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171527U - 钢板桩 - Google Patents

钢板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171527U
CN205171527U CN201521008008.9U CN201521008008U CN205171527U CN 205171527 U CN205171527 U CN 205171527U CN 201521008008 U CN201521008008 U CN 201521008008U CN 205171527 U CN205171527 U CN 2051715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rotating shaft
main body
face
stake 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100800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文
刘红涛
谷晨
邓志龙
何婷
陈锦
汪福君
杨雯
张庆国
张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52100800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1715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1715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171527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下构筑物施工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钢板桩,其包括桩主体、暗撑、止挡机构及传递机构。桩主体的两长边边缘上设有锁口;暗撑的铰接端通过转轴与桩主体的下端部铰接;暗撑上远离铰接端处设有受力部,该受力部用于接收驱动暗撑绕转轴自插入位置旋转至支撑位置的力;止挡机构用于将暗撑止挡在插入位置或支撑位置;当暗撑处于插入位置时,传递机构用于将桩主体受到的作用力传递给暗撑,使暗撑随桩主体插入土层中。采用该钢板桩进行基坑支护,可减少对明撑的需求量,并缩短钢板桩桩主体的长度。

Description

钢板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钢板桩,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具有暗撑的钢板桩。
背景技术
沿海地区普遍存在大范围的深厚淤泥,由于淤泥的塑性高,导致其承载性能低、可工程性差,在修建如雨水渠、污水管道、通讯共同沟等地下构筑物时,需要先施加钢板桩支护,再进行基坑开挖。
由于钢板桩的桩主体两长边边缘上形成有锁口,多块钢板桩之间可通过锁口相互连接而形成一排用于支护的挡墙,公开号为CN104652424A、CN1313152A的专利文献公开了常用的U型钢板桩,公开号为CN101954397A的专利文献公开了常用的Z型钢板桩。
图1示出了一条基坑的横剖面,采用现有钢板桩进行支护的施工方法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采用桩机沿基坑边缘将钢板桩021插入土层01中,插入法有屏风式插入法与逐根插入法,桩机有静压桩机与振动桩机,遇转角处则采用角桩;(2)将土方下挖至第一层围檩023设计标高以下,通常为500毫米至1000毫米,在钢板桩021上的预定位置处焊接定位托板022,在定位托板022上安装第一层围檩023,接着在围檩023内安装明撑024;(3)重复步骤2安装第二层及以下各层定位托板、围檩及明撑,直至土方下挖至基坑的预定深度;(4)在基坑底部上铺设一层混凝土层03,混凝土层03通常为1米厚,接着在混凝土层01上、钢板桩021内侧构筑基坑侧壁,在构筑基坑侧壁的过程中,自下而上,逐层地拆除明撑024、围檩023及定位托板022,同时在基坑侧壁外回填土方,直至完成地下构筑物的建设及土方的回填;(5)采用拔桩机拔出钢板桩021。
在上述施工过程中,为防止钢板桩021的下端在土方压力的作用下向基坑内侧弯曲,通常要求基坑的开挖深度D一般不应超出钢板桩长度L的1/2,在呈流塑状淤泥层中开挖深度D一般不应超出钢板桩长度L的1/3,因此,导致钢板桩021的长度过长,所需材料量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带暗撑的钢板桩,旨在减少施工过程中对明撑的需求及缩短该钢板桩的长度规格。
