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886337U - 边充边放的脉冲充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边充边放的脉冲充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886337U
CN204886337U CN201520698423.5U CN201520698423U CN204886337U CN 204886337 U CN204886337 U CN 204886337U CN 201520698423 U CN201520698423 U CN 201520698423U CN 204886337 U CN204886337 U CN 2048863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stance
pipe
discharge
vibration
charg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69842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从戎
蒋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Ninglai Science and Trad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Ninglai Science and Trad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Ninglai Science and Trad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Ninglai Science and Trad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69842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8863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8863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886337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边充边放的脉冲充电设备,属于电子技术领域,由涓流电阻,充电部分,脉冲发生单元,过程指示电路,结束起动可调单元,结束起动控制单元,放电部分,负载单元组成。通电后,脉冲发生单元开始振荡,脉冲发生单元中的脉冲充放支路与脉冲充电支路可灵活调整频率与占空比的时间,控制充电部分与放电部分,形成充电部分开通时放电部分关闭,充电部分关闭时放电部分开通的边充边放,且充电时间长放电时间短的脉冲充电形式,当电池充满后,结束单元立即启动,关闭脉冲发生单元与充电部分,涓流电阻向电池提供维持的涓电流,从而最大化的延长被充电池的寿命与容量,实现社会的环保。本措施实施后,易生产,易调试,很适合微型企业生产。

Description

边充边放的脉冲充电设备
技术领域
属于电子技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本企业在前段时间申请了保安产品系列,而该产品必须要备份电池,否则当无市电时,保安功能将成为一种虚设,而无市电的时候,恰恰又可能是发生保安事故的高峰时候。所以备份电池是必需的。而且备份电池的性能直接关系到整体的性能。
但是备份电池必需要对其充电维护,对备份电池的科学维护,直接关系到备份电池的寿命,与容量。有资料认为,电池常常不是用坏的,而是充电不当而损坏的。保安器材中的电池,属于专用电池,对体积容量有特殊要求,配备苛求于一般产品。因此如何保障备份电池寿命与容量不受影响这是问题之一。
