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160863U - 一种基于网络控制的道路照明led的驱动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网络控制的道路照明led的驱动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160863U
CN205160863U CN201520893673.4U CN201520893673U CN205160863U CN 205160863 U CN205160863 U CN 205160863U CN 201520893673 U CN201520893673 U CN 201520893673U CN 205160863 U CN205160863 U CN 2051608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stance
electric capacity
electrically connected
diode
tri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89367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子辉
何致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Lover Heal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UST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Lover Heal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Lover Heal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Lover Heal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89367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1608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1608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160863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20/00Energy efficient lighting technologies, e.g. halogen lamps or gas discharge lamps
    • Y02B20/40Control techniques providing energy savings, e.g. smart controller or presence detec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20/00Energy efficient lighting technologies, e.g. halogen lamps or gas discharge lamps
    • Y02B20/72Energy efficient lighting technologies, e.g. halogen lamps or gas discharge lamps in street lighting

Landscapes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网络控制的道路照明LED的驱动器。它包括EMI输入滤波电路、PFC功率因数校正电路、LLC变频转换电路、控制模块和RF模块,所述EMI输入滤波电路的输入端与市电电连接,所述EMI输入滤波电路的输出端与PFC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PFC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输出端与LLC变频转换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LLC变频转换电路的输出端与LED灯电连接,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RF模块、EMI输入滤波电路的控制端和LLC变频转换电路的控制端电连接。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道路照明LED的定时控制、调光控制、数据无线传输等功能,提高了功率因数和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网络控制的道路照明LED的驱动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驱动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网络控制的道路照明LED的驱动器。
背景技术