为了实现上述主要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钢板桩包括桩主体、暗撑、止挡机构及传递机构。其中,桩主体的两长边边缘上设有锁口;暗撑的铰接端通过转轴与桩主体的下端部铰接;暗撑上远离铰接端处设有受力部,该受力部用于接收驱动暗撑绕转轴自插入位置旋转至支撑位置的力;止挡机构用于将暗撑止挡在插入位置或支撑位置;当暗撑处于插入位置时,传递机构用于将桩主体受到的作用力传递给暗撑,使暗撑随桩主体插入土层中。
由以上方案可见,由于该钢板桩具有暗撑,在采用其进行基坑支护的施工过程中,通过暗撑在两块相对应的钢板桩间形成一道位于二者下端部的内支撑,可有效地减少对明撑需求量,并缩短钢板桩桩主体的长度。
一个具体的方案为转轴固定在桩主体上,铰接端上形成有与转轴相配合的腰圆孔,该腰圆孔的长轴在暗撑的长度方向上,以使暗撑相对转轴可沿腰圆孔的长轴方向滑动,从而改变暗撑相对桩主体的位置;腰圆孔远离受力部的端面为第一端面,邻近受力部的端面为第二端面;传递机构包括固定在暗撑上的外肩台,沿铰接端指向受力部,该外肩台位于腰圆孔的下游,当桩主体的下端面抵靠外肩台时,转轴与第二端面间为存有间隙,从而通过桩主体的下端面与外肩台相互抵靠对暗撑施加作用力,以防对转轴造成破坏,提高钢板桩的使用寿命;当转轴抵靠第一端面后,暗撑绕转轴自插入位置旋转至支撑位置的过程中,桩主体的下端面与外肩台间均存有间隙。该传递机构结构简单有效。
一个更具体的方案为止挡机构包括固定在桩主体上的第一挡块,沿桩主体插入土层的方向,第一挡块位于转轴的斜上方或斜下方;当暗撑位于支撑位置时,第一挡块与暗撑的侧边相互抵靠而将暗撑止挡在支撑位置。该止挡机构结构简单有效。
再具体的方案为止挡机构还包括固定在桩主体上的第二挡块,沿桩主体插入土层的方向,第二挡块位于转轴的斜上方,且位于第一挡块的正上方或斜上方;当暗撑位于插入位置时,暗撑的侧边与第一挡块或第二挡块相互抵靠而将暗撑止挡在插入位置;当转轴抵靠第一端面后,暗撑绕转轴自插入位置旋转至支撑位置的过程中,暗撑的铰接端的端面与第二挡块间均存有间隙。
另一个更具体的方案为外肩台的外端沿暗撑的长度方向向靠近腰圆孔的方向延伸形成一端壁,端壁、外肩台及暗撑围成与桩主体的下端部相匹配的托槽。有效地确保暗撑在随桩主体在插入土层的过程中保持在插入位置。
另一个具体的方案为转轴固定在桩主体上,暗撑的铰接端上形成有与转轴相配合的腰圆孔,腰圆孔的长轴在暗撑的长度方向上;腰圆孔远离暗撑的受力部的端面为第一端面,邻近受力部的端面为第二端面;止挡机构包括固定在桩主体上的第一挡块及第二挡块,沿桩主体插入土层的方向,第一挡块位于转轴的斜上方或斜下方,第二挡块位于转轴的斜上方且位于第一挡块的斜上方或正上方;当暗撑位于插入位置时,暗撑的侧边与第一挡块或第二挡块相互抵靠而将暗撑止挡在插入位置,转轴与第二端面相互抵靠构成传递机构;当转轴抵靠第一端面后,在暗撑绕转轴自插入位置旋转至支撑位置的过程中,暗撑的铰接端的端面与第二挡块间均存有间隙;当暗撑位于支撑位置时,第一挡块与暗撑的侧边相互抵靠而将暗撑止挡在支撑位置。止挡机构与传递机构的结构简单有效。
再一个具体的方案为桩主体包括钢管,钢管的轴线沿桩主体的长度方向布置,沿桩主体插入土层的方向,钢管的下端面沿轴线内凹形成贯通钢管的侧壁的第一侧壁槽与第二侧壁槽,第二侧壁槽的槽深大于第一侧壁槽的槽深,转轴的两端与钢管的管壁固定连接,转轴与下端面间的间距小于第一侧壁槽的槽深;铰接端形成有与转轴相配合的腰圆孔,腰圆孔的长轴在暗撑的长度方向上,腰圆孔远离受力部的端面为第一端面,邻近受力部的端面为第二端面;传递机构包括设于铰接端的侧壁上的轴肩,沿铰接端指向受力部的方向,轴肩位于腰圆孔的下游,当下端面抵靠轴肩时,转轴与第二端面间存有间隙;当转轴抵靠第一端面后,暗撑绕转轴自插入位置旋转至支撑位置的过程中,下端面与轴肩间存有间隙,铰接端的端面与第二侧壁槽的槽底面间存有间隙,铰接端的侧边与第一侧壁槽及第二侧壁槽的槽壁间存有间隙;沿桩主体插入土层的方向,铰接端的侧边与位于第一侧壁槽上方或第二侧壁槽上方的管壁抵靠构成将暗撑止挡在插入位置的止挡机构;铰接端的侧边抵靠第一侧壁槽的槽底面构成将暗撑止挡在支撑位置的止挡机构。
附图说明
图1是采用一种现有钢板桩进行基坑支护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暗撑位于支撑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暗撑位于插入位置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A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暗撑与桩主体相对移动后的状态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暗撑位于支撑位置的状态示意图;
