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154351U - 涡轮增压发动机冷却系统 - Google Patents

涡轮增压发动机冷却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154351U
CN205154351U CN201521005568.9U CN201521005568U CN205154351U CN 205154351 U CN205154351 U CN 205154351U CN 201521005568 U CN201521005568 U CN 201521005568U CN 205154351 U CN205154351 U CN 2051543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er body
cylinder
cooling water
thermoregulator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100556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段伟
陈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Sokon Industr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Sokon Industr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Sokon Industr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Sokon Industr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100556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1543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1543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154351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涡轮增压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用于汽油机的缸体与缸盖冷却的内循环系统和用于汽油机的增压器与中冷器冷却的外循环系统;本实用新型可针对不同的工作状态对发动机的缸体和缸盖具有不同的冷却能力,形成区分化冷却,使发动机的缸体和缸盖在各自最适宜的温度设定点工作,并在发动机刚启动或怠速行驶时,使水温和缸体迅速升温,同时在缸盖或缸体温度过高时,具有较好的内冷却效果;还可使得在发动机关闭的情况下,虽然此时机油的循环停止,通过涡轮增压器的冷却回路仍然可以为涡轮进行散热,防止冷却液气化对涡轮增压器造成腐蚀,并且车主无需怠速即可停车,省去了车主的麻烦,另一方面也节省了怠速时无谓的燃油消耗,更加节能环保。

Description

涡轮增压发动机冷却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部件冷却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涡轮增压发动机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发动机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影响充气效率和气缸的工作效率,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冷却。存在涡轮增压技术的发动机上,通常设置有内循环冷却系统和外循环冷却系统。
发动机缸体和缸盖共同组成动力传动部件——活塞与曲轴的外壳,发动机做功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为了将该热量从发动机壳体(即缸体与缸盖)排出,需要在发动机的缸体与缸盖内设置冷却水通道,以使冷却水流经缸体与缸盖将热量带走,此为发动机的内循环冷却。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为提高做功效率和燃油经济性,缸盖温度需要较低,而缸体温度需要相对较高,因为缸盖温度低可提高充气效率,增大进气量,温度低且进气量大可促进完全燃烧,降低NOx的形成,提高输出功率,缸体温度较高则会减小摩擦损失,直接改善燃油效率和提高输出功率,间接的降低缸内峰值压力和温度;而现有的发动机的冷却系统,冷却水通过水泵泵入缸体再进入缸盖,或是分别进入缸体和缸盖,使冷却水随发动机的运转不停的循环,此种冷却方式不能对缸体、缸盖进行区分化冷却,往往造成汽车冷却能力偏大,不能达到“缸盖温度较低而缸体温度相对较高”这种发动机热工作的理想状态,尤其是当在发动机刚启动时,燃油消耗较大;而且,发动机刚启动时的发动机各部位润滑油还没有到位,发动机缸体温度过低,会产生机件的干磨,导致缸套、轴颈、齿轮等零部件早期磨损。
