通信连接;
所述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模块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输入装置通过所述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机体的电源电路连接,所述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模块与所述无线充电发射模块相匹配,所述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模块用于与所述无线充电发射模块配合,以对所述第一机体充电或供电。
前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机体为平板电脑,所述第二机体为支撑结构,所述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模块为电磁感应式充电接收模块,所述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模块为电磁感应式充电接收模块,所述无线充电发射模块为电磁感应式充电发射模块。
前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件连接,所述支撑结构通过所述第一支撑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机体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二支撑件包括相背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模块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件内部;
所述电磁感应式充电发射模块包括感应线圈,所述感应线圈设置在所述支撑座内部;所述支撑座包括第五侧,所述第五侧包括用于与外部设备接触以对外部设备提供支撑的支撑面;所述支撑面上具有与所述感应线圈相对应的第一区域;
当所述电子设备在第一使用状态时,所述支撑结构通过所述第二支撑件的第一侧与所述支撑面接触,且将所述平板电脑悬置在所述第二侧的上方;所述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模块的感应线圈与所述第一区域的位置相对应。
前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模块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
所述壳体还包括与所述第三侧相背的第四侧;
当所述电子设备在第二使用状态时,所述平板电脑的显示屏幕侧盖合在所述壳体的第三侧上,形成所述平板电脑的闭合形态,所述壳体通过与所述第四侧与所述支撑面接触,所述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模块的感应线圈与所述第一区域的位置相对应。
前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输入装置还包括连接器,所述连接器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连接器分别与所述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模块的输出端以及所述第一机体连接,所述连接器用于将所述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机体连接。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电子装置、输入装置、充电装置以及电子设备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因为电子设备的第二机体比如支撑结构可以对第一机体比如平板电脑提供支撑,使第一机体处于站立模式,又因为第二机体上设置有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模块,其可以与充电装置上的无线充电发射模块配合,以对第一机体充电或供电,从而电子设备的第一机体在站立模式下可以通过无线的方式充电或供电,进而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采用有线充电或供电所带来的线缆容易被拉到导致电子设备机身倾倒的问题。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在第一使用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部分结构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装置的第二支撑件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子设备在第一使用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的电子设备在第二使用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输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输入装置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6中的电子设备的部分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出的一种电子设备100,包括电子装置200和充电装置300。
如图2和图3所示,电子装置200包括第一机体1、第二机体2和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模块3。第二机体2的一端与第一机体1的一侧连接,第二机体2用于对第一机体1提供支撑。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模块3设置在第二机体2上,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模块3的输出端与第一机体1的电源电路11连接。
上述的第一机体1可以为平板电脑、手机、电子产品组件如显示模组等。在图2电子设备100的第一机体1为平板电脑的示例中,平板电脑包括第一端侧和第二端侧。第二端侧上设有显示屏幕。第一端侧与第二端侧相背,即第一端侧为与显示屏幕相背的一侧。平板电脑通过第一端侧与第二机体2的一端连接。平板电脑的机身内部具有电源电路11,该电源电路11与电源连接时,可以给平板电脑充电或供电。平板电脑通过该电源电路11与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模块3的输出端连接。其中,电源电路11的具体结构为现有技术中的常用技术,可以根据需要在现有技术中选取,在此不再赘述。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端侧也可以为平板电脑的棱边所在侧或者平板电脑的显示屏幕所在侧或者其它侧等,具体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设置。