采用大功率LED发光器件的灯具有耗电少、控制灵活、光效高、寿命长等特点,目前在城市道路、隧道、广场、公园、厂区等需要室外照明的场所应用广泛。同时,LED路灯可以与风力发电设备、太阳能发电设备和储能设备组成风光互补照明系统,进一步发挥绿色环保的优势,对城市照明节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满足城市道路照明的需求,通常一条道路需要配置大量路灯,并根据供电线路划分为若干个灯组。目前,用于道路照明LED的驱动器只有简单的驱动功能,没有定时控制、调光控制、参数监测和数据无线传输等功能,功率因数和效率也存在不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用于道路照明LED的驱动器缺少定时控制、调光控制和数据无线传输功能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基于网络控制的道路照明LED的驱动器,其能够实现道路照明LED的定时控制、调光控制、数据无线传输等功能,提高了功率因数和效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基于网络控制的道路照明LED的驱动器,包括EMI输入滤波电路、PFC功率因数校正电路、LLC变频转换电路、控制模块和RF模块,所述EMI输入滤波电路的输入端与市电电连接,所述EMI输入滤波电路的输出端与PFC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PFC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输出端与LLC变频转换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LLC变频转换电路的输出端与LED灯电连接,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RF模块、EMI输入滤波电路的控制端和LLC变频转换电路的控制端电连接。
在本技术方案中,EMI输入滤波电路用于将输入的220V交流市电整流滤波后输出到PFC功率因数校正电路,PFC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实现了功率因数校正功能,LLC变频转换电路实现了DC-DC变化功能,将输入的电压转换成目标电压输出到LED灯,给LED灯供电。控制模块通过RF模块接收无线控制信号,当控制模块接收到关断信号时,控制模块输出控制信号到EMI输入滤波电路的控制端,EMI输入滤波电路断开,驱动器停止给LED灯供电;当控制模块接收到调光信号时,控制模块输出控制信号到LLC变频转换电路的控制端,LLC变频转换电路根据控制信号调整输出电压,从而调整LED灯的亮度。
作为优选,所述EMI输入滤波电路包括输入接口P1、继电器RL0、继电器RL1、共模电感L1、共模电感L2、整流桥BR1、熔断丝F1、热敏电阻RT1、压敏电阻RV1、二极管D1、二极管D12、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容C6和电容C7,输入接口P1的火线输入端子与继电器RL0的常开触点开关一端电连接,继电器RL0的常开触点开关另一端与熔断丝F1第一端、电容C1第一端电连接,熔断丝F1第二端与继电器RL1的常开触点开关一端、热敏电阻RT1第一端、压敏电阻RV1第一端电连接,热敏电阻RT1第二端与继电器RL1的常开触点开关另一端、电容C3第一端、共模电感L1第一输入端电连接,电容C1第二端与电容C6第一端、电容C2第二端、电容C7第一端电连接,电容C6第二端与输入接口P1的零线输入端子、压敏电阻RV1第二端、电容C3第二端、共模电感L1第二输入端电连接,共模电感L1第一输出端与电容C4第一端、电阻R1第一端、电容C2第一端、共模电感L2第一输入端电连接,电阻R1第二端与电阻R2第一端电连接,电阻R2第二端与电阻R3第一端电连接,共模电感L1第二输出端与电容C4第二端、电阻R3第二端、电容C7第二端、共模电感L2第二输入端电连接,共模电感L2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分别与整流桥BR1的两个输入端电连接,整流桥BR1的正极输出端与电容C5第一端电连接,整流桥BR1的负极输出端与电容C5第二端电连接,继电器RL0的线圈一端与二极管D12阴极、控制模块的第一输出端电连接,继电器RL0的线圈另一端与二极管D12阳极、控制模块的第二输出端电连接,继电器RL1的线圈一端与二极管D1阴极、PFC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电压输出端VCC电连接,继电器RL1的线圈另一端与二极管D1阳极、PFC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反馈输出端电连接。
EMI输入滤波电路包含由热敏电阻RT1、压敏电阻RV1组成的浪涌抑制电路,电容C1、电容C6、电容C3、电容C4、电容C2、电容C7、共模电感L1、共模电感L2组成的双π型滤波电路,整流桥BR1、电容C5组成的整流电路。该电路实现输入级的整流滤波功能,并具有控制通断与抗浪涌功能。
作为优选,所述PFC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包括跳线RR0、接口B+、接口B-、二极管D13、二极管D14、二极管D15、二极管D16、二极管D17、二极管D18、二极管D19、电阻R69、电阻R70、电阻R71、电阻R72、电阻R73、电阻R74、电阻R75、电阻R76、电阻R77、电阻R78、电阻R79、电容C43、电容C44、电容C45、电容C46、电容C47、电容C48、电容C49、三极管Q6、三极管Q7、三极管Q8、三极管Q9、三极管Q10、MOS管Q5、MOS管Q11、变压器T2、稳压管VR2、稳压管VR3和稳压管VR4,变压器T2初级线圈的异名端与二极管D13阳极、电阻R69第一端、整流桥BR1的正极输出端电连接,变压器T2初级线圈的同名端与二极管D15阳极、MOS管Q11的D极电连接,MOS管Q11的G极与电阻R74第二端电连接,电阻R74第一端与三极管Q6的发射极、三极管Q10的发射极电连接,