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252317U - 一种负压吸附高脉冲电压减肥仪 - Google Patents

一种负压吸附高脉冲电压减肥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252317U
CN205252317U CN201521033418.9U CN201521033418U CN205252317U CN 205252317 U CN205252317 U CN 205252317U CN 201521033418 U CN201521033418 U CN 201521033418U CN 205252317 U CN205252317 U CN 2052523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stance
triode
cup
suction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103341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晓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YASI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YASI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YASI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YASI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103341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2523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2523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252317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therap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负压吸附高脉冲电压减肥仪,包括:主机、充电座和吸杯,吸杯插设于主机上,所述主机包括:下盖、电池、释放键弹簧、充电接口、解锁键、中盖、控制电路板、机芯组件、释放按键、滑动开关键、三通、面盖、消音盒和消音软管。当人体肌肤紧贴于吸杯上时,主机在吸杯内产生20~60Kpa的吸力,并使得吸杯内的空气流量处于50升/小时以上,同时主机向吸杯提供从30±10V到115±10V的峰值脉冲电压。本实用新型创新结合了电刺激、负压吸力和机械滚压装置对人体进行减肥,通过电击刺激皮肤、利用真空吸力抽起脂肪、使用滚轮压制脂肪,达到了良好的脂肪燃烧效果,大大提高了减肥效率和效果,可作为新一代减肥仪。

Description

一种负压吸附高脉冲电压减肥仪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减肥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电刺激减肥仪,尤其是一种负压吸附下的高脉冲电压减肥仪。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多数减肥仪一般都是由马达、转盘再加多个软胶滚轮组成,其中多个软胶滚轮设于转盘一侧并且与转盘固定连接,马达驱动转盘转动。在使用的时候,开启马达,带动转盘转动,从而带动多个软胶滚轮转动,与此同时使用人手使软胶滚轮在皮肤表面前后运动,压紧皮肤,利用旋转和滚动产生的热量达到燃烧脂肪的目的。现有的这种减肥仪都是基于单一的机械产热方式来实现减肥的功能,减肥效果较差,而且需要使用者频繁滚动软胶滚轮,使用者需要花费一定体力参与其中,导致减肥效率低,使用操作较为繁琐,使用者往往使用一段时间后会放弃,导致减肥中断,而且这种现有的减肥仪无法在用户休息的时候自动实施减肥,不但减肥效果、效率差,而且使用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基于上述现有技术问题,创新的提出一种全新结构的负压吸附高脉冲电压减肥仪,通过创新结合高脉冲电压、负压吸附和软胶滚轮的方式进行减肥,相对于传统单一依赖机械滚压减肥的方式,本实用新型首创的结合了电刺激装置、负压吸力装置和机械滚压装置对人体进行减肥,通过电击刺激皮肤、利用真空吸力抽起脂肪、使用滚轮压制脂肪,达到了良好的脂肪燃烧效果,大大提高了减肥效率和效果,而且本实用新型创新设计减肥仪结构能够为人体提供可调的真空吸力和电压刺激,首创设计了EMS-CUP(肌肉刺激系统吸杯:Efor电,Mfor肌肉,Sfor系统)结合机械滚压结构,通过EMS刺激皮肤,利用吸杯以负压吸引皮肤,再用滚轮压制皮肤,整个装置结构的创新设计不但保证了减肥效率,而且保证了电刺激安全性和负压吸附、机械滚压的舒适性,同时经过长期的试验总结出最佳的刺激电压、负压吸附参数,达到了最佳的减肥效果,具有广泛的市场推广应用前景,可作为新一代减肥仪。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负压吸附高脉冲电压减肥仪,包括:主机100、充电座200和吸杯,所述吸杯插设于所述主机100上;所述主机100包括:下盖1、电池2、释放键弹簧4、充电接口5、解锁键9、中盖11、控制电路板15、机芯组件16、释放按键17、滑动开关键18、三通19、面盖20、消音盒21和消音软管22,所述中盖11结合于下盖1上形成主机的安装壳体,所述机芯组件16和所述三通19连接并处于所述安装壳体内,其中所述机芯组件16作为主机的吸气泵组件,所述三通19的直通管53的一端密封连接于所述机芯组件16的抽气口51,所述三通19的直通管53的另一端伸出于下盖1的底座之外,所述消音软管22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机芯组件16,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消音盒21,所述消音盒21设置于所述安装壳体内,所述控制电路板15在所述安装壳体内安装于所述机芯组件16的上方,所述电池2、充电接口5以及所述机芯组件16在所述安装壳体内连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板15,且所述充电接口5安装于所述下盖1的底端,所述解锁键9、滑动开关键18突出于安装壳体的侧面设置,并在安装壳体内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的对应操控按钮连接,所述中盖上开设有释放按键孔、电压调节键孔和吸力调节键孔,所述释放按键17处于所述释放按键孔内,且释放按键17底面的释放杆穿过控制电路板后插入机芯组件16的释放孔52内,所述释放键弹簧4套设于所述释放杆上,所述控制电路板表面上设置的电压调节键和吸力调节键分别穿过中盖上的电压调节键孔和吸力调节键孔,所述面盖20盖设于所述中盖表面,且在所述面盖上设置有与所述释放按键、电压调节键和吸力调节键对应的操作垫。
进一步的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负压吸附高脉冲电压减肥仪,其中所述主机100中的机芯组件16包括:泵壳30、牙箱盖32、驱动马达37、马达支架38、泵芯41、软胶活塞42、放气软胶塞43、放气杆44、单向阀片45、蜗杆46、释放软管47和复位弹簧48,所述泵壳30的底部形成有抽气口51,所述单向阀片45设置于所述泵壳30内,所述泵芯41设置于所述泵壳30内并处于所述单向阀片45之上,且泵芯41的底部开口与单向阀片45的进气口连通,单向阀片45的进气口与泵壳的抽气口51连通,所述软胶活塞42密封安装于所述泵芯41上,所述泵壳30安装于所述马达支架38上,且所述软胶活塞42的活塞前端穿过所述马达支架38的中部开口,所述驱动马达37固定于所述马达支架38上,所述驱动马达37的输出转轴上连接有蜗杆46,所述蜗杆46连接于所述软胶活塞42的活塞前端,所述驱动马达电性连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板;在所述马达支架38上设置有放气支架49和放气管柱50,所述放气杆44的中部转动安装于所述放气支架49上,所述放气杆44的前端连接于所述放气软胶塞43,所述放气杆44的后端连接有复位弹簧48,当所述放气杆处于平衡状态时所述放气软胶塞43抵接于所述放气管柱50的一端并对其进行密封,所述放气管柱50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释放软管47的一端,所述牙箱盖32结合于所述马达支架38上,且在所述牙箱盖32开设有所述释放孔52,所述放气杆44的后端处于所述释放孔52的底部;所述三通19包括相互连通的直通管53、第一侧通管54和第二侧通管55,所述直通管53通过泵嘴密封圈密封连接于所述抽气口51,所述释放软管47的另一端密封连接于所述第一侧通管54,所述第二侧通管55处于常闭状态;当按下释放按键17时,释放杆将穿过释放孔52推动放气杆44的后端,迫使放气杆44前端的放气软胶塞43与所述放气管柱50分离,从而通过三通的第一侧通管54进行放气,放气结束后所述放气杆在所述复位弹簧48的作用下再次回到平衡状态。