如图2所示,上述的第二机体2为支撑结构。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2。第一支撑件21的一端与第二支撑件22连接,支撑结构通过第一支撑件21的另一端与第一机体1的一侧连接。第二支撑件22包括相背的第一侧221和第二侧222。支撑结构通过第二支撑件22的第一侧221与承载电子设置的承载面接触。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2均为支撑板。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2也可以为支撑杆或支撑块等。
上述的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模块3为电磁感应式充电接收模块,电磁感应式充电接收模块的具体结构为现有技术中的常用技术,可以根据需要在现有技术中选取,在此不再赘述。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模块3设置在前述第二支撑件22的内部,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模块3的输出端通过在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2内部走线的方式与平板电脑的电源电路11连接。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无线接收模块也可以采用利用无线电磁波信号的充电接收模块代替电磁感应式充电接收模块,其中,利用无线电磁波信号的充电接收模块的具体结构为现有技术中的常用技术,可以根据需要在现有技术中选取,在此不再赘述。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前述的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模块3也可以设置在第一支撑件21上,比如设置在第一支撑件21的外部或内部,也可以设置在第二支撑件22的外部,具体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设置。
如图5所示,上述的充电装置300包括支撑座31和无线充电发射模块4。无线充电发射模块4设置在支撑座31上。
如图5所示,前述的支撑座31包括相背的第五侧311和第六侧312。第五侧311包括用于与外部设备接触以对外部设备提供支撑的支撑面3111。支撑面3111上具有第一区域31111。支撑座31通过第六侧312与支撑充电装置300的承载面接触,并对充电装置300提供支撑。在本实施例中,支撑座31整体呈平板状,以使支撑座31可以通过第六侧312的端面稳定地放置在承载面上。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支撑座31也可以呈柱状、立方体形状或其它形状,具体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设置,在此不再赘述。
前述的无线充电发射模块4为电磁感应式充电发射模块,电磁感应式充电发射模块包括感应线圈。其中,电磁感应式充电发射模块的具体结构为现有技术中的常用技术,可以根据需要在现有技术中选取,在此不再赘述。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无线充电发射模块4也可以采用利用无线电磁波信号的充电发射模块代替电磁感应式充电发射模块,其中,利用无线电磁波信号的充电发射模块的具体结构为现有技术中的常用技术,可以根据需要在现有技术中选取,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的无线充电发射模块4与前述的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模块3相匹配,即无线充电发射模块4所发射的能量波能够被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模块3接收,并转化为电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无线充电发射模块4为电磁感应式充电发射模块时,则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模块3也应是电磁感应式充电接收模块。当无线充电发射模块4为利用无线电磁波信号的充电发射模块时,则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模块3也应是利用无线电磁波信号的充电接收模块。
如图5所示,前述电磁感应式充电发射模块的感应线圈设置在支撑座31内部,且与支撑座31的第五侧311的支撑面3111上的第一区域31111相对应。
如图1所示,当本实用新型电子设备100在第一使用状态时,支撑结构通过第二支撑件22的第一侧221与支撑面3111接触,且将平板电脑悬置在第二支撑件22的第二侧222的上方,此时平板电脑处于站立状态,充电装置300的支撑座31为电子装置200整体提供有力的支撑。在该状态下,第二支撑件22内的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模块3的感应线圈与支撑座31上的第一区域31111相对应,即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模块3的感应线圈与支撑座31内部的电磁感应式充电发射模块的感应线圈相对应。
上述的电子设备100具体的工作过程如下:电子设备100在第一使用状态时,第一机体1即平板电脑处于站立模式,支撑结构的第二支撑件22与支撑座31的支撑面3111接触,第二支撑件22内的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模块3的感应线圈与支撑座31内部的电磁感应式充电发射模块的感应线圈相对应,电磁感应式充电发射模块向外发射电磁波,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模块3接收该电磁波并将接收的电磁波的电磁能转化为电能输出给平板电脑的电源电路11,以达到给平板电脑充电或供电的目的。上述平板电脑由于采用无线的方式充电,从而可以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采用有线充电或供电所带来的线缆容易被拉到导致电子设备100机身倾倒的问题。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前述充电装置300的第五侧311还包括标示3112,该标示3112为设置在支撑面3111上的标示3112件,标示3112件的颜色与支撑面3111的颜色不同,标示3112件用于标示3112第一区域31111,使用户将第二支撑件22放置在支撑面3111上时,能够快速将第二支撑件22与第一区域31111对准,从而使第二支撑件22上的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模块3与支撑座31上的无线充电发射模块4对准,以提高充电效率。
