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191805U - 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191805U
CN205191805U CN201521010530.0U CN201521010530U CN205191805U CN 205191805 U CN205191805 U CN 205191805U CN 201521010530 U CN201521010530 U CN 201521010530U CN 205191805 U CN205191805 U CN 2051918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vaporator
refrigeration cycle
air
condenser
conditioning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101053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婷
谯峤
万积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ertiv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merson Network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merson Network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Emerson Network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101053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1918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1918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1918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系统,以提高空调的全年能效比,降低空调能耗,并提高空调的工作可靠性。空调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制冷循环回路和至少一个第二制冷循环回路,第一制冷循环回路包括顺序连接并形成封闭循环的第一蒸发器元件、压缩机、第一冷凝器元件和第一节流阀;第二制冷循环回路包括顺序连接并形成封闭循环的第二蒸发器元件、第二冷凝器元件、泵和第二节流阀;其中:第一制冷循环回路中的第一蒸发器元件与第二制冷循环回路中第二蒸发器元件构成复合式蒸发器,第一蒸发器元件位于复合式蒸发器的出风侧,第二蒸发器元件位于复合式蒸发器的入风侧。

Description

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全国通信机房的数目和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号召下,减少机房能耗已经成为众多运营商关注的重点。据调查,在机房中,仅精密空调的运行耗电量就占机房总用电量的50%以上。在数量众多的基站、模块局中,空调用电量可达基站或模块局总用电量的70%左右。因此,有效减少空调耗电已成为降低机房能耗的重要方向。
如图1所示,现有的一种空调系统包括:通过制冷剂管路依次连接并形成封闭循环的压缩机010、冷凝器011、储液罐012、泵013、膨胀阀014和蒸发器015,与压缩机010并联的第一旁通阀016,以及与泵013并联的第二旁通阀017。当室外温度较高时,第一旁通阀016关闭、第二旁通阀017打开,空调系统以压缩机模式运行;当室外温度较低时,第一旁通阀016打开、第二旁通阀017关闭,空调系统以泵模式运行;当室外温度处于过渡季节时,由于泵模式不能满足制冷需求,因此空调系统还需要以压缩机模式运行。
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在于,泵模式在全年的运行时间比较短,对全年能效比的提高贡献不大;泵和压缩机的制冷剂流量也不可调节,不利于系统节约能耗;另外,上述系统中,若制冷剂管路出现故障,例如制冷剂泄露,则压缩机模式和泵模式均无法运行,导致系统工作可靠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系统,以提高空调的全年能效比,降低空调能耗,并提高空调的工作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空调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制冷循环回路和至少一个第二制冷循环回路,所述第一制冷循环回路包括顺序连接并形成封闭循环的第一蒸发器元件、压缩机、第一冷凝器元件和第一节流阀;所述第二制冷循环回路包括顺序连接并形成封闭循环的第二蒸发器元件、第二冷凝器元件、泵和第二节流阀;其中:
所述第一制冷循环回路中的第一蒸发器元件与第二制冷循环回路中第二蒸发器元件构成复合式蒸发器,所述第一蒸发器元件位于复合式蒸发器的出风侧,所述第二蒸发器元件位于复合式蒸发器的入风侧。
可选的,所述第一制冷循环回路中,第一蒸发器元件至少为两个且并联设置;和/或,所述第二制冷循环回路中,第二蒸发器元件至少为两个且并联设置。
可选的,所述第一蒸发器元件包括整体交叉式盘管或分体独立式盘管,所述第二蒸发器元件包括整体交叉式盘管或分体独立式盘管;
所述第一冷凝器元件为水冷冷凝器元件、风冷冷凝器元件或蒸发冷凝器元件;所述第二冷凝器元件为水冷冷凝器元件、风冷冷凝器元件或蒸发冷凝器元件。
优选的,所述第一制冷循环回路的数量为一个,第二制冷循环回路的数量为一个;
所述第一制冷循环回路中,第一蒸发器元件数量为两个且并联设置;
所述第二制冷循环回路中,第二蒸发器元件数量为两个且并联设置;
所述第一制冷循环回路中的第一冷凝器元件与第二制冷循环回路中第二冷凝器元件构成复合式冷凝器;或者,所述第一制冷循环回路中的第一冷凝器元件与第二制冷循环回路中第二冷凝器元件分散设置。
更优的,所述第一制冷循环回路还包括:位于第一冷凝器元件和第一节流阀之间的辅助泵,以及与压缩机并联设置的旁通阀。
更优的,所述第一制冷循环回路还包括:位于第一冷凝器元件和辅助泵之间的第一储液罐;和/或
所述第二制冷循环回路还包括:位于第二冷凝器元件和泵之间的第二储液罐。
更优的,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辅助蒸发器和第三节流阀,其中:
所述第三节流阀的入口,连接第一制冷循环回路中的第一冷凝器元件,并且连接第二制冷循环回路中的泵;
所述辅助蒸发器的入口连接第三节流阀的出口,所述辅助蒸发器的出口连接第二制冷循环回路中第二冷凝器元件。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当处于过渡季节时,可以开启空调系统的压泵模式,即压缩机和泵同时运行的模式。由于第二制冷循环回路的制冷剂从室外自然冷源获取冷量,经分配后流经第二蒸发器元件的盘管,从而对室内回风进行一次冷却,第一制冷循环回路可以补充回风温降所需的剩余冷量,相比现有技术,减小了压缩机的输出和功耗,从而可以提高空调的全年能效比,降低空调能耗。此外,第一制冷循环回路和第二制冷循环回路具备各自的制冷剂管路,其中一个循环回路故障不会影响到另一个循环回路,因此,有利于提高空调系统的冗余性,进而提高空调的工作可靠性。
基于相同的实用新型构思,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两个第一制冷循环回路,每个第一制冷循环回路包括顺序连接并形成封闭循环的第一蒸发器元件、室内压缩机、第一冷凝器元件和第一节流阀;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
泵、流量分配阀、两个第二蒸发器元件以及两个第二冷凝器元件,其中,泵、流量分配阀的第一分支、第一个第二蒸发器元件、第一个第二冷凝器元件顺序连接形成第二制冷循环回路,泵、流量分配阀的第二分支、第二个第二蒸发器元件、第二个第二冷凝器元件顺序连接形成第二制冷循环回路;
两个第一蒸发器元件与两个第二蒸发器元件一一对应,相对应的第一蒸发器元件和第二蒸发器元件构成复合式蒸发器,所述第一蒸发器元件位于复合式蒸发器的出风侧,所述第二蒸发器元件位于复合式蒸发器的入风侧。
可选的,两个第二冷凝器元件构成复合式冷凝器,所述复合式冷凝器包括对应连接两个第二蒸发器元件的两个入口部,以及连接泵的一个出口部;或者,两个第二冷凝器元件分散设置。
优选的,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位于两个第二冷凝器元件与泵之间的储液罐。
同理,当处于过渡季节时,可以开启空调系统的压泵模式,即压缩机和泵同时运行的模式。由于两个第二制冷循环回路的制冷剂从室外自然冷源获取冷量,经分配后流经第二蒸发器元件的盘管,从而对室内回风进行一次冷却,第一制冷循环回路可以补充回风温降所需的剩余冷量。上述实施例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减小了压缩机的输出和功耗,从而可以提高空调的全年能效比,降低空调能耗。