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292596U - 液压辅助驱动与制动能量回收系统 - Google Patents

液压辅助驱动与制动能量回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292596U
CN205292596U CN201620055584.7U CN201620055584U CN205292596U CN 205292596 U CN205292596 U CN 205292596U CN 201620055584 U CN201620055584 U CN 201620055584U CN 205292596 U CN205292596 U CN 20529259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rt
valves
way
valve
hydraulicch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05558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小华
李高志
蒋渊德
冯涛
宋大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li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Jili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li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Jili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62005558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29259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29259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292596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luid-Pressure Circu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液压辅助驱动与制动能量回收系统,旨在克服统后驱重型车辆在低附着系数路面及大坡度路面上无法满足动力性要求以及车辆频繁制动导致大量能量浪费的问题,其包括控制单元、取力装置、动力输入装置、液压泵组件、控制阀组、前轮液压执行机构、储油罐与蓄能器。控制单元和液压泵组件与控制阀组中的控制信号输入端、传感器的输出端电线连接;取力装置与动力输入装置采用万向节连接,动力输入装置采用液压泵组件输入轴与液压泵连接,液压泵组件依次和控制阀组的MG端口、MA端口、MB端口连接,控制阀组的D2端口、D3端口、D4端口、D5端口、T1端口、Acc端口依次和一号液压马达、二号液压马达、储油罐与蓄能器管路连接。

Description

液压辅助驱动与制动能量回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重型商用车及工程运输车辆上的能量回收系统,更确切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压辅助驱动与制动能量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后驱重型商用车及工程运输车辆工作环境复杂,经常会在沙地、泥泞及冰雪等低附着系数路面或大坡度路面上行驶,常出现驱动轮打滑、驱动力不足等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多将车辆驱动系统设计为机械四驱方案,然而该类型车辆在良好路面上行驶时会产生寄生功率,且车辆自重较大。另一种有良好应用前景的解决方案为采用技术成熟的液压驱动系统,通过在车辆前轮轮毂中安装低速大扭矩液压轮毂马达将车辆改装为四驱动力系统。该系统具有尺寸小、重量轻、功率密度大等优点。
在美国、日本以及欧洲一些国家,早在70世纪就提出了液压辅助驱动系统,如力士乐、波克兰、MAN等公司已相继推出用于工程车辆的液压辅助前轮系驱动系统。虽然这些系统的结构各异,但主要元件都包括液压泵、换向阀和液压马达等。在当前工程应用需求和液压驱动系统突出优势的驱动下,国内也逐渐开展了相关研究。如中国专利公布号为CN103790876A,公布日为2014-05-14,公开了一种闭式液压传动系统。中国专利公布号为CN104859424A,公布日为2015-08-26,公开了一种液压轮毂马达辅助驱动系统。二者虽然采用了不同的技术方案,但都属于采用液压泵与液压马达构成闭式回路进行前轮辅助驱动技术。虽然后者可满足工程应用中大流量要求,但是系统不能对车辆制动能量进行回收,高附着大坡度路面上,牵引力提高效果不理想。
另外,传统后驱重型车辆运动中动能较大,频繁制动时将导致制动器升温较快,不仅浪费了能量而且降低了制动器的寿命,甚至影响行车安全性。为解决这一问题,常用的方法是安装缓速器,虽然车辆的行车安全性得到提高,但是却无益于车辆能量使用效率的提高,且会使车辆成本增加,使车辆结构更加复杂。再生制动系统可提供部分(或全部)车辆需求制动力,降低制动器的使用频率,提供安全性,还能够回收部分车辆制动能量,使车辆燃油经济性得到提高。基于液压辅助驱动系统,添加蓄能器连接到泵-马达驱动回路,可将部分车辆动能转化为蓄能器的液压能实现能量回收。中国专利公布号为CN102619818A,公布日为2012-08-01,公开了一种允许能量回收的液压传动装置,该系统所用的关键驱动装置为二次液压元件,该元件结构尺寸大,安装成本高。中国专利公布号为CN103790875A,公布日为2014-05-14,公开了一种允许能量回收的液压传动系统,该系统可实现多种工作模式,然而文中通过电磁阀控制高压大流量油路的通断,而电磁阀的流量一般较小,无法满足实际中的流量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了现有技术存在的传统后驱重型商用车、工程运输车辆在低附着系数路面及大坡度路面上无法满足动力性要求以及车辆频繁制动导致大量能量浪费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液压辅助驱动与制动能量回收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所述的液压辅助驱动与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包括控制单元、取力装置、动力输入装置、液压泵组件、控制阀组、前轮液压执行机构、储油罐与蓄能器。
所述的液压泵组件包括液压泵组件输入轴、液压泵;
所述的前轮液压执行机构包括一号液压马达与二号液压马达;
控制单元通过电线和液压泵组件与控制阀组中的控制信号输入端、传感器的输出端连接;取力装置与动力输入装置采用万向节或花键副相连接,动力输入装置采用液压泵组件输入轴与液压泵同轴连接,液压泵组件依次采用管路和控制阀组上的MG端口、MA端口、MB端口连接,控制阀组上的D2端口、D3端口依次和一号液压马达的两个进出油口管路连接,控制阀组上的D4端口、D5端口依次和二号液压马达的两个进出油口管路连接,控制阀组上的T1端口、T2端口及T3端口采用管路与储油罐连接;控制阀组上的Acc端口与蓄能器管路连接。
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控制单元通过电线和液压泵组件与控制阀组中的控制信号输入端、传感器的输出端连接是指:
所述的液压泵组件包括一号三位三通电磁换向阀、二号三位三通电磁换向阀与液压泵排量传感器;所述的控制阀组包括一号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一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二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两位两通电液比例换向阀、三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四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二号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与蓄能器压力传感器。
控制单元通过电线和一号三位三通电磁换向阀、二号三位三通电磁换向阀、一号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一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二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两位两通电液比例换向阀、三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四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二号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的控制信号输入端连接,控制单元通过电线和液压泵排量传感器的输出端及蓄能器压力传感器的输出端连接。
技术方案中的控制单元采用型号为HY-TTC200-CD-538K-2.4M-WD00-000的控制单元,一号三位三通电磁换向阀的两端控制信号输入端分别采用电线和控制单元的引脚LA00、引脚LA01连接,二号三位三通电磁换向阀两端的控制信号输入端分别采用电线和控制单元的引脚LA02、引脚LA03连接,一号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的控制信号输入端采用电线和控制单元的引脚LA04连接,一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的控制信号输入端采用电线和控制单元引脚LA05连接,二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的控制信号输入端采用电线和控制单元的引脚LA06连接,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的控制信号输入端采用电线和控制单元的引脚LA07连接,两位两通电液比例换向阀的控制信号输入端采用电线和控制单元的引脚LA24连接,三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的控制信号输入端采用电线和控制单元的引脚LA25连接,四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的控制信号输入端采用电线和控制单元的引脚LA26连接,二号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的控制信号输入端采用电线和控制单元的引脚LA27连接;液压泵排量传感器的输出端采用电线和控制单元的引脚EAD00连接,蓄能器压力传感器的输出端采用电线和控制单元的引脚EAD01连接。