图7是采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进行基坑支护施工中所采用导向架的俯视图;
图8是图7中B局部放大图;
图9是图7的C向逆时针旋转90度后的视图;
图10是采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进行基坑支护施工方法中导向架与钢板桩配合的示意图;
图11是采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进行基坑支护施工方法的第一状态示意图;
图12是采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进行基坑支护施工方法的第二状态示意图;
图13是采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进行基坑支护施工方法的第三状态示意图;
图14是采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进行基坑支护施工方法的第三状态中钢索与暗撑的受力部的连接示意图;
图15是采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进行基坑支护施工方法的第四状态示意图;
图16是采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进行基坑支护施工方法的第五状态示意图;
图17是采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进行基坑支护施工方法的第六状态示意图;
图18是采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进行基坑支护施工方法的第七状态示意图;
图19是采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进行基坑支护施工方法的第八状态示意图;
图20是采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进行基坑支护施工方法的第九状态示意图;
图21是采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进行基坑支护施工方法的第十状态示意图;
图2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暗撑与桩主体的连接示意图;
图2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暗撑位于支撑位置的状态示意图;
图24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暗撑与桩主体的连接示意图;
图25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暗撑位于支撑位置的状态示意图;
图26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暗撑位于支撑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7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中暗撑位于支撑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8是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中暗撑与桩主体的连接示意图;
图29是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中暗撑相对桩主体自插入位置旋转至支撑位置的第一状态示意图;
图30是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中暗撑相对桩主体自插入位置旋转至支撑位置的第二状态示意图;
图31是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中暗撑相对桩主体自插入位置旋转至支撑位置的第三状态示意图;
图32是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中暗撑与桩主体的连接示意图。
以下结合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参见图2,第一钢板桩1为带有暗撑的U型钢板桩,其由桩主体10、暗撑、转轴12、止挡机构及传递机构构成。
