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066215U - 塔式光热发电站反射镜用支撑架 - Google Patents

塔式光热发电站反射镜用支撑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066215U
CN205066215U CN201520708509.1U CN201520708509U CN205066215U CN 205066215 U CN205066215 U CN 205066215U CN 201520708509 U CN201520708509 U CN 201520708509U CN 205066215 U CN205066215 U CN 2050662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
column
speculum
thermal power
mirr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70850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兰宝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New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兰宝胜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兰宝胜 filed Critical 兰宝胜
Priority to CN20152070850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0662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0662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0662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40Solar thermal energy, e.g. solar towers
    • Y02E10/47Mountings or tracking

Landscapes

  • Telescop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塔式光热发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塔式光热发电站反射镜用支撑架。镜面架组件与子镜组件的重力通过两个基座集中于两个支撑轴,再传递至立柱与枢接件的连接处,两个基座形成两个支撑部,在工作过程中,两个支撑部在竖直方向上位置相对稳定。两个支撑部各自承担重力不会随俯仰运动或遇到强风而大幅变化,结构稳定性好,保证反射精度。在确保反射精度情况下,有望让镜面架组件安装面积达到200平方米,甚至建设更大面积的支撑架,以安装更多反射子镜。还有,降低单位反射面积的钢材消耗,减少镜场整体控制系统数量,简化加工、安装和调试,大幅降低单位建设成本。

Description

塔式光热发电站反射镜用支撑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塔式光热发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塔式光热发电站反射镜用支撑架。
背景技术
塔式光热发电站不耗用化石能源,无污染物排放,是生态环境和谐的清洁能源利用系统。塔式光热发电系统包括反射镜和吸热塔,反射镜用于收集太阳辐射能并将其汇聚到吸热塔处。现有技术中的反射镜用支撑架包括立柱、绕立柱的轴线枢接在立柱上端处的一个支撑部、安装在支撑部上的镜面架及固定安装在镜面架上的若干反射子镜。支撑部可绕立柱作水平转动,镜面架还可在支撑部上作俯仰运动,带动反射子镜绕立柱作水平转动和俯仰运动,以调节反射子镜的法线朝向,并按要求确保太阳光反射到吸热塔上的吸热器上。
镜面架与反射子镜质量大,一般反射镜用支撑架上的镜面的面积合计小于100平方米。如果增加反射子镜的数量,单个支撑部很难保证镜面架的稳定性,特别是在强风的作用下,很容易造成镜面架变形影响精度,也容易由于轴承角度控制用机械零部件的损坏影响系统可靠性,这也是现有反射镜用支撑架面积较小的主要原因。在遇到强风或者反射子镜作俯仰运动时,反射子镜相对于支撑部的位置会动态变化,结构稳定性差,进而导致反射子镜的反射精度低。对于大型电站,通常镜面累计达到数百万平米,单个支撑架面积较小会导致反射子镜数量太多反射镜用支撑架钢材消耗较大,同时需要大量用于控制反射子镜作水平转动和俯仰运动的控制系统,这样加工、安装、调试都很困难,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塔式光热发电站反射镜用支撑架,旨在解决现有反射镜用支撑架面积小、可安装反射子镜的数量较少、在遇到强风或作俯仰运动时镜面架变形较大影响精度及稳定性较差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塔式光热发电站反射镜用支撑架,包括立柱及枢接于所述立柱上的枢接件,所述枢接件具有分别朝相对两侧延伸的两个支撑轴;所述塔式光热发电站反射镜用支撑架还包括一一对应枢接于两个所述支撑轴上的两个基座、固定安装于两个所述基座上且可绕所述支撑轴作俯仰运动的镜面架组件及安装在所述镜面架组件上的子镜组件。
