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970674U - 基于非接触能量传输的非接触式感应加热水杯 - Google Patents

基于非接触能量传输的非接触式感应加热水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970674U
CN204970674U CN201520718968.8U CN201520718968U CN204970674U CN 204970674 U CN204970674 U CN 204970674U CN 201520718968 U CN201520718968 U CN 201520718968U CN 204970674 U CN204970674 U CN 2049706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p
base
energy transfer
heater unit
electric he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71896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520718968.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9706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9706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970674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加热功能且方便携带的基于非接触能量传输的非接触式感应加热水杯。该水杯,包括杯体,杯体的底部设置有电加热装置,还包括底座以及供电装置,供电装置包括原边能量发射端和副边能量接收端,原边能量发射端由直流源、逆变器、初级补偿电容和初级线圈组成,直流源、逆变器、初级补偿电容和初级线圈依次相连,副边能量接收端由次级线圈和次级补偿电容组成。该加热水杯可以在底座与杯体不接触的情况下便可以实现杯体内水的加热,可以随时随地对水杯内的水进行加热,在携带时,将底座与杯体分开携带即可,而且该结构的底座和电加热装置的体积、重量都较小,非常便于携带。适合在日常生活用品领域推广应用。

Description

基于非接触能量传输的非接触式感应加热水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日常生活用品领域,尤其是一种基于非接触能量传输的非接触式感应加热水杯。
背景技术
水杯通常是人们盛装液体的容器,平时可用来喝茶、喝水、喝咖啡、喝饮料等。水杯是一种大多数情况下用来盛载液体的器皿。通常用塑胶、玻璃、瓷或不锈钢制造,杯子多呈圆柱形,上面开口,中空,以供盛物。因杯开口,杯内液体易被四周尘埃污染,所以当长时间放置,多用杯盖遮掩。盛载热饮的杯有手柄,这样方便使用。
现有的水杯只有盛载液体的功能,并不具备加热的功能,如果要将水杯中的水加热,需要先将水杯的水倒入电热水壶中进行加热,但是由于现有的电热水壶受到电线及其重量的限制,并不方便人们的携带,此外还存在插头拔插易产生火花,遇水容易漏电等安全隐患。如果人们外出想要喝热水,只有以保温杯携带热水,但是保温杯携带的水数量有限,同时,保温杯的保温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下降,而且,保温杯也不具备加热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加热功能且方便携带的基于非接触能量传输的非接触式感应加热水杯。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基于非接触能量传输的非接触式感应加热水杯,包括杯体,所述杯体的底部设置有电加热装置,还包括底座以及供电装置,所述供电装置包括原边能量发射端和副边能量接收端,所述原边能量发射端设置在底座内部,所述副边能量接收端设置与电加热装置相连,所述原边能量发射端由直流源、逆变器、初级补偿电容和初级线圈组成,所述直流源、逆变器、初级补偿电容和初级线圈依次相连,所述副边能量接收端由次级线圈和次级补偿电容组成,所述次级线圈连接在次级补偿电容的一端,次级补偿电容的另一端与电加热装置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电加热装置为电阻丝加热器。
进一步的,还包括防水外壳,所述底座和供电装置均位于防水外壳内。
进一步的,所述防水外壳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防止杯体滑动的限位卡块。
进一步的,所述直流源为可充电式电池。
进一步的,所述杯体上设置有杯把,所述杯体的开口处设置有杯盖。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基于非接触能量传输的非接触式感应加热水杯通过在杯体的底部设置电加热装置,同时设置由原边能量发射端和副边能量接收端组成的供电装置,由次级线圈和次级补偿电容组成的副边能量接收端与电加热装置相连,而原边能量发射端由直流源、逆变器、初级补偿电容和初级线圈组成并设置在底座内部,当直流源的电流流经初级线圈时,初级线圈产生磁场,此时,副边能量接收端的次级线圈接收到磁场信号转化为次级线圈上的电流,该电流使电加热装置工作从而对水杯内的水进行加热,这样底座与杯体在不接触的情况下便可以实现杯体内水的加热,同时,直流源作为独立的电源设置在底座内部,可以随时随地对水杯内的水进行加热,在携带时,将底座与杯体分开携带即可,而且该结构的底座和电加热装置的体积、重量都较小,非常便于携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基于非接触能量传输的非接触式感应加热水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供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说明:杯体1、电加热装置2、底座3、原边能量发射端41、直流源411、逆变器412、初级补偿电容413、初级线圈414、副边能量接收端42、次级线圈421、次级补偿电容422、防水外壳5、限位卡块6、杯把7、杯盖8。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2所示,该基于非接触能量传输的非接触式感应加热水杯,包括杯体1,所述杯体1的底部设置有电加热装置2,还包括底座3以及供电装置,所述供电装置包括原边能量发射端41和副边能量接收端42,所述原边能量发射端41设置在底座3内部,所述副边能量接收端42设置与电加热装置2相连,所述原边能量发射端41由直流源411、逆变器412、初级补偿电容413和初级线圈414组成,所述直流源411、逆变器412、初级补偿电容413和初级线圈414依次相连,所述副边能量接收端42由次级线圈421和次级补偿电容422组成,所述次级线圈421连接在次级补偿电容422的一端,次级补偿电容422的另一端与电加热装置2相连。该基于非接触能量传输的非接触式感应加热水杯通过在杯体1的底部设置电加热装置2,同时设置由原边能量发射端41和副边能量接收端42组成的供电装置,由次级线圈421和次级补偿电容422组成的副边能量接收端42与电加热装置2相连,而原边能量发射端41由直流源411、逆变器412、初级补偿电容413和初级线圈414组成并设置在底座3内部,当直流源411的电流流经初级线圈414时,初级线圈414产生磁场,此时,副边能量接收端42的次级线圈421接收到磁场信号转化为次级线圈421上的电流,该电流使电加热装置2工作从而对水杯内的水进行加热,这样底座3与杯体1在不接触的情况下便可以实现杯体1内水的加热,同时,直流源411作为独立的电源设置在底座3内部,可以随时随地对水杯内的水进行加热,在携带时,将底座3与杯体1分开携带即可,而且该结构的底座3和电加热装置2的体积、重量都较小,非常便于携带。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加热装置2可以采用电加热管等方式实现,为了尽可能的减小电加热装置2的重量和体积,本实用新型优选电加热装置2为电阻丝加热器,电阻丝加热器体积小,加热功率大,可以大大缩短加热时间。
为了防止水杯的内水溅出到底座3造成供电装置短路,本实用新型还设置了防水外壳5,所述底座3和供电装置均位于防水外壳5内。
有时在放置底座3时,底座3不一定放置在水平面上,会有一定的倾斜,为了防止水杯放置在防水外壳5沿其倾斜面滑落,所述防水外壳5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防止杯体1滑动的限位卡块6。
为了提高供电装置的可使用性,所述直流源411为可充电式电池,这样就可以反复充电,节约成本。
为了方便拿取水杯,所述杯体1上设置有杯把7,同时为了放置水杯的水溅出,所述杯体1的开口处设置有杯盖8。

