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070825U - 自激式BJT型无桥Boost PFC整流电路 - Google Patents

自激式BJT型无桥Boost PFC整流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070825U
CN205070825U CN201520728586.3U CN201520728586U CN205070825U CN 205070825 U CN205070825 U CN 205070825U CN 201520728586 U CN201520728586 U CN 201520728586U CN 205070825 U CN205070825 U CN 2050708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stance
npn type
type bjt
bjt pipe
di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72858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JUT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JU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JUT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JUT
Priority to CN20152072858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0708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0708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070825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Landscapes

  • Rectifiers (AREA)

Abstract

一种自激式BJT型无桥Boost?PFC整流电路,包括输入电容Ci、NPN型BJT管Q1、NPN型BJT管Q2、NPN型BJT管Q3、NPN型BJT管Q4、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电感L1、电感L2、输出电容Co、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和用于通过其端口a控制NPN型BJT管Q1的基极电流从而实现对NPN型BJT管Q1工作状态的控制以及通过其端口b控制NPN型BJT管Q2的基极电流从而实现对NPN型BJT管Q2工作状态的控制的受控电流源组M1。本实用新型简化驱动电路结构、驱动效率较高、同时获得易自启动的性能。

Description

自激式BJT型无桥Boost PFC整流电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PFC整流电路,应用于交流输入、直流输出的高质量电能变换场合,如:微能量收集系统、新能源发电系统、蓄电池充电系统、LED照明系统等,尤其是一种无桥BoostPFC整流电路。
背景技术
PFC整流电路是一种具有功率因数校正(PFC)功能的能将交流电能转换成直流电能的电路,可提高直流负载对交流电源的利用率并且减小电流谐波对交流母线或交流电网的污染。
传统BoostPFC整流电路是一种PFC整流电路,其主电路一般由桥式整流电路级联Boost电路而成。为了减小桥式整流电路的损耗,无桥BoostPFC整流电路应运而生。无桥BoostPFC整流电路主要通过减少通路中导通器件数目的办法来达到提升电路效率的目的。
早期,Si材料的BJT具有较大的驱动损耗、较高的开关损耗、较大的器件动态阻抗等缺点。因此,为了获得低功耗,中小功率的无桥BoostPFC整流电路中的全控型器件大多采用MOSFET。但是,MOSFET是电压型驱动器件,与电流型驱动器件BJT相比,MOSFET的驱动电路要比BJT的驱动电路更复杂。尤其在超低压或高压的工作环境中,MOSFET驱动电路的设计难度相当大。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MOSFET型无桥BoostPFC整流电路中MOSFET驱动电路复杂、驱动效率较低、自启动性能较差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简化驱动电路结构、驱动效率较高、同时获得易自启动的性能的自激式BJT型无桥BoostPFC整流电路。