进一步地,还包括套设于所述立柱的上端处且与该立柱相枢接的套筒及用于使所述套筒的上端与所述立柱的上端相枢接的第一关节,所述枢接件包括于所述套筒的外壁倾斜向上延伸形成且对称于所述立柱的轴线分布的两个斜支撑件,两个所述斜支撑件的远离于所述套筒的一端一一对应设置有两个所述支撑轴。
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于使所述套筒的下端与所述立柱的外壁相枢接的第二关节。
进一步地,所述枢接件还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套筒的上端处的横梁,所述横梁的相对两端一一对应与两个所述斜支撑件的远离于所述套筒的一端相连接。
进一步地,每一所述基座均具有一沿所述支撑轴的轴向贯穿的安装孔,两个所述支撑轴一一对应插设于两个所述基座的所述安装孔内,所述塔式光热发电站反射镜用支撑架还包括一一对应安装于所述安装孔与所述支撑轴之间的两个第三关节。
进一步地,还包括于所述立柱的下端处沿径向朝外延伸形成且沿该立柱的周向分布的若干第一支撑杆及连接在所述立柱的外壁上且沿该立柱的周向分布的若干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数量相等,所述第一支撑杆的远离于所述立柱的一端一一对应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远离于所述立柱的一端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镜面架组件包括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包括呈阵列状分布的安装座及用于连接所述安装座的第一连接杆,呈平行四边形端点分布的相邻四个所述安装座之间交叉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杆,该两个第一连接杆中的其中一个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两端分别连接在该四个安装座中的其中两个所述安装座上,另外一个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另外两个所述安装座上,所有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有所述安装座形成一安装平面;所述安装座的数量与所述子镜组件的数量相等,所述子镜组件一一对应安装于所述安装座上。
进一步地,所述镜面架组件还包括用于支撑所述安装支架的加强支架组,所述加强支架组包括设置于每一所述基座上的若干加强支架,所述加强支架呈直角三角形,所述加强支架具有首尾依次相连接的第一直角边侧、第二直角边侧及斜边侧,所述第一直角边侧连接于所述基座上,所述第二直角边侧与所述安装平面平齐且该第二直角边侧支撑所述安装支架,于所述安装平面上沿远离所述基座的方向所述斜边侧与所述安装平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小。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座包括环状体及设置于所述环状体的内边缘上的第一球形壳,所述第一球形壳具有第一凹球面及背离于所述第一凹球面的第一凸球面,所述第一球形壳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子镜组件包括支座、设置于所述支座上的第二球形壳及设置于所述支座上的反射子镜,所述第二球形壳具有面向于所述第一凹球面的第二凸球面,所述子镜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球形壳上的螺柱及与所述第二球形壳相间隔设置的第三球形壳,所述第三球形壳具有面向于所述第一凸球面的第二凹球面,所述第三球形壳上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凸球面与所述第二凹球面为球面配合,所述第二凸球面与所述第一凹球面为球面配合;所述子镜组件还包括与所述螺柱螺纹配合且用于在该螺柱依次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后将所述第三球形壳与所述安装座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球形壳上的螺母。