此外,第一制冷循环回路和第二制冷循环回路具备各自的制冷剂管路,互不影响,因此,有利于提高空调系统的冗余性,进而提高空调的工作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一种空调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空调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空调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空调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空调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空调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空调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七空调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八空调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九空调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11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十制冷控制方法流程示意图(压泵模式);
图11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十制冷控制方法流程示意图(压缩机模式);
图11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十制冷控制方法流程示意图(泵模式);
图11d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十中空调系统各模式启动原理流程示意图;
图12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十一制冷控制装置第一种形式示意图;
图12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十一制冷控制装置第二种形式示意图;
图12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十一制冷控制装置第三种形式示意图;
图12d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十一制冷控制装置第四种形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提高空调的全年能效比,降低空调能耗,并提高空调的工作可靠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制冷控制方法和装置。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制冷循环回路110和至少一个第二制冷循环回路120,第一制冷循环回路110包括顺序连接并形成封闭循环的第一蒸发器元件111、压缩机112、第一冷凝器元件113和第一节流阀114;第二制冷循环回路120包括顺序连接并形成封闭循环的第二蒸发器元件121、第二冷凝器元件122、泵123和第二节流阀124;其中:
第一制冷循环回路110中的第一蒸发器元件111与第二制冷循环回路120中第二蒸发器元件121构成复合式蒸发器,第一蒸发器元件111位于复合式蒸发器的出风侧,第二蒸发器元件121位于复合式蒸发器的入风侧。
其中,第一蒸发器元件111和第二蒸发器元件121的具体类型不限,例如可以为整体交叉式盘管或分体独立式盘管等。
其中,第一冷凝器元件113和第二冷凝器元件122的具体类型不限,例如可以为水冷冷凝器元件、风冷冷凝器元件或蒸发冷凝器元件等。
其中,压缩机112可以采用定容量压缩机,也可以采用变容量压缩机。
其中,泵123可以采用定频泵或者变频泵。
其中,第一节流阀114和第二节流阀124具体可以采用电子膨胀阀或者其它类可以进行智能流量调节的阀体。
第一制冷循环回路110和第二制冷循环回路120的具体数量不限,可结合应用场合和制冷需求进行灵活设计。第一制冷循环回路110中的第一蒸发器元件111数量,与第二制冷循环回路120中的第二蒸发器元件121数量相一致,但具体数量不限。优选的,第一制冷循环回路110中,第一蒸发器元件111至少为两个且并联设置;第二制冷循环回路120中,第二蒸发器元件121数量与第一蒸发器元件111数量相一致,并且这些第二蒸发器元件121并联设置。
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具体的:
第一制冷循环回路110的数量为一个,第二制冷循环回路120的数量为一个;
第一制冷循环回路110中,第一蒸发器元件111数量为两个且并联设置;
第二制冷循环回路120中,第二蒸发器元件121数量为两个且并联设置;
第一制冷循环回路110中的第一冷凝器元件113与第二制冷循环回路120中第二冷凝器元件122构成复合式冷凝器。
