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930828U - 可变化组合的置物架 - Google Patents

可变化组合的置物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930828U
CN204930828U CN201520610347.8U CN201520610347U CN204930828U CN 204930828 U CN204930828 U CN 204930828U CN 201520610347 U CN201520610347 U CN 201520610347U CN 204930828 U CN204930828 U CN 2049308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section
kind monomer
equations
height
glove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61034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聂明
聂红兵
于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52061034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9308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9308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93082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Gloves (AREA)

Abstract

一种可变化组合的置物架,包括:N个由用于搁置物品的置物部分和用于支撑置物部分的左、右支撑部分组成的第一类单体,左、右支撑部分高度相同;以及,N个由用于搁置物品的置物部分和用于支撑置物部分的左、右支撑部分组成的第二类单体,左、右支撑部分高度不同,且较高的支撑部分和较低的支撑部分的高度均为最低的第一类单体支撑部分高度的整数倍数关系;N个第一类单体和N个第二类单体可根据使用者的喜好、不同的环境尺度、置物的大小进行变化组合,N为1以上的自然数。上述N个第一类单体和N个第二类单体可根据使用者的喜好随意组合、根据不同的环境尺度调节造型、根据置物的大小调节间距。便于拆卸、收藏,对运输空间要求不高,便于搬运。

Description

可变化组合的置物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置物架,特别涉及一种可变化组合的置物架。
背景技术
传统的置物架多数为固定式结构,即所制成的置物架呈固定的形态与体积,这种固定式置物架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造型单一,没有变化组合功能,无法实现根据使用者的喜好随意组合、根据不同的环境尺度调节造型、以及根据置物的大小调节间距等功能;二是体积太大,运输空间要求较高,不适合搬运。另外,也有一种传统活动式置物架,即其可以折收成较小体积的形态而方便收藏和搬运,展开后也可以放置物品,但是其展开时的形状是固定不变的,并不能转换为其他用途,其中仍然没有变化组合功能,也无法实现根据使用者的喜好随意组合、根据不同的环境尺度调节造型、以及根据置物的大小调节间距等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可变化组合的置物架。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可变化组合的置物架,包括:
N个由用于搁置物品的置物部分和用于支撑置物部分的左、右支撑部分组成的第一类单体,所述左、右支撑部分高度相同;
以及,N个由用于搁置物品的置物部分和用于支撑置物部分的左、右支撑部分组成的第二类单体,所述左、右支撑部分高度不同,且较高的支撑部分和较低的支撑部分的高度均为最低的第一类单体支撑部分高度的整数倍数关系;
所述N个第一类单体和N个第二类单体可根据使用者的喜好、不同的环境尺度、置物的大小进行变化组合,N为1以上的自然数。
作为优化,所述N个第一类单体和N个第二类单体具有单边不等高递进组合或双边不等高递进组合,N为1以上的自然数。
作为优化,所述第一类单体和第二类单体的置物部分和左、右支撑部分的结合形式为丁字结合、成角结合、交叉结合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结合形式。
作为优化,所述成角结合的外观造型为直角型、圆弧角型、花角型或角花角型造型。
作为优化,所述第一类单体和第二类单体的置物部分和左、右支撑部分的链接方式为卯榫方式、五金钉链接方式、弯曲型材方式或焊、粘结合方式。
