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287244U - 基于移动终端的用于治疗慢性疼痛的治疗装置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基于移动终端的用于治疗慢性疼痛的治疗装置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287244U
CN205287244U CN201520917609.5U CN201520917609U CN205287244U CN 205287244 U CN205287244 U CN 205287244U CN 201520917609 U CN201520917609 U CN 201520917609U CN 205287244 U CN205287244 U CN 2052872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module
mobile terminal
constant current
treat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91760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慈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Terahertz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ne Tai T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Of Shenzhe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ne Tai T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Of Shenzhen filed Critical One Tai T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Of Shenzhen
Priority to CN20152091760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2872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2872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28724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用于治疗慢性疼痛的装置及系统,所述恒定电流发生模块连接所述控制模块和所述电源模块,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恒定电流发生模块产生恒定电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连接所述恒定电流发生模块,所述第一电极为正极,所述第二电极为负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通电电流为大于0mA小于5mA,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通电时间为15分钟到40分钟。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用于治疗慢性疼痛的装置,通过直流电刺激,脑电信号检测,慢性疼痛诊断,同时针对慢性疼痛神经电生理特征,根据强度-持续时间曲线和电刺激波形的生物效应,设计出能有效诱发神经元兴奋,电极腐蚀小,组织无损伤的电刺激波形。

Description

基于移动终端的用于治疗慢性疼痛的治疗装置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用于治疗慢性疼痛的装置及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移动终端通过电极进行刺激治疗慢性疼痛的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慢性疼痛在普通人群中发生率为20%~45%,门诊以疼痛为主诉而就诊者约占40%。对全国6个大城市疼痛发病率的不完全统计显示,我国65岁以上老人疼痛发病率为75%至85%.
慢性疼痛的影响1/3美国成年人,总数比心脏病,癌症和糖尿病总和还多。超过56%慢性疼痛患病超过五年。疼痛每年医疗花费及生产力损失每年高达6350亿美元。目前主要治疗方法为揉摩方法,揉摩方法是综合传统多种治疗方法而摒去了对机体伤害这一弊病后而创立的。
治疗结束前,让患者活动,询问和观察患者,看还有没有疼痛的地方或还有没有行动障碍,如有,根据患者指示之处,再行补充揉摩,以最后解除疼痛,恢复行动为准。现有治疗方法,治疗效果依据个体不同而差异较大,治疗效果还不够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构建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用于治疗慢性疼痛的装置,克服现有技术治疗慢性疼痛治疗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构建一种用于治疗慢性疼痛的治疗装置,包括控制模块、恒定电流发生模块、与移动终端连接的连接模块、用于大脑皮层前额叶上的第一电极、用于初级运动皮层上的第二电极,所述连接模块将所述控制模块、所述恒定电流发生模块与所述移动终端连接,所述控制模块和所述恒定电流发生模块通过所述连接模块连接的所述移动终端获取电能,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恒定电流发生模块产生恒定电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连接所述恒定电流发生模块,所述第一电极为正极,所述第二电极为负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通电电流为大于0mA小于5mA,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通电时间为15分钟到40分钟。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还包括脑电传感模块,所述脑电传感模块采集脑电信号并传送到所述控制模块。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还包括放大脑电信号和对脑电信号进行滤波的放大滤波模块。