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516842U - 水处理组件 - Google Patents

水处理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516842U
CN205516842U CN201620102674.7U CN201620102674U CN205516842U CN 205516842 U CN205516842 U CN 205516842U CN 201620102674 U CN201620102674 U CN 201620102674U CN 205516842 U CN205516842 U CN 20551684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water treatment
filter housing
knockout drum
j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10267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雁青
王林双
魏璇
舒春明
耿庆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10267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51684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5168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516842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Water Treatment By Sorp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处理组件,包括:水处理装置、分水器以及管路组件,所述水处理装置包括滤芯和底座组件,所述滤芯内具有滤材和与所述滤材连通的外流道,所述底座组件内具有与所述滤材连通的第一通水流道和与所述外流道连通的第二通水流道,所述分水器内具有第一过水通道和第二过水通道,所述管路组件连接在所述水处理装置与所述分水器之间以使所述第一过水通道连通至所述第一通水流道,且使所述第二过水通道连通至所述第二通水流道。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水处理组件,结构简单、巧妙,工作可靠性高。

Description

水处理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净水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水处理组件。
背景技术
目前,人们通常采用自来水洗脸,然而,自来水的硬度很可能伤害用户皮肤,造成用户皮肤受损。另外,相关技术中的水处理装置的结构复杂,净水可靠性较差,且与水龙头连接时,安装过程复杂,连接可靠性差,后期更换、维护不便,而且复杂的连接结构也会增大加工难度,降低生产效率,拉高生产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在于提出一种水处理组件,结构简单、巧妙,工作可靠性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水处理组件,包括:水处理装置,所述水处理装置包括滤芯和底座组件,所述滤芯内具有滤材和与所述滤材连通的外流道,所述底座组件内具有与所述滤材连通的第一通水流道和与所述外流道连通的第二通水流道;分水器,所述分水器内具有第一过水通道和第二过水通道;以及管路组件,所述管路组件连接在所述水处理装置与所述分水器之间以使所述第一过水通道连通至所述第一通水流道和所述第二通水流道中的其中一个,且使所述第二过水通道连通至所述第一通水流道和所述第二通水流道中的另一个。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水处理组件,结构简单、巧妙,工作可靠性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滤芯包括:内滤壳,所述滤材设在所述内滤壳内;外滤壳,所述外滤壳罩设在所述内滤壳外,所述外流道形成在所述内滤壳与所述外滤壳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滤壳上具有将所述第一通水流道与所述内滤壳内部连通的第一过水通孔,所述内滤壳内设有控制所述第一过水通孔开闭的第一阀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滤壳的底部具有向下延伸的第一延伸筒段,所述第一过水通孔形成在所述第一延伸筒段的底壁上,所述第一阀门包括:移动件,所述移动件可移动地设在所述第一延伸筒段内;以及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设在所述第一延伸筒段内以常推动所述移动件关闭所述第一过水通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座组件上具有在所述滤芯与所述底座组件装配到位时由所述第一过水通孔伸入所述第一延伸筒段内将所述移动件顶起以打开所述第一阀门的第一启动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滤芯进一步包括:过水轮,所述过水轮设在所述第一延伸筒段内且止抵在所述第一弹性件的顶部,所述过水轮上且具有在所述内滤壳的周向上间隔开分布的多个过水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滤壳与所述外滤壳之间设有用于通断所述外流道的第二阀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滤壳的底部具有向下延伸的第一延伸筒段,所述外滤壳的底部具有向下延伸且套设在所述第一延伸筒段外的第二延伸筒段,所述第二阀门包括:套筒段,所述套筒段套设在所述第一延伸筒段外且位于所述第二延伸筒段内;端环段,所述端环段连接在所述套筒段的顶端且在止抵所述外滤壳的底壁的密封位置和远离所述外滤壳的底壁的避让位置之间可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阀门通过第二弹性件在所述密封位置和所述避让位置之间可移动,所述第二弹性件设在所述端环段与所述内滤壳的底壁之间以常推动所述端环段位于所述密封位置以阻塞所述外流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座组件上具有在所述滤芯与所述底座组件装配到位时将所述套筒段顶起以打开所述第二阀门的第二启动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延伸筒段顶端具有在所述第二延伸筒段的周向上间隔开且朝向所述第二延伸筒段中心轴线方向延伸的多个限位齿,所述多个限位齿之间限定出多个交替设置的装配槽和过水槽,所述套筒段包括周向间隔开分布的多个弧形板,所述多个弧形板对应配合在多个所述装配槽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延伸筒段内具有环形的储水腔,所述储水腔与所述外流道连通,每个所述过水槽的底壁均向下凹至低于所述储水腔的内环侧壁的上表面以使所述储水腔与所述第二通水流道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滤壳的底部具有向下延伸的第一延伸筒段,所述外滤壳的底部具有向下延伸的第二延伸筒段,所述底座组件包括:水路板,所述水路板上具有外筒和设在所述外筒内的内筒,所述第一延伸筒段伸入所述内筒内且与所述内筒共同限定出第一过渡通水流道,所述第二延伸筒段伸入所述内筒与所述外筒之间且与所述内筒共同限定出第二过渡通水流道;水路座,所述水路座设在所述水路板的底部,所述第一通水流道和所述第二通水流道均形成在所述水路板与所述水路座之间,其中,所述第一过渡通水流道连通在所述第一通水流道与所述内滤壳之间,所述第二过渡通水流道连通在所述第二通水流道和所述外流道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座组件的上表面上具有向下凹入的凹入部,所述外筒由所述凹入部底壁的一部分向下凹入形成,所述凹入部的内周壁上具有第一安装件,所述第二延伸筒段的外周壁上具有与所述第一安装件配合限位的第二安装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件为周向一侧和径向内侧分别敞开的旋转限位槽,所述第二安装件为与所述旋转限位槽可旋转配合的旋转凸筋。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通水流道包括隔离开设置的第一子流道和第二子流道,所述底座组件进一步包括:流量计,所述流量计接通在所述第一子流道与所述第二子流道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座组件还包括显示装置和与所述显示装置和所述流量计分别相连的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构造成当所述流量计监测的总通流量超过预定值时控制所述显示装置发出第一警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控制板;显示灯片,所述显示灯片设在所述控制板上;以及导光件,所述导光件设在所述控制板的一侧且用于输导所述显示灯片发射的光。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灯片为多个,所述导光件包括多个导光部,每个所述导光部的入光端与每个所述显示灯片一一对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管路组件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水管和第二水管;以及外壳管,所述外壳管裹套在所述第一水管和所述第二水管外。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水处理组件进一步包括: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设在所述管路组件上以支撑所述管路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包括:套管,所述套管套设在所述管路组件上;和吸盘件,所述吸盘件设在所述连接套管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过水通道内设有起泡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管路组件与所述水处理装置通过第一接头组件可拆卸地相连,所述第一接头组件包括:第一接头和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接头与所述水处理装置相连,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管路组件相连,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一接头通过第一连接结构可拆卸地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设在所述第一接头上;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设在所述第一安装部上;滑移件,所述滑移件设在所述第一安装部上,且在使所述第二限位件与所述第一限位件配合限位的第一位置和在使所述第二限位件与所述第一限位件可分离的第二位置之间可滑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滑移件为套设在所述第一安装部外且沿所述第一安装部的轴向可滑移的滑移套筒,所述第一连接结构进一步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套设在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滑移套筒之间以常推动所述滑移套筒位于所述第一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部的侧壁上具有周向间隔开分布的多个穿孔,所述第二限位件的所述部分通过所述穿孔伸入所述第一安装部内以与所述第一限位件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限位件包括与所述多个穿孔分别对应的多个球体或多个卡扣,所述第一限位件为形成在所述第一接头上的限位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管路组件与所述水处理装置通过第一接头组件可拆卸地相连,所述第一接头组件包括:设在所述水处理装置上的第一卡位件;设在所述管路组件上的第二卡位件;可移动地设在所述水处理装置上的触动件,所述触动件被触按后推动所述第一卡位件所述朝向远离所述第二卡位件的方向运动以脱离所述第二卡位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动件的伸入所述水处理装置内的一端具有第一导向斜面,所述第一卡位件的一端具有第二导向斜面,所述触动件向所述水处理装置内移动时,所述第一导向斜面与所述第二导向斜面配合以使所述第一卡位件的所述一端朝向远离所述第二卡位件的方向弯曲变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动件与所述水处理装置通过弹力件相连,所述弹力件用于推动所述触动件复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水器与原水的接头通过第二接头可拆卸地相连,所述分水器与所述第二接头通过第二连接结构可拆卸地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包括:第一子连接结构,所述第一子连接结构设在所述分水器上;第二子连接结构,所述第二子连接结构设在所述第二接头上且与所述第一子连接结构螺纹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水器包括:第一主体部和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设在所述第一主体部的上端面上,所述第一子连接结构为形成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外周面上的外螺纹,所述第二接头包括:第二主体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套设在所述第二主体部上且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主体部的下侧,所述第二子连接结构为形成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内周面上的内螺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端壁部和环绕所述端壁部一周的周壁部