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376701U - 一种对称电容交叉耦合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对称电容交叉耦合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376701U
CN205376701U CN201521077649.XU CN201521077649U CN205376701U CN 205376701 U CN205376701 U CN 205376701U CN 201521077649 U CN201521077649 U CN 201521077649U CN 205376701 U CN205376701 U CN 2053767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resonator cavity
electric capacity
resonator
resonant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1077649.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建
汪亭
史作毅
梁文超
梁基富
梁国春
宋永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ivoton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Pivoton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ivoton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c filed Critical Pivoton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c
Priority to CN201521077649.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3767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3767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376701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布了一种对称电容交叉耦合结构,包括盖板、腔体、和设置在腔体内的谐振柱;所述盖板上具有调节螺钉;所述腔体和谐振柱形成四个谐振腔,第一谐振腔和第二谐振腔,第二谐振腔和第三谐振腔,第三谐振腔和第四谐振腔之间均为感性耦合,第一谐振腔和第四谐振腔之间容性耦合,其特征在于:不相邻的两个谐振腔之间设置有容性耦合元件。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型对称电容交叉耦合的实现方式。在原有的对称电容交叉耦合结构上增加1-3或2-4电容,使得在通带左边再产生一个零点。本实用新型有效的解决了合路器在高频段中交叉耦合对称结构难实现高隔离问题,实现在不改变腔体结构的情况下满足了客户指标,减少排腔个数,降低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对称电容交叉耦合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通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实现通信设备产品结构的简单化的对称电容交叉耦合结构。
背景技术
在通讯产品中我们经常会用到对称电容交叉耦合方式,特别是在合路器等产品中运用的比较广泛,其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带圆圈的1、2、3、4分别代表滤波器的腔体,电感连线表示它们之间主耦合,1-4电容表示对称交叉耦合。这种对称电容好处是可以同时实现两个传输零点使排腔结构简单化。但是当频率较高时对称电容其实是非对称的,它产生的零点在通带左边较弱右边较强如图3所示,从而使得各通带之间相互隔离不理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针对现有对称电容交叉耦合结构的缺陷,提供一种对称电容在高频段产生的非对称的情况下使左右两边抑制的对称电容交叉耦合结构。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对称电容交叉耦合结构,包括盖板、腔体、和设置在腔体内的谐振柱;所述盖板上具有调节螺钉;所述腔体和谐振柱形成四个谐振腔,第一谐振腔和第二谐振腔,第二谐振腔和第三谐振腔,第三谐振腔和第四谐振腔之间均为感性耦合,第一谐振腔和第四谐振腔之间容性耦合,其特征在于:不相邻的两个谐振腔之间设置有容性耦合元件。
其进一步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谐振腔和第二谐振腔,第二谐振腔和第三谐振腔,第三谐振腔和第四谐振腔之间为无隔墙的开放式结构;第一谐振腔和第四谐振腔之间设置有阶梯状隔墙。
优选的:所述第一谐振腔和第四谐振腔之间设置有电容铜片进行容性耦合;不相邻的两个谐振腔之间设置有电容铜片进行容性耦合。
所述电容铜片通过设置在阶梯状隔墙上的支撑件和PEEK螺钉固定在阶梯状隔墙上。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型对称电容交叉耦合的实现方式。在原有的对称电容交叉耦合结构上增加1-3或2-4电容,使得在通带左边再产生一个零点。本实用新型有效的解决了合路器在高频段中交叉耦合对称结构难实现高隔离问题,实现在不改变腔体结构的情况下满足了客户指标,减少排腔个数,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拓扑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拓扑结构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的频率响应曲线。
图4为本实用新型频率响应曲线。
图5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腔体俯视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腔体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新型对称电容交叉耦合的实现方式。其拓扑结构如图2所示,在原有的图1拓扑结构上增加2-4电容。增加2-4电容的作用是在通带左边再产生一个零点如图4所示。
如图5-7所示,其具体结构,包括盖板7、腔体1、和设置在腔体1内的谐振柱11。所述盖板7上具有调节螺钉9,通过螺钉8和腔体1连接。所述腔体1和谐振柱11形成四个谐振腔,不相邻的两个谐振腔之间设置有电容铜片4,第一谐振腔和第四谐振腔之间设置有电容铜片3进行容性耦合。第一谐振腔和第二谐振腔,第二谐振腔和第三谐振腔,第三谐振腔和第四谐振腔之间为无隔墙的开放式结构;第一谐振腔和第四谐振腔之间设置有阶梯状隔墙6。
所述电容铜片3和电容铜片4通过设置在阶梯状隔墙6上的支撑件2和PEEK螺钉5固定在阶梯状隔墙6上。谐振柱11和调节螺钉9主要实现合路器的电性能:频率和带宽。该合路器交叉耦合机械结构易实现。
综上所述,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打破了因排腔方式受限导致产品使用对称电容设计的局限性,实现了高隔离度的产品。
以上所述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任何熟悉本技术及其领域的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可能做出各种推演或变更,都应当属于本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4)