桩主体10的两翼板102与腹板101相互正交,其中一个翼板102的外侧面上固定有转轴12,转轴12的轴线沿垂直于翼板102的表面方向布置。两翼板的自由边设有锁口103。暗撑11的铰接端可绕转轴12旋转地与翼板102铰接接,暗撑11上远离铰接端处设有用于套钢索的受力部111,离铰接端越远越好。
参见图3,暗撑11的铰接端上形成有一与转轴12配合的腰圆孔112,腰圆孔112的长轴在暗撑11的长度方向上。转轴12的自由端设有圆形转轴挡板121,构成对暗撑11沿转轴12轴向移动的限位。翼板102位于暗撑11的侧旁设有第一挡块105,第一挡块105位于转轴12的斜下方位置。
参见图4,暗撑11邻近翼板102的侧面外设有一外肩台113,外肩台113的外端沿暗撑11的长度方向向上延伸形成端壁114,端壁114、外肩台113及暗撑11围成与翼板102下端部相配合的托槽115,当翼板102的下端面抵靠托槽115的槽底面时,即翼板102的下端面抵靠外肩台113的台面1130,腰圆孔112的下端面与转轴12间隙配合,从而使桩主体对暗撑11的作用力通过外肩台113的台面进行施加。
参见图5,当暗撑11相对翼板102沿自身长度方向移动至腰圆孔112的上端面抵靠转轴12时,转轴12的轴心与台面1130间的间距H大于等于轴心与翼板102下端的顶角A之间的间距S,即暗撑11绕转轴12逆时针旋转过程中,翼板102的下端面与台面1130间存有间隙,使顶角A绕转轴12旋转的过程中不会碰到台面1130。
参见图6,通过对受力部施加斜向上的拉力,使暗撑11绕转轴12顺时针旋转大致90度,从沿桩主体的长度方向位置(虚线位置)旋转至与桩主体的长度方向大致相互正交的位置(实线位置),即从插入位置旋转至支撑位置。当暗撑11位于支撑位置时,其铰接端的端部侧壁将抵靠第一挡块105,从而止挡暗撑11继续绕转轴顺时针旋转,即将暗撑11止挡于支撑位置。
在钢板桩插入土层过程中,使用如图7所示的导向架2,以确保钢板桩能够大致沿垂下布置,尤其是使基坑相对两侧上的两排钢板桩大致相互平行。
导向架2具有相互平行布置并平铺在地面上的地梁211与212,地梁211上固定连接有立柱251、252、253及254,地梁212上固定连接有立柱255、256、257及258,立柱251至立柱258相互平行且垂直于两根地梁中线构成的平面。斜梁241的一端固定在地梁211上,另一端固定在立柱251上,斜梁242的一端固定在地梁211上,另一端固定在立柱254上,斜梁243的一端固定在地梁212上,另一端固定在立柱255上,斜梁244的一端固定在地梁212上,另一端固定在立柱258上,用于构成稳定的三角支撑结构。立柱252与立柱253之间连接有横梁231,立柱256与立柱257之间连接横梁232,立柱251、252、256及255之间依次固定连接有4根横梁261;横梁261围成用于为钢板桩导向的导向孔201;立柱253、254、258及257之间依次固定连接有4根横梁262,横梁262围成用于为钢板桩导向的导向孔202。
参见图8,与立柱253固定连接的四根横梁262的内侧面均与薄铁板2621固定连接,与立柱254固定连接的四根横梁262的内侧面均与薄铁板2622固定连接。与如图7所示的立柱251或252相固定连接的4根横梁的内侧面均与一块薄铁板固定连接,薄铁板的内表面构成导向孔的光滑内表面。
参见图9,在与立柱251及255固定连接的四根横梁261中,相邻布置两根的横梁261之间的间距相同。固定在其他同一根立柱上的横梁的垂向间距也相同。
采用上述第一钢板桩1进行基坑支护的施工方法如下:
(1)参见图10,将导向架2放置于已经整平的地面上,通过导向孔201对第一钢板桩1运动方向进行导向,采用桩机将钢板桩1打入土层中;如图11所示,在钢板桩1打入土层的过程中,将图3示状态的钢板桩以暗撑朝下的姿态打入土层,即暗撑11位于插入位置,桩机对桩主体10施加向下的作用力,桩主体10通过其下端端面与设于暗撑11上的外肩台的台面相互挤压,从而将向下的作用力传递给暗撑11,从而推动暗撑11插入土层01中,钢索13的一端绕过设于暗撑11上的受力部,从而钢索13也一起被打入土层01中。
(2)通过桩机对桩主体施加向上拉力,使其向上移动第一距离,该第一距离大于等于转轴沿腰圆孔的长轴方向可移动的距离,如图12所示,接着通过卷扬机对钢索13施加斜拉力,该斜拉力包含向右的分力F与向上的分力,从而使暗撑11绕转轴逆时针旋转,直至旋转至如图13所示的状态,此时,由于第一挡块的止挡作用,暗撑11将被止挡于与桩主体10大致相互正交的位置,即暗撑11位于支撑位置,整个过程通过对钢索13施加的拉力进行监控或通过钢索13上的标记来确认暗撑是否处于支撑位置。如图14所示,钢索13的一端131跨过受力部111后与钢索13的另一端132可拆卸的固定连接,在将暗撑11拉至支撑位置后,拆卸钢索13两端之间的固定连接,通过卷扬机将钢索抽出土层01后基坑剖面的状态如图15,钢索将用于下一个第一钢板桩的打入,从而减少对钢索的需求量。
