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333623U - 一种可调控成灾因素的泥石流模拟试验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调控成灾因素的泥石流模拟试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333623U
CN205333623U CN201620085779.6U CN201620085779U CN205333623U CN 205333623 U CN205333623 U CN 205333623U CN 201620085779 U CN201620085779 U CN 201620085779U CN 205333623 U CN205333623 U CN 2053336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urry tank
mud
flow
formation region
debr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08577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大鹏
韩朝
许红波
李静雅
王涛
秦粮凯
何其多
曲宏略
史德刚
王皓
杨萱
王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62008577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3336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3336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333623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ciprocating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调控成灾因素的泥石流模拟试验装置,所述浆料存储箱设在所述基座平台上,所述浆料存储箱通过浆料输送管与所述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连通,所述浆料输送管上设有所述泥浆泵和所述泥浆输出阀,所述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与所述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通过所述可活动橡胶带连通,所述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和所述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均倾斜设置,所述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和所述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与水平面的夹角小于90°,所述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的底端开口朝向水平设置的数据采集板。本实用新型具有操作简单、装卸方便、结果对比清晰等特点,适用于我国山区不同类型泥石流危害区范围预测研究。

Description

一种可调控成灾因素的泥石流模拟试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调控成灾因素的泥石流模拟试验装置,属于土木工程领域,特别是涉及模拟泥石流成灾范围及影响因素等研究,适用于我国山区不同类型泥石流的预测、预警及防治研究。
背景技术
泥石流是指斜坡上或沟谷中松散碎屑物质被暴雨或积雪、冰川消融水所饱和,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或沟谷流动的一种特殊洪流,具有爆发突然,历时短暂,来势凶猛和破坏力巨大等特点。而我国是世界上泥石流最为发育、数量最多、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泥石流每年都给我国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及人员伤亡。自2013年芦山地震以来,我国泥石流的暴发次数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这表明我国泥石流可能已进入一个新的活动期,未来5-10年泥石流成灾将会更加频繁,损失也越来越大。影响泥石流成灾的原因较多,主要有地质条件、气候因素等。而在泥石流暴发过程中进行泥石流的各种观测研究很难实现,主要原因有泥石流过程中监测难度较大,且非常危险,而且泥石流暴发过程有可能十分短暂,不能够监测到有用的数据。而可调控物理参数的泥石流物理模拟装置则可通过试验模拟泥石流的过程,且操作方便,观测简单。通过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影响泥石流的成灾因素,从而对泥石流的防治以及预测预报提供有用的数据。
当前,对于泥石流成灾因素的物理模拟的综合研究还相对较少,大部分为研究泥石流单一成灾因素的实验装置系统与方法,如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泥石流断面平均流速的测算方法及应用”(公布号:CN104794362A,公布日期:2015-7-22),提供了计算泥石流平均流速的一种测算方法,为研究泥石流的平均流速的这一单一成灾因素的研究方法。未能综合考虑影响泥石流的多种成灾因素,进而影响对泥石流的整个发生过程的研究,以及对泥石流的防治以及预测预报产生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够改善现有模拟试验装置所能模拟的成灾因素单一、测试结果对比不直观等等问题的可调控成灾因素的泥石流模拟试验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可调控成灾因素的泥石流模拟试验装置,包括泥浆泵、泥浆输出阀、浆料存储箱、浆料输送管、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可活动橡胶带、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基座平台和数据采集板,所述浆料存储箱设在所述基座平台上,所述浆料存储箱通过浆料输送管与所述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连通,所述浆料输送管上设有所述泥浆泵和所述泥浆输出阀,所述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与所述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通过所述可活动橡胶带连通,所述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和所述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均倾斜设置,所述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和所述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与水平面的夹角小于90°,所述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的底端开口朝向水平设置的数据采集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改变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和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的长度和倾斜度,通过控制变量法进行对比,来研究泥石流形成区及流通区长度、形成区及流通区纵坡角度等成灾因素对泥石流的堆积区(即泥石流直接危害区)范围的影响,具有操作简单、装卸方便、结果对比清晰等特点,适用于我国山区不同类型泥石流危害区范围预测研究。