作为优化,所述置物部分和支撑部分均为网格、单板、拼板或框架式等结构。
作为优化,所述置物部分和支撑部分为可拆装式或一体式结构形式。
作为优化,所述置物部分和支撑部分的材质均为板材、塑料、金属、玻璃、竹藤中的任意一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设计科学,安装、拆卸和使用很方便,其由N个用于搁置物品的置物部分和用于支撑置物部分高度相同的左、右支撑部分组成的第一类单体,以及N个由用于搁置物品的置物部分和用于支撑置物部分高度不同的左、右支撑部分组成的第二类单体,且较高的支撑部分和较低的支撑部分的高度均为最低的第一类单体支撑部分高度的整数倍数关系;上述N个第一类单体和N个第二类单体可根据使用者的喜好随意组合、根据不同的环境尺度调节造型、以及根据置物的大小调节间距。另外,便于拆卸、收藏,且对运输空间要求不高,便于搬运。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可变化组合的置物架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可变化组合的置物架的第一类单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可变化组合的置物架的第二类单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可变化组合的置物架的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可变化组合的置物架的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可变化组合的置物架的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可变化组合的置物架的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可变化组合的置物架的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可变化组合的置物架的实施例6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可变化组合的置物架的实施例7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可变化组合的置物架的实施例8展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可变化组合的置物架的实施例8收藏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置物部分、2为支撑部分、3为第一类单体、4为第二类单体;
h为某第一类单体支撑部分的高度;
h1为某第一类单体支撑部分的高度也为某第二类单体的某支撑部分的高度,且h1=2h;
h2、h3、h4均为某第二类单体的某支撑部分的高度,其中h2=3h,h3=4h,h4=5h。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图3所示,本可变化组合的置物架,包括:
由用于搁置物品的置物部分1和用于支撑置物部分1的左、右支撑部分2组成的第一类单体3,所述左、右支撑部分2高度相同;
以及4个由用于搁置物品的置物部分1和用于支撑置物部分1的左、右支撑部分2组成的第二类单体4,所述左、右支撑部分2高度不同,且较高的支撑部分2和较低的支撑部分2的高度均为最低的第一类单体3支撑部分2高度的整数倍数关系;所述第一类单体1和4个第二类单体4具有单边不等高递进组合;
图3中第一类单体3支撑部分2的高度为h;
位于第一类单体3置物部分1上方的第一个第二类单体4右支撑部分2的高度为h,位于第一类单体3左侧的左支撑部分2的高度为h1,h1=2h;
位于第一个第二类单体4置物部分1上方的第二个第二类单体4右支撑部分2的高度为h,位于第一个第二类单体4左侧的左支撑部分2的高度为h2,h2=3h;
位于第二个第二类单体4置物部分1上方的第三个第二类单体4右支撑部分2的高度为h,位于第二个第二类单体4左侧的左支撑部分2的高度为h3,h3=4h;
位于第三个第二类单体4置物部分1上方的第四个第二类单体4右支撑部分2的高度为h,位于第三个第二类单体4左侧的左支撑部分2的高度为h4,h4=5h。
如此设计,由用于搁置物品的置物部分1和用于支撑置物部分1高度相同的左、右支撑部分2组成的第一类单体3,以及4个由用于搁置物品的置物部分1和用于支撑置物部分1高度不同的左、右支撑部分2组成的第二类单体4,且较高的支撑部分2和较低的支撑部分2的高度均为最低的第一类单体3支撑部分2高度的整数倍数关系;上述第一类单体1和4个第二类单体4形成单边不等高递进组合结构,另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尺度以及置物的大小通过移动左、右支撑部分2进而调节间距。此外,便于拆卸、收藏,且对运输空间要求不高,便于搬运。