(3)参见图16,通过如图10所示的导向架2的导向孔202打入第二钢板桩3,第二钢板桩3只具有桩主体,即不带暗撑的钢板桩,通过导向架2的导向,使打入后的第二钢板桩3的桩主体与暗撑11的自由端的端面间为间隙配合,该间隙将在后期挖基坑的过程中,两块钢板桩在基坑外侧土层压力作用下而靠拢,从而使暗撑11横卧地支撑在两块钢板桩的桩主体之间。依次在基坑边缘打入钢板桩,形成如图17所示的上下两排钢板桩,图17示下排钢板桩均由第二钢板桩3通过锁口相互扣合固定连接,上排钢板桩有第一钢板桩1与第二钢板桩3相互间隔并通过锁口扣合固定连接,上排钢板桩与下排钢板桩的桩主体的下端部通过暗撑11形成内支撑。
(4)参见图18,将土层01下挖至围檩41设计标高以下,通常为500毫米至1000毫米,在两侧钢板桩上的预定位置处焊接定位托板42,在定位托板42上安装围檩41,接着在围檩41内安装明撑43。如图19所示,在完成明撑43的安装之后,接着挖土方直至下挖至基坑的预定深度。由于具有首尾两层内支撑,对于比较浅的深度只需一层明撑即可,对于特别深的基坑,可采用两层以上的明撑支撑。
(5)参见图20,在基坑的底部上铺设一层混凝土层,接着在混凝土层上构筑基坑侧壁,在构筑基坑侧壁的过程中,由下自上,逐层地拆除明撑43、围檩41及定位托板42,同时在基坑侧壁外回填土方,直至完成地下构筑物的建设,各层明撑、围檩与定位托板的拆除,及土方的回填。
(6)参见图21,通过桩机拔出钢板桩,在拔第一钢板桩的过程中,通过桩主体10将暗撑11一起拔出土层01,通常由于暗撑位于基坑底部以下2米左右,拔出暗撑11的过程不会触碰基坑基体,即使会触碰基坑基体,由于其基坑底部铺设有一层1米左右的混凝土层,不会对基坑的基体造成损害。对于一些可能会对基坑基体造成一定损害且该基坑无法承受任何损害的施工,可将第一钢板桩留在土层01中。
如表1所示,为采用传统钢板桩与上述第一钢板桩进行基坑支护的比较数据,从中可以看出,采用上述带暗撑的钢板桩进行基坑支护可以缩短桩主体的长度。
表1本申请与传统钢板桩的支护对照表
上述外肩台113与第一挡块105一起构成将暗撑11止挡在插入位置的止挡机构,第一挡块105构成将暗撑11止挡在支撑位置的止挡机构。
第二实施例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说明,以下仅对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参见图22,转轴52与第一挡块505位于等高位置,即转轴52的轴线位于第一挡块505的水平对称面5051上,暗撑51的铰接端的右上角为倒圆角结构,倒圆角结构的横截面为一圆心角为90度的圆弧510,圆弧510与相邻接的端面513及侧面514相切连接,当转轴52抵靠腰圆孔512的上端面时,端面513与转轴52的轴线间的间距等于第一挡块505的内侧面与转轴52的轴线间的间距。
参见图23,当转轴52抵靠腰圆孔512的上端面时,圆弧510的圆心位于转轴52的轴线上。
在暗撑51随桩主体插入土层的过程中,由于转轴52与第一挡块505的配合,使暗撑51的长度方向与桩主体的长度方向大致保持平行,即暗撑51位于插入位置。当暗撑51被拉至支撑位置时,暗撑51的端面513与第一挡块505的内侧面配合,将暗撑止挡于支撑位置处。
第一挡块505及转轴52一起构成将暗撑51止挡在插入位置的止挡机构,第一挡块505构成将暗撑51止挡在支撑位置的止挡机构。
第三实施例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说明,以下仅对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取消设于暗撑上的外肩台及设于外肩台上的端壁。
参见图24,第一挡块605位于转轴62的斜左上方位置,转轴62的斜右上方位置设有第二挡块606,且第二挡块606位于第一挡块605的上方。
当转轴62抵靠腰圆孔612的下端面,且暗撑61的长度方向与桩主体的长度方向大致相互平行时,即暗撑61位于插入位置,第一挡块605与第二挡块606分别位于暗撑61铰接端的侧,通过二者与暗撑61的两侧面的相互配合,将暗撑61止挡在插入位置处。
参见图25,当转轴62抵靠腰圆孔612的上端面,暗撑61绕转轴62顺时针旋转过程中,暗撑61的铰接端的端面将与第二挡块606之间保持间隙配合。当暗撑61旋转至其长度方向与桩主体的长度方向大致正交时,即暗撑61位于支撑位置,暗撑61的上侧面将抵靠第一挡块605,使暗撑61无法继续绕转轴62顺时针旋转,即暗撑61被止挡在支撑位置处。