进一步的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负压吸附高脉冲电压减肥仪,其中所述吸杯包括杯体301、EMS电极302、过滤网303、过滤棉304、滚轮芯轴305、滚轮306和滚轮芯轴盖307,所述杯体301的底部向内形成有两个卡接槽,两个卡接槽之间形成有抽气孔,每个卡接槽的内侧壁上形成有一组第一电极触点,所述EMS电极302包括有两个,并分别嵌入形成于杯体的两相对侧壁的内部,每个EMS电极302的底端连接于对应的一组第一电极触点,每个EMS电极302的顶端外漏于杯体的杯口边缘,所述杯体的两相对内侧壁上分别设置有滚轮槽,所述滚轮306套设于所述滚轮芯轴305上,所述滚轮芯轴盖307结合于所述滚轮芯轴305的一端,所述滚轮芯轴305和滚轮芯轴盖307的外端均形成有支撑转轴,所述支撑转轴卡嵌在所述滚轮槽内;所述过滤网303和过滤棉304在所述杯体301的内部安装于所述抽气孔上;所述主机100的下盖1的底部外表面向外凸出形成有两个卡接凸台,两个卡接凸台之间形成所述直通管53的出口,每个卡接凸台的外侧壁上形成有与控制电路板连接的一组第二电极触点,所述吸杯结合于所述主机上时,所述吸杯的杯体底部的两个卡接槽卡套于所述主机的下盖底部的两个卡接凸台,且所述主机的三通的直通管53密封连接于所述吸杯的杯体的抽气孔,同时所述第一电极触点电性接触于所述第二电极触点。
进一步的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负压吸附高脉冲电压减肥仪,其中所述充电座200包括:主机座201、充电座下盖202、主机支架203、充电座上盖204和插头固定盖207,所述充电座下盖202结合于所述充电座上盖204上,所述充电座上盖204的前端开设有通孔,所述主机座201安装于所述通孔内,且所述主机座201具有与所述主机的安装壳体底端形状相对应的锥形结构,并在锥形底端开设有插头口,所述主机支架203安装于所述充电座上盖204上,且所述主机支架203上形成有与所述主机的安装壳体外部形状相对应的主机卡槽,所述主机座201处于所述主机卡槽的下端,所述充电座下盖202向内形成有插头座,所述插头固定盖207盖设于所述插头座上。
进一步的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负压吸附高脉冲电压减肥仪,其中所述吸杯包括大吸杯300和小吸杯400,所述大吸杯300和小吸杯400选择性的连接于所述主机上,且所述大吸杯300内设置有两组以上由所述滚轮芯轴305、滚轮306和滚轮芯轴盖307构成的滚轮组件,所述小吸杯400内设置有一组滚轮组件。
进一步的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负压吸附高脉冲电压减肥仪,其中所述EMS电极为表面进行电镀的ABS树脂片。
进一步的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负压吸附高脉冲电压减肥仪,其中所述控制电路板上设置有主控电路、脉冲电压产生电路和马达驱动电路,所述主控电路由型号为SN8F27E65L的MCU主控芯片实现,所述MCU主控芯片具有32个引脚,引脚11、12通过连接座P1连接于电源,引脚5-8、10、14作为脉冲电压产生电路的控制引脚,引脚13、23作为马达驱动电路的控制引脚。
进一步的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负压吸附高脉冲电压减肥仪,其中所述脉冲电压产生电路包括EMS升压电路和EMS方向控制电路,所述EMS升压电路包括晶体管Q3、三极管Q6、三极管Q7、电感L1、二极管D6、电容C12、电容C13、电阻R17、电阻R18、电阻R22、电阻R27、电阻R28、电阻R29和电阻R32,所述晶体管Q3的源极连接电压源Vbat,所述晶体管Q3的源极和栅极之间连接电阻R18,所述晶体管Q3的漏极连接于电感L1和电容C12的一端,电容C12的另一端接地,电感L1的另一端连接于三极管Q7的集电极和二极管D6的阳极,二极管D6的阴极连接于电容C13的一端和电阻R17的一端,电阻R17的另一端连接于电压源EMS_VCC,电容C13的另一端连接于三极管Q7的发射极,三极管Q7的发射极接地,且在三极管Q7的发射极和基极之间连接电阻R32,三极管Q7的基极连接于电阻R28的一端,电阻R28的另一端连接于主控电路中所述MCU主控芯片的第14引脚,晶体管Q3的栅极连接于电阻R22的一端,电阻R22的另一端连接于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三极管Q6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6的基极和发射极之间连接电阻R29,三极管Q6的基极连接于电阻R27的一端,电阻R27的另一端连接于主控电路的MCU主控芯片的第10引脚;所述EMS方向控制电路包括三极管Q2、三极管Q4、三极管Q5、三极管Q8、三极管Q9、三极管Q10、电容C14、电容C15、电阻R13、电阻R15、电阻R19、电阻R21、电阻R23、电阻R25、电阻R30、电阻R34、电阻R35、电阻R37、电阻R38、电阻R39和电阻R40,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于电阻R15的一端,电阻R15的另一端连接于电阻R13,电阻R13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13和电阻R15之间引出控制端子CH1,控制端子CH1连接于主控电路中MCU主控芯片的第8引脚,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于电阻R19的一端,电阻R19的另一端连接于三极管Q4的基极和电阻R21的一端,电阻R21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4的发射极共同连接于EMS升压电路中的电压源EMS_VCC,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于连接座P2的第2输出点;三极管Q5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5的基极连接于电阻R25的一端,电阻R25的另一端连接于电阻R23,电阻R23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23和电阻R25之间引出控制端子CH2,控制端子CH2连接于主控电路中MCU主控芯片的第7引脚,三极管Q5的集电极连接于连接座P2的第2输出点,电容C14、电容C15串联后与电阻R30并联连接于连接座P2的第2输出点和第1输出点之间;三极管Q8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8的基极连接于电阻R34的一端,电阻R34的另一端连接于电阻R35,电阻R35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34和电阻R35之间引出控制端子CH3,控制端子CH3连接于主控电路中MCU主控芯片的第6引脚,三极管Q8的集电极连接于连接座P2的第1输出点;三极管Q10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10的基极连接于电阻R39的一端,电阻R39的另一端连接于电阻R40,电阻R40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39和电阻R40之间引出控制端子CH4,控制端子CH4连接于主控电路中MCU主控芯片的第5引脚,三极管Q10的集电极连接于电阻R38的一端,电阻R38的另一端连接于三极管Q9的基极和电阻R37的一端,电阻R37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9的发射极共同连接于EMS升压电路中的电压源EMS_VCC,三极管Q9的集电极连接于连接座P2的第1输出点,所述连接座P2的第1输出点和第2输出点分别连接于主机下盖的两个卡接凸台的外侧壁上的电极触点。
进一步的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负压吸附高脉冲电压减肥仪,其中所述马达驱动电路包括:晶体管Q1、电阻R9、电阻10、电阻11、电阻R12、电容C11、二极管D3,所述晶体管Q1的栅极连接于电阻R9和电阻R10的一端,电阻R9的另一端连接于主控电路中MCU主控芯片的第13引脚,电阻R10的另一端连接于晶体管Q1的源极、电阻R11的一端、电阻R12的一端,电阻R11的另一端连接于主控电路中MCU主控芯片的第23引脚和电容C1的一端,电阻R12的另一端和电容C11的另一端接地,晶体管Q1的漏极连接于二极管D3的阳极和第2驱动输出端,二极管D3的阴极连接于第1驱动输出端和电压源Vbat,第1驱动输出端和第2驱动输出端分别连接于驱动马达,所述晶体管Q1选用型号为GV3420的绝缘栅增强型N-MOS管。