具体的,所述第一类单体3和第二类单体4的置物部分1和左、右支撑部分2的连接部分为直角型成角结合。如此设计,便于加工、且使用效果较好。
具体的,所述置物部分1和支撑部分2均为单板。如此设计,成本低、且便于加工。
具体的,所述置物部分1和支撑部分2为可拆装式结构。如此设计,便于收藏和运输。
具体的,所述置物部分1和支撑部分2的材质均为板材。如此设计,成本低、便于加工、且使用很方便。
实施例2:
如图1-图2、图4所示,本可变化组合的置物架,包括:
由用于搁置物品的置物部分1和用于支撑置物部分1的左、右支撑部分2组成的第一类单体3,所述左、右支撑部分2高度相同;
以及3个由用于搁置物品的置物部分1和用于支撑置物部分1的左、右支撑部分2组成的第二类单体4,所述左、右支撑部分2高度不同,且较高的支撑部分2和较低的支撑部分2的高度均为最低的第一类单体3支撑部分2高度的整数倍数关系;所述第一类单体1和3个第二类单体4具有双边不等高递进组合;
图4中第一类单体3支撑部分2的高度为h;
位于第一类单体3置物部分1左上方的第一个第二类单体4右支撑部分2的高度为h,位于第一类单体3左侧的第一个第二类单体4左支撑部分2的高度为h1,h1=2h;
位于第一类单体3置物部分1右上方的第二个第二类单体4左支撑部分2的高度为h1,h1=2h,位于第一类单体3右侧的第二个第二类单体4右支撑部分2的高度为h2,h2=3h;
位于第一个第二类单体4置物部分1上方的第三个第二类单体4左支撑部分2的高度为h3,h3=4h,位于第二个第二类单体4置物部分1上方的第三个第二类单体4右支撑部分2的高度为h2,h2=3h。
如此设计,由用于搁置物品的置物部分1和用于支撑置物部分1高度相同的左、右支撑部分2组成的第一类单体3,以及3个由用于搁置物品的置物部分1和用于支撑置物部分1高度不同的左、右支撑部分2组成的第二类单体4,且较高的支撑部分2和较低的支撑部分2的高度均为最低的第一类单体3支撑部分2高度的整数倍数关系;上述第一类单体1和3个第二类单体4形成双边不等高递进组合结构,另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尺度以及置物的大小通过移动左、右支撑部分2进而调节间距。此外,便于拆卸、收藏,且对运输空间要求不高,便于搬运。
具体的,所述第一类单体3和第二类单体4的置物部分1和左、右支撑部分2的连接部分为直角型成角结合。如此设计,便于加工、且使用效果较好。
具体的,所述置物部分1和支撑部分2均为单板。如此设计,成本低、且便于加工。
具体的,所述置物部分1和支撑部分2为可拆装式结构。如此设计,便于收藏和运输。
具体的,所述置物部分1和支撑部分2的材质均为板材。如此设计,成本低、便于加工、且使用很方便。
实施例3:
如图1-图2、图5所示,本可变化组合的置物架,包括:
由用于搁置物品的置物部分1和用于支撑置物部分1的左、右支撑部分2组成的第一类单体3,所述左、右支撑部分2高度相同;
以及,6个由用于搁置物品的置物部分1和用于支撑置物部分1的左、右支撑部分2组成的第二类单体4,所述左、右支撑部分2高度不同,且较高的支撑部分2和较低的支撑部分2的高度均为最低的第一类单体3支撑部分2高度的整数倍数关系;所述第一类单体1和6个第二类单体4具有双边不等高递进组合;
图5中第一类单体3支撑部分2的高度为h;
位于第一类单体3置物部分1左上方的第一个第二类单体4右支撑部分2的高度为h,位于第一类单体3左侧的第一个第二类单体4左支撑部分2的高度为h1,h1=2h;
位于第一类单体3置物部分1右上方的第二个第二类单体4左支撑部分2的高度为h1,h1=2h,位于第一类单体3右侧的第二个第二类单体4右支撑部分2的高度为h2,h2=3h;
位于第一个第二类单体4置物部分1上方的第三个第二类单体4左支撑部分2的高度为h3,h3=4h,位于第二个第二类单体4置物部分1上方的第三个第二类单体4右支撑部分2的高度为h2,h2=3h;
位于第三个第二类单体4置物部分1上方的第四个第二类单体4右支撑部分2的高度为h,位于第三个第二类单体4左侧的第四个第二类单体4左支撑部分2的高度为h4,h4=5h;
位于第四个第二类单体4置物部分1右上方的第五个第二类单体4左支撑部分2的高度为h,位于第二个第二类单体4置物部分1右上方的第五个第二类单体4右支撑部分2的高度为h4,h4=5h;
位于第四个第二类单体4置物部分1上方的第六个第二类单体4左支撑部分2的高度为h4,h4=5h,位于第五个第二类单体4置物部分1上方的第六个第二类单体4右支撑部分2的高度为h3,h3=4h。
如此设计,由用于搁置物品的置物部分1和用于支撑置物部分1高度相同的左、右支撑部分2组成的第一类单体3,以及6个由用于搁置物品的置物部分1和用于支撑置物部分1高度不同的左、右支撑部分2组成的第二类单体4,且较高的支撑部分2和较低的支撑部分2的高度均为最低的第一类单体3支撑部分2高度的整数倍数关系;上述第一类单体1和6个第二类单体4形成双边不等高递进组合结构,另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尺度以及置物的大小通过移动左、右支撑部分2进而调节间距。此外,便于拆卸、收藏,且对运输空间要求不高,便于搬运。