当处于过渡季节时,可以开启空调系统的压泵模式,即压缩机和泵同时运行的模式。由于第二制冷循环回路的制冷剂从室外自然冷源获取冷量,经分配后流经第二蒸发器元件的盘管,从而对室内回风进行一次冷却,第一制冷循环回路可以补充回风温降所需的剩余冷量,相比现有技术,减小了压缩机的输出和功耗,从而可以提高空调的全年能效比,降低空调能耗。
此外,第一制冷循环回路和第二制冷循环回路具备各自的制冷剂管路,其中一个循环回路故障不会影响到另一个循环回路,因此,有利于提高空调系统的冗余性,进而提高空调的工作可靠性。
第一制冷循环回路中的第一冷凝器元件与第二制冷循环回路中第二冷凝器元件构成复合式冷凝器不但可以提高系统紧凑性,减少室外占地面积,还有利于减小室外散热量。
实施例二
如图3所示,该实施例空调系统的结构,相较于实施例一空调系统的结构,区别在于:
第一制冷循环回路210中的第一冷凝器元件213与第二制冷循环回路220中第二冷凝器元件222分散设置。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制冷循环回路的配置需求,使配置方式更加灵活。
实施例三
如图4所示,该实施例空调系统的结构,相较于实施例二空调系统的结构,区别在于:
第一制冷循环回路310还包括:位于第一冷凝器元件313和第一节流阀314之间的辅助泵315,以及与压缩机312并联设置的旁通阀316。
当室外温度足够低时,第一制冷循环回路310不工作,利用第二制冷循环回路320提供所需冷量;但当室外温度较低而不足够低时,第二制冷循环回路320已经不足以提供所需冷量,此时,仍关闭压缩机312,打开旁通阀316,泵323所在制冷循环回路提供的冷量用于回风的第一次冷却,辅助泵315所在制冷循环回路提供的冷量用于回风的二次冷却,两个制冷循环回路联合运行,可提供较充足的冷量,从而节约了空调系统的功耗,提高了空调系统的能效比。
实施例四
如图5所示,该实施例空调系统的结构,相较于实施例三空调系统的结构,区别在于:
第一制冷循环回路410还包括:位于第一冷凝器元件413和辅助泵415之间的第一储液罐417;
第二制冷循环回路420还包括:位于第二冷凝器元件422和泵423之间的第二储液罐425。
此外,第一制冷循环回路410中的第一冷凝器元件413与第二制冷循环回路420中第二冷凝器元件422构成复合式冷凝器。
该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同实施例三,并且,在两个制冷循环回路中增设储液罐,还可以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此外,第一制冷循环回路中的第一冷凝器元件与第二制冷循环回路中第二冷凝器元件构成复合式冷凝器不但可以提高系统紧凑性,减少室外占地面积,还有利于减小室外散热量。
实施例五
如图6所示,该实施例空调系统的结构,相较于实施例一空调系统的结构,区别在于:
第一冷凝器元件513和第二冷凝器元件522均为蒸发冷凝器元件。采用该方案,可以有效减小风量,降低压缩机功耗,提高冷凝效率,从而显著提高空调系统的能效比,尤其适用于干旱少雨的地区。
实施例六
如图7所示,该实施例空调系统的结构,相较于实施例一空调系统的结构,区别在于:
空调系统还包括辅助蒸发器631和第三节流阀632,其中:第三节流阀632的入口,连接第一制冷循环回路610中的第一冷凝器元件613,并且连接第二制冷循环回路620中的泵623;辅助蒸发器631的入口连接第三节流阀632的出口,辅助蒸发器631的出口连接第二制冷循环回路620中第二冷凝器元件622。
采用该实施例结构,一方面可以保证供向第一蒸发器元件和第二蒸发器元件的制冷剂量适当,另一方面,辅助蒸发器也可以进行制冷,从而提高空调系统的制冷量。
实施例七
如图8所示,该实施例空调系统基于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实用新型构思,包括:
两个第一制冷循环回路710,每个第一制冷循环回路710包括顺序连接并形成封闭循环的第一蒸发器元件711、室内压缩机712、第一冷凝器元件713和第一节流阀714;
此外,空调系统还包括:泵723、流量分配阀741、两个第二蒸发器元件721以及两个第二冷凝器元件722,其中,泵723、流量分配阀741的第一分支、第一个第二蒸发器元件721、第一个第二冷凝器元件722顺序连接形成第二制冷循环回路720,泵723、流量分配阀741的第二分支、第二个第二蒸发器元件721、第二个第二冷凝器元件722顺序连接形成第二制冷循环回路720;两个第一蒸发器元件711与两个第二蒸发器元件721一一对应,相对应的第一蒸发器元件711和第二蒸发器元件721构成复合式蒸发器,第一蒸发器元件711位于复合式蒸发器的出风侧,第二蒸发器元件721位于复合式蒸发器的入风侧。
由于该实施例中,相对应的第一蒸发器元件和第二蒸发器元件构成复合式蒸发器,并且,第一蒸发器元件位于复合式蒸发器的出风侧,第二蒸发器元件位于复合式蒸发器的入风侧,与实施例一的有益效果类似,相比现有技术,大大减小了压缩机的输出和功耗,从而可以提高空调的全年能效比,降低空调能耗。