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自激式BJT型无桥BoostPFC整流电路,包括输入电容Ci、NPN型BJT管Q1、NPN型BJT管Q2、NPN型BJT管Q3、NPN型BJT管Q4、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电感L1、电感L2、输出电容Co、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和用于通过端口a控制NPN型BJT管Q1的基极电流从而实现对NPN型BJT管Q1工作状态的控制以及通过端口b控制NPN型BJT管Q2的基极电流从而实现对NPN型BJT管Q2工作状态的控制的受控电流源组M1,输入电容Ci的一端同时与交流电源vac的正端、电阻R1的一端以及电感L1的一端相连,电感L1的另一端与NPN型BJT管Q1的集电极、二极管D1的阴极、电阻R3的一端以及二极管D3的阳极相连,二极管D3的阴极同时与二极管D4的阴极、输出电容Co的一端、输出电压Vo的正端以及负载Z1的一端相连,负载Z1的另一端同时与输出电压Vo的负端、输出电容Co的另一端、电阻R5的一端、电阻R6的一端、NPN型BJT管Q1的发射极、NPN型BJT管Q2的发射极、NPN型BJT管Q3的发射极、NPN型BJT管Q4的发射极、二极管D1的阳极以及二极管D2的阳极相连,NPN型BJT管Q1的基极同时与电阻R1的另一端、NPN型BJT管Q3的集电极以及受控电流源组M1的端口a相连,NPN型BJT管Q3的基极同时与电阻R3的另一端以及电阻R5的另一端相连,输入电容Ci的另一端同时与交流电源vac的负端、电阻R2的一端以及电感L2的一端相连,电感L2的另一端同时与NPN型BJT管Q2的集电极、二极管D2的阴极、电阻R4的一端以及二极管D4的阳极相连,NPN型BJT管Q2的基极同时与电阻R2的另一端、NPN型BJT管Q4的集电极以及受控电流源组M1的端口b相连,NPN型BJT管Q4的基极同时与电阻R4的另一端以及电阻R6的另一端相连。
进一步,电阻R1两端并联加速电容C1,电阻R2两端并联加速电容C2,电阻R3两端并联加速电容C3,电阻R4两端并联加速电容C4。该优选方案能加速所述自激式BJT型无桥BoostPFC整流电路的动态特性。
再进一步,所述受控电流源组M1包括NPN型BJT管Qa1、NPN型BJT管Qa2、电阻Ra1、电阻Ra2、电阻Ra3、电阻Ra4、电阻Ra5和电阻Ra6,电阻Ra3的一端为受控电流源组M1的端口a,电阻Ra6的一端为受控电流源组M1的端口b,电阻Ra3的另一端与NPN型BJT管Qa1的集电极相连,NPN型BJT管Qa1的基极同时与电阻Ra1的一端以及电阻Ra2的一端相连,电阻Ra1的另一端与交流电源vac的正端相连,电阻Ra6的另一端与NPN型BJT管Qa2的集电极相连,NPN型BJT管Qa2的基极同时与电阻Ra4的一端以及电阻Ra5的一端相连,电阻Ra4的另一端与交流电源vac的负端相连,NPN型BJT管Qa1的发射极同时与NPN型BJT管Qa2的发射极、电阻Ra2的另一端、电阻Ra5的另一端以及输出电压Vo的负端相连。所述自激式BJT型无桥BoostPFC整流电路具有输入电压前馈功能。
再进一步,所述受控电流源组M1包括NPN型BJT管Qb1、NPN型BJT管Qb2、电阻Rb1、电阻Rb2和电容Cb1,NPN型BJT管Qb1的集电极为受控电流源组M1的端口a,NPN型BJT管Qb1的集电极为受控电流源组M1的端口b,NPN型BJT管Qb1的基极同时与NPN型BJT管Qb2的基极、电容Cb1的一端、电阻Rb1的一端以及电阻Rb2的一端相连,电容Cb1的另一端同时与电阻Rb1的另一端以及输出电压Vo的正端相连,NPN型BJT管Qb1的发射极同时与NPN型BJT管Qb2的发射极、电阻Rb2的另一端以及输出电压Vo的负端相连。所述自激式BJT型无桥BoostPFC整流电路具有输出稳压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为:随着新型半导体材料器件的发展,新材料(如SiC)的BJT已表现出了较小的驱动损耗、很低的电阻系数、较快的开关速度、较小的温度依赖性、良好的短路能力以及不存在二次击穿等诸多优点。在中小功率的无桥BoostPFC整流电路中采用新材料的BJT,不但可以获得低功耗,而且还可以简单化全控型器件的驱动电路。
无桥BoostPFC整流电路中的全控型器件采用BJT,利用BJT工作性能的优点并运用自激电路技术可同时实现电路简单、高效率、易自启动等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表现在:自激式BJT型无桥BoostPFC整流电路具有将交流电能高质量地转换成直流电能的能力,而且输出直流电压值大于输入交流电压的幅值,电路简单、驱动效率高、自启动容易、适合于多种控制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基本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加速动态特性后