进一步的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负压吸附高脉冲电压减肥仪,其中所述晶体管Q3选用型号为GV3401的绝缘栅增强型P-MOS管,所述三极管Q6选用型号为S8050的NPN型三极管,所述三极管Q7选用型号为2N5551的NPN型三极管;所述三极管Q2、三极管Q5、三极管Q8、三极管Q10均选用型号为2N5551的NPN型三极管,所述三极管Q4、三极管Q9选用型号2N5401的PNP型三极管。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至少具备以下技术独创和技术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创新结合高脉冲电压、负压吸附和软胶滚轮的方式进行减肥,相对于传统单一依赖机械滚压减肥的方式,本实用新型首创的结合了电刺激装置、真空吸力装置和机械滚压装置对人体进行减肥,通过电击刺激皮肤、利用真空吸力抽起脂肪、使用滚轮压制脂肪,达到了良好的脂肪燃烧效果,大大提高了减肥效率和效果;
2)、本实用新型经过长期的创新研究,对减肥仪的结构进行了独创设计,首创的主机、杯体连接结构保证了使用方便,主机中抽吸泵结构设计以及抽吸安全释放结构设计都属于独创的,同时对装置的噪音、操控等多方面都进行了创新设计,既保证了减肥仪的使用效果,又实现了更加安全、方便的操作;
3)、本实用新型首创设计的EMS-CUP(肌肉刺激系统吸杯:Efor电,Mfor肌肉,Sfor系统)结合机械滚压结构能够为人体提供可调的真空吸力和电压刺激,通过EMS刺激皮肤,利用吸杯以负压吸引皮肤,再用滚轮压制皮肤,实现三位一体的减肥效果,整个装置结构的创新设计不但保证了减肥效率,而且保证了电刺激安全性和真空吸附、机械滚压的舒适性,同时经过长期的试验总结出最佳的刺激电压、负压吸附参数,达到了最佳的减肥效果,具有广泛的市场推广应用前景,可作为新一代减肥仪。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负压吸附高脉冲电压减肥仪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负压吸附高脉冲电压减肥仪中主机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负压吸附高脉冲电压减肥仪的主机中机芯组件和三通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负压吸附高脉冲电压减肥仪的主机中机芯组件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负压吸附高脉冲电压减肥仪中充电座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负压吸附高脉冲电压减肥仪中大吸杯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附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负压吸附高脉冲电压减肥仪中小吸杯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附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负压吸附高脉冲电压减肥仪中控制电路板上主控电路的结构图;
附图9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负压吸附高脉冲电压减肥仪中控制电路板上EMS升压电路的结构图;
附图10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负压吸附高脉冲电压减肥仪中控制电路板上EMS方向控制电路的结构图;
附图1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负压吸附高脉冲电压减肥仪中控制电路板上马达驱动电路的结构图;
附图1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负压吸附高脉冲电压减肥仪中控制电路板上电池充电电路的结构图;
附图1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负压吸附高脉冲电压减肥仪中控制电路板上稳压电路的结构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的含义如下:
100-主机、200-充电座、300-大吸杯、400-小吸杯;
1-下盖,2-电池,3-中盖结合件,4-释放键弹簧,5-充电接口,6-连接器,7-螺钉,8-指示灯条,9-解锁键,10-解锁键弹簧,11-中盖,12-泵口密封圈,13-泵嘴密封圈,14-螺钉,15-控制电路板,16-机芯组件,17-释放按键,18-滑动开关键,19-三通,20-面盖,21-消音盒,22-消音软管,23-复位弹簧;
30-泵壳,31-凸轮齿轮,32-牙箱盖,33-双联齿轮,34-模式软管,35-连接器,36-内衬,37-驱动马达,38-马达支架,39-消音口,40-螺钉,41-泵芯,42-软胶活塞,43-放气软胶塞,44-放气杆,45-单向阀片,46-蜗杆,47-释放软管,48-复位弹簧,49-放气支架,50-放气管柱,51-抽气口,52-释放孔,53-直通管,54-第一侧通管,55-第二侧通管;
201-主机座,202-充电座下盖,203-主机支架,204-充电座上盖,205-电源插头,206-螺钉,207-插头固定盖;
301-杯体,302-EMS电极,303-过滤网,304-过滤棉,305-滚轮芯轴,306-滚轮,307-滚轮芯轴盖;
401-小杯体,402-EMS电极,403-过滤网,404-过滤棉,405-滚轮芯轴,406-滚轮,407-滚轮芯轴盖。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加清楚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但并不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附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负压吸附下高脉冲电压减肥仪整体包括主机100、充电座200、大吸杯300和小吸杯400,所述的充电座200作为主机100的充电设备,所述充电座200连接市电,所述主机100能够插设与所述充电座上,所述大吸杯300和小吸杯400选择的插设于主机100上,用户可根据需要选择使用大吸杯或者小吸杯,只需将其插入主机的底座上即可。
所述的主机100用于向吸杯提供负压吸附和高脉冲电压,其中在所述主机100内安装有控制电路板、机芯组件等部件,并在其下盖的底部形成有电极触点和抽气管,大小吸杯的两端设有EMS电极,吸杯的底部设有抽气孔,吸杯的中部设有滚轮,滚轮与吸杯枢接;当大小吸杯插在主机下盖的底部上时,所述主机的电极触点与吸杯上的EMS电极电接触,同时主机的抽气管密封的插入吸杯的抽气孔内,在主机100的壳体表面设有一电压调节键(用于调节电压)、一吸力调节键(用于调节吸力)和一释放按键(用于控制吸杯放气,从而使得吸杯能够移离人体表面)。当吸杯接触于人体表皮时,通过操作主机上的吸力调节键即可在吸杯内产生负压吸附,并通过调节主机上的电压调节键即可在吸杯两侧的EMS电极上产生高脉冲电压,进而能够对肌肤产生电刺激,同时通过移动吸杯即可利用吸杯内的滚轮对肌肤进行机械按压。
所述主机能够在大小吸杯接触于肌肤时,在吸杯内产生20~60Kpa的吸力,优选28~40Kpa的吸力,通过吸力调节键可在20~60Kpa的吸力范围内进行大小调节。同时控制主机内的泵使得在吸杯内产生20~60Kpa的吸力的同时,吸杯内的空气流量处于50L(升)/h(小时)以上,其中对应于底挡吸力时空气流量≥50L/H,对应于中档吸力时空气流量≥120L/H,对应于高档吸力时空气流量≥200L/H,在这种吸力和空气流量范围内,人体肌肤将被吸入吸杯内并与吸杯内的滚轮接触。上述吸力和空气流量是申请人经过长期的创新试验总结出来的能够很好的用于有利于人体减肥负压吸附的参数范围,也属于本申请的创新之一。
所述主机面盖上的电压调节键可工作于五个档位,分别对应于在吸杯内产生不同的脉冲电压,其中档位-电压对应情况为:
EMS1档:30±5V,EMS2档:30V→0.5s50±5V,EMS3档:30V→0.5s50V→0.5s75±8V,EMS4档:30V→0.5s50V→0.5s75V→0.5s90±10V,EMS5档:30V→0.5s50V→0.5s75V→0.5s90V→0.5s115±10V,其中各档的电压是指脉冲峰值电压,控制各档的脉冲过程缓缓增加以免对肌肉造成不适,脉冲峰值频率在0.5-100Hz,优选5-10Hz。