具体的,所述第一类单体3和第二类单体4的置物部分1和左、右支撑部分2的连接部分为直角型成角结合。如此设计,便于加工、且使用效果较好。
具体的,所述置物部分1和支撑部分2均为单板。如此设计,成本低、且便于加工。
具体的,所述置物部分1和支撑部分2为可拆装式结构。如此设计,便于收藏和运输。
具体的,所述置物部分1和支撑部分2的材质均为板材。如此设计,成本低、便于加工、且使用很方便。
实施例4:
如图1-图2、图6所示,本可变化组合的置物架,包括:
由用于搁置物品的置物部分1和用于支撑置物部分1的左、右支撑部分2组成的第一类单体3,所述左、右支撑部分2高度相同;
以及,3个由用于搁置物品的置物部分1和用于支撑置物部分1的左、右支撑部分2组成的第二类单体4,所述左、右支撑部分2高度不同,且较高的支撑部分2和较低的支撑部分2的高度均为最低的第一类单体3支撑部分2高度的整数倍数关系;第一类单体3以及3个第二类单体4的置物部分1和左、右支撑部分2的连接部分链接方式均为插肩结合;
图6中第一类单体3支撑部分2的高度为h;
位于第一类单体3置物部分1左上方的第一个第二类单体4右支撑部分2的高度为h1,h1=2h,位于第一类单体3左侧的第一个第二类单体4左支撑部分2的高度为h2,h2=3h;
位于第一类单体3置物部分1右上方的第二个第二类单体4左支撑部分2的高度为h2,h2=3h,位于第一类单体3右侧的第二个第二类单体4右支撑部分2的高度为h3,h3=4h;
位于第一个第二类单体4置物部分1上方的第三个第二类单体4左支撑部分2的高度为h4,h4=5h,位于第二个第二类单体4置物部分1上方的第三个第二类单体4右支撑部分2的高度为h3,h3=4h。
如此设计,由用于搁置物品的置物部分1和用于支撑置物部分1高度相同的左、右支撑部分2组成的第一类单体3,以及3个由用于搁置物品的置物部分1和用于支撑置物部分1高度不同的左、右支撑部分2组成的第二类单体4,且较高的支撑部分2和较低的支撑部分2的高度均为最低的第一类单体3支撑部分2高度的整数倍数关系;上述第一类单体1和3个第二类单体4形成插肩式连接组合结构,空间分割利用率较高,提高使用便利性,另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尺度以及置物的大小通过移动左、右支撑部分2进而调节间距。此外,便于拆卸、收藏,且对运输空间要求不高,便于搬运。
具体的,所述第一类单体3和第二类单体4的置物部分1和左、右支撑部分2的连接部分为直角型成角结合。如此设计,便于加工、且使用效果较好。
具体的,所述置物部分1和支撑部分2均为单板。如此设计,成本低、且便于加工。
具体的,所述置物部分1和支撑部分2为可拆装式结构。如此设计,便于收藏和运输。
具体的,所述置物部分1和支撑部分2的材质均为板材。如此设计,成本低、便于加工、且使用很方便。
实施例5:
如图1-图2、图7所示,本可变化组合的置物架,包括:
2个由用于搁置物品的置物部分1和用于支撑置物部分1的左、右支撑部分2组成的第一类单体3,所述左、右支撑部分2高度相同;
以及,由用于搁置物品的置物部分1和用于支撑置物部分1的左、右支撑部分2组成的第二类单体4,所述左、右支撑部分2高度不同,且较高的支撑部分2和较低的支撑部分2的高度均为最低的第一类单体3支撑部分2高度的整数倍数关系;2个第一类单体3以及第二类单体4的置物部分1和左、右支撑部分2的连接部分链接方式均为交叉式结合;
图7中第一个第一类单体3支撑部分2的高度为h,第二个第一类单体3支撑部分的高度为h1,h1=2h;
位于第一个第一类单体3置物部分1右上方的第二类单体4左支撑部分2的高度为h2,h2=3h,位于第二个第一类单体3置物部分1左上方的第二类单体4右支撑部分2的高度为h1,h1=2h。
如此设计,由2个用于搁置物品的置物部分1和用于支撑置物部分1高度相同的左、右支撑部分2组成的第一类单体3,以及由用于搁置物品的置物部分1和用于支撑置物部分1高度不同的左、右支撑部分2组成的第二类单体4,且较高的支撑部分2和较低的支撑部分2的高度均为最低的第一类单体3支撑部分2高度的整数倍数关系;上述2个第一类单体1和第二类单体4形成交叉式连接组合结构,另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尺度以及置物的大小通过移动左、右支撑部分2进而调节间距。此外,便于拆卸、收藏,且对运输空间要求不高,便于搬运。
具体的,所述置物部分1和支撑部分2均为单板。如此设计,成本低、且便于加工。
具体的,所述置物部分1和支撑部分2为可拆装式结构。如此设计,便于收藏和运输。
具体的,所述置物部分1和支撑部分2的材质均为板材。如此设计,成本低、便于加工、且使用很方便。
具体的,2个第一类单体3以及第二类单体4的置物部分1和左、右支撑部分2的连接部分均为交叉结合。如此设计,空间分割利用最佳,使用很方便。
实施例6:
如图1-图2、图8所示,本可变化组合的置物架,包括:
由用于搁置物品的置物部分1和用于支撑置物部分1的左、右支撑部分2组成的第一类单体3,所述左、右支撑部分2高度相同;