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液压泵组件还包括液压泵排量传感器、一号三位三通电磁换向阀、二号三位三通电磁换向阀、液压缸、补油泵、一号单向阀、一号溢流阀、二号单向阀、二号溢流阀与三号溢流阀。一号三位三通电磁换向阀的T端口和二号三位三通电磁换向阀的T端口管路相连并共同与储油罐采用液压管路连接,一号三位三通电磁换向阀的A端口和液压缸的一个油口管路连接,二号三位三通电磁换向阀的A端口和液压缸的另一个油口管路连接,一号三位三通电磁换向阀的P端口与二号三位三通电磁换向阀的P端口均采用管路和补油泵输出端口连接;补油泵与液压泵连接在同一根转子轴上;补油泵出油口和一号单向阀进油口、二号单向阀进油口、一号溢流阀出油口、二号溢流阀出油口、三号溢流阀的进油口及控制阀组中的MG端口管路连接,三号溢流阀的出油口和储油罐管路连接,补油泵进油口和储油罐管路连接;液压泵的两油口分别和控制阀组中的MA端口、MB端口管路连接。
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控制阀组包括三位三通液动换向阀、四号溢流阀、一号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一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一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二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二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三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五号溢流阀、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两位两通电液比例换向阀、三号单向阀、六号溢流阀、四号单向阀、三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四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四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五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五号单向阀、七号溢流阀、二号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六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与蓄能器压力传感器。
所述的三位三通液动换向阀的上控制端口与B端口采用管路连接在六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的A端口与一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的P端口之间,三位三通液动换向阀的下控制端口与A端口采用管路连接在六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的B端口和一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的T端口之间,三位三通液动换向阀的T端口和四号溢流阀的进油口管路连接,四号溢流阀的出油口与储油罐管路连接;一号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一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二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及二号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的P端口均通过管路和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的A端口连接,一号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的A端口与一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的控制端口管路连接,一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的A端口和端口D1、五号溢流阀的进油口及二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的控制端口X管路连接,五号溢流阀的输出端口和一号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的T端口管路连接,一号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的T端口、一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的T端口及二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的T端口均与储油罐管路连接;一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的B端口与二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的控制端口Y管路连接,二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的A端口、B端口依次和控制阀组的外接端口D2、外接端口D3管路连接,二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的A端口与三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的控制端口X管路连接,二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的B端口与三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的控制端口Y管路连接,三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的A端口、B端口依次和控制阀组的外接端口D4、外接端口D5管路连接,二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的P端口、三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的T端口通过管路和一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的A端口连接,二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的T端口、三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的P端口通过管路和一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的B端口连接,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的P端口与三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的P端口、四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的P端口及控制阀组的MG端口通过管路连接。
二号两位三通的A端口与六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的控制端口管路连接,二号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的T端口和六号溢流阀的出油口、三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的T端口、七号溢流阀出油口、五号单向阀出油口、四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的T端口与储油罐管路连接,六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的P端口与四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的A端口通过管路连接,此管路同时与三号单向阀的出油口连接,六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的T端口通过管路与五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的P端口连接,五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的T端口与七号溢流阀的进油口管路连接,五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的A端口与控制阀组的MB端口管路连接,五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的B端口与五号单向阀的进油口管路连接,四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的A端口、B端口依次通过管路和五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的控制端口X、控制端口Y连接,两位两通电液比例换向阀的P端口与六号溢流阀的进油口、四号单向阀的出油口及控制阀组的外接端口Acc管路连接,且在P端口和Acc端口之间安装有蓄能器压力传感器,两位两通电液比例换向阀的A端口通过管路与三号单向阀的进油口连接,四号单向阀进油口与四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的B端口管路连接,三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的A端口、B端口依次和四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的控制端口X、控制端口Y管路连接,四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的P端口与控制阀组的外接端口MA管路连接,四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的T端口被堵住不通油液。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液压辅助驱动与制动能量回收系统中集成在前轮的液压轮毂马达采用径向柱塞式马达,结构尺寸小,布置和安装方便,并且相比于液压泵/马达二次元件,成本低、技术成熟;
