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026886U - 一种送风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送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026886U
CN205026886U CN201520763583.3U CN201520763583U CN205026886U CN 205026886 U CN205026886 U CN 205026886U CN 201520763583 U CN201520763583 U CN 201520763583U CN 205026886 U CN205026886 U CN 2050268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supply
air outlet
outlet device
supply arrang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76358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赜纬
王怡
周宇
黄艳秋
杨洋
任晓芬
朱华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anxi Yahua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Co Ltd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52076358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0268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0268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0268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uct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送风装置,包括设置在房间顶板下方的送风管道,所述送风管道的末端安装有能够沿竖直方向运动的送风口装置。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个性化的送风方式,且送风口装置距离人体头部的距离可调节,从而较大程度地满足人体舒适性的要求;通过条缝式的送风口竖直向下送风,气流在向下流动的过程中会由于贴附效应的影响而贴附与人体表面向下流动,可以延长气流射程并减少气流与周围空气的掺混,从而在人体表面形成一层清洁舒适的空气层,能够满足整个人体微环境的舒适性要求且能满足呼吸区新风量要求。

Description

一种送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送风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空调的日益普及,传统空调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如空气品质恶化,病态建筑综合征以及能源浪费等。传统空调以控制室内整体环境为手段,达到满足室内人员热舒适的要求。然而传统空调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因为传统的空调由于风口位置的原因以及室内家具负荷位置的综合作用,从出风口出来的射流的运动往往与人们设计时的预期不同,从而导致局部区域的热负荷无法得到满足。
20世纪末丹麦技术大学的Fanger教授首次提出个性化送风(Personalizedair)的概念,即向工位输送清洁干燥的新风,并预计室内空气品质将因此发生从一般到优异的范式转变。