具体的EMS1档:30±5V表示EMS电极上的脉冲峰值电压在30±5V;EMS2档:30V→0.5s50±5V表示脉冲峰值电压先到达30V,0.5秒后升至50±5V;EMS3档:30V→0.5s50V→0.5s75±8V表示脉冲峰值电压先到达30V,0.5秒后升至50V,在过0.5秒后升至75±8V;EMS4档:30V→0.5s50V→0.5s75V→0.5s90±10V表示脉冲峰值电压先到达30V,0.5秒后升至50V,在过0.5秒后升至75V,在过0.5秒后升至90±10V,EMS5档:30V→0.5s50V→0.5s75V→0.5s90V→0.5s115±10V表示脉冲峰值电压先到达30V,0.5秒后升至50V,在过0.5秒后升至75V,在过0.5秒后升至90V,在过0.5s后升至115±10V。其中每档以30秒为一个循环,具体的每档在升至最大电压后先以5Hz的频率运行25s,在以10Hz的频率运行5s,然后关闭,在从头开始施加,依此循环。优选的能够适用于多数人群的是其中的EMS3档和EMS4档,具体的电压施加过程如上所述的为:在EMS3档时,脉冲峰值电压先到达30V,0.5秒后升至50V,在过0.5秒后升至75±8V,脉冲峰值电压达到75±8V后以5Hz的频率运行25s,接着以10Hz的频率运行5s,然后关闭,在从零开始先达到30V,0.5秒后升至50V,在过0.5秒后升至75±8V,脉冲峰值电压达到75±8V以5Hz的频率运行25s,接着以10Hz的频率运行5s,然后关闭,如此循环。同理EMS4档时与之类似,脉冲峰值电压到达90±10V时以5Hz的频率运行25s,接着以10Hz的频率运行5s,然后关闭。各档升压过程中的峰值频率为5Hz。其中EMS电极的额定电压为3.7V,饱和电压为4.2V。该电极电压参数是申请人经过长期的创新试验总结出来的能够很好的用于有利于人体减肥电刺激的电压参数范围,也属于本申请的创新之一。
下面具体描述本实用新型所述减肥仪中各个部件的具体结构。附图2给出了用于产生真空吸力和脉冲电压的主机的爆炸结构图,如附图2所示,所述的主机100包括下盖1、电池2、中盖结合件3、释放键弹簧4、充电接口5、连接器6、螺钉7、指示灯条8、解锁键9、解锁键弹簧10、中盖11、泵口密封圈12、泵嘴密封圈13、螺钉14、控制电路板15、机芯组件16、释放按键17、滑动开关键18、三通19、面盖20、消音盒21、消音软管22和复位弹簧23,所述的下盖1和中盖11结合在一起形成整个主机的安装壳体,所述电池2、控制电路板15、机芯组件16、三通19、消音盒21均安装于所述安装壳体内,其中电池作为控制电路板的电源,连接于控制电路板,为控制电路板以及连接于控制电路板的其他各个部件提供工作电压,同时电池2的充电电路集成于控制电路板15上,当主机连接于充电座上时,外界电源经充电座提供至控制电路板15,由控制电路板上的充电电路为电池充电。所述的机芯组件16和三通19连接在一起,所述机芯组件16作为主机的吸气泵组件,用于通过泵机构产生负压吸附,所述三通19通过泵嘴密封圈13连接于机芯组件16的抽气口51。具体的所述机芯组件16和三通19的连接如附图3所示,机芯组件16提供负压吸气,利用驱动马达37带动壳体内部的吸气泵工作(具体结构后述),其抽气口通过泵嘴密封圈13密封连接于三通19的直通管53的入口,三通19的直通管53的出口伸出于下盖1的底座,并作为抽气管口插入大小吸杯杯底的吸气口,从而机芯组件16内部吸气泵的工作将通过三通19的直通管53对大小吸杯的内部空间产生吸气压力,进而在大小吸杯内形成负压吸附,从而将紧贴于大小吸杯杯口的肌肤向吸杯内部吸起。所述三通19的第一侧通管54通过释放软管47密封连接于机芯组件16的马达支架38上的放气管柱50的一端,放气管柱50的另一端被放气软胶塞43密封,放气软胶塞43固定连接于放气杆44上,从而通过操作放气杆44能够使放气软胶塞43与放气管柱50分离,从而通过三通19的第一侧通管54释放其直通管连通的大小吸杯内部的负压吸附,保证吸气安全。所述的中盖结合件3用于下盖1和中盖11之间的结合。所述的机芯组件16和三通19密封连接后,安装于下盖1的空间内,下盖1内部形成有各部件的安装连接柱,底部开设有供三通直通管伸出的出口,机芯组件16和三通19密封连接后三通的直通管伸出下盖1的底部之外。控制电路板安装于机芯组件16的上方,且控制电路板的中部开设有通孔,释放按键17的操作端处于中盖11的外表面,释放按键17的操作端底面连接有释放杆,所述释放杆穿过控制电路板的通孔后插入机芯组件16的牙箱盖32上的释放孔52内,并抵接于延伸至释放孔52内的放气杆44上,同时在释放杆上套设有释放键弹簧4,所述释放键弹簧4抵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板和释放按键17的操作端之间,通过按压释放按键17,即可对放气杆44进行推动,从而能够打开三通的第一侧通管54,对连接于三通的吸杯进行放气,保证吸气安全。所述控制电路板15(具体电路结构后述)通过导线连接于机芯组件16的驱动马达,控制马达的转速的,且所述控制电路板15上的高脉冲电压产生电路的输出端通过导线连接于下盖1底端的电极接头,从而当吸杯卡接在下盖底端时,下盖的电极接头连接于吸杯上的EMS电极,从而控制电路板15产生的高脉冲电压传递至吸杯内的EMS电极,通过脉冲放电对吸入吸杯内的肌肤产生电刺激减肥。在所述控制电路板上还设置有若干操控按键,包括前述电压调节键(用于调节电压)和吸力调节键(用于调节吸力),所述电压调节键和吸力调节键源与控制电路板内的脉冲电压产生电路以及驱动马达的驱动电路电性连接,通过按压对应的调节键能够进行脉冲电压档位以及吸力档位调节,所述中盖上正面开设有释放按键孔、电压调节键孔和吸力调节键孔,释放案键如上所述的穿过释放按键孔,控制电路板上的电压调节键和吸力调节键穿过中盖上对应的电压调节键孔和吸力调节键孔,所述面盖20设置于中盖11上方,在面盖上同理设置有释放按键孔、电压调节键孔和吸力调节键孔,用于穿过各操控键,从而在面盖上能够进行对应的操作,同时在面盖上设置有指示灯口,在中盖和面盖之间设置有指示灯条8,控制电路板控制指示灯条闪烁。所述充电接口5连接于控制电路板,并设置于下盖底端,当主机连接于充电座上时,充电接口与外界电源接头连接。所述解锁键9以及解锁键弹簧10、滑动开关键18安装于下盖内,并与电路板的对应操控按钮连接,同时在中盖与下盖组装在一起时,解锁键、滑动开关键突出于壳体侧面。为进一步为降低噪音,本实用新型首创的在下盖1内安装有消音盒21,根据噪音的主要来源是机芯组件16,所以所述消音盒21通过消音软管22连接于机芯组件,具体的所述消音软管22连接于机芯组件16中泵壳30的消音口39,从而经过测试能够将整个装置的最大噪音降低至75db以下。在下盖1内设置有各部件对应的安装支柱,且各部件之间以及各部件在下盖内的安装通过螺钉14进行固定,固定好之后将中盖盖设于下盖之上,再在中盖之上盖设面盖,各操控按键突出于面盖表面,构成完整的主机。控制电路板连接于各操控按键以及机芯组件、电池,通过在面盖上选择对应的操控按键即可控制相关部件动作,如操作解锁、开机键即可启动装置,操控电压调节键,即可使控制电路板上的脉冲电路输出对应的脉冲电压给连接于主机上的吸杯内的EMS电极,通过操控吸力调节键,即可使控制电路板控制机芯组件中的驱动马达工作于对应的转速,从而向连接于主机上的吸杯内提供对应的负压吸附吸力,通过按压面盖中部的释放按键孔,即可利用机械传动原理快速释放吸杯内的负压吸附等等。
下面对主机内的机芯组件16的结构及其工作进行详细的描述。如上所述该机芯组件主要作为一种抽吸泵组件,通过三通向连接于主机的吸杯提供吸气负压,同时结合附图3和附图4的结构,所述机芯组件16包括泵壳30、凸轮齿轮31、牙箱盖32、双联齿轮33、模式软管34、连接器35、内衬36、驱动马达37、马达支架38、螺钉40、泵芯41、软胶活塞42、放气软胶塞43、放气杆44、单向阀片45、蜗杆46、释放软管47和复位弹簧48,所述的泵壳30底部形成有抽气口51,所述单向阀片45设置于泵壳30内并覆盖所述抽气口51,所述泵芯41上设置于所述泵壳30内并处于所述单向阀片45上,且泵芯41的底部开口与单向阀片45上的单向开口连通,单向阀片45上的单向开口与泵壳30底部的抽气口51连通,所述软胶活塞42密封安装于所述泵芯41上,由所述泵壳30、单向阀片45、泵芯41以及软胶活塞42共同组成密封的抽吸泵,所述软胶活塞42的活塞前端穿过马达支架38的中部开口,所述泵壳30结合于所述马达支架38,这样通过对伸出马达支架38中部开口的软胶活塞42前端施加驱动力,即可在软胶活塞42和泵芯41之间的空间内形成抽吸空间,同时借助单向阀片45的单向进气功能即可对与单向阀片45单向开口接触的泵壳抽气口51形成连续抽吸作用,进而对连接于抽气口51的三通直通管形成连续抽吸作用,最终对与三通的直通管53连接的吸杯内形成负压。所述泵壳30和马达支架38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所述驱动马达37固定安装于所述马达支架38上,驱动马达的输出转轴上连接有蜗杆46,所述蜗杆46连接于伸出至马达支架38中部开口外的软胶活塞42的活塞前端,所述驱动马达的电性控制端连接于控制电路板,从而驱动马达工作时其输出轴的转动将带动蜗杆46进行转动,蜗杆46的转动将拉动软胶活塞42的伸缩运动,进而如上所述的对吸杯形成泵送抽吸。所述凸轮齿轮31和双联齿轮33相互啮合在一起后安装于所述马达支架上,并与所述蜗杆啮合,所述连接件35与所述齿轮配合安装。本实用新型创新的设置有释放组件,用于能够快速的对连接于主机上的吸杯进行放气操作,保证了吸气的安全性,所述释放组件包括放气软胶塞43、放气杆44、释放软管47、复位弹簧48、放气支架49和放气管柱50,所述放气支架49和放气管柱50形成于马达支架38上,所述放气杆44的中部转动安装于所述放气支架49上,所述放气杆44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放气软胶塞43,所述放气杆44的另一端和马达支架38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48,当所述放气杆处于平衡状态时,所述放气杆44一端的所述放气软胶塞43抵接于放气管柱50的一端,并对放气管柱50的该端进行密封,所述放气管柱50的另一端连接于释放软管47的一端,所述释放软管47的另一端连接于三通的第一侧通管54。