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液压辅助驱动与制动能量回收系统采用在低附着路面泵助力驱动,在高附着路面蓄能器助力驱动,根据实际路面条件,显著提高不同工况下车辆的牵引能力;
3.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液压辅助驱动与制动能量回收系统中蓄能器通过控制阀组连接到上述闭式传动回路中,除了可以在非紧急制动时回收车辆后轴的部分制动能量,还可以在车辆驻车时,通过启动发动机对蓄能器充能;
4.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液压辅助驱动与制动能量回收系统中控制阀组能够使系统工作在自由轮模式、泵驱动助力模式、蓄能器驱动助力模式、制动能量回收模式和驻车充能模式,使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液压辅助驱动与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具有良好的工况适应性;
5.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液压辅助驱动与制动能量回收系统,既可以在不同工况下增大整车动力,提高整车牵引效率;同时通过回收车辆制动能量可以在必要时释放能量辅助驱动车辆,降低了发动机的油耗,实现节能环保。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液压辅助驱动与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液压辅助驱动与制动能量回收系统中控制阀组的结构组成及自由轮模式下的各换向阀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液压辅助驱动与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在泵驱动助力模式下的各换向阀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液压辅助驱动与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在蓄能器驱动助力模式下的各换向阀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液压辅助驱动与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在蓄能器充能时各换向阀连接关系示意图,系统在此工作位置下可以实现非紧急制动时的制动能量回收模式或驻车充能模式;
图中:I.液压泵组件,Ⅱ.控制阀组,III.前轮液压执行机构,1.控制单元,2.取力装置,3.动力输入装置,4.液压泵组件输入轴,5.一号三位三通电磁换向阀,6.二号三位三通电磁换向阀,7.液压缸,8.液压泵,9.补油泵,10.一号单向阀,11.一号溢流阀,12.二号单向阀,13.二号溢流阀,14.三号溢流阀,15.储油罐,16.蓄能器,17.一号液压马达,18.左前轮,19.二号液压马达,20.右前轮,22.三位三通液动换向阀,23.四号溢流阀,24.一号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25.一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26.一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27.二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28.二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29.三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30.五号溢流阀,31.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32.两位两通电液比例换向阀,33.三号单向阀;34.六号溢流阀,35.四号单向阀,36.三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37.四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38.四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39.五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40.五号单向阀,41.七号溢流阀,42.二号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43.六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s.液压泵排量传感器,Pacc.蓄能器压力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描述:
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液压辅助驱动与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包括控制单元1、取力装置2、动力输入装置3、液压泵组件I、控制阀组Ⅱ、前轮液压执行机构III、储油罐15与蓄能器16。
液压泵组件I包括液压泵排量传感器s、液压泵组件输入轴4、一号三位三通电磁换向阀5、二号三位三通电磁换向阀6、液压缸7、液压泵8、补油泵9、一号单向阀10、一号溢流阀11、二号单向阀12、二号溢流阀13、三号溢流阀14。
前轮液压执行机构III包括一号液压马达17与二号液压马达19。
参阅图1与图2,控制单元1通过电线和一号三位三通电磁换向阀5、二号三位三通电磁换向阀6、一号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24、一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26、二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28、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31、两位两通电液比例换向阀32、三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36、四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38、二号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42的控制信号输入端、液压泵排量传感器s输出端以及蓄能器压力传感器Pacc输出端连接。为使附图内容简单明晰,图中省略了控制信号连接线。控制单元1的具体选型应依实际情况而定,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所应用的范围在此以型号为HY-TTC200-CD-538K-2.4M-WD00-000的控制单元作为一个实施例。一号三位三通电磁换向阀5为电磁换向阀,电磁铁操纵,弹簧复位,其两端控制信号输入端分别通过电线和控制单元1的引脚LA00、LA01连接。二号三位三通电磁换向阀6为电磁换向阀,电磁铁操纵,弹簧复位,其两端控制信号输入端分别通过电线和控制单元1的引脚LA02、LA03连接。一号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24为电磁换向阀,电磁铁操纵,弹簧复位,其控制信号输入端通过电线和控制单元1的引脚LA04连接。一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26为电磁换向阀,电磁铁操纵,弹簧复位,其控制信号输入端通过电线和控制单元1引脚LA05连接。二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28为电磁换向阀,电磁铁操纵,弹簧复位,其控制信号输入端通过电线和控制单元1的引脚LA06连接。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31为电磁换向阀,电磁铁操纵,弹簧复位,其控制信号输入端通过电线和控制单元1的引脚LA07连接。两位两通电液比例换向阀32控制信号输入端通过电线和控制单元1的引脚LA24连接。三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36控制信号输入端通过电线和控制单元1的引脚LA25连接。四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38控制信号输入端通过电线和控制单元1的引脚LA26连接。二号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42控制信号输入端通过电线和控制单元1的引脚LA27连接。液压泵排量传感器s输出端通过电线和控制单元1的引脚EAD00连接。蓄能器压力传感器Pacc输出端通过电线和控制单元1的引脚EAD01连接。
参阅图1,取力装置2可以为一组或多组变速齿轮,与发动机曲轴或变速器连接来取力,取力装置2和动力输入装置3之间采用万向节或花键副机械连接,动力输入装置3与液压泵组件输入轴4的一端连接,液压泵组件输入轴4的另一端与液压泵8同轴连接,取力装置2和动力输入装置3为系统中液压泵8和补油泵9提供动力,液压泵8和补油泵9为同轴泵。液压泵8是双向作用的柱塞式变量泵,液压泵8通过液压泵组件输入轴4获取动力,为所述系统中一号液压马达17和二号液压马达19或蓄能器16提供高压油液。一号三位三通电磁换向阀5的T端口和二号三位三通电磁换向阀6的T端口管路相连,然后共同通过液压管道接到储油罐15。一号三位三通电磁换向阀5的A端口和液压缸7的一个油口管路连接,二号三位三通电磁换向阀6的A端口和液压缸7的另一个油口管路连接。一号三位三通电磁换向阀5的P端口和二号三位三通电磁换向阀6的P端口均通过管路和补油泵9输出端口连接。通过控制单元1输出PWM控制命令,控制一号三位三通电磁换向阀5和二号三位三通电磁换向阀6的工作位置,从而改变液压缸7活塞的位移,进而改变液压泵8斜盘倾角,实现排量调节的目的,通过液压泵排量传感器s获取液压泵8的实际排量。当一号三位三通电磁换向阀5和二号三位三通电磁换向阀6均处于I位时,此时断开了液压缸7同补油泵9之间的油路,液压泵8的排量为0;当一号三位三通电磁换向阀5和二号三位三通电磁换向阀6均处于II位时,此时液压缸7活塞两端的液压处于保压状态,保持液压泵8的排量稳定;当一号三位三通电磁换向阀5处于III位,二号三位三通电磁换向阀6处于I位时,液压缸7的活塞在液压油液的推动下向下移动,此时液压泵8的排量信号值在[01]范围逐渐增大;当一号三位三通电磁换向阀5处于I位,二号三位三通电磁换向阀6处于III位时,液压缸7的活塞上移,此时液压泵8的排量信号值在[-10]范围逐渐增大。补油泵9是与液压泵8连接在同一根转子轴的单向定量泵,从储油罐15吸油为液压系统油路和变量泵提供稳定油液。