在一个替代的实施例中,上述的标示3112件也可以为设置在支撑面3111上的限位条,以将第二支撑件22限制在第一区域31111。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上述充电装置300的第五侧311还包括设置在支撑面3111上的限位凸条3113,该限位凸条3113与支撑面3111之间形成阶梯。当平板电脑通过第二支撑件22放置于支撑面3111上时,限位凸条3113与第二支撑件22相抵触,以对第二支撑件22限位,可以有效防止第二支撑件22从支撑面3111上的限位凸条3113侧滑脱。
进一步的,上述的限位凸条3113上设置有连接器31131,连接器31131与支撑座31上的无线充电发射模块4的输入端连接,连接器31131用于将无线充电发射模块4的输入端与电源连接,无线充电发射模块4接收电源提供的电能,并将电能转化为电磁能向空间发射。
上述连接器31131的具体类型可以在现有技术中选取,只要满足能够将无线充电发射模块4的输入端与电源连接即可。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前述电子装置200的第二支撑件22的第一侧221具有连通内部的第一开口2211。前述的电子装置200还包括第一盖板5,第一盖板5通过卡扣可打开地盖合在第一开口2211上。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模块3设置在第二支撑件22内部与第一开口2211相对应的位置,以使第一盖板5相对第一开口2211打开时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模块3通过第一开口2211显露。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第一盖板5打开第一开口2211,以对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模块3进行故障维修或更换等。
在一个替代的实施例中,前述的第一盖板5还可以通过合页或魔术贴等实现可打开地盖合在第一开口2211上的技术效果。
为了方便用户操作,如图6所示,前述的电子设备100还包括输入装置400。
如图8所示,输入装置400包括壳体6、输入单元7和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模块8。壳体6包括相对的第三侧61和第四侧62。第三侧61上设有连通内部的窗口611。输入单元7包括键盘和触摸板。键盘和触摸板均设置在壳体6内。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模块8为电磁感应式充电接收模块。该电磁感应式充电接收模块与上述充电装置300的无线充电发射模块4相匹配,即无线充电发射模块4所发射的能量波能够被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模块8接收,并转化为电能。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无线接收模块也可以采用利用无线电磁波信号的充电接收模块代替电磁感应式充电接收模块,其中,利用无线电磁波信号的充电接收模块的具体结构为现有技术中的常用技术,可以根据需要在现有技术中选取,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键盘和触摸板的输入区域均通过壳体6上的窗口611显露,键盘和触摸板的输出端通过第一Pogo pin连接器与平板电脑通信连接。支撑结构的第二支撑件22上设有第一Pogo pin连接器的第一部分,该第一部分在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2上通过内部走线的方式与平板电脑的通信接口连接。输入装置400的壳体6的侧边上设有第一Pogo pin连接器的第二部分,该第二部分与键盘和触摸板的输出端连接。第一Pogo pin连接器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插接,以将键盘和触摸板的输出端连接至平板电脑的通信接口。上述的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模块8设置在壳体6内部。
如图8和图10所示,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模块8用于与无线充电发射模块4配合使用,以对平板电脑充电或供电。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模块8的输出端也通过第二Pogo pin连接器10与平板电脑的电源电路11连接。支撑结构的第二支撑件22上设有第二Pogo pin连接器10的第一部分,该第一部分在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2上通过内部走线的方式与平板电脑的电源电路11连接。输入装置400的壳体6的侧边上设有第二Pogo pin连接器10的第二部分,该第二部分与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模块8的输出端连接。第二Pogo pin连接器10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插接,以将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模块8的输出端连接至平板电脑的电源电路11。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Pogo pin连接器也可以用其它类型的连接器代替,比如无线连接器,如蓝牙连接器或无线射频模块连接器等,或者不使用连接器,键盘和触摸板的输出端直接通过导线与平板电脑的通信接口连接。同样的,上述的第二Pogo pin连接器10也可以用其它类型的连接器代替,连接器只要满足能够将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模块8的输出端连接至平板电脑的电源电路11即可;或者,不使用连接器,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模块8的输出端直接通过导线与平板电脑的电源电路11连接。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模块8也可以设置在壳体6的外表面上,具体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设置。上述第一Pogo pin连接器的第一部分和第二Pogo pin连接器10的第一部分也可以设置在支撑结构的第一支撑件21上或平板电脑上,比如设置在平板电脑的侧边上,其具体位置的设置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设置,只是将第一Pogo pin连接器的第一部分和第二Pogo pin连接器10的第一部分设置在第二支撑件22上,方便电子装置200在站立模式下与输入装置400连接。上述第一Pogo pin连接器的第二部分和第二Pogo pin连接器10的第二部分也可以设置在壳体6的除侧边外的其他位置,只要方便连接即可。
上述包含输入装置400的电子设备100在站立模式下除了可以通过第二支撑件22上的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模块3实现对平板电脑的充电或供电功能,还可以通过输入装置400上的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模块8实现对平板电脑的充电或供电功能,该两套无线充电系统,使平板电脑的充电更加多样化。
