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359716U - 一种可调节胸腰椎前路零切际界面式支撑固定融合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调节胸腰椎前路零切际界面式支撑固定融合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359716U
CN205359716U CN201520987197.2U CN201520987197U CN205359716U CN 205359716 U CN205359716 U CN 205359716U CN 201520987197 U CN201520987197 U CN 201520987197U CN 205359716 U CN205359716 U CN 2053597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branch sleeve
scalable
fusing device
front ro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98719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立泰
杨毅
刘浩
洪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st China Hospit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West China Hospit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st China Hospit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West China Hospit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52098719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3597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3597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359716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调节胸腰椎前路零切际界面式支撑固定融合装置,包括连接套筒和融合部件,连接套筒一端有左旋内螺纹,连接套筒的另一端有右旋内螺纹,融合部件有两个,一个融合部件的一端有与所述左旋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另一个融合部件的一端有与所述右旋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融合部件包括轴向相连的融合部和连接部,外螺纹设于连接部上,融合部的外端面为网状多孔结构。通过旋转连接套筒,使两端的融合部件向中间靠拢或者向两边撑开,从而实现融合装置长度的调节,方便放入和取出,且适用性高;本实用新型将调节、撑开、支撑、融合、零切迹固定集一体形成一个系统,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Description

一种可调节胸腰椎前路零切际界面式支撑固定融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调节胸腰椎前路零切际界面式支撑固定融合装置。
背景技术
以前的钛笼、人工椎体不具有界面式融合的理念,也没有固定的功能,以前的其他的胸腰椎前路固定器械只具有固定的功能,要联合钛笼、人工椎体使用,并且没有一个是零切迹的,而且需要暴露临近阶段的椎体,损伤骨膜(骨膜是营养骨的组织)、结扎血管,影响骨的血运,最终影响骨的生长和愈合,也影响脊髓血液供给,增加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和瘫痪的风险。
且传统钛笼无法调节、无法撑开,需要额外器械固定(比如钢板固定),必须双侧骨生长达6厘米才可以愈合;而人工椎体同样需要生长达6厘米左右才能骨融合,可想而知,骨爬行替代生长6cm需要多久的时间和难度,并且由于钢板固定,临近阶段椎体的血液供给受损以后,骨生长更加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可调节胸腰椎前路零切际界面式支撑固定融合装置,缩短骨生长的距离和愈合时间,减少病人术后制动的时间和痛苦,并可提高了骨融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可调节胸腰椎前路零切际界面式支撑固定融合装置,包括连接套筒和融合部件,所述连接套筒一端有左旋内螺纹,连接套筒的另一端有右旋内螺纹,所述融合部件有两个,一个融合部件的一端有与所述左旋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另一个融合部件的一端有与所述右旋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所述融合部件包括轴向相连的融合部和连接部,所述外螺纹设于连接部上,所述融合部的外端面为网状多孔结构。旋转连接套筒的时候,2个融合部件将靠拢或者撑开,这样就可以实现撑开椎体,恢复椎体高度,实现可撑开性,同样,当向另外一个方向旋转时,2个融合部件将靠拢,可以取出此器械,弥补了传统内置物不便取出的缺点。骨从融合部的网孔中长入,起到界面融合的作用,一旦界面骨整合达到稳定,融合器本体将起到一个支撑连接物的作用,融合目的实现。
优选的,所述网状多孔结构的网孔A轴向贯穿融合部,所述网孔A内侧开口大于外侧开口。网孔A内大外小,骨一旦从网孔A中长入,椎体将无法从融合器本体中拔出。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轴向设有凹槽,所述连接套筒径向开有螺纹孔A。当旋转到合适长度,将螺钉依次拧入螺纹孔A与凹槽,连接套筒和融合部件将实现锁定,固定,在纵向和旋转各个方面实现坚强稳定,椎体高度被维持,不能再被撑开或压缩。