进一步地,所述子镜组件还包括由所述支座上朝外延伸形成的若干第一支撑臂,所述反射子镜的数量与所述第一支撑臂的数量相等,所述反射子镜一一对应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臂的远离于所述支座的一端上,所有所述反射子镜位于同一平面上。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技术效果是:枢接件枢接在立柱上,枢接件上两个支撑轴分别枢接有一个基座,两个基座均固定在镜面架组件上,让安装在镜面架组件上的子镜组件可绕立柱作转动。通过驱动基座绕支撑轴轴线转动,带动固定在基座上的镜面架组件及安装在镜面架组件上的子镜组件作俯仰运动。镜面架组件与子镜组件的重力通过两个基座集中于枢接件的两个支撑轴,再传递至立柱与枢接件的连接处,两个基座形成两个支撑部,在工作过程中,两个支撑部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相对稳定。两个支撑部各自承担的重力不会随俯仰运动或遇到强风而大幅变化,结构稳定性好,保证反射精度。在确保反射精度情况下,有望让镜面架组件安装面积达到200平方米,甚至建设更大面积的支撑架,以安装更多反射子镜。还有,降低单位反射面积的钢材消耗,减少镜场整体用于控制反射子镜作转动和俯仰运动的控制系统数量,简化加工、安装和调试,大幅降低单位建设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塔式光热发电站反射镜用支撑架的立体装配图。
图2是图1的塔式光热发电站反射镜用支撑架的另一角度的立体装配图。
图3是图1的塔式光热发电站反射镜用支撑架的主视图。
图4是图3的塔式光热发电站反射镜用支撑架的右视图。
图5是图1的塔式光热发电站反射镜用支撑架的沿A-A线的剖视图。
图6是图5的B处的放大图。
图7是图5的C处的放大图。
图8是图5的D处的放大图。
图9是图3的塔式光热发电站反射镜用支撑架的仰视图。
图10是图1的塔式光热发电站反射镜用支撑架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其中镜面架组件作俯仰运动。
图11是图10的塔式光热发电站反射镜用支撑架的右视图。
图12是图2的塔式光热发电站反射镜用支撑架的立体分解图。
图13是图1的塔式光热发电站反射镜用支撑架中应用的镜面架组件与基座的装配示意图。
图14是图1的塔式光热发电站反射镜用支撑架中应用的加强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的塔式光热发电站反射镜用支撑架中应用的子镜组件与安装座的立体装配图。
图16是图15的子镜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塔式光热发电站反射镜用支撑架,包括立柱10及枢接于立柱10上的枢接件70,请同时参阅图5、图6、图12,枢接件70具有分别朝相对两侧延伸的两个支撑轴71;塔式光热发电站反射镜用支撑架还包括一一对应枢接于两个支撑轴71上的两个基座30、固定安装于两个基座30上且可绕支撑轴71作俯仰运动的镜面架组件40及安装在镜面架组件40上的子镜组件50。
枢接件70枢接在立柱10上,枢接件70上两个支撑轴71分别枢接有一个基座30,两个基座30均固定在镜面架组件40上,让安装在镜面架组件40上的子镜组件50可绕立柱10作转动。请同时参阅图10、图11,通过驱动基座30绕支撑轴71轴线转动,带动固定在基座30上的镜面架组件40及安装在镜面架组件40上的子镜组件50作俯仰运动。镜面架组件40与子镜组件50的重力通过两个基座30集中于枢接件70的两个支撑轴71,再传递至立柱10与枢接件70的连接处,两个基座30形成两个支撑部,在工作过程中,两个支撑部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相对稳定。两个支撑部各自承担的重力不会随俯仰运动或遇到强风而大幅变化,结构稳定性好,保证反射精度。在确保反射精度情况下,有望让镜面架组件40安装面积达到200平方米,甚至建设更大面积的支撑架,以安装更多反射子镜53。还有,降低单位反射面积的钢材消耗,减少镜场整体用于控制反射子镜53作转动和俯仰运动的控制系统数量,简化加工、安装和调试,大幅降低单位建设成本。
具体地,立柱10呈竖直状安装于地面上,子镜组件50与镜面架组件40的重力通过两个基座30集中于枢接件70的两个支撑轴71,再传递至立柱10与枢接件70的连接处,再通过立柱10传递至大地。还有,立柱10的下端设置有与地面相抵的底座11,立柱10与底座11之间设置有若干加强筋12,有利于提高立柱10下端的稳定性。
其中一个基座30的一侧设置有用于驱动该基座30转动的转动驱动件(图未示)。两个基座30之间连接有呈条形的连接板33,连接板33的长度方向与支撑轴71的轴线相平行。在转动驱动件的驱动下,连接板33让其中一个基座30的转动传递到另外一个基座30上,结构强度好。
进一步地,枢接件70与立柱10之间的枢接轴线与立柱10的轴线相重合,支撑轴71的轴线与立柱10的轴线相垂直。该结构稳定。两个支撑轴71的轴线相重合,每一基座30及对应于该基座30的支撑轴71之间的枢接轴线与支撑轴71的轴线相重合。该结构稳定。
进一步地,镜面架组件40为对称结构,以经过立柱10的轴线形成的对称面对称分布,镜面架组件40的长度方向与支撑轴71的轴线方向一致。该结构稳定。