所述牙箱盖32结合于所述马达支架上,并将所述放气杆44、蜗杆46、齿轮等部件限制于马达支架和牙箱盖之间,同时在所述牙箱盖32上开设有释放孔52,且当所述牙箱盖结合于所述马达支架上时,所述放气杆44的另一端恰好处于所述释放孔52的底部,同时结合附图2和附图3,释放按键17安装于中盖上并露出于面盖,释放按键后端的释放杆穿过电路板中部的通孔后插入所述释放孔52内,同时所述抽吸泵的抽气口51密封连接于所述三通的直通管53,三通的直通管53密封连接于吸杯,三通的第一侧通管54通过释放软管47连接于放气管柱50,并通过放气管柱50另一端的放气软胶塞43形成密封结构,所述三通的第二侧通管55连接于模式软管34形成常闭结构,这样正常工作时,抽吸泵、三通以及吸杯内形成密封结构,借助于这种密封结构,利用抽吸泵能够在吸杯内部形成一定的负压吸附,从而对肌肤进行抽吸,当用户感到吸杯提供的吸附太大,出现不舒服时需要快速脱离吸杯时,按下释放按键,释放按键17后端的释放杆将穿过释放孔52向下挤压放气杆44的后端,放气杆44在放气支架49的杠杆支撑作用下进行转动,从而使得放气杆44的前端向上翘起,进而连接于放气杆44的前端的放气软胶塞43将脱离放气管柱50,从而通过连接于放气管柱50的三通的第一侧通管54对三通的直通管53进行放气,最终对连接于直通管53的吸杯内部进行放气,放气后的吸杯即可快速脱离肌肤。同时在复位弹簧48的作用下放气杆44再次回到平衡位置,并向上顶起释放按键17,释放按键17复位,放气杆平衡后再次对放气管柱50形成密封,从而整个抽吸泵以及三通再次处于密封状态,如此循环。所述泵壳30、马达支架38和牙箱盖32采用螺钉紧固连接,并将各部件限制于内,形成完整的机芯组件,并与所述三通通过泵嘴密封圈13密封连接后安装于下盖内。
所述的充电座200如附图5所示的,包括主机座201、充电座下盖202、主机支架203、充电座上盖204、螺钉206和插头固定盖207,所述充电座下盖202通过螺钉206结合于充电座上盖204上,所述主机座201安装于所述充电座上盖204上,所述充电座上盖204上的前端开设有通孔,所述主机座201具有与主机底端形状对应的锥形结构,并能够插入所述通孔内,且所述主机座在锥形的底端开设有插头口,所述主机支架203卡扣安装于所述充电座上盖204上,且所述主机支架203上形成有与主机外形形状匹配的主机卡槽,当主机支架203安装于充电座上盖204上时,所述主机座201切好处于主机支架203的主机卡槽的下端。所述充电座下盖202上向内设置有插头接口,所述插头固定盖207盖设于所述插头接口上,当进行充电时,取下插头固定盖207,电源插头205插入充电座下盖202的插头接口内,同时主机安装于主机支架203的主机卡槽内,主机底端伸入主机座的锥形结构内,此时电源插头205将穿过主机座201底端的插头口连接于主机底端的充电接口5,从而通过牢固的支撑结构为主机进行充电。
本实用新型所述减肥仪可选择使用两种吸杯,即大吸杯300和小吸杯400,附图6具体给出了大吸杯的结构,如附图6所示,所述的大吸杯300包括杯体301、EMS电极302、过滤网303、过滤棉304、滚轮芯轴305、滚轮306和滚轮芯轴盖307,所述杯体具有杯形结构,在杯体301的底部外表面向内形成有两个卡接槽,主机100的底部外表面向外凸出形成有两个卡接凸台,且在两个卡接凸台之间形成有三通直通管的出口,在每个卡接凸台的外侧壁上形成有电极触点,所述杯体的两个卡接槽之间形成有连通吸杯内部的抽气孔,并在每个卡接槽的内侧壁上形成有电极触点,这样当大吸杯结合于主机上时,杯体的两个卡接槽对应的卡在主机的两个卡接凸台上,从而使得大吸杯能够牢固的结合于主机上,同时主机的三通的直通管插入在大吸杯的抽气孔内并与之形成密封连接结构,所述抽气孔连通大吸杯的内部,可在抽气孔内壁设置密封垫来保证这种密封连接,同时杯体的卡接槽内的电极触点电性接触于主机的卡接凸台的电极触点,从而主机内的控制电路板能够相大吸杯上的EMS电极提供脉冲电压。本实用新型创新的在杯体的两侧壁上分别设置EMS电极302,所述的EMS电极302嵌入至杯体内壁之中,如附图6所示的,在杯体的两相对侧壁内分别嵌入有EMS电机302,所述EMS电极302的底端电性连接于杯体卡接槽内侧壁的电极触点,所述EMS电极302的顶端外漏于杯体的杯口边缘,这样当肌肤接触杯体时能够产生适用于人体的电刺激,所述EMS电极优选的通过ABS树脂片进行表面电镀形成,在ABS树脂表面进行电镀以使其具有导电特性,并将这种表面进行电镀处理的ABS树脂片作为电极片形成于杯体的杯壁之内。所述杯体底部的抽气孔连通杯体内部,并于杯体内部在抽气孔的开口上设置有过滤网303和过滤棉304,以防止灰尘进入至主机内部。所述杯体的内侧壁上设置有滚轮槽,在大吸杯中,包括有两组滚轮槽,每组滚轮槽包括两个滚轮槽,分别设置于杯体的两相对侧壁上,且所述滚轮槽与EMS电极不在同一侧壁,每组滚轮槽上嵌套有一个滚轮组件,所述滚轮组件包括滚轮芯轴305、滚轮306和滚轮芯轴盖307,所述滚轮306外表面设置有按摩凸块,中部具有通孔并套设于所述滚轮芯轴305上,所述滚轮芯轴305的一端形成有支撑转轴,另一端形成有结合口,所述滚轮306自滚轮芯轴305的结合口一端套设于所述滚轮上,所述滚轮芯轴盖307在滚轮套在滚轮芯轴305上时结合于滚轮芯轴305的结合口上,所述滚轮芯轴盖307的端部也设置有支撑转轴,每组滚轮组件的滚轮芯轴端部的支撑转轴和滚轮芯轴盖端部的支撑转轴分别嵌入一组相对设置的滚轮槽内,从而每组滚轮组件能够在杯体内进行自由转动,在其转动的过程中利用滚轮上的按摩凸块对人体肌肤进行按压,实现机械按压减肥的效果。所述的滚轮组件在杯体内安装于距离杯口预定距离处,该预定距离的选择应保证肌肤被吸入杯体内时,肌肤能接触到滚轮。
所述的大吸杯如附图6所示的,在其杯体内设置有两组滚轮组件,所述的小吸杯400如附图7所示的,与所述大吸杯的结构相似,唯一的区别在于小吸杯的杯体内部安装有一个滚轮组件,只有一个滚轮在杯体内转动,其他结构均与上述大吸杯的相同,在此不再重复描述。
最后对本实用新型所述减肥仪中控制电路板上设置的主要电路结构进行描述。所述的主控电路如附图8所示的,包括SN8F27E65L的MCU芯片,该芯片具有32引脚,第1、3、4引脚分别作为主开关、脉冲电压开关以及驱动马达开关,引脚5-8、10、14分别连接于脉冲电压产生电路,引脚11、12通过连接座P1连接于电源,同时引脚9、11、12、15-22作为LED指示电路的连接引脚,13、23引脚连接于马达驱动电路,24、30-31引脚连接于充电电路,引脚25连接于芯片U2ME6206-2.5V的OUT端和电容C6的一端,电容C6的另一端接地,芯片U2ME6206-2.5V的IN端连接电压源VCC;引脚26-28共同连接于电压源VCC和电容C3的一端,电容C3的另一端与引脚29接地,引脚32连接于电容C2和电阻R1的一端,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电压源VCC。通过所述主控电路控制脉冲电压产生电路、马达驱动电路以及LED指示电路、充电电路工作。
所述脉冲电压产生电路包括附图9所示的EMS升压电路和附图10所示的EMS方向控制电路,所述EMS升压电路如附图9所示的包括晶体管Q3、NPN型三极管Q6、Q7、电感L1、二极管D6、电容C12、C13、电阻R17、R18、R22、R27、R28、R29和R32,其中所述晶体管Q3为绝缘栅增强型P-MOS管,优选的型号为GV3401,所述NPN型三极管Q6优选的采用型号为S8050的三极管,所述NPN型三极管Q7优选的采用型号为2N5551的三极管,所述电感L1为1.5mH电感,其他各电子元件的具体参数参见附图9。所述EMS升压电路的具体连接结构为:所述晶体管Q3的源极连接电压源Vbat,所述晶体管Q3的源极和栅极之间连接电阻R18,所述晶体管Q3的漏极连接于电感L1和电容C12的一端,电容C12的另一端接地,电感L1的另一端连接于三极管Q7的集电极和二极管D6的阳极,二极管D6的阴极连接于电容C13的一端和电阻R17的一端,电阻R17的另一端连接于电压源EMS_VCC,电容C13的另一端连接于三极管Q7的发射极,三极管Q7的发射极接地,且在三极管Q7的发射极和三极管Q7的基极之间连接电阻R32,三极管Q7的基极连接于电阻R28的一端,电阻R28的另一端连接于主控电路的MCU芯片SN8F27E65L的第14引脚,晶体管Q3的栅极连接于电阻R22的一端,电阻R22的另一端连接于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三极管Q6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6的基极和发射极之间连接电阻R29,三极管Q6的基极连接于电阻R27的一端,电阻R27的另一端连接于主控电路的MCU芯片SN8F27E65L的第10引脚。结合脉冲电压峰值和频率选择电压源。