而外循环冷却是指对发动机的增压器和中冷器的冷却,在涡轮增压发动机中,会要求车主在长时间高速行驶后不要立即熄火,而是让发动机怠速运转一段时间,因为立即熄火,冷却液循环也随之停止,冷却液气化,腐蚀涡轮增压器;机油遇到高温也会变质,失去润滑作用,使得涡轮增压器损坏。此种冷却方式会大大的影响驾驶者的驾驶舒适性,而且在车主因紧急情况立即熄火时,也会对涡轮增压器造成损伤。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涡轮增压发动机冷却系统,不仅可针对不同的工作状态对发动机的缸体和缸盖具有不同的冷却能力,形成区分化冷却,使发动机的缸体和缸盖在各自最适宜的温度设定点工作,并在发动机刚启动或怠速行驶时,使水温和缸体迅速升温,降低油耗,同时在缸盖或缸体温度过高时,具有较好的内冷却效果,而且可在发动机工作时可正常保证对发动机增压系统的冷却,在发动机熄火状态后,仍可保证增压系统的冷却效果,减少对涡轮增压器的损伤。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涡轮增压发动机冷却系统,不仅可针对不同的工作状态对发动机的缸体和缸盖具有不同的冷却能力,形成区分化冷却,使发动机的缸体和缸盖在各自最适宜的温度设定点工作,并在发动机刚启动或怠速行驶时,使水温和缸体迅速升温,降低油耗,同时在缸盖或缸体温度过高时,具有较好的内冷却效果,而且可在发动机工作时可正常保证对发动机增压系统的冷却,在发动机熄火状态后,仍可保证增压系统的冷却效果,减少对涡轮增压器的损伤。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涡轮增压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用于汽油机的缸体与缸盖冷却的内循环系统和用于汽油机的增压器与中冷器冷却的外循环系统;
所述内循环系统包括缸体、缸盖、用于为缸体和缸盖提供冷却水的水泵和可对内循环冷却水进行散热的散热器Ⅰ,所述缸盖的冷却水出水端设置有出水室,所述缸体内部形成有缸体冷却水道;还包括缸体调温器和缸盖调温器,所述缸体调温器设置在缸体冷却水道的进水口处用于控制开闭,所述缸盖调温器设置在出水室内用于控制缸盖的冷却水出水端与发动机的启闭连通,所述缸盖调温器初开温度高于所述缸体调温器初开温度;
当冷却水温度低于缸体调温器初开温度,冷却水对缸盖冷却,不对缸体冷却,并冷却水不经散热器Ⅰ回到水泵;
当冷却水温度介于缸体调温器初开温度与缸盖调温器初开温度间,冷却水对缸体和缸盖均冷却,此时冷却水仍不经散热器Ⅰ回到水泵;
当冷却水温度高于缸盖调温器初开温度,冷却水对缸体和缸盖均冷却,并冷却水可经散热器Ⅰ再回到水泵;
所述外循环系统包括增压器、中冷器、用于提供冷却水的电控水泵和形成水循环通路的冷却管路;所述外循环系统还包括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至少包括处理单元和分别与之连接的检测单元Ⅰ和计时电路,所述检测单元Ⅰ用于检测发动机的熄火信号,所述处理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熄火信号并向计时电路输出控制命令,所述计时电路用于触发计时并在计时结束后向处理单元输出计时结束信号;所述电控水泵与所述处理单元连接,所述处理单元接收到计时结束信号后控制电控水泵停止工作。
进一步,所述缸盖的缸盖冷却水道的进水口保持冷却水始终进入;
当缸体调温器打开后,对缸体冷却的冷却水自缸体冷却水道的出水口流出后汇入缸盖的缸盖冷却水道内。
进一步,所述内循环系统还包括暖风装置和机油冷却器;
在缸盖调温器初开前,自缸盖的冷却水出水端出来的冷却水全部依次经过暖风装置和机油冷却器再回到水泵;
在缸盖调温器初开后,自缸盖的冷却水出水端出来的冷却水部分依次经过暖风装置和机油冷却器再回到水泵,另外部分经散热器Ⅰ回到水泵;
出水室上设置有与发动机的暖风装置的进水端保持常连通的暖风连通出水道。
进一步,缸体在对应缸体冷却水道进水口的位置处设置有向缸体内部延伸的缸体调温器安装孔,缸体调温器安装孔内端与缸体冷却水道连通,所述缸体上还设置有用于水泵泵入冷却水并与缸体调温器安装孔侧部连通的缸体冷却水进水道;