进一步的,通孔A轴向贯穿融合部件,所述通孔A的直径大于网孔A的直径。以便于椎体骨通过通孔A大面积长入到融合器本体中并与对侧椎体骨汇合,但是这种功能是额外的,是双保险式的,网状多孔的骨界面愈合已经能使椎间和融合器骨整合达到稳定作用;通孔A还可以用于椎间融合器骨材料的填充孔道用,包括髂骨,人工骨等;同时也便于椎体的血管血运营养物质包括一些成骨刺激因子经过此孔向融合装置中央渗透。
优选的,所述连接套筒侧壁中央开有通孔B,所述通孔B连通连接套筒内部。通孔B可以用于填充骨材料,也可以用于器械内植骨和器械外植骨生长融合到一起。
进一步的,还包括把持器,所述把持器为杆状,所述把持器的一端与融合部件上的预留孔相连,所述把持器有两个。可通过把持器,安放和维持融合装置的位置,尤其是旋转连接套筒的时候,防止融合部件的移位。
进一步的,还包括旋转器,所述旋转器一端为手柄,旋转器另一端为虎口状,所述连接套筒侧壁中央设有一圈轮齿状凸起A,所述虎口状内侧有与所述轮齿状凸起A配合的轮齿状凸起B。旋转器用于旋转连接套筒,实现融合装置长度的调节。
优选的,所述连接套筒和连接部的侧面沿圆周方向均等分为四个面,其中一个侧面均为密封面,连接套筒其他三个侧面上均有通孔C,通孔C连通连接套筒内部,所述连接部其他三个侧面上均有通孔D,通孔D连通通孔A,所述密封面与通孔B所在的面正对。通孔C和通孔D有利于血管血运营养物质包括一些成骨刺激因子向融合器本体中心渗透,方便各种营养物质、刺激因子的进入。密封面的设计是为了防止植骨材料向椎管内脱落,保护了脊髓。
进一步的,所述融合部件远离连接套筒一端的端面与轴线方向的夹角为90°、85°或80°。在胸腰椎不同阶段采用不同夹角的器械,更符合脊柱生理弯曲,增加贴服面积,降低了下沉风险,提高器械安全性和有效性。
进一步的,所述融合部件的外端面上设有径向延伸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上有与紧固螺钉配合的螺纹孔B。通过紧固螺钉可使融合装置与椎体的连接更加牢固,防止移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旋转连接套筒,使两端的融合部件向中间靠拢或者向两边撑开,从而实现融合装置长度的调节,方便放入和取出,且适用性高;传统钛笼和人工椎体无法自身固定,必须辅助额外的固定器械,例如钢板。而本实用新型将调节、撑开、支撑、融合、零切迹固定集一体形成一个系统,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2.本实用新型与椎体零切迹,无须暴露临近椎体,无须结扎临近椎体血管、最小程度影响骨和脊髓神经血运,手术创伤更小,手术切口更小;
3.本实用新型可以最大限度保留骨的血运,增加融合率,和界面融合相辅相成;
4.传统钢板是凸在椎体表面的,胸膜损伤切开以后无法拉拢缝合,胸膜长度不够了。本实用新型由于与椎体零切迹固定,可以实现原位缝合胸膜,减少气胸的发生,病人可以及早下床活动和康复,恢复块;
5.本实用新型不需要暴露临近节段,以前胸腰椎处需要切2根肋骨,现在只需要切一根肋骨即可,手术对胸廓和呼吸影响更小;
6.以前的钢板固定,钢板有时候会达到临近节段的椎间盘处,对临近节段椎间盘产生压迫和损伤,椎间盘变性加快,患者虽然此次手术康复,可能若干年以后又将再次手术治疗临近节段的椎间盘,而零切迹固定就不会对临近节段椎间盘产生直接的压迫和损伤。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后视图;
图3是图1的俯视图(包括把持器);
图4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右视图(不包括把持器);
图6是旋转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融合部件、2-连接套筒、3-螺纹孔A、4-凹槽、5-通孔B、6-螺钉、7-轮齿状凸起A、8-固定部、9-把持器、10-紧固螺钉、11-螺纹孔B、12-倒刺、13-网孔A、14-通孔A、15-旋转器、16-通孔C、17-通孔D、18-预留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可调节胸腰椎前路零切际界面式支撑固定融合装置,包括连接套筒2、融合部件1、把持器9和旋转器15,连接套筒2一端有左旋内螺纹,连接套筒2的另一端有右旋内螺纹,左旋内螺纹和右旋内螺纹以连接套筒2的中央为界。融合部件1有两个,一个融合部件1的一端有与左旋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另一个融合部件1的一端有与右旋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融合部件1包括轴向相连的融合部和连接部,外螺纹设于连接部上,融合部的轴向尺寸为2mm,融合部的外端面为网状多孔结构,网状多孔结构的网孔A13轴向贯穿融合部,网孔A13内侧开口大于外侧开口,通孔A14轴向贯穿融合部件1,通孔A14的直径大于网孔A13的直径,通孔A14直径为3~4mm。
融合部件的外端面上附着有羟基磷灰石涂层,羟基磷灰石涂层有成骨作用,促进骨融合。融合部的外端面有倒刺12,倒刺12长3mm,在安放好融合装置后,倒刺12将部分压入椎体,患者术后站立活动,颈部重力将进一步完全将倒刺12压入到椎体,因为具有倒刺12,所以椎间融合器的稳定性更好,无需额外的钢板固定;如果用于骨折脱位等颈椎稳定性不好的患者,用此类融合器的同时,也可前路额外用钢板螺钉固定,但是在颈椎病患者中,无需使用额外的固定。连接套筒2侧壁中央开有通孔B5,通孔B5连通连接套筒2内部。连接部轴向设有凹槽4,凹槽4深度为1mm,连接套筒2径向开有螺纹孔A3,优选的,螺纹孔A3有4个,4个螺纹孔A3等间隔设置在同一圆周上,只要连接套筒与1个融合部件1锁定后,连接套筒2就可实现锁定,为了增加锁定效果,,螺纹孔A3设置两圈,两圈螺纹孔A3关于连接套筒侧壁2中央轴向对称,将两个融合部件1分别与连接套筒2进行锁定,凹槽4的宽度与螺纹孔A3的外径相等,这样螺钉6的外壁分别与凹槽和螺纹孔A3紧密配合,增强紧固效果。