如图7所示,上述包含输入装置400的电子设备100还具有第二使用状态,在该第二使用状态下,平板电脑的显示屏幕侧盖合在输入装置400的壳体6的第三侧61上,形成平板电脑的闭合形态。壳体6通过第四侧62与支撑座31的支撑面3111接触,输入装置400的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模块8的感应线圈与支撑面3111上的第一区域31111的位置相对应,即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模块8的感应线圈与无线充电发射模块4的感应线圈相对应。
在上述电子设备100的第二使用状态下,由于输入装置400上的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模块8的输出端与平板电脑的电源电路11连接,无线充电发射模块4发射电磁波,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模块8接收电磁波,并将电磁波转化为电路传输给平板电脑的电源电路11,从而平板电脑在闭合状态下也能够被无线充电,使平板电脑的充电更加的方便。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上述输入装置400还包括第二盖板9。输入装置400的壳体6的第四侧62上设有连通内部的第二开口621。第二盖板9可打开地盖合在第二开口621上。输入装置400上的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模块8设置在壳体6内部与第二开口621相对应的位置,以使第二盖板9相对第二开口621打开时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模块8通过第二开口621显露。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第二盖板9打开第二开口621,以对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模块8进行故障维修或更换等。
在一个替代的实施例中,前述的第二盖板9还可以通过合页或魔术贴等实现可打开地盖合在第二开口621上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装置200,包括第一机体1、第二机体2和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模块3。第二机体2的一端与第一机体1的一侧连接,第二机体2用于对第一机体1提供支撑。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模块3设置在第二机体2上。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模块3的输出端与第一机体1的电源电路11连接。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模块3用于与外部无线充电发射模块4配合,对第一机体1充电或供电。其中,本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电子装置200可采用上述相应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电子装置200的结构,具体的实现和工作原理可参见上述实施例中的相应的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输入装置400,包括壳体6、输入单元7和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模块8。壳体6包括第三侧61,第三侧61上设有连通内部的窗口611。输入单元7设置在壳体6内,输入单元7的输入区域通过窗口611显露,输入装置400通过输入单元7的输出端与外部设备通信连接。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模块8设置在壳体6上,输入装置400通过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模块8的输出端与外部设备连接。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模块8用于与外部无线充电发射模块4配合,对外部设备充电或供电。其中,本实施例中所涉及的输入装置400可采用上述相应实施例中所描述的输入装置400的结构,具体的实现和工作原理可参见上述实施例中的相应的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充电装置300,包括支撑座31和无线充电发射模块4。无线充电发射模块4设置在支撑座31上,无线充电发射模块4用于与外部无线充电接收模块配合使用。其中,本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充电装置300可采用上述相应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充电装置300的结构,具体的实现和工作原理可参见上述实施例中的相应的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9)

1.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机体;
第二机体,其一端与所述第一机体的一侧连接,用于对所述第一机体提供支撑;
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模块,设置在所述第二机体上,所述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机体的电源电路连接,用于与外部无线充电发射模块配合,对所述第一机体充电或供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机体为平板电脑,所述第二机体为支撑结构,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模块为电磁感应式充电接收模块。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件连接,所述支撑结构通过所述第一支撑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机体的一侧连接;
所述第二支撑件包括相背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模块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件内部;
其中,当所述电子装置在第一使用状态时,所述支撑结构通过所述第二支撑件的第一侧与承载所述电子装置的承载面接触,且将所述平板电脑悬置在所述第二侧的上方。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侧具有连通内部的第一开口,所述电子装置还包括第一盖板,所述第一盖板可打开地盖合在所述第一开口上;
