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898740U - 一种中埋式止水带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中埋式止水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898740U
CN204898740U CN201520168174.9U CN201520168174U CN204898740U CN 204898740 U CN204898740 U CN 204898740U CN 201520168174 U CN201520168174 U CN 201520168174U CN 204898740 U CN204898740 U CN 2048987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aphragm
section
water stop
buried water
anchoring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16817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质炎
王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Insitut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Insitut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Insitut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Insitut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16817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8987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8987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898740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中埋式止水带,涉及地下工程施工技术领域,针对现有的完全暴露于空气中的止水带外表面易被灰尘及水泥砂浆污染,而且易被施工机械或钢筋扎坏,形成漏水点,从而影响止水效果的问题。它包括连为一体的变形段、第一锚固段和第二锚固段,且第一锚固段和第二锚固段对称设置于所述变形段的两侧,还包括包覆于中埋式止水带外表面的保护膜。由于中埋式止水带外表面包覆有保护膜,施工过程中,仅需剥去变形段一侧锚固段的保护膜,将其埋设于混凝土结构一内,而保留变形段及其另一侧锚固段的保护膜,以保护该侧锚固段不受施工阶段中灰尘、水泥砂浆、作业刮擦的影响,从而保证了中埋式止水带的施工质量,提高止水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中埋式止水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下工程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中埋式止水带。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迅速发展,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也逐渐成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地下工程的防水问题。目前,大多数地下构筑物、地铁隧道、道路隧道、市政管道中的结构拼接缝处都或多或少存在漏水现象,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止水施工质量不合格。
中埋式橡胶止水带(下文简称止水带),是目前较为常用的一种止水带,它是在混凝土变形缝、伸缩缝等混凝土内部设置的防水材料,因橡胶材料具有很好的弹性和压缩变形性,在各种荷载下会发生弹性变形,进而起到很好的止水效果。然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现场灰尘较多,施工作业频繁,止水带的外表面完全暴露于空气中,使得其表面很容易沾上灰尘等杂物,尤其在浇筑一侧混凝土结构时,振捣混凝土作业极易使水泥砂浆迸溅到另一侧尚未嵌入混凝土结构的止水带上,粘着在止水带上的水泥砂浆硬化后很难清理;而且,在止水带定位和混凝土浇捣过程中,完全暴露于空气中的止水带易被施工机械或钢筋扎坏,上述这些因素都容易造成止水带的污染或破损,形成漏水点,从而影响止水带的止水效果。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的完全暴露于空气中的止水带外表面易被灰尘及水泥砂浆污染,而且易被施工机械或钢筋扎坏,形成漏水点,从而影响止水效果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中埋式止水带,利用包覆于中埋式止水带外表面的保护膜,使其不受施工阶段中灰尘、水泥砂浆及作业刮擦的影响,从而保证中埋式止水带在施工完成后具有良好的止水效果。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中埋式止水带,包括连为一体的变形段、第一锚固段和第二锚固段,且所述第一锚固段和所述第二锚固段对称设置于所述变形段的两侧,还包括包覆于所述中埋式止水带外表面的保护膜。
优选的,所述中埋式止水带每一侧的保护膜分为保护膜一和保护膜二,所述保护膜一和所述保护膜二分别包覆于所述第一锚固段和所述第二锚固段上,所述保护膜一和所述保护膜二的外侧完全覆盖所述第一锚固段和所述第二锚固段,所述保护膜一和所述保护膜二的内侧在所述变形段的位置叠合。
优选的,所述保护膜一和所述保护膜二的内侧完全包覆所述变形段的凸起部。
