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485184U - 直下式led背光源封装结构 - Google Patents

直下式led背光源封装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485184U
CN205485184U CN201620095783.0U CN201620095783U CN205485184U CN 205485184 U CN205485184 U CN 205485184U CN 201620095783 U CN201620095783 U CN 201620095783U CN 205485184 U CN205485184 U CN 2054851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d chip
longitudinally
lamp bar
led
matri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09578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秀富
袁永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Dongshan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Dongshan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Dongshan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Dongshan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09578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4851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4851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485184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一种直下式LED背光源封装结构,包括纵长型的灯条、安装在灯条上的多个纵长型的LED芯片及透镜,LED芯片呈矩阵排布,LED芯片沿纵长方向全部平行排布,每个LED芯片的纵长方向与灯条的纵长方向的夹角为10°~80°之间,通过在阵列排布的方式中旋转LED芯片的方向,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有效避免了黄蓝光分离所带来的画面不匀的问题。

Description

直下式LED背光源封装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LED背光液晶模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直下式LED背光源封装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液晶显示器背光源,特别是大尺寸背光源,背光源大部分为直下式,主要是以LED灯加透镜的方式固定在PCB板上。传统的直下式LED背光源设计,LED采用等间距排列的方式,LED芯片一般是平行或是垂直于灯条方向的,此种方式,虽然可以通过同步缩小行或列相邻LED灯间距、扩散膜等方式来获得较好的亮度和颜色均匀性,但是通常都以牺牲亮度、增大背光功耗为代价,同时,黄蓝光分离所导致画面不均的问题仍不能得到很好的改善。
如图1~图2所示,分别是现有技术中灯条整体排布图及单个LED芯片排布的结构图,可见,LED芯片1的长度方向垂直于灯条2,由透镜3自然散光扩大照射区域,然而,LED芯片1发光的时候,靠近芯片的地方光偏蓝色,在远离芯片的地方发光偏黄色(因有黄色荧光粉),由此导致LED的光经过透镜3扩散放大后,照在照射表面呈现黄蓝分离的现象,经过矩阵式排列后,会出现明显的黄蓝条纹带,而此缺陷通过透镜3的扩散放大也是难以克服的。具体如图3所示,是现有技术中单个LED芯片通过透镜后的光斑示意图,图中LED芯片是水平放置,偏蓝色光斑4在外圈,偏黄色光斑5在内圈,且光斑均呈椭圆状环分布,请再参见图4,是现有技术中灯条矩阵通过透镜后的光斑示意图,可以看出,每四颗灯之间的中心区域很少有偏黄光照射,而整体画面偏蓝,由此会使画面不均匀。
因此,业界亟需一种直下式背光源的LED排布结构,可以实现成本低、且有效避免黄蓝光分离所带来的画面不均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直下式LED背光源封装结构,包括纵长型的灯条、安装在所述灯条上的多个纵长型的LED芯片及透镜,LED芯片呈矩阵排布,LED芯片沿纵长方向全部平行排布,每个所述LED芯片的纵长方向与所述灯条纵长方向的夹角为10°~80°,在四颗LED芯片的中心区域,偏蓝光和偏黄光都可照射到,偏蓝光和偏黄光进行混光,从而形成正常的白光,克服黄蓝光分离所带来的画面不均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出的一种直下式LED背光源封装结构,所述结构包括纵长型的灯条、安装在所述灯条上的多个纵长型的LED芯片及透镜,所述LED芯片呈矩阵排布,所述LED芯片沿纵长方向全部平行排布,每个所述LED芯片的纵长方向与所述灯条纵长方向的夹角为10°~80°。
优选的,所有LED芯片的纵长方向与所述矩阵对角线方向平行。