所述缸体调温器包括缸体调温组件和用于固定缸体调温组件并将其安装于缸体调温器安装孔内端与缸体冷却水道连通处的安装架。
进一步,安装架包括可与缸体固定连接的端盖和与端盖连接并可将缸体调温组件固定将其伸入所述调温器安装孔内部设置的固定体;
所述固定体由至少两个成夹持状态设置的夹板构成,所述缸体调温组件位于夹板之间,夹板间对缸体调温组件形成径向夹持固定。
进一步,缸体调温组件通过用于限制其相对于夹板纵向移动的限位结构固定于夹板上,所述限位结构由夹板上设置的卡槽和由缸体调温组件的上支架的圆周边沿径向向外延伸形成的并插入所述卡槽的卡缘构成。
进一步,端盖包括盖本体和设置于盖本体内侧面并用于嵌入缸体形成定位的环形定位部,环形定位部外侧为凸台结构;
环形定位部的凸台结构处加装有用于与缸体内壁间形成密封的密封圈Ⅰ;
所述缸体调温组件的上支架外围加装有用于与缸体内壁间形成密封的密封圈Ⅱ。
进一步,缸盖调温器初开温度高于所述缸体调温器初开温度的范围值为20℃-25℃。
进一步,检测单元Ⅱ,与所述处理单元连接,用于检测发动机的启动信号;当处理单元接收到启动信号后控制电控水泵开始工作。
进一步,冷却管路包括用于中冷器冷却进水的中冷器进水管和用于中冷器冷却出水的中冷器回水管,还包括用于增压器冷却进水的增压器进水管和用于增压器冷却水出水的增压器回水管,所述中冷器进水管上一体成型设置有用于增压器进水管的进水端连通的增压器进水管连通管段,所述中冷器回水管上设置有用于增压器回水管的出水端连通的增压器回水管连通管段。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涡轮增压发动机冷却系统,其中,内循环系统中由于缸体调温器设置于缸体冷却水道的进水口处,缸盖调温器设置在缸盖的出水端,并缸盖调温器初开温度高于所述缸体调温器初开温度,通过缸盖调温器负责控制与发动机散热器Ⅰ连通的大循环水路的开闭,通过缸体调温器负责控制缸体与缸盖间的内部水路循环路径,当缸体调温器关闭时,循环路径为冷却水直接流向缸盖内,此时可保证怠速时迅速升温,从而降低油耗,当缸体调温器开启时,循环路径为冷却水分别流向缸体和缸盖,冷却效果显著,有利于降低热负荷;总之,本实用新型中的内循环系统可针对不同的工作状态对发动机的缸体和缸盖具有不同的冷却能力,形成区分化冷却,使发动机的缸体和缸盖在各自最适宜的温度设定点工作,并在发动机刚启动或怠速行驶时,使水温和缸体迅速升温,从而降低油耗,同时在缸盖或缸体温度过高时,又具有较好的冷却效果。
此外,本实用新型中的外循环系统通过检测发动机的熄火信号,通过处理单元控制计时电路工作,然后在计时结束后再命令电控水泵停止工作,使得在发动机关闭的情况下,虽然此时机油的循环停止,通过涡轮增压器的冷却回路仍然可以为涡轮进行散热,防止冷却液气化对涡轮增压器造成腐蚀,并且车主无需怠速即可停车,省去了车主的麻烦,另一方面也节省了怠速时无谓的燃油消耗,更加节能环保。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当水温小于缸体调温器初开温度时的水路循环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当水温在缸体调温器初开温度至缸盖调温器初开温度之间时的水路循环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当水温大于缸盖调温器初开温度时的水路循环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缸体调温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缸体调温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缸体调温器与缸体装配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缸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缸体调温器的安装架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缸体调温器的安装架的剖面结构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中外循环系统的控制系统流程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中外循环系统的冷却管路布置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俯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当水温小于缸体调温器初开温度时的水路循环