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与电容C44第一端、PFC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电压输出端VCC电连接,三极管Q6的基极与三极管Q10的基极、电阻R78第一端、LLC变频转换电路的反馈端电连接,电容C44第二端与跳线RR0第二端、二极管D19阳极、电阻R77第二端、电阻R79第二端、电阻R78第二端、三极管Q10集电极、MOS管Q11的S极、电容C46第二端、电容C47第二端、变压器T2芯柱引出线、接口B-电连接,跳线RR0第一端与信号地SGND电连接,二极管D19阴极与二极管D18阳极电连接,二极管D18阴极与电阻R77第一端、电阻R79第一端、LLC变频转换电路的采样端电连接,二极管D15阴极与电容C46第一端、电容C47第一端、二极管D13阴极、接口B+电连接,变压器T2次级线圈的同名端与二极管D14阳极、电阻R72第一端电连接,二极管D14阴极与电容C43第一端、稳压管VR2阴极、电阻R71第一端、三极管Q8集电极电连接,电容C43第二端与电容C45第一端、变压器T2次级线圈的异名端电连接,电容C45第二端与二极管D16阳极、电阻R76第二端、三极管Q9发射极、三极管Q7发射极、稳压管VR3阳极、稳压管VR4阳极、电容C48第二端、信号地SGND电连接,二极管D16与电阻R72第二端电连接,稳压管VR2阳极与电阻R73第一端、电阻R75第一端、电阻R76第一端电连接,电阻R73第二端与三极管Q7基极电连接,电阻R75第二端与三极管Q9基极电连接,三极管Q9集电极与二极管D1阳极电连接三极管Q9集电极为PFC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反馈输出端,三极管Q7集电极与电阻R70第一端、MOS管Q5的G极、稳压管VR3阴极电连接,电阻R70第二端与电阻R69第二端、MOS管Q5的D极电连接,MOS管Q5的S极与二极管D17阳极电连接,二极管D17阴极与三极管Q8发射极、电容C48第一端电连接,三极管Q8发射极为PFC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电压输出端VCC,三极管Q8基极与电阻R71第二端、稳压管VR4阴极电连接。
LLC变频转换电路的反馈端提供关断占空比控制信号给MOS管Q11,实现功率因数校正功能。
作为优选,所述LLC变频转换电路包括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7、电阻R18、电阻R19、电阻R20、电阻R21、电阻R22、电阻R23、电阻R24、电阻R25、电阻R26、电阻R27、电阻R28、电阻R29、电阻R30、电阻R32、电阻R33、电容C8、电容C9、电容C10、电容C11、电容C12、电容C13、电容C14、电容C15、电容C16、电容C17、电容C18、电容C19、电容C20、电容C21、电容C22、电容C23、电容C24、电容C25、电容C26、电容C27、电容C28、电容C29、电容C30、电容C31、电容C35、二极管D4、二极管D5、二极管D6、双二极管D2、三极管Q3、MOS管Q1、MOS管Q2、铁氧体磁环LL3、铁氧体磁环LL4、铁氧体磁环LL5、铁氧体磁环LL6、变压器T1、光电耦合器U2、稳压管VR1、三端可调分流基准源U3、分压电阻RS1、分压电阻RS2和PLC810PG芯片U1,电阻R4第一端与接口B+、MOS管Q1的D极、电容C9第一端电连接,电阻R4第二端通过电阻R6、电阻R7、电阻R12与电阻R15第一端电连接,电阻R15第二端与电阻R23第一端、电容C15第一端、PLC810PG芯片U1的23脚电连接,电阻R23第二端与电容C14第二端、信号地SGND、电容C15第二端、电容C16第二端、三极管Q3集电极、电容C17第二端以及PLC810PG芯片U1的2脚、8脚、17脚、18脚、19脚电连接,电容C16第一端与电阻R20第一端、三极管Q3发射极电连接,三极管Q3基极与电阻R20第二端、电容C17第一端、PLC810PG芯片U1的1脚电连接,电容C14第一端与电阻R14第二端、PLC810PG芯片U1的3脚电连接,电阻R14第一端与二极管D18阴极电连接,电阻R17第一端与三极管Q6基极电连接,电阻R17第二端与PLC810PG芯片U1的6脚电连接,二极管D4阳极与PFC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电压输出端VCC、电阻R10第一端、电阻R11第一端电连接,二极管D4阴极与电阻R8第一端电连接,电阻R8第二端与电容C13第一端、PLC810PG芯片U1的13脚电连接,电容C13与PLC810PG芯片U1的14脚电连接,电阻R10第二端与PLC810PG芯片U1的16脚、电容C28第一端电连接,电容C28第二端与铁氧体磁环LL6第二端、接口B-、PLC810PG芯片U1的9脚电连接,铁氧体磁环LL6第一端与电阻R30第二端电连接,电阻R30第一端与PLC810PG芯片U1的2脚电连接,电阻R11第二端与电容C22第一端、电容C26第一端、PLC810PG芯片U1的7脚电连接,电容C22第二端、电容C26第二端、电容C27第二端、电容C21第二端、电容C23第二端、电容C24第二端、电容C30第二端、电阻R29第二端、电容C31第二端、PLC810PG芯片U1的8脚电连接,PLC810PG芯片U1的20脚与电容C23第一脚、电阻R25第二端、电阻R28第一端电连接,电容R28第二端与二极管D6阴极、电容C30第一端电连接,二极管D6阳极与电阻R29第一端、电容C31第一端、光电耦合器U2接收部的输出端电连接,电阻R25第一端与电容C20第二端、电阻R22第二端电连接,电容C20第一端与电阻R22第一端、光电耦合器U2接收部的输入端、电阻R24第一端、电容C27第一端以及PLC810PG芯片U