优选的,所述矩阵为正方形矩阵。
优选的,每个所述LED芯片的纵长方向与所述灯条纵长方向的夹角为45°。
优选的,所述矩阵为长方形矩阵。
优选的,每个所述LED芯片的纵长方向与所述灯条纵长方向的夹角为40°~50°。
优选的,所述LED芯片的外周呈现出内外圈不同颜色的椭圆状LED光斑。
优选的,所述LED芯片与透镜通过支架安装固定在所述灯条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技术优势:
LED芯片沿纵长方向全部平行排布,且每个所述LED芯片的纵长方向与所述灯条纵长方向的夹角为10°~80°,优选的,所有LED芯片的纵长方向与阵列对角线方向平行,此时,在四颗LED芯片的中心区域,偏蓝光和偏黄光都可照射到,偏蓝光和偏黄光进行混光,从而形成正常的白光,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有效克服了黄蓝光分离所带来的画面不均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中灯条整体排布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单个LED芯片排布的结构图
图3是现有技术中单个LED芯片通过透镜后的光斑示意图
图4是现有技术中灯条矩阵通过透镜后的光斑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单个LED芯片排布的结构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灯条矩阵通过透镜后的光斑示意图
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和组成部分说明:1.LED芯片;2.灯条;3.透镜;4.偏蓝色光斑;5.偏黄色光斑;6.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正如背景技术中所述,现有的直下式LED背光源设计,LED采用等间距排列的方式,LED芯片一般是平行或是垂直于灯条方向的,每四颗灯之间的中心区域很少有偏黄光照射,而整体画面偏蓝,由此会使画面不均匀。因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直下式LED背光源封装结构,包括纵长型的灯条、安装在灯条上的多个纵长型的LED芯片及透镜,LED芯片呈矩阵排布,LED芯片沿纵长方向全部平行排布,每个LED芯片的纵长方向与灯条纵长方向的夹角为10°~80°,在四颗LED芯片的中心区域,偏蓝光和偏黄光都可照射到,偏蓝光和偏黄光进行混光,从而形成正常的白光,在不提高成本的情况下克服了黄蓝光分离所带来的画面不均的问题。
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做详细介绍。
请一并参见图5~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单个LED芯片排布的结构图及灯条矩阵通过透镜后的光斑示意图,本实用新型中的直下式LED背光源封装结构,包括纵长型的灯条2、安装在灯条2上的多个纵长型的LED芯片1,及透镜3,LED芯片1整体呈矩阵排布,LED芯片1沿纵长方向全部平行排布,每个LED芯片1的纵长方向与灯条2的纵长方向的夹角为α,优选的,α处于10°~80°之间。
具体地,灯条2呈纵长型排布,且有多个灯条2,呈一定间距排列,在灯条2上平均分布多个LED芯片1,LED芯片1呈矩阵排布,另外,每个LED芯片1对应一个透镜3,透镜3能增强光的使用效率和发光效率,透镜3可以选用PMMA、PC、光学玻璃、硅胶等材料。LED芯片1发光的时候,远离LED芯片1的地方光偏蓝色,形成偏蓝色光斑4,在靠近LED芯片1的地方光偏黄色(因黄色荧光粉的作用),形成偏黄色光斑5,透过透镜的扩散后LED的光斑形状为椭圆形,偏蓝色光斑4在外圈,偏黄色光斑5在内圈。
在阵列排布结构中,旋转LED芯片1的方向,使LED芯片1的纵长方向与灯条2的纵长方向的夹角为α,优选的,α在10°~80°之间,当灯条2水平延伸时,一颗LED芯片1的纵长方向刚好对着其斜对面的LED芯片1的纵长方向,此时,在四颗LED中间的位置,正好有两颗对应的是偏黄光集中区,另外两颗正好对应的是偏蓝集中区,所以偏蓝光和偏黄光在此区域混光,形成正常的白光,避免了黄蓝光分离,有效解决了画面不均的问题。
LED芯片1与透镜3均通过支架6固定安装在灯条2上,透镜3与LED芯片1成为一个整体。
关于LED芯片1的旋转角度的确定,可以是,所有LED芯片1的纵长方向与多个LED芯片1组成的矩阵的对角线方向平行。例如,矩阵可以是正方形矩阵也可以是长方形矩阵,当矩阵为正方形矩阵时,每个LED芯片1的纵长方向与灯条2的纵长方向的夹角为45°,当矩阵为常见的长方形矩阵时,其对角线与矩形纵长方向的夹角为40°~50°之间,此时,每个LED芯片1的纵长方向与灯条纵长方向的夹角也为40°~50°之间,当矩阵为长宽比例大的长方形时,此时,每个LED芯片1的纵长方向与灯条纵长方向的夹角也可达到10°~80°之间,而对通用性强点的排列,可以定义一个较为通用的角度即45°。
本实用新型中的直下式LED背光源封装结构,包括纵长型的灯条2、安装在灯条2上的多个纵长型的LED芯片1及透镜3,LED芯片1呈矩阵排布,LED芯片1沿纵长方向全部平行排布,每个LED芯片1的纵长方向与灯条2的纵长方向的夹角为10°~80°之间,通过在阵列排布的方式中旋转LED芯片1的方向,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有效避免了黄蓝光分离所带来的画面不匀的问题。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8)