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当水温在缸体调温器初开温度至缸盖调温器初开温度之间时的水路循环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当水温大于缸盖调温器初开温度时的水路循环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缸体调温器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缸体调温器剖面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缸体调温器与缸体装配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缸体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缸体调温器的安装架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缸体调温器的安装架的剖面结构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中外循环系统的控制系统流程图,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中外循环系统的冷却管路布置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涡轮增压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缸体1、缸盖2、用于为缸体和缸盖提供冷却水的水泵和可对内循环冷却水进行散热的散热器Ⅰ,缸盖2的冷却水出水端设置有出水室3,缸体1内部形成有缸体冷却水道1-1;还包括缸体调温器4和缸盖调温器5,缸体调温器4设置在缸体冷却水道1-1的进水口处,缸盖调温器5设置在出水室3内用于控制缸盖2的冷却水出水端与发动机的散热器Ⅰ9启闭连通;缸盖调温器5初开温度高于所述缸体调温器4初开温度;其中,缸体调温器4和缸盖调温器5的调温组件4-1部分均为常规蜡式调温器,主要包括上支架4-1-1、下支架4-1-2和设置在上、下支架间用于对冷却水道启闭的主阀4-1-3,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缸体1和缸盖2所需冷却水由发动机的水泵6提供,缸盖调温器5初开温度高于所述缸体调温器4初开温度,其中,缸体调温器4的初开温度到全开温度范围为70-85℃,缸盖调温器5的初开温度到全开温度范围为92-106℃,而缸盖调温器5初开温度高于所述缸体调温器4初开温度的范围值为20℃-25℃,优选的为20℃、22℃、25℃;
当冷却水温度在缸体调温器4初开温度以下时,缸体调温器4关闭,此时冷却水为部分小循环状态,冷却水不流经缸体冷却水道,但流经缸盖冷却水道对缸盖冷却,且冷却水不经过发动机的散热器Ⅰ9回到水泵6;
当冷却水温度高于缸体调温器4初开温度、但低于缸盖调温器5初开温度时,缸体调温器4打开,此时冷却水为全部小循环,冷却水流经缸体冷却水道和缸盖冷却水道,并冷却水同样不经过散热器Ⅰ9回到水泵6;
当冷却水温度高于缸盖调温器5初开温度时,缸体调温器4和缸盖调温器5均开,此时冷却水为大循环,冷却水流经缸体冷却水道和缸盖冷却水道,并冷却水经过散热器Ⅰ9直接回到水泵6。
另外,本实施例中,外循环系统包括增压器10、中冷器11、用于提供冷却水的电控水泵13和形成水循环通路的冷却管路;外循环系统还包括控制系统,控制系统至少包括处理单元14和分别与之连接的检测单元Ⅰ15和计时电路16,检测单元Ⅰ15用于检测发动机的熄火信号,处理单元14用于接收所述熄火信号并向计时电路16输出控制命令,计时电路16用于触发计时并在计时结束后向处理单元14输出计时结束信号;电控水泵13与处理单元14连接,处理单元14接收到计时结束信号后控制电控水泵13停止工作;当然,还包括用于对电控水泵13供电的电源,电源和电控水泵13均为单独设置的独立机构,通过处理单元14进行控制,其中,处理单元14为集成芯片或控制器,检测单元Ⅰ15用于检测熄火信号,熄火信号为检测单元Ⅰ15检测到发动机点火开关处于关闭状态且发动机从运行状态转为熄火状态时的信号,计时电路16为现有技术电路结构,实现可启动计时并在计时结束时向处理单元14输出计时结束信号即可,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而且,其中的处理单元14和计时电路16均可通过现有的结构即可实现,不涉及任何的程序上的改进。
