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586365U - 一种缓降盒 - Google Patents

一种缓降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586365U
CN205586365U CN201620243798.7U CN201620243798U CN205586365U CN 205586365 U CN205586365 U CN 205586365U CN 201620243798 U CN201620243798 U CN 201620243798U CN 205586365 U CN205586365 U CN 2055863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st
box body
hold
down column
fix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24379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红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IZHOU HUAPENG FIRE RESCUE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IZHOU HUAPENG FIRE RESCUE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IZHOU HUAPENG FIRE RESCUE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IZHOU HUAPENG FIRE RESCUE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24379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5863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5863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5863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mergency Lowering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缓降盒,包括盒体,盒体内设有压紧装置;所述压紧装置包括第一固定柱、第二固定柱和压紧柱;所述第一固定柱和第二固定柱固定设置在盒体内;所述压紧柱滑动设置在盒体内;所述压紧柱设置在第一固定柱和第二固定柱的同一侧;所述压紧柱在外力作用下向第一固定柱和第二固定柱滑动;所述盒体上设有进绳孔和出绳孔;所述进绳孔与第一固定柱相对应,出绳孔与第二固定柱相对应。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人体自重自动调整摩擦力,无需人工操作,大大节省逃生时间。

Description

一种缓降盒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消防救生用具,特别涉及一种一种缓降盒。
背景技术
救生缓降器由缓降钩(或缓降夹子等)、安全吊带、救生绳及速度控制等组成,是一种可使人沿绳缓慢下降的安全营救装置。救生缓降器专用安装器具安装在建筑物窗口、阳台或楼房平顶等处,也可安装在举高消防车上,营救处于高层建筑物火场上的受难人员。
目前,我国消防应急救援装备能力与高层建筑的快速发展严重失衡,现有的消防水罐车的灭火能力仅仅为8层楼高,最高的云梯车举高能力也只有15层左右。同时,现有的消防装备体积大,机动性差,受道路交通、建筑周边环境影响严重。所以一旦遇上高楼火灾,现有的消防装备不能满足实际救援需要。
为了改变以上的现状,救生缓降器应运而生。救生缓降器可以利用人体重量增加救生绳与缓降钩的摩擦力,实现缓慢下降的效果,为逃生提供了帮助。
但是,现有的救生缓降器在安装使用时比较繁琐,使用者需要将救生绳的一头按照安装要求穿设在缓降钩上,该种穿设安装方法比较浪费时间。同时现有的救生缓降器只能让一个人逃生,无法让多人同时进行逃生。若救生缓降器采用缓降夹子,还需要人工调整压紧力,浪费逃生时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需调节,提高救生效率的缓降盒。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包括盒体,盒体内设有压紧装置;所述压紧装置包括第一固定柱、第二固定柱和压紧柱;所述第一固定柱和第二固定柱固定设置在盒体内;所述压紧柱滑动设置在盒体内;所述压紧柱设置在第一固定柱和第二固定柱的同一侧;所述压紧柱在外力作用下向第一固定柱和第二固定柱滑动;所述盒体上设有进绳孔和出绳孔;所述进绳孔与第一固定柱相对应,出绳孔与第二固定柱相对应。
上述第一固定柱和第二固定柱相互平行,第一固定柱的中心轴线和第二固定柱的中心轴线位于同一平面;所述压紧柱与第一固定柱平行。
上述盒体内设有复位装置;所述复位装置作用在压紧柱上,使得压紧柱在无外力作用时位于远离第一固定柱和第二固定柱的一端。
上述复位装置包括固定套、顶块和复位弹簧;所述固定套固定设置在盒体上,顶块滑动设置在固定套内;所述复位弹簧设置在固定套内且位于顶块的一端与固定套的底部之间,顶块的另一端伸出固定套作用于压紧柱。
上述盒体由两个半体构成;两个半体的闭合面与第一固定柱的中心轴线垂直。
上述盒体上固定设有安全吊带。
本实用新型具有积极的效果:(1)本实用新型利用人体自重让压紧柱压紧救生绳,从而获得需要的缓降效果,设计巧妙的同时也大大节省逃生时间。
(2)本实用新型通过复位装置可以让压紧柱在不使用时复位,从而方便再次使用。
(3)本实用新型中盒体可以打开,方便救生绳的绕设,并且可以在救生绳上的任何部位进行安装,加快了组装速度;
(4)本实用新型能保证在一根救生绳上同时进行多人缓降逃生,大大提高救生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放松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收紧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见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包括盒体1,盒体1内设有压紧装置2;所述压紧装置2包括第一固定柱21、第二固定柱22和压紧柱23;所述第一固定柱21和第二固定柱22固定设置在盒体1内;所述压紧柱23滑动设置在盒体1内;所述压紧柱23设置在第一固定柱21和第二固定柱22的同一侧;所述压紧柱23在外力作用下向第一固定柱21和第二固定柱22滑动;所述盒体1上设有进绳孔和出绳孔;所述进绳孔与第一固定柱21相对应,出绳孔与第二固定柱22相对应。
所述第一固定柱21和第二固定柱22相互平行,第一固定柱21的中心轴线和第二固定柱22的中心轴线位于同一平面;所述压紧柱23与第一固定柱21平行。
所述盒体1上固定设有安全吊带。
(实施例二)
见图4,本实用新型的盒体1内设有复位装置3;所述复位装置3包括固定套、顶块和复位弹簧;所述固定套固定设置在盒体1上,顶块滑动设置在固定套内;所述复位弹簧设置在固定套内且位于顶块的一端与固定套的底部之间,顶块的另一端伸出固定套作用于压紧柱23,使得压紧柱23在无外力作用时位于远离第一固定柱21和第二固定柱22的一端。其他技术特征与实施例一相同。
(实施例三)
见图5,本实用新型中盒体1由两个半体构成;两个半体的闭合面与第一固定柱21的中心轴线垂直。其他技术特征与实施例二相同。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缓降盒;其特征在于:包括盒体(1),盒体(1)内设有压紧装置(2);所述压紧装置(2)包括第一固定柱(21)、第二固定柱(22)和压紧柱(23);所述第一固定柱(21)和第二固定柱(22)固定设置在盒体(1)内;所述压紧柱(23)滑动设置在盒体(1)内;所述压紧柱(23)设置在第一固定柱(21)和第二固定柱(22)的同一侧;所述压紧柱(23)在外力作用下向第一固定柱(21)和第二固定柱(22)滑动;所述盒体(1)上设有进绳孔和出绳孔;所述进绳孔与第一固定柱(21)相对应,出绳孔与第二固定柱(22)相对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缓降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柱(21)和第二固定柱(22)相互平行,第一固定柱(21)的中心轴线和第二固定柱(22)的中心轴线位于同一平面;所述压紧柱(23)与第一固定柱(21)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缓降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1)内设有复位装置(3);所述复位装置(3)作用在压紧柱(23)上,使得压紧柱(23)在无外力作用时位于远离第一固定柱(21)和第二固定柱(22)的一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缓降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装置(3)包括固定套、顶块和复位弹簧;所述固定套固定设置在盒体(1)上,顶块滑动设置在固定套内;所述复位弹簧设置在固定套内且位于顶块的一端与固定套的底部之间,顶块的另一端伸出固定套作用于压紧柱(23)。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其中之一所述的一种缓降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1)由两个半体构成;两个半体的闭合面与第一固定柱(21)的中心轴线垂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缓降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1)上固定设有安全吊带。
CN201620243798.7U 2016-03-28 2016-03-28 一种缓降盒 Active CN2055863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243798.7U CN205586365U (zh) 2016-03-28 2016-03-28 一种缓降盒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243798.7U CN205586365U (zh) 2016-03-28 2016-03-28 一种缓降盒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586365U true CN205586365U (zh) 2016-09-21

