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377308U - 一种具有低电压穿越性能的永磁直驱同步风力发电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低电压穿越性能的永磁直驱同步风力发电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377308U CN205377308U CN201520978798.7U CN201520978798U CN205377308U CN 205377308 U CN205377308 U CN 205377308U CN 201520978798 U CN201520978798 U CN 201520978798U CN 205377308 U CN205377308 U CN 20537730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gnet direct
- drive
- current transformer
- permanent
- gri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6—Power conversion electric or electronic aspects
Landscapes
- Control Of Eletrric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低电压穿越性能的永磁直驱同步风力发电机,其特征在于,永磁直驱同步风力发电机包括风力机、永磁发电机、电机侧变流器、直流电容、电网侧变流器、变压器及控制系统,所述风力机与所述永磁直驱同步发电机的转子相连,所述永磁直驱同步发电机的定子依次经过所述电机侧变流器、直流电容以及电网侧变流器连接到所述变压器,所述变压器并入电网。本实用新型充分使用永磁直驱风机自身可用的控制手段,能够有效提高永磁直驱风机在全风域范围内的低电压穿越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风能发电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实现低电压穿越的永磁直驱同步风力发电机。
背景技术
风力发电作为一种重要的新能源发电方式,在中国快速发展。2014年,全国(除台湾地区外)新增装机容量23196MW,同比增长44.2%。随着风力发电在电网供电中所占比例的提升,由于电网故障或扰动引起电网电压跌落而造成的风力机脱网事故频繁发生。因此,研究风电机组的低电压穿越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典型的永磁直驱风机系统主要由风力机、永磁发电机、电机侧变流器、直流电容、电网侧变流器、变压器及控制系统等构成。大量的永磁直驱机组接入电网后,如果不具备低电压穿越能力,当电网发生故障时,机组将大面积脱网,从而对电网的稳定性造成巨大影响。风力机用来捕获风能,它决定整个风力发电系统装置功率的输出。正常情况下,风力机捕获的风能和变流器向电网输送的电能相等,即is与ig相等。此时,电容的充放电流idc为0,电容端电压的变化率为0,这时电容端电压为一固定值。电网发生故障时,变流器向电网输送功率的能力大幅减少,但由于电机侧变流器控制的独立性,电机侧变流器输入功率Ps仍将保持相对固定,这样电机侧变流器多余的输入能量将滞留在机组内部并对直流电容充电,导致电容端电压激增。因此,有必要采用适当的控制策略,减少机组在电网故障时承受的不平衡能量,以提高PMSG的低电压穿越能力。
经对现有技术文献的检索发现,AdvancedFaultRide-ThroughTechniqueforPMSGWindTurbineSystemsUsingLine-SideConverterasSTATCOM(NguyenTH,LeeD.,“AAdvancedFaultRide-ThroughTechniqueforPMSGWindTurbineSystemsUsingLine-SideConverterasSTATCOM”,IndustrialElectronics,IEEETransactionson2012,60(7):2842-2850)通过在永磁直驱机组中加入卸荷电阻或储能元件来保证机组实现低电压穿越,但外加硬件设备会增加系统成本和维护难度。:CoordinatedcontrolforactiveandreactivepowerofPMSG-basedwindturbinetoenhancetheLVRTcapability(DongS,WangY,LiH.,“CoordinatedcontrolforactiveandreactivepowerofPMSG-basedwindturbinetoenhancetheLVRTcapability”,ElectricalMachinesandSystems(ICEMS),201215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Sapporo,2012.IEEE.)通过在电网故障时限制直驱电机的电磁功率来限制输入至直流侧电容和电网侧变流器的功率,该方案改进了传统PMSG变流器的控制策略,避免了增加多余的硬件保护装置,但其并未限制风机在电网故障期间捕获风能的能力,因而不能有效地减轻机组低电压穿越负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具有低电压穿越性能的永磁直驱同步风力发电机,能够有效提高永磁直驱风机在全风域范围内的低电压穿越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具有低电压穿越性能的永磁直驱同步风力发电机,其特征在于,永磁直驱同步风力发电机包括风力机、永磁发电机、电机侧变流器、直流电容、电网侧变流器、变压器及控制系统,所述风力机与所述永磁直驱同步发电机的转子相连,所述永磁直驱同步发电机的定子依次经过所述电机侧变流器、直流电容以及电网侧变流器连接到所述变压器,所述变压器并入电网。