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电路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电路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仿真工作波形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仿真工作波形细节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仿真工作波形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仿真工作波形细节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参照图1和图2,一种自激式BJT型无桥BoostPFC整流电路,包括输入电容Ci、NPN型BJT管Q1、NPN型BJT管Q2、NPN型BJT管Q3、NPN型BJT管Q4、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电感L1、电感L2、输出电容Co、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和用于通过端口a控制NPN型BJT管Q1的基极电流从而实现对NPN型BJT管Q1工作状态的控制以及通过端口b控制NPN型BJT管Q2的基极电流从而实现对NPN型BJT管Q2工作状态的控制的受控电流源组M1,输入电容Ci的一端同时与交流电源vac的正端、电阻R1的一端以及电感L1的一端相连,电感L1的另一端与NPN型BJT管Q1的集电极、二极管D1的阴极、电阻R3的一端以及二极管D3的阳极相连,二极管D3的阴极同时与二极管D4的阴极、输出电容Co的一端、输出电压Vo的正端以及负载Z1的一端相连,负载Z1的另一端同时与输出电压Vo的负端、输出电容Co的另一端、电阻R5的一端、电阻R6的一端、NPN型BJT管Q1的发射极、NPN型BJT管Q2的发射极、NPN型BJT管Q3的发射极、NPN型BJT管Q4的发射极、二极管D1的阳极以及二极管D2的阳极相连,NPN型BJT管Q1的基极同时与电阻R1的另一端、NPN型BJT管Q3的集电极以及受控电流源组M1的端口a相连,NPN型BJT管Q3的基极同时与电阻R3的另一端以及电阻R5的另一端相连,输入电容Ci的另一端同时与交流电源vac的负端、电阻R2的一端以及电感L2的一端相连,电感L2的另一端同时与NPN型BJT管Q2的集电极、二极管D2的阴极、电阻R4的一端以及二极管D4的阳极相连,NPN型BJT管Q2的基极同时与电阻R2的另一端、NPN型BJT管Q4的集电极以及受控电流源组M1的端口b相连,NPN型BJT管Q4的基极同时与电阻R4的另一端以及电阻R6的另一端相连。
进一步,电阻R1两端并联加速电容C1,电阻R2两端并联加速电容C2,电阻R3两端并联加速电容C3,电阻R4两端并联加速电容C4。该优选方案能加速所述自激式BJT型无桥BoostPFC整流电路的动态特性。
实施例1:参照图1、图3、图5和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具有输入电压前馈功能,它由输入电容Ci、NPN型BJT管Q1、NPN型BJT管Q2、NPN型BJT管Q3、NPN型BJT管Q4、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电感L1、电感L2、输出电容Co、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受控电流源组M1组成。其中,受控电流源M1又由NPN型BJT管Qa1、NPN型BJT管Qa2、电阻Ra1、电阻Ra2、电阻Ra3、电阻Ra4、电阻Ra5、电阻Ra6组成。
如图3所示,输入电容Ci的一端同时与交流电源vac的正端、电阻R1的一端以及电感L1的一端相连,电感L1的另一端同时与NPN型BJT管Q1的集电极、二极管D1的阴极、电阻R3的一端以及二极管D3的阳极相连,二极管D3的阴极同时与二极管D4的阴极、输出电容Co的一端、输出电压Vo的正端以及负载Z1的一端相连,负载Z1的另一端同时与输出电压Vo的负端、输出电容Co的另一端、电阻R5的一端、电阻R6的一端、NPN型BJT管Q1的发射极、NPN型BJT管Q2的发射极、NPN型BJT管Q3的发射极、NPN型BJT管Q4的发射极、二极管D1的阳极以及二极管D2的阳极相连,NPN型BJT管Q1的基极同时与电阻R1的另一端、NPN型BJT管Q3的集电极以及受控电流源组M1的端口a相连,NPN型BJT管Q3的基极同时与电阻R3的另一端以及电阻R5的另一端相连,输入电容Ci的另一端同时与交流电源vac的负端、电阻R2的一端以及电感L2的一端相连,电感L2的另一端同时与NPN型BJT管Q2的集电极、二极管D2的阴极、电阻R4的一端以及二极管D4的阳极相连,NPN型BJT管Q2的基极同时与电阻R2的另一端、NPN