以及,3个由用于搁置物品的置物部分1和用于支撑置物部分1的左、右支撑部分2组成的第二类单体4,所述左、右支撑部分2高度不同,且较高的支撑部分2和较低的支撑部分2的高度均为最低的第一类单体3支撑部分2高度的整数倍数关系;第一类单体3以及3个第二类单体4为框架式连接组合;
图8中第一类单体3支撑部分2的高度为h;
位于第一类单体3置物部分1左上方的第一个第二类单体4右支撑部分2的高度为h2,h2=3h,位于第一类单体3左侧的第一个第二类单体4左支撑部分2的高度为h3,h3=4h;
位于第一个第二类单体4置物部分1右上方的第二个第二类单体4左支撑部分2的高度为h,位于第一类单体3置物部分1右上方的第二个第二类单体4右支撑部分2的高度为h3,h3=4h;
位于第一个第二类单体4置物部分1左上方的第三个第二类单体4左支撑部分2的高度为h3,h3=4h,位于第二个第二类单体4置物部分1上方的第三个第二类单体4右支撑部分2的高度为h2,h2=3h。
如此设计,由用于搁置物品的置物部分1和用于支撑置物部分1高度相同的左、右支撑部分2组成的第一类单体3,以及3个由用于搁置物品的置物部分1和用于支撑置物部分1高度不同的左、右支撑部分2组成的第二类单体4,且较高的支撑部分2和较低的支撑部分2的高度均为最低的第一类单体3支撑部分2高度的整数倍数关系;上述第一类单体1和3个第二类单体4形成框架式连接组合结构,节省材料、使用和安装很方便,另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尺度以及置物的大小通过移动左、右支撑部分2进而调节间距。此外,便于拆卸、收藏,且对运输空间要求不高,便于搬运。
具体的,所述第一类单体3和第二类单体4的置物部分1和左、右支撑部分2的连接部分为直角型成角结合。如此设计,便于加工、且使用效果较好。
具体的,所述置物部分1为单板,所述支撑部分2为框架式。如此设计,成本低、节省材料、便于加工,且安装和使用很方便。
具体的,所述置物部分1和支撑部分2为可拆装式结构。如此设计,便于收藏和运输。
具体的,所述置物部分1和支撑部分2的材质均为板材。如此设计,成本低、便于加工、且使用很方便。
实施例7:
如图1-图2、图9所示,本可变化组合的置物架,包括:
由用于搁置物品的置物部分1和用于支撑置物部分1的左、右支撑部分2组成的第一类单体3,所述左、右支撑部分2高度相同;
以及,3个由用于搁置物品的置物部分1和用于支撑置物部分1的左、右支撑部分2组成的第二类单体4,所述左、右支撑部分2高度不同,且较高的支撑部分2和较低的支撑部分2的高度均为最低的第一类单体3支撑部分2高度的整数倍数关系;第一类单体3以及3个第二类单体4为牙板式连接组合;
图9中第一类单体3支撑部分2的高度为h;
位于第一类单体3置物部分1左上方的第一个第二类单体4右支撑部分2的高度为h2,h2=3h,位于第一类单体3左侧的第一个第二类单体4左支撑部分2的高度为h3,h3=4h;
位于第一个第二类单体4置物部分1右上方的第二个第二类单体4左支撑部分2的高度为h,位于第一类单体3置物部分1右上方的第二个第二类单体4右支撑部分2的高度为h3,h3=4h;
位于第一个第二类单体4置物部分1左上方的第三个第二类单体4左支撑部分2的高度为h3,h3=4h,位于第二个第二类单体4置物部分1上方的第三个第二类单体4右支撑部分2的高度为h2,h2=3h。
如此设计,由用于搁置物品的置物部分1和用于支撑置物部分1高度相同的左、右支撑部分2组成的第一类单体3,以及3个由用于搁置物品的置物部分1和用于支撑置物部分1高度不同的左、右支撑部分2组成的第二类单体4,且较高的支撑部分2和较低的支撑部分2的高度均为最低的第一类单体3支撑部分2高度的整数倍数关系;上述第一类单体1和3个第二类单体4形成牙板式连接组合结构,节省材料、美观、使用和安装很方便,另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尺度以及置物的大小通过移动左、右支撑部分2进而调节间距。此外,便于拆卸、收藏,且对运输空间要求不高,便于搬运。
具体的,所述第一类单体3和第二类单体4的置物部分1和左、右支撑部分2的连接部分为直角型成角结合。如此设计,便于加工、且使用效果较好。
具体的,所述置物部分1为单板,所述支撑部分2为框架式,且带有牙板。如此设计,成本低、美观、节省材料、便于加工,且安装和使用很方便。
具体的,所述置物部分1和支撑部分2为可拆装式结构。如此设计,便于收藏和运输。
具体的,所述置物部分1和支撑部分2的材质均为板材。如此设计,成本低、便于加工、且使用很方便。
实施例8:
如图1-图2、图10-图11所示,本可变化组合的置物架,包括:
由用于搁置物品的置物部分1和用于支撑置物部分1的左、右支撑部分2组成的第一类单体3,所述左、右支撑部分2高度相同;
以及,4个由用于搁置物品的置物部分1和用于支撑置物部分1的左、右支撑部分2组成的第二类单体4,所述左、右支撑部分2高度不同,且较高的支撑部分2和较低的支撑部分2的高度均为最低的第一类单体3支撑部分2高度的整数倍数关系;所述第一类单体1和4个第二类单体4为叠加式组合结构;