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浆料输送管为可变形的橡胶管道。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橡胶管道方便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和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的连接,并且能够实现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和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不同的倾斜。
进一步,所述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和/或所述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为整段式结构或为由多段浆料槽依次可拆卸串联组成。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和/或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能根据需要调节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和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的长度。
进一步,所述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的材质和所述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的材质均为钢板。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的材料和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材料采用钢板,使得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的材料和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更加牢固,承载力高。
进一步,所述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和/或所述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的槽面上铺设有粗糙度调节层。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和/或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的槽面上铺设有粗糙度调节层,通过不同的粗糙度调节层来调节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和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的槽面的粗糙度。
进一步,所述数据采集板包括水平设置的木板以及铺设在所述木板上的绘有网格的坐标纸,所述木板上设有水平仪。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方木板上固定有坐标纸,作为泥石流的堆积区,可计算堆积区面积、堆积区宽度、堆积区长度、堆积体体积、堆积体长宽比,且木板是水平放置的,通过水平仪来保证木板的水平。
进一步,还包括可调节坡面,所述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和所述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均设在所述可调节坡面上。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采用可调坡面来实现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和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倾斜度的调节。
进一步,所述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和所述可调节坡面之间以及所述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的底部与所述可调节坡面之间均设有枕木。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枕木的设置能防止在泥石流暴发时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和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下沉。
进一步,所述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和所述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为V型槽,所述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和/或所述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的底部沿其槽壁的宽度方向设有浆料槽角度测量指示铁片。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和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为V型槽,在其底部沿其槽壁的宽度方向设有浆料槽角度测量指示铁片,用量角器测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和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与水平面的夹角时,铁片所指示的量角器的角度即为所需的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和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纵向坡面角度。