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还包括显示模块,所述显示模块显示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使用参数。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包括导电胶层。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包括导电海绵体或导电纤维,所述还包括导电液,所述导电液滴入导电海绵体或导电纤维中。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还包括指令输入模块,所述指令输入模块为按键或触摸式按钮。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还包括指令输入模块,所述指令输入模块包括电极输出电流选择模块。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还包括指令输入模块,所述指令输入模块包括选择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工作时间的工作时间选择模块。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构建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用于治疗慢性疼痛的治疗系统,包括移动终端、治疗装置,所述治疗装置包括控制模块、恒定电流发生模块、与移动终端连接的连接模块、用于大脑皮层前额叶上的第一电极、用于初级运动皮层上的第二电极,所述连接模块将所述控制模块、所述恒定电流发生模块与所述移动终端连接,所述控制模块和所述恒定电流发生模块通过所述连接模块连接的所述移动终端获取电能,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恒定电流发生模块产生恒定电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连接所述恒定电流发生模块,所述第一电极为正极,所述第二电极为负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通电电流为大于0mA小于5mA,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通电时间为15分钟到40分钟。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还包括输入控制指令的指令输入模块,所述指令输入模块设置在所述移动终端中。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还包括输入控制指令的指令输入模块,所述指令输入模块设置在所述治疗装置上。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构建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用于治疗慢性疼痛的治疗装置及系统,包括移动终端、治疗装置,所述治疗装置包括控制模块、恒定电流发生模块、与所述移动终端连接的连接模块、用于大脑皮层前额叶上的第一电极、用于初级运动皮层上的第二电极,所述连接模块将所述控制模块、所述恒定电流发生模块与所述移动终端连接,所述控制模块和所述恒定电流发生模块通过所述连接模块连接的所述移动终端获取电能,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恒定电流发生模块产生恒定电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连接所述恒定电流发生模块,所述第一电极为正极,所述第二电极为负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通电电流为大于0mA小于5mA,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通电时间为15分钟到40分钟。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用于治疗慢性疼痛的治疗装置及系统,通过连接模块连接移动终端,实现从所述移动终端获取电能,然后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恒定电流发生模块产生恒定电流,通过直流电刺激,脑电信号检测,慢性疼痛诊断,同时针对慢性疼痛神经电生理特征,根据强度-持续时间曲线和电刺激波形的生物效应,设计出能有效诱发神经元兴奋,电极腐蚀小,组织无损伤的电刺激波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带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是:构建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用于治疗慢性疼痛的治疗装置,包括控制模块1、恒定电流发生模块3、与移动终端10连接的连接模块2、用于大脑皮层前额叶上的第一电极4、用于初级运动皮层上的第二电极5,所述恒定电流发生模块3连接所述控制模块1,所述连接模块2将所述控制模块1、所述恒定电流发生模块3与所述移动终端10连接,所述控制模块1和所述恒定电流发生模块3通过所述连接模块2连接的所述移动终端10获取电能,所述控制模块1控制所述恒定电流发生模块3产生恒定电流,所述第一电极4和所述第二电极5连接所述恒定电流发生模块3,所述第一电极4为正极,所述第二电极5为负极,所述第一电极4和所述第二电极5的通电电流为大于0mA小于5mA,所述第一电极4和所述第二电极5的通电时间为15分钟到40分钟。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终端10为普通手机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移动终端10具有USB接口或音频接口,所述连接模块2为USB连接模块、音频接口模块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控制模块1和所述恒定电流发生模块3通过所述连接模块2连接的所述移动终端10获取电能。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模块1通过所述连接模块2连接的所述移动终端10与所述移动终端10进行通信,通过所述移动终端10的程序对治疗装置进行控制。