所述的EMS方向控制电路如附图10所示的,包括三极管Q2、Q4、Q5、Q8、Q9、Q10、电容C14、C15、电阻R13、R15、R19、R21、R23、R25、R30、R34、R35、R37、R38、R39和R40。其中所述三极管Q2、Q5、Q8、Q10均为型号是2N5551的NPN型三极管,所述三极管Q4、Q9为型号2N5401的PNP型三极管,其他各电子元件的具体参数参见附图10。所述EMS方向控制电路的具体连接结构为: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于电阻R15的一端,电阻R15的另一端连接于电阻R13,电阻R13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13和电阻R15之间引出控制端子CH1,连接于主控电路的MCU芯片SN8F27E65L的第8引脚,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于电阻R19的一端,电阻R19的另一端连接于三极管Q4的基极和电阻R21的一端,电阻R21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4的发射极共同连接于EMS升压电路中的电压源EMS_VCC,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于连接座P2的第2输出点;三极管Q5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5的基极连接于电阻R25的一端,电阻R25的另一端连接于电阻R23,电阻R23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23和电阻R25之间引出控制端子CH2,控制端子CH2连接于主控电路的MCU芯片SN8F27E65L的第7引脚,三极管Q5的集电极连接于连接座P2的第2输出点,电容C14、C15串联后与电阻R30并联连接于连接座P2的第2输出点和第1输出点之间;三极管Q8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8的基极连接于电阻R34的一端,电阻R34的另一端连接于电阻R35,电阻R35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34和电阻R35之间引出控制端子CH3,控制端子CH3连接于主控电路的MCU芯片SN8F27E65L的第6引脚,三极管Q8的集电极连接于连接座P2的第1输出点;三极管Q10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10的基极连接于电阻R39的一端,电阻R39的另一端连接于电阻R40,电阻R40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39和电阻R40之间引出控制端子CH4,控制端子CH4连接于主控电路的MCU芯片SN8F27E65L的第5引脚,三极管Q10的集电极连接于电阻R38的一端,电阻R38的另一端连接于三极管Q9的基极和电阻R37的一端,电阻R37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9的发射极共同连接于EMS升压电路中的电压源EMS_VCC,三极管Q9的集电极连接于连接座P2的第1输出点。所述连接座P2的第1输出点连接于主机下盖底座上的卡接凸台一侧的电极触点,所述连接座P2的第2输出点连接于主机下盖底座上的卡接凸台另一侧的电极触点,当吸杯卡扣结合于主机底座上时,所述第1输出点连接于吸杯一侧内壁上的EMS电极,所述第2输出点连接于吸杯另一侧内壁上的EMS电极,从而所述脉冲电压产生电路产生的高脉冲电压(对应于前述EMS1档:30±5V,EMS2档:0.5s30V→50±5V,EMS3档:0.5s30V→0.5s50V→75±8V,EMS4档:0.5s30V→0.5s50V→0.5s75V→90±10V,EMS5档的各电压)通过其第1输出点和第2输出点输出给吸杯内壁两侧的EMS电极,以对吸附于吸杯内的肌肤产生电刺激。
所述的马达驱动电路如附图11所示的,包括晶体管Q1、电阻R9-R12、电容C11、二极管D3,其中所述的晶体管Q1为绝缘栅增强型N-MOS管,型号为GV3420,其他各电子元件的具体参数参见附图11。所述马达驱动电路的具体连接结构为:晶体管Q1的栅极连接于电阻R9和电阻R10的一端,电阻R9的另一端连接于主控电路的MCU芯片SN8F27E65L的第13引脚,电阻R10的另一端连接于晶体管Q1的源极、电阻R11、电阻R12的一端,电阻R11的另一端连接于主控电路的MCU芯片SN8F27E65L的第23引脚和电容C1的一端,电阻R12的另一端和电容C11的另一端接地。晶体管Q1的漏极连接于二极管D3的阳极和第2驱动输出端,二极管D3的阴极连接于第1驱动输出端和电压源Vbat。第1驱动输出端和第2驱动输出端分别连接于驱动马达,已在MCU的控制下对马达进行驱动。
附图12给出电池充电电路,如附图所示的,直流输入电源DC1的两端之间并联有电容C16、稳压二极管D12、电阻R2和R8的串联,并在电阻R2和R8之间引出端子DCIN连接于主控电路的MCU芯片SN8F27E65L的第31引脚,电阻R2的一端连接于二极管D1的正极,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于电解电容C1的正极端和锂电池控制芯片(ME4056)的VCC引脚,锂电池控制芯片(ME4056)的2-4引脚与电解电容C1的负极端一通接地。锂电池控制芯片(ME4056)的第8引脚连接于电阻R4的一端,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于电阻R7和电容C5的一端,电阻R7和电容C5的另一端接地,待充电的电池BAT1连接于锂电池控制芯片(ME4056)的第8引脚和地之间,并在电池BAT1上并联充电电容C4,电阻R4和电阻R7之间引出端子BATDET,连接于主控电路的MCU芯片SN8F27E65L的第24引脚。锂电池控制芯片(ME4056)的第6引脚连接于主控电路的MCU芯片SN8F27E65L的第30引脚,并在锂电池控制芯片(ME4056)的第6引脚和第5引脚之间连接电阻R5,在第6引脚和地之间连接电阻R6,电阻R8的一端接地。在二极管D1的正极端以及锂电池控制芯片(ME4056)的第5引脚连接电源Vin,锂电池控制芯片(ME4056)的第8引脚连接电源Vbat,电源Vbat和电源Vin的稳压电路如附图13所示,电源Vbat连接于二极管D4的阳极,电源Vin连接于二极管D5的阳极,二极管D4和D5的阴极连接于稳压芯片ME6206-3.3V的IN端,稳压芯片ME6206-3.3V的OUT端连接于电压源VCC,在稳压芯片ME6206-3.3V的OUT端和GND端之间并联有电解电容C9和电容C10,在稳压芯片ME6206-3.3V的IN端和GND端之间并联有电解电容C7和电容C8,稳压芯片ME6206-3.3V的GND端接地。
本实用新型创新提出的上述负压吸附下的高脉冲电压减肥仪,通过创新结合高脉冲电压、负压吸附和软胶滚轮的方式进行减肥,相对于传统单一依赖机械滚压减肥的方式,本实用新型首创的结合了电刺激、真空吸力和机械滚压对人体进行减肥,通过电击刺激皮肤、利用真空吸力抽起脂肪、使用滚轮压制脂肪,达到了良好的脂肪燃烧效果,大大提高了减肥效率和效果,而且本实用新型创新设计减肥仪结构能够为人体提供可调的真空吸力和电压刺激,首创设计了EMS-CUP(肌肉刺激系统吸杯:Efor电,Mfor肌肉,Sfor系统)结合机械滚压结构,通过EMS刺激皮肤,利用吸杯以负压吸引皮肤,再用滚轮压制皮肤,整个装置结构的创新设计不但保证了减肥效率,而且保证了电刺激安全性和真空吸附、机械滚压的舒适性,同时经过长期的试验总结出最佳的刺激电压、负压吸附参数,达到了最佳的减肥效果,具有广泛的市场推广应用前景,可作为新一代减肥仪。
以上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并不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限制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技术构思的基础上所作的任何公知变形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保护的技术范畴,本实用新型具体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的记载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负压吸附高脉冲电压减肥仪,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机(100)、充电座(200)和吸杯,所述吸杯插设于所述主机(100)上;所述主机(100)包括:下盖(1)、电池(2)、释放键弹簧(4)、充电接口(5)、解锁键(9)、中盖(11)、控制电路板(15)、机芯组件(16)、释放按键(17)、滑动开关键(18)、三通(19)、面盖(20)、消音盒(21)和消音软管(22),所述中盖(11)结合于下盖(1)上形成主机的安装壳体,所述机芯组件(16)和所述三通(19)连接并处于所述安装壳体内,其中所述机芯组件(16)作为主机的吸气泵组件,所述三通(19)的直通管(53)的一端密封连接于所述机芯组件(16)的抽气口(51),所述三通(19)的直通管(53)的另一端伸出于下盖(1)的底座之外,所述消音软管(22)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机芯组件(16),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消音盒