问题之二是具维修资料统计,对一般的充电器,其内部的充电控制的有源件,如开关三极管等容易损坏,它产生故障占整个设备的故障率比例很大,因此如果该管损害,造成整机不能使用。因此这些看起来普通的技术问题,却成为了影响一个产品好坏的严重大事。
因为上述原因,为保证本企业所申请的保安产品的性能,本企业的充电部分不能采用普通的对电池的充电方法与普通的充电线路。
其常规的充电方法是采用单一直流充电法,这样的方法均会使电解液持续产生氢氧气体,其氧气在内部高压作用下,渗透至负极与镉板作用生成CDO,造成极板有效容量下降。如果采用脉冲充电,而且采用采用充与放并存的方法,即充一定时间,如5秒钟,就放一定时间如1秒钟。这样充电过程产生的氧气在放电脉冲下将大部分被还原成电解液,可使析气量大大降低,减少析气量可以使浓差极化和欧姆极化自然而然地得到消除,从而减轻了铅酸蓄电池的内压,使下一阶段的脉冲充电更加顺利地进行,从而使铅酸蓄电池可以吸收更多的电量。间歇脉冲使铅酸蓄电池有较充分的化学反应时间,从而减少了充电过程中铅酸蓄电池的析气量,提高了铅酸蓄电池的充电电流可接受能力。脉冲充电法充电一定时间如5秒钟,停止一定时间如放电1秒钟,如此循环。这种充电方法会使铅酸蓄电池在充电过程中所产生的氧气和氢气在停止充电脉冲下,大部分析出的氧气和氢气又被还原成了电解液,这不仅减少了铅酸蓄电池在充电过程中内部电化学副反应——水的电解所产生的析气量,而且对已经严重极化而引起失效的铅酸蓄电池还有修复作用,在使用本充电方法对失效的铅酸蓄电池充放电一定次数后,会使铅酸蓄电池的容量逐渐的恢复。又据资料介绍按又充电双放电的充电方法,或充电停充的办法,不仅对铅蓄电池很有帮助,而且对一些碱电池也有积极帮助。
但是按上述的充电方法,常规的线路也是存在技术难点的,因为常规的电路不是又充又放的电路,而且充电与放电的时间很难得到最佳的分配比例,如果按传统的设计,必定线路复杂,新增加了故障点,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成为了新难点。
随着现代生活的丰富,用电池的电器的种类越来越多,除了本企业所研究的保安器材外,还有很多产品,如数码机机,手机,等等,其充电器的要求,也有类似本企业要求的地方,所以对充电器的研究,不仅牵涉充电器本身的质量,还牵涉被充电池两个方面的问题。因些一个好的充电措施有着积极的意义。
低碳环保应从点滴抓起,应从细微抓起,这样才利于社会的长久进步与发展。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新的措施,采用振荡电路的高低变化来控制充电与放电的开与关,在振荡电路中增加调整支路,实现充电时间长而放电时间短的脉冲式充电方式,并采用可控硅和三极管的配合,在充电完毕后,能及时关闭,设计了涓流电阻提供维持的涓电流,从而最大化的延长被充电池的寿命与容量,实现社会的环保。
采用的技术措施是:
1、边充边放的脉冲充电设备由涓流电阻,充电部分,脉冲发生单元,过程指示电路,结束起动可调单元,结束起动控制单元,放电部分,负载单元共同组成。
其中:充电部分由充电工作管与充电工作管的基极电阻组成。
充电工作管的集电极接信号输入,充电工作管的基极电阻接在充电工作管的集电极与基极之间,充电工作管的发射极即是充电部分的输出。
放电部分由放电三极管、放电电阻、放电基极电阻、放电切除开关组成:放电三极管的发射极接被充电池的正极,放电三极管的集电极接放电电阻到地线,放电基极电阻接在脉冲发生单元中振荡N管的集电极与放电三极管的基极之间,放电切除开关接在电源与放电三极管的基极之间。
结束起动可调单元由结束起动门坎可调电阻、结束起动限制电阻、结束起动接地电阻组成;结束起动控制单元由控制可控硅阳极电阻与控制可控硅、两个钳位二极管组成。
结束起动门坎可调电阻与结束起动限制电阻串联在充电部分的输出与控制可控硅的控制极之间,结束起动接地电阻接在控制可控硅的控制极与地线之间,控制可控硅的阴极接地线,控制可控硅的阳极电阻一端接充电部分的输出,另一端接控制可控硅的阳极,两个钳位二极管的负极都接控制可控硅的阳极,钳位二极管一的正极接充电工作管的基极,钳位二极管二的正极接振荡N管的基极。
脉冲发生单元由振荡电路、脉冲充电支路、脉冲充放支路、振荡电容组成。