如图24所示,腰圆孔612的下端面与转轴62相互抵靠构成本例的传递机构,暗撑61铰接端两侧面与第一挡块605或第二挡块606相互抵靠构成将暗撑61止挡在插入位置的止挡机构。如图25所示,暗撑61的铰接端的上侧面与第一挡块605相互抵靠构成将暗撑61止挡在支撑位置的止挡机构。
第四实施例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说明,以下仅对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参见图26,第一钢板桩7的锁口713采用公开号为CN104652434A的专利文献所公开的锁口结构。
第五实施例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说明,以下仅对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参见图27,第一钢板桩8的桩主体80的腹板801与翼板802不正交,通过在腹板803的内侧壁上焊接一沿桩主体80长度方向布置的肋板803,暗撑81的铰接端通过转轴与肋板803铰接接。
其中,肋板803可以为只焊接在腹板801的下端部上的一段钢板,也可为与腹板801等长度的钢板。肋板803的横截可为T型,也为工字型。
第六实施例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说明,以下仅对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第一钢板桩为在公开号为CN102414370A的专利文献所公开的组合式钢板桩基础上增加设暗撑装置构成,其中桩主体包括板式主体与柱式主体,其中,柱式主体为该专利文献中的工字型钢结构,暗撑的铰接端通过转轴与柱式主体铰接。
第七实施例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说明,以下仅对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桩主体的结构为采用公开号为CN1837512A的专利文献所公开的管状结构。
参见图28,管状结构具有钢管94,暗撑95为一圆柱体,其铰接端与钢管94的端口相匹配并套接于钢管94的下端口内。
参见图30,暗撑位于插入位置。暗撑95的铰接端上形成有轴肩951,当铰接端套接于钢管94下端口上时,轴肩951抵靠在钢管94的下端面上构成传递机构,此时,转轴96与腰圆孔952的下端面存有间隙。转轴96的两端通过焊接、螺母固定等方式与钢管94管壁固定连接,转轴穿过形成于铰接端上腰圆孔952内。
参见图30,当暗撑95沿其轴向向远离暗撑95的方向移动至转轴96抵靠腰圆孔952的上端面时,暗撑95在受力部所接收的拉力的作用下绕转轴96自插入位置旋转至铰接端的侧壁抵靠第一侧壁槽941的槽底面9411,即位于如图32所示的支撑位置。
参见图31,暗撑94绕转轴96自插入位置旋转至支撑位置过程中,铰接端的端面与第二侧壁槽942的槽底面9421间存有间隙,第二侧壁槽942的槽深大于第一侧壁槽941的槽深。
当暗撑94位于支撑位置时,铰轴端的端面与钢管的内侧壁相互抵靠构成将暗撑94止挡在插入位置的止挡机构。当暗撑94位置支撑位置时,铰接端的端壁与第一侧壁槽941的槽底面9411相互抵靠构成将暗撑止挡在支撑位置的止挡机构。
第八实施例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的说明,以下仅对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取消设于暗撑上的外肩台、端壁及腰圆孔。
参见图32,暗撑972的铰接端上形成有与转轴973相匹配的轴孔,并通过转轴973铰接在桩主体971上。止挡机构由第一挡块978与顶销单元构成,顶销单元由销钉974、弹簧975及拉索976构成,暗撑972的铰接端端面内凹形成有与销钉974相配合的销孔977。
弹簧975的弹性恢复力迫使销钉抵靠于销孔977内,将暗撑972止挡在插入位置。
通过拉索976使销钉远离销孔977,暗撑972在受力部所受拉力的作用下自插入位置旋转至支撑位置,并被第一挡块978止挡在支撑位置。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暗撑主体为杆状结构,杆状结构的横截面可以为四边形、三角形、圆形、椭圆形、菱形等形状。受力部并不局限于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挂耳结构,还可以采用其他结构,例如焊接于暗撑自由端上的挂钩、圆环,或形成于暗撑自由端上的钩状缺口。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可以采用其他拉绳替代钢索对暗撑的受力部施加拉力。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构思是通过在现有钢板桩的桩主体上增设暗撑装置,以减少施工过程中对明撑的需求,及缩短桩主体的长度,根据本构思,桩主体、受力部、传递机构及止挡机构的结构还有多种显而易见的变化。