进一步地,请同时参阅图9至图11、图13,镜面架组件40以经过立柱10的轴线形成的对称面分为两部分,两个部分均呈正方形,两个部分一一对应以两个基座30为中心分布。该配置能布置大量子镜组件50。两个基座30形成两个左右对称分布且竖直方向位置相对固定的重力支撑部,每个支撑部基本设置在各自单侧镜面架组件40的几何中心点,并且和镜面架组件40连接并支持镜面架组件40俯仰运动。在工作过程中,两个支撑部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相对稳定。两个支撑部各自承担的重力不会随俯仰运动或遇到强风而变化,结构稳定性好,保证反射精度。该配置相当于把原来需要整体考虑整个镜面架组件40运动过程中各部分形变的不断变化对精度的影响,变成只需局部考虑单侧镜面架组件40,而单侧镜面架组件40面积是整个镜面架组件40面积的一半,相当于降低设计难度,提高精度。
进一步地,请同时参阅图5,还包括套设于立柱10的上端处且与该立柱10相枢接的套筒60及用于使套筒60的上端与立柱10的上端相枢接的第一关节21,枢接件70包括于套筒60的外壁倾斜向上延伸形成且对称于立柱10的轴线分布的两个斜支撑件72,两个斜支撑件72的远离于套筒60的一端一一对应设置有两个支撑轴71。套筒60的设置便于安装第一关节21,让横梁73枢接在立柱10的上端,而且横梁73与立柱10的枢接轴线与立柱10的轴线重合。该配置形成两个稳定的三角支撑结构,镜面架组件40与子镜组件50的重力通过两个基座30集中于两个支撑轴71,再传递至立柱10与枢接件70的连接处,两个基座30形成两个支撑部,在工作过程中,两个支撑部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相对稳定。优选地,两个斜支撑件72的长度方向、立柱10的轴线与支撑轴71的轴线共面,该结构稳定,结构强度好。在本实施例中,斜支撑件72为桁架结构,质量轻,结构强度好。
进一步地,请同时参阅图7、图12,套筒60的上端为封闭端60a或半封闭端60a,该套筒60的下端为开口端60b,第一关节21为具有内圈211与外圈212的回转轴承,回转轴承的外圈212固定连接在套筒60的上端的内侧上,回转轴承的内圈211固定连接在立柱10的上端处。回转轴承可以同时承受较大的轴向、径向负荷和倾覆力矩,便于安装大型镜面架组件40与大量子镜组件50。套筒60的上端为半封闭端60a,方便安装与维护。回转轴承的外圈212采用紧固件固定连接在套筒60的上端的内侧上,横梁73采用紧固件固定连接于套筒60的上端的外侧上。具体地,横梁73中部面向于立柱10的一侧上一体成型有支撑座731,该支撑座731固定在套筒60的上端。
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于使套筒60的下端与立柱10的外壁相枢接的第二关节22。第二关节22能承受较大的径向负荷,让套筒60平稳转动立柱10上。
进一步地,枢接件70还包括固定连接于套筒60的上端处的横梁73,横梁73的相对两端一一对应与两个斜支撑件72的远离于套筒60的一端相连接。斜支撑件72、横梁73及立柱10构成一个三角形结构,结构稳定可靠,不容易变形。优选地,横梁73的轴线与支撑轴71的轴线相重合。可以理解地,横梁73的轴线与支撑轴71的轴线不重合。横梁73为对称结构,横梁73的中部支撑于立柱10的上端。该结构稳定。
进一步地,请同时参阅图6、图12,每一基座30具有一沿支撑轴71的轴向贯穿的安装孔31,两个支撑轴71一一对应插设于两个基座30的安装孔31内,塔式光热发电站反射镜用支撑架还包括一一对应安装于安装孔31与支撑轴71之间以使该基座30枢接于枢接件70上的两个第三关节32。采用第三关节32能降低基座30与横梁73之间的摩擦。
或者,请参阅图1至图4,枢接件70只包括枢接于立柱10的上端处的横梁73而不包括两个斜支撑件72请同时参阅图5、图6、图12,横梁73的相对两端一一对应设置有两个支撑轴71。镜面架组件40与子镜组件50的重力通过两个基座30集中于两个支撑轴71,再传递至立柱10与枢接件70的连接处,两个基座30形成两个支撑部,在工作过程中,两个支撑部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相对稳定。
进一步地,请同时参阅图1,还包括于立柱10的下端处沿径向朝外延伸形成且沿该立柱10的周向分布的若干第一支撑杆13及连接在立柱10的外壁上且沿该立柱10的周向分布的若干第二支撑杆14,第一支撑杆13的数量与第二支撑杆14的数量相等,第一支撑杆13的远离于立柱10的一端一一对应与第二支撑杆14远离于立柱10的一端相连接。每组第一支撑杆13、第二支撑杆14与立柱10形成一个三角形结构,结构稳定。该配置有利于提高立柱10下端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请同时参阅图3、图9、图13,镜面架组件40包括安装支架41,安装支架41包括呈阵列状分布的安装座411及用于连接安装座411的第一连接杆412,呈平行四边形端点分布的相邻四个安装座411之间交叉设置有两个第一连接杆412,该两个第一连接杆412中的其中一个第一连接杆412的两端分别连接在该四个安装座411中的其中两个安装座411上,另外一个第一连接杆412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另外两个安装座411上,所有第一连接杆412与所有安装座411形成一安装平面;安装座411的数量与子镜组件50的数量相等,子镜组件50一一对应安装于安装座411上。具体地,第一连接杆412采用紧固件固定在安装座411上。相邻四个安装座411呈正方形端点分布,该结构稳定,便于布置更多子镜组件50。安装平面呈矩形,该矩形的长度方向与横梁73的长度方向一致。