本实施例中,所述缸盖2的缸盖冷却水道的进水口保持冷却水始终进入;即无论缸体调温器4和缸盖调温器5是否打开或关闭,冷却水可始终保持流经缸盖冷却水道对缸盖2进行冷却,从而保证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始终对缸盖2进行冷却;
当缸体调温器4打开后,对缸体1冷却的冷却水自缸体冷却水道1-1的出水口流出后汇入缸盖2的缸盖冷却水道内;即当缸体调温器4打开后,冷却水会进入缸体冷却水道1-1内对缸体1冷却,自缸体冷却水道1-1内的冷却水最后自缸体1内出来后会流入缸盖2内,并汇入缸盖冷却水道内,并自缸盖冷却水道的出水端流出缸盖2,使得无论是缸体1冷却水和缸盖2冷却水最后会融入至同一温度值。
本实施例中,所述涡轮增压发动机冷却系统还包括暖风装置和机油冷却器;
在缸盖调温器初开前,自缸盖的冷却水出水端出来的冷却水全部依次经过暖风装置和机油冷却器再回到水泵;
在缸盖调温器初开后,自缸盖的冷却水出水端出来的冷却水部分依次经过暖风装置和机油冷却器再回到水泵,另外部分经散热器Ⅰ回到水泵;
出水室3上设置有与发动机的暖风装置7的进水端保持常连通的暖风连通出水道3-1;
即自缸盖2的冷却水出水端流出的冷却水始终会经过暖风装置7的进水端后进入机油冷却器8,对暖风装置7的进水端供水和对机油冷却,当缸盖调温器5打开前,自缸盖2的冷却水出水端流出的冷却水是全部经暖风连通出水道3-1进入暖风循环通路,并最终经机油冷却器8回到水泵6,水泵通过水泵回水管路6-1回水,当缸盖调温器5打开后,自缸盖2的冷却水出水端流出的冷却水是部分经暖风连通出水道3-1进入暖风循环通路,另外部分进入散热器Ⅰ9进行散热,再回到水泵6。
本实施例中,缸体1在对应缸体冷却水道1-1进水口的位置处设置有向缸体1内部延伸的缸体调温器安装孔1-2,缸体调温器安装孔1-2内端与缸体冷却水道1-1连通,缸体1上还设置有用于水泵6泵入冷却水并与缸体调温器安装孔1-2侧部连通的缸体冷却水进水道1-3;现有的缸体调温器4多采取通过法兰面安装到缸盖2的出水室3端面或缸体1的外部上,即调温器置于缸体1或缸盖2的外部上,不仅温度感应不灵敏,而且需要占用较大安装空间,使得气缸本体整体结构不够紧凑;而且通过法兰端面安装的方式,需要涂抹密封胶进行密封,使用时间较长的情况下,密封效果难以保证;通过在缸体1上设置缸体调温器安装孔1-2,且缸体调温器安装孔1-2内端位于缸体1内部宾与缸体冷却水道1-1连通,使得缸体调温器4可安装到缸体1内部,从而使得结构紧凑,并保证密封性。
本实施例中,缸体调温器4包括缸体调温组件4-1和用于固定缸体调温组件4-1并将其安装于缸体调温器安装孔1-2内端与缸体冷却水道1-1连通处的安装架4-2;可方便的将缸体调温器4固定后安装入缸体调温器安装孔1-2内。
本实施例中,安装架4-2包括可与缸体1固定连接的端盖4-2-1和与端盖4-2-1连接并可将缸体调温组件4-1固定将其伸入缸体调温器安装孔内部设置的固定体4-2-2;其中,端盖4-2-1上设置有螺栓连接孔4-2-1-1,端盖4-2-1在安装后抵止在缸体的表面,缸体上设置有调温器总成安装位,螺栓或其它现有连接件通过螺栓连接孔将端盖4-2-1固定在缸体1上,固定体4-2-2用于将调温组件固定,然后固定体4-2-2伸入缸体1内部,固定体4-2-2与端盖4-2-1为一体成型结构,可保证结构强度;另外,缸体1的缸体冷却水进水道1-3与缸体调温器安装孔1-2相连通用于冷却水进入缸体调温器4,缸体调温器安装孔1-2末端与缸体冷却水道1-1连通,调温组件用于控制缸体调温器安装孔1-2末端与缸体冷却水道1-1连通处的启闭。
本实施例中,固定体4-2-2由至少两个成夹持状态设置的夹板4-2-2-1构成,缸体调温组件4-1位于夹板4-2-2-1之间,夹板4-2-2-1间对缸体调温组件4-1形成径向夹持固定;其中,夹板4-2-2-1可沿端盖4-2-1的圆周设置两个、三个或四个,调温组件位于夹板4-2-2-1之间形成固定,夹板4-2-2-1可为平板或弧形板,均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简单,但固定可靠,并通过夹板4-2-2-1结构可减少固定体4-2-2整体重量,达到发动机减重的目的,本实施例中,夹板4-2-2-1设置两个并成径向对称,具有较稳定的固定方式,并均匀分布各夹板4-2-2-1的承力能力。
本实施例中,缸体调温组件4-1通过用于限制其相对于夹板4-2-2-1纵向移动的限位结构固定于夹板4-2-2-1上,限位结构由夹板4-2-2-1上设置的卡槽4-2-2-2和由缸体调温组件4-1的上支架4-1-1的圆周边沿径向向外延伸形成的并插入卡槽4-2-2-2的卡缘4-1-1-1构成;卡缘4-1-1-1卡入各夹板4-2-2-1的卡槽4-2-2-2中形成固定,使得夹板4-2-2-1对调温组件形成径向夹持,安装方式简单可靠,且易于安装和拆卸,并可防止调温组件的纵向和径向移动,保证安装稳定性,并可达到防止振动的目的;另外,卡槽4-2-2-2设置在每一夹板4-2-2-1的末端部,为矩形槽结构。