(21),所述消音盒(21)设置于所述安装壳体内,所述控制电路板(15)在所述安装壳体内安装于所述机芯组件(16)的上方,所述电池(2)、充电接口(5)以及所述机芯组件(16)在所述安装壳体内连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板(15),且所述充电接口(5)安装于所述下盖(1)的底端,所述解锁键(9)、滑动开关键(18)突出于安装壳体的侧面设置,并在安装壳体内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的对应操控按钮连接,所述中盖上开设有释放按键孔、电压调节键孔和吸力调节键孔,所述释放按键(17)处于所述释放按键孔内,且释放按键(17)底面的释放杆穿过控制电路板后插入机芯组件(16)的释放孔(52)内,所述释放键弹簧(4)套设于所述释放杆上,所述控制电路板表面上设置的电压调节键和吸力调节键分别穿过中盖上的电压调节键孔和吸力调节键孔,所述面盖(20)盖设于所述中盖表面,且在所述面盖上设置有与所述释放按键、电压调节键和吸力调节键对应的操作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压吸附高脉冲电压减肥仪,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100)中的机芯组件(16)包括:泵壳(30)、牙箱盖(32)、驱动马达(37)、马达支架(38)、泵芯(41)、软胶活塞(42)、放气软胶塞(43)、放气杆(44)、单向阀片(45)、蜗杆(46)、释放软管(47)和复位弹簧(48),所述泵壳(30)的底部形成有抽气口(51),所述单向阀片(45)设置于所述泵壳(30)内,所述泵芯(41)设置于所述泵壳(30)内并处于所述单向阀片(45)之上,且泵芯(41)的底部开口与单向阀片(45)的进气口连通,单向阀片(45)的进气口与泵壳的抽气口(51)连通,所述软胶活塞(42)密封安装于所述泵芯(41)上,所述泵壳(30)安装于所述马达支架(38)上,且所述软胶活塞(42)的活塞前端穿过所述马达支架(38)的中部开口,所述驱动马达(37)固定于所述马达支架(38)上,所述驱动马达(37)的输出转轴上连接有蜗杆(46),所述蜗杆(46)连接于所述软胶活塞(42)的活塞前端,所述驱动马达电性连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板;在所述马达支架(38)上设置有放气支架(49)和放气管柱(50),所述放气杆(44)的中部转动安装于所述放气支架(49)上,所述放气杆(44)的前端连接于所述放气软胶塞(43),所述放气杆(44)的后端连接有复位弹簧(48),当所述放气杆处于平衡状态时所述放气软胶塞(43)抵接于所述放气管柱(50)的一端并对其进行密封,所述放气管柱(50)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释放软管(47)的一端,所述牙箱盖(32)结合于所述马达支架(38)上,且在所述牙箱盖(32)开设有所述释放孔(52),所述放气杆(44)的后端处于所述释放孔(52)的底部;所述三通(19)包括相互连通的直通管(53)、第一侧通管(54)和第二侧通管(55),所述直通管(53)通过泵嘴密封圈密封连接于所述抽气口(51),所述释放软管(47)的另一端密封连接于所述第一侧通管(54),所述第二侧通管(55)处于常闭状态;当按下释放按键(17)时,释放杆将穿过释放孔(52)推动放气杆(44)的后端,迫使放气杆(44)前端的放气软胶塞(43)与所述放气管柱(50)分离,从而通过三通的第一侧通管(54)进行放气,放气结束后所述放气杆在所述复位弹簧(48)的作用下再次回到平衡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压吸附高脉冲电压减肥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杯包括杯体(301)、EMS电极(302)、过滤网(303)、过滤棉(304)、滚轮芯轴(305)、滚轮(306)和滚轮芯轴盖(307),所述杯体(301)的底部向内形成有两个卡接槽,两个卡接槽之间形成有抽气孔,每个卡接槽的内侧壁上形成有一组第一电极触点,所述EMS电极(302)包括有两个,并分别嵌入形成于杯体的两相对侧壁的内部,每个EMS电极(302)的底端连接于对应的一组第一电极触点,每个EMS电极(302)的顶端外漏于杯体的杯口边缘,所述杯体的两相对内侧壁上分别设置有滚轮槽,所述滚轮(306)套设于所述滚轮芯轴(305)上,所述滚轮芯轴盖(307)结合于所述滚轮芯轴(305)的一端,所述滚轮芯轴(305)和滚轮芯轴盖(307)的外端均形成有支撑转轴,所述支撑转轴卡嵌在所述滚轮槽内;所述过滤网(303)和过滤棉(304)在所述杯体(301)的内部安装于所述抽气孔上;所述主机(100)的下盖(1)的底部外表面向外凸出形成有两个卡接凸台,两个卡接凸台之间形成所述直通管(53)的出口,每个卡接凸台的外侧壁上形成有与控制电路板连接的一组第二电极触点,所述吸杯结合于所述主机上时,所述吸杯的杯体底部的两个卡接槽卡套于所述主机的下盖底部的两个卡接凸台,且所述主机的三通的直通管(53)密封连接于所述吸杯的杯体的抽气孔,同时所述第一电极触点电性接触于所述第二电极触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压吸附高脉冲电压减肥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座(200)包括:主机座(201)、充电座下盖(202)、主机支架(203)、充电座上盖(204)和插头固定盖(207),所述充电座下盖(202)结合于所述充电座上盖(204)上,所述充电座上盖(204)的前端开设有通孔,所述主机座(201)安装于所述通孔内,且所述主机座(201)具有与所述主机的安装壳体底端形状相对应的锥形结构,并在锥形底端开设有插头口,所述主机支架(203)安装于所述充电座上盖(204)上,且所述主机支架(203)上形成有与所述主机的安装壳体外部形状相对应的主机卡槽,所述主机座(201)处于所述主机卡槽的下端,所述充电座下盖(202)向内形成有插头座,所述插头固定盖(207)盖设于所述插头座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负压吸附高脉冲电压减肥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杯包括大吸杯(300)和小吸杯(400),所述大吸杯(300)和小吸杯(400)选择性的连接于所述主机上,且所述大吸杯(300)内设置有两组以上由所述滚轮芯轴(305)、滚轮(306)和滚轮芯轴盖(307)构成的滚轮组件,所述小吸杯(400)内设置有一组滚轮组件。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负压吸附高脉冲电压减肥仪,其特征在于,所述EMS电极为表面进行电镀的ABS树脂片。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负压吸附高脉冲电压减肥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板上设置有主控电路、脉冲电压产生电路和马达驱动电路,所述主控电路由型号为SN8F27E65L的MCU主控芯片实现,所述MCU主控芯片具有32个引脚,引脚11、12通过连接座P1连接于电源,引脚5-8、10、14作为脉冲电压产生电路的控制引脚,引脚13、23作为马达驱动电路的控制引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负压吸附高脉冲电压减肥仪,其特征在于,所述脉冲电压产生电路包括EMS升压电路和EMS方向控制电路,所述EMS升压电路包括晶体管Q3、三极管Q6、三极管Q7、电感L1、二极管D6、电容C12、电容C13、电阻R17、电阻R18、电阻R22、电阻R27、电阻R28、电阻R29和电阻R32,所述晶体管Q3的源极连接电压源Vbat,所述晶体管Q3的源极和栅极之间连接电阻R18,所述晶体管Q3的漏极连接于电感L1和电容C12的一端,电容C12的另一端接地,电感L1的另一端连接于三极管Q7的集电极和二极管D6的阳极,二极管D6的阴极连接于电容C13的一端和电阻R17的一端,电阻R17的另一端连接于电压源EMS_VCC,电容C13的另一端连接于三极管Q7的发射极,三极管Q7的发射极接地,且在三极管Q7的发射极和基极之间连接电阻R32,三极管Q7的基极连接于电阻R28的一端,电阻R28的另一端连接于主控电路中所述MCU主控芯片的第14引脚,晶体管Q3的栅极连接于电阻R22的一端,电阻R22的另一端连接于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三极管Q6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6的基极和发射极之间连接电阻R29,三极管Q6的基极连接于电阻R27的一端,电阻R27的另一端连接于主控电路的MCU主控芯片的第10引脚;所述EMS方向控制电路包括三极管Q2、三极管Q4、三极管Q5、三极管Q8、三极管Q9、三极管Q10、电容C14、电容C15、电阻R13、电阻R15、电阻R19、电阻R21、电阻R23、电阻R25、电阻R30