参阅图1,补油泵9出油口和一号单向阀10进油口、二号单向阀12进油口、一号溢流阀11出油口、二号溢流阀13出油口、三号溢流阀14进油口以及MG端口管路连接。一号单向阀10和二号单向阀12用于只允许油液从补油泵9流向系统主油路,一号溢流阀11和二号溢流阀13用于限制主油路的最高压力。一号溢流阀11和二号溢流阀13的设定压力依系统而定,在此设定的临界压力为420bar。三号溢流阀14连接在补油泵9出口和储油罐15之间,限制补油泵出口压力,在此设定的临界压力为30bar。补油泵9进油口和储油罐15管路连接。液压泵8两油口分别和MA端口、MB端口管路连接。蓄能器16为气体隔离式蓄能器,通过Acc端口与控制阀组II连接,可以储存或释放高压油液,在此设定蓄能器16的最高工作压力为400bar,最低工作压力为240bar,预充压力200bar。一号液压马达17和二号液压马达19均为径向柱塞式双向定量马达,分别与左前轮18、右前轮20之间采用花键副连接或同轴连接。一号液压马达17两油口分别与D2、D3端口管路连接;二号液压马达19两油口分别与D4、D5端口管路连接;一号液压马达17和二号液压马达19的壳体泄流端口通过管路和D1端口连接。一号液压马达17和二号液压马达19两油口都既可以作为进油口,又可以作为出油口工作,但连接时须注意马达旋转方向,两液压马达在确保车辆向前行驶时,一号液压马达17进出油口分别和D2端口、D3端口连接,二号液压马达19进出油口分别和D5端口、D4端口连接。端口T1端口、T2端口以及T3端口分别通过液压管道连接到储油罐15。
参阅图1与图2,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液压辅助驱动与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的控制阀组Ⅱ包括三位三通液动换向阀22、四号溢流阀23、一号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24、一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25、一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26、二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27、二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28、三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29、五号溢流阀30、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31、两位两通电液比例换向阀32、三号单向阀33、六号溢流阀34、四号单向阀35、三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36、四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37、四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38、五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39、五号单向阀40、七号溢流阀41、二号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42、六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43、蓄能器压力传感器Pacc。
图中所示的MG端口、MA端口、MB端口、T1端口、T2端口、T3端口、D1端口、D2端口、D3端口、D4端口、D5端口、Acc端口为控制阀组Ⅱ的外接端口。所述的液压辅助驱动与制动能量回收系统中各类阀及蓄能器均为标准件。
参阅图2,三位三通液动换向阀22作为冲洗阀,其上控制端口和B端口连接在六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43的A端口和一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25的P端口之间,其下控制端口和A端口连接在六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43的B端口和一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25的T端口之间,三位三通液动换向阀22的T端口和四号溢流阀23进油口管路连接,四号溢流阀23出油口和T1端口管路连接。当六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43的A端口和B端口之间有较大压差时,低压路油液通过三位三通液动换向阀22的端口T经由四号溢流阀23输出到控制阀组Ⅱ的端口T1,四号溢流阀23作为背压阀,设定的临界压力为25bar。三位三通液动换向阀22和四号溢流阀23构成液压系统中的冷却回路。一号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24、一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26、二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28以及二号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42的P端口均通过管路和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31的A端口连接。一号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24的A端口和一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25的控制端口管路连接。一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26的A端口与端口D1、五号溢流阀30进油口以及二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27的控制端口X管路连接,五号溢流阀30输出端口和一号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24的T端口管路连接。一号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24的T端口、一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26的T端口及二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28的T端口均通过管路共同连接到控制阀组Ⅱ的外接端口T2。一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26的B端口与二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27的控制端口Y管路连接。二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27的A,B端口分别和控制阀组Ⅱ的外接端口D2,D3管路连接。二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28的A端口与三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29的控制端口X管路连接,二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28的B端口与三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29的控制端口Y管路连接。三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29的A端口、B端口分别和控制阀组21的外接端口D4、端口D5管路连接。二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27的P端口、三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29的T端口通过管路和一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25的A端口连接,二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27的T端口、三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29的P端口通过管路和一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25的B端口连接。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31的P端口与三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36的P端口、四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38的P端口以及控制阀组21的MG端口通过管路连接。
参阅附图2,二号两位三通42的A端口与六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43的控制端口管路连接。二号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42的T端口与六号溢流阀34出油口、三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36的T端口、七号溢流阀41出油口、五号单向阀40出油口、四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38的T端口以及控制阀组Ⅱ的T3端口管路连接。六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43的P端口与四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37的A端口通过管路连接,此管路同时与三号单向阀33的出油口连接,六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43的T端口通过管路与五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39的P端口连接。五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39的T端口与七号溢流阀41进油口管路连接,实施例中七号溢流阀41设定的临界压力为30bar,五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39的A端口与控制阀组Ⅱ的MB端口管路连接,五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39的B端口与五号单向阀40进油口管路连接。四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38的A端口、B端口分别通过管路和五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39控制端口X、控制端口Y连接。两位两通电液比例换向阀32是电液比例换向阀,其P端口与六号溢流阀34的进油口、四号单向阀35出油口以及控制阀组Ⅱ的外接端口Acc管路连接,且在P端口和Acc端口之间安装有蓄能器压力传感器Pacc。两位两通电液比例换向阀32的A端口通过管路连接三号单向阀33的进油口。四号单向阀35进油口与四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37的B端口管路连接。三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36的A端口、B端口分别通过管路连接至四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37的控制端口X、控制端口Y口。四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37的P端口通过管路连接至控制阀组21的外接端口MA,四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37的T端口被堵住不通油液。六号溢流阀34用来限制蓄能器16油口的压力,实施例中设定的临界压力为400bar。