本实施例中,端盖4-2-1包括盖本体4-2-1-2和设置于盖本体4-2-1-2内侧面并用于嵌入缸体1形成定位的环形定位部4-2-1-3,环形定位部外侧为凸台结构4-2-1-4;环形定位部用于嵌入缸体13内部并与缸体1内部设置的座体相配套形成定位安装;
环形定位部的凸台结构处加装有用于与缸体1内壁间形成密封的密封圈Ⅰ4-3;密封圈Ⅰ位于凸台结构的端面上并绕固定体4-2-2圆周设置,在安装架4-2安装到缸体1上后,密封圈Ⅰ位于缸体1内壁与固定体4-2-2之间形成密封;
缸体调温组件4-1的上支架4-1-1外围加装有用于与缸体1内壁间形成密封的密封圈Ⅱ4-4。
另外,在外循环系统中,控制系统还包括:检测单元Ⅱ17,与所述处理单元14连接,用于检测发动机的启动信号;当处理单元14接收到启动信号后控制电控水泵13开始工作。
本实施例中,计时电路16计时时间T为6-8min;优选的为6min、7min、8min。
本实施例中,冷却管路包括用于中冷器11冷却进水的中冷器进水管12和用于中冷器11冷却出水的中冷器回水管18,还包括用于增压器10冷却进水的增压器进水管19和用于增压器10冷却水出水的增压器回水管20,中冷器进水管12上一体成型设置有用于增压器进水管19的进水端连通的增压器进水管连通管段12-1,中冷器回水管18上设置有用于增压器回水管20的出水端连通的增压器回水管连通管段18-1;如图所示,中冷器进水管12两端分别连通水泵的出水口和中冷器11的进水口,中冷器回水管18两端分别连通中冷器11的出水口和水泵的进水口,增压器进水管19的进水端直接与增压器进水管连通管段12-1连通用于进水,增压器进水管19的出水端与增压器10的进水口连通,增压器回水管20的进水端与增压器10的出水口连通,增压器回水管20的出水端直接与增压器回水管连通管段18-1连通用于出水,其中,增压器进水管连通管段12-1和增压器回水管连通管段18-1分别一一对应一体成型于中冷器进水管12和中冷器回水管18上,可实现快速装卸,并可具有较好的密封性能。
本实施例中,自增压器回水管连通管段18-1进入中冷器回水管18的水流流进方向偏离增压器回水管20连接处的中心线设置;自增压器回水管连通管段18-1进入中冷器回水管18的水流流进方向沿连接处增压器回水管20的切向;即增压器回水管连通管段18-1与增压器回水管20切向连接,可使得自自增压器回水管连通管段18-1进入中冷器回水管18的水流沿切向进入,不会与中冷器回水管18内自中冷器111回流的冷却水流形成冲撞,保证流水顺畅。
本实施例中,增压器进水管连通管段12-1的水流进入方向与连接处增压器进水管19内水流前进方向成60°夹角设置;保证进水顺畅。
本实施例中,中冷器进水管12、中冷器回水管18、增压器进水管19和增压器回水管20整体均为弯管结构,且弯折处为平滑过渡结构;结构合理,具有合理的走向的同时可防止与各个部件间的干涉。
本实施例中,中冷器进水管12的进水端管段为成45°-70°夹角的弯管段12-2,出水端管段为成90°的弯管段12-3;最优的,弯管段2-1为45°、60°或70°。
本实施例中,中冷器回水管18的进水端管段为成90°-110°的弯管段18-2,出水端管段为直管段18-3;最优的,弯管段为90°、100°、110°。
本实施例中,中冷器进水管12、中冷器回水管18、增压器进水管19和增压器回水管20均为金属管;可为铝管或钢管。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一种涡轮增压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汽油机的缸体与缸盖冷却的内循环系统和用于汽油机的增压器与中冷器冷却的外循环系统;
所述内循环系统包括缸体、缸盖、用于为缸体和缸盖提供冷却水的水泵和可对内循环冷却水进行散热的散热器Ⅰ,所述缸盖的冷却水出水端设置有出水室,所述缸体内部形成有缸体冷却水道;还包括缸体调温器和缸盖调温器,所述缸体调温器设置在缸体冷却水道的进水口处用于控制开闭,所述缸盖调温器设置在出水室内用于控制缸盖的冷却水出水端与发动机的启闭连通,所述缸盖调温器初开温度高于所述缸体调温器初开温度;
当冷却水温度低于缸体调温器初开温度,冷却水对缸盖冷却,不对缸体冷却,并冷却水不经散热器Ⅰ回到水泵;
当冷却水温度介于缸体调温器初开温度与缸盖调温器初开温度间,冷却水对缸体和缸盖均冷却,此时冷却水仍不经散热器Ⅰ回到水泵;
当冷却水温度高于缸盖调温器初开温度,冷却水对缸体和缸盖均冷却,并冷却水可经散热器Ⅰ再回到水泵;