、电阻R34、电阻R35、电阻R37、电阻R38、电阻R39和电阻R40,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于电阻R15的一端,电阻R15的另一端连接于电阻R13,电阻R13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13和电阻R15之间引出控制端子CH1,控制端子CH1连接于主控电路中MCU主控芯片的第8引脚,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于电阻R19的一端,电阻R19的另一端连接于三极管Q4的基极和电阻R21的一端,电阻R21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4的发射极共同连接于EMS升压电路中的电压源EMS_VCC,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于连接座P2的第2输出点;三极管Q5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5的基极连接于电阻R25的一端,电阻R25的另一端连接于电阻R23,电阻R23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23和电阻R25之间引出控制端子CH2,控制端子CH2连接于主控电路中MCU主控芯片的第7引脚,三极管Q5的集电极连接于连接座P2的第2输出点,电容C14、电容C15串联后与电阻R30并联连接于连接座P2的第2输出点和第1输出点之间;三极管Q8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8的基极连接于电阻R34的一端,电阻R34的另一端连接于电阻R35,电阻R35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34和电阻R35之间引出控制端子CH3,控制端子CH3连接于主控电路中MCU主控芯片的第6引脚,三极管Q8的集电极连接于连接座P2的第1输出点;三极管Q10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10的基极连接于电阻R39的一端,电阻R39的另一端连接于电阻R40,电阻R40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39和电阻R40之间引出控制端子CH4,控制端子CH4连接于主控电路中MCU主控芯片的第5引脚,三极管Q10的集电极连接于电阻R38的一端,电阻R38的另一端连接于三极管Q9的基极和电阻R37的一端,电阻R37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9的发射极共同连接于EMS升压电路中的电压源EMS_VCC,三极管Q9的集电极连接于连接座P2的第1输出点,所述连接座P2的第1输出点和第2输出点分别连接于主机下盖的两个卡接凸台的外侧壁上的电极触点。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负压吸附高脉冲电压减肥仪,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驱动电路包括:晶体管Q1、电阻R9、电阻10、电阻11、电阻R12、电容C11、二极管D3,所述晶体管Q1的栅极连接于电阻R9和电阻R10的一端,电阻R9的另一端连接于主控电路中MCU主控芯片的第13引脚,电阻R10的另一端连接于晶体管Q1的源极、电阻R11的一端、电阻R12的一端,电阻R11的另一端连接于主控电路中MCU主控芯片的第23引脚和电容C1的一端,电阻R12的另一端和电容C11的另一端接地,晶体管Q1的漏极连接于二极管D3的阳极和第2驱动输出端,二极管D3的阴极连接于第1驱动输出端和电压源Vbat,第1驱动输出端和第2驱动输出端分别连接于驱动马达,所述晶体管Q1选用型号为GV3420的绝缘栅增强型N-MOS管。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负压吸附高脉冲电压减肥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晶体管Q3选用型号为GV3401的绝缘栅增强型P-MOS管,所述三极管Q6选用型号为S8050的NPN型三极管,所述三极管Q7选用型号为2N5551的NPN型三极管;所述三极管Q2、三极管Q5、三极管Q8、三极管Q10均选用型号为2N5551的NPN型三极管,所述三极管Q4、三极管Q9选用型号2N5401的PNP型三极管。
CN201521033418.9U 2015-12-10 2015-12-10 一种负压吸附高脉冲电压减肥仪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2523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1033418.9U CN205252317U (zh) 2015-12-10 2015-12-10 一种负压吸附高脉冲电压减肥仪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1033418.9U CN205252317U (zh) 2015-12-10 2015-12-10 一种负压吸附高脉冲电压减肥仪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252317U true CN205252317U (zh) 2016-05-25

Family

ID=559938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1033418.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252317U (zh) 2015-12-10 2015-12-10 一种负压吸附高脉冲电压减肥仪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25231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159181A4 (en) * 2021-02-26 2023-11-22 Unish Inc. DEVICE FOR RELEASE OF FACIAL STRAPS/FASCIA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159181A4 (en) * 2021-02-26 2023-11-22 Unish Inc. DEVICE FOR RELEASE OF FACIAL STRAPS/FASCIA
US11872178B2 (en) 2021-02-26 2024-01-16 Unish Inc. Facial ligament/facial fascia release devic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HK1085116A1 (en) Skin massage device
CN204582291U (zh) 一种护肤精华导入仪
CN104907215A (zh) 带超声波喷雾的出水机构及使用方法
CN205252317U (zh) 一种负压吸附高脉冲电压减肥仪
CN106074110A (zh) 一种具有多种理疗功能的便捷保健装置
CN201182250Y (zh) 一种鞋底
CN101361693B (zh) 一种穴位按摩蒸熏成套理疗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205105490U (zh) 一种防水、防震汽车应急启动电源
CN104307056B (zh) 一种负压脉动式清肺仪
CN206995523U (zh) 拔罐杯
CN106109194B (zh) 气流脉冲式按摩椅
CN105396223B (zh) 一种负压吸附高脉冲电压减肥仪
CN204814741U (zh) 焕肤仪
CN201790937U (zh) 带发热片的胸部按摩器
KR200474761Y1 (ko) 음경 동맥혈류충전기
CN203329011U (zh) 一种胸部自动按摩仪
CN204072882U (zh) 一种组合式多功用的气血疏通调理器
CN109009938A (zh) 一种带智能语音功能的眼部按摩仪
CN205796039U (zh) 一种缓解神经性头痛的理疗仪
CN112957207A (zh) 医用隔离负压舱及其负压控制方法
CN204016944U (zh) 丰胸按摩仪
CN205867065U (zh) 一种中医内科专用的新型拔罐
CN202876146U (zh) 多功能空气面罩式变应原清除装置
CN208710473U (zh) 一种可用作家居凳的多功能腿足按摩器
CN204394950U (zh) 一种电动充放气腰椎牵引护腰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525

Termination date: 2018121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