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351317U - 上进风冲焰式聚能炉头 - Google Patents

上进风冲焰式聚能炉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351317U
CN205351317U CN201620083721.8U CN201620083721U CN205351317U CN 205351317 U CN205351317 U CN 205351317U CN 201620083721 U CN201620083721 U CN 201620083721U CN 205351317 U CN205351317 U CN 2053513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re
induction tunnel
rushes
flame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08372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白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NNAN SHUOLI NEW ENERG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ERGY-SAVING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朱白龙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朱白龙 filed Critical 朱白龙
Priority to CN201620083721.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3513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3513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3513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20/00Combustion technologies with mitigation potential
    • Y02E20/34Indirect CO2mitigation, i.e. by acting on non CO2directly related matters of the process, e.g. pre-heating or heat recovery

Landscapes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上进风冲焰式聚能炉头,包括预混座、冲焰引射器和隔盖;预混座设有一个向上敞开的预混腔;冲焰引射器设有一根内火引射管和多根外火引射管;冲焰引射器的底部设于预混腔内,其顶部与隔盖固定连接;隔盖安装于预混座的顶部,其与预混座之间留有隔缝;隔盖的顶部设有一个外火燃气汇流腔,该外火燃气汇流腔的腔底设有一个可容所述内火引射管穿过的中心通孔、以及多个分别与多根所述外火引射管的顶部管口一一对接的周边孔。本实用新型可防止回火、减少热量传递到炉具,炉具安全性和可靠性高;本实用新型可使燃气预混更充分,燃气流更大,燃气的燃烧效率和产生的热强度都较高。