振荡电路由振荡N管、振荡P管、振荡N管基极可调电阻、振荡N管基极保护电阻、隔离二极管、振荡P管接地电阻组成:振荡N管基极可调电阻与振荡N管基极保护电阻串联在信号输入与振荡N管的基极之间,振荡P管的基极接振荡N管的集电极,振荡P管的发射极接信号输入,隔离二极管接在振荡N管的集电极与充电工作管的基极之间。振荡P管接地电阻接在振荡P管的集电极与地线之间。
脉冲充放支路由充放电阻串联充放可调电阻组成;脉冲充电支路由充电支路可调电阻、充电支路限值电阻、导向二极管串联而成;
脉冲充电支路接在振荡P管的集电极与振荡电容的一端,振荡电容的另一端接振荡N管的基极,脉冲充电支路与脉冲充放支路并联;接在振荡P管的集电极与振荡N管的基极之间。
过程指示电路由充电显示保护电阻与过程显示灯组成,充电显示保护电阻与过程显示灯串联在振荡P管的集电极与地线之间。
负载单元由被充电池、被充电池接触指示灯、被充电池接触保护电阻共同组成。
被充电池的正极接充电部分的输出,负极接地线,被充电池接触指示灯与被充电池接触保护电阻串联为一支路,并与被充电池的正极与地线之间并联。
涓流电阻接在信号输入与充电部分的输出之间。
2、控制可控硅为单向可控硅。
3、充电工作管的耐压≥80V。
4、放电电阻的功率≥2W。
进一步说明:
1、工作原理说明。
开通电源后,所有单元开始工作,其中充电部分与放电部分向被充电池进行了充电工作直到结束。充电的特点一是以脉冲方式的充电,二是在脉冲的一个周期内,有向被充电池的充电过程,也有对被充电池放电的过程,但是充电的时间大于放电的过程。所以总体的物理过程是充电。三是充电回路是经过充电部分充电,放电回路是通过放电部分放电。
在充电过程中,因为脉冲发生单元的工作,它不断控制充电部分处于开通与断开状态,因此充电回路产生的是脉冲电流。
脉冲充电规律是,开通电源后,脉冲发生单元开始工作,在脉冲的一周期之内,当振荡N管(图2中的7.4)输出高位时,在充电部分的充电工作管开通向被充电池充电,但振荡N管的高位使放电三极管(图2中的15.1)处反向偏置,因此放电三极管断开,同时因振荡P管(图2中的7.5)输出低位,此时过程显示灯(图2中的12.2)不亮,反之当振荡N管输出低位时充电工作管关闭,而振荡N管的低位输出使放电三极管导通,被充电池放电,此时振荡P管输出高位,此时过程显示灯发光。由于在脉冲的一周期之内,充电的时间长,而放电的时间短,所以充电过程是处于脉冲充电状态。这样的充电方式有利于对电池的科学维护,同时对部分损坏的被充电池也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作用。
但本措施也设计了放电切除开关(图2中的15.5),让放电部分的基极对地短路,该部分处于切除状态,而只成为了采用脉冲充电的单一形式,从而增加了灵活的选择性。
当被充电池没有接触好时,被充电池接触指示灯(图2中的19.2)不亮,因为该部分指示灯的电流在未插上交流电时,仅来源于电池。此时,将提醒使用者应夹好被充电池。当被充电池电压低落时,因为取样电压不能打开停止的阀值,所以整个单元处于充电状态。当被充电池充电到位后,因为充电输出端输出高位,到了停止的阀值,该阀值即是控制可控硅(图2中的14.2)的触发门坎电压,当控制可控硅触发饱和导通后,一路输出是对充电工作管的基极钳位,让充电部分停止工作,成为开路状态。不再进行充电功能。另一路钳位了脉冲发生单元振荡N管的基极,让脉冲发生单元关闭,同时关闭放电部分。
此时所连的涓流电阻(2中的2.1)向被充电池提供所需的维持的涓电流。
2、线路特点分析。
(1)、结束起动可调单元。
该单元由结束起动门坎可调电阻(2中的13.1)、结束起动限制电阻(2中的13.2)、结束起动接地电阻(2中的13.3)组成。
结束起动可调单元的结束起动门坎可调电阻(2中的13.1)可以灵活地调整取样电压,又因为串联了结束起动限制电阻(2中的13.2),所以在调试过程中不会产生过大的偏差。由于控制可控硅(图2中的14.2)触发灵敏,所以该线路与控制可控硅十分匹配。其结束起动接地电阻(2中的13.3)起了两样作用,一是与结束起动门坎可调电阻、结束起动限制电阻分压,以触发控制可控硅,二是该电阻也是控制可控硅退出饱和的灵敏度调整,该值的调整得当。能使控制可控硅具有优良的触发性与退出饱和性能。