一种可调控成灾因素的泥石流模拟试验方法,采用上述权利要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试验装置模拟泥石流的发生,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制备泥浆混合物;在制备泥浆混合物时,准备试验所需工具和材料,工具主要包括尺子、天平、酒精灯、弹簧秤、量筒、量角器、筛子、石棉网、三脚架、烧杯、卷尺、计算机、相机、纸、笔、盆子、桶、酒精。材料主要包括泥土、砂石、水、塑料布、木板、钉子、图钉、大头针;通过现场勘察,对泥石流实际堆积物粒径进行分析,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比模拟泥石流形成区的物质,就近选取砂通过晾干后进行筛分,按照比例选取不同的粒径的砂石来作为模拟泥石流的粗颗粒;形成区物质材料的细颗粒主要为含水的泥浆。先找到含杂质少,纯度及黏度均高的泥土;之后再兑水加入搅拌机调制泥浆;调好后,进行初步试验,看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泥石流能顺利流过形成区和流通区,并在形成区堆积形成扇形堆积物);如达不到预期效果,重新调制泥浆,直至达到预期效果为止;泥石流混合料的制做,取一定量的砂加入泥浆中,在搅拌均匀后,将泥石流混合料存储在浆料储存箱内;测量泥石流形成区物质含水量。分三组测量形成区物质的含水量,取平均值,测量方法:先称取一定质量的形成区物质,然后用酒精灯烧干测出干泥土的重量,最后计算出形成区物质的含水量。地形地貌的相似构建,通过岩土工程勘察,确定泥石流沟所在的地形地貌特征,然后通过处理在试验装置上构建相似的地形地貌,主要是构建模拟泥石流沟在形成区的纵向坡面角度、泥石流沟长度及形成区长度等,从而确定所述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和所述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的长度、倾斜度。
步骤二,将泥浆混合物注入所述浆料存储箱,启动所述泥浆泵,使泥浆依次经过所述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和所述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后落至数据采集板上;
步骤三,采集落至所述采集板上的泥浆的面积、体积以及分布情况;
步骤四,采用控制变量法,单一改变泥浆混合物中沙石的质量比、泥浆混合物中的含水率、所述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的倾斜度、所述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的倾斜度、所述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和所述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槽内粗糙度中的一种,多次重复上述步骤二和步骤三。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方法能通过控制变量法实验进行对比,来研究泥石流不同物源含水率、固体总量、形成区及流通区长度、形成区及流通区纵坡角度、坡面粗糙度等成灾因素对泥石流的堆积区(即泥石流直接危害区)范围的影响,具有操作简单、装卸方便、结果对比清晰等特点,适用于我国山区不同类型泥石流危害区范围预测研究。
进一步,所述步骤二中,在启动所述泥浆泵前,用水淋湿所述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和所述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泥石流多发生与暴雨期间,形成及流通区通道表面基本处于潮湿状态,为了与实际情况更加吻合,减小通道对泥石流形成的影响,物理模拟中每次试验前均用水淋湿所述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和所述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3至5分钟。
进一步,所述步骤三中,在泥石流堆积区横向及纵向上各选取多个点检测其厚度,然后在采集板上绘出泥石流堆积区的范围形状,将采集板上的泥石流洗净晾干后,测量出最大宽度和最大长度,然后将采集板上绘出的泥石流堆积区的范围形状扫描进电脑中后算出其面积,然后计算出泥石流堆积区的范围面积;
所以泥石流堆积区的厚度的计算公式为:
h ‾ = 1 n Σ i = 1 n h i
式中:表示整个堆积区的平均厚度,单位为m;hi表示某一测试点的厚度,单位为m;n表示测试点的个数;
泥石流堆积体体积计算公式为:式中:V表示泥石流堆积体体积,单位为m3;S表示整个泥石流堆积区的面积,单位为m2表示整个堆积区的平均厚度,单位为m。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试验装置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试验装置的俯视图,附图中三个试验装置并列设置;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数据采集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试验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泥浆输出阀,2、浆料存储箱,3、泥浆泵,4、粗糙度调节层,5、浆料槽角度测量指示铁片,6、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7、可活动橡胶带,8、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9、坐标纸,10、基座平台,11、浆料输送管,12、枕木,13、可调节坡面,14、木板,15、水平仪。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调控成灾因素的泥石流模拟试验装置,包括泥浆泵3、泥浆输出阀1、浆料存储箱2、浆料输送管11、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6、可活动橡胶带7、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8、基座平台10和数据采集板,所述浆料存储箱2设在所述基座平台上,所述浆料存储箱2通过浆料输送管11与所述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6连通,所述浆料输送管11上设有所述泥浆泵3和所述泥浆输出阀1,所述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6与所述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8通过所述可活动橡胶带7连通,所述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6和所述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8均倾斜设置,所述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6和所述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8与水平面的夹角小于90°,所述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8的底端开口朝向水平设置的数据采集板。