所述控制系统包括桨距角控制系统、电机侧变流器控制系统以及电网侧变流器控制系统,所述桨距角控制系统作用于风力机,所述电机侧变流器控制系统作用于电机侧变流器,所述电网侧变流器控制系统作用于电网侧变流器。
一种基于本实用新型具有低电压穿越性能的永磁直驱同步风力发电机的协调控制策略,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策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检测当前电网电压幅值,若电压幅值跌落至90%以下时即判定电网处于故障状态;
步骤S2,根据步骤1判定的电网状态,桨距角控制系统选择工作模式;
步骤S3,根据步骤1判定的电网状态,电机侧变流器控制系统选择工作模式;
步骤S4,根据步骤1判定的电网状态,电网侧变流器控制系统选择工作模式。
所述步骤S2包括:
步骤S21,当电网正常时,桨距角控制系统以发电机转速ωm为输入信号,当发电机转速ωm超过给定转速最大值ωref时,桨距角控制系统工作通过增大桨距角β,以减少风力机出力;
步骤S22,当电网故障时,桨距角的参考值改由电网容许下限参考值Ugref控制,当检测到电网电压幅值跌落至90%以下时,桨距角控制系统开始工作,桨距角迅速增大。
所述步骤S3包括:
步骤S31,电网正常时,发电机转子速度参考值ωref由风能最大功率跟踪算法得到,通过与实际发电机转速ωm比较,得到的转速差经过比例积分控制器得到有功电流参考值isqref,进而控制发电机的输出功率;
步骤S32,电网故障时,直流电容端电压改由电机侧变流器控制;检测直流电容端电压Udc,若其高于额定值Udcref时,控制系统动作,避免直流电容过电压。
所述步骤S4包括:
步骤S41,电网正常时,电网侧变流器采用电压外环、电流内环的控制结构,电压外环保持直流电容端电压稳定,电流内环实现控制系统高性能的稳态运行和快速动态响应;
步骤S42,电网故障时,控制系统动作,使电网侧变流器发出一定的无功功率以帮助电网电压的恢复。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具有低电压穿越性能的永磁直驱同步风力发电机,充分使用永磁直驱风机自身可用的控制手段,能够有效提高永磁直驱风机在全风域范围内的低电压穿越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永磁直驱风机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桨距角控制系统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电机侧变流器的控制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电网侧变流器的控制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在电网电压发生跌落故障时的发电机转速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在电网电压发生跌落故障时的直流电容母线电压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在电网电压发生跌落故障时的网侧电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一种典型的实现低电压穿越的永磁直驱同步风力发电机如图1所示,永磁直驱同步风力发电机包括风力机、永磁发电机、电机侧变流器、直流电容、电网侧变流器、变压器及控制系统,所述风力机与所述永磁直驱同步发电机的转子相连,所述永磁直驱同步发电机的定子依次经过所述电机侧变流器、直流电容以及电网侧变流器连接到所述变压器,所述变压器并入电网。
所述控制系统包括桨距角控制系统、电机侧变流器控制系统以及电网侧变流器控制系统,所述桨距角控制系统作用于风力机,所述电机侧变流器控制系统作用于电机侧变流器,所述电网侧变流器控制系统作用于电网侧变流器。
图2为桨距角控制系统结构图。桨距角控制系统决定风机捕获风能的能力。风速在额定值下时,桨距角控制系统不工作,桨距角为0;当风速超过额定值时,控制系统通过增大桨距角β来减少捕获的风能,以避免发电机超速。正常情况下,桨距角控制系统以发电机转速ωm为输入信号,当转速ωm超过给定转速最大值ωref时,桨距角控制系统工作,以减少风力机出力。电网故障时,桨距角的参考值改由电网容许下限参考值Ugref控制,当检测到电网电压幅值跌落时,桨距角控制系统立即工作,桨距角迅速增大。伺服环节可模拟变桨系统的动态响应过程,并限制桨距角的变化速度和范围。
图3为电机侧变流器的控制结构图。电机侧变流器可以控制发电机转速使其运行在最佳叶尖速比处,从而达到捕获最大风能的目的。发电机侧变流器采用基于定子磁链定向的双闭环控制,发电机d轴无功电流的参考值isdref等于零,q轴电流控制发电机输出的有功功率。正常情况下,发电机转子速度参考值ωref由风能最大功率跟踪算法得到,通过与实际发电机转速ωm比较,得到的转速差经过比例积分控制器得到有功电流参考值isqref,进而控制发电机的输出功率。电网电压故障期间,直流电容端电压改由电机侧变流器控制。检测直流电容端电压Udc,若其高于额定值Udcref时,控制器动作,避免直流电容过电压。