1.一种对称电容交叉耦合结构,包括盖板、腔体、和设置在腔体内的谐振柱;所述盖板上具有调节螺钉;所述腔体和谐振柱形成四个谐振腔,第一谐振腔和第二谐振腔,第二谐振腔和第三谐振腔,第三谐振腔和第四谐振腔之间均为感性耦合,第一谐振腔和第四谐振腔之间容性耦合,其特征在于:不相邻的两个谐振腔之间设置有容性耦合元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称电容交叉耦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谐振腔和第二谐振腔,第二谐振腔和第三谐振腔,第三谐振腔和第四谐振腔之间为无隔墙的开放式结构;第一谐振腔和第四谐振腔之间设置有阶梯状隔墙。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对称电容交叉耦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谐振腔和第四谐振腔之间设置有电容铜片进行容性耦合;不相邻的两个谐振腔之间设置有电容铜片进行容性耦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对称电容交叉耦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铜片通过设置在阶梯状隔墙上的支撑件和PEEK螺钉固定在阶梯状隔墙上。
CN201521077649.XU 2015-12-22 2015-12-22 一种对称电容交叉耦合结构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3767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1077649.XU CN205376701U (zh) 2015-12-22 2015-12-22 一种对称电容交叉耦合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1077649.XU CN205376701U (zh) 2015-12-22 2015-12-22 一种对称电容交叉耦合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376701U true CN205376701U (zh) 2016-07-06

Family

ID=562587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1077649.X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376701U (zh) 2015-12-22 2015-12-22 一种对称电容交叉耦合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37670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76329A (zh) * 2015-12-22 2016-05-11 江苏贝孚德通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对称电容交叉耦合结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76329A (zh) * 2015-12-22 2016-05-11 江苏贝孚德通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对称电容交叉耦合结构
CN105576329B (zh) * 2015-12-22 2019-05-21 江苏贝孚德通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对称电容交叉耦合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800856U (zh) 混合模腔体滤波器
JP6676171B2 (ja) フィルタおよびワイヤレスネットワークデバイス
CN102544650B (zh) 一种同轴谐振腔混合耦合方法
CN203039051U (zh) 微带线低通滤波器
CN104205481B (zh) 可变带宽rf滤波器
CN104143674B (zh) 带宽恒定的三阶电调带通滤波器
CN109786901A (zh) 一种带有电容耦合结构的介质滤波器
CN205376701U (zh) 一种对称电容交叉耦合结构
CN210778910U (zh) 一种滤波器耦合单元和滤波器
CN103972615B (zh) 新型低通滤波通路及采用它的通信腔体器件
CN205921059U (zh) 一种含可调电容耦合结构的腔体滤波器
CN206364163U (zh) 一种同频超宽通带的带阻合路器
CN105576329A (zh) 一种对称电容交叉耦合结构
CN203260696U (zh) Tm模介质滤波器
CN205355215U (zh) 一种13-14开放式交叉耦合结构
CN207149673U (zh) 一种基于tm010介质谐振腔的立方体4g基站滤波器
CN205911408U (zh) 一种介质多腔滤波器的耦合结构
CN202839917U (zh) 一种低频宽带大功率带通滤波器
CN206422198U (zh) 一种带阻滤波器
CN201877545U (zh) 无交叉耦合飞杆的具有多传输零点的微波滤波器
CN105655671A (zh) 一种层叠结构的sir微带带通滤波器
CN204156068U (zh) 一种方形谐振环的微带双模带通滤波器
CN204481102U (zh) 一种te模介质滤波器
CN112397856B (zh) 一种具有容性耦合特性的介质滤波器耦合结构
CN108281738A (zh) 基于平行耦合线首尾级联的全波长耦合双环形滤波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706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90521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