图10-图11中第一类单体3支撑部分2的高度为h;
位于第一类单体3置物部分1右上方的第一个第二类单体4右支撑部分2的高度为h,位于第一类单体3左侧的左支撑部分2的高度为h1,h1=2h;
位于第一个第二类单体4置物部分1右上方的第二个第二类单体4右支撑部分2的高度为h,位于第一个第二类单体4左侧的左支撑部分2的高度为h2,h2=3h;
位于第二个第二类单体4置物部分1右上方的第三个第二类单体4右支撑部分2的高度为h,位于第二个第二类单体4左侧的左支撑部分2的高度为h3,h3=4h;
位于第三个第二类单体4置物部分1右上方的第四个第二类单体4右支撑部分2的高度为h,位于第三个第二类单体4左侧的左支撑部分2的高度为h4,h4=5h。
如此设计,由用于搁置物品的置物部分1和用于支撑置物部分1高度相同的左、右支撑部分2组成的第一类单体3,以及4个由用于搁置物品的置物部分1和用于支撑置物部分1高度不同的左、右支撑部分2组成的第二类单体4,且较高的支撑部分2和较低的支撑部分2的高度均为最低的第一类单体3支撑部分2高度的整数倍数关系;上述第一类单体1和4个第二类单体4形成一个累一个的叠加式组合结构,便于在狭小的空间中有效利用上层空间,提高收纳效率;另外,便于拆卸、收藏,且对运输空间要求不高,便于搬运。
具体的,所述第一类单体3和第二类单体4的置物部分1和左、右支撑部分2的连接部分为直角型成角结合。如此设计,便于加工、且使用效果较好。
具体的,所述置物部分1和支撑部分2均为单板。如此设计,成本低、且便于加工。
具体的,所述置物部分1和支撑部分2为可拆装式结构。如此设计,便于收藏和运输。
具体的,所述置物部分1和支撑部分2的材质均为板材。如此设计,成本低、便于加工、且使用很方便。
本实用新型,由N个用于搁置物品的置物部分和用于支撑置物部分高度相同的左、右支撑部分组成的第一类单体,以及N个由用于搁置物品的置物部分和用于支撑置物部分高度不同的左、右支撑部分组成的第二类单体,且较高的支撑部分和较低的支撑部分的高度均为最低的第一类单体支撑部分高度的整数倍数关系;上述N个第一类单体和N个第二类单体可根据使用者的喜好随意组合、根据不同的环境尺度调节造型、以及根据置物的大小调节间距。另外,便于拆卸、收藏,且对运输空间要求不高,便于搬运。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个案,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方式。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方式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皆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可变化组合的置物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由N个用于搁置物品的置物部分(1)和用于支撑置物部分(1)的左、右支撑部分(2)组成的第一类单体(3),所述左、右支撑部分(2)高度相同;
以及,N个由用于搁置物品的置物部分(1)和用于支撑置物部分(1)的左、右支撑部分(2)组成的第二类单体(4),所述左、右支撑部分(2)高度不同,且较高的支撑部分(2)和较低的支撑部分(2)的高度均为最低的第一类单体(3)支撑部分(2)高度的整数倍数关系;
所述第一类单体(1)和N个第二类单体(4)可根据使用者的喜好、不同的环境尺度、置物的大小进行变化组合,N为1以上的自然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化组合的置物架,其特征在于:所述N个第一类单体(1)和N个第二类单体(4)具有单边不等高递进组合或双边不等高递进组合,N为1以上的自然数。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化组合的置物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单体(3)和第二类单体(4)的置物部分(1)和左、右支撑部分(2)的连接部分为对角连接或链接方式。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变化组合的置物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对角连接为直角型、圆弧角型、花角型或角花角型。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变化组合的置物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链接方式为插肩结合或交叉结合方式。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化组合的置物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置物部分(1)和支撑部分(2)均为网格、单板、拼板或框架式结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化组合的置物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置物部分(1)和支撑部分(2)为可拆装式或一体式结构。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化组合的置物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置物部分(1)和支撑部分(2)的材质均为板材、塑料、金属、玻璃、竹藤中的任意一种。