1.一种直下式LED背光源封装结构,所述结构包括纵长型的灯条、安装在所述灯条上的多个纵长型的LED芯片及透镜,所述LED芯片呈矩阵排布,其特征在于:所述LED芯片沿纵长方向全部平行排布,每个所述LED芯片的纵长方向与所述灯条纵长方向的夹角为10°~8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直下式LED背光源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有LED芯片的纵长方向与所述矩阵对角线方向平行。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直下式LED背光源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矩阵为正方形矩阵。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直下式LED背光源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LED芯片的纵长方向与所述灯条纵长方向的夹角为45°。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直下式LED背光源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矩阵为长方形矩阵。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直下式LED背光源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LED芯片的纵长方向与所述灯条纵长方向的夹角为40°~50°。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直下式LED背光源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LED芯片的外周呈现出内外圈不同颜色的椭圆状LED光斑。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直下式LED背光源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LED芯片与透镜通过支架安装固定在所述灯条上。
CN201620095783.0U 2016-01-29 2016-01-29 直下式led背光源封装结构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4851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095783.0U CN205485184U (zh) 2016-01-29 2016-01-29 直下式led背光源封装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095783.0U CN205485184U (zh) 2016-01-29 2016-01-29 直下式led背光源封装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485184U true CN205485184U (zh) 2016-08-17

Family

ID=566718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095783.0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485184U (zh) 2016-01-29 2016-01-29 直下式led背光源封装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48518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87294A (zh) * 2016-01-29 2016-04-13 苏州东山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直下式led背光源封装结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87294A (zh) * 2016-01-29 2016-04-13 苏州东山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直下式led背光源封装结构
CN105487294B (zh) * 2016-01-29 2019-01-08 苏州东山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直下式led背光源封装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529425B2 (ja) 多平面光拡散器のための装置および方法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パネル
CN101400943B (zh) 背光装置和使用该背光装置的显示装置
CN102419959A (zh) 有效利用有色led光源的白光背光源等
JP2007013007A (ja) 光源装置、表示装置
CN203519974U (zh) 背光模组的发光组件及液晶显示装置
WO2016187899A1 (zh) 直下式led背光模组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8563068A (zh) 一种超薄直下式背光模组
TW201350994A (zh) 高對比之直下式背光模組
JP2009038334A (ja) 発光ダイオードパッケージとダイレクト型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エッジ型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
CN203286495U (zh) 多面发光的led光源、led灯条以及背光模组
CN101581420B (zh) 渐变间距led排列构成的直下式背光源
CN1832210A (zh) 发光二极管、发光二极管模组及背光系统
TW201350995A (zh) 直下式背光模組改良結構
CN101435947A (zh) 一种led背光模组的排布方式及led液晶背光屏
US8328378B2 (en) Package, light uniformization structure,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same
TWI442136B (zh) 液晶顯示裝置
CN104487762B (zh) 面光源装置和液晶显示装置
CN201314475Y (zh) 一种led背光模组的led阵列
CN205485184U (zh) 直下式led背光源封装结构
TWI410711B (zh) 背光模組及具有此背光模組之液晶顯示器
CN203068300U (zh) 一种液晶显示器背光源
CN208060905U (zh) 一种带有圆台的直下式led背光模组
CN105487294B (zh) 直下式led背光源封装结构
CN103234172B (zh) 一种扩散板结构及其在背光模组中的应用
TW201224360A (en) Direct type LED light sourc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817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90108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