图4为电网侧变流器的控制结构图。电网侧变流器一方面控制直流电容电压稳定,保证发电机发出的有功功率注入电网;另一方面可根据电网侧的需要,发出一定的无功功率。电网侧变流器采用基于电压定向的矢量控制。选取电网侧电压空间矢量方向为同步旋转d-q坐标系中的d轴,q轴超前d轴90度,则实现了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解耦控制。电网侧有功功率仅和d轴电流有关,无功功率仅和q轴电流有关。正常情况下,电网侧变流器采用电压外环、电流内环的控制结构。电压外环可保持直流电容端电压稳定,电流内环可实现控制系统高性能的稳态运行和快速动态响应。电网故障时,电网侧变流器会发出一定的无功功率以帮助电网电压的恢复。
为验证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永磁直驱风机低电压穿越协调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本文基于Matlab/Simulink对电网电压跌落算例进行仿真。电网故障发生前,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运行在额定风速下,系统以单位功率因数状态运行,系统仿真参数如下:风力机空气密度为1.225kg/m3,桨叶半径38.8m;永磁同步发电机额定功率1MW,额定电压690V,极对数40;电网侧变流器电抗器电阻0.002Ω,电感0.3mH,电网电压690V;直流电容100mF,设定电压1500V。在0.4s时,电网电压发生三相对称跌落故障,跌落深度为60%,持续时间为200ms,0.6s时电网电压恢复。如图5、图6、图7所示,电网电压发生跌落故障时,发电机转速、直流电容母线电压、电网侧电流均在安全范围内,即PMSG实现了低电压穿越。
以上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低电压穿越性能的永磁直驱同步风力发电机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2)
1.一种具有低电压穿越性能的永磁直驱同步风力发电机,其特征在于,永磁直驱同步风力发电机包括风力机、永磁发电机、电机侧变流器、直流电容、电网侧变流器、变压器及控制系统,所述风力机与所述永磁直驱同步发电机的转子相连,所述永磁直驱同步发电机的定子依次经过所述电机侧变流器、直流电容以及电网侧变流器连接到所述变压器,所述变压器并入电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低电压穿越性能的永磁直驱同步风力发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系统包括桨距角控制系统、电机侧变流器控制系统以及电网侧变流器控制系统,所述桨距角控制系统作用于风力机,所述电机侧变流器控制系统作用于电机侧变流器,所述电网侧变流器控制系统作用于电网侧变流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978798.7U CN205377308U (zh) | 2015-12-01 | 2015-12-01 | 一种具有低电压穿越性能的永磁直驱同步风力发电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978798.7U CN205377308U (zh) | 2015-12-01 | 2015-12-01 | 一种具有低电压穿越性能的永磁直驱同步风力发电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377308U true CN205377308U (zh) | 2016-07-06 |
Family
ID=562609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978798.7U Active CN205377308U (zh) | 2015-12-01 | 2015-12-01 | 一种具有低电压穿越性能的永磁直驱同步风力发电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377308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337311A (zh) * | 2015-12-01 | 2016-02-17 |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一种实现低电压穿越的永磁直驱同步风力发电机组及其协调控制策略 |
CN110366815A (zh) * | 2017-01-05 | 2019-10-22 | 通用电气公司 | 用于全转换式风力涡轮系统的功率转换器 |
CN110417044A (zh) * | 2018-04-27 | 2019-11-05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一种基于永磁同步风电系统低电压穿越的协调控制方法 |
-
2015
- 2015-12-01 CN CN201520978798.7U patent/CN205377308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337311A (zh) * | 2015-12-01 | 2016-02-17 |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一种实现低电压穿越的永磁直驱同步风力发电机组及其协调控制策略 |
CN105337311B (zh) * | 2015-12-01 | 2018-01-19 |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一种实现低电压穿越的永磁直驱同步风力发电机组及其协调控制策略 |