CN201520610347.8U 2015-08-14 2015-08-14 可变化组合的置物架 Active CN2049308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610347.8U CN204930828U (zh) 2015-08-14 2015-08-14 可变化组合的置物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610347.8U CN204930828U (zh) 2015-08-14 2015-08-14 可变化组合的置物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930828U true CN204930828U (zh) 2016-01-06

Family

ID=549982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610347.8U Active CN204930828U (zh) 2015-08-14 2015-08-14 可变化组合的置物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93082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97291A (zh) * 2015-08-14 2015-10-28 聂明 可变化组合的置物架
GB2570098A (en) * 2017-11-01 2019-07-17 George Gardner Ltd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organic material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97291A (zh) * 2015-08-14 2015-10-28 聂明 可变化组合的置物架
GB2570098A (en) * 2017-11-01 2019-07-17 George Gardner Ltd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organic material
GB2570098B (en) * 2017-11-01 2021-04-14 Extreme Logic Kitchens Ltd A workfram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930828U (zh) 可变化组合的置物架
CN104997291A (zh) 可变化组合的置物架
CN207700435U (zh) 仿真绿植墙
CN102975241A (zh) 一种竹条快速涂胶装置
CN201687122U (zh) 一种花坛砖
CN203072523U (zh) 一种树木支撑架结构
CN202341511U (zh) 促销笼
CN205180933U (zh) 一种多功能屏风
CN202652911U (zh) 一种多边形组合艺术花箱
CN204920303U (zh) 一种娱乐环境与安静环境共存的建筑
CN201060564Y (zh) 一种铁丝画板
CN203066376U (zh) 仿真植物墙
CN203378324U (zh) 一种模块化组合式花球
CN207858585U (zh) 一种用于玻璃抛光研磨的自动送料装置
CN206329965U (zh) 一种新型落地灯
CN202741142U (zh) 一种编织竹炭球
CN201941477U (zh) 一种新型笔筒
CN201981991U (zh) 一种拱架门装置
CN202457130U (zh) 茶几
CN203832126U (zh) 一种能释放负离子的仿真植物壁挂
CN202844562U (zh) 一种具有集线器功能的棒球运动人偶玩具
CN202810134U (zh) 木塑立柱
CN203821709U (zh) 一种木塑标志立柱
JP3172697U (ja) 団扇
CN201958195U (zh) 多功能可组装书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