1的4脚、5脚电连接,PLC810PG芯片U1的21脚与电阻R24第二端、电容C21第一端电连接,PLC810PG芯片U1的22脚电容C24第一端、电阻R18第一端电连接,电阻R18第二端与电阻R26第一端、变压器T1初级线圈的异名端电连接,电阻R26第二端与电容C9第二端、MOS管Q2的S极、二极管D5阳极、接口B-电连接,PLC810PG芯片U1的10脚与电阻R9第一端电连接,电阻R9第二端与二极管D5阴极、MOS管Q2的G极电连接,PLC810PG芯片U1的14脚与铁氧体磁环LL5第一端电连接,铁氧体磁环LL5第二端与二极管D3阳极、MOS管Q2的D极、MOS管Q1的S极、电容C8第一端电连接,PLC810PG芯片U1的12脚与电阻R5第一端电连接,电阻R5第二端与二极管D3阴极、MOS管Q1的G极电连接,电容C8第二端与变压器T1初级线圈的同名端电连接,变压器T1芯柱引出线与电容C12第一端、接口B-电连接,变压器T1第一次级线圈的同名端与铁氧体磁环LL3第一端电连接,变压器T1第一次级线圈的异名端与变压器T1第二次级线圈的同名端、电容C12第二端、电容C10第二端、电容C11第二端、分压电阻RS2第二端、输出侧地线RTN电连接,变压器T1第二次级线圈的异名端与铁氧体磁环LL4第一端电连接,双二极管D2的两个输入端分别与铁氧体磁环LL3第二端和铁氧体磁环LL4第二端电连接,双二极管D2的输出端与电容C10第一端、电容C11第一端、电阻R19第一端、电阻R13第一端、电阻R16第一端、分压电阻RS1第一端电连接,电阻RS1第一端为LLC变频转换电路的输出端OUT,分压电阻RS1第二端与分压电阻RS2第一端电连接,分压电阻RS2第一端为LLC变频转换电路的输出电压检测端Vmeas电连接,电阻R13第二端与光电耦合器U2发射部的输入端、电阻R21第一端电连接,电阻R12第二端与稳压管VR1阴极、光电耦合器U2发射部的输出端电连接,稳压管VR1阳极与电容C18第二端、电容C19第一端、电阻R27第一端、电容C29第一端、三端可调分流基准源U3的负极电连接,电容C18第一端与电阻R16第二端电连接,电容C19第二端与电阻R27第二端、电容C25第一端电连接,电容C25第二端与电阻R19第二端、电阻R32第一端、电阻R33第一端、三端可调分流基准源U3的控制端电连接,电容C29第二端与三端可调分流基准源U3的正极、电阻R33第二端、输出侧地线RTN电连接,电阻R32第二端与电容C35第一端电连接,电容C35第二端与电源地线DGND电连接,电阻R32第二端为LLC变频转换电路的控制端。
电阻R24设定LLC变频转换电路的热工作频率,电阻R22、电阻R25、电阻R28设定工作电流和启动电流的范围,MOS管Q1、MOS管Q2由PLC810PG芯片U1控制实现推挽输出,反馈电路主要由电阻R19、电阻R33以及调光信号构成,通过光电耦合器U2将采样信号反馈给PLC810PG芯片U1。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能够实现道路照明LED的定时控制、调光控制、参数监测、数据无线传输等功能,功率因数为0.96,效率>92%,低待机功耗,维持远程监控功能的系统平均待机功耗小于0.2W。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路原理连接框图;
图2是EMI输入滤波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3是PFC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4是LLC变频转换电路的一部分电路原理图;
图5是LLC变频转换电路的一部分电路原理图;
图6是控制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中:1、EMI输入滤波电路,2、PFC功率因数校正电路,3、LLC变频转换电路,4、控制模块,5、RF模块,6、指示灯,7、LED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实施例:本实施例的一种基于网络控制的道路照明LED的驱动器,如图1所示,包括EMI输入滤波电路1、PFC功率因数校正电路2、LLC变频转换电路3、控制模块4、RF模块5和若干个指示灯7,EMI输入滤波电路1的输入端与市电电连接,EMI输入滤波电路1的输出端与PFC功率因数校正电路2的输入端电连接,PFC功率因数校正电路2的输出端与LLC变频转换电路3的输入端电连接,LLC变频转换电路3的输出端与LED灯7电连接,控制模块4分别与RF模块5、EMI输入滤波电路1的控制端、LLC变频转换电路3的控制端和若干个指示灯6电连接电连接。
如图2所示,EMI输入滤波电路1包括输入接口P1、继电器RL0、继电器RL1、共模电感L1、共模电感L2、整流桥BR1、熔断丝F1、热敏电阻RT1、压敏电阻RV1、二极管D1、二极管D12、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容C6和电容C7,输入接口P1的火线输入端子与继电器RL0的常开触点开关一端电连接,继电器RL0的常开触点开关另一端与熔断丝F1第一端、电容C1第一端电连接,熔断丝F1第二端与继电器RL1的常开触点开关一端、热敏电阻RT1第一端、压敏电阻RV1第一端电连接,热敏电阻RT1第二端与继电器RL1的常开触点开关另一端、电容C3第一端、共模电感L1第一输入端电连接,电容C1第二端与电容C6第一端、电容C2第二端、电容C7第一端电连接,电容C6第二端与输入接口P1的零线输入端子、压敏电阻RV1第二端、电容C3第二端、共模电感L1第二输入端电连接,共模电感L1第一输出端与电容C4第一端、电阻R1第一端、电容C2第一端、共模电感L2第一输入端电连接,电阻R1第二端与电阻R2第一端电连接,电阻R2第二端与电阻R3第一端电连接,共模电感L1第二输出端与电容C4第二端、电阻