,所述端壁部设在所述第一主体部的上端面上,所述外螺纹形成在所述周壁部的外周面上,所述端壁部与所述第二主体部的下端面之间设有密封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包括:第一定位件,所述第一定位件设在所述第二接头上;第二定位件,所述第二定位件设在所述分水器上;滑移部件,所述滑移部件设在所述分水器上,且在使所述第二定位件与所述第一定位件配合定位的第一极限位置和在使所述第二定位件与所述第一定位件可分离的第二极限位置之间可滑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滑移部件为套设在所述分水器外且沿所述分水器的轴向可滑移的滑移轴套,所述第二连接结构进一步包括: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套设在所述分水器与所述滑移轴套之间以常推动所述滑移轴套位于所述第一极限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水器的侧壁上具有周向间隔开分布的多个孔洞,所述第二定位件的所述部分通过所述孔洞伸入所述分水器内以与所述第一定位件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定位件包括与所述多个孔洞分别对应的多个球形体或多个弹性扣,所述第一定位件为形成在所述第二接头的外周面上的定位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包括:卡位件,所述卡位件设在所述第二接头上;卡位环,所述卡位环包括设在所述分水器上的多个弧形卡环,所述多个弧形卡环在拼接成一个完整环形的封闭位置和分裂成间断环形的分裂位置之间可移动,多个按压部,每个所述按压部均与相邻的两个所述弧形卡环的中间相对,且所述按压部构造成未被按压时使所述多个弧形卡环位于所述第一位置,被按压后使所述多个弧形卡环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以使所述分水器与所述第二接头可分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弧形卡环的两端均具有导向段,相邻的两个所述导向段朝向彼此远离的方向倾斜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结构进一步包括:弹簧件,所述弹簧件连接在所述分水器与所述卡位环之间以常推动所述多个弧形卡环位于所述封闭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处理组件的爆炸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水处理组件的部分爆炸图;
图3是图1中所示的水处理组件的立体图;
图4是图1中所示的水处理组件的剖视图;
图5是图4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图5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处理组件的立体图,图未示出上壳;
图8图7中所示的水处理组件的剖视图,图未示出上壳;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处理组件的立体图,图未示出上壳和滤芯;
图10图7中所示的水处理组件的剖视图,图未示出上壳和滤芯;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处理组件的立体图,图未示出上壳、滤芯和下壳;
图12图11中所示的水处理组件的剖视图,图未示出上壳、滤芯和下壳;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处理装置的爆炸图;
图14是图13中所示的水处理装置的仰视图,图未示出第一接管和第二接管;
图15是图14中所示的水处理装置的的剖视图,图未示出第一接管和第二接管;
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滤芯的爆炸立体图;
图17是图16中所示的滤芯的剖视图;
图1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滤芯的立体图;
图19是图18中所示的滤芯的剖视图;
图2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外滤壳上盖的立体图;
图21是图20中所示的外滤壳上盖的剖视图;
图2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滤壳上盖的立体图;
图2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滤壳下盖的立体图;
图24是图23中所示的内滤壳下盖的另一个立体图;
图25是图24中所示的内滤壳下盖的剖视图;
图2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外滤壳下盖的立体图;
图27是图26中所示的外滤壳下盖的立体图;
图28是图27中所示的外滤壳下盖的主视图;
图29是图28中所示的外滤壳下盖的剖视图;
图3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阀门的立体图;
图31是图28中所示第二阀门的剖视图;
图3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过水轮的立体图;
图33是图32中所示的过水轮剖视图;
图3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底座组件的爆炸图;
图35是图34中所示的底座组件的装配图;
图36是图35中所示的底座组件的剖视图;
图37是图36中所示的底座组件的剖视图;
图38是图37中所示的底座组件的俯视图,图未示出水路座;
图39是图37中所示的底座组件的仰视图,图未示出水路座;
图40是图36中所示的底座组件的剖视图;
图41是图35中所示的底座组件的水路座的俯视图。;
图4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滤芯的剖视图;
图43是图42中圈示的A部放大图;
图44是图42中所示的显示装置的一个爆炸图;
图45是图42中所示的显示装置的另一个爆炸图;
图4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第一接头组件的剖视图;
图47是图46中所示的第一接头组件的立体图;
图4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水处理组件的剖视图;
图49是图48中圈示的B部放大图;
图5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分水器与第二接头的剖视图;
图51是图50中所示的分水器、第二接头以及管路组件的爆炸图;
图5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分水器、第二接头以及管路组件的爆炸图;
图53是图52中所示的分水器与第二接头的剖视图;
图54是与图53相近的分水器与第二接头的剖视图;
图5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再一个实施例的分水器与第二接头的装配图;
图56是图55中所示的分水器与第二接头的爆炸图;
图57是图56中所示的分水器与第二接头的剖视图;
图58是图57中所示的分水器与第二接头的部分俯视图;
图59是图58中所示的分水器、第二接头、管路组件以及第一接头组件的立体图;
图60是图59中所示的分水器、第二接头、管路组件以及第一接头组件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水处理组件1000;
水处理装置100;
壳体1;上壳11;下壳12;避让槽121;电源盖13;
滤芯2;外滤壳21;第二延伸筒段211;旋转凸筋2111;储水腔2112;第三过水通孔2113;第二密封件211a;限位齿212;装配槽2121;过水槽2122;外滤壳上盖213;环形插片2131;第二筋条2132;外滤壳下盖214;环形插槽2141;分水流道2142;径向筋条2143;周向筋条2144;内滤壳22;第一延伸筒段221;第一过水通孔2211;环形凹槽2212;第二过水通孔2213;滤网2214;第一密封件221a;内滤壳上盖223;内滤壳下盖224;第一筋条2241;第一阀门23;移动件231;移动杆2311;密封垫2312;第一弹性件232;过水轮24;过水孔241;第二阀门25;套筒段251;弧形板2511;端环段252;环形挡圈2521;环形密封圈2522;第二弹性件2523;滤材26;
底座组件3;水路板31;端板311;外筒3111;第二过水口3111b;内筒3112;第一过水口3112b;导流结构3113;导流柱3113a;导流筋3113b;凹入部3114;旋转限位槽3114a;分流座312;水路座32;第一侧壁3211;第二侧壁3212;第三侧壁3213;第四侧壁3214;第一隔板322;半圆段3221;第二隔板323;弧形段3231;电源安装腔324;流量计33;第一接管34;第二接管35;显示装置36;第一显示灯361;第二显示灯362;第三显示灯363;控制板364、显示灯片365以及导光件366;外流道S1;第一过渡通水流道S2;第二过渡通水流道S3;第一通水流道S4;第二通水流道S5;第一子流道S6;第二子流道S7;
分水器200;第一过水通道200c;第二过水通道200d;
管路组件1000a;第一水管1001;第二水管1002;外壳管1003;支撑件1100;套管1101;吸盘件1102;起泡器1200;
第一接头组件7;第一安装部71;第一接头72;第二接头42、52、62;
穿孔711;第一接管34;第二接管35;导向斜面721;第一连接结构73;限位槽731;卡扣732b;第一段部7321;第二段部7322;滑移套筒733;弹性件734;
第一卡位件81;第二导向斜面811;第二卡位件820;接管821;接头822;触动件83;第一导向斜面831;弹力件84;
第一主体部411;第一连接部412;端壁部4121;周壁部4122;第一子连接结构410;第二主体部421;第二连接部422;第二子连接结构420;密封件43;
孔洞511;安装导向斜面521;第二连接结构53;定位槽531;拆卸导向斜面531a;球形体532a;弹性扣532b;第三段部5321;第四段部5322;滑移轴套533;弹性部件534;密封圈54;
挡位板611;第二连接结构63;按压部631;防脱卡扣631a;卡位件632;卡位环633;弧形卡环6330;导向段6331;弹簧件634;筒形件64;
电源3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参考附图1-图60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处理组件1000。
参照图1,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处理组件1000包括:水处理装置100、分水器200以及管路组件1000a。
水处理装置100包括壳体1、滤芯2和底座组件3,滤芯2和底座组件3可以均设在壳体1内且底座组件3位于滤芯2的底部,滤芯2内具有滤材26和与滤材26连通的外流道S1,底座组件3内具有与滤材26连通的第一通水流道S4和与外流道S1连通的第二通水流道S5。如图4、图5和图37所示,滤芯2包括滤材26,滤芯2内具有外流道S1,底座组件3上具有第一通水流道S4和第二通水流道S5,第一通水流道S4和第二通水流道S5隔离开设置。
分水器200内具有第一过水通道200c和第二过水通道200d,管路组件1000a连接在水处理装置100与分水器200之间,且可以使第一过水通道200c连通至第一通水流道S4,同时使第二过水通道200d连通至第二通水流道S5。由于第一过水通道200c与第一通水流道S4连通,第一通水流道S4与滤材26连通,从而原水可以依次通过第一过水通道200c、第一通水流道S4流向滤材26以由滤材26过滤,由于外流道S1与滤材26连通,第二通水流道S5与外流道S1连通,从而经滤材26过滤的净水可以依次流经外流道S1、第二通水流道S5以及第二过水通道200d后排出,以供用户应用,由此,实现水处理组件1000的第一种水处理过程。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上述净水过程还可以逆向进行,此时,管路组件1000a可以以使第二过水通道200d连通至第一通水流道S4,同时使第一过水通道200c连通至第二通水流道S5。从而原水可以依次通过第一过水通道200c、第二通水流道S5、外流道S1流向滤材26以由滤材26过滤,过滤后的净水通过第一通水流道S4以及第二过水通道200d排出,以供用户应用,由此,实现水处理组件1000的第二种水处理过程。
下面,仅以水处理组件1000实现第一种水处理过程的技术方案为例进行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了下面的技术方案后,显然可以理解水处理组件1000实现第二种水处理过程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处理组件1000,结构简单,便于生产,过滤效率高,工作可靠性好。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滤材26的种类可以根据实际过滤需求进行灵活选择,例如,可以选用只将目标粒径污染物过滤掉的普通滤材,还可以选用具有离子交换功能的特殊滤材。优选地,可以选用将水的氧化还原电位值过滤为负值的滤材,这样,当用户使用此种滤材过滤的净水清洁面部时,不但可以有效地提高清洁效果,还可以起到护肤的作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了解具有各种过滤功能的滤材,因此不再详述。
下面参考附图1和图2,并结合图1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处理装置100的壳体1。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处理装置100的壳体1,包括:上壳11和下壳12。
如图1所示,上壳11设在下壳12的顶部,下壳12设在上壳11的底部,上壳11与下壳12装配在一起后可以共同限定出安装空间。优选地,上壳11可以形成为锥形,下壳12可以形成为碗形,且上壳11与下壳12在壳体1的最大半径处结合。由此,当上壳11与下壳12装配在一起后,壳体1整体的外观可以形成为水滴形,极其美观、灵动,在起到处理水作用的同时还可以美化家庭环境,且水滴造型的水处理装置100更加贴近水处理装置100的功能,使用户在看到水处理装置100的外观后就能联想到水处理装置100的功能。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水处理装置100的整体外观造型还可以根据实际要求灵活设计,例如,还可以构造为矩形、圆柱形等。
下面参考附图16-图33,并结合图1和图1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处理装置100的滤芯2。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处理装置100的滤芯2包括:外滤壳21、内滤壳22和滤材26。