Family

ID=569291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243798.7U Active CN205586365U (zh) 2016-03-28 2016-03-28 一种缓降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58636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355155U (zh) 一种弹开式人体坠落救援网
CN2838671Y (zh) 楼房火灾应急逃生缓降器
CN201799022U (zh) 机械高楼逃生器
CN205370387U (zh) 具有火灾报警索降逃生功能的防盗网
CN205586365U (zh) 一种缓降盒
CN201394288Y (zh) 家用高楼救生装置
CN103585720B (zh) 高楼逃生缓降器
CN201482007U (zh) 外挂式高楼缓降用装置
CN104001281B (zh) 一种逃生升降器
CN202844395U (zh) 高层建筑救生装置
CN204002521U (zh) 高层建筑逃生吊梯
CN203634670U (zh) 高楼逃生缓降器
CN210472817U (zh) 智能型应急逃生器
CN204798660U (zh) 一种火灾逃生装置
CN202128826U (zh) 可调式便携缓降器
CN205586367U (zh) 一种缓降钩
CN202061271U (zh) 机械式缓降器
CN105857622A (zh) 一种带缓降器的降落伞
CN202526786U (zh) 一种高空逃生装置
CN105903126B (zh) 一种高层建筑安全救生装置
CN104941078A (zh) 一种火灾逃生装置
CN109529209A (zh) 紧阻逃生器
CN205743684U (zh) 一种快捷救生梯
CN204815399U (zh) 一种用于人体高空被困的快速救援装置
CN202173692U (zh) 手动可调速救生绳缓降器及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