进一步地,请同时参阅图5、图13、图14,镜面架组件40还包括用于支撑安装支架41的加强支架组42,加强支架组42包括设置于每一基座30上的若干加强支架421,加强支架421呈直角三角形,加强支架421具有首尾依次相连接的第一直角边侧421a、第二直角边侧421b及斜边侧421c,第一直角边侧421a连接于基座30上,第二直角边侧421b与安装平面平齐且该第二直角边侧421b支撑安装支架41,于安装平面上沿远离基座30的方向斜边侧421c与安装平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小。在本实施例中,加强支架421为桁架结构,质量轻,结构强度好。加强支架421呈三角形,结构稳定。每一基座30上的加强支架421呈辐射状均布,每一基座30上的加强支架421的数量为七个,七个加强支架421与横梁73构成米字型,该结构紧凑稳定。加强支架组42,呈树形结构,有利于对子镜组件50的重力分担。优选地,加强支架421尽可能与安装座411相连接,以承担部分安装于该安装座411上的子镜组件50重力。
进一步地,请同时参阅图13,安装平面呈矩形,安装支架41还包括用于连接位于安装平面的每一侧边位置上的相邻两个安装座411的第二连接杆413。配置第二连接杆413有利于提高安装支架41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地,加强支架组42还包括连接在每一加强支架组42中的相邻两个加强支架421的斜边侧421c之间的第三连接杆422。具体地,每一加强支架组42上呈方形布置有两组第三连接杆422,两组第三连接杆422呈回字型布置在每一加强支架组42的斜边侧421c上,有利于提高镜面架组件40的结构强度。还有,两个加强支架组42上相靠近的两个斜边侧421c之间也连接有第四连接杆423,进一步提高镜面架组件40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地,请同时参阅图8、图15、图16,安装座411包括环状体4111及设置于环状体4111的内边缘上的第一球形壳4112,第一球形壳4112具有第一凹球面4112a及背离于第一凹球面4112a的第一凸球面4112b,第一球形壳4112上开设有第一通孔4113;子镜组件50包括支座51、设置于支座51上的第二球形壳52及设置于支座51上的反射子镜53,第二球形壳52具有面向于第一凹球面4112a的第二凸球面52a,子镜组件50还包括设置于第二球形壳52上的螺柱54及与第二球形壳52相间隔设置的第三球形壳55,第三球形壳55具有面向于第一凸球面4112b的第二凹球面55a,第三球形壳55上开设有第二通孔551,第一凸球面4112b与第二凹球面55a为球面配合,第二凸球面52a与第一凹球面4112a为球面配合;子镜组件50还包括与螺柱54螺纹配合且用于在该螺柱54依次穿设于第一通孔4113与第二通孔551后将第三球形壳55与安装座411固定安装在第二球形壳52上的螺母56。
具体地,安装座411作为其他零件的载体,固定在反射镜用支撑架预定位置上。请同时参阅图13,上述第一连接杆412与第二连接杆413均连接在对应安装座411的环状体4111上,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紧固件连接。在安装座411中,环状体4111与第一球形壳4112为一体成型结构,第一通孔4113开设于第一球形壳4112的中部。在子镜组件50中,支座51、第二球形壳52与螺柱54为一体成型结构,螺柱54设置于第二球形壳52的中部。螺柱54的直径小于第一通孔4113的直径,便于在松开螺母56时,调节第二球形壳52相对于第一球形壳4112的角度方位。螺母56与第三球形壳55两者可以为组装结构或者为一体成型结构。实现第二球形壳52相对于安装座411角度方位的调节,再将第三球形壳55与安装座411固定安装在第二球形壳52上,即调节好反射子镜53相对于吸热塔的方位。该反射子镜53安装结构加工安装调试方便,可适用于具有较多反射子镜53的大型反射镜用支撑架,通过调试反射子镜53相对于吸热塔的方位,让所有反射子镜53形成一个弧面,类似于凹面镜,以使所有反射子镜53的太阳辐射均汇聚到吸热塔处,该方案能提高对太阳辐射能的利用率。
进一步地,子镜组件50还包括由支座51上朝外延伸形成的若干第一支撑臂57,反射子镜53的数量与第一支撑臂57的数量相等,反射子镜53一一对应设置于第一支撑臂57的远离于支座51的一端上,所有反射子镜53位于同一平面上。该配置便于在一个安装座411上布置更多的反射子镜53,而且便于调试反射子镜53相对于吸热塔的方位。
进一步地,第一支撑臂57的数量为四,四个第一支撑臂57呈交叉状分布。反射子镜53呈方形,四个第一支撑臂57配置四个反射子镜53,让反射子镜53呈阵列状分布,结构紧凑。该四个第一支撑臂57等长,该四个第一支撑臂57的远离于支座51的一端依次连线形成一矩形,该矩形的其中一个侧边平行于横梁73的轴向,且该矩形的另外一个侧边垂直于横梁73的轴向。该结构紧凑。
进一步地,第一支撑臂57包括于支座51上朝远离安装座411的方向倾斜延伸的倾斜段571。倾斜段571可让反射子镜53与安装座411相间隔,在调节反射子镜53相对于安装座411的方位时,两者不干涉。