外滤壳21罩设在内滤壳22外,即内滤壳22设在外滤壳21内,滤材26设在内滤壳22内以对原水进行过滤,内滤壳22与外滤壳21之间形成有外流道S1,外流道S1与滤材26连通。也就是说,内滤壳22和外滤壳21内外嵌套设置,内滤壳22内部设有滤材26以使原水在内滤壳22内部进行过滤,内滤壳22与外滤壳21之间限定出外流道S1,从而经内滤壳22内滤材26过滤后的净水可以流到内滤壳22与外滤壳21之间,以避免与未过滤的原水混合。这样,当原水源源不断地供入到内滤壳22内进行过滤时,过滤后的净水可以通过内滤壳22与外滤壳21之间的外流道S1源源不断地输出,以方便用户应用。由此,滤芯2的结构简单、巧妙,便于生产和加工,且此种结构的滤芯2的过滤效率高,过滤效果好、可靠性高。
参照图16,内滤壳22可以包括内滤壳上盖223和内滤壳下盖224,内滤壳下盖224可以设在内滤壳上盖223的底部,其中,内滤壳上盖223可以形成为圆锥柱形,内滤壳下盖224可以形成为圆盘形。由此,内滤壳22的外观可以大体形成为圆锥柱形,这样,不但有利于内滤壳22的装配,还方便将滤材26装配在内滤壳22内,另外,此种造型的内滤壳22可以更好地适应水处理装置100的壳体1的外形,提高水处理装置100的结构紧凑性。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将内滤壳上盖223与内滤壳下盖224固定在一起的方式有很多,这里不作限制,优选地,参照图19,内滤壳上盖223与内滤壳下盖224可以通过圆柱面过盈配合插接相连。
如图19所示,内滤壳22上具有第一过水通孔2211和第二过水通孔2213,其中,第一过水通孔2211用于使原水流入内滤壳22内以与滤材26接触被滤材26过滤,第二过水通孔2213用于将内滤壳22与外流道S1导通,以使经滤材26过滤的净水流出到外流道S1内。
优选地,第一过水通孔2211开设在内滤壳22的底部,第二过水通孔2213开设在内滤壳22的顶部。例如在图19所示的示例中,第一过水通孔2211开设在圆盘形的内滤壳下盖224的中心,第二过水通孔2213开设在圆锥柱形的内滤壳上盖223的顶端。由此,当原水的水压足够时,原水可以通过第一过水通孔2211自下向上流入内滤壳22内以经过滤材26的层层过滤,接着从内滤壳22顶部的第二过水通孔2213流出内滤壳22,并沿着内滤壳22的外周壁滑下。由此,滤芯2的过滤效果更好,缓存过滤的水量更多,实用性更强。
如图19所示,内滤壳22的底部可以具有向下延伸的第一延伸筒段221。由此,便于持握内滤壳22以与外滤壳21进行装配。优选地,第一过水通孔2211可以形成在第一延伸筒段221的底壁上,且第一过水通孔2211可以形成在第一延伸筒段221的底壁的中心位置处。由此,方便加工,且入水均匀性好。
进一步地,参照图19,第一延伸筒段221内还可以设置过水轮24,过水轮24上设有多个过水孔241,多个过水孔241在第一延伸筒段221的周向上间隔开设置,例如在图19的示例中,过水轮24可以安装在第一延伸筒段221的顶部,从而不但方便过水轮24的安装,且过水轮24的安装可靠性高。由此,通过设置过水轮24,当由第一延伸筒段221底壁上的第一过水通孔2211进入的原水经流经过水轮24时,可以被多个过水孔241进行分流,以使得原水向内滤壳22周向的各个方向均匀地分散开以均匀地与滤材26接触,从而提高净水效果,避免入水过于集中地冲击滤材26的某一位置。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过水轮24的设置位置不限于此,过水轮24只需设在第一过水通孔2211的上方即可,且多个过水孔241仅需在内滤壳22的周向上间隔开即可,这样由第一过水通孔2211进入的原水都可以被过水轮24均匀地分散开,从而提高净水效果,改善某一位置的入流压力过高的问题。
优选地,第二过水通孔2213为多个且在内滤壳22的周向上均匀地间隔开。例如在图22所示的示例中,第二过水通孔2213为四个,且在内滤壳22的顶部均匀地间隔开,由此,在内滤壳22的周向上,第二过水通孔2213可以均匀地铺满内滤壳22的外周壁,从而加快出水速度,提高整体水处理效率。进一步地,参照图19,第二过水通孔2213处可以设置滤网2214。由此,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提高水处理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水将滤材26冲击带出到外流道S1内。
参照图24,内滤壳22的内底壁上设有在内滤壳22的周向上间隔开分布的多个第一筋条2241,每相邻的两个第一筋条2241之间可以限定出一个分流槽,从而多个第一筋条2241可以在内滤壳22的内底壁上限定出在内滤壳22的周向上间隔开分布的多个分流槽。由此,进入到内滤壳22内的原水可以在多个分流槽的分流作用下,呈辐射状均匀分散开,从而可以避免内滤壳22内的某个方向上的水流过大、水压过大,从而进一步提高水处理效果。例如在图24所示的示例中,多个第一筋条2241均设在内滤壳下盖224的上表面上,且在内滤壳下盖224的周向上均匀地间隔开,每个第一筋条2241均可以沿内滤壳下盖224的周向延伸。由此,分流更加均匀,水处理效果更好。
如图36所示,外滤壳21的形状可以与内滤壳22的形状相似,也就是说,外滤壳21的形状与内滤壳22的形状大体相同,仅细节部分可以存在不同。由此,限定在内滤壳22与外滤壳21之间的外流道S1的宽度均匀,出水效果更佳。另外,由于内滤壳22与外滤壳21的形状相似,从而可以更加充分地提高滤芯2结构的紧凑型,使得水处理装置100更加精致、小巧。
参照图16和图18,外滤壳21包括外滤壳上盖213和外滤壳下盖214,外滤壳下盖214可以设在外滤壳上盖213底部,其中,外滤壳上盖213可以形成为圆锥柱形,外滤壳下盖214可以形成为圆盘形。由此,外滤壳21的外观可以大体形成为圆锥柱形,这样,不但有利于外滤壳21的装配,还方便将内滤壳22装配在外滤壳21外,另外,此种造型的外滤壳21可以更好地适应水处理装置100的壳体1的外形,提高水处理装置100的结构紧凑性。
优选地,外滤壳上盖213与外滤壳下盖214通过密封结构装配。由此,可以避免滤芯2漏水,从而提高水处理装置100工作的可靠性。例如,可以避免由于滤芯2漏水导致的烧损下文所述的电源30和控制器等问题,从而避免水处理装置100工作失灵,提高水处理装置100工作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示例中,参照图19和图29,密封结构包括:环形插槽2141和环形插片2131,环形插槽2141形成在外滤壳下盖214的外周边缘上,例如,环形插槽2141可以由外滤壳下盖214的外周边缘向下凹入形成且环绕外滤壳下盖214的外周边缘一周,环形插片2131设在外滤壳上盖213上,例如,环形插片2131可以由外滤壳上盖213的内周壁下部的一部分向下凸出形成且环绕外滤壳上盖213的一周,环形插片2131插配在环形插槽2141内以使外滤壳上盖213和外滤壳下盖214装配在一起,且此种装配方式可以确保外滤壳21的不漏水性。优选地,参照图29,环形插槽2141的内周槽壁的高度可以高于环形插槽2141的外周槽壁的高度,由此,外滤壳21的密封防漏水性能更好。
如图19和图20所示,外滤壳21的内周壁上设有在外滤壳21周向上间隔开分布的多个第二筋条2132,以在内滤壳22和外滤壳21装配到位时支撑内滤壳22的外周壁,从而避免内滤壳22在外滤壳21内发生晃动,进而确保外滤壳21与内滤壳22之间限定的外流道S1结构稳定,出水效果可靠,且由于多个第二筋条2132在外滤壳21的周向上间隔开分布,从而确保外流道S1内的水可以顺利下流,避免第二筋条2132造成节流阻塞外流道S1的问题,而且,当多个第二筋条2132在外滤壳21的周向上均匀地间隔开时,限定在每相邻的两个第二筋条2132之间的分流道可以确保净水在外流道S1的整个周向范围内更加均匀、顺利地分散流下,以提高出水效率。
优选地,多个第二筋条2132为多组且在外滤壳21在轴向上间隔开分布。也就是说,外滤壳21内表面的某一高度位置可以设置一圈间断布置的第二筋条2132,外滤壳21内表面的另一高度位置也可以设置一圈间断布置的第二筋条2132。由此,定位支撑效果更好,出流效果更加可靠。
如图27所示,外滤壳下盖214的中心部具有第三过水通孔2113(例如是第二延伸筒段221顶部的敞开口),外滤壳下盖214具有在外滤壳下盖214的周向上间隔开且由外滤壳下盖214的外周边缘向第三过水通孔2113方向延伸的多个分水流道2142。也就是说,多个分水流道2142在外滤壳下盖214的周向上间隔开以将外滤壳下盖214外周边缘处的水引导至第三过水通孔2113。由此,通过设置多个分水流道2142,可以有效地提高外流道S1的出水均匀性,改善某一周向位置的出水压力过大的问题。优选地,如图27所示,每个分水流道2142均沿外滤壳下盖214的径向延伸。由此,导流效率更好,水处理效率更快。
如图27所示,外滤壳下盖214的上表面上具有由外滤壳下盖214的外周边缘向第三过水通孔2113方向延伸且在外滤壳下盖214的周向上间隔开的多个径向筋条2143,分水流道2142形成在相邻的两个径向筋条2143之间。由此,分水流道2142的形成方式简单、便于加工和制造。进一步可选地,参照图27,至少一个径向筋条2143在外滤壳下盖214的径向上沿直线或曲线延伸。由此,方便加工。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示例中,多个分水流道2142的与第三过水通孔2113接近的一端与下文所述的多个过水槽2122一一相对,由此,滤芯2的出水效果更好。
如图27所示,至少一个分水流道2142内设有多个周向筋条2144,多个周向筋条2144在外滤壳下盖214的径向上间隔开且沿外滤壳下盖214的周向延伸。由此,通过设置周向筋条2144可以减缓过水流速(例如出水流速),减小滤芯2的通水冲击力(例如出水冲击力),且可以确保每个分水流道2142内的水在分水流道2142的径向上均匀地分散开,改善每个分水流道2142内的过水压力过大的问题。
优选地,在外滤壳下盖214的径向上沿着从外向内的方向,多个周向筋条2144的顶端高度逐渐减小,由此,可以确保分水流道2142内的水向第三过水通孔2113内顺利汇流,提高出水效果。如图29所示,在外滤壳下盖214的径向上沿着从外向内的方向,每个分水流道2142的底壁均构造成倾斜向下延伸的斜面。由此,便于加工和制造,且可以确保分水流道2142内的水向第三过水通孔2113内顺利汇流,提高出水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滤芯2进一步还可以包括第一阀门23,第一阀门23设在内滤壳22内以控制第一过水通孔2211的开闭,具体地,在采用第一过水通孔2211用于向内滤壳22输出原水,或者通过第一过水通孔2211向内滤壳22外输出净水时,第一阀门23将第一过水通孔2211打开,而在更换滤芯2,不需要使用第一过水通孔2211时,第一阀门23可以将第一过水通孔2211关闭,以防止内滤壳22通过第一过水通孔2211向外漏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滤芯2进一步还可以包括第二阀门25,第二阀门25设在内滤壳22与外滤壳21之间以设有用于通断外流道S1。也就是说,第二阀门25可以控制外流道S1的阻断和导通,这样,当需要采用外流道S1将净水向滤芯2外输出时,或者需要采用外流道S1向内滤壳22输入原水时,可以使第二阀门23打开外流道S1(即打开第三过水通孔2113),而当更换滤芯2时,不需要使用外流道S1通水时,可以采用第二阀门25将外流道S1关闭(即关闭第三过水通孔2113),以防止滤芯2通过外流道S1向外漏水。
由此,当滤芯2包括上述第一阀门23和第二阀门25时,无论是内滤壳22、还是内滤壳22与外滤壳21之间的外流道S1,也就是说,无论是滤芯2上的用于输入原水的进口、还是滤芯2上的用于输出净水的出口,都不会向外漏水,从而用户可以放心更换滤芯2。
另外,为了使水处理装置100的构造更加巧妙,底座组件3还可以包括第一启动件和第二启动件,第一启动件构造成在滤芯2与底座组件3装配到位时恰好可以打开第一阀门,第二启动件构造成在滤芯2与底座组件3装配到位时恰好可以打开第二阀门。由此,通过设置第一启动件和第二启动件,当滤芯2与底座组件3装配到位时,第一过水通孔2211和第三过水通孔2213就被打开,从而使得滤芯2可以接收原水、输出净水,相同的道理,当滤芯2与底座组件3分开时,滤芯2与第一启动件和第二启动件分离,第一阀门23自动关闭第一过水通孔2211,第二阀门25自动关闭第三过水通孔2213,确保滤芯2不向外漏水。
下面,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第一阀门23及其安装结构。
如图3和图19所示,第一阀门23可以包括移动件231和第一弹性件232,移动件231可移动地设在第一延伸筒段221内,第一弹性件232设在第一延伸筒段221内以常推动移动件231关闭第一过水通孔2211。由此,当内滤壳22外的第一过水通孔2211处的压力(例如可以是水压,或者第一启动件的推力)足够大时,可以推动移动件231朝向远离第一过水通孔2211的方向运动以推动第一弹性件232压缩,从而使得移动件231打开第一过水通孔2211,使得内滤壳22外的原水可以通过第一过水通孔2211进入内滤壳22内。但是当内滤壳22外第一过水通孔2211处的压力不够大时,第一弹性件232恢复形变以推动移动件231朝向第一过水通孔2211的方向运动以将第一过水通孔2211关闭,从而内滤壳22内部的水不会通过第一过水通孔2211向内滤壳22外漏出。由此,第一阀门23的结构简单,工作可靠性高。
具体地,如图6所示,第一弹性件232可以为竖直设置的弹簧,且弹簧的上端可以止抵在第一延伸筒段221内的限位结构上,例如可以止抵在上文所述的过水轮24上,还可以止抵在第一延伸筒段221内向内凸出的限位凸筋(图未示出)上,弹簧的下端可以止抵在移动件231的至少部分上,从而当弹簧的上端固定不动时,移动件231的上下移动可以带动弹簧发生形变。由此,第一弹性件232的结构简单,便于实现,工作可靠性高。
进一步地,移动件231可以包括移动杆2311和设在移动杆2311底部的密封垫2312,例如在图6所示的示例中,密封垫2312可以仅设在移动杆2311的底部,密封垫2312还可以包裹在移动杆2311的底端,此时,构造为弹簧的第一弹性件232可以套设在移动杆2311上且上下两端分别止抵在过水轮24和密封垫2312上,以可靠运动。由此,由移动杆2311和密封垫2312组成的移动件231的结构简单,便于实现,且通过密封垫2312关闭第一过水通孔2211,防漏水效果更好,另外,此种结构的移动件231更加便于第一弹性件232的安装,且第一阀门23的结构简单,工作可靠性高。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第一阀门23的具体结构和安装结构还可以根据实际要求具体设计,以更好地满足实际要求。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不通过水压控制第一阀门23的开闭,还可以在底座组件3上设置上文所述的第一启动件,以使滤芯2与底座组件3装配到位时,将第一阀门23打开,使原水通过第一过水通孔2211向上流入内滤壳22内。例如在下文所述的示例中,参照图6,内筒3112的底壁上设有向上延伸的导流结构3113,在滤芯2与底座组件3装配到位时,导流结构3113可以由第一过水通孔2211伸入第一延伸筒段221内以顶起移动件231将第一阀门23打开,从而使得水可以流入内滤壳22内,当滤芯2与底座组件3分离时,导流结构3113不再顶起移动件231,在第一弹性件232的弹性作用下,移动件231关闭第一过水通孔2211,防止内滤芯2通过第一过水通孔2211向下漏水,此时,导流结构3113可以视为第一启动件。