如图2所示,连接套筒2和连接部的侧面沿圆周方向均等分为四个面,其中一个侧面均为密封面,连接套筒2其他三个侧面上均有通孔C16,通孔C16连通连接套筒2内部,所述连接部其他三个侧面上均有通孔D17,通孔D17连通通孔A14,所述密封面与通孔B5所在的面正对。
如图6所示,旋转器15一端为手柄,旋转器15另一端为虎口状,连接套筒2侧壁中央设有一圈轮齿状凸起A7,轮齿状凸起A7齿高1mm,虎口状内侧有与所述轮齿状凸起A7配合的轮齿状凸起B。
如图1所示,从通孔B5方向看,融合部件1远离连接套筒2一端的端面与轴线方向的夹角为90°、85°或80°。
如图3所示,把持器9为杆状,把持器9的一端与融合部件1上的预留孔18螺纹连接,把持器9有两个;使用时,将连接套筒2和2个融合部件1旋转到合适长度,用把持器9将装置放入椎体间,用旋转器15的虎口端连在连接套筒2上,继续旋转连接套筒2,使螺纹孔A3与凹槽4对准,将螺钉6依次拧入螺纹孔A3与凹槽4,螺钉6的螺帽也有螺纹,并设有防止退钉的弹片,待2枚螺钉6拧紧锁定后,螺钉6完全没入螺纹孔A3中,螺帽上的螺纹也与螺纹孔A3的螺纹配合紧固,连接套筒2和2个融合部件1将实现锁定,长度固定,在纵向和旋转各个方面实现坚强稳定,椎体高度被维持,不能再被撑开或压缩。
实施例2
如图4、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融合部件1的外端面上有径向延伸的固定部8,固定部8上有与紧固螺钉10配合的螺纹孔11,固定部8有两个平行的螺纹孔B11。螺纹孔B11是向椎体方向倾斜的,紧固螺钉10螺帽也有螺纹,并设有防止退钉的弹片,当拧紧紧固螺钉10后,紧固螺钉10完全没入螺纹孔B11中,螺帽上的螺纹也与螺纹孔B11的螺纹配合紧固,整个融合装置可以和椎体连接得更加牢固,有效防止移位。
传统钛笼无法调节无法撑开需要额外器械固定(比如钢板固定),必须双侧骨生长达6厘米才可以愈合;而人工椎体同样需要生长达6厘米左右才能骨融合,可想而知,骨爬行替代生长6cm需要多久的时间和难度,并且由于钢板固定,临近阶段椎体的血液供给受损以后,骨生长更加困难。本实用新型采用界面融合,椎体骨长入融合部中的网孔A中,只要生长超过2毫米,融合装置和椎体就“焊接”般地连接到一起,整个融合装置就相当于一个连接体、支撑体,起到界面融合的作用。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方式,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可调节胸腰椎前路零切际界面式支撑固定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套筒(2)和融合部件(1),所述连接套筒(2)一端有左旋内螺纹,连接套筒(2)的另一端有右旋内螺纹,所述融合部件(1)有两个,一个融合部件(1)的一端有与所述左旋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另一个融合部件(1)的一端有与所述右旋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所述融合部件(1)包括轴向相连的融合部和连接部,所述外螺纹设于连接部上,所述融合部的外端面为网状多孔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胸腰椎前路零切际界面式支撑固定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状多孔结构的网孔A(13)轴向贯穿融合部,所述网孔A(13)内侧开口大于外侧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胸腰椎前路零切际界面式支撑固定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轴向设有凹槽(4),所述连接套筒(2)径向开有螺纹孔A(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胸腰椎前路零切际界面式支撑固定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通孔A(14)轴向贯穿融合部件(1),所述通孔A(14)的直径大于网孔A(13)的直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调节胸腰椎前路零切际界面式支撑固定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套筒(2)侧壁中央开有通孔B(5),所述通孔B(5)连通连接套筒(2)内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胸腰椎前路零切际界面式支撑固定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把持器(9),所述把持器(9)为杆状,把持器(9)的一端与融合部件(1)上的预留孔(18)相连,所述把持器(9)有两个。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胸腰椎前路零切际界面式支撑固定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旋转器(15),所述旋转器(15)一端为手柄,旋转器(15)另一端为虎口状,所述连接套筒(2)侧壁中央设有一圈轮齿状凸起A(7),所述虎口状内侧有与所述轮齿状凸起A(7)配合的轮齿状凸起B。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调节胸腰椎前路零切际界面式支撑固定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套筒(2)和连接部的侧面沿圆周方向均等分为四个面,其中一个侧面均为密封面,连接套筒(2)其他三个侧面上均有通孔C(16),通孔C(16)连通连接套筒(2)内部,所述连接部其他三个侧面上均有通孔D(17),通孔D(17)连通通孔A(14),所述密封面与通孔B(5)所在的面正对。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胸腰椎前路零切际界面式支撑固定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部件(1)远离连接套筒(2)一端的端面与轴线方向的夹角为90°、85°或8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胸腰椎前路零切际界面式支撑固定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部件(1)的外端面上设有径向延伸的固定部(8),所述固定部(8)上有与紧固螺钉(10)配合的螺纹孔B(11)。