进一步地,子镜组件50还包括连接于相邻两个倾斜段571之间的第一连接臂581。该配置能提高结构强度。具体地,第一连接臂581的数量为四,第一连接臂581的数量为四,呈口字型布置在倾斜段571上。
进一步地,第一支撑臂57还包括于倾斜段571的远离于支座51的一端弯折形成的弯折段572,所有弯折段572的长度方向相平行。具体地,弯折段572朝向远离安装座411的方向延伸,该结构便于反射子镜53的装配。
进一步地,第一支撑臂57的数量为四,四个第一支撑臂57呈交叉状分布;子镜组件50还包括呈交叉状分布在四个弯折段572之间的两个第二连接臂582,其中一个第二连接臂582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在四个弯折段572中的其中两个弯折段572上,另外一个第二连接臂582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在另外两个弯折段572上。该配置能提高结构强度。
进一步地,子镜组件50包括呈辐射状设置在每一第一支撑臂57的远离于支座51的一端上且用于支撑与该第一支撑臂57相对应反射子镜53的若干第二支撑臂59。该配置提高结构强度,让反射子镜53牢固安装于第一支撑臂57上。
进一步地,每一第一支撑臂57的远离于支座51上的一端设置有四个第二支撑臂59,四个第二支撑臂59呈交叉状分布。该结构强度好。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塔式光热发电站反射镜用支撑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立柱及枢接于所述立柱上的枢接件,所述枢接件具有分别朝相对两侧延伸的两个支撑轴;所述塔式光热发电站反射镜用支撑架还包括一一对应枢接于两个所述支撑轴上的两个基座、固定安装于两个所述基座上且可绕所述支撑轴作俯仰运动的镜面架组件及安装在所述镜面架组件上的子镜组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塔式光热发电站反射镜用支撑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套设于所述立柱的上端处且与该立柱相枢接的套筒及用于使所述套筒的上端与所述立柱的上端相枢接的第一关节,所述枢接件包括于所述套筒的外壁倾斜向上延伸形成且对称于所述立柱的轴线分布的两个斜支撑件,两个所述斜支撑件的远离于所述套筒的一端一一对应设置有两个所述支撑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塔式光热发电站反射镜用支撑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使所述套筒的下端与所述立柱的外壁相枢接的第二关节。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塔式光热发电站反射镜用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枢接件还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套筒的上端处的横梁,所述横梁的相对两端一一对应与两个所述斜支撑件的远离于所述套筒的一端相连接。
5.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塔式光热发电站反射镜用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基座均具有一沿所述支撑轴的轴向贯穿的安装孔,两个所述支撑轴一一对应插设于两个所述基座的所述安装孔内,所述塔式光热发电站反射镜用支撑架还包括一一对应安装于所述安装孔与所述支撑轴之间的两个第三关节。
6.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塔式光热发电站反射镜用支撑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于所述立柱的下端处沿径向朝外延伸形成且沿该立柱的周向分布的若干第一支撑杆及连接在所述立柱的外壁上且沿该立柱的周向分布的若干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数量相等,所述第一支撑杆的远离于所述立柱的一端一一对应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远离于所述立柱的一端相连接。