所述外循环系统包括增压器、中冷器、用于提供冷却水的电控水泵和形成水循环通路的冷却管路;所述外循环系统还包括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至少包括处理单元和分别与之连接的检测单元Ⅰ和计时电路,所述检测单元Ⅰ用于检测发动机的熄火信号,所述处理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熄火信号并向计时电路输出控制命令,所述计时电路用于触发计时并在计时结束后向处理单元输出计时结束信号;所述电控水泵与所述处理单元连接,所述处理单元接收到计时结束信号后控制电控水泵停止工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轮增压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缸盖的缸盖冷却水道的进水口保持冷却水始终进入;
当缸体调温器打开后,对缸体冷却的冷却水自缸体冷却水道的出水口流出后汇入缸盖的缸盖冷却水道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轮增压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循环系统还包括暖风装置和机油冷却器;
在缸盖调温器初开前,自缸盖的冷却水出水端出来的冷却水全部依次经过暖风装置和机油冷却器再回到水泵;
在缸盖调温器初开后,自缸盖的冷却水出水端出来的冷却水部分依次经过暖风装置和机油冷却器再回到水泵,另外部分经散热器Ⅰ回到水泵;
出水室上设置有与发动机的暖风装置的进水端保持常连通的暖风连通出水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轮增压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在对应缸体冷却水道进水口的位置处设置有向缸体内部延伸的缸体调温器安装孔,缸体调温器安装孔内端与缸体冷却水道连通,所述缸体上还设置有用于水泵泵入冷却水并与缸体调温器安装孔侧部连通的缸体冷却水进水道;
所述缸体调温器包括缸体调温组件和用于固定缸体调温组件并将其安装于缸体调温器安装孔内端与缸体冷却水道连通处的安装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涡轮增压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包括可与缸体固定连接的端盖和与端盖连接并可将缸体调温组件固定将其伸入所述调温器安装孔内部设置的固定体;
所述固定体由至少两个成夹持状态设置的夹板构成,所述缸体调温组件位于夹板之间,夹板间对缸体调温组件形成径向夹持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涡轮增压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调温组件通过用于限制其相对于夹板纵向移动的限位结构固定于夹板上,所述限位结构由夹板上设置的卡槽和由缸体调温组件的上支架的圆周边沿径向向外延伸形成的并插入所述卡槽的卡缘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涡轮增压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端盖包括盖本体和设置于盖本体内侧面并用于嵌入缸体形成定位的环形定位部,环形定位部外侧为凸台结构;
环形定位部的凸台结构处加装有用于与缸体内壁间形成密封的密封圈Ⅰ;
所述缸体调温组件的上支架外围加装有用于与缸体内壁间形成密封的密封圈Ⅱ。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涡轮增压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缸盖调温器初开温度高于所述缸体调温器初开温度的范围值为20℃-25℃。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轮增压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系统还包括:检测单元Ⅱ,与所述处理单元连接,用于检测发动机的启动信号;当处理单元接收到启动信号后控制电控水泵开始工作。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涡轮增压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管路包括用于中冷器冷却进水的中冷器进水管和用于中冷器冷却出水的中冷器回水管,还包括用于增压器冷却进水的增压器进水管和用于增压器冷却水出水的增压器回水管,所述中冷器进水管上一体成型设置有用于增压器进水管的进水端连通的增压器进水管连通管段,所述中冷器回水管上设置有用于增压器回水管的出水端连通的增压器回水管连通管段。