参阅图2,自由轮模式下由控制单元1输出控制命令,一号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24保持在左位,一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26保持在上位,二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28保持在下位,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31保持在下位,三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36保持在左位,四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38保持在下位,二号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42保持在左位,两位两通电液比例换向阀32保持在右位。一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25由复位弹簧作动保持在II位,六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43由复位弹簧作动保持在下位;同理,二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27保持在I位,三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29保持在I位,四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37保持在左位,五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39保持在上位。此时一号液压马达17两端D2、D3连通,二号液压马达19两端D4、D5连通。
参阅图3,图中所示的液压辅助驱动与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工作于泵驱动助力模式。同时,控制单元1通过控制一号三位三通电磁换向阀5、二号三位三通电磁换向阀6的工作位置来控制液压缸7的活塞位移,从而改变液压泵8的斜盘开度来实现泵的变排量调节,改变液压泵8出油口的流量从而实现对前轮轮速的控制;并且前进助力模式下液压泵8的排量信号值在[01]范围内,后退助力模式下液压泵8的排量信号值在[-10]范围内变化。由控制单元1输出控制命令,一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26切换至下位,二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28切换至上位;二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27在Y端口控制端油液的作用下切换至II位,同理,三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29切换至II位;其它元件(如其余换向阀、液压泵8、一号液压马达17、二号液压马达19等)的工作位置不变。在泵驱动助力模式下,液压泵8、四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37、六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43、一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25、二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27、一号液压马达17、五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39形成闭式回路,实现辅助驱动一号液压马达17,进而带动左前轮18前进行驶;同理液压泵8、四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37、六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43、一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25、三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29、二号液压马达19、五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39形成闭式回路,实现辅助驱动二号液压马达19,近而带动右前轮20前进行驶。
参阅图4,图中所示的液压辅助驱动与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工作于蓄能器驱动助力模式。控制单元1通过控制一号三位三通电磁换向阀5和二号三位三通电磁换向阀6均处于I位时,此时断开了液压缸7同补油泵9之间的油路,此时液压泵8的排量为0。控制单元1输出信号改变三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36、四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38的工作位置,此时三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36切换至右位,四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38切换至上位;在控制油液的作用下,来自补油泵9的MG端口输出油液分别经过三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36、四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38流至四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37、五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39的Y控制端口,因此,四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37处于右位,P端口、B端口接通,A端口、T端口接通,但T端口被堵住;五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39处于下位,P、B接通,A端口、T端口接通。控制单元1输出控制命令,一号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24切换至左位,一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26切换至下位,二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28切换至上位,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31切换至下位,二号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42切换至左位,两位两通电液比例换向阀32切换至左位;一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25由复位弹簧作动保持在II位,六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43由复位弹簧作动保持在下位;此外,二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27在Y端口控制端油液的作用下切换至II位,同理,三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29保持在II位,四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37保持在右位,五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39保持在上位。此时二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27和三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29的P端口、A端口相连通,B端口、T端口相连通。其它元件(如一号液压马达17、二号液压马达19等)的工作位置不变。