下面,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第二阀门25及其安装结构。
如图6和图19所示,外滤壳21的底部可以具有向下延伸的第二延伸筒段211,第二延伸筒段211空套在第一延伸筒段221外,第三过水通孔2113可以由第二延伸筒段211的顶部敞开端限定出。由此,由此,便于持握外滤壳21以进行装配,且将第三过水通孔2113开设在第二延伸筒段211的顶端,从而方便加工,且出水效果好。
如图6和图19所示,第二阀门25可以包括:套筒段251和端环段252,套筒段251套设在第一延伸筒段221外且位于第二延伸筒段211内,端环段252连接在套筒段251的顶端且也套设在第一延伸筒段221上,端环段252在止抵外滤壳21的底壁的密封位置和远离外滤壳21的底壁的避让位置之间可移动,从而当端环段252运动至密封位置时,端环段252可以将第三过水通孔2113关闭,以阻断外流道S1,使得净水无法排出,当端环段252由密封位置向避让位置移动时,第三过水通孔2113被打开,以使外流道S1畅通,使得净水可以顺利排出。由此,第二阀门25的结构简单,工作可靠性好。
具体地,第二阀门25可以通过第二弹性件2523在密封位置和避让位置之间可移动,第二弹性件2523设在端环段252与内滤壳22的底壁之间以常推动端环段252位于密封位置以阻塞外流道S1。例如在图6的示例中,第二弹性件2523可以为竖直设置的弹簧,且弹簧的上端可以止抵在内滤壳22的底壁上,弹簧的下端可以止抵在端环段252的上表面上,从而当弹簧的上端固定不动时,端环段252上下移动可以带动弹簧发生形变。
具体而言,当端环段252受到的向上的推力时、例如当将滤芯2安装在底座组件3上时,套筒段251被下文所述内筒3112向上顶起,此时,端环段252被套筒段251顶起以向上运动而离开密封位置,此时第二弹性件2523被压缩,第三过水通孔2113被打开,外流道S1畅通,净水可以顺利排出;当端环段252受到的向上的推力撤除时,例如当更换滤芯2、将滤芯2从底座组件3上取走时,套筒段251离开下文所述的内筒3112,第二弹性件2523可以恢复形变,以伸长推动端环段252下移运动至密封位置实现复位,从而关闭第三过水通孔2113,阻断外流道S1,使得净水无法排出,以起到防漏水的效果。这样,第二阀门25的结构简单,便于安装且工作可靠性高。由此,可以将下文所述的内筒3112视为上述设在底座组件3上且用于控制第二阀门25开闭的第二启动件。
进一步地,参照图6,内滤壳22的下表面上具有向上凹入且环绕第一延伸筒段221的环形凹槽2212,第二弹性件2523套设在第一延伸筒段221外且上端止抵在环形凹槽2212的顶壁上。由此,可以有效地提高第二弹性件2523的安装可靠性和工作可靠性。
进一步地,参照图6,端环段252上设有向上延伸且环绕在第二弹性件2523外的环形挡圈2521。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第二弹性件2523的安装可靠性,且通过设置环形挡圈2521,可以防止外流道S1内的水接触第二弹性件2523,从而起到保护第二弹性件2523的作用,进而提高第二阀门25的工作可靠性。
进一步地,参照图6,端环段252的底部设有环形密封圈2522,环形密封圈2522环绕端环段252一周,从而当端环段252运动至密封位置时,环形密封圈2522可以将第三过水通孔2113周向上的各个位置都牢靠地密封起来,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第二阀门25的防漏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27,第二延伸筒段211顶端可以具有多个限位齿212,多个限位齿212在第二延伸筒段211的周向上间隔开,且每个限位齿212均朝向第二延伸筒段211中心轴线方向延伸,多个限位齿212之间限定出多个交替设置的装配槽2121和过水槽2122,也就是说,一个限位齿212与其一侧紧邻的限位齿212之间限定出一个过水槽2122,该限位齿212与其另一侧紧邻的限位齿212之间限定出装配槽2121。
参照图30,套筒段251包括周向间隔开分布的多个弧形板2511,多个弧形板2511对应配合在多个装配槽2121内。由此,当将第二阀门25装入第二延伸筒段211内时,通过限位齿212与弧形板2511的配合限位,可以对第二阀门25起到限位防转的作用,从而提高第二阀门25的工作可靠性,另外,通过外流道S1排出的净水可以通过过水槽2122溢出到弧形板2511与第二延伸筒段211之间,以起到使净水顺利排出的作用。优选地,装配槽2121的周向宽度大于过水槽2122的周向宽度。由此,定位效果更加可靠,装配效率更高。
如图6和图29所示,第二延伸筒段211内具有环形的储水腔2112,储水腔2112沿第二延伸筒段211的周向延伸一周,储水腔2112与外流道S1连通,每个过水槽2122的底壁均向下凹至低于储水腔2112的内环侧壁的上表面,也就是说,过水槽2122的底壁低于储水腔2112的顶壁且过水槽2122位于储水腔2112的内环内侧,从而,外流道S1内的净水可以沿储水腔2112的外周壁进入储水腔2112内,然后通过储水腔2112的内周壁漫起到过水槽2122的底壁高度时,可以从过水槽2122溢出到第二延伸筒段211的内环内侧,进而溢出至下文所述的第二通水流道S5内,从而起到缓冲净水的作用减小水处理装置100的出水冲击力。
下面参考附图34-图41,并结合图9和图1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处理装置100的底座组件3。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处理装置100的底座组件3包括:水路板31和水路座32。
如图11、图12和图39所示,水路座32设在水路板31的底部,水路板31与水路座32共同限定出隔离开设置的第一通水流道S4和第二通水流道S5,也就是说,第一通水流道S4和第二通水流道S5均限定在水路板31和水路座32之间,且第一通水流道S4和第二通水流道S5彼此不连通,其中,第一通水流道S4可以与滤芯2上的滤材26连通,以使第一通水流道S4可以向滤芯2上的内滤壳22内供入原水,第二通水流道S5可以与滤芯2上的外流道S1连通,以使经滤材26过滤后的净水可以通过外流道S1排出到第二通水流道S5内。由此,水路座32可以起到向滤芯2输入原水和将滤芯2净化的净水收集输出的双重作用,从而使得水处理装置100的结构简单、精巧、紧凑,且由水路座32和水路板31构成的底座组件3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和实现。
参照图6和图39,水路板31上进一步具有第一过水口3112b和第二过水口3111b,第一通水流道S4连通至第一过水口3112b,第二通水流道S5连通至第二过水口3111b,由此,第一通水流道S4可以通过第一过水口3112b向滤材26供给原水,外流道S1可以通过第二过水口3111b将净水输出至第二通水流道S5内。由此,通过将第一通水流道S4和滤材26的连通口设置在水路板31上,从而使得水处理装置100的整体结构简单且便于加工,通过将第二通水流道S5和外流道S1的连通口设置在水路板31上,从而使得水处理装置100的整体结构简单且便于加工。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第一通水流道S4和滤材26还可以通过设在底座组件3外部的通水管(图未示出)连通,第二通水流道S5和外流道S1还可以通过设在底座组件3外部的通水管(图未示出)连通。
如图6、图35-图41所示,底座组件3上具有顶部敞开的内筒3112和外筒3111,例如,内筒3112和外筒3111可以均设在水路板31上,且内筒3112设在外筒3111内。这样,通过设置内筒3112和外筒3111可以将原水和净化水隔离开,以避免原水污染净水,例如,当第一过水口3112b形成在内筒3112的底壁上时,原水可以通过内筒3112向上供入滤材26,又如,当第二过水口3111b形成在外筒3111与内筒3112之间时,净水可以通过内筒3112和外筒3111之间向下排出。由此,底座组件3的结构设计巧妙,工作可靠性高,且底座组件3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如图6和图38所示,第一过水口3112b为多个且在内筒3112的周向上均匀地间隔开分布。由此,水路板31的结构强度好且入水量大。
优选地,内筒3112构造为上文所述的第二启动件。具体地,套筒段251的底端与内筒3112的顶端上下正对,当将滤芯2与底座组件3安装到位时,内筒3112可以推动端环段252上移,以使外流道S1畅通,当将滤芯2从底座组件3上拆下时,第二弹性件2523推动端段252下移,以阻断外流道S1。由此,可以解决更换滤芯2时的滤芯2漏水问题。
进一步地,参照图38,内筒3112的底壁设有用于将水向上导流的导流结构3113,且特别优选地,导流结构3113用于将由第一过水口3112b流入内筒3112内的水顺利地导流至第一过水通孔2211处,从而提高水处理装置100的入水效率,进而提高水处理装置100的整体水处理效率。
如图37和图38所示,导流结构3113可以包括:导流柱3113a和多个导流筋3113b,导流柱3113a设在内筒3112的底壁中央且向上延伸,多个导流筋3113b在导流柱3113a的周向上均匀地间隔开分布且每个导流筋3113b均连接在导流柱3113a与内筒3112的底壁之间。由此,导流结构3113的结构强度好,导流效果好,且导流结构3113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
优选地,导流结构3113构造为上文所述的第一启动件。具体地,当将滤芯2与底座组件3安装到位时,导流结构3113由第一过水通孔2211伸入第一延伸筒段221内,以推动移动件231上移,使第一过水通孔2211打开,当将滤芯2从底座组件3上拆下时,第一弹性件232推动移动件231下移,以关闭第一过水通孔2211。由此,可以解决更换滤芯2时的滤芯2漏水问题。
参照图37和图38,外筒3111可以由水路板31的一部分向下凹入形成,例如,外筒3111可以由下文所述的端板311的一部分向下凹入形成,由此,外筒3111的加工简单,便于实现,且按照此种结构设计的水路板31与滤芯2装配在一起后,紧凑性更好,使得水处理装置100整体的结构紧凑、小巧、精致。
进一步地,参照图37,底座组件3的上表面上具有向下凹入的凹入部3114,例如水路板31的上表面上具有向下凹入的凹入部3114、即凹入部3114可以由下文所述的端板311的上表面的一部分向下凹入形成,外筒3111由凹入部3114底壁的一部分向下凹入形成。由此,按照此种结构设计的水路板31与滤芯2装配在一起后,紧凑性更好,使得水处理装置100整体的结构紧凑、小巧、精致。
进一步地,参照图9,凹入部3114的内周壁上设有限位结构,从而可以通过限位结构将滤芯2和底座组件3装配在一起,由此,通过将限位结构加工在凹入部3114上,从而提高了水处理装置100的结构紧凑性。
例如在图9和图18所示的示例中,限位结构可以为凹入部3114上的第一安装件,第二延伸筒段211的外周壁上具有与第一安装件配合限位的第二安装件,通过第一安装件与第二安装件的配合,可以实现滤芯2和底座组件3的装配。由此,底座组件3与滤芯2的装配效率高,接合紧凑性好,使得水处理装置100更加小巧、精致。
优选地,如图17、图18和图37所示,限位结构、即第一安装件可以构造为周向一侧和径向内侧分别敞开的旋转限位槽3114a,第二安装件可以构造为与旋转限位槽3114a可旋转配合的旋转凸筋2111,由此,当将第二延伸筒段211插入外筒3111内后,旋转第二延伸筒段211后,旋转凸筋2111可以伸入旋转限位槽3114a内,此时,通过旋转限位槽3114a与旋转凸筋2111的配合,第二延伸筒段211与外筒3111不会在轴向上发生脱离,从而使得底座组件3与滤芯2可以快速装配在一起。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旋转凸筋2111与旋转限位槽3114a的配合结构和原理应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这里不再详述。优选地,参照图16,旋转凸筋2111可以为两个且关于第二延伸筒段211的轴线中心对称。由此,可以提高滤芯2与底座组件3的装配效率和连接可靠性。
如图12和图37所示,第二通水流道S5可以包括隔离开设置的第一子流道S6和第二子流道S7,其中,第一子流道S6与第二过水口3111b连通,第二子流道S7连通至第一子流道S6。由此,第二过水口3111b可以向第一子流道S6内排水,第一子流道S6可以向第二子流道S7排水,从而可以起到缓冲排水冲击力的作用,且当第一子流道S6和第二子流道S7通过下文所述的流量计33连通时,流量计33可以监测水处理装置100的总净化水量,从而使用户了解是否需要更换滤芯2。
优选地,第一子流道S6和第二子流道S7可以分别设在第一通水流道S4的两侧。由此,底座组件3上的流道设计布局合理,可以充分地利用空间,提高底座组件3的结构紧凑性。如图40和图41所示,水路座32包括首尾顺次相接的第一侧壁3211、第二侧壁3212、第三侧壁3213和第四侧壁3214,水路座32内设有第一隔板322和第二隔板323,第一隔板32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壁3211和第三侧壁3213连接,第二隔板32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隔板322和第四侧壁3214连接。第二子流道S7形成在水路板31、第一侧壁3211、第二侧壁3212、第三侧壁3213和第一隔板322之间,第一子流道S6形成在水路板31、第三侧壁3213、第四侧壁3214、第一隔板322和第二隔板323之间,第一通水流道S4形成在水路板31、第四侧壁3214、第一侧壁3211、第一隔板322和第二隔板323之间。由此,水路座32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
进一步地,参照图41,第一隔板322的中部可以具有朝向第二侧壁3212弯曲的半圆段3221,第二隔板323的一端具有朝向第四侧壁3214弯曲且与半圆段3221的一端光滑连接的弧形段3231。由此,可以确保第一通水流道S4的过流量较大,且圆弧形的侧壁可以缓冲水流压力,降低水流噪音。
参照图11和图34,水路板31包括:端板311和分流座312,分流座312设在端板311的底部,分流座312的底端与水路座32的顶端相接以在分流座312和水路座32之间限定出第一通水流道S4和第二通水流道S5。由此,水路板31便于加工造型。
具体而言,分流座312上具有底部敞开的第一型腔,水路座32上具有顶部敞开的第二型腔,第二型腔的顶端截面与第一型腔的底端截面相同,分流座312的底端与水路座32的顶端相接,以使第一通水流道S4、第一子流道S6和第二子流道S7均由第一型腔与第二型腔正对限定出。
其中,第一型腔包括间隔开设置的第一出水槽和第一入水槽,第二型腔包括间隔开设置的第二出水槽和第二入水槽,第二出水槽的顶端截面与第一出水槽的底端截面相同,第二入水槽的顶端截面与第一入水槽的底端截面相同,分流座312的底端与水路座32的顶端相接,以使第一第一通水流道S4由第一入水槽与第二入水槽正对限定出,且使第二通水流道S5由第一出水槽与第二出水槽正对限定出。由此,当将分流座312安装在水路座32的顶端时,分流座312的底端和水路座32的顶端可以正对拼接,以完好地限定出第一通水流道S4和第二通水流道S5。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39,底座组件3进一步包括:流量计33,流量计33设在水路座32和水路板31外且将第一子流道S6与第二子流道S7接通。也就是说,流量计33的进口端可以与第一子流道S6接通,流量计33的出口端可以与第二子流道S7接通,这样,由第一子流道S6排出的净水首先流经流量计33,再流入第二子流道S7中。由此,流量计33可以监测净水的总输出量,从而使用户了解滤芯2的净化工作时长,以辨别是否需要更换滤芯2,换言之,流量计33通过监测过滤水量,从而可以起到提醒用户更换滤芯2的作用。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第一子流道S6和第二子流道S7还可以通过流量计33以外的结构连通,例如可以通过形成在第一隔板322的上的通流孔连通。