此外,第一制冷循环回路和第二制冷循环回路具备各自的制冷剂管路,互不影响,因此,有利于提高空调系统的冗余性,进而提高空调的工作可靠性。
再者,该实施例空调系统的结构,相较于实施例一空调系统的结构,压缩机由室外移至室内,可以与复合式蒸发器组成室内机组,从而避免压缩机因温度较低导致的润滑不良现象。第二制冷循环回路中的制冷剂从室外获取冷量,通过流量分配阀合理地分配到两个第二蒸发器元件进行室内回风的蒸发预冷,然后再返回到室外重新获取冷量。
在该实施例中,两个第二冷凝器元件722构成复合式冷凝器,复合式冷凝器包括对应连接两个第二蒸发器元件721的两个入口部,以及连接泵723的一个出口部。该结构可以提高系统紧凑性,减少室外占地面积,有利于减小室外散热量。
实施例八
如图9所示,该实施例空调系统的结构,相较于实施例七空调系统的结构,区别在于:
两个第二冷凝器元件822分散设置,可以使空调系统的配置方式较为灵活。并且,可以避免因两个第二蒸发器元件821的蒸发温度不同,导致冷凝压力不同,进而影响到第二制冷循环回路820室外侧的冷凝换热效果。
实施例九
如图10所示,该实施例空调系统的结构,相较于实施例八空调系统的结构,区别在于:
空调系统还包括:位于两个第二冷凝器元件922与泵923之间的储液罐942。当泵923为变容量泵时,储液罐942可以为第二制冷循环回路920提供足够的制冷剂或者存储多余的制冷剂,从而提高第二制冷循环回路920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五,实施例七至实施例九中,第一制冷循环回路和第二制冷循环回路相互独立,可以采用同一类或者不同类的制冷剂。
实施例十
如图11a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前述实施例一或二的制冷控制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11、当压泵模式启动时,根据室外温度确定泵的最大输出功率;
步骤S112、控制泵按照最大输出功率工作;
步骤S113、根据室内回风温度和经过第二蒸发器元件后的回风温度,确定压缩机的第一制冷需求;
步骤S114、根据第一制冷需求,调整压缩机的输出功率。
当处于过渡季节时,可以开启空调系统的压泵模式,即压缩机和泵同时运行的模式。由于第二制冷循环回路的制冷剂从室外自然冷源获取冷量,经分配后流经第二蒸发器元件的盘管,从而对室内回风进行一次冷却,第一制冷循环回路可以补充回风温降所需的剩余冷量,相比现有技术,减小了压缩机的输出和功耗,从而可以提高空调的全年能效比,降低空调能耗。
进一步,该方法实施例在步骤S114之后还包括:
步骤S115、根据各个工作中蒸发器元件处的吸气温度和吸气压力,分别确定过热度;
步骤S116、根据各个工作中蒸发器元件对应的过热度,以及存储的目标过热度参数,调整各个工作中节流阀的开度。
通过步骤S115和步骤S116,还可以实现制冷循环回路中制冷剂流量的智能调节。
如图11b所示,该实施例中,方法还可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11、当压缩机模式启动时,根据室内回风温度,确定压缩机的第二制冷需求;
步骤S212、根据第二制冷需求,调整压缩机的输出功率;
步骤S213、根据两个第一蒸发器元件处的吸气温度和吸气压力,分别确定过热度;
步骤S214、根据两个第一蒸发器元件对应的过热度,以及存储的目标过热度参数,调整两个第一节流阀的开度。
如图11c所示,该实施例中,方法还可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311、当泵模式启动时,根据室内回风温度,确定泵的第三制冷需求;
步骤S312、根据第三制冷需求,调整泵的输出功率;
步骤S313、根据两个第二蒸发器元件处的吸气温度和吸气压力,分别确定过热度;
步骤S314、根据两个第二蒸发器元件对应的过热度,以及存储的目标过热度参数,调整两个第二节流阀的开度。
空调系统一般采用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室内、外温度数据,通过判断室内外温差区间(室内外温差等于室内温度减室外温度)来确定空调系统的工作模式,推动相应的工作模式启动。
当室内外温差△T≥D1(如D1≈30℃)时,只第二制冷循环回路运行,制冷剂在室外冷凝器单元中与室外冷源实现热交换,充分提取室外自然冷源的冷量,并将这部分冷量分别泵入室内的第二蒸发器元件,通过换热,将冷量输送给室内空气,满足室内的制冷需求。
当室内外温差△T≤D2(如D2≈0℃)时,因室内外无温差或温差太小,第二制冷循环回路运行的节能性已无法体现,故只开启第一制冷循环回路,从两个第一蒸发器元件出来的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汇集后,由吸气管进入压缩机,被压缩成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经排气管进入冷凝器元件,冷凝成高压常温的制冷剂液体,后流经各自管路的节流阀,实现流量分配的同时降温降压,再分别进入对应的蒸发器元件蒸发吸热制冷,提供室内所需的制冷量。