R3第二端、电容C7第二端、共模电感L2第二输入端电连接,共模电感L2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分别与整流桥BR1的两个输入端电连接,整流桥BR1的正极输出端与电容C5第一端电连接,整流桥BR1的负极输出端与电容C5第二端电连接,继电器RL0的线圈一端与二极管D12阴极、控制模块的第一输出端电连接,继电器RL0的线圈另一端与二极管D12阳极、控制模块的第二输出端电连接,继电器RL1的线圈一端与二极管D1阴极、PFC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电压输出端VCC电连接,继电器RL1的线圈另一端与二极管D1阳极、PFC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反馈输出端电连接。
EMI输入滤波电路包含由热敏电阻RT1、压敏电阻RV1组成的浪涌抑制电路,电容C1、电容C6、电容C3、电容C4、电容C2、电容C7、共模电感L1、共模电感L2组成的双π型滤波电路,整流桥BR1、电容C5组成的整流电路。该电路实现输入级的整流滤波功能,并具有控制通断与抗浪涌功能。
如图3所示,PFC功率因数校正电路2包括跳线RR0、接口B+、接口B-、二极管D13、二极管D14、二极管D15、二极管D16、二极管D17、二极管D18、二极管D19、电阻R69、电阻R70、电阻R71、电阻R72、电阻R73、电阻R74、电阻R75、电阻R76、电阻R77、电阻R78、电阻R79、电容C43、电容C44、电容C45、电容C46、电容C47、电容C48、电容C49、三极管Q6、三极管Q7、三极管Q8、三极管Q9、三极管Q10、MOS管Q5、MOS管Q11、变压器T2、稳压管VR2、稳压管VR3和稳压管VR4,变压器T2初级线圈的异名端与二极管D13阳极、电阻R69第一端、整流桥BR1的正极输出端电连接,变压器T2初级线圈的同名端与二极管D15阳极、MOS管Q11的D极电连接,MOS管Q11的G极与电阻R74第二端电连接,电阻R74第一端与三极管Q6的发射极、三极管Q10的发射极电连接,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与电容C44第一端、PFC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电压输出端VCC电连接,三极管Q6的基极与三极管Q10的基极、电阻R78第一端、LLC变频转换电路的反馈端电连接,电容C44第二端与跳线RR0第二端、二极管D19阳极、电阻R77第二端、电阻R79第二端、电阻R78第二端、三极管Q10集电极、MOS管Q11的S极、电容C46第二端、电容C47第二端、变压器T2芯柱引出线、接口B-电连接,跳线RR0第一端与信号地SGND电连接,二极管D19阴极与二极管D18阳极电连接,二极管D18阴极与电阻R77第一端、电阻R79第一端、LLC变频转换电路的采样端电连接,二极管D15阴极与电容C46第一端、电容C47第一端、二极管D13阴极、接口B+电连接,变压器T2次级线圈的同名端与二极管D14阳极、电阻R72第一端电连接,二极管D14阴极与电容C43第一端、稳压管VR2阴极、电阻R71第一端、三极管Q8集电极电连接,电容C43第二端与电容C45第一端、变压器T2次级线圈的异名端电连接,电容C45第二端与二极管D16阳极、电阻R76第二端、三极管Q9发射极、三极管Q7发射极、稳压管VR3阳极、稳压管VR4阳极、电容C48第二端、信号地SGND电连接,二极管D16与电阻R72第二端电连接,稳压管VR2阳极与电阻R73第一端、电阻R75第一端、电阻R76第一端电连接,电阻R73第二端与三极管Q7基极电连接,电阻R75第二端与三极管Q9基极电连接,三极管Q9集电极与二极管D1阳极电连接三极管Q9集电极为PFC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反馈输出端,三极管Q7集电极与电阻R70第一端、MOS管Q5的G极、稳压管VR3阴极电连接,电阻R70第二端与电阻R69第二端、MOS管Q5的D极电连接,MOS管Q5的S极与二极管D17阳极电连接,二极管D17阴极与三极管Q8发射极、电容C48第一端电连接,三极管Q8发射极为PFC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电压输出端VCC,三极管Q8基极与电阻R71第二端、稳压管VR4阴极电连接。
LLC变频转换电路的反馈端提供关断占空比控制信号给MOS管Q11,实现功率因数校正功能。跳线RR0用于连接接口B-和信号地SGND,断开时用于调试,正常工作时短接。
如图4、图5所示,LLC变频转换电路3包括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7、电阻R18、电阻R19、电阻R20、电阻R21、电阻R22、电阻R23、电阻R24、电阻R25、电阻R26、电阻R27、电阻R28、电阻R29、电阻R30、电阻R32、电阻R33、电容C8、电容C9、电容C10、电容C11、电容C12、电容C13、电容C14、电容C15、电容C16、电容C17、电容C18、电容C19、电容C20、电容C21、电容C22、电容C23、电容C24、电容C25、电容C26、电容C27、电容C28、电容C29、电容C30、电容C31、电容C35、二极管D4、二极管D5、二极管D6、双二极管D2、三极管Q3、MOS管Q1、MOS管Q2、铁氧体磁环LL3、铁氧体磁环LL4、铁氧体磁环LL5、铁氧体磁环LL6、变压器T1、光电耦合器U2、稳压管VR1、三端可调分流基准源U3(LM431AIM3DR芯片)、分压电阻RS1、分压电阻RS2和PLC810PG芯片U1,电阻R4第一端与接口B+、MOS管Q1的D极、电容C9第一端电连接,电阻R4第二端通过电阻R6、电阻R7、电阻R12