7.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塔式光热发电站反射镜用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镜面架组件包括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包括呈阵列状分布的安装座及用于连接所述安装座的第一连接杆,呈平行四边形端点分布的相邻四个所述安装座之间交叉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杆,该两个第一连接杆中的其中一个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两端分别连接在该四个安装座中的其中两个所述安装座上,另外一个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另外两个所述安装座上,所有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有所述安装座形成一安装平面;所述安装座的数量与所述子镜组件的数量相等,所述子镜组件一一对应安装于所述安装座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塔式光热发电站反射镜用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镜面架组件还包括用于支撑所述安装支架的加强支架组,所述加强支架组包括设置于每一所述基座上的若干加强支架,所述加强支架呈直角三角形,所述加强支架具有首尾依次相连接的第一直角边侧、第二直角边侧及斜边侧,所述第一直角边侧连接于所述基座上,所述第二直角边侧与所述安装平面平齐且该第二直角边侧支撑所述安装支架,于所述安装平面上沿远离所述基座的方向所述斜边侧与所述安装平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小。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塔式光热发电站反射镜用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包括环状体及设置于所述环状体的内边缘上的第一球形壳,所述第一球形壳具有第一凹球面及背离于所述第一凹球面的第一凸球面,所述第一球形壳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子镜组件包括支座、设置于所述支座上的第二球形壳及设置于所述支座上的反射子镜,所述第二球形壳具有面向于所述第一凹球面的第二凸球面,所述子镜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球形壳上的螺柱及与所述第二球形壳相间隔设置的第三球形壳,所述第三球形壳具有面向于所述第一凸球面的第二凹球面,所述第三球形壳上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凸球面与所述第二凹球面为球面配合,所述第二凸球面与所述第一凹球面为球面配合;所述子镜组件还包括与所述螺柱螺纹配合且用于在该螺柱依次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后将所述第三球形壳与所述安装座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球形壳上的螺母。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塔式光热发电站反射镜用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子镜组件还包括由所述支座上朝外延伸形成的若干第一支撑臂,所述反射子镜的数量与所述第一支撑臂的数量相等,所述反射子镜一一对应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臂的远离于所述支座的一端上,所有所述反射子镜位于同一平面上。
CN201520708509.1U 2015-09-14 2015-09-14 塔式光热发电站反射镜用支撑架 Active CN2050662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708509.1U CN205066215U (zh) 2015-09-14 2015-09-14 塔式光热发电站反射镜用支撑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708509.1U CN205066215U (zh) 2015-09-14 2015-09-14 塔式光热发电站反射镜用支撑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066215U true CN205066215U (zh) 2016-03-02

Family

ID=553927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708509.1U Active CN205066215U (zh) 2015-09-14 2015-09-14 塔式光热发电站反射镜用支撑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06621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35720A (zh) * 2015-09-14 2015-12-09 兰宝胜 塔式光热发电站反射镜用支撑架