CN201520987197.2U 2015-12-02 2015-12-02 一种可调节胸腰椎前路零切际界面式支撑固定融合装置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3597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987197.2U CN205359716U (zh) 2015-12-02 2015-12-02 一种可调节胸腰椎前路零切际界面式支撑固定融合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987197.2U CN205359716U (zh) 2015-12-02 2015-12-02 一种可调节胸腰椎前路零切际界面式支撑固定融合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359716U true CN205359716U (zh) 2016-07-06

Family

ID=562619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987197.2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359716U (zh) 2015-12-02 2015-12-02 一种可调节胸腰椎前路零切际界面式支撑固定融合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35971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66931A (zh) * 2015-12-02 2016-01-27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一种可调节胸腰椎前路零切际界面式支撑固定融合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66931A (zh) * 2015-12-02 2016-01-27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一种可调节胸腰椎前路零切际界面式支撑固定融合装置
CN105266931B (zh) * 2015-12-02 2017-04-19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一种可调节胸腰椎前路零切际界面式支撑固定融合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41318B2 (en) Additively manufactured systems for low profile spinopelvic fixation and sacroiliac joint fusion for complex spinal deformities
US9375238B2 (en) Rotatable bone plate
CN102133132B (zh) 动态椎弓根螺钉植入物
US10695188B2 (en) Artificial epistropheus support body
CN104771251A (zh) 记忆合金自动撑开锁定式椎间融合器及使用方法
CN105232191A (zh) 横向可撑开椎间融合装置
CN202776642U (zh) 一种角度可调的颈椎间融合器
US9968460B2 (en) Dynamic spinal segment replacement
US20060025860A1 (en) Body augmenter capable of being planted through a pedicle for vertebral body reconstruction
RU2555118C2 (ru) Способ заднего межтелового спондилодеза и имплантат для его осуществления
CN105411727B (zh) 颈椎前路可调节界面式零切迹支撑融合固定钛网系统
CN205359716U (zh) 一种可调节胸腰椎前路零切际界面式支撑固定融合装置
CN109998655A (zh) 胸腰椎后路矫形用椎弓根钉固定装置及固定系统
CN104207864A (zh) 动态稳定网笼
CN105287061B (zh) 一种界面式椎间融合器
CN108403265A (zh) 一种上颈椎人工椎体支撑装置
CN105266931B (zh) 一种可调节胸腰椎前路零切际界面式支撑固定融合装置
CN204839837U (zh) 记忆合金自动撑开锁定式椎间融合器
CN205411282U (zh) 颈椎前路钢板固定系统
CN204708956U (zh) 颈椎前路经椎弓根内固定装置
CN208958418U (zh) 一种拼接式腰椎椎间融合器
CN111529146A (zh) 一种零切迹可调式人工椎体
CN205322555U (zh) 颈椎前路可调节界面式零切迹支撑融合固定钛网系统
CN212281786U (zh) 一种零切迹可调式人工椎体
CN109875668A (zh) 组件式胸腰椎前路内固定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706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0419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706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