优选的,所述浆料输送管11为可变形的橡胶管道。
优选的,所述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8和/或所述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6为整段式结构或为由多段依次可拆卸串联组成。
优选的,所述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6的材料和所述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8的材料均为钢板。
优选的,所述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8和/或所述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6的槽面上铺设有粗糙度调节层4。
优选的,所述数据采集板包括水平设置的木板14以及铺设在所述木板14上的绘有网格的坐标纸9,所述木板14上设有水平仪15。
优选的,还包括可调节坡面13,所述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8和所述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6均设在所述可调节坡面13上。
优选的,所述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8和所述可调节坡面13之间以及所述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6的底部与所述可调节坡面13之间均设有枕木12。
优选的,所述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8和所述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6为V型槽,所述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8和/或所述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6的底部沿其槽壁的宽度方向设有浆料槽角度测量指示铁片5。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调控成灾因素的泥石流模拟试验方法,采用上述权利要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试验装置模拟泥石流的发生,包括以下步骤:
S01,制备泥浆混合物;
S02,将泥浆混合物注入所述浆料存储箱2,启动所述泥浆泵3,使泥浆依次经过所述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6和所述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8后落至数据采集板上;
S03,采集落至所述采集板上的泥浆的面积、体积以及分布情况;
S04,采用控制变量法,单一改变泥浆混合物中沙石的质量比、泥浆混合物中的含水率、所述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6的倾斜度、所述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8的倾斜度、所述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6和所述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8槽内粗糙度中的一种,多次重复上述S02和S03。
优选的,所述S02中,在启动所述泥浆泵3前,用水淋湿所述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6和所述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8。
以下为采用上述试验装置和试验方法进行试验的实施例:
本实施例中,以某泥石流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工程地质考察,沟道堆积物以洪坡积块石为主,堆积物主要由全强风化砂岩和泥质砂岩碎石构成,结构较为松散,最大粒径达1m,分布不均,一般粒径1~50cm,平均粒径10cm,呈棱角-次棱角状。采用1:2000相似配比,粗颗粒粒径应取0.005mm~0.5mm之间,通过晾干后进行筛分,选取一定的粒径的砂石来作为模拟泥石流的粗颗粒。如图2所示,采用三个并列设置的试验装置进行本实施例试验。
在本实施例中,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6纵向坡角取3°,从右往左3个通道中,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8纵向坡角分别取4°、8°、12°,粗糙度调节层4为塑料薄膜,泥石流浆料材料为1000g泥浆+300g砂;取试样用酒精灯烘干测得混合液的含水率为46.72%。混合液容重为1389.77kg/m3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控制变量法,改变泥石流浆料的含水量,其他变量不变来研究泥石流的形成以及泥石流的各表征参数。所以,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6纵向坡角取3°,从右往左3个通道中,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8纵向坡角分别取4°、8°、12°,粗糙度调节层4为塑料薄膜,泥石流材料为1000g泥浆+200g砂。取试样用酒精灯烘干测得混合液的含水率为50.61%。混合液容重为1345.91kg/m3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控制变量法,改变泥石流浆料的含水量,其他变量不变来研究泥石流的形成以及泥石流的各表征参数。所以,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6纵向坡角取3°,从右往左3个通道中,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8纵向坡角分别取4°、8°、12°,粗糙度调节层4为塑料薄膜,泥石流材料为1000g泥浆+100g砂。取试样用酒精灯烘干测得混合液的含水率为55.22%。混合液容重为1298.84kg/m3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控制变量法,改变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6纵向坡角,其他变量不变来研究泥石流的形成以及泥石流的各表征参数。所以,最左边通道和最右边通道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6纵向坡角取6°,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8纵向坡角分别取4°、12°,粗糙度调节层4取为塑料薄膜,泥石流材料为1000g泥浆+200g砂。