型BJT管Q4的集电极以及受控电流源组M1的端口b相连,NPN型BJT管Q4的基极同时与电阻R4的另一端以及电阻R6的另一端相连,电阻Ra3的一端为受控电流源组M1的端口a,电阻Ra6的一端为受控电流源组M1的端口b,电阻Ra3的另一端与NPN型BJT管Qa1的集电极相连,NPN型BJT管Qa1的基极同时与电阻Ra1的一端以及电阻Ra2的一端相连,电阻Ra1的另一端与交流电源vac的正端相连,电阻Ra6的另一端与NPN型BJT管Qa2的集电极相连,NPN型BJT管Qa2的基极同时与电阻Ra4的一端以及电阻Ra5的一端相连,电阻Ra4的另一端与交流电源vac的负端相连,NPN型BJT管Qa1的发射极同时与NPN型BJT管Qa2的发射极、电阻Ra2的另一端、电阻Ra5的另一端以及输出电压Vo的负端相连。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仿真工作波形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仿真工作波形细节图,其稳态工作原理如下:
当vac>0时,交流电源vac处于正半周(即ta1<t<ta2);当vac<0时,交流电源vac处于负半周(即ta2<t<ta3)。D2在交流电源vac正半周导通、负半周截止,D1在交流电源vac正半周截止、负半周导通。
(1)在交流电源vac正半周内,Q2和D4截止,Q1自激工作
当Q1导通时(即ta11<t<ta12),vac、L1、Q1、D2、L2构成回路,L1和L2充磁,L1的电流iL1和Q1的集电极电流iQc1均增加。随着iQc1的增加,在Q3和受控电流源组M1端口a的作用下Q1的工作状态逐渐从饱和区向放大区、截止区转移。在Q1从导通状态刚进入截止状态的时刻,假设L1=L2,若 i L 1 &ap; v a c 2 &CenterDot; R 1 &beta; _ Q 1 ; v a c > 2 &CenterDot; V B E _ Q a 1 &CenterDot; R a 1 + R a 2 R a 2 ,
i L 1 &ap; &lsqb; v a c 2 &CenterDot; R 1 - ( v a c / 2 - V B E _ Q a 1 R a 1 - V B E _ Q a 1 R a 2 ) &CenterDot; &beta; _ Q a 1 &rsqb; &CenterDot; &beta; _ Q 1
其中VBE_Qa1为Qa1的基极-发射极导通压降,β_Qa1为Qa1的共发射极电流增益,β_Q1为Q1的共发射极电流增益。当Q1截止时(即ta12<t<ta13),vac、L1、D3、Co、Z1、D2、L2构成回路,L1和L2放磁,L1的电流iL1和D3的电流iD3均减小。当iD3减小至零,D3截止,Q1重新导通,周而复始。
(2)在交流电源vac负半周内,Q1和D3截止,Q2自激工作
同理,当Q2导通时,vac、L2、Q2、D1、L1构成回路,L1和L2反向充磁,L1的电流iL1反向增加,Q2的集电极电流iQc2增加。随着iQc2的增加,在Q4和受控电流源组M1端口b的作用下Q2的工作状态逐渐从饱和区向放大区、截止区转移。在Q2从导通状态刚进入截止状态的时刻,假设L1=L2,若 | i L 1 | &ap; | v a c | 2 &CenterDot; R 2 &beta; _ Q 2 ; | v a c | > 2 &CenterDot; V B E _ Q a 2 &CenterDot; R a 4 + R a 5 R a 5 ,
| i L 1 | &ap; &lsqb; | v a c | 2 &CenterDot; R 2 - ( | v a c | / 2 - V B E _ Q a 2 R a 4 - V B E _ Q a 2 R a 5 ) &CenterDot; &beta; _ Q a 2 &rsqb; &CenterDot; &beta; _ Q 2
其中VBE_Qa2为Qa2的基极-发射极导通压降,β_Qa2为Qa2的共发射极电流增益,β_Q2为Q2的共发射极电流增益。当Q2截止时,vac、L2、D4、Co、Z1、D1、L1构成回路,L1和L2反向放磁,L1的电流iL1反向减小,D4的电流iD4减小。当iD4减小至零,D4截止,Q2重新导通,周而复始。
由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电感L1的电流峰值与输入交流电源vac的电压有关。
实施例2:参照图1、图4、图7和图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具有输出稳压功能,它由输入电容Ci、NPN型BJT管Q1、NPN型BJT管Q2、NPN型BJT管Q3、NPN型BJT管Q4、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电感L1、电感L2、输出电容Co、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受控电流源组M1组成。其中,受控电流源组M1又由NPN型BJT管Qb1、NPN型BJT管Qb2、电阻Rb1、电阻Rb2、电容Cb1组成。