如图35所示,流量计33的两端可以均接通在分流座312上。由此,方便加工,且流量计33可以更加适应水处理装置100的壳体1的整体造型,以充分地利用空间,使得水处理装置100的结构更加紧凑。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流量计33还可以设置在其他位置,例如还可以将流量计33的两端接通在水路座32上,当然,还可以将流量计33的一端接通至水路座32,将流量计33的另一端接通至分流座312,只要流量计3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子流道S6连通,另一端与第二子流道S7连通即可。
具体而言,流量计33可以为电子流量计,也就是说,当流量计33得到电能后才能检测流量,由此,水处理装置100还需要与电源300(例如电池等)相连,以向流量计33提供电能,具体而言,水处理装置100可以包括控制器,电源300可以与控制器相连以向控制器提供电能,控制器可以向流量计33提供电能,水通过流量计33时,流量计33的传感器可以向控制器反馈信号以使控制器得知通流量。
如图1和图34所示,底座组件3上可以具有电源安装腔324,以收纳电源300,对电源300起到保护的作用。例如在图34所示的示例中,电源安装腔324可以设在水路座32上,由此,电源安装腔324的设置位置合理,便于加工。进一步地,电源安装腔324的底部敞开,例如,电源安装腔324可以由水路座32的下端面向上凹入形成,从而方便加工,且方便用户更换电源300,进一步地,下壳12上可以设有用于密封电源安装腔324的电源盖13,从而可以有效地保护电源30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1,底座组件3进一步还可以包括显示装置36,显示装置36可以用于显示水处理装置100的工作状态等,以使得水处理装置100更加符合人性化设计,使得用户可以了解水处理装置100的工作情况。例如,显示装置36可以设在水路座32上且与流量计33相连,例如,显示装置36可以通过控制器与流量计33相连。由此,显示装置36可以根据流量计33监测的过滤水量,显示水处理装置100的总过滤水量,或者显示水处理装置100是否需要更换滤芯2,以起到提醒用户更换滤芯2的作用。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处理装置100还可以包括水质传感器(图未示出),水质传感器的检测探头与水处理装置100过滤的净水接触,例如可以将检测探头与第二过水通道S5连通,以检测水处理装置100的出水水质。此时显示装置36可以与水质传感器相连,以根据水质传感器监测的出水水质,显示水处理装置100的出水水质情况,或者显示水处理装置100是否需要更换滤芯2,以起到提醒用户更换滤芯2的作用。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水质传感器的检测探头还可以与水处理装置100接收的原水接触,例如可以将检测探头与第一过水通道S4连通,以检测水处理装置100的入水水质。
更为具体地,参照图1,显示装置36上可以具有三个并排设置的显示灯,分别为第一显示灯361,第二显示灯362和第三显示灯363。其中,第一显示灯361可以用于显示是否需要更换滤芯2,第二显示灯362可以用于显示水处理装置100是否处于工作状态,第三显示灯363可以用于显示是否需要更换电源300。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控制器还可以不与流量计33相连,用于控制水处理装置100的其他功能,而且,显示装置36也可以不同时具有上述三个显示灯,或者具有除上述三个显示灯以外的其他功能的显示灯,下面仅以显示装置36仅具有上述三种功能的显示灯为例进行说明。又例如,当水质传感器向控制器反馈的出水水质不符合净化要求时,控制器控制显示装置36发出第四警报,例如驱动第一显示灯361亮起,以警示用户需要更换滤芯2。
具体而言,当需要更换滤芯2时,第一显示灯361可以亮起。例如,当流量传感器向控制器反馈的通流量达到某一预设值时(例如三吨)时,控制器控制显示装置36发出第一警报,例如驱动第一显示灯361亮起,以警示用户需要更换滤芯2。
具体而言,当水处理装置100处于工作状态时,即流量计33检测到有水流经时,控制器控制第二显示灯362亮起,简言之,水处理装置100通水使用时,第二显示灯362处于持续亮起的状态。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第二显示灯还可以具有其他功能,例如当水处理装置100无法工作时,如滤芯2没有安装在底座组件3上时,第二显示灯362可以亮起,在此实施例中,滤芯2和底座组件3之间可以设有与控制器相连的微动开关,当滤芯2与底座组件3安装到位后,微动开关闭合,当滤芯2与底座组件3分离时,微动开关断开,一旦微动开关断开,控制器控制显示装置36发出第二警报,例如驱动第二显示灯362亮起,以警示用户水处理装置100目前无法工作。
具体而言,当需要更换电源300时,第三显示灯363可以亮起。例如,电源300可以与控制器相连,以向控制器供电,当控制器判断电源300的电量不足时,控制器控制显示装置36发出第三警报,例如驱动第三显示灯363亮起,以警示用户更换电源300。
进一步地,参照图1,下壳12的内壁上可以设有与三个显示灯一一对应的三个避让槽121,这样,避让槽121不但可以起到避让显示灯的作用,还可以减小与显示灯相对处的下壳12壁厚,从而使得显示灯可以有效地透出光亮。为了方便安装,下壳12的内壁两侧可以分别设置三个避让槽121,这样,可以在底座组件3两侧的任意一侧设置显示装置36,从而提高装配的便捷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42-图45,显示装置36包括:控制板364、显示灯片365以及导光件366,显示灯片365设在控制板364上,导光件366设在控制板364的一侧且用于输导显示灯片365发射的光。由此,显示装置36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和生产、工作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优选地,显示灯片365为多个,导光件366包括多个导光部,每个导光部的入光端与每个显示灯片365一一对应。由此,显示装置36的整体化更强,便于安装、拆卸和加工,且工作可靠性更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1,底座组件3进一步包括接通至第一通水流道S4的第一接管34,从而可以通过第一接管34向第一通水流道S4输入原水。由此,方便水处理装置100与外部管路连接,例如方便与上文所述的分水器200连接,从而提高水处理装置100的使用便捷性。例如,参照图34和图36,第一接管34可以设在水路座32上以与第一通水流道S4连通,第一接管34还可以设在分流座312上以与第一通水流道S4连通,第一接管34还可以设在水路座32与分流座312之间以与第一通水流道S4连通。由此,方便第一接管34的安装和固定。其中,当第一接管34接通在分流座312上时,第一接管34的设置位置可以更加适应水处理装置100的壳体1的整体造型,以充分地利用空间,使得水处理装置100的结构更加紧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1,底座组件3进一步包括接通至第二通水流道S5的第二接管35,从而可以通过第二接管35接收第二通水流道S5输出的净水。由此,方便水处理装置100与外部管路连接,例如方便与上文所述的分水器200连接,从而提高水处理装置100的使用便捷性。例如,参照图34和图36,第二接管35可以设在水路座32上以与第二通水流道S5连通,第二接管35还可以设在分流座312上以与第二通水流道S5连通,第二接管35还可以设在水路座32与分流座312之间以与第二通水流道S5连通。由此,方便第二接管35的安装和固定。其中,当第二接管35接通在分流座312上时,第二接管35的设置位置可以更加适应水处理装置100的壳体1的整体造型,以充分地利用空间,使得水处理装置100的结构更加紧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滤芯2与底座组件3之间形成有第一过渡通水流道S2和第二过渡通水流道S3,第一过渡通水流道S2连通在内滤壳22与第一通水流道S4之间,第二过渡通水流道S3连通在外流道S1与第二通水流道S5之间,其中,第一通水流道S4与第一过渡通水流道S2可以通过第一过水口3112b连通,第一过渡通水流道S2与内滤壳22可以通过第一过水通孔2211连通,第二过渡通水流道S3与第二通水流道S5可以通过第二过水口3111b连通,第二过渡通水流道S3与外流道S1可以通过第三过水通孔2113连通。
由此,原水从第一通水流道S4首先进入到第一过渡通水流道S2内,再从第一过渡通水流道S2进入到内滤壳22内进行过滤,净化水通过外流道S1首先流出到第二过渡通水流道S3内,再通过第二过渡通水流道S3排出到第二通水流道S5内。由此,可以构成水路的无缝连接,实现水处理装置100内部水路的完美走势,提高水处理装置100的工作可靠性。
例如在图4所示的示例中,第一过渡通水流道S2由第一延伸筒段221与内筒3112共同限定出,第二过渡通水流道S3形成在第二延伸筒段211与内筒3112之间。也就是说,第一延伸筒段221伸入内筒3112内且与内筒3112共同限定出第一过渡通水流道S2,第二延伸筒段211伸入内筒3112与外筒3111之间且与内筒3112共同限定出第二过渡通水流道S3。由此,第一过渡通水流道S2和第二过渡通水流道S3的结构设计巧妙,便于加工和实现,且可以确保第一过渡通水流道S2连通在第一通水流道S4与内滤壳22之间、第二过渡通水流道S3连通在第二通水流道S5和外流道S1之间。
参照图6,第一延伸筒段221的外周壁与内筒3112的内周壁之间设有第一密封件221a,由此,可以避免水进入到第一延伸筒段221的外周壁与内筒3112的内周壁之间,提高水处理装置100的工作可靠性。例如在图16所示的示例中,第一密封件221a可以套配在第一延伸筒段221的外周壁上,由此,方便安装和加工。
参照图6,第二延伸筒段211的外周壁与外筒3111的内周壁之间设有第二密封件211a。由此,可以避免水进入到第二延伸筒段211的外周壁与外筒3111的内周壁之间,提高水处理装置100的工作可靠性。例如在图16所示的示例中,第二密封件211a可以套配在第二延伸筒段211的外周壁上,由此,方便安装和加工。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水处理装置100及其工作原理。
当将水处理装置100装配完成后,导流筋3113b通过第一过水通孔2211伸入第一延伸筒段221内以顶起第一阀门23,使第一过水通孔2211打开,同时,内筒3112顶起第二阀门25以打开外流道S1,使第三过水通孔2113打开。此后,当向第一接管34内通入原水时,原水可以通过第一接管34进入到底座组件3上的第一通水流道S4内,然后通过多个第一过水口3112b进入到第一过渡通水流道S2内,第一过渡通水流道S2内的液体再通过第一过水通孔2211和过水轮24进入内滤壳22内,并向上依次穿过滤材26后从内滤壳22顶部的第二过水通孔2213流出到外流道S1内。
进入到外流道S1内的净水沿着内滤壳22的外周壁向下滑,并沿着多个分水流道2142汇聚到第三过水通孔2113处向下滑落至储水腔2112内,并通过过水槽2122溢出到第二过渡通水流道S3内,接着通过第二过水口3111b排出到第一子流道S6内,接着通过流量计33排出到第二子流道S7内后从第二接管35输出。
下面参考附图59和图60,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管路组件1000a。
管路组件1000a包括:第一水管1001和第二水管1002,第一水管1001可以连通在第一通水流道S4与第一过水通道200c之间,第二水管1002可以连通在第二通水流道S5与第二过水通道200d之间。或者,第一水管1001可以连通在第二通水流道S5与第一过水通道200c之间,第二水管1002可以连通在第一通水流道S4与第二过水通道200d之间(由于与前一种技术方案相似,因此下面仅详细描述前一种技术方案,此种技术方案不详细描述)。由此,管路组件1000a的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和连接。优选地,第二过水通道200d内设有起泡器1200,由此,方便用户获得压力舒适的水,提高用户的用水体验。
进一步地,第一水管1001和第二水管1002并排设置,例如,第一水管1001和第二水管1002可以均沿水平方向延伸,且第一水管1001设在第二水管1002的正上方,又例如,第一水管1001和第二水管1002可以均沿水平方向延伸,且第一水管1001设在第二水管1002水平方向上的一侧。由此,管路组件1000a的布局合理,占用空间小,工作可靠性高。优选地,第一水管1001和第二水管1002的结构完全相同,由此,方便加工,且净水效率稳定。
进一步地,管路组件1000a进一步包括:外壳管1003,外壳管1003裹套在第一水管1001和第二水管1002外。由此,外壳管1003可以有效地保护第一水管1001和第二水管1002,提高管路组件1000a的工作可靠性,且通过设置外壳管1003可以提高管路组件1000a的结构整体化,便于清洁,安装,且使得管路组件1000a更加美观大方。优选地,外壳管1003的轴向长度与第一水管1001和第二水管1002的轴向长度均相等,且外壳管1003内具有用于安装第一水管1001的第一安装孔和用于安装第二水管1002的第二安装孔。
进一步地,管路组件1000a还可以包括支撑件1100,支撑件1100设在管路组件1000a上以支撑管路组件1000a。具体而言,当水处理组件1000工作的过程中,管路组件1000a要流经待净化的原水和净化后的净水,当水量大的时候将会施加给管路组件1000a巨大的压力,容易将管路组件1000a压弯,当管路组件1000a发生变形时,就会破坏与相应接头之间的连接,使得连接处发生漏水甚至断裂,而且,当管路组件1000a长时间受压时可能被压坏。由此,通过设置支撑件1100支撑管路组件1000a,可以有效地提高管路组件1000a的工作可靠性,延长管路组件1000a乃至水处理组件1000整体的使用寿命。
优选地,支撑件1100包括套管1101和吸盘,套管1101套设在管路组件1000a上,例如,可以套设在管路组件1000a的中心部上,吸盘件1102设在连接套管1101上且可以吸附在安装面上,例如可以吸附在瓷砖墙壁上。由此,方便支撑件1100的安装定位,以实施支撑件1100对管路组件1000a的支撑。
下面参考附图46和图47,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管路组件1000a与水处理装置100之间的连接结构。
管路组件1000a与水处理装置100通过第一接头组件7可拆卸地相连,第一接头组件7包括:第一接头72和第一安装部71,第一接头72与水处理装置100相连,第一安装部71与管路组件1000a相连,第一安装部71与第一接头72通过第一连接结构可拆卸地相连。由此,可以实现水处理装置100与管路组件1000a的快速拆装。