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控制变量法,改变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6纵向坡角,其他变量不变来研究泥石流的形成以及泥石流的各表征参数。所以,最左边通道和最右边通道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6纵向坡角取9°,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8纵向坡角分别取4°、12°,粗糙度调节层4取为塑料薄膜,泥石流材料为1000g泥浆+200g砂。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控制变量法,改变泥石流浆料槽内粗糙度,其他变量不变来研究泥石流的形成以及泥石流的各表征参数。所以,最左边通道和最右边通道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6纵向坡角取6°,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8纵向坡角分别取4°、12°,粗糙度调节层4取为木板14,泥石流材料为1000g泥浆+200g砂。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控制变量法,改变泥石流浆料槽内粗糙度,其他变量不变来研究泥石流的形成以及泥石流的各表征参数。所以,最左边通道和最右边通道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6纵向坡角取9°,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8纵向坡角分别取4°、12°,粗糙度调节层4取为木板14,泥石流材料为1000g泥浆+200g砂。
通过本实施例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以含水量为变化量时,得到如下分析结果:取最左边泥石流模拟试验浆料槽,当含水率为46.72%时,泥石流在距流通区出口15.6cm处停止流动;当含水率为50.61%时,泥石流在距流通区出口7.9cm处停止流动由此可见当张家沟含水率小于50.61%时,未能形成堆积区。当含水率为54.6%时,泥石流从流通区出口流出,且堆积范围较小。由此可以推测出该泥石流沟泥石流临流的临界含水率位于50.61%~54.6%之间。同一含水率的泥石流在不同流通区坡角下,堆积区的堆积长度各不相同,形成区坡角越大,堆积长度越长。在同一通道下,不同含水率的泥石流形成的堆积区长度不同,含水率越大,堆积长度越长。同一含水率的泥石流在不同流通区坡角下,堆积区的宽度不同,坡角越大,堆积宽度越宽,但达到一定的含水率后,堆积宽度增幅减小。不同含水率的泥石流在同一通道下,堆积区的宽度不同,含水率越大,堆积宽度越宽。同一通道下,不同含水率的泥石流对堆积区的面积影响较大,含水率越高,堆积区面积越大。不同流通区坡角的通道,泥石流在堆积区的面积不同,流通区坡角越大,堆积区泥石流堆积面积越大。同一通道下,不同含水率的泥石流对堆积区长宽比影响较大,含水率越高,长宽比越大。但对任意通道而言,都存在某一含水率,当实际含水率大于临流含水率而小于某一含水率时,堆积区基本呈扇形,在范围内尽管堆积区面积随含水率增加而增大,但长宽比始终接近;当实际含水率大于某一含水率时,堆积区基本呈舌形。而且流通区坡角越小时,该含水率则越大。不同流通区坡角的通道,泥石流在堆积区的长宽比不同,流通区坡角越大,堆积区泥石流堆积长宽比越大,且主要体现在长度方向的增加,而宽度方向增加较少。
通过本实施例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以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6纵向坡角为变化量时,得到如下分析结果:当流通区坡角相同内,流速随形成区坡角的增大而增大。但随流通区的坡角不同,增加的量不同。当流通区坡度一定时,堆积区的宽度随形成区坡角的增大而增大,且在形成区坡角小于6°时,流通区坡角对堆积区宽度影响很小。在同一个形成区坡角下,流通区为12°坡角的堆积宽度小于流通区4°坡角。同一通道内,堆积区的堆积长度随形成区坡角的增大而增大。不同的通道内,在同一的形成区坡角下,流通区为12°坡角的堆积区的堆积长度大于流通区4°坡角的堆积区的堆积长度,且形成区坡角的变化对堆积区的堆积长度影响较大。流通区坡角相同时,堆积区的面积随形成区坡角的增大而增大。不同坡角的流通区通道内,在同一的形成区坡角下,流通区为12°坡角的堆积区的堆积面积大于流通区坡角4°。当流通区坡角较小时,堆积区长宽比随形成区角度增大而增大,当增大到某一角度后,长宽比基本保持不变。当流通区坡角较大时,堆积区长宽比随形成区角度增大而增大,当流通区为12°时,形成区从6°增加到9°,长宽比增加0.56,增涨率为0.19%;当形成区9°时,流通区从4°增加到12°,长宽比增加1.04,增涨率为0.13%,由此可见形成区比流通区对长宽比的增加更敏感。
通过本实施例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以泥石流浆料槽内粗糙度为变化量时,得到如下分析结果:流通区坡角相同条件下,堆积区堆积宽度随摩擦系数的增大而减小,随形成区的坡角增大而增大;且形成区坡角和流通区坡角越小,受摩擦系数的影响越大,表现为堆积宽度越小。形成区坡角相同而流通区坡角不同时,堆积宽度随摩擦系数的增大而减小,随流通区的坡角增大而增大。且随流通区坡角的增大,摩擦系数对堆积宽度的影响越小。流通区坡角相同形成区坡角不同时,堆积区堆积长度随摩擦系数的增大而减小,随形成区的坡角增大而增大;且形成区坡角、流通区坡角越小,堆积区堆积长度受摩擦系数的影响越大。形成区坡角相同流通区坡角不同时,堆积长度随摩擦系数的增大而减小,随流通区的坡角增大而增大。随流通区坡角的增大,摩擦系数对堆积长度的影响越小。流通区坡角相同形成区坡角不同时,堆积区面积随摩擦系数的增大而减小,随形成区的坡角增大而增大;形成区坡角、流通区坡角越小,堆积面积受摩擦系数的影响越大。流通区坡角不同而形成区坡角相同,堆积面积随摩擦系数的增大而减小,随流通区的坡角增大而增大。随流通区坡角的增大,摩擦系数对堆积面积的影响越小。当形成区和流通区坡角均较小时,长宽比随摩擦系数的增大而略有减小,但减小效应不明显;当形成区和流通区坡角均较大时,长宽比随摩擦系数的增大而略有增大,但增加效应不明显。总的来说,流通区粗糙程度对长宽比的影响不明显。