CN110366815A (zh) * | 2017-01-05 | 2019-10-22 | 通用电气公司 | 用于全转换式风力涡轮系统的功率转换器 |
CN110417044A (zh) * | 2018-04-27 | 2019-11-05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一种基于永磁同步风电系统低电压穿越的协调控制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599256B (zh) | 一种基于转速调节的直驱式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控制方法 | |
CN104113077B (zh) | 一种双馈异步风力发电机高电压穿越的协调控制方法 | |
Shen et al. | Advanced auxiliary control of an energy storage device for transient voltage support of a doubly fed induction generator | |
Qiao et al. | Grid connection requirements and solutions for DFIG wind turbines | |
CN105337311B (zh) | 一种实现低电压穿越的永磁直驱同步风力发电机组及其协调控制策略 | |
CN103078349B (zh) | 一种双馈风力发电机系统及低电压穿越控制方法 | |
CN203967764U (zh) |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双模式变流器 | |
CN110380449A (zh) | 单极闭锁故障下风电直流送出系统协调控制方法 | |
CN205377308U (zh) | 一种具有低电压穿越性能的永磁直驱同步风力发电机 | |
CN104795842B (zh) | 一种含双馈风电场和永磁直驱风电场的混合风电场群的对称故障穿越控制方法 | |
Liu et al. | LVRT control strategy based on supercapacitor for offshore DFIG wind farm with HVDC-grid | |
CN106300415A (zh) | 一种无刷双馈风力发电机组组合的低电压穿越方法 | |
Al-Kharbosy et al. | Enhancement protection and operation of the doubly fed induction generator during grid fault | |
Song et al. | High voltage ride-through control method for DFIG-based wind turbines based on Resonant Controller | |
Amin et al. | improvement integration of Zafrana Egypt wind farm connected to the unified power grid | |
Li et al. | The performance research of large scale wind farm connected to external power grid | |
Zheng et al. | Control method for maximizing fault voltage of wind generation-integrated power systems with consideration of DFIG–grid coupling | |
Tian et al. | 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STATCOM for power quality improvement of wind turbine with squirrel-cage induction generator | |
Aluko | Modelling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doubly fed induction generator wind farm | |
Dhanuka | Modelling of doubly fed induction generator based wind turbine | |
Jun et al. | Low Voltage Ride through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Direct-Driven Wind Power System | |
Shenghai et al. |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voltage stability of power system with the direct drive wind farm | |
CN202696147U (zh) | Vq型永磁直驱风电机组的仿真装置 | |
CN202957613U (zh) | “有功-无功”型永磁直驱风电机组的仿真装置 | |
Zhang et al. | Coordinated low voltage ride through strategies for permanent magnet direct drive synchronous generator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