具体地,第一接头组件7包括:第一接头72和第一安装部71,其中,第一接头72用于连接水处理组件1000的水处理装置100,例如,第一接头72可以是连接在水处理装置100上的第一接管34和第二接管35,第一安装部71与第一接头72通过第一连接结构73可拆卸地相连,管路组件1000a连接至第一安装部71。由此,第一接头组件7的结构简单,便于水管组件200与水处理装置100的快速拆装。
如图46所示,第一连接结构73包括第一限位件(例如限位槽731)、第二限位件(例如卡扣732b)和滑移件(例如滑移套筒733)。第一限位件设在第一接头72上,第二限位件设在第一安装部71上,滑移件设在第一安装部71上,且在使第二限位件与第一限位件配合限位的第一位置(如图46所示的位置)和在使第二限位件与第一限位件可分离的第二位置之间可滑移。由此滑移件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滑移可实现第一限位件与第二限位件的配合和分离,从而实现第一安装部71和第一接头72之间的安装和拆卸,进而简化水处理装置100与水管组件200的安装和拆卸过程,实现水处理装置100与水管组件200的快速安装和拆卸。
可选地,如图46所示,滑移件为套设在第一安装部71外且沿第一安装部71的轴向可滑移的滑移套筒733。也就是说,滑移套筒733可以沿第一安装部71的左右方向(如图46所示的左右方向)滑移,当滑移套筒733位于左极限位置时,滑移套筒733处于第一位置,当滑移套筒733位于右极限位置时,滑移套筒733处于第二位置。由此可以简化第一接头组件7的结构,便于第一安装部71和第一接头72的安装和拆卸。
优选地,如图46所示,第一连接结构73进一步包括弹性件734,弹性件734套设在第一安装部71与滑移套筒733之间以常推动滑移套筒733位于第一位置。当第一安装部71装配到第一接头72上且弹性件734常推动滑移套筒733位于第一位置时,滑移套筒733可以锁紧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的配合,从而提高第一安装部71和第一接头72的连接可靠性。
如图46所示,第一安装部71的侧壁上具有周向间隔开分布的多个穿孔711,第二限位件的部分通过穿孔711伸入第一安装部71内以与第一限位件配合。由此可以增强对第一安装部71的轴向限位,防止第一安装部71沿轴向方向移动,从而增加第一接头72与第一安装部71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可选地,第二限位件包括与多个穿孔711分别对应的多个球体(图未示出该示例)。也就是说,球体穿过穿孔711与第一限位件配合以增强对第一安装部71的轴向限位,防止第一安装部71沿轴向方向移动,同时实现第一接头72和第一安装部71之间的连接,由此不但可以简化第一连接结构73,而且还可以增加第一接头72与第一安装部71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6所示,第二限位件包括与多个穿孔711分别对应的多个卡扣732b。也就是说,卡扣732b穿过穿孔711与第一限位件配合以增强对第一安装部71的轴向限位,防止第一安装部71沿轴向方向移动,同时实现第一接头72和第一安装部71之间的连接,由此不但可以简化第一连接结构73,而且还可以增加第一接头72与第一安装部71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如图46所示,卡扣732b包括第一段部7321和第二段部7322,第一段部7321位于第一安装部71外侧,第二段部7322的一端与第一段部7321的一端相连且第二段部7322的另一端穿入穿孔711。由此可以使第二段部7322的另一端与第一限位件配合以增强对第一安装部71的轴向限位,防止第一安装部71沿轴向方向移动,同时实现第一接头72和第一安装部71之间的连接,由此不但可以简化第一连接结构73,而且还可以增加第一接头72与第一安装部71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可选地,如图46所示,第一限位件为形成在第一接头72上的限位槽731。由此可以进一步的简化结构,从而节约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地,第一接头72上具有将第二限位件的部分导入限位槽731内的导向斜面721。由此便于将第二限位件导入第一接头72的限位槽731内,便于第一安装部71的安装。
当装配第一接头组件7时,首先将滑移套筒733沿第一安装部71的轴向向右移动至右极限位置,此时滑移套筒733的左端位于穿孔711的中心的右侧,接着将第一安装部71沿第一接头72的轴向向左推套在第一接头72上,当第一接头72上的导向斜面721接触到球体或卡扣732b后,可以推动球体或卡扣732b朝向第一安装部71的径向向外移动,当第一接头72移动至其上的限位槽731与第一安装部71上的球体或卡扣732b位置正对时,球体或卡扣732b可以自动弹入限位槽731内,此时,释放滑移套筒733,滑移套筒733就可以在弹性件734的作用下沿第一安装部71的轴向方向向左移动至左极限位置,锁紧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的配合,完成第一接头72与第一安装部71的装配。
当拆卸第一接头组件7时,首先将滑移套筒733沿第一安装部71的轴向向右移动至右极限位置,此时滑移套筒733的左端可以位于穿孔711的中心的右侧,接着将第一安装部71沿第一接头72的轴向向右拉动,限位槽731的底壁接触到球体或卡扣732b后,可以推动球体或卡扣732b朝向第一安装部71的径向向外移动,当第一安装部71移动至限位槽731与球体或卡扣732b完全分离后,可以顺利向右离开第一接头72,此时,释放滑移套筒733,待第一接头72完全离开球体或卡扣732b后,滑移套筒733就可以在弹性件734的作用下沿第一安装部71的轴向方向向左移动至左极限位置,并将球体或卡扣732b的部分再顶入穿孔711内,完成第一接头72与第一安装部71的拆卸。
下面参考附图48和图49,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管路组件1000a与水处理装置100之间的连接结构。
管路组件1000a与水处理装置100通过第一接头组件可拆卸地相连,第一接头组件包括:设在水处理装置100上的第一卡位件81、设在管路组件1000a上的第二卡位件820、以及设在水处理装置100上的触动件83。
触动件83可移动地设在水处理装置100上且构造成被触按后使第二卡位件820与第一卡位件81脱离配合。也就是说,通过触按触动件83可以使第二卡位件820与第一卡位件81脱离配合,从而可以将管路组件1000a从水处理装置100上拆下。
参照图49,第一卡位件81可以为弹性卡扣且构造成当触动件83被触按后朝向远离第二卡位件820的方向运动以脱离第二卡位件820。由此,将第一卡位件81设置为弹性卡扣,可以使第二卡位件820与第一卡位件81的卡接配合及脱离配合更为顺利、便捷。
进一步地,触动件83的伸入水处理装置100内的一端(例如参照图49中触动件83的右端)具有第一导向斜面831,弹性卡扣的一端(例如参照图49中弹性卡扣的左端)具有第二导向斜面811。在触动件83向水处理装置100内移动时,此时触动件83的第一导向斜面831与弹性卡扣第二导向斜面811配合以将弹性卡扣的上述一端顶起。由此,第二卡位件820与第一卡位件81脱离配合,从而可以将管路组件1000a与水处理装置100分离,方便水处理装置组件的拆卸。
例如,参照图49中的示例,第二卡位件820的左端面和弹性卡扣(第一卡位件81)的右端面止抵时,第二卡位件820与弹性卡扣卡接配合,由此可以将管路组件1000a与水处理装置100连接。在触按触动件83后,触动件83向水处理装置100内移动以使触动件83对弹性卡扣形成挤压力。而第一导向斜面831为触动件83的右端面且由上向下并向右倾斜延伸,第二导向斜面811为弹性卡扣的左端面且由上向下并向右倾斜延伸。此时,触动件83对弹性卡扣的挤压力具有向上的分力,因此弹性卡扣的左端向上顶起,第二卡位件820脱离弹性卡扣,从而可以将管路组件1000a与水处理装置100分离。
触动件83与水处理装置100通过弹力件84相连,弹力件84用于推动触动件83复位。也就是说,在触按触动件83以将第二卡位件820与第一卡位件81脱离配合后,触动件83在弹力件84的作用下可以复位。可选地,弹力件84可以为拉伸弹簧或压缩弹簧,但不限于此。
例如,在弹力件84为拉伸弹簧时,当触按触动件83时弹力件84伸长,此时弹力件84对触动件83具有拉力,在撤去对触动件83的触按时触动件83在拉力的作用下复位。在弹力件84为压缩弹簧时,当触按触动件83时弹力件84被压缩,此时弹力件84对触动件83具有推力,在撤去对触动件83的触按时触动件83在推力的作用下复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8,管路组件1000a包括接管821和设在接管821一端(例如参照图48中接管821的右端)的接头822,接头822和接管821的与接头822相连的上述一端伸入水处理装置100内,第二卡位件820可以形成为连接在接头和接管821之间的轴肩。由此,可以使水处理装置组件的外观美观。进一步地,接管821与水处理装置100之间还设有密封件(图未示出),以保证水处理装置组件的密封性,防止漏水。
下面参考附图50和图5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分水器200与原水的接头(如水龙头)之间的连接结构。
分水器200与原水的接头通过第二接头42可拆卸地相连,第二接头42用于连接原水的接头(如水龙头),分水器200与管路组件1000a相连,分水器200与第二接头42通过第二连接结构可拆卸地相连。
具体地,第二接头42用于连接原水的接头(如水龙头,例如,第二接头42可以与水龙头螺纹连接),分水器200与第二接头42通过第二连接结构可拆卸地相连,管路组件1000a连接至分水器200。由此,便于水管组件200与水处理装置100的快速拆装。
具体地,第二连接结构包括:第一子连接结构410和第二子连接结构420,第一子连接结构410设在分水器200上,第二子连接结构420设在第二接头42上且与第一子连接结构410螺纹配合。由此,可以方便且快速地实现第二连接结构的装配。
具体地,第一子连接结构410可以为形成在分水器200的轴向一端(例如图50中所示的上端)的外螺纹,第二子连接结构420可以为形成在第二接头42的轴向一端(例如图50中所示的下端)的内螺纹。参考图50,第一子连接结构410可以为形成在分水器200的轴向上端的外螺纹,第二子连接结构420可以为形成在第二接头42的轴向下端的内螺纹,通过外螺纹和内螺纹的配合,可使得分水器200与第二接头42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50,分水器200包括:第一主体部411和第一连接部412。进一步地,参考图50,第二接头42包括第二主体部421和第二连接部422,第二连接部422部分位于第二主体部421的下侧且套设在第二主体部421上。
参考图50,第一连接部412设在第一主体部411的上部,外螺纹可以形成在第一连接部412的外周面上,参照图50,第二连接部422套设在第二主体部421上且至少部分位于第二主体部421的下侧,内螺纹形成在第二连接部422的内周面上。由此,通过第二连接部422的内周面上的内螺纹与第一连接部412的外周面上外螺纹配合连接,可使得第一子连接结构410与第二子连接结构420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进而保证分水器200与第二接头42稳定且可靠地连接在一起。
具体地,第一连接部412可以包括端壁部4121和环绕端壁部4121一周的周壁部4122,端壁部4121设在第一主体部411的上端面上,外螺纹形成在周壁部4122的外周面上,这样,第一连接部412结构简单,便于拆卸安装。端壁部4121与第二主体部421的下端面之间设有密封件43,从而可增加分水器组件200的密封性,且通过设置密封件43,还可以有效地避免水流入第一子连接结构410和第二子连接结构420之间,例如避免水使螺纹生锈,从而确保第一子连接结构410和第二子连接结构420的使用寿命,方便第一子连接结构410和第二子连接结构420的拆卸和安装,便于维修。
进一步地,参考图50,周壁部4122的内周面止抵在密封件43的外侧且周壁部4122的顶端高于密封件43的上端面,从而可以将密封件43有效地止抵住,保证密封件43在液体的冲击作用下依然保持在正确的位置上,提高的密封件43的工作稳定性,且周壁部4122可以进一步避免周壁部4122内侧的水外溢到周壁部4122的外侧,从而进一步避免水损伤第一子连接结构410和第二子连接结构420,以进一步提高第一子连接结构410和第二子连接结构420的使用寿命,确保第一子连接结构410和第二子连接结构420的顺利拆装和连接可靠性。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密封件43的安装位置不限于此,只要是安装密封件43后,能够确保分水器200和第二接头42的连接处不漏水,且水不会溢入第一子连接结构410和第二子连接结构420之间即可。
下面参考附图52-图5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分水器200与原水的接头(如水龙头)之间的连接结构。
分水器200与原水的接头通过第二接头52可拆卸地相连,第二接头52用于连接原水的接头(如水龙头),分水器200与管路组件1000a相连,分水器200与第二接头52通过第二连接结构53可拆卸地相连。
图52-图54所示,第二连接结构53包括第一定位件(例如定位槽531)、第二定位件(例如滚珠532a或弹性扣532b)和滑移部件(例如滑移轴套533)。第一定位件设在第二接头52上,第二定位件设在分水器200上,滑移部件设在分水器200上,且在使第二定位件与第一定位件配合定位的第一极限位置(图53和图54所示的位置)和在使第二定位件与第一定位件可分离的第二极限位置之间可滑移。由此滑移部件在第一极限位置与第二极限位置之间滑移可实现第一定位件与第二定位件的配合和分离,从而实现第二接头52和分水器200之间的安装和拆卸,进而简化分水器200与第二接头52的安装和拆卸过程,实现第二接头52和分水器200的快速安装和拆卸。
可选地,图53和图54所示,滑移部件为套设在分水器200外且沿分水器200的轴向可滑移的滑移轴套533。也就是说,滑移轴套533可以沿分水器200的上下方向(图53所示的上下方向)滑移,当滑移轴套533位于上极定位置时,滑移轴套533处于第一极限位置,当滑移轴套533位于下极定位置时,滑移轴套533处于第二极限位置。由此可以简化分水器组件200的结构,便于第二接头52和分水器200的安装和拆卸。