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可调控成灾因素的泥石流模拟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泥浆泵(3)、泥浆输出阀(1)、浆料存储箱(2)、浆料输送管(11)、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6)、可活动橡胶带(7)、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8)、基座平台(10)和数据采集板,所述浆料存储箱(2)设在所述基座平台(10)上,所述浆料存储箱(2)通过浆料输送管(11)与所述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6)连通,所述浆料输送管(11)上设有所述泥浆泵(3)和所述泥浆输出阀(1),所述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6)与所述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8)通过所述可活动橡胶带(7)连通,所述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6)和所述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8)均倾斜设置,所述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6)和所述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8)与水平面的夹角小于90°,所述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8)的底端开口朝向水平设置的数据采集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控成灾因素的泥石流模拟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浆料输送管(11)为可变形的橡胶管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可调控成灾因素的泥石流模拟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8)和/或所述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6)为整段式结构或为由多段浆料槽依次可拆卸串联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可调控成灾因素的泥石流模拟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6)的材质和所述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8)的材质均为钢板。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可调控成灾因素的泥石流模拟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8)和/或所述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6)的槽面上铺设有粗糙度调节层(4)。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可调控成灾因素的泥石流模拟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采集板包括水平设置的木板(14)以及铺设在所述木板(14)上的绘有网格的坐标纸(9)。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可调控成灾因素的泥石流模拟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可调节坡面(13),所述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8)和所述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6)均设在所述可调节坡面(13)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可调控成灾因素的泥石流模拟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8)和所述可调节坡面(13)之间以及所述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6)的底部与所述可调节坡面(13)之间均设有枕木(12)。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可调控成灾因素的泥石流模拟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8)和所述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6)为V型槽,所述泥石流流通区浆料槽(8)和/或所述泥石流形成区浆料槽(6)的底部沿其槽壁的宽度方向设有浆料槽角度测量指示铁片(5)。
CN201620085779.6U 2016-01-28 2016-01-28 一种可调控成灾因素的泥石流模拟试验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3336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085779.6U CN205333623U (zh) 2016-01-28 2016-01-28 一种可调控成灾因素的泥石流模拟试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085779.6U CN205333623U (zh) 2016-01-28 2016-01-28 一种可调控成灾因素的泥石流模拟试验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333623U true CN205333623U (zh) 2016-06-22

Family

ID=563200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085779.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333623U (zh) 2016-01-28 2016-01-28 一种可调控成灾因素的泥石流模拟试验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333623U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10557A (zh) * 2016-01-28 2016-04-20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可调控成灾因素的泥石流模拟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CN108485295A (zh) * 2018-05-10 2018-09-04 北京师范大学 一种用于模拟泥石流实验的基础浆料的制备方法
CN108610646A (zh) * 2018-05-10 2018-10-02 北京师范大学 一种用于模拟泥石流实验的固体物料的制备方法
CN108751806A (zh) * 2018-05-10 2018-11-06 北京师范大学 一种用于泥石流模拟实验的基础浆料
CN108872532A (zh) * 2018-05-10 2018-11-23 北京师范大学 一种用于模拟泥石流实验的固体物料