如图4所示,输入电容Ci的一端同时与交流电源vac的正端、电阻R1的一端以及电感L1的一端相连,电感L1的另一端同时与NPN型BJT管Q1的集电极、二极管D1的阴极、电阻R3的一端以及二极管D3的阳极相连,二极管D3的阴极同时与二极管D4的阴极、输出电容Co的一端、输出电压Vo的正端以及负载Z1的一端相连,负载Z1的另一端同时与输出电压Vo的负端、输出电容Co的另一端、电阻R5的一端、电阻R6的一端、NPN型BJT管Q1的发射极、NPN型BJT管Q2的发射极、NPN型BJT管Q3的发射极、NPN型BJT管Q4的发射极、二极管D1的阳极以及二极管D2的阳极相连,NPN型BJT管Q1的基极同时与电阻R1的另一端、NPN型BJT管Q3的集电极以及受控电流源组M1的端口a相连,NPN型BJT管Q3的基极同时与电阻R3的另一端以及电阻R5的另一端相连,输入电容Ci的另一端同时与交流电源vac的负端、电阻R2的一端以及电感L2的一端相连,电感L2的另一端同时与NPN型BJT管Q2的集电极、二极管D2的阴极、电阻R4的一端以及二极管D4的阳极相连,NPN型BJT管Q2的基极同时与电阻R2的另一端、NPN型BJT管Q4的集电极以及受控电流源组M1的端口b相连,NPN型BJT管Q4的基极同时与电阻R4的另一端以及电阻R6的另一端相连,NPN型BJT管Qb1的集电极为受控电流源组M1的端口a,NPN型BJT管Qb1的集电极为受控电流源组M1的端口b,NPN型BJT管Qb1的基极同时与NPN型BJT管Qb2的基极、电容Cb1的一端、电阻Rb1的一端以及电阻Rb2的一端相连,电容Cb1的另一端同时与电阻Rb1的另一端以及输出电压Vo的正端相连,NPN型BJT管Qb1的发射极同时与NPN型BJT管Qb2的发射极、电阻Rb2的另一端以及输出电压Vo的负端相连。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仿真工作波形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仿真工作波形细节图,其稳态工作原理如下:
当vac>0时,交流电源vac处于正半周(即tb1<t<tb2);当vac<0时,交流电源vac处于负半周(即tb2<t<tb3)。D2在交流电源vac正半周导通、负半周截止,D1在交流电源vac正半周截止、负半周导通。
(1)在交流电源vac负半周内,Q1和D3截止,Q2自激工作
当Q2导通时(即tb21<t<tb22),vac、L2、Q2、D1、L1构成回路,L1和L2反向充磁,L1的电流iL1反向增加,Q2的集电极电流iQc2增加。随着iQc2的增加,在Q4和受控电流源组M1端口b的作用下Q2的工作状态逐渐从饱和区向放大区、截止区转移。当Q2截止时(即tb22<t<tb23),vac、L2、D4、Co、Z1、D1、L1构成回路,L1和L2反向放磁,L1的电流iL1反向减小,二极管电流iD4减小。当iD4减小至零,D4截止,Q2重新导通,周而复始。
VBE_Qb为Qb2和Qb1的基极-发射极导通压降。当时,受控电流源组M1通过端口b减小Q2的基极电流,缩短Q2的导通时间,甚至延长Q2的关断时间,使得Vo回落。当时,受控电流源组M1通过端口b最大化Q2的基极电流,最大化Q2的导通时间,使得Vo回升。
(2)在交流电源vac正半周内,Q2和D4截止,Q1自激工作
同理,当Q1导通时,vac、L1、Q1、D2、L2构成回路,L1和L2充磁,L1的电流iL1和Q1的集电极电流iQc1均增加。随着iQc1的增加,在Q3和受控电流源组M1端口a的作用下Q1的工作状态逐渐从饱和区向放大区、截止区转移。当Q1截止时,vac、L1、D3、Co、Z1、D2、L2构成回路,L1和L2放磁,L1的电流iL1和二极管电流iD3均减小。当iD3减小至零,D3截止,Q1重新导通,周而复始。
VBE_Qb为Qb1和Qb2的基极-发射极导通压降。当时,受控电流源组M1通过端口a减小Q1的基极电流,缩短Q1的导通时间,甚至延长Q1的关断时间,使得Vo回落。当时,受控电流源组M1通过端口a最大化Q1的基极电流,最大化Q1的导通时间,使得Vo回升。
由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输出电压Vo在受控电流源组M1的调节下可实现稳定。尤其轻载情况下,在受控电流源组M1的作用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将以间歇的方式工作。
本说明书实施例所述的内容仅仅是对实用新型构思的实现形式的列举,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不应当被视为仅限于实施例所陈述的具体形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也及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构思所能够想到的等同技术手段。