Claims (7)

1.钢板桩,包括桩主体,所述桩主体的两长边边缘上设有锁口;
其特征在于:
暗撑,所述暗撑的铰接端通过转轴与所述桩主体的下端部铰接,所述暗撑远离所述铰接端处设有受力部,所述受力部用于接收驱动所述暗撑绕所述转轴自插入位置旋转至支撑位置的力;
止挡机构,所述止挡机构用于将所述暗撑止挡在所述插入位置或所述支撑位置;
传递机构,所述暗撑处于所述插入位置时,所述传递机构将所述桩主体受到的力传递给所述暗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钢板桩,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轴固定在所述桩主体上;
所述铰接端形成有与所述转轴相配合的腰圆孔,所述腰圆孔的长轴在所述暗撑的长度方向上;
所述腰圆孔远离所述受力部的端面为第一端面,邻近所述受力部的端面为第二端面;
所述传递机构包括固定在所述暗撑上的外肩台,沿所述铰接端指向所述受力部的方向,所述外肩台位于所述腰圆孔的下游,当所述桩主体的下端面抵靠所述外肩台时,所述转轴与所述第二端面间存有间隙;
当所述转轴抵靠所述第一端面后,所述暗撑绕所述转轴自所述插入位置旋转至所述支撑位置的过程中,所述下端面与所述外肩台间存有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钢板桩,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挡机构包括固定在所述桩主体上的第一挡块,沿所述桩主体插入土层的方向,所述第一挡块位于所述转轴的斜上方或斜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钢板桩,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挡机构还包括固定在所述桩主体上的第二挡块,沿所述桩主体插入土层的方向,所述第二挡块位于所述转轴的斜上方,所述第二挡块位于所述第一挡块的上方;
所述转轴抵靠所述第一端面后,所述暗撑绕所述转轴自所述插入位置旋转至所述支撑位置的过程中,所述暗撑的铰接端的端面与所述第二挡块间存有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钢板桩,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肩台的外端沿所述暗撑的长度方向向靠近所述腰圆孔的方向延伸形成一端壁,所述端壁、所述外肩台及所述暗撑围成与所述桩主体的下端部相匹配的托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钢板桩,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轴固定在所述桩主体上;
所述铰接端形成有与所述转轴相配合的腰圆孔,所述腰圆孔的长轴在所述暗撑的长度方向上;
所述腰圆孔远离所述受力部的端面为第一端面,邻近所述受力部的端面为第二端面;
所述止挡机构包括固定在所述桩主体上的第一挡块及第二挡块,沿所述桩主体插入土层的方向,所述第一挡块位于所述转轴的斜上方或斜下方,所述第二挡块位于所述转轴的斜上方,所述第二挡块位于所述第一挡块的上方;
所述转轴与所述第二端面相互抵靠构成所述传递机构;
所述转轴抵靠所述第一端面后,所述暗撑绕所述转轴自所述插入位置旋转至所述支撑位置的过程中,所述暗撑的铰接端的端面与所述第二挡块间存有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钢板桩,其特征在于:
所述桩主体包括钢管,所述钢管的轴线沿所述桩主体的长度方向布置,沿所述桩主体插入土层的方向,所述钢管的下端面沿所述轴线内凹形成贯通所述钢管的侧壁的第一侧壁槽与第二侧壁槽,所述第二侧壁槽的槽深大于所述第一侧壁槽的槽深,所述转轴的两端与所述钢管的管壁固定连接,所述转轴与所述下端面间的间距小于所述第一侧壁槽的槽深;
所述铰接端形成有与所述转轴相配合的腰圆孔,所述腰圆孔的长轴在所述暗撑的长度方向上,所述腰圆孔远离所述受力部的端面为第一端面,邻近所述受力部的端面为第二端面;
所述传递机构包括设于所述铰接端的侧壁上的轴肩,沿所述铰接端指向所述受力部的方向,所述轴肩位于所述腰圆孔的下游,当所述下端面抵靠所述轴肩时,所述转轴与所述第二端面间存有间隙;
当所述转轴抵靠所述第一端面后,所述暗撑绕所述转轴自所述插入位置旋转至所述支撑位置的过程中,所述下端面与所述轴肩间存有间隙,所述铰接端的端面与所述第二侧壁槽的槽底面间存有间隙,所述铰接端的侧边与所述第一侧壁槽及所述第二侧壁槽的槽壁间存有间隙;