(2)、结束起动控制单元。
该单元由控制可控硅(图2中的14.2)、控制可控硅阳极电阻(图2中的14.1)、两个钳位二极管组成。
该单元中的有源放大件采用可控硅,采用可控硅主要有几方面的好处,一是当结束起动可调单元的电压值过阀后,控制可控硅立即翻转,因为该元件有强烈的正反馈,因而性能好。二是可控硅的阀值明显。三是线路简洁,比传统的比较放电器线路更精简。四是控制可控硅的应用电压范围远高于集成电路,所以电器性能更好。五是是相对更廉价。六是在本措施中如果采用传统的比较放大器,则产生了新的有源件品种,不利于批量生产,同时也浪费了集成电路内部资源。
(3)、过程指示电路。
当脉冲发生单元工作时,振荡P管(图2中的7.5)集电极有输出时,激励过程显示灯(图2中的12.2)发光。充电结束时,停振,振荡P管集电极无输出,过程显示灯永远熄,表示充电结束。
(4)、脉冲发生单元。
该单元的特点主要是振荡发生器,该线路中具有频率调整,与占空比调整。
脉冲发生单元在本措施中有三点作用,一是通过隔离二极管控制充电部分,使充电的形式成为脉冲充电的形式。二是通过振荡电路中的振荡P管(图2中的7.5)控制过程指示电路,形成充电过程的显示。三是实现占空比的调节。使充电的全过程,在实现又充电与停充的复合过程,保持着最佳的分配比例。
A、形成振荡的原理的优点。
本措施的该单元是由振荡N管(图2中的7.4)与振荡P管(图2中的7.5)组成的互补型振荡电路,振荡电容(图2中的11)以及脉冲充放支路与脉冲充电支路共同组成。其中脉冲充电支路由导向二极管(图2中的8.3)、充电支路可调电阻(图2中的8.1)与充电支路限制电阻(图2中的8.2)共同组成,脉冲充放支路由充放可调电阻(图2中的9.1)、充放限值电阻(图2中的9.2)组成。
形成的原理是当振荡P管集电极有输出时,通过充放支路及充电支路及振荡电容到振荡N管的基极,因而振荡N管的基极电流更大,再继而使振荡P管有更大的输出,因而产生强烈正反馈。因而成为振荡的前半周期。当振荡电容充满电后,振荡N管由饱和退出到放大状态,此时振荡P管集电极输出电压降低,此时振荡电容开始反方向放电,其放电方向是振荡电容的一端通过振荡P管的接地电阻(图2中的7.6)到地,再反向偏置振荡N管的PN节由大到小回到振荡电容的另一端。因而使振荡N管加速退出饱和,产生强烈的正反馈。形成振荡的后半周期。
这种互补电路形成的振荡电路的优点:一是易振荡,可靠,二是有振荡过程中即有高位输出,又有低位输出,且负载力强,因而易于与本措施中的充电部分配合。三是元件少。
B、振荡电容与充放支路形成了振荡频率的粗调。
在脉冲发生单元中,设计有脉冲充放支路,而其中脉冲充放支路比有导向二极管(图2中的8.3)组成的脉冲充电支路阻值大得多,所以振荡频率主要由脉冲充放支路定,调整该支路的电阻阻值,便可以大致决定出该振荡器的频率,(因为精准的频率还决定于占空比,即与脉冲充电支路有关)。脉冲充放支路的充放限值电阻(图2中的9.2)对充放可调电阻(图2中的9.1)的最小阻值起了限值作用。
C、本措施的该单元设计有占空比可调。
占空比的意义是脉冲在一个周期内,高位时间与低位时间的比例。
占空比可调线路主要由振荡电容与脉冲充电支路共同组成。
形成可调的原理是:当振荡P管集电极有输出时,向振荡电容充电时,其充电电流经过脉冲充放支路与脉冲充电支路的并联支路,然后流向振荡N管基极,由于脉冲充电支路串联的电阻较小于脉冲充放电支路,所以脉冲充电支路的充电电流是主导成份。调节脉冲充电支路可调电阻,可以进一步调节占空比。脉冲充电支路限制电阻是对充电支路可调电阻最小值的限制。当振荡电容充电结束后,振荡电容开始放电形成振荡的后半周期,放电的通道是脉冲充放支路与脉冲充电支路的并联电路,由于两支路中脉冲充电支路有导向二极管的存在,其反向偏置为无穷大,所以放电的主要支路是脉冲充放电支路。应说明的是,由于振荡N管控制了充电部分的三极管,同时控制放电部分的三极管,所以振荡N管呈低位的时间越短则充电部分开通的时间越长,而放电部分的关闭时间越长,所以这成为了本单元的占空比可调设立在脉冲充电支路,而不设立在脉冲充放电路上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样的情况落实到对电池充电时,在脉冲的一个周期时间内是充电时间长而放电的时间短,而在整体上对被充电池形成的是充电的态势。