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过程是:使用时,所述连接模块2将所述控制模块1、所述恒定电流发生模块3与所述移动终端连接,所述控制模块1和所述恒定电流发生模块3通过所述连接模块2连接的所述移动终端获取电能,将所述第一电极4紧接在大脑皮层前额叶上,将所述第二电极5紧接在初级运动皮层上,按开启键,控制模块1根据选择的电源及刺激时间,采用主控芯片控制所述恒定电流发生模块3,产生符合直电流刺激所需要的微电流。所述第一电极4为正极,所述第二电极5为负极,电流正极刺激可以减缓精神抑郁的症状,而电流负极刺激则可以减轻狂躁的症状,近年来,所述第一电极4和所述第二电极5的通电电流为大于0mA小于5mA,所述第一电极4和所述第二电极5的通电时间为15分钟到40分钟。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是:还包括脑电传感模块6,所述脑电传感模块6采集脑电信号并传送到所述控制模块1。所述控制模块1根据所述脑电传感模块6采集脑电信号判断脑电信号的异常,若在使用过程中,通过所述脑电传感模块6采集的脑电信号出现异常,则所述控制模块1控制所述恒定电流发生模块3停止产生电流,中断治疗。由于,电流刺激治疗过程中,不排除个别人对电流的接受程度不同,可能会因为接受程度的不同产生不同的效果,在通过脑电传感模块6传感到当前脑电信号出现异常时,则立即终止电流刺激,以免发生危险情况。另外,通过实时的脑电信号的采集,还可以进行治疗前后脑电信号的检测和比较,从而对治疗过程和效果的客观评价。具体实施例中,还包括放大脑电信号和对脑电信号进行滤波的放大滤波模块7。放大滤波模块7包括前置放大电路和滤波电路,前置放大电路采用AD620,它的差分输入阻抗、共模输入阻抗都是10G欧姆//2PF,不仅能够满足脑电信号对输入阻抗的要求,也完全能够满足心电信号对输入阻抗的需求。滤波电路为带阻滤波电路,带阻滤波电路采用RC双T网络消除工频干扰,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是:还包括显示模块8,所述显示模块8显示所述第一电极4和所述第二电极5的使用参数。使用参数刺激电压、刺激电流、时间、频率等,显示模块8还可以显示实时采集的脑电波信号的波形图。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是:所述第一电极4和所述第二电极5包括导电胶层。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面积范围为0.5平方厘米至1平方厘米的电极片。采用0.2mm的导电胶来保证刺激的恒电流可以最大量的注入头部组织,采用方形电极和直径为30mm圆形电极片的组合方式组成第一电极4和第二电极5,定位于大脑皮层前额叶和右侧颞叶,由此电极组合方式,分别通过改变不同的刺激电压、时间、频率可进行不同刺激参数的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是:所述第一电极4和所述第二电极5包括导电海绵体或导电纤维,所述还包括导电液,所述导电液滴入导电海绵体或导电纤维中。通过使用导电液,提高用者舒适度。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是:还包括指令输入模块9,所述指令输入模块9为按键或触摸式按钮。指令输入模块9连接控制模块1,通过按键或触摸式按钮即可完成指令输入,将指令传送到控制模块1,控制模块1根据指令进行控制。指令输入模块9的输入的指令包括刺激开始指令、停止刺激指令、参数设置指令。所述指令输入模块9包括电极输出电流选择模块。通过选择电极工作电流,使控制模块1控制所述恒定电流发生模块3产生设定珠恒定电流。所述指令输入模块9包括选择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工作时间的工作时间选择模块。工作时间包括15分钟到40分钟之间的任意时间设定,设定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工作时间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按设定珠工作时间进行工作。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是:构建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用于治疗慢性疼痛的治疗系统,包括移动终端10、治疗装置,所述治疗装置包括控制模块1、恒定电流发生模块3、与所述移动终端连接的连接模块2、用于大脑皮层前额叶上的第一电极4、用于初级运动皮层上的第二电极5,所述恒定电流发生模块3连接所述控制模块1,所述连接模块2将所述控制模块1、所述恒定电流发生模块3与所述移动终端连接,所述控制模块1和所述恒定电流发生模块3通过所述连接模块2连接的所述移动终端10获取电能,所述控制模块1控制所述恒定电流发生模块3产生恒定电流,所述第一电极4和所述第二电极5连接所述恒定电流发生模块3,所述第一电极4为正极,所述第二电极5为负极,所述第一电极4和所述第二电极5的通电电流为大于0mA小于5mA,所述第一电极4和所述第二电极5的通电时间为15分钟到40分钟。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过程是:使用时,所述连接模块2将所述控制模块1、所述恒定电流发生模块3与所述移动终端连接,所述控制模块1和所述恒定电流发生模块3通过所述连接模块2连接的所述移动终端获取电能,将所述第一电极4紧接在大脑皮层前额叶上,将所述第二电极5紧接在初级运动皮层上,按开启键,控制模块1根据选择的电源及刺激时间,采用主控芯片控制所述恒定电流发生模块3,产生符合直电流刺激所需要的微电流。所述第一电极4为正极,所述第二电极5为负极,电流正极刺激可以减缓精神抑郁的症状,而电流负极刺激则可以减轻狂躁的症状,近年来,所述第一电极4和所述第二电极5的通电电流为大于0mA小于5mA,所述第一电极4和所述第二电极5的通电时间为15分钟到40分钟。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终端10为普通手机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移动终端10具有USB接口或音频接口,所述连接模块2为USB连接模块、音频接口模块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控制模块1和所述恒定电流发生模块3通过所述连接模块2连接的所述移动终端10获取电能。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模块1通过所述连接模块2连接的所述移动终端10与所述移动终端10进行通信,通过所述移动终端10的程序对治疗装置进行控制。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是:还包括输入控制指令的指令输入模块,所述指令输入模块设置在所述移动终端10中。