参阅图4,在蓄能器驱动助力模式下,蓄能器16、两位两通电液比例换向阀32、三号单向阀33、六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43、一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25、二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27、一号液压马达17、五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39、五号单向阀40形成开式回路,实现蓄能器16辅助驱动一号液压马达17,近而带动左前轮18前进行驶;同理,蓄能器16、两位两通电液比例换向阀32、三号单向阀33、六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43、一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25、三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29、二号液压马达19、五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39、五号单向阀40形成开式回路,实现蓄能器16辅助驱动二号液压马达19,近而带动右前轮20前进行驶。当蓄能器16需要在车辆后退时辅助驱动时,仅通过控制单元1输出控制命令,使二号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42处于右位,则由于控制油液的作用,六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43处于上位,蓄能器辅助驱动一号液压马达17、二号液压马达19,分别带动左前轮18、右前轮20后退行驶。需要说明的是,当需要蓄能器16驱动助力时,需对蓄能器压力传感器Pacc得到的蓄能器压力进行分析判断,当蓄能器16此时的工作压力大于其最低工作压力时,蓄能器16才可以进行蓄能器驱动助力,提高车辆的牵引能力;当蓄能器16此时的工作压力小于其最低工作压力时,两位两通电液比例换向阀32切换至右位的关闭状态,此时车辆恢复到自由轮模式。
参阅图5,图中所示的液压辅助驱动与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在蓄能器充能时的换向阀连接关系,这一模式可以实现非紧急制动时的制动能量回收模式或驻车充能模式;控制单元1通过控制一号三位三通电磁换向阀5切换至III位,二号三位三通电磁换向阀6切换至II位,来控制液压缸7的活塞位移,从而改变液压泵8的斜盘开度来实现泵的变排量调节,并且此时液压泵8的排量信号值在[01]范围内。控制单元1输出信号改变三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36、四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38的工作位置,此时三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36切换至右位,四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38切换至上位;补油泵9的输出油液通过MG端口后分别经过三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36、四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38流至四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37、五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39的Y控制端口,在控制油液的作用下,因此,四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37处于右位,P端口、B端口接通,A端口、T端口接通,但T端口被堵住;五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39处于下位,P端口、B端口接通,A端口、T端口接通。控制单元1输出控制命令,将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31切换至上位,此时,切断了MG端口输出油路和一号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24的P端口、一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26的P端口、二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28的P端口、二号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42的P端口的油路连接。控制单元1输出控制命令,将一号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24切换至左位,一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26切换至上位,二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28切换至下位,二号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42切换至左位,两位两通电液比例换向阀32切换至右位;一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25由复位弹簧作动保持在II位,六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43由复位弹簧作动保持在下位;同理,一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25切换至II位,二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27切换至I位,三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29切换至I位。此时一号液压马达17两端D2、D3连通,二号液压马达19两端D4、D5连通;一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25的A端口通过油管和二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27的P端口、三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29的T端口相连接,油路被堵住;一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25的B端口通过油管和二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27的T端口、三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29的P端口相连,油路被堵住。
参阅图5,在非紧急制动时的制动能量回收模式下可实现补油泵9从储油罐15吸油,对液压泵8供油,液压泵8、四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37、四号单向阀35、蓄能器16的开式蓄能器充能回路。此时七号溢流阀41可保证补油泵9出口的压力,避免MB端口通过五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39直接连到储油罐15,否则补油泵9出口的压力较小,不能实现对液压泵8排量的调节。另外由于补油泵9排量小于液压泵8的排量,所以,在对蓄能器充能时,液压泵8的排量要不大于补油泵9,防止液压泵8进油口出现真空。在车辆爬长坡、大坡度路面时,由于蓄能器16具有短时放能的特性,可在短距离内实现爬坡能力的提高,为了能够多次使用蓄能器16助力,选择驻车并对蓄能器16进行充能,即液压系统处于驻车充能模式。此时液压系统,包括控制阀组21的各种阀工作状态均与制动能量回收模式下相同。需要说明的是,在蓄能器16充能时,需对蓄能器压力传感器Pacc得到的蓄能器压力进行分析判断,当蓄能器16此时的工作压力小于其最高工作压力时,液压泵8输出的油液进入蓄能器16进行充液;当蓄能器16此时的工作压力等于其最高工作压力时,液压泵8输出的油液经六号溢流阀34溢流,此时可以提供持续恒定的液压再生制动力。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液压辅助驱动与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可以实现自由轮模式、泵驱动助力模式、蓄能器驱动助力模式、制动能量回收模式和驻车充能模式,各工作模式下控制阀组21中各换向阀的工作位置如下表1所示:
表1各工作模式下换向阀的工作位置
本液压辅助驱动与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的原理特点:
1.控制单元1根据车速、加速踏板位置、制动踏板位置、蓄能器16的压力、路面附着条件等信号决定系统的工作模式,通过切换控制阀组Ⅱ中各换向阀的工作位置来实现不同的工作模式,
2.当车辆行驶在低附着系数路面或爬坡时,由控制单元1切换控制阀组Ⅱ中各换向阀的工作位置,使系统工作于泵驱动助力模式,此时车辆前轮变为驱动轮,增加了车辆牵引力。通过控制一号三位三通电磁换向阀5、二号三位三通电磁换向阀6的工作位置来调节液压泵8的排量,以满足驾驶需求。
3.当车辆在良好路面行驶时,液压辅助驱动与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工作于自由轮模式,此时前轮为从动轮,这有助于提高整车牵引效率。
4.当车辆在高附着大坡度路面行驶时,液压辅助驱动与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可选择蓄能器驱动助力模式,此时车辆前轮变为驱动轮,提高了车辆爬坡能力。并且当坡面较长时,蓄能器16只能短时放能辅助驱动,因此可以选择驻车充能模式,通过多次停车对蓄能器16充能再进入蓄能器驱动助力模式,实现车辆爬上更大的坡面。
5.当车辆非紧急制动时,根据制动踏板的位置信号,合理分配传统制动力与蓄能器再生制动力,液压辅助驱动与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工作于制动能量回收模式,通过后轴传动系统回收部分后轴的制动动能,可以实现节能作用,通过对部分制动能量进行回收再利用有助于降低油耗。
根据以上所述的系统原理特点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在传统后轮驱动车辆基础上,添加了一套液压辅助驱动与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可使改造后的车辆具有自由轮模式、泵驱动助力模式、蓄能器驱动助力模式、制动能量回收模式和驻车充能模式。既可以增大整车动力,提高整车牵引效率;同时通过回收部分车辆制动能量,降低了发动机的油耗,实现节能环保;且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液压辅助驱动与制动能量回收系统能够满足实际工程要求,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Claims (5)

1.一种液压辅助驱动与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液压辅助驱动与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包括控制单元(1)、取力装置(2)、动力输入装置(3)、液压泵组件(I)、控制阀组(Ⅱ)、前轮液压执行机构(III)、储油罐(15)与蓄能器(16);
所述的液压泵组件(I)包括液压泵组件输入轴(4)、液压泵(8);