Description

上进风冲焰式聚能炉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炉具,尤其涉及一种燃气炉具的炉头。
背景技术
市面常见的燃气炉具,其炉头包括引射管和炉头汇流型腔(整体成型或局部分段结构),火盖底座直接放置在炉头汇流型腔顶部,引射管包括一根中心引射管和一根外围引射管,两管均与火盖底座连通,将燃气导入火盖底座型腔内,燃气和空气混合后由火盖和火盖底座进行分配,火焰分为相对独立的内火和外火。由于结构和技术的局限,整个炉头都设置于炉具内部,只将炉头汇流型腔的顶部暴露在炉具外。
这种结构的燃气炉具,其特点是:引射器与供气设备直接或间接连接后,整个炉头几乎均被安装在炉具内部。
上述结构容易导致如下问题:
1、炉头引射管处产生回火后,对炉具产生极大破坏,甚至因此发生火灾、爆炸等严重事故;
2、单根外火引射管的引流作用不强,无法导入足够的空气与燃气混合,导致燃气预混不充分,燃气燃烧效率不高;
3、单根外火引射管的引流作用有限,形成的气流强度不高,导致火焰的热强度不高,热效率也不高;
4、仅能从炉具内部引射有限的空气与燃气进行混合,容易导致因空气不足而熄火或燃烧不充分;
5、炉头上的高热量直接散发到炉具腔体内,从而导致炉具其它部件加速老化甚至损坏;
6、不能利用到炉头因传导所产生的余热,无法实现余热回收利用;
7、清洗、维修、更换炉头均不方便;
8、时有发生小虫在供气设备(喷嘴)和引射管内做窝或做茧后,导致燃气大量回流进入到炉具腔体内形成的严重后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上进风冲焰式聚能炉头,旨在改善现有燃气炉头所存在的上述不足。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上进风冲焰式聚能炉头,包括预混座、冲焰引射器和隔盖;
所述预混座顶部设有一个向上敞开的预混腔,所述冲焰引射器设于所述预混腔内;所述冲焰引射器包括一根内火引射管以及多根环绕该内火引射管而设的外火引射管;相对应地:所述预混座设有内火燃气管和外火燃气管,所述内火燃气管设有一个通往所述预混腔、并与所述内火引射管对应的内火燃气出口,所述外火燃气管则设有多个通往所述预混腔、并分别与多个所述外火引射管一一对应的外火燃气出口;
所述隔盖设于所述预混座的顶部、并固定于所述冲焰引射器;该隔盖设有一个外火燃气汇流腔,该外火燃气汇流腔的腔底设有一个可容所述内火引射管穿过的中心通孔、以及多个分别与多根所述外火引射管的顶部管口一一对接的周边孔。
更进一步,所述隔盖与所述预混座之间通过槽柱装置相互插接,二者之间隔留有隔缝,所述预混腔通过所述隔缝与外界相通。
更进一步,所述隔缝的高度介于0.5-3cm。
更进一步,所述内火引射管的管口底端与所述内火燃气出口之间上下隔空正对。
更进一步,所述内火引射管的管口底端与所述内火燃气出口口缘之间的距离介于0.5-3cm。
更进一步,每个所述外火燃气出口均设有一喷嘴;所述喷嘴的底部、顶部和中部均设有通孔,其底部插接在外火燃气出口内,其顶部与所述外火引射管的管口底端隔空正对。
更进一步,所述喷嘴的顶部与所述外火引射管的管口底端之间的距离介于0.5-3cm。
更进一步,多根所述外火引射管的顶部管口均设于所述内火引射管的顶部管口下方。
更进一步,多根所述外火引射管的管体均从上到下逐步向外倾斜、下掠式地以所述内火引射管为中心呈矩阵分布于所述内火引射管的周围,以使所述外火燃气汇流腔内产生外火旋流。
更进一步,所述冲焰引射器采用一体铸造成型、或采用两个以上的独立组件相互拼接而成。
本实用新型的冲焰引射器设有一根内火引射管和多根外火引射管,该冲焰引射器与预混座之间在预混腔内隔空导通;本实用新型的预混座和隔盖之间通过若干个支脚相互连接,预混座座体和隔盖盖体之间相互隔离且保持有一段距离;相较于之前的燃气炉头,本实用新型具备如下优势:
1、由于内火引射管不与内火燃气管连接,外火引射管也不与外火燃气管连接,引射器内所产生的回火被阻断在预混腔,不会进入内火燃气管和外火燃气管,更无法通过内火燃气管和外火燃气管进入炉具内部,可有效避免回火对炉具的破坏、防止爆炸等危险事故的发生,安全性高;
2、由于采用了多根外火引射管,可有效增强预混腔内的燃气流,从而吸入更多的空气进入预混腔与燃气进行结合,使燃气得以充分预混,提高燃气燃烧效率;
3、由于采用了多根外火引射管,可提高燃气流流量和流速,形成更强的旋流,更强的旋流可产生更大的压力,提高火焰的热强度和热效率;
4、由于采用完全上进风结构,燃气所需要的空气可以无限制取用,燃气燃烧充分,火焰稳定;
5、由于预混座座体与隔盖盖体之间的接触面小,设于隔盖顶部的燃烧器所产生的热量很少会被传递到预混座,更不会传递到炉具内而使炉具其它部件因温度高而受损;
6、冲焰引射器和隔盖的结合部所产生的热量可对预混腔内的混合气体进行预热,使燃气燃烧更充分,不仅可进行余热回收,还有助于提升燃气的燃烧效率;
7、隔盖通过槽柱装置插接于设于预混座顶部、并设于炉具外部,可轻松、方便地将其连同引射器一并从预混座上取下,对预混腔和各部件进行清洁、维修和更换。
8、即使小虫在供气设备(喷嘴)和引射管内做窝或做茧后,所导致回流后的燃气绝不可能进入到炉具腔体内,可有效避免因此形成的严重后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总体结构剖视图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总体结构剖视图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冲焰引射器结构底部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冲焰引射器结构侧视图
图7为图6爆炸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预混座结构顶部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预混座结构底部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预混座和冲焰引射器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冲焰引射器和隔盖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喷嘴结构某一角度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喷嘴结构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隔盖顶部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引射器的另一结构形式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
参照图1-15:
一种上进风冲焰式聚能炉头,包括预混座1,冲焰引射器2和隔盖3。
预混座1设有一个向上敞开的预混腔11,隔盖3的底部设有多个插接槽34,预混座1的顶部对应地设有多个插接柱14,将插接槽34一一对应地插接于插接柱14上,从而将隔盖3安装于预混座1的顶部;隔盖3的盖体和预混座1的座体之间留有高度约为1.5cm的隔缝4,预混腔11通过该隔缝吸入空气与燃气预混,隔盖3盖体与预混座1座体之间也得以相互隔离。
冲焰引射器2的底部设于预混腔11内,该冲焰引射器2设有一根内火引射管21和四根以该内火引射管21为中心呈环状矩阵排列的外火引射管22;四根外火引射管22的管体均从上到下逐步向外侧斜、下掠式矩阵分布于内火引射管21的周围。
为了形成更强的旋流,四根外火引射管22的管体均采用斜下掠式矩阵分布于内火引射管21的周围。