所述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模块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件内部与所述第一开口相对应的位置,以使所述第一盖板相对所述第一开口打开时所述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模块通过所述第一开口显露。
5.一种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其包括第三侧,所述第三侧上设有连通内部的窗口;
输入单元,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输入单元的输入区域通过所 述窗口显露,所述输入装置通过所述输入单元的输出端与外部设备通信连接;
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模块,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输入装置通过所述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模块的输出端与外部设备的电源电路连接,用于与外部无线充电发射模块配合,对外部设备充电或供电。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模块为电磁感应式充电接收模块。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模块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
所述壳体还包括与所述第三侧相背的第四侧,所述输入装置通过所述壳体的第四侧与承载所述输入装置的承载面接触,以对所述输入装置提供支撑。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四侧上设有连通内部的第二开口;
所述输入装置还包括第二盖板,所述第二盖板可打开地盖合在所述第二开口上;
所述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模块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与所述第二开口相对应的位置,以使所述第二盖板相对所述第二开口打开时所述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模块通过所述第二开口显露。
9.如权利要求5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连接器,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连接器连接,所述连接器用于将所述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至外部设备。
10.一种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座;
无线充电发射模块,设置在所述支撑座上,用于与外部无线充电接收模块配合使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充电发射模块为电磁感应式充电发射模块。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磁感应式充电发射模块包括感应线圈,所述感应线圈设置在所述支撑座内部;
所述支撑座包括第五侧,所述第五侧包括用于与外部设备接触以对外部设备提供支撑的支撑面;所述支撑面上具有与所述感应线圈相对应的第一区域。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五侧还包括标示,所述标示设置在所述支撑面上,所述标示用于标示所述第一区域;
和/或,所述第五侧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撑面上的限位凸条,所述限位凸条用于对所述支撑面上的外部设备限位。
14.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电子装置和充电装置;
所述电子装置包括第一机体、第二机体和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模块;所述第二机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机体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二机体用于对所述第一机体提供支撑;所述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模块设置在所述第二机体上,所述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机体的电源电路连接;
所述充电装置包括支撑座和无线充电发射模块,所述无线充电发射模块设置在所述支撑座上,所述无线充电发射模块与所述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模块相匹配,所述无线充电发射模块用于与所述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模块配合,以对所述第一机体充电或供电。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输入装置;
所述输入装置包括壳体、输入单元和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模块;
所述壳体包括第三侧,第三侧上设有连通内部的窗口;
所述输入单元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输入单元的输入区域通过所述窗口显露,所述输入装置通过所述输入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机体通信连接;
所述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模块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输入装置通过所述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机体的电源电路连接,所述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模块与所述无线充电发射模块相匹配,所述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模块用于与所述无线充电发射模块配合,以对所述第一机体充电或供电。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机体为平板电脑,所述第二机体为支撑结构,所述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模块为电磁感应式充电接收模块,所述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模块为电磁感应式充电接收模块,所述无线充电发射模块为电磁感应式充电发射模块。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件连接,所述支撑结构通过所述第一支撑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机体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二支撑件包括相背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模块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件内部;