所述的前轮液压执行机构(III)包括一号液压马达(17)与二号液压马达(19);
控制单元(1)通过电线和液压泵组件(I)与控制阀组(Ⅱ)中的控制信号输入端、传感器的输出端连接;取力装置(2)与动力输入装置(3)采用万向节或花键副相连接,动力输入装置(3)采用液压泵组件输入轴(4)与液压泵(8)同轴连接,液压泵组件(I)依次采用管路和控制阀组(Ⅱ)上的MG端口、MA端口、MB端口连接,控制阀组(Ⅱ)上的D2端口、D3端口依次和一号液压马达(17)的两个进出油口管路连接,控制阀组(Ⅱ)上的D4端口、D5端口依次和二号液压马达(19)的两个进出油口管路连接,控制阀组(Ⅱ)上的T1端口、T2端口及T3端口采用管路与储油罐(15)连接;控制阀组(Ⅱ)上的Acc端口与蓄能器(16)管路连接。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辅助驱动与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单元(1)通过电线和液压泵组件(I)与控制阀组(Ⅱ)中的控制信号输入端、传感器的输出端连接是指:
所述的液压泵组件(I)包括一号三位三通电磁换向阀(5)、二号三位三通电磁换向阀(6)与液压泵排量传感器(s);
所述的控制阀组(Ⅱ)包括一号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24)、一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26)、二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28)、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31)、两位两通电液比例换向阀(32)、三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36)、四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38)、二号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42)与蓄能器压力传感器(Pacc);
控制单元(1)通过电线和一号三位三通电磁换向阀(5)、二号三位三通电磁换向阀(6)、一号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24)、一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26)、二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28)、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31)、两位两通电液比例换向阀(32)、三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36)、四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38)与二号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42)的控制信号输入端连接,控制单元(1)通过电线和液压泵排量传感器(s)的输出端及蓄能器压力传感器(Pacc)的输出端连接。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压辅助驱动与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单元(1)采用型号为HY-TTC200-CD-538K-2.4M-WD00-000的控制单元,一号三位三通电磁换向阀(5)的两端控制信号输入端分别采用电线和控制单元(1)的引脚LA00、引脚LA01连接,二号三位三通电磁换向阀(6)两端的控制信号输入端分别采用电线和控制单元(1)的引脚LA02、引脚LA03连接,一号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24)的控制信号输入端采用电线和控制单元(1)的引脚LA04连接,一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26)的控制信号输入端采用电线和控制单元(1)引脚LA05连接,二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28)的控制信号输入端采用电线和控制单元(1)的引脚LA06连接,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31)的控制信号输入端采用电线和控制单元(1)的引脚LA07连接,两位两通电液比例换向阀(32)的控制信号输入端采用电线和控制单元(1)的引脚LA24连接,三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36)的控制信号输入端采用电线和控制单元(1)的引脚LA25连接,四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38)的控制信号输入端采用电线和控制单元(1)的引脚LA26连接,二号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42)的控制信号输入端采用电线和控制单元(1)的引脚LA27连接;液压泵排量传感器(s)的输出端采用电线和控制单元(1)的引脚EAD00连接,蓄能器压力传感器(Pacc)的输出端采用电线和控制单元(1)的引脚EAD01连接。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辅助驱动与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液压泵组件(I)还包括液压泵排量传感器(s)、一号三位三通电磁换向阀(5)、二号三位三通电磁换向阀(6)、液压缸(7)、补油泵(9)、一号单向阀(10)、一号溢流阀(11)、二号单向阀(12)、二号溢流阀(13)与三号溢流阀(14);
一号三位三通电磁换向阀(5)的T端口和二号三位三通电磁换向阀(6)的T端口管路相连并共同与储油罐(15)采用液压管路连接,一号三位三通电磁换向阀(5)的A端口和液压缸(7)的一个油口管路连接,二号三位三通电磁换向阀(6)的A端口和液压缸(7)的另一个油口管路连接,一号三位三通电磁换向阀(5)的P端口与二号三位三通电磁换向阀(6)的P端口均采用管路和补油泵(9)输出端口连接;补油泵(9)与液压泵(8)连接在同一根转子轴上;补油泵(9)出油口和一号单向阀(10)进油口、二号单向阀(12)进油口、一号溢流阀(11)出油口、二号溢流阀(13)出油口、三号溢流阀(14)进油口及控制阀组(Ⅱ)中的MG端口管路连接,三号溢流阀(14)的出油口和储油罐(15)管路连接,补油泵(9)进油口和储油罐(15)管路连接;液压泵(8)的两油口分别和控制阀组(Ⅱ)中的MA端口、MB端口管路连接。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辅助驱动与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阀组(Ⅱ)包括三位三通液动换向阀(22)、四号溢流阀(23)、一号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24)、一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25)、一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26)、二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27)、二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28)、三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29)、五号溢流阀(30)、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31)、两位两通电液比例换向阀(32)、三号单向阀(33)、六号溢流阀(34)、四号单向阀(35)、三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36)、四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37)、四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38)、五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39)、五号单向阀(40)、七号溢流阀(41)、二号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42)、六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43)与蓄能器压力传感器(Pacc);
所述的三位三通液动换向阀(22)的上控制端口与B端口采用管路连接在六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43)的A端口与一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25)的P端口之间,三位三通液动换向阀(22)的下控制端口与A端口采用管路连接在六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43)的B端口和一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25)的T端口之间,三位三通液动换向阀(22)的T端口和四号溢流阀(23)的进油口管路连接,四号溢流阀(23)的出油口与储油罐(15)管路连接;一号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24)、一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26)、二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28)及二号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42)的P端口均通过管路和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31)的A端口连接,一号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24)的A端口与一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25)的控制端口管路连接,一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26)的A端口和端口D1、五号溢流阀(30)进油口及二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27)的控制端