Claims (4)

1.一种自激式BJT型无桥BoostPFC整流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入电容Ci、NPN型BJT管Q1、NPN型BJT管Q2、NPN型BJT管Q3、NPN型BJT管Q4、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电感L1、电感L2、输出电容Co、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和用于通过端口a控制NPN型BJT管Q1的基极电流从而实现对NPN型BJT管Q1工作状态的控制以及通过端口b控制NPN型BJT管Q2的基极电流从而实现对NPN型BJT管Q2工作状态的控制的受控电流源组M1,输入电容Ci的一端同时与交流电源vac的正端、电阻R1的一端以及电感L1的一端相连,电感L1的另一端与NPN型BJT管Q1的集电极、二极管D1的阴极、电阻R3的一端以及二极管D3的阳极相连,二极管D3的阴极同时与二极管D4的阴极、输出电容Co的一端、输出电压Vo的正端以及负载Z1的一端相连,负载Z1的另一端同时与输出电压Vo的负端、输出电容Co的另一端、电阻R5的一端、电阻R6的一端、NPN型BJT管Q1的发射极、NPN型BJT管Q2的发射极、NPN型BJT管Q3的发射极、NPN型BJT管Q4的发射极、二极管D1的阳极以及二极管D2的阳极相连,NPN型BJT管Q1的基极同时与电阻R1的另一端、NPN型BJT管Q3的集电极以及受控电流源组M1的端口a相连,NPN型BJT管Q3的基极同时与电阻R3的另一端以及电阻R5的另一端相连,输入电容Ci的另一端同时与交流电源vac的负端、电阻R2的一端以及电感L2的一端相连,电感L2的另一端同时与NPN型BJT管Q2的集电极、二极管D2的阴极、电阻R4的一端以及二极管D4的阳极相连,NPN型BJT管Q2的基极同时与电阻R2的另一端、NPN型BJT管Q4的集电极以及受控电流源组M1的端口b相连,NPN型BJT管Q4的基极同时与电阻R4的另一端以及电阻R6的另一端相连。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激式BJT型无桥BoostPFC整流电路,其特征在于:电阻R1两端并联加速电容C1,电阻R2两端并联加速电容C2,电阻R3两端并联加速电容C3,电阻R4两端并联加速电容C4。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激式BJT型无桥BoostPFC整流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受控电流源组M1包括NPN型BJT管Qa1、NPN型BJT管Qa2、电阻Ra1、电阻Ra2、电阻Ra3、电阻Ra4、电阻Ra5和电阻Ra6,电阻Ra3的一端为受控电流源组M1的端口a,电阻Ra6的一端为受控电流源组M1的端口b,电阻Ra3的另一端与NPN型BJT管Qa1的集电极相连,NPN型BJT管Qa1的基极同时与电阻Ra1的一端以及电阻Ra2的一端相连,电阻Ra1的另一端与交流电源vac的正端相连,电阻Ra6的另一端与NPN型BJT管Qa2的集电极相连,NPN型BJT管Qa2的基极同时与电阻Ra4的一端以及电阻Ra5的一端相连,电阻Ra4的另一端与交流电源vac的负端相连,NPN型BJT管Qa1的发射极同时与NPN型BJT管Qa2的发射极、电阻Ra2的另一端、电阻Ra5的另一端以及输出电压Vo的负端相连。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激式BJT型无桥BoostPFC整流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受控电流源组M1包括NPN型BJT管Qb1、NPN型BJT管Qb2、电阻Rb1、电阻Rb2和电容Cb1,NPN型BJT管Qb1的集电极为受控电流源组M1的端口a,NPN型BJT管Qb1的集电极为受控电流源组M1的端口b,NPN型BJT管Qb1的基极同时与NPN型BJT管Qb2的基极、电容Cb1的一端、电阻Rb1的一端以及电阻Rb2的一端相连,电容Cb1的另一端同时与电阻Rb1的另一端以及输出电压Vo的正端相连,NPN型BJT管Qb1的发射极同时与NPN型BJT管Qb2的发射极、电阻Rb2的另一端以及输出电压Vo的负端相连。
CN201520728586.3U 2015-09-18 2015-09-18 自激式BJT型无桥Boost PFC整流电路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0708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728586.3U CN205070825U (zh) 2015-09-18 2015-09-18 自激式BJT型无桥Boost PFC整流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728586.3U CN205070825U (zh) 2015-09-18 2015-09-18 自激式BJT型无桥Boost PFC整流电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070825U true CN205070825U (zh) 2016-03-02