个性化送风强化了工位区的环境控制,通过个人的调节,可以使工位区内的热环境在较宽的范围内变化,从而满足不同热负荷的要求。它不但在解决个人热舒适问题上有着独特的优势,而且可以将新鲜空气直接送到人的呼吸区,不仅提高了室内人员所吸入空气的品质并且减少了新风量,进而降低了处理新风的能耗,从而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但在实际应用中,一些传统的个性化送风装置为了达到控制整个人员的局部微环境的目的,通常都采用从上到下直吹头部的方法达到送风气流包裹人体的目的,然而送风口直吹头部很容易导致人员产生不舒适感。同时,大多数传统的个性化送风装置缺少对整个人体微环境的控制,大多是对人体局部环境的控制,比如面部、上身等,这在大多数工业建筑以及一些民用建筑中是无法满足人员热舒适要求的。即使一些个性化送风装置可以对整个人体微环境进行控制,但是这时的新风量不能满足卫生要求。因此,传统的个性化送风装置很难做到既满足整个人体微环境的舒适性要求,又满足呼吸区的新风量要求,同时又不产生令人员不适的吹风感和不均匀送风感。这些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个性化送风装置的推广与应用。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或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满足整个人体微环境的舒适性要求且能满足呼吸区新风量要求的个性化的送风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送风装置,包括设置在房间顶板下方的送风管道,所述送风管道的末端活动安装有用于向房间内人体送风的送风口装置,送风口装置能够沿靠近或远离送风管道的方向运动。
具体地,所述送风管道与送风口装置之间安装有能够使送风口装置沿靠近或远离送风管道的方向运动的连接件。
具体地,所述连接件包括设置在送风管道下方的柔性连接件,柔性连接件的下方安装有连接管,连接管下方安装所述的送风口装置;
连接管的侧壁上水平设置有连接环,连接环上竖直设置有多个连接杆,连接环可沿连接杆滑动。
具体地,所述连接环上设置有多个通孔,所述连接杆的顶端固设在房间顶板上,其另一端穿过通孔并安装有螺母。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管与送风口装置之间设置有风口静压箱。
进一步地,所述送风口装置内安装有蜂窝器。
具体地,所述送风口装置的送风口为条缝式结构,所述条缝式结构采用圆环形条缝、方形条缝或椭圆形条缝。
进一步地,在房间底板上设置有回风口,回风口位于送风口装置的正下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送风管道的末端安装有能够沿竖直方向运动的送风口装置,送风口装置安装在人体头部正上方,提供一种个性化的送风方式,且送风口装置距离人体头部的距离可调节,从而较大程度地满足人体舒适性的要求。
2、本实用新型的送风口装置通过条缝式的送风口竖直向下送风,气流在向下流动的过程中会由于贴附效应即康达效应的影响而贴附与人体表面向下流动,可以延长气流射程并减少气流与周围空气的掺混,从而在人体表面形成一层清洁舒适的空气层,能够满足整个人体微环境的舒适性要求且能满足呼吸区新风量要求。
3、连接管与送风口装置之间设置有风口静压箱,使得气流速度大幅减小,降低了气流的动压,增加了气流的静压,保证由连接管进入送风口装置内的气流达到稳定且减小气流的振动作用。
4、送风口装置内安装有蜂窝器,从而使气流获得较低的湍流强度,达到消弱送风气流卷吸周围空气能力的目的,使送风气流衰减地更慢,使得由送风口装置送出的气流的速度分布更加均匀,且气流运动方向均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送风口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是送风口装置俯视图;
图4是实验一人体附近区域出风口出风的流线图;
图5是实验一人体附近区域气流速度大小等值线分布图;
图6是实验二人体附近区域气流速度大小等值线分布图;
图7是实验三人体附近区域气流速度大小等值线分布图;
图中标号代表:1—通风管道,2—柔性连接件,3—风口静压箱,4—送风口装置,5—回风口,6—蜂窝器,7—铆钉,8—通孔,9—连接杆,10—连接管,11—连接环。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做进一步详细地解释和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遵从上述技术方案,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的送风装置,包括设置在房间顶板下方的送风管道1,所述送风管道1的末端活动安装有用于向房间内人体送风的送风口装置4,送风口装置4能够沿靠近或远离送风管道1的方向运动。
本实用新型的送风管道1竖直设置在房间顶板的下方,送风口装置4安装在人体头部正上方,提供一种个性化的送风方式,且送风口装置4距离人体头部的距离可调节,从而较大程度地满足人体舒适性的要求。
具体地,所述送风管道1与送风口装置4之间安装有能够使送风口装置4沿靠近或远离送风管道1的方向运动的连接件。连接件保证送风口装置4能够沿竖直方向运动,从而靠近或者远离人体头部。