由于脉冲发生单元具有频率可调与占空比可调,所以对被充电池的充电可以实现相对的最大科学化。
D、脉冲发生单元对充电部分的逻辑关系。
E、脉冲发生单元对充电部分与放电部分的逻辑关系。
当振荡N管输出高位时,对充电部分不钳位,充电部分的三极管有输出,充电部分导通,充电。此时放电部分的三极管处于反向偏置,为断开状态。
反之,当振荡N管输出低位时,对充电部分钳位,充电部分的三极管基极被钳位,无输出,不充电,而放电部分的的三极管有了正向偏置,形成导通状态,开始放电。
(5)、充电部分的特点与说明。
由充电工作管与充电工作管的基极电阻组成:脉冲发生单元对充电部分的逻辑关系中可以看出,充电工作管的基极受振荡N管的控制,当需要在电流时,可以将充电工作管换为大功率三极管,而NPN三极管的耐压值大多都在80V以上,有的甚至在150V以上。因此,完全能够胜任。
(6)、放电部分由放电三极管(图2中的15.1)、放电电阻(图2中的15.2)、放电基极电阻(图2中的15.3)、放电切除开关(图2中的15.5)组成:放电三极管的发射极接被充电池的正极,放电三极管的集电极接放电电阻到地线,放电基极电阻接在脉冲发生单元中振荡N管的集电极与放电三极管的基极之间,放电切除开关接在电源与放电三极管的基极之间。
与脉冲发生单元配合后,当充电部分开通时,放电部分关闭,充电部分关闭时放电部分开通,当不需要放电时,可以将放电切除开关接通,就形成了只充电与停充,而不再放电,增加了灵活性。
本措施实施后有着突出的优点:
1、由本措施是对被充电池实现了科学充电,增进了维护,延长了被充电池的寿命,减少了报废率。无论是可充电池,还是配套的充电器,都是现代生活普遍应用的种类,所以能增强两种产品的环保。环保无小事,所以本措施有积极意义。
2、也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对于普通的电子产品的价值,如充电器这类产品,在没有名贵的元材料下,所以第一是科技价值,第二是人工加费,第三才是元件的成本,而本措施所增加的元件有限。本措施实施后,一是被充电池寿命延长,二是容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因此社会一定会接受,承认其科学价值,因此这种优良的产品会代替劣质产品。由于现代生活中,该产品用途极为普遍,所以会产生显著的经济价值。
3、采用又充又放的充电形式,对被充电池有显著的维护效果,网上有评论认为可充电池是被充坏的,而不是用坏的,而本措施能合被充电池的充电相对的最大科学维护,特别是对酸性电池。而用这样的充电与停充的方式,不仅能使电池的容量与寿命不会减少,甚至使受损电池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所以意义是很大的。
4、本措施性能优异,一是对被充电池的充电放电时间之间的比例灵活可调,即是占空比可调,二是对脉冲的频率可调,三是对被充电压结束灵活可调,所以从多角度多层面,适应了不同种类型号的被充电池型号。另一个重要之点是可以对大容量的电池充电,此时只要将充电部分与放电部分的三极管换为大功率三极管即可。此外本措施还有不怕过充等等优点。
5、易生产,易调试,很适合微型企业生产。
6、本企业对该题目进行了系统重点研究,本措施在实现了上述的主要特点后,有以下独特之处:不需集成电路,而且线路更精简,因此生产更容易,增强了可操作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边充边放的脉冲充电设备的方框原理图。
图中:1、信号输入;2.1、涓流电阻;3、充电部分;6、脉冲7、振荡电路;8、脉冲充电支路;9、脉冲充放支路;11、振荡电容;12、过程指示电路;13、结束起动可调单元;14、结束起动控制单元;15、放电单元;19、负载单元。
图2是边充边放的脉冲充电设备工程原理图。