优选地,图53和图54所示,第二连接结构53进一步包括弹性部件534,弹性部件534套设在分水器200与滑移部件(如滑移轴套533)之间以常推动滑移部件(如滑移轴套533)位于第一极限位置(如上极定位置)。由此,通过设置弹性部件534,滑移轴套533可以锁紧第一定位件与第二定位件的可靠配合,从而避免第二接头52向上脱离分水器20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图53和图54所示,分水器200的侧壁上具有周向间隔开分布的多个孔洞511,第二定位件的部分通过孔洞511伸入分水器200内以与第一定位件配合。由此可以增强对第二接头52的轴向定位,防止第二接头52沿轴向方向移动,从而增加分水器200与第二接头52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可选地,如图53所示,第二定位件包括与多个孔洞511分别对应的多个球形体532a。也就是说,球形体532a穿过孔洞511与第一定位件配合以增强对第二接头52的轴向定位,防止第二接头52沿轴向方向移动,同时实现分水器200和第二接头52之间的连接,由此不但可以简化第二连接结构53,而且还可以增加分水器200与第二接头52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4所示,第二定位件还可以包括与多个孔洞511分别对应的多个弹性扣532b。也就是说,弹性扣532b穿过孔洞511与第一定位件配合以增强对第二接头52的轴向定位,防止第二接头52沿轴向方向移动,同时实现分水器200和第二接头52之间的连接,由此不但可以简化第二连接结构53,而且还可以增加分水器200与第二接头52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如图53和图54所示,弹性扣532b包括第三段部5321和第四段部5322,第三段部5321位于分水器200外侧,第四段部5322的一端与第三段部5321的一端相连且第四段部5322的另一端穿入孔洞511。由此可以使第四段部5322的另一端与第一定位件配合以增强对第二接头52的轴向定位,防止第二接头52沿轴向方向移动,同时实现分水器200和第二接头52之间的连接,由此不但可以简化第二连接结构53,而且还可以增加分水器200与第二接头52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可选地,图53和图54所示,第一定位件为形成在第二接头52的外周面上的定位槽531。由此可以进一步的简化结构,从而节约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地,第二接头52上具有将第二定位件的部分导入定位槽531内的安装导向斜面521,图53所示,安装导向斜面521在第二接头52的上下方向上逐渐朝向第二接头52的中心倾斜向下延伸的环形斜面。由此便于将第二定位件导入第二接头52的定位槽531内,便于第二接头52的安装。
进一步地,定位槽531的底壁构造成将第二定位件的部分导出定位槽531的拆卸导向斜面531a。例如,图53所示,拆卸导向斜面531a在第二接头52的上下方向上逐渐朝向第二接头52的中心倾斜向上延伸的环形斜面。由此,方便拆卸第二接头52和分水器200。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接头52的外周壁与分水器200的内周壁之间设有密封圈54,优选地,密封圈54可以安装在分水器200的内周壁上的环形槽内,从而起到可靠且有效地密封效果。
装配时,首先将滑移轴套533沿分水器本体分水器200的轴向向下移动至下极限位定位置,此时滑移轴套533的上端可以低于孔洞511的中心,接着将分水器接头第二接头52沿分水器本体分水器200的轴向向下推入分水器本体分水器200内,当分水器接头第二接头52上的装配导向斜面521接触到球形体532a或弹性扣532b后,可以推动球形体532a或弹性扣532b朝向分水器本体分水器200的径向向外移动,当分水器接头第二接头52移动至其上的限位定位槽531与分水器本体分水器200上的球形体532a或弹性扣532b位置正对时,球形体532a或弹性扣532b可以自动弹入限位定位槽531内,此时,释放滑移轴套533,滑移轴套533就可以在弹性部件534的作用下沿分水器本体分水器200的轴向方向向上移动至上极限位定位置,锁紧第一限位件第一定位件和第二限位件第二定位件的配合,完成分水器接头第二接头52与分水器本体分水器200的装配。
拆卸时,首先将滑移套筒滑移轴套533沿分水器200的轴向向下移动至下极定位置,此时滑移套筒滑移轴套533的上端可以低于穿孔孔洞511的中心,接着将第二接头52沿分水器200的轴向向上提起,定位槽531的底壁的拆卸导向斜面531a接触到球体球形体532a或卡扣弹性扣532b后,可以推动球体球形体532a或卡扣弹性扣532b朝向分水器200的径向向外移动,当第二接头52移动至其上的定位槽531与分水器200上的球体球形体532a或卡扣弹性扣532b完全分离后,可以顺利向上离开分水器200,此时,释放滑移套筒滑移轴套533,待第二接头52完全离开球体球形体532a或卡扣弹性扣532b后,滑移套筒滑移轴套533就可以在弹性件弹性部件534的作用下沿分水器200的轴向方向向上移动至上极定位置,并将球体球形体532a或卡扣弹性扣532b的部分再顶入穿孔孔洞511内,完成第二接头52与分水器200的拆卸。
下面参考附图55-图60、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再一个实施例的分水器200与原水的接头(如水龙头)之间的连接结构。
分水器200与原水的接头通过第二接头62可拆卸地相连,第二接头62用于连接原水的接头(如水龙头),分水器200与管路组件1000a相连,分水器200与第二接头62通过第二连接结构63可拆卸地相连。
第二连接结构63包括按压部631、卡位件632和卡位环633。卡位件632设在第二接头62上。例如,参照图56,卡位件632位于第二接头62的下端。卡位环633包括设在分水器200上的多个弧形卡环6330,多个弧形卡环6330在拼接成一个完整环形的封闭位置和分裂成间断环形的分裂位置之间可移动,每相邻的两个弧形卡环6330之间与一个按压部631相对,按压部631未被按压时,多个弧形卡环6330位于封闭位置,按压部631被按压后,多个弧形卡环6330运动至分裂位置。
例如,按压部631未被按压时,多个弧形卡环6330位于封闭位置,卡位件632卡在卡位环633内。当需要拆卸分水器组件200时,可用手指等按压按压部631,使得多个弧形卡环6330运动至分裂位置,此时多个弧形卡环6330分裂成间断环形,卡位件632从卡位环633中脱出。由此,可将分水器200从第二接头62上拆卸下来,结构简单,连接巧妙。
进一步地,每个弧形卡环6330的两端均具有导向段6331,相邻的两个导向段6331朝向彼此远离的方向倾斜延伸。例如,参照图56,弧形卡环6330为两个且结构相同。导向段6331为四个,且相邻的两个导向段6331的横向截面大体形成为V形。当按压部631被按压时,按压部631的一端挤压两个相邻的导向段6331,使得两个弧形卡环6330分裂成间断环形。由此,可将分水器200拆卸下来,结构简单,连接巧妙且便于实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二连接结构63进一步包括弹簧件634,弹簧件634例如弹簧等连接在分水器200与卡位环633之间以常推动多个弧形卡环6330位于封闭位置。具体地,多个弧形卡环6330设在分水器200的端面上。例如,参照图56,多个弧形卡环6330设在分水器200的上端面上。分水器200的端面上具有挡位板611,参照图56,挡位板611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挡位板611位于分水器200的上端面的边沿。弹簧件634的两端分别止抵在弧形卡环6330位与挡位板611之间。由此,可使得弹簧件634的位置稳定,从而可使得弹簧件634常推动多个弧形卡环6330常位于封闭位置,提高了分水器组件200的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弹簧件634与弧形卡环6330的弧长方向上的中央部止抵。例如,在图56的示例中,弧形卡环6330的弧长方向上的中央部的外周面具有止抵面,且止抵面形成为平面。弹簧件634的一端止抵在止抵面上,由此,可使得弹簧件634的位置更加稳定,从而进一步地提高了分水器组件200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参照图56,分水器组件200还包括筒形件64,筒形件64套设在分水器200和第二接头62外,按压部631的一端穿过筒形件64的周壁且可移动地设在筒形件64上。由此,可对卡位件632和卡位环633起到保护作用,从而延长了分水器组件200的使用寿命。此外,还使得分水器组件200的外观更加美观。
具体地,按压部631的上述一端具有防止从筒形件64内脱出的防脱卡扣631a。由此,可将按压部631的上述一端限定在筒形件64内,使得按压部631的位置稳定。

Claims (42)

1.一种水处理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水处理装置,所述水处理装置包括滤芯和底座组件,所述滤芯内具有滤材和与所述滤材连通的外流道,所述底座组件内具有与所述滤材连通的第一通水流道和与所述外流道连通的第二通水流道;
分水器,所述分水器内具有第一过水通道和第二过水通道;以及
管路组件,所述管路组件连接在所述水处理装置与所述分水器之间以使所述第一过水通道连通至所述第一通水流道和所述第二通水流道中的其中一个,且使所述第二过水通道连通至所述第一通水流道和所述第二通水流道中的另一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包括:
内滤壳,所述滤材设在所述内滤壳内;
外滤壳,所述外滤壳罩设在所述内滤壳外,所述外流道形成在所述内滤壳与所述外滤壳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处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滤壳上具有将所述第一通水流道与所述内滤壳内部连通的第一过水通孔,所述内滤壳内设有控制所述第一过水通孔开闭的第一阀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处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滤壳的底部具有向下延伸的第一延伸筒段,所述第一过水通孔形成在所述第一延伸筒段的底壁上,所述第一阀门包括:
移动件,所述移动件可移动地设在所述第一延伸筒段内;以及
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设在所述第一延伸筒段内以常推动所述移动件关闭所述第一过水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处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组件上具有在所述滤芯与所述底座组件装配到位时由所述第一过水通孔伸入所述第一延伸筒段内将所述移动件顶起以打开所述第一阀门的第一启动件。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处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进一步包括:
过水轮,所述过水轮设在所述第一延伸筒段内且止抵在所述第一弹性件的顶部,所述过水轮上具有在所述内滤壳的周向上间隔开分布的多个过水孔。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处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滤壳与所述外滤壳之间设有用于通断所述外流道的第二阀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处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滤壳的底部具有向下延伸的第一延伸筒段,所述外滤壳的底部具有向下延伸且套设在所述第一延伸筒段外的第二延伸筒段,所述第二阀门包括:
套筒段,所述套筒段套设在所述第一延伸筒段外且位于所述第二延伸筒段内;
端环段,所述端环段连接在所述套筒段的顶端且在止抵所述外滤壳的底壁的密封位置和远离所述外滤壳的底壁的避让位置之间可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水处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阀门通过第二弹性件在所述密封位置和所述避让位置之间可移动,所述第二弹性件设在所述端环段与所述内滤壳的底壁之间以常推动所述端环段位于所述密封位置以阻塞所述外流道。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水处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组件上具有在所述滤芯与所述底座组件装配到位时将所述套筒段顶起以打开所述第二阀门的第二启动件。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水处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延伸筒段顶端具有在所述第二延伸筒段的周向上间隔开且朝向所述第二延伸筒段中心轴线方向延伸的多个限位齿,所述多个限位齿之间限定出多个交替设置的装配槽和过水槽,所述套筒段包括周向间隔开分布的多个弧形板,所述多个弧形板对应配合在多个所述装配槽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水处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延伸筒段内具有环形的储水腔,所述储水腔与所述外流道连通,每个所述过水槽的底壁均向下凹至低于所述储水腔的内环侧壁的上表面以使所述储水腔与所述第二通水流道连通。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处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滤壳的底部具有向下延伸的第一延伸筒段,所述外滤壳的底部具有向下延伸的第二延伸筒段,所述底座组件包括:
水路板,所述水路板上具有外筒和设在所述外筒内的内筒,所述第一延伸筒段伸入所述内筒内且与所述内筒共同限定出第一过渡通水流道,所述第二延伸筒段伸入所述内筒与所述外筒之间且与所述内筒共同限定出第二过渡通水流道;
水路座,所述水路座设在所述水路板的底部,所述第一通水流道和所述第二通水流道均形成在所述水路板与所述水路座之间,其中,所述第一过渡通水流道连通在所述第一通水流道与所述内滤壳之间,所述第二过渡通水流道连通在所述第二通水流道和所述外流道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水处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组件的上表面上具有向下凹入的凹入部,所述外筒由所述凹入部底壁的一部分向下凹入形成,所述凹入部的内周壁上具有第一安装件,所述第二延伸筒段的外周壁上具有与所述第一安装件配合限位的第二安装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水处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件为周向一侧和径向内侧分别敞开的旋转限位槽,所述第二安装件为与所述旋转限位槽可旋转配合的旋转凸筋。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水流道包括隔离开设置的第一子流道和第二子流道,所述底座组件进一步包括:流量计,所述流量计接通在所述第一子流道与所述第二子流道之间。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水处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组件还包括显示装置和与所述显示装置和所述流量计分别相连的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构造成当所述流量计监测 的总通流量超过预定值时控制所述显示装置发出第一警报。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水处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