具体地,所述连接件包括设置在送风管道1下方的柔性连接件2,柔性连接件2的下方安装有连接管10,连接管10下方安装所述的送风口装置4;连接管10的侧壁上水平设置有连接环11,连接环11上竖直设置有多个连接杆9,连接环11可沿连接杆9滑动。
柔性连接件2的设计保证连接环11能够沿连接杆9运动,从而带动送风口装置4在竖直方向的运动。连接杆9通过铆钉7安装在房间顶板上。
具体地,所述连接环11上设置有多个通孔8,所述连接杆9的顶端固设在房间顶板上,其另一端穿过通孔8并安装有螺母。
当连接环11沿连接杆9运动到所需位置,同时送风口装置4与人体头部调整到合适距离后,将螺母安装在连接杆9的末端,固定连接环11与连接杆9的相对位置。
为了保证由连接管2进入送风口装置4内的气流达到稳定且减小气流的振动作用,连接管2与送风口装置4之间设置有风口静压箱3,使得气流速度大幅减小,降低了气流的动压,增加了气流的静压。
参见图2和图3,为了使得由送风口装置4送出的气流的速度分布更加均匀,且气流运动方向均一,送风口装置4内安装有蜂窝器6,从而使气流获得较低的湍流强度,达到消弱送风气流卷吸周围空气能力的目的,使送风气流衰减地更慢。
进一步地,所述送风口装置4的送风口为条缝式结构,所述条缝式结构采用圆环形条缝、方形条缝或者椭圆形条缝。
具体地,所述送风口装置4为一板状结构,其周边设置一环形条缝通孔,形成所述的送风口,用于使得由风口静压箱3流出的气流由此环形条缝通孔流出。
所述蜂窝器6将送风口填充,其形状与送风口的形状相匹配。
本实用新型的送风口装置4通过条缝式的送风口竖直向下送风,气流在向下流动的过程中会由于贴附效应,即康达效应(CoandaEffect)的影响而贴附与人体表面向下流动,可以延长气流射程并减少气流与周围空气的掺混,从而在人体表面形成一层清洁舒适的空气层,消除了吹风感。
进一步地,所述送风口装置4设置在人体头部正上方30mm处,使得由送风口装置4送出的送风气流贴附人体的起始点大约处在人体的呼吸区,从而为人体的呼吸提供了清洁的空气。
当房间内温度较高时,送风气流在到达房间底板后其温度仍比室内温度低,因此在房间的底板,设置有回风口5,回风口5位于送风口装置4的正下方,人体双脚位于回风口5的中央,回风口5将到达底板的空气吸收进入回风管道中,并经过处理装置处理后输送到送风管道1循环利用,达到能量回收的目的。
回风口5采用圆环形回风口、方形回风口或者椭圆形回风口,其形状与送风口的形状相匹配。
实验结果
实验一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建立室内的本实用新型的送风装置的个性化送风方式的数值计算模型,对此模型进行数值计算。此实验中的送风口装置4采用的送风口为圆环形送风口,其内径为0.9m,外径为1m,距地面2.1m;采用的回风口5为圆环形回风口,其内径为0.84m,外径为1.04m,人的高度为1.8m;送风口的送风速度为0.2m/s,方向垂直向下,送风温度为26℃,回风口的吸风速度为0.6m/s,方向垂直向下,室内环境温度为30℃。参见图4,人体附近区域送风口出风的流线图,由送风口送出的空气在向下运动的过程中康达效应很明显,大约在人体呼吸区高度附近开始贴附于人体表面向下流动。参见图5,送风气流对整个人体的包裹效果很好,计算结果显示,此时呼吸区的新风比为84.6%,整个人体表面附近的气流平均速度为0.28m/s,温度为28.1℃。
实验2将本实用新型的装置的安装于存在强热源的高温工业厂房内,建立数值计算模型,对此模型进行数值计算。此实验中的送风口装置4采用的送风口为圆环形送风口,其内径为0.9m,外径为1m,距地面2.1m;采用的回风口5为圆环形回风口,其内径为0.84m,外径为1.04m,人的高度为1.8m;送风口的送风速度为0.2m/s,方向垂直向下,送风温度为20℃,回风口的吸风速度为0.5m/s,方向垂直向下,室内环境温度为40℃,热源温度为250℃。参见图6,即使在存在强热源的高温工业厂房中,送风气流对整个人体的包裹效果同样很好,计算结果显示,此时呼吸区的新风比为78.0%,整个人体表面附近的气流平均速度为0.32m/s,温度为32℃。
实验3针对一些高温工业建筑中难以做到在底板设置回风口5的情况,本实验取消设置回风口5。此实验中的送风口装置4采用的送风口为圆环形送风口,其内径为0.9m,外径为1m,距地面2.1m,人的高度为1.8m,送风口的送风速度为0.2m/s,方向垂直向下,送风温度为20℃,室内环境温度为40℃,热源温度为250℃。参见图6和图7,在存在强热源的高温工业厂房中,没有设置回风口,对整个送风流场的影响较小,因此,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不设置回风口。计算结果显示,此时呼吸区的新风比为76.8%,整个人体表面附近的气流平均速度为0.29m/s,温度为32.6℃。