当室外处于过渡季节时,即室内外温差D2<△T<D1,此时,室外冷源只能提供一部分可供利用的冷量,仅第二制冷循环回路运行已不能满足制冷需求,第一制冷循环回路开启作制冷补偿。室内回风首先经过第二制冷循环回路的第二蒸发器元件的盘管,实现一次温降,再经过第一制冷循环回路的第一蒸发器元件的盘管,实现二次温降,然后排向室内。
空调系统各模式的启动原理遵循图11d所示的方法流程,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411、判断室内外温差△T是否不小于第一温差阈值D1(例如D1取30℃),如果是,执行步骤S412,否则,执行步骤S413;
步骤S412,启动空调系统的泵模式;
步骤S413、判断室内外温差△T是否不大于第二温差阈值D2(例如D2取0℃),如果是,执行步骤S414;否则,执行步骤S415;
步骤S414,启动空调系统的压缩机模式;
步骤S415、启动空调系统的压泵模式。
实施例十一
如图12a所示,基于相同的实用新型构思,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前述实施例一或二的制冷控制装置,包括:
第一确定单元1201,用于当压泵模式启动时,根据室外温度确定泵的最大输出功率;
控制单元1202,用于控制泵按照最大输出功率工作;
第二确定单元1203,用于根据室内回风温度和经过第二蒸发器元件后的回风温度,确定压缩机的第一制冷需求;
第一调整单元1204,用于根据第一制冷需求,调整压缩机的输出功率。
具体的,如图12b所示,装置还可包括:
第三确定单元1205,用于当压缩机模式启动时,根据室内回风温度,确定压缩机的第二制冷需求;
第二调整单元1206,用于根据第二制冷需求,调整压缩机的输出功率。
具体的,如图12c所示,装置还可包括:
第四确定单元1207,用于当泵模式启动时,根据室内回风温度,确定泵的第三制冷需求;
第三调整单元1208,用于根据第三制冷需求,调整泵的输出功率。
具体的,如图12d所示,装置还可包括:
第五确定单元1209,用于根据各个工作中蒸发器元件处的吸气温度和吸气压力,分别确定过热度;
第四调整单元1210,用于根据各个工作中蒸发器元件对应的过热度,以及存储的目标过热度参数,调整各个工作中节流阀的开度。
与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有益效果相同,相比现有技术,采用该制冷控制装置,可以减小压缩机的输出和功耗,从而可以提高空调的全年能效比,降低空调能耗。
综上,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相比现有的空调系统,其优势在于:
一、通过第一制冷循环回路和第二制冷循环回路,分别获取冷量,经由制冷剂管路输送给室内的各个蒸发器元件进行蒸发制冷,从而满足室内的冷负荷需求。当室外的第一冷凝器元件和第二冷凝器元件构成复合式冷凝器时,不仅可以使室外机结构紧凑,节省空间,有利于集中管控,而且还能够提高制冷剂的换热效率。室内蒸发器元件的形式可以实现多样化,例如可以采用底置、顶置、侧置等等,从而提高了空调系统的适应性。
二、通过合理的控制逻辑,实现系统的智能控制,更有利于系统的节能。空调系统在不同运行模式下,分别以室内回风温度、室外环境温度作为控制变量,调节压缩机和泵的输出频率,从而实现室内负荷和室外机输出能力的匹配,避免冷量浪费或冷量不足。此外,采用过热度监控策略,适时调节节流阀的开度,可以合理分配各蒸发器元件的制冷剂流量,从而有效避免流量分配不足或者过多,影响到蒸发器元件的换热效率。
三、有利于拓展泵系统(即第二制冷循环回路)的运行时间和地域范围,提高空调系统在过渡季节的能效比和全年能效比。第二制冷循环回路通过制冷剂充分提取室外冷源的冷量,然后合理分配到各第二蒸发器元件的盘管中,实现回风的一次温降;第一制冷循环回路只需补偿回风温降所需的剩余冷量,因此,节约了压缩机的部分功率消耗,更有利于系统的节能,提高系统的能效比。
四、提高了系统的冗余性。该空调系统不仅第一制冷循环回路和第二制冷循环回路具备各自的制冷剂管路,其蒸发器元件、冷凝器元件的多联和多样化,都有利于提高系统冗余性。
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方案可以有效减少室外机的配置,减小其占地面积,从而降低空调系统的成本。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制冷循环回路和至少一个第二制冷循环回路,所述第一制冷循环回路包括顺序连接并形成封闭循环的第一蒸发器元件、压缩机、第一冷凝器元件和第一节流阀;所述第二制冷循环回路包括顺序连接并形成封闭循环的第二蒸发器元件、第二冷凝器元件、泵和第二节流阀;其中:
所述第一制冷循环回路中的第一蒸发器元件与第二制冷循环回路中第二蒸发器元件构成复合式蒸发器,所述第一蒸发器元件位于复合式蒸发器的出风侧,所述第二蒸发器元件位于复合式蒸发器的入风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制冷循环回路中,第一蒸发器元件至少为两个且并联设置;和/或,所述第二制冷循环回路中,第二蒸发器元件至少为两个且并联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蒸发器元件包括整体交叉式盘管或分体独立式盘管,所述第二蒸发器元件包括整体交叉式盘管或分体独立式盘管;
所述第一冷凝器元件为水冷冷凝器元件、风冷冷凝器元件或蒸发冷凝器元件;所述第二冷凝器元件为水冷冷凝器元件、风冷冷凝器元件或蒸发冷凝器元件。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制冷循环回路的数量为一个,第二制冷循环回路的数量为一个;
所述第一制冷循环回路中,第一蒸发器元件数量为两个且并联设置;
所述第二制冷循环回路中,第二蒸发器元件数量为两个且并联设置;
所述第一制冷循环回路中的第一冷凝器元件与第二制冷循环回路中第二冷凝器元件构成复合式冷凝器;或者,所述第一制冷循环回路中的第一冷凝器元件与第二制冷循环回路中第二冷凝器元件分散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制冷循环回路还包括:位于第一冷凝器元件和第一节流阀之间的辅助泵,以及与压缩机并联设置的旁通阀。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制冷循环回路还包括:位于第一冷凝器元件和辅助泵之间的第一储液罐;和/或
所述第二制冷循环回路还包括:位于第二冷凝器元件和泵之间的第二储液罐。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辅助蒸发器和第三节流阀,其中:
所述第三节流阀的入口,连接第一制冷循环回路中的第一冷凝器元件,并且连接第二制冷循环回路中的泵;
所述辅助蒸发器的入口连接第三节流阀的出口,所述辅助蒸发器的出口连接第二制冷循环回路中第二冷凝器元件。
8.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第一制冷循环回路,每个第一制冷循环回路包括顺序连接并形成封闭循环的第一蒸发器元件、室内压缩机、第一冷凝器元件和第一节流阀;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
泵、流量分配阀、两个第二蒸发器元件以及两个第二冷凝器元件,其中,泵、流量分配阀的第一分支、第一个第二蒸发器元件、第一个第二冷凝器元件顺序连接形成第二制冷循环回路,泵、流量分配阀的第二分支、第二个第二蒸发器元件、第二个第二冷凝器元件顺序连接形成第二制冷循环回路;
两个第一蒸发器元件与两个第二蒸发器元件一一对应,相对应的第一蒸发器元件和第二蒸发器元件构成复合式蒸发器,所述第一蒸发器元件位于复合式蒸发器的出风侧,所述第二蒸发器元件位于复合式蒸发器的入风侧。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两个第二冷凝器元件构成复合式冷凝器,所述复合式冷凝器包括对应连接两个第二蒸发器元件的两个入口部,以及连接泵的一个出口部;或者,两个第二冷凝器元件分散设置。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位于两个第二冷凝器元件与泵之间的储液罐。
CN201521010530.0U 2015-12-08 2015-12-08 空调系统 Active CN2051918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1010530.0U CN205191805U (zh) 2015-12-08 2015-12-08 空调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1010530.0U CN205191805U (zh) 2015-12-08 2015-12-08 空调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191805U true CN205191805U (zh) 2016-04-27

Family

ID=557847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1010530.0U Active CN205191805U (zh) 2015-12-08 2015-12-08 空调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19180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22694A (zh) * 2016-09-20 2017-01-11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泵驱动两相复合制冷机组监控系统