CN109245693A (zh) * 2018-11-14 2019-01-18 长沙小如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能电池装置及太阳能水泵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35720A (zh) * 2015-09-14 2015-12-09 兰宝胜 塔式光热发电站反射镜用支撑架
CN105135720B (zh) * 2015-09-14 2017-08-25 深圳市智康新能科技有限公司 塔式光热发电站反射镜用支撑架
CN109245693A (zh) * 2018-11-14 2019-01-18 长沙小如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能电池装置及太阳能水泵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87724B (zh) 一种定日镜支撑装置
CN102799189B (zh) 联动式单轴太阳能追踪器系统及其转动驱动机构
WO2017097712A1 (en) Heliostat with improved grid structure
US20120180846A1 (en) Solar tracker for the orientation of solar panels
CN105135720A (zh) 塔式光热发电站反射镜用支撑架
CN205066215U (zh) 塔式光热发电站反射镜用支撑架
CN108954861A (zh) 塔式光热发电系统、定日镜及其跟踪驱动装置、转台
CN102354041B (zh) 定日镜的反射镜支撑架
CN205320007U (zh) 斜单轴太阳能发电跟踪系统
CN208656681U (zh) 塔式光热发电系统、定日镜、跟踪驱动装置及其转台
CN203164765U (zh) 多点承载式双轴太阳能跟踪装置
US10215834B2 (en) Dual axis solar tracker
CN214959417U (zh) 跟踪调节式光伏发电装置
CN206133100U (zh) 一种用于太阳能塔式热利用的聚光定日镜
CN204559478U (zh) 一种新型反射镜支撑装置
CN110068908B (zh) 一种定日镜镜架
CN104102227A (zh) 多点承载式双轴太阳能跟踪装置
CN209488507U (zh) 一种单向传动的光伏追踪器及光伏追踪阵列
CN110677104B (zh) 可调角度支架及光伏装置
CN209415805U (zh) 一种双轴减速机支臂型定日镜
CN112629048A (zh) 一种新型减速传动机构
CN203489502U (zh) 曲率可变双抛物面板的后支撑力矩平行结构
CN206077313U (zh) 一种用于光伏发电跟踪装置的横梁
CN106774440B (zh) 一种消除离轴误差的双轴一体式日光追踪驱动装置
CN220321637U (zh) 一种双轴斜面多角度旋转定日镜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510

Address after: High road, Guangming Street high tech Zone of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8107 No. 11 EVOC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building 9 building 03 unit development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New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Nanshan District high tech Industrial Park, Guangdong, Shenzhen

Patentee before: Lan Baosheng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107 Unit 1212, R&D Building, Yanx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Guangming Street, Guangming New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New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107 Unit 03, 9th Floor, R&D Building, Yanx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11 Gaoxin West Road, Guangming Street High-tech Zone, Guangming New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New Technology Co., Ltd.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