优选的,所述保护膜由PE、PVC或PET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中埋式止水带,使用保护膜对中埋式止水带进行保护,使其在施工过程中不会暴露在灰尘杂质中,以保持其外表面清洁,使中埋式止水带不受施工阶段中灰尘、水泥砂浆及作业刮擦的影响。由于中埋式止水带外表面包覆有保护膜,因此,施工时,仅需剥去变形段一侧锚固段的保护膜,将其埋设于混凝土结构一内,而保留变形段及其另一侧锚固段的保护膜,以保护变形段及其另一侧锚固段不受施工阶段中灰尘、水泥砂浆、作业刮擦的影响,从而保证了中埋式止水带的施工质量,使得中埋式止水带在施工完成后具有良好的止水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中埋式止水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中埋式止水带的一侧嵌入混凝土结构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中埋式止水带的另一侧嵌入混凝土结构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中埋式止水带填缝处理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中埋式止水带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的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以下将由所列举之实施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及特征。需另外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为叙述方便,下文中所述的“上”、“下”与附图的上、下的方向一致,但这不能成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
实施例一:结合图1至图4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中埋式止水带10,为了明确方向关系,按需要在图1中设置了将z轴方向作为中埋式止水带10轴线方向的xyz直角坐标系。上述中埋式止水带10包括连为一体的变形段11、第一锚固段12a和第二锚固段12b,且第一锚固段12a和第二锚固段12b沿轴线对称设置于变形段11的两侧,中埋式止水带10还包括包覆于其外表面的保护膜。本实用新型使用保护膜对中埋式止水带10进行保护,使其在施工过程中不会暴露在灰尘水泥砂浆中,以保持其外表面清洁,使中埋式止水带10不受施工阶段中灰尘、水泥砂浆及作业刮擦的影响,从而保证中埋式止水带10在施工完成后具有良好的止水效果。
作为更佳的实施例,为了更好地保证中埋式止水带10不受污染和损坏,请继续参考图1,中埋式止水带10每一侧的保护膜分为保护膜一13和保护膜二14,保护膜一13包覆于第一锚固段12a上,保护膜二14包覆于第二锚固段12b上,也就是说,中埋式止水带10上、下表面的保护膜一13和保护膜二14沿y轴对称,而且,保护膜一13和保护膜二14在变形段11的位置叠合。更佳的,保护膜一13和保护膜二14的内侧完全包覆变形段11的凸起部,本实施例中,保护膜一13包覆在保护膜二14的外侧,当然,保护膜二14也可以包覆在保护膜一13的外侧,均能实现本发明技术方案。此外,保护膜一13在与保护膜二14的重叠处应留有易剥离的端头,剥离时应从中间向外剥,使在剥离一侧保护膜一13时,不会同时带起另一侧保护膜二14。施工时,在将中埋式止水带10嵌入混凝土结构一1之前,剥去中埋式止水带10第一锚固段12a上、下表面的保护膜一13,而保留第二锚固段12b上、下表面的保护膜二14,避免第二锚固段12b的外表面受灰尘、水泥砂浆、杂质、作业刮擦的影响,在第一锚固段12a已嵌入到混凝土结构一1中之后,再剥去第二锚固段12b外表面的保护膜二14,使第二锚固段12b嵌入混凝土结构二2中,可见,采用两部分保护膜(13、14),并按施工顺序先后剥离保护膜(13、14),使得中埋式止水带10在施工过程中能够保持外表面的光洁和完整,提高其止水效果,而且,两部分保护膜(13、14)在变形段11位置叠合的结构,相比整体保护膜而言,更易于施工人员操作,从而提高了施工效率。
上述保护膜由PE(聚乙烯)、PVC(聚氯乙烯)或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材料制成,以保证其具有足够的厚度、强度和吸附力。
下面结合图1至图4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中埋式止水带的施工过程:
请参考图1和图2,剥去设置在中埋式止水带10第一锚固段12a上、下表面的保护膜,而保留变形段11和第二锚固段12b上、下表面的保护膜,将第一锚固段12a埋设于待施工的混凝土结构一1中,并浇筑混凝土结构一1,因此,混凝土结构一1的浇筑过程中,包覆有保护膜的变形段11和第二锚固段12b可以避免被水泥砂浆玷污;
接着,如图3所示,剥去变形段11和第二锚固段12b表面的保护膜,埋设第二锚固段12b于待浇筑的混凝土结构二2中并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
最后,如图4所示,待两侧的混凝土结构一1和混凝土结构二2均施工完毕后,用填缝材料3对混凝土结构一1和混凝土结构二2之间的间隙作填缝处理。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中埋式止水带10外表面包覆有保护膜,施工过程中,仅需剥去变形段11一侧锚固段的保护膜,进行其外侧混凝土结构一1的浇筑,而保留变形段11及其另一侧锚固段的保护膜,以保护该侧锚固段不受施工阶段中灰尘、迸溅出的水泥砂浆、作业刮擦的影响,从而保证了中埋式止水带10的施工质量,提高止水效果。
上述填缝材料3主要为双组份聚硫密封膏等。其中,双组份聚硫密封膏是以液态聚硫橡胶为主体材料,配合以增粘树脂、硫化剂、促进剂、补强剂等制成的密封胶,其与混凝士粘接性能良好,完全固化后为橡胶状高弹性体,具有耐老化性、耐久性、气密性,防水性及良好的粘接性。
此外,由于制作中埋式止水带10的塑料或橡胶材料的撕裂强度比拉伸强低3-5倍,上述施工过程中,中埋式止水带10一旦被刺破或撕裂,不需很大外力裂口就会扩大,因此,在中埋式止水带10定位和混凝土浇捣过程中,应注意定位方法和浇捣压力,以免中埋式止水带10被刺破或撕裂。