与电阻R15第一端电连接,电阻R15第二端与电阻R23第一端、电容C15第一端、PLC810PG芯片U1的23脚电连接,电阻R23第二端与电容C14第二端、信号地SGND、电容C15第二端、电容C16第二端、三极管Q3集电极、电容C17第二端以及PLC810PG芯片U1的2脚、8脚、17脚、18脚、19脚电连接,电容C16第一端与电阻R20第一端、三极管Q3发射极电连接,三极管Q3基极与电阻R20第二端、电容C17第一端、PLC810PG芯片U1的1脚电连接,电容C14第一端与电阻R14第二端、PLC810PG芯片U1的3脚电连接,电阻R14第一端与二极管D18阴极电连接,电阻R17第一端与三极管Q6基极电连接,电阻R17第二端与PLC810PG芯片U1的6脚电连接,二极管D4阳极与PFC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电压输出端VCC、电阻R10第一端、电阻R11第一端电连接,二极管D4阴极与电阻R8第一端电连接,电阻R8第二端与电容C13第一端、PLC810PG芯片U1的13脚电连接,电容C13与PLC810PG芯片U1的14脚电连接,电阻R10第二端与PLC810PG芯片U1的16脚、电容C28第一端电连接,电容C28第二端与铁氧体磁环LL6第二端、接口B-、PLC810PG芯片U1的9脚电连接,铁氧体磁环LL6第一端与电阻R30第二端电连接,电阻R30第一端与PLC810PG芯片U1的2脚电连接,电阻R11第二端与电容C22第一端、电容C26第一端、PLC810PG芯片U1的7脚电连接,电容C22第二端、电容C26第二端、电容C27第二端、电容C21第二端、电容C23第二端、电容C24第二端、电容C30第二端、电阻R29第二端、电容C31第二端、PLC810PG芯片U1的8脚电连接,PLC810PG芯片U1的20脚与电容C23第一脚、电阻R25第二端、电阻R28第一端电连接,电容R28第二端与二极管D6阴极、电容C30第一端电连接,二极管D6阳极与电阻R29第一端、电容C31第一端、光电耦合器U2接收部的输出端电连接,电阻R25第一端与电容C20第二端、电阻R22第二端电连接,电容C20第一端与电阻R22第一端、光电耦合器U2接收部的输入端、电阻R24第一端、电容C27第一端以及PLC810PG芯片U1的4脚、5脚电连接,PLC810PG芯片U1的21脚与电阻R24第二端、电容C21第一端电连接,PLC810PG芯片U1的22脚电容C24第一端、电阻R18第一端电连接,电阻R18第二端与电阻R26第一端、变压器T1初级线圈的异名端电连接,电阻R26第二端与电容C9第二端、MOS管Q2的S极、二极管D5阳极、接口B-电连接,PLC810PG芯片U1的10脚与电阻R9第一端电连接,电阻R9第二端与二极管D5阴极、MOS管Q2的G极电连接,PLC810PG芯片U1的14脚与铁氧体磁环LL5第一端电连接,铁氧体磁环LL5第二端与二极管D3阳极、MOS管Q2的D极、MOS管Q1的S极、电容C8第一端电连接,PLC810PG芯片U1的12脚与电阻R5第一端电连接,电阻R5第二端与二极管D3阴极、MOS管Q1的G极电连接,电容C8第二端与变压器T1初级线圈的同名端电连接,变压器T1芯柱引出线与电容C12第一端、接口B-电连接,变压器T1第一次级线圈的同名端与铁氧体磁环LL3第一端电连接,变压器T1第一次级线圈的异名端与变压器T1第二次级线圈的同名端、电容C12第二端、电容C10第二端、电容C11第二端、分压电阻RS2第二端、输出侧地线RTN电连接,变压器T1第二次级线圈的异名端与铁氧体磁环LL4第一端电连接,双二极管D2的两个输入端分别与铁氧体磁环LL3第二端和铁氧体磁环LL4第二端电连接,双二极管D2的输出端与电容C10第一端、电容C11第一端、电阻R19第一端、电阻R13第一端、电阻R16第一端、分压电阻RS1第一端电连接,电阻RS1第一端为LLC变频转换电路的输出端OUT,分压电阻RS1第二端与分压电阻RS2第一端电连接,分压电阻RS2第一端为LLC变频转换电路的输出电压检测端Vmeas电连接,电阻R13第二端与光电耦合器U2发射部的输入端、电阻R21第一端电连接,电阻R12第二端与稳压管VR1阴极、光电耦合器U2发射部的输出端电连接,稳压管VR1阳极与电容C18第二端、电容C19第一端、电阻R27第一端、电容C29第一端、三端可调分流基准源U3的负极电连接,电容C18第一端与电阻R16第二端电连接,电容C19第二端与电阻R27第二端、电容C25第一端电连接,电容C25第二端与电阻R19第二端、电阻R32第一端、电阻R33第一端、三端可调分流基准源U3的控制端电连接,电容C29第二端与三端可调分流基准源U3的正极、电阻R33第二端、输出侧地线RTN电连接,电阻R32第二端与电容C35第一端电连接,电容C35第二端与电源地线DGND电连接,电阻R32第二端为LLC变频转换电路的控制端。
电阻R24设定LLC变频转换电路的热工作频率,电阻R22、电阻R25、电阻R28设定工作电流和启动电流的范围,MOS管Q1、MOS管Q2由PLC810PG芯片U1控制实现推挽输出,反馈电路主要由电阻R19、电阻R33以及调光信号构成,通过光电耦合器U2将采样信号反馈给PLC810PG芯片U1。铁氧体磁环呈感性阻抗,增强抗高频电磁干扰能力。
如图6所示,控制模块4包括控制芯片IC1、电阻R61和电容C42,控制芯片IC1的调光信号输出端与电阻R61第二端电连接,电阻R61第一端与电容C42正极电连接,电容C42负极与电源地线DGND电连接,控制芯片IC1还分别与RF模块、继电器RL0的线圈两端、LLC变频转换电路的输出电压检测端Vmeas、热敏电阻RT1电连接。
控制芯片IC1输出占空比可变的PWM调光信号,通过电阻R61、电容C42的阻容滤波转换为模拟调光电压,通过控制LLC电路的反馈信号来实现可调恒压输出。通过热敏电阻RT1监控驱动器的温度。驱动器上还设有散热器,散热器给PFC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和LLC变频转换电路散热。