CN201521005568.9U 2015-12-04 2015-12-04 涡轮增压发动机冷却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1543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1005568.9U CN205154351U (zh) 2015-12-04 2015-12-04 涡轮增压发动机冷却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1005568.9U CN205154351U (zh) 2015-12-04 2015-12-04 涡轮增压发动机冷却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154351U true CN205154351U (zh) 2016-04-13

Family

ID=556900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1005568.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154351U (zh) 2015-12-04 2015-12-04 涡轮增压发动机冷却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15435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51064A (zh) * 2015-12-04 2016-02-24 重庆小康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汽油机冷却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51064A (zh) * 2015-12-04 2016-02-24 重庆小康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汽油机冷却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86114B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
CN105257385B (zh) 一种包括有双膨胀水壶的冷却系统改进结构
CN105179059A (zh) 一种包括有双膨胀水壶的冷却系统
CN105351065A (zh) 一种带双膨胀水壶的发动机双循环冷却系统改进结构
CN105179067B (zh) 一种包括有辅助水泵的双循环冷却系统
CN105179066A (zh) 一种包括有辅助水泵的发动机冷却系统改进结构
CN201972777U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
CN109854355A (zh) 一种增压器辅助冷却方法和系统、增压器冷却系统和控制方法及汽车
CN105179064A (zh) 一种包括有双膨胀水壶的发动机冷却系统改进结构
CN105201631B (zh) 一种包括有双膨胀水箱的发动机冷却系统
CN103422893B (zh) 用于气动汽车的空气动力发动机总成
CN205154351U (zh) 涡轮增压发动机冷却系统
CN105179062A (zh) 一种带双膨胀水壶的双循环冷却系统改进结构
CN105351064A (zh) 汽油机冷却系统
CN209100128U (zh) 内燃机气缸盖可调冷却系统
CN105927358A (zh) 一种带低温散热器的发动机双循环冷却系统改进结构
CN105863806A (zh) 一种带低温散热器的双冷却循环系统
CN105201618A (zh) 一种包括有辅助水泵的双循环冷却系统
CN205154352U (zh) 发动机水冷系统
CN105201619A (zh) 一种包括有双膨胀水箱的双循环冷却系统改进结构
CN206785520U (zh) 集成中冷器的进气歧管
CN205101152U (zh) 一种在节气门体前端集成水冷中冷器的塑料进气歧管
CN200989234Y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总成
CN212337442U (zh) 一种串联式强制冷却增压系统
CN105351066B (zh) 一种包括有双膨胀水壶的双循环冷却系统改进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413

Termination date: 2021120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