Claims (8)

1.一种送风装置,包括设置在房间顶板下方的送风管道(1),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管道(1)的末端活动安装有用于向房间内人体送风的送风口装置(4),送风口装置(4)能够沿靠近或远离送风管道(1)的方向运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管道(1)与送风口装置(4)之间安装有能够使送风口装置(4)沿靠近或远离送风管道(1)的方向运动的连接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设置在送风管道(1)下方的柔性连接件(2),柔性连接件(2)的下方安装有连接管(10),连接管(10)下方安装所述的送风口装置(4);
连接管(10)的侧壁上水平设置有连接环(11),连接环(11)上竖直设置有多个连接杆(9),连接环(11)可沿连接杆(9)滑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环(11)上设置有多个通孔(8),所述连接杆(9)的顶端固设在房间顶板上,其另一端穿过通孔(8)并安装有螺母。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10)与送风口装置(4)之间设置有风口静压箱(3)。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口装置(4)内安装有蜂窝器(6)。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口装置(4)的送风口为条缝式结构,所述条缝式结构采用圆环形条缝、方形条缝或椭圆形条缝。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房间底板上设置有回风口(5),回风口(5)位于送风口装置(4)的正下方。
CN201520763583.3U 2015-09-29 2015-09-29 一种送风装置 Active CN2050268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763583.3U CN205026886U (zh) 2015-09-29 2015-09-29 一种送风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763583.3U CN205026886U (zh) 2015-09-29 2015-09-29 一种送风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026886U true CN205026886U (zh) 2016-02-10

Family

ID=552594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763583.3U Active CN205026886U (zh) 2015-09-29 2015-09-29 一种送风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02688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25473A (zh) * 2016-10-26 2017-03-22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乘用车空调滤清器性能检测设备与方法
CN112923542A (zh) * 2020-12-08 2021-06-08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一种适用于方柱壁面贴附的可调节式导流板送风方法及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25473A (zh) * 2016-10-26 2017-03-22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乘用车空调滤清器性能检测设备与方法
CN112923542A (zh) * 2020-12-08 2021-06-08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一种适用于方柱壁面贴附的可调节式导流板送风方法及装置
CN112923542B (zh) * 2020-12-08 2022-03-08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一种方柱壁面贴附的可调节式导流板送风方法及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05335A (zh) 工作区壁面贴附射流空调通风系统
CN205026886U (zh) 一种送风装置
CN103968513B (zh) 一种基于床位的局部送风系统
CN103925686A (zh) 一种高大空间个性化空调送风装置
CN107300210A (zh) 空调室内机
CN103574864B (zh) 一种柔性个性化送风风口
CN203657085U (zh) 一种多方向送风的分体式空调器
CN105157107A (zh) 一种天花板辐射式空调系统及换热方法
CN105135586A (zh) 一种形成空气池气流组织的通风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3574865B (zh) 一种柔性送风散流器
CN209706310U (zh) 一种简易的匀风改造装置
CN101988733B (zh) 一种方柱面贴附射流的送风方法
CN104315690B (zh) 一种用于坐姿的个性化节能送风装置
CN204043150U (zh) 工艺空调布风系统
CN105135585B (zh) 一种形成空气池气流组织的双侧通风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211261201U (zh) 适用于室内高效均匀送风的球形风口与空调系统
CN109041961A (zh) 一种温室生长区靶向送风风口装置
CN105157155B (zh) 一种形成空气池气流组织的单侧通风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213630788U (zh) 一种带环形风口的送风装置
CN108571771A (zh) 一种结合风机盘管的贴附射流送风装置
CN113446691A (zh) 一种双导流板的贴壁送风装置及其送风方法
JPH06347060A (ja) コアンダ効果を利用した空調方法
CN203810671U (zh) 一种高大空间个性化空调送风装置
CN206695346U (zh) 一种vav系统外区用地板送风装置
CN112524720A (zh) 一种辐射对流结合的微环境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1107

Address after: 710055 Shaanxi province Xi'an Beilin District Yanta Road No. 13

Co-patentee after: Shaanxi Yahua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Co. Ltd.

Patentee after: Xi'an Architectural Sci & Tech. Univ.

Address before: 710055 Shaanxi province Xi'an Yanta Road No. 13

Patentee before: Xi'an Architectural Sci & Tech. Un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