EMI输入滤波电路用于将输入的220V交流市电整流滤波后输出到PFC功率因数校正电路,PFC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实现了功率因数校正功能,LLC变频转换电路实现了DC-DC变化功能,实现42-48V可调恒压输出,供给LED负载,从而驱动LED灯正常发光,具有良好的效率和功率因数特性。控制模块通过RF模块接收无线控制信号,当控制模块接收到关断信号时,控制模块控制继电器RL0的常开触点开关处于断开状态,EMI输入滤波电路断开,驱动器停止给LED灯供电;当控制模块接收到调光信号时,控制模块输出一定占空比的PWM信号到三端可调分流基准源U3的控制端,调整LLC变频转换电路的输出电压,从而实现10%-100%亮度范围的调光。指示灯指示驱动器的工作状态。

Claims (3)

1.一种基于网络控制的道路照明LED的驱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EMI输入滤波电路(1)、PFC功率因数校正电路(2)、LLC变频转换电路(3)、控制模块(4)和RF模块(5),所述EMI输入滤波电路(1)的输入端与市电电连接,所述EMI输入滤波电路(1)的输出端与PFC功率因数校正电路(2)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PFC功率因数校正电路(2)的输出端与LLC变频转换电路(3)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LLC变频转换电路(3)的输出端与LED灯(7)电连接,所述控制模块(4)分别与RF模块(5)、EMI输入滤波电路(1)的控制端和LLC变频转换电路(3)的控制端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网络控制的道路照明LED的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EMI输入滤波电路(1)包括输入接口P1、继电器RL0、继电器RL1、共模电感L1、共模电感L2、整流桥BR1、熔断丝F1、热敏电阻RT1、压敏电阻RV1、二极管D1、二极管D12、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容C6和电容C7,输入接口P1的火线输入端子与继电器RL0的常开触点开关一端电连接,继电器RL0的常开触点开关另一端与熔断丝F1第一端、电容C1第一端电连接,熔断丝F1第二端与继电器RL1的常开触点开关一端、热敏电阻RT1第一端、压敏电阻RV1第一端电连接,热敏电阻RT1第二端与继电器RL1的常开触点开关另一端、电容C3第一端、共模电感L1第一输入端电连接,电容C1第二端与电容C6第一端、电容C2第二端、电容C7第一端电连接,电容C6第二端与输入接口P1的零线输入端子、压敏电阻RV1第二端、电容C3第二端、共模电感L1第二输入端电连接,共模电感L1第一输出端与电容C4第一端、电阻R1第一端、电容C2第一端、共模电感L2第一输入端电连接,电阻R1第二端与电阻R2第一端电连接,电阻R2第二端与电阻R3第一端电连接,共模电感L1第二输出端与电容C4第二端、电阻R3第二端、电容C7第二端、共模电感L2第二输入端电连接,共模电感L2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分别与整流桥BR1的两个输入端电连接,整流桥BR1的正极输出端与电容C5第一端电连接,整流桥BR1的负极输出端与电容C5第二端电连接,继电器RL0的线圈一端与二极管D12阴极、控制模块的第一输出端电连接,继电器RL0的线圈另一端与二极管D12阳极、控制模块的第二输出端电连接,继电器RL1的线圈一端与二极管D1阴极、PFC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电压输出端VCC电连接,继电器RL1的线圈另一端与二极管D1阳极、PFC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反馈输出端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网络控制的道路照明LED的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PFC功率因数校正电路(2)包括跳线RR0、接口B+、接口B-、二极管D13、二极管D14、二极管D15、二极管D16、二极管D17、二极管D18、二极管D19、电阻R69、电阻R70、电阻R71、电阻R72、电阻R73、电阻R74、电阻R75、电阻R76、电阻R77、电阻R78、电阻R79、电容C43、电容C44、电容C45、电容C46、电容C47、电容C48、电容C49、三极管Q6、三极管Q7、三极管Q8、三极管Q9、三极管Q10、MOS管Q5、MOS管Q11、变压器T2、稳压管VR2、稳压管VR3和稳压管VR4,变压器T2初级线圈的异名端与二极管D13阳极、电阻R69第一端、整流桥BR1的正极输出端电连接,变压器T2初级线圈的同名端与二极管D15阳极、MOS管Q11的D极电连接,MOS管Q11的G极与电阻R74第二端电连接,电阻R74第一端与三极管Q6的发射极、三极管Q10的发射极电连接,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与电容C44第一端、PFC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电压输出端VCC电连接,三极管Q6的基极与三极管Q10的基极、电阻R78第一端、LLC变频转换电路的反馈端电连接,电容C44第二端与跳线RR0第二端、二极管D19阳极、电阻R77第