Family

ID=553973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728586.3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070825U (zh) 2015-09-18 2015-09-18 自激式BJT型无桥Boost PFC整流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07082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41151A (zh) * 2015-09-18 2015-12-09 浙江工业大学 自激式BJT型无桥Boost PFC整流电路
CN107124097A (zh) * 2017-06-29 2017-09-01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安全无桥pfc电路及汽车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41151A (zh) * 2015-09-18 2015-12-09 浙江工业大学 自激式BJT型无桥Boost PFC整流电路
CN105141151B (zh) * 2015-09-18 2017-06-30 浙江工业大学 自激式BJT型无桥Boost PFC整流电路
CN107124097A (zh) * 2017-06-29 2017-09-01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安全无桥pfc电路及汽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19765B (zh) 光伏充电控制器
CN205070825U (zh) 自激式BJT型无桥Boost PFC整流电路
CN205070824U (zh) 自激式BJT型无桥Buck PFC整流电路
CN102857142A (zh) 多路mppt电路及太阳能光伏逆变器
CN105141150B (zh) 自激式BJT型无桥Cuk PFC整流电路
CN204886697U (zh) 一种高增益Boost电路
CN102611304A (zh) 一种新型双输入Buck-Boost直流变换器
CN205070831U (zh) 一种bjt型单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
CN105119506B (zh) 自激式BJT型无桥Buck PFC整流电路
CN105226968A (zh) 自激式BJT型无桥Sepic PFC整流电路
CN202168006U (zh) 多路mppt电路及太阳能光伏逆变器
CN105207464A (zh) 自激式BJT型无桥Zeta PFC整流电路
CN105141151A (zh) 自激式BJT型无桥Boost PFC整流电路
CN104467435A (zh) 一种基于逻辑保护放大电路的平衡调制式多路输出稳压电源
CN204597776U (zh) 一种共地的高增益z源升压变换器
CN204794738U (zh) 一种具有apfc功能的准对称开关电源电路
CN204179943U (zh) 一种基于dsp的光伏发电系统双向dc-dc变换器
CN105141152A (zh) 自激式BJT型无桥Buck-Boost PFC整流电路
CN105141154A (zh) 一种bjt型单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
CN202524289U (zh) 一种新型双输入Buck-Boost直流变换器
CN203027119U (zh) 驱动变压器隔离自适应驱动电路
CN205792290U (zh) 一种基于电量检测的太阳能逆变系统
CN110098755A (zh) 一种五电平混合π型变换器
CN205160396U (zh) 一种高效率双Boost无桥PFC变换器
CN105226972A (zh) Bjt型单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302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0630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