CN109724773A (zh) * 2019-02-25 2019-05-07 南方科技大学 用于模拟海底泥石流对深水管缆作用力的试验方法及装置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10557A (zh) * 2016-01-28 2016-04-20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可调控成灾因素的泥石流模拟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CN108485295A (zh) * 2018-05-10 2018-09-04 北京师范大学 一种用于模拟泥石流实验的基础浆料的制备方法
CN108610646A (zh) * 2018-05-10 2018-10-02 北京师范大学 一种用于模拟泥石流实验的固体物料的制备方法
CN108751806A (zh) * 2018-05-10 2018-11-06 北京师范大学 一种用于泥石流模拟实验的基础浆料
CN108872532A (zh) * 2018-05-10 2018-11-23 北京师范大学 一种用于模拟泥石流实验的固体物料
CN108872532B (zh) * 2018-05-10 2019-10-22 北京师范大学 一种用于模拟泥石流实验的固体物料
CN108485295B (zh) * 2018-05-10 2019-10-22 北京师范大学 一种用于模拟泥石流实验的基础浆料的制备方法
CN108751806B (zh) * 2018-05-10 2019-10-22 北京师范大学 一种用于泥石流模拟实验的基础浆料
CN108610646B (zh) * 2018-05-10 2019-10-22 北京师范大学 一种用于模拟泥石流实验的固体物料的制备方法
CN109724773A (zh) * 2019-02-25 2019-05-07 南方科技大学 用于模拟海底泥石流对深水管缆作用力的试验方法及装置
CN109724773B (zh) * 2019-02-25 2021-08-24 南方科技大学 用于模拟海底泥石流对深水管缆作用力的试验方法及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333623U (zh) 一种可调控成灾因素的泥石流模拟试验装置
CN105510557A (zh) 一种可调控成灾因素的泥石流模拟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CN105527405A (zh) 一种泥石流汇江物理模拟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Fox et al. Measuring streambank erosion due to ground water seepage: correlation to bank pore water pressure, precipitation and stream stage
Verruijt Soil mechanics
Malet et al. Triggering conditions and mobility of debris flows associated to complex earthflows
Knappett Craig's soil mechanics
Schulz et al. Relations between hydrology and velocity of a continuously moving landslide—evidence of pore-pressure feedback regulating landslide motion?
Zhang et al. Aeolian processes over gravel beds: Field wind tunnel simul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atop the Mogao Grottoes, China
Jumikis Geology of soils of the newark (NJ) metropolitan area
Urciuoli et al. The Basento valley: a natural laboratory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cs of earthflows
CN205333624U (zh) 一种泥石流汇江物理模拟试验装置
Maghvan et al. Physical modeling of stone columns in unsaturated soil deposits
Zhao et al. Field infiltration of artificial irrigation into thick loess
Fattah et al. Erosion of dune sands stabilised by grouting with lime–silica fume mix
Maček et al. Lessons learned from 6 years of suction monitoring of the Slano blato landslide
Li et al. Geotechnical hazards assessment on wind-eroded desert embankment i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North China
Al-Homoud et al. Monitoring and analysis of settlement and stability of an embankment dam constructed in stages on soft ground
Xu et al.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shear behavior of an interlayer material based on laboratory and in situ shear tests
Gao et al. Study on treatment of loess landslide based on nanosilica and fly ash composite stabilizer filling fissures
Fraser et al. The utility of aggregate processing fines in the rehabilitation of dolomite quarries
CN112176803B (zh) 提高砂性土在路床中的压实度进而降低路基沉降的方法
Ahuchaogu et al. EVALUATION OF SEEPAGE LOSSES IN AN EARTH LINED CANAL: A CASE STUDY OF UNIVERSITY OF UYO FARM, UYO, NIGERIA.
Aziz et al. Suitable location of sheet pile under dam resting on sandy soil with cavity
Tehrani Developing a new instrumented soil column to study climate-induced ground movement in expansive soi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622

Termination date: 2018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