沿所述桩主体插入土层的方向,所述铰接端的侧边与位于所述第一侧壁槽上方或所述第二侧壁槽上方的管壁抵靠构成将所述暗撑止挡在所述插入位置的止挡机构;
所述铰接端的侧边抵靠所述第一侧壁槽的槽底面构成将所述暗撑止挡在所述支撑位置的止挡机构。
CN201521008008.9U 2015-12-07 2015-12-07 钢板桩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1715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1008008.9U CN205171527U (zh) 2015-12-07 2015-12-07 钢板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1008008.9U CN205171527U (zh) 2015-12-07 2015-12-07 钢板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171527U true CN205171527U (zh) 2016-04-20

Family

ID=557355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1008008.9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171527U (zh) 2015-12-07 2015-12-07 钢板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17152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69815A (zh) * 2015-12-07 2016-03-02 韩文 钢板桩及基坑支护施工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69815A (zh) * 2015-12-07 2016-03-02 韩文 钢板桩及基坑支护施工方法
CN105369815B (zh) * 2015-12-07 2017-05-03 韩文 钢板桩及基坑支护施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63597B (zh) 一种浅埋暗挖大型地下空间的施工方法‑横向洞盖法
CN206175812U (zh) 基于钢套头工具管的粉砂土地层顶管施工结构
CN105064379B (zh) 一种h型钢基坑支护装置及方法
CN105156123B (zh) 一种敞开式盾构掘进机及其使用方法
CN106759378B (zh) 水平对拉锚索的施工方法
CN205171527U (zh) 钢板桩
CN106968687A (zh) 急倾斜煤层回采巷道封闭式圆环让压支护装置及支护方法
CN109208615A (zh) 一种沟槽槽口支护结构、施工方法及沟槽浇注方法
CN212898512U (zh) 复杂地形陡峭岩体逆作洞门隧道进洞体系
KR100923290B1 (ko) 교량의 교대구조
CN105507320A (zh) 一种堤坝溃口机械化栽桩筑坝机及其方法
CN108915738A (zh) 一种隧道掌子面临时支撑装置
CN105937400B (zh) 一种一次掘进留设双巷采掘作业生产线
CN105369815A (zh) 钢板桩及基坑支护施工方法
CN205369269U (zh) 采用预制构件进行基坑支护的结构
CN105544559A (zh) 采用预制构件进行基坑支护的结构及方法
CN206360720U (zh) 一种新型柔性充填隔离挡墙
CN109322315A (zh) 一种用于高陡坡路堤地段的支挡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5419447A (zh) 一种门拱自移式巷道支护液压组合支架装置
CN111172995B (zh) 一种基坑支护的施工工艺
CN209799980U (zh) 一种整体式超前支护板棚
CN211523223U (zh) 一种装配式长条形基坑支护装置
CN209989858U (zh) 一种河道清淤辅助工具
CN209083291U (zh) 一种用于大跨度浅埋暗挖隧道的支护装置
CN109372519B (zh) 一种巷道六边形断面掘进施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420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