二端、电阻R79第二端、电阻R78第二端、三极管Q10集电极、MOS管Q11的S极、电容C46第二端、电容C47第二端、变压器T2芯柱引出线、接口B-电连接,跳线RR0第一端与信号地SGND电连接,二极管D19阴极与二极管D18阳极电连接,二极管D18阴极与电阻R77第一端、电阻R79第一端、LLC变频转换电路的采样端电连接,二极管D15阴极与电容C46第一端、电容C47第一端、二极管D13阴极、接口B+电连接,变压器T2次级线圈的同名端与二极管D14阳极、电阻R72第一端电连接,二极管D14阴极与电容C43第一端、稳压管VR2阴极、电阻R71第一端、三极管Q8集电极电连接,电容C43第二端与电容C45第一端、变压器T2次级线圈的异名端电连接,电容C45第二端与二极管D16阳极、电阻R76第二端、三极管Q9发射极、三极管Q7发射极、稳压管VR3阳极、稳压管VR4阳极、电容C48第二端、信号地SGND电连接,二极管D16与电阻R72第二端电连接,稳压管VR2阳极与电阻R73第一端、电阻R75第一端、电阻R76第一端电连接,电阻R73第二端与三极管Q7基极电连接,电阻R75第二端与三极管Q9基极电连接,三极管Q9集电极与二极管D1阳极电连接三极管Q9集电极为PFC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反馈输出端,三极管Q7集电极与电阻R70第一端、MOS管Q5的G极、稳压管VR3阴极电连接,电阻R70第二端与电阻R69第二端、MOS管Q5的D极电连接,MOS管Q5的S极与二极管D17阳极电连接,二极管D17阴极与三极管Q8发射极、电容C48第一端电连接,三极管Q8发射极为PFC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电压输出端VCC,三极管Q8基极与电阻R71第二端、稳压管VR4阴极电连接。
CN201520893673.4U 2015-11-11 2015-11-11 一种基于网络控制的道路照明led的驱动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1608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893673.4U CN205160863U (zh) 2015-11-11 2015-11-11 一种基于网络控制的道路照明led的驱动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893673.4U CN205160863U (zh) 2015-11-11 2015-11-11 一种基于网络控制的道路照明led的驱动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160863U true CN205160863U (zh) 2016-04-13

Family

ID=556965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893673.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160863U (zh) 2015-11-11 2015-11-11 一种基于网络控制的道路照明led的驱动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16086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35317B (zh) 一种具有智能调光功能的反激式路灯照明led恒流驱动电源
CN101227779B (zh) 一种隔离式通用照明led驱动电路
CN101917804B (zh) 一种场效应管抑制浪涌大功率智能型调光多路输出电源
CN105163465B (zh) 一种大功率led路灯电源电路系统及照明功率智能调节方法
CN101969727B (zh) 大功率led驱动电源
CN201690655U (zh) 一种具有智能调光功能的反激式路灯照明led恒流驱动电源
CN105530741B (zh) 一种基于网络化监控的led道路照明系统
CN105554953A (zh) 一种基于电力线工频载波的照明控制方法
CN201813590U (zh) 一种发光二极管的驱动电源
CN102202447A (zh) 带热保护和防雷的无电解电容led驱动电源
CN201174804Y (zh) 一种隔离式通用照明led驱动电路
CN102076152A (zh) 可调功率led恒流源
CN105530742B (zh) 一种基于网络控制的道路照明led的驱动器
CN205160863U (zh) 一种基于网络控制的道路照明led的驱动器
CN103338560B (zh) Led供电电路
CN201947510U (zh) 可调功率led恒流源
CN204465995U (zh) 用于大功率发光二极管的驱动电源
CN205160864U (zh) 一种基于网络化监控的led道路照明系统
CN103228083B (zh) 一种智能调光led驱动电源
CN201750601U (zh) 一种场效应管抑制浪涌大功率智能型调光多路输出电源
CN205283897U (zh) 一种led恒流调光电源
CN204176539U (zh) 一种智能防雾灯
CN202068620U (zh) 带热保护和防雷的无电解电容led驱动电源
CN104486897A (zh) 一种电感镇流器的调压控制装置
CN202310188U (zh) 一种led灯的驱动电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413

Termination date: 2018111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