为便于模具成型,该冲焰引射器2采用有第一组件201和第二组件202相互拼接而成。
与冲焰引射器2的结构相对应:预混座1设有内火燃气管12和外火燃气管13。
内火燃气管12的外端设有一个外火气源接口122、内端设有一个通往所述预混腔11的底部中心的内火燃气出口121,该内火燃气出口121与所述内火引射管21的底部管口之间上下正对、二者之间的距离约为2cm,以使内火燃气在充分预混后可顺利进入内火引射管21内。
外火燃气管13包括交叉设置、且管腔相通的四根,四根外火燃气管13共设一个外火气源接口132,每根外火燃气管13的内端均设有一个通往预混腔11、并分别与四个外火引射管22一一对应的外火燃气出口131。
每个所述外火燃气出口131处均设有一喷嘴5;喷嘴5的底部、顶部和中部均设有通孔51,其底部插接在外火燃气出口131内,其顶部与所述外火引射管22的管口底端隔空相对、二者之间的距离为0.5cm。
四根外火引射管22的排气口均设于内火引射管21的排气口的侧下方,以减少内火气流对外火气流的干扰。
与冲焰引射器2的结构相对应:隔盖3的顶部设有一个外火燃气汇流腔31,该外火燃气汇流腔31的腔底设有一个可容所述内火引射管21穿过的中心通孔32、以及多个分别与多根所述外火引射管22的顶部管口一一对接的周边孔33,内火引射管21通往分火盖底座的内火型腔,外火燃气汇流腔31则与分火盖底座的外火型腔对接。
内火燃气由内火燃气管12导入,并从内火燃气出口121进入预混腔11,在预混腔11内与空气预混后,从内火引射管21底部进入冲焰引射器2内,并由内火引射管21送往分火盖底座上的内火型腔;
外火燃气由外火燃气管13导入,由四个内火燃气出口131处的四个喷嘴5喷入预混腔11,在预混腔11内与空气预混后,从四个对应的外火引射管22底部进入冲焰引射器2内,并由外火引射管22送往隔盖3顶部的外火燃气汇流腔31,在外火燃气汇流腔31内形成旋流后,由外火燃气汇流腔31送往分火盖上的外火型腔。
由于隔盖3和预混座1通过连接柱槽相互插接,隔盖3盖体和预混座1座体相互隔离,预混腔11可从隔盖3和预混座1之间的隔缝4处从外界吸入空气,与进入该腔内的燃气进行混合。
由于内火引射管21和外火引射管22分别与内火燃气管12和外火燃气管13相互隔离,内火引射管21和外火引射管22内所产生的回火进入预混腔11后,被阻断在预混腔11内,而无法进入内火燃气管12和外火燃气管13内,更无法通过内火燃气管12和外火燃气管13进入炉具内部。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都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一种上进风冲焰式聚能炉头,其特征在于:包括预混座(1)、冲焰引射器(2)和隔盖(3);
所述预混座(1)顶部设有一个向上敞开的预混腔(11),所述冲焰引射器(2)设于所述预混腔(11)内;所述冲焰引射器(2)包括一根内火引射管(21)以及多根环绕该内火引射管(21)而设的外火引射管(22);相对应地:所述预混座(1)设有内火燃气管(12)和外火燃气管(13),所述内火燃气管(12)设有一个通往所述预混腔(11)、并与所述内火引射管(21)对应的内火燃气出口(121),所述外火燃气管(13)则设有多个通往所述预混腔(11)、并分别与多个所述外火引射管(22)一一对应的外火燃气出口(131);
所述隔盖(3)设于所述预混座(1)的顶部、并固定于所述冲焰引射器(2);该隔盖(3)设有一个外火燃气汇流腔(31),该外火燃气汇流腔(31)的腔底设有一个可容所述内火引射管(21)穿过的中心通孔(32)、以及多个分别与多根所述外火引射管(22)的顶部管口一一对接的周边孔(3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上进风冲焰式聚能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盖(3)与所述预混座(1)之间通过槽柱装置相互插接,二者之间隔留有隔缝(4),所述预混腔(11)通过所述隔缝(4)与外界相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上进风冲焰式聚能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缝(4)的高度介于0.5-3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上进风冲焰式聚能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火引射管(21)的管口底端与所述内火燃气出口(121)之间上下隔空正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上进风冲焰式聚能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火引射管(21)的管口底端与所述内火燃气出口(121)口缘之间的距离介于0.5-3c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上进风冲焰式聚能炉头,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外火燃气出口(131)处均设有一喷嘴(5);所述喷嘴(5)的底部、顶部和中部均设有通孔(51),其底部插接在外火燃气出口(131)内,其顶部与所述外火引射管(22)的管口底端隔空正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上进风冲焰式聚能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5)的顶部与所述外火引射管(22)的管口底端之间的距离介于0.5-3c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上进风冲焰式聚能炉头,其特征在于:多根所述外火引射管(22)的顶部管口均设于所述内火引射管(21)的顶部管口下方。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上进风冲焰式聚能炉头,其特征在于:多根所述外火引射管(22)的管体均从上到下逐步向外倾斜、下掠式地以所述内火引射管(21)为中心呈矩阵分布于所述内火引射管(21)的周围,以使所述外火燃气汇流腔(31)内产生外火旋流。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上进风冲焰式聚能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冲焰引射器(2)采用一体铸造成型、或采用两个以上的独立组件相互拼接而成。
CN201620083721.8U 2016-01-27 2016-01-27 上进风冲焰式聚能炉头 Active CN2053513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083721.8U CN205351317U (zh) 2016-01-27 2016-01-27 上进风冲焰式聚能炉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083721.8U CN205351317U (zh) 2016-01-27 2016-01-27 上进风冲焰式聚能炉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351317U true CN205351317U (zh) 2016-06-29