CN106855279A (zh) * 2015-12-08 2017-06-16 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制冷控制方法和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55279A (zh) * 2015-12-08 2017-06-16 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制冷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06322694A (zh) * 2016-09-20 2017-01-11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泵驱动两相复合制冷机组监控系统
CN106322694B (zh) * 2016-09-20 2022-03-04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泵驱动两相复合制冷机组监控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6058280A1 (zh) 一种复合式制冷多联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1886852B (zh) 应用过冷器的空调系统的制冷剂流量的控制方法
CN106855279B (zh) 一种空调系统、制冷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04613668A (zh) 组合式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5135725A (zh) 一种单压缩机二级动态制冷蓄冷空调系统及其制冷方法
CN109282401A (zh) 分离式热管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206683105U (zh) 一种多联式复合型机房空调系统
CN111442575A (zh) 可调式制冷装置及制冷调节方法
CN111457509B (zh) 一种节能型空调
CN113446756A (zh) 一种带变速压缩机的四管制空气源热泵机组
CN111295084A (zh) 一种使用冷凝器及蒸发器的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
CN205191805U (zh) 空调系统
CN104613667A (zh) 组合式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6871474A (zh) 风冷水冷组合式空调系统
CN211953115U (zh) 一种节能型空调
CN206235054U (zh) 一种三管制多功能多联式空调系统
CN206478771U (zh) 一种多联式机房空调系统
CN111678198A (zh) 一种高能效比机房空调系统
CN208365702U (zh) 一种节能空调系统
CN217274603U (zh) 一种数据中心用间接蒸发及压缩式制冷复合空调系统
CN102901168A (zh) 一种提高部分负荷性能的风冷热泵冷/热水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CN215529686U (zh) 一种冷水型冷站系统
CN110806037B (zh) 一种多联式空调热水联供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1692636A (zh) 一种节能型机房空调系统
CN210570152U (zh) 一种机房热管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Nanshan District Xueyuan Road in Shenzhen city of Guangdong province 518055 No. 1001 Nanshan Chi Park building B2

Patentee after: Vitamin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Nanshan District Xueyuan Road in Shenzhen city of Guangdong province 518055 No. 1001 Nanshan Chi Park building B2

Patentee before: Aimosheng Network Energy Source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