Claims (6)

1.基于非接触能量传输的非接触式感应加热水杯,包括杯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杯体(1)的底部设置有电加热装置(2),还包括底座(3)以及供电装置,所述供电装置包括原边能量发射端(41)和副边能量接收端(42),所述原边能量发射端(41)设置在底座(3)内部,所述副边能量接收端(42)设置与电加热装置(2)相连,所述原边能量发射端(41)由直流源(411)、逆变器(412)、初级补偿电容(413)和初级线圈(414)组成,所述直流源(411)、逆变器(412)、初级补偿电容(413)和初级线圈(414)依次相连,所述副边能量接收端(42)由次级线圈(421)和次级补偿电容(422)组成,所述次级线圈(421)连接在次级补偿电容(422)的一端,次级补偿电容(422)的另一端与电加热装置(2)相连。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非接触能量传输的非接触式感应加热水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加热装置(2)为电阻丝加热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非接触能量传输的非接触式感应加热水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水外壳(5),所述底座(3)和供电装置均位于防水外壳(5)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非接触能量传输的非接触式感应加热水杯,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外壳(5)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防止杯体(1)滑动的限位卡块(6)。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非接触能量传输的非接触式感应加热水杯,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源(411)为可充电式电池。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非接触能量传输的非接触式感应加热水杯,其特征在于:所述杯体(1)上设置有杯把(7),所述杯体(1)的开口处设置有杯盖(8)。
CN201520718968.8U 2015-09-16 2015-09-16 基于非接触能量传输的非接触式感应加热水杯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9706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718968.8U CN204970674U (zh) 2015-09-16 2015-09-16 基于非接触能量传输的非接触式感应加热水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718968.8U CN204970674U (zh) 2015-09-16 2015-09-16 基于非接触能量传输的非接触式感应加热水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970674U true CN204970674U (zh) 2016-01-20

Family

ID=551051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718968.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970674U (zh) 2015-09-16 2015-09-16 基于非接触能量传输的非接触式感应加热水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97067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02113A (zh) * 2016-06-17 2016-08-31 洪明 一种节能水杯
CN109171399A (zh) * 2018-11-19 2019-01-11 北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加热保温磁化杯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02113A (zh) * 2016-06-17 2016-08-31 洪明 一种节能水杯
CN109171399A (zh) * 2018-11-19 2019-01-11 北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加热保温磁化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970674U (zh) 基于非接触能量传输的非接触式感应加热水杯
CN107981716A (zh) 一种车载烧水保温杯
CN201734516U (zh) 能自动加热的水杯
CN204133036U (zh) 一种户外可供电太阳能热水杯
CN206060243U (zh) 一种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水杯式移动电源
CN107454695A (zh) 一种便捷式加热棒
CN204617992U (zh) 一种便携式电源暖水瓶
CN204950360U (zh) 一种能够加热的保温杯
CN202681422U (zh) 加热杯
CN204541608U (zh) 一种太阳能加热水杯
CN210581989U (zh) 一种具有防滑功能的日用陶瓷杯
CN204908921U (zh) 充电式液体加热杯
CN204950394U (zh) 一种基于新能源理论的可保温水杯
CN205072599U (zh) 一种太阳能水杯
CN206026040U (zh) 电水壶
CN204950393U (zh) 可控制水温并能保持恒温的水杯
CN108308986A (zh) 一种具有制热功能的茶杯
CN205306616U (zh) 一种可无线供电加热的酒杯
CN212140202U (zh) 通用于矿泉水水瓶的便携式加热装置
CN204260550U (zh) 一种保温电热水壶
CN204351687U (zh) 自发热电炒勺
CN202436895U (zh) 一种温酒壶
CN204931142U (zh) 一种情趣温感变色指示杯
CN204274025U (zh) 一种具有加热保温功能的水杯
CN203407892U (zh) 新型热水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120

Termination date: 2018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