口X管路连接,五号溢流阀(30)的输出端口和一号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24)的T端口管路连接,一号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24)的T端口、一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26)的T端口及二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28)的T端口均与储油罐(15)管路连接;一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26)的B端口与二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27)的控制端口Y管路连接,二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27)的A端口、B端口依次和控制阀组(Ⅱ)的外接端口D2、外接端口D3管路连接,二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28)的A端口与三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29)的控制端口X管路连接,二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28)的B端口与三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29)的控制端口Y管路连接,三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29)的A端口、B端口依次和控制阀组(Ⅱ)的外接端口D4、外接端口D5管路连接,二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27)的P端口、三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29)的T端口通过管路和一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25)的A端口连接,二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27)的T端口、三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29)的P端口通过管路和一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25)的B端口连接,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31)的P端口与三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36)的P端口、四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38)的P端口及控制阀组(Ⅱ)的MG端口通过管路连接;
二号两位三通(42)的A端口与六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43)的控制端口管路连接,二号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42)的T端口和六号溢流阀(34)出油口、三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36)的T端口、七号溢流阀(41)出油口、五号单向阀(40)出油口、四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38)的T端口与储油罐(15)管路连接,六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43)的P端口与四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37)的A端口通过管路连接,此管路同时与三号单向阀(33)的出油口连接,六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43)的T端口通过管路与五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39)的P端口连接,五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39)的T端口与七号溢流阀(41)的进油口管路连接,五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39)的A端口与控制阀组(Ⅱ)的MB端口管路连接,五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39)的B端口与五号单向阀(40)进油口管路连接,四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38)的A端口、B端口依次通过管路和五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39)控制端口X、控制端口Y连接,两位两通电液比例换向阀(32)的P端口与六号溢流阀(34)的进油口、四号单向阀(35)出油口及控制阀组(Ⅱ)的外接端口Acc管路连接,且在P端口和Acc端口之间安装有蓄能器压力传感器(Pacc),两位两通电液比例换向阀(32)的A端口通过管路与三号单向阀(33)的进油口连接,四号单向阀(35)进油口与四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37)的B端口管路连接,三号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36)的A端口、B端口依次和四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37)的控制端口X、控制端口Y管路连接,四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37)的P端口与控制阀组(Ⅱ)的外接端口MA管路连接,四号两位四通液动换向阀(37)的T端口被堵住不通油液。
CN201620055584.7U 2016-01-21 2016-01-21 液压辅助驱动与制动能量回收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29259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055584.7U CN205292596U (zh) 2016-01-21 2016-01-21 液压辅助驱动与制动能量回收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055584.7U CN205292596U (zh) 2016-01-21 2016-01-21 液压辅助驱动与制动能量回收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292596U true CN205292596U (zh) 2016-06-08

Family

ID=564289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055584.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292596U (zh) 2016-01-21 2016-01-21 液压辅助驱动与制动能量回收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29259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59978A (zh) * 2016-01-21 2016-04-06 吉林大学 液压辅助驱动与制动能量回收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59978A (zh) * 2016-01-21 2016-04-06 吉林大学 液压辅助驱动与制动能量回收系统
CN105459978B (zh) * 2016-01-21 2018-05-15 吉林大学 液压辅助驱动与制动能量回收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59804B (zh) 轮毂马达液压混合动力系统
CN103407449B (zh) 一种液压辅助驱动与制动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3569098B (zh) 液压辅助驱动和制动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3568810B (zh) 可以能量回收的轮毂马达液压辅助驱动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6939909B (zh) 一种集成液压起动机的液压辅助驱动系统
CN104859424B (zh) 液压轮毂马达辅助驱动系统
CN203528285U (zh) 可以能量回收的轮毂马达液压辅助驱动系统
CN105459978B (zh) 液压辅助驱动与制动能量回收系统
CN201320956Y (zh) 公交汽车四轮全驱动液压混合动力传动装置
CN108128212A (zh) 一种电动汽车用液压辅助驱动/制动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9080454A (zh) 一种降低电机功率的电液驱动系统
CN103790876B (zh) 一种闭式液压传动系统
CN108412825B (zh) 一种纯电动压缩式垃圾车上装设备闭式变转速泵控液压系统
CN107906060A (zh) 具有能量回收释放功能的车辆并联式液压混合动力系统及其方法
CN205292596U (zh) 液压辅助驱动与制动能量回收系统
CN203439027U (zh) 一种液压辅助驱动与制动系统
CN201922928U (zh) 抛雪机液压行走差速装置
CN203651750U (zh) 液压辅助驱动和制动系统
CN206708120U (zh) 一种集成液压起动机的液压辅助驱动系统
CN201333921Y (zh) 一种公交汽车四轮全驱动液压混合动力传动装置
CN100572128C (zh) 液压传动蓄能汽车
CN204659440U (zh) 液压轮毂马达辅助驱动系统
CN105437947B (zh) 无轨胶轮指挥车
CN205273184U (zh) 无轨胶轮指挥车静液压四驱系统
CN107237787A (zh) 一种采用闭式液压驱动系统的烟草收获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608

Termination date: 2019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