所述指令输入模块可以为所述移动终端10中的指令输入程序,通过指令输入程序,比如APP实现对治疗装置的指令输入和控制;也可以是所述移动终端10的按键,通过所述移动终端10的按键实现指令的输入。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是:还包括输入控制指令的指令输入模块,所述指令输入模块设置在所述治疗装置上。所述指令输入模块为所述治疗装置上的按键,通过按键实现对治疗装置的控制。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构建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用于治疗慢性疼痛的装置,包括移动终端10、治疗装置,所述治疗装置包括控制模块1、恒定电流发生模块3、与所述移动终端连接的连接模块2、用于大脑皮层前额叶上的第一电极4、用于初级运动皮层上的第二电极5,所述恒定电流发生模块3连接所述控制模块1,所述连接模块2将所述控制模块1、所述恒定电流发生模块3与所述移动终端连接,所述控制模块1和所述恒定电流发生模块3通过所述连接模块2连接的所述移动终端10获取电能,所述控制模块1控制所述恒定电流发生模块3产生恒定电流,所述第一电极4和所述第二电极5连接所述恒定电流发生模块3,所述第一电极4为正极,所述第二电极5为负极,所述第一电极4和所述第二电极5的通电电流为大于0mA小于5mA,所述第一电极4和所述第二电极5的通电时间为15分钟到40分钟。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用于治疗慢性疼痛的治疗装置及系统,通过连接模块2连接移动终端10,实现从所述移动终端10获取电能,然后所述控制模块1控制所述恒定电流发生模块3产生恒定电流,通过直流电刺激,脑电信号检测,慢性疼痛诊断,同时针对慢性疼痛神经电生理特征,根据强度-持续时间曲线和电刺激波形的生物效应,设计出能有效诱发神经元兴奋,电极腐蚀小,组织无损伤的电刺激波形。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用于治疗慢性疼痛的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模块、恒定电流发生模块、与移动终端连接的连接模块、用于大脑皮层前额叶上的第一电极、用于初级运动皮层上的第二电极,所述连接模块将所述控制模块、所述恒定电流发生模块与所述移动终端连接,所述控制模块和所述恒定电流发生模块通过所述连接模块连接的所述移动终端获取电能,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恒定电流发生模块产生恒定电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连接所述恒定电流发生模块,所述第一电极为正极,所述第二电极为负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通电电流为大于0mA小于5mA,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通电时间为15分钟到40分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移动终端的用于治疗慢性疼痛的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脑电传感模块,所述脑电传感模块采集脑电信号并传送到所述控制模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移动终端的用于治疗慢性疼痛的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包括导电胶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移动终端的用于治疗慢性疼痛的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包括导电海绵体或导电纤维,所述还包括导电液,所述导电液滴入导电海绵体或导电纤维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移动终端的用于治疗慢性疼痛的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指令输入模块,所述指令输入模块包括电极输出电流选择模块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移动终端的用于治疗慢性疼痛的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指令输入模块,所述指令输入模块包括选择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工作时间的工作时间选择模块。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移动终端的用于治疗慢性疼痛的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模块为USB连接模块、音频接口模块中的一种或多种。
8.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用于治疗慢性疼痛的治疗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终端、治疗装置,所述治疗装置包括控制模块、恒定电流发生模块、与移动终端连接的连接模块、用于大脑皮层前额叶上的第一电极、用于初级运动皮层上的第二电极,所述连接模块将所述控制模块、所述恒定电流发生模块与所述移动终端连接,所述控制模块和所述恒定电流发生模块通过所述连接模块连接的所述移动终端获取电能,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恒定电流发生模块产生恒定电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连接所述恒定电流发生模块,所述第一电极为正极,所述第二电极为负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通电电流为大于0mA小于5mA,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通电时间为15分钟到40分钟。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基于移动终端的用于治疗慢性疼痛的治疗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输入控制指令的指令输入模块,所述指令输入模块设置在所述移动终端中。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基于移动终端的用于治疗慢性疼痛的治疗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输入控制指令的指令输入模块,所述指令输入模块设置在所述治疗装置上。