控制板;
显示灯片,所述显示灯片设在所述控制板上;以及
导光件,所述导光件设在所述控制板的一侧且用于输导所述显示灯片发射的光。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水处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灯片为多个,所述导光件包括多个导光部,每个所述导光部的入光端与每个所述显示灯片一一对应。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路组件包括:
并排设置的第一水管和第二水管;以及
外壳管,所述外壳管裹套在所述第一水管和所述第二水管外。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水处理组件,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设在所述管路组件上以支撑所述管路组件。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水处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包括:
套管,所述套管套设在所述管路组件上;和
吸盘件,所述吸盘件设在所述连接套管上。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水通道内设有起泡器。
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路组件与所述水处理装置通过第一接头组件可拆卸地相连,所述第一接头组件包括:第一接头和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接头与所述水处理装置相连,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管路组件相连,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一接头通过第一连接结构可拆卸地相连。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水处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
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设在所述第一接头上;
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设在所述第一安装部上;
滑移件,所述滑移件设在所述第一安装部上,且在使所述第二限位件与所述第一限位件配合限位的第一位置和在使所述第二限位件与所述第一限位件可分离的第二位置之间可滑移。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水处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滑移件为套设在所述第一安装部外且沿所述第一安装部的轴向可滑移的滑移套筒,所述第一连接结构进一步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套设在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滑移套筒之间以常推动所述滑移套筒位于所述第一位置。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水处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的侧壁上具有周向间隔开分布的多个穿孔,所述第二限位件的部分通过所述穿孔伸入所述第一安装部内以与所述第一限位件配合。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水处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件包括与所述多 个穿孔分别对应的多个球体或多个卡扣,所述第一限位件为形成在所述第一接头上的限位槽。
2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路组件与所述水处理装置通过第一接头组件可拆卸地相连,所述第一接头组件包括:
设在所述水处理装置上的第一卡位件;
设在所述管路组件上的第二卡位件;
可移动地设在所述水处理装置上的触动件,所述触动件被触按后推动所述第一卡位件朝向远离所述第二卡位件的方向运动以脱离所述第二卡位件。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水处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动件的伸入所述水处理装置内的一端具有第一导向斜面,所述第一卡位件的一端具有第二导向斜面,所述触动件向所述水处理装置内移动时,所述第一导向斜面与所述第二导向斜面配合以使所述第一卡位件的所述一端朝向远离所述第二卡位件的方向弯曲变形。
31.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水处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动件与所述水处理装置通过弹力件相连,所述弹力件用于推动所述触动件复位。
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水器与原水的接头通过第二接头可拆卸地相连,所述分水器与所述第二接头通过第二连接结构可拆卸地相连。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水处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包括:
第一子连接结构,所述第一子连接结构设在所述分水器上;
第二子连接结构,所述第二子连接结构设在所述第二接头上且与所述第一子连接结构螺纹配合。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水处理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水器包括:第一主体部和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设在所述第一主体部的上端面上,所述第一子连接结构为形成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外周面上的外螺纹,
所述第二接头包括:第二主体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套设在所述第二主体部上且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主体部的下侧,所述第二子连接结构为形成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内周面上的内螺纹。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水处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端壁部和环绕所述端壁部一周的周壁部,所述端壁部设在所述第一主体部的上端面上,所述外螺纹形成在所述周壁部的外周面上,所述端壁部与所述第二主体部的下端面之间设有密封件。
36.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水处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包括:
第一定位件,所述第一定位件设在所述第二接头上;
第二定位件,所述第二定位件设在所述分水器上;
滑移部件,所述滑移部件设在所述分水器上,且在使所述第二定位件与所述第一定位件配合定位的第一极限位置和在使所述第二定位件与所述第一定位件可分离的第二极限位置之间可滑移。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水处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滑移部件为套设在所述分水器外且沿所述分水器的轴向可滑移的滑移轴套,所述第二连接结构进一步包括: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套设在所述分水器与所述滑移轴套之间以常推动所述滑移轴套位于所述第一极限位置。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水处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水器的侧壁上具有周向间隔开分布的多个孔洞,所述第二定位件的部分通过所述孔洞伸入所述分水器内以与所述第一定位件配合。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水处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件包括与所述多个孔洞分别对应的多个球形体或多个弹性扣,所述第一定位件为形成在所述第二接头的外周面上的定位槽。
40.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水处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包括:
卡位件,所述卡位件设在所述第二接头上;
卡位环,所述卡位环包括设在所述分水器上的多个弧形卡环,所述多个弧形卡环在拼接成一个完整环形的封闭位置和分裂成间断环形的分裂位置之间可移动,
多个按压部,每个所述按压部均与相邻的两个所述弧形卡环的中间相对,且所述按压部构造成未被按压时使所述多个弧形卡环位于所述封闭位置,被按压后使所述多个弧形卡环运动至所述分裂位置以使所述分水器与所述第二接头可分离。
41.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水处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弧形卡环的两端均具有导向段,相邻的两个所述导向段朝向彼此远离的方向倾斜延伸。
42.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水处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进一步包括:弹簧件,所述弹簧件连接在所述分水器与所述卡位环之间以常推动所述多个弧形卡环位于所述封闭位置。
CN201620102674.7U 2016-02-01 2016-02-01 水处理组件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51684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102674.7U CN205516842U (zh) 2016-02-01 2016-02-01 水处理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102674.7U CN205516842U (zh) 2016-02-01 2016-02-01 水处理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516842U true CN205516842U (zh) 2016-08-31

Family

ID=567753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102674.7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516842U (zh) 2016-02-01 2016-02-01 水处理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51684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21647A (zh) * 2016-02-01 2016-04-27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水处理组件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21647A (zh) * 2016-02-01 2016-04-27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水处理组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09492B (zh) 滤芯和具有其的水处理装置
CN204781152U (zh) 出水控制装置
CN205461261U (zh) 滤芯、过滤装置和净水器
CN101843998A (zh) 净水器封闭滤芯及与机座的连接方法
CN106267954A (zh) 一种可调水质的净水滤芯
CN205516842U (zh) 水处理组件
CN104128027B (zh) 一种反冲洗叠片过滤器
WO2021197305A1 (zh) 过滤器
WO2021197306A1 (zh) 过滤器及其主体
CN205516830U (zh) 水处理装置的底座组件和具有其的水处理装置
CN205461336U (zh) 水处理装置
CN205461337U (zh) 水处理装置
CN205516853U (zh) 滤芯和具有其的水处理装置
CN105521647B (zh) 水处理组件
CN106225224A (zh) 电热水器
CN205461357U (zh) 用于净水设备的滤芯组件
CN108261833A (zh) 一种自动弹出滤芯且自动切换水路的水机
CN2928196Y (zh) 一种过滤器
CN205516855U (zh) 水处理装置
CN105709489B (zh) 滤芯和具有其的水处理装置
US20070151917A1 (en) Filtering device
CN205516854U (zh) 滤芯和具有其的水处理装置
CN205516828U (zh) 水处理装置的底座组件和具有其的水处理装置
CN205516829U (zh) 滤芯和具有其的水处理装置
CN205461301U (zh) 水处理装置的底座组件和水处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83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0102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