Family

ID=561804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083721.8U Active CN205351317U (zh) 2016-01-27 2016-01-27 上进风冲焰式聚能炉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35131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85683A (zh) * 2016-01-27 2016-04-13 朱白龙 上进风冲焰式聚能炉头
CN110220192A (zh) * 2019-05-16 2019-09-10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灶具引射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85683A (zh) * 2016-01-27 2016-04-13 朱白龙 上进风冲焰式聚能炉头
CN110220192A (zh) * 2019-05-16 2019-09-10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灶具引射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673638B1 (ko) 가스 버너
CN207049921U (zh) 一种燃气灶的燃烧器
CN205351317U (zh) 上进风冲焰式聚能炉头
US8951040B2 (en) Vertical flame burner
CN106439809A (zh) 一种上进风三环火大功率燃烧器
CN103994436A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上进风式燃烧器
CN104406204B (zh) 一种大气式灶具
CN206626577U (zh) 一种大功率三环火灶具燃烧器
CN104964279B (zh) 一种灶具燃烧器
CN104566374A (zh) 一种可调式上进风燃烧器
CN205878169U (zh) 一种防水双环火燃烧器
CN203949220U (zh) 上进风燃气炉头
CN204574047U (zh) 分火器及具有其的上进风燃气灶
CN104154541B (zh) 一种燃气燃烧器的环缝型引射器
CN106439811A (zh) 一种易清洁式灶具燃烧器
CN105485683A (zh) 上进风冲焰式聚能炉头
CN201416891Y (zh) 一种全面进风式灶具燃烧器
CN107036099A (zh) 一种三环分火器及应用该分火器的三环燃烧器
CN207865383U (zh) 一种易于加工的三环火燃烧器
CN205619260U (zh) 一种新型的燃气炉头
CN203880707U (zh) 一种反射炉烧嘴
KR101203962B1 (ko) 빌트인용 가스버너
CN205279085U (zh) 一种改进二次空气流动的灶具燃烧器
CN103994438A (zh) 一种反射炉烧嘴
CN106895401A (zh) 一种焰心增氧助燃式燃气燃烧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723

Address after: 653100 No. 145, Mingzhu Road, high tech Zone, Yuxi City, Yunnan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YUNNAN SHUOLI NEW ENERG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ERGY-SAVING Co.,Ltd.

Patentee after: Zhu Bailong

Address before: 635711 No. 306-105 Qili street, nanwai Town, Dazhou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Zhu Bailong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