CN201520917609.5U 2015-11-17 2015-11-17 基于移动终端的用于治疗慢性疼痛的治疗装置及系统 Active CN2052872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917609.5U CN205287244U (zh) 2015-11-17 2015-11-17 基于移动终端的用于治疗慢性疼痛的治疗装置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917609.5U CN205287244U (zh) 2015-11-17 2015-11-17 基于移动终端的用于治疗慢性疼痛的治疗装置及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287244U true CN205287244U (zh) 2016-06-08

Family

ID=564391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917609.5U Active CN205287244U (zh) 2015-11-17 2015-11-17 基于移动终端的用于治疗慢性疼痛的治疗装置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28724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11744A (zh) * 2015-11-17 2016-02-10 深圳市一体太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用于治疗慢性疼痛的治疗装置及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11744A (zh) * 2015-11-17 2016-02-10 深圳市一体太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用于治疗慢性疼痛的治疗装置及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071165U (zh) 一种智能复合波形经颅电刺激系统
CN104001264B (zh) 可进行电极接触状态监测的电刺激治疗设备
CN105744984B (zh) 电疗设备
CN103300853B (zh) 一种基于表面肌电的诊疗系统
CN105920735A (zh) 身心康复反馈训练装置
CN107802262A (zh) 一种脑电结合vr用于儿童多动注意缺陷干预治疗的装置
CN105194798A (zh) 一种肌电生物反馈刺激按摩仪
CN109011142A (zh) 一种基于1/f波动理论的便携式电刺激仪
CN106344009A (zh) 一种生物电反馈脑功能康复辅助装置
CN103169466B (zh) 一种用于麻醉的痛觉监护系统及监护方法
CN205287244U (zh) 基于移动终端的用于治疗慢性疼痛的治疗装置及系统
CN205287243U (zh) 用于治疗慢性疼痛的装置
CN209490383U (zh) 基于眼电信号控制的自闭症儿童可穿戴式电刺激治疗仪
CN205494675U (zh) 用于治疗失眠症的装置
CN203944026U (zh) 可进行电极接触状态监测的电刺激治疗设备
CN105311744A (zh) 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用于治疗慢性疼痛的治疗装置及系统
CN105311743A (zh) 一种用于治疗失眠症的装置
CN205612867U (zh) 基于移动终端的用于治疗失眠症的治疗装置及系统
CN205549232U (zh) 头部按摩仪
CN108543217A (zh) 一种失眠治疗仪及失眠治疗方法
CN205494676U (zh) 一种头戴式电刺激装置
CN105311742A (zh) 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用于治疗认知障碍的治疗装置及系统
CN107898439A (zh) 一种植入式糖尿病监测与治疗装置
CN205885972U (zh) 用于治疗认知障碍的装置
CN203710544U (zh) 一种生物反馈式头痛治疗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1120

Address after: Two road 518000 Guangdong city of Shenzhen province Nanshan District Xili Street North No. 15 on the third floor of the 301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YITI TERAHERTZ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Guangdong city of Shenzhen province Nanshan District Xiangshan overseas Chinese overseas Chinese town west two North Road, building six floor 601 10 Maohua

Patentee before: One Tai T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of Shenzhen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building 3, 5A, Taihua Indus Industrial Park, Baoan District City, Shenzhen, Guangdong.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Terahertz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Guangdong, Shenzhen, Nanshan District Xili street, Technology north two Road 15, third floor 301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YITI TERAHERTZ TECHNOLOGY CO., 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