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任何限定,本实用新型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

Claims (3)

1.一种中埋式止水带,包括连为一体的变形段、第一锚固段和第二锚固段,且所述第一锚固段和所述第二锚固段对称设置于所述变形段的两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包覆于所述中埋式止水带外表面的保护膜,所述中埋式止水带每一侧的保护膜分为保护膜一和保护膜二,所述保护膜一和所述保护膜二分别包覆于所述第一锚固段和所述第二锚固段上;所述保护膜一和所述保护膜二的外侧完全覆盖所述第一锚固段和所述第二锚固段,所述保护膜一和所述保护膜二的内侧在所述变形段的位置叠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埋式止水带,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膜一和所述保护膜二的内侧完全包覆所述变形段的凸起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埋式止水带,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膜由PE、PVC或PET材料制成。
CN201520168174.9U 2015-03-24 2015-03-24 一种中埋式止水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8987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168174.9U CN204898740U (zh) 2015-03-24 2015-03-24 一种中埋式止水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168174.9U CN204898740U (zh) 2015-03-24 2015-03-24 一种中埋式止水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898740U true CN204898740U (zh) 2015-12-23

Family

ID=549209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168174.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898740U (zh) 2015-03-24 2015-03-24 一种中埋式止水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89874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27351A (zh) * 2015-03-24 2015-06-24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中埋式止水带及其施工方法
CN106149762A (zh) * 2016-06-28 2016-11-23 中铁二院重庆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用于施工缝的主被动一体止水的中埋式止水带结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27351A (zh) * 2015-03-24 2015-06-24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中埋式止水带及其施工方法
CN106149762A (zh) * 2016-06-28 2016-11-23 中铁二院重庆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用于施工缝的主被动一体止水的中埋式止水带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545228U (zh) 一种带防水结构的管廊
CN106149764A (zh) 一种预制拼装综合管廊承插口防水结构
CN109440951B (zh) 新旧混凝土结构物相交结构缝防水结构及施工工艺
CN108930292A (zh) 一种对新旧混凝土界面进行防水处理的方法
CN109026079B (zh) 隧道接缝防水结构及防水施工方法
CN205557856U (zh) 建筑物伸缩缝防渗漏结构
JP2007198119A (ja) コンクリート水路目地部遮水構造および遮水工法
CN204898740U (zh) 一种中埋式止水带
CN207904991U (zh) 一种地下工程混凝土裂缝修补构造
CN105714942B (zh) 一种新建地下室连通道变形缝止水带防水预处理做法
CN207498999U (zh) 一种地下室底板沉降缝裂缝处理节点
CN107345406B (zh) 一种用于管廊变形缝防水密封的方法
CN207392242U (zh) 管廊变形缝防水结构及管廊
CN105780940A (zh) 建筑物伸缩缝防渗漏结构
CN105862579A (zh) 聚合物密封胶作为密封剂在桥梁伸缩装置中的应用
CN104727351A (zh) 一种中埋式止水带及其施工方法
CN205804636U (zh) 一种地下室防水叠合墙体
CN106436771A (zh) 一种隧道、城市管廊渗漏伸缩缝修补方法及伸缩缝装置
CN106836462B (zh) 地下室外扩结构施工缝的处理方法及防水结构
CN203583440U (zh) 一种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接缝防水构造
CN206352508U (zh) 一种安装在模板台车与围岩之间的堵头结构
CN1900438A (zh) 修复地下建筑物裂缝的构筑体及其方法
CN204691791U (zh) 矩形顶管的防水结构
CN203924150U (zh) Epr变形缝修补止水结构
CN106290719A (zh) 一种新型防水材料渗漏性检测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