所述电磁感应式充电发射模块包括感应线圈,所述感应线圈设置在所述支撑座内部;所述支撑座包括第五侧,所述第五侧包括用于与外部设备接触以对外部设备提供支撑的支撑面;所述支撑面上具有与所述感应线圈相对应的第一区域;
当所述电子设备在第一使用状态时,所述支撑结构通过所述第二支撑件的第一侧与所述支撑面接触,且将所述平板电脑悬置在所述第二侧的上方;所述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模块的感应线圈与所述第一区域的位置相对应。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模块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
所述壳体还包括与所述第三侧相背的第四侧;
当所述电子设备在第二使用状态时,所述平板电脑的显示屏幕侧盖合在所述壳体的第三侧上,形成所述平板电脑的闭合形态,所述壳体通过与所述第四侧与所述支撑面接触,所述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模块 的感应线圈与所述第一区域的位置相对应。
19.如权利要求15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装置还包括连接器,所述连接器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连接器分别与所述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模块的输出端以及所述第一机体连接,所述连接器用于将所述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机体连接。
CN201620152916.3U 2016-02-29 2016-02-29 电子装置、输入装置、充电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056208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152916.3U CN205620856U (zh) 2016-02-29 2016-02-29 电子装置、输入装置、充电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152916.3U CN205620856U (zh) 2016-02-29 2016-02-29 电子装置、输入装置、充电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620856U true CN205620856U (zh) 2016-10-05

Family

ID=570342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152916.3U Active CN205620856U (zh) 2016-02-29 2016-02-29 电子装置、输入装置、充电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620856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20033A (zh) * 2018-09-05 2019-01-0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无线充电系统
CN114431588A (zh) * 2022-01-12 2022-05-06 深圳市可信华成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保护夹
WO2024031772A1 (zh) * 2022-04-20 2024-02-15 前海骏达(深圳)股权投资有限公司 连接壳体及支架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20033A (zh) * 2018-09-05 2019-01-0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无线充电系统
CN109120033B (zh) * 2018-09-05 2021-03-0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无线充电系统
CN114431588A (zh) * 2022-01-12 2022-05-06 深圳市可信华成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保护夹
WO2024031772A1 (zh) * 2022-04-20 2024-02-15 前海骏达(深圳)股权投资有限公司 连接壳体及支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620856U (zh) 电子装置、输入装置、充电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04578219A (zh) 一种具有近场通信功能的无线充电底座
CN105244929A (zh) 移动电源
CN106125843A (zh) 一种分离式电子设备及可移动显示组件
CN206076977U (zh) 无线充电电源
CN108988511A (zh) 一种高效无线充电方法及无线充电装置
CN205211942U (zh) 手机
CN103518310B (zh) 无线供电墙
CN205666642U (zh) 一种支架式无线充电器
CN204031641U (zh) 多功能保护壳
CN105141714A (zh) 第一移动设备、外接设备和第二移动设备
CN204885581U (zh) 一种多功能的插座结构
CN105119086A (zh) 一种多功能的插座结构
CN209525705U (zh) 一种新型共享充电宝机柜
CN203707449U (zh) 一种多功能供电装置
CN202641565U (zh) 汽车手机控制装置
CN202633677U (zh) 一种带无线控制系统的智能插板
CN204334000U (zh) 具有无线充电的背壳
CN108121209A (zh) 一种智能电子装置、智能家居系统及智能控制系统
CN207339232U (zh) 一种智能用电模块
CN202168118U (zh) 移动电话外壳套
CN203423504U (zh) 一种互助式无线充电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终端
CN202049385U (zh) 一种智能电源插板远程监控系统
CN206370716U (zh) 便携式无线输电充电设备
CN206878159U (zh) 一种手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