图中:1、信号输入;2.1、涓电阻;3.1、充电工作管;3.2、充电工作管基极电阻;3.9、充电部分的输出;7.1、振荡N管基极可调电阻;7.2、振荡N管基极可调保护电阻;7.3、隔离二极管;7.4、振荡N管;7.5、振荡P管;7.6、振荡P管接地电阻;8.1、充电支路可调电阻;8.2、充电支路限制电阻;8.3、导向二极管;9.1、充放可调电阻;9.2、充放限值电阻;11、振荡电容;12.1、过程显示保护电阻;12.2、过程显示灯;13.1、结束起动门坎可调电阻;13.2、结束起动限制电阻;13.3、结束起动接地电阻;14.1、结束起动可控硅阳极电阻;14.2、控制可控硅;14.3、钳位二极管一;14.5、钳位二极管二;15.1、放电三极管;15.2、放电电阻;15.3、放电基极电阻;15.5、放电切除开关;19.1、被充电池;19.2、被充电池接触指示灯;19.3、被充电池接触保护电阻。
图3是假负载与结束起动控制单元的图。
图中:3.9、充电部分的输出;13.1、结束起动门坎可调电阻;13.2、结束起动限制电阻;13.3、结束起动接地电阻;14.1、结束起动可控硅阳极电阻;14.2、控制可控硅;19.2、被充电池接触指示灯;19.3、被充电池接触保护电阻;20.1假负载稳压值可调;20.2、假负载上偏限值电阻;20.3、假负载下偏电阻;20.5、假负载集电极电阻;20.6、假负载三极管。
图4是检测充电工作管与放电三极管的电路图。
图中:1、信号输入;3.1、充电工作管;3.2、充电工作管基极电阻;7.2、振荡N管基极可调保护电阻;7.3、隔离二极管;7.4、振荡N管;7.5、振荡P管;7.6、振荡P管接地电阻;8.1、充电支路可调电阻;8.2、充电支路限制电阻;8.3、导向二极管;9.1、充放可调电阻;9.2、充放限值电阻;11、振荡电容;12.1、过程显示保护电阻;12.2、过程显示灯;15.1、放电三极管;15.2、放电电阻;15.3、放电基极电阻;15.5、放电切除开关;19.2、被充电池接触指示灯;19.3、被充电池接触保护电阻;20.1假负载稳压值可调;20.2、假负载上偏限值电阻;20.3、假负载下偏电阻;20.5、假负载集电极电阻;20.6、假负载三极管;22、电流表一;23、电流表二。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2、图3、图4例出边充边放的脉冲充电设备实施的制作与检测一种实例方案。
一、挑选元件:充电工作管与放电三极管为大功率三极管,充电工作管的耐压值≥80V。振荡N管采用8050,振荡P管采用8550,控制可控硅为单向可控硅,振荡电容采用漏电系数小的电容,放电电阻功率≥2W。其它阻容件无特殊要求。
二、制板、焊接:按图2所示制作电路控制板,并接图2的原理图进行电路焊接。
三、通电检查与调试。
1、结束起动可调单元与对结束起动控制单元的通电检查与调试。
如图3所示焊接一个代替被充电池的假负载。
A、调整与确定结束起动接地电阻(图3中的13.3),调试该电阻的阻值,其标准是当控制可控硅(图3中的14.2)处于饱和后立即断电,控制可控硅立即恢复为截止。其规律是结束起动接地电阻阻值越小,控制可控硅越容易恢复。
B、调整与确定结束起动门坎可调电阻(图3中的13.1)与结束起动限制电阻(图3中的13.2);用一只三极管连成可调的稳压管模拟电路,代替被充电池成为假负载。后称假负载。用万用表的红表笔接充电部分的输出,黑表笔接地线。
调试假负载,让万用表中的电压档显示为不同的电压值,如6伏,12伏,18伏,24伏。
调节结束起动门坎可调电阻(图3中的13.1)之值,使控制可控硅的阳极分别在6伏、12伏、18伏24伏值时,时均有0位输出,否则应换结束起动门坎可调电阻(图3中的13.1)与结束起动限制电阻(图3中的13.2)之值。
附加说明,用一只三极管连成可调的稳压管模拟电路的形式,当该管的上偏电阻变高时,充电端的电压要增高才能击穿该管的偏置电压,使该管进入放大状态,该假负载三极管的集电极电压有一个变化的范围,因而可以模拟成一个不同的稳压二极管,因而可以模拟出6伏、12伏、18伏24伏之值。
2、对脉冲发生单元的通电检查与频率的调试。
连接上假负载。用示波器的热端连接振荡P管的集电极,冷端接地线。
在接通电源后,示波器有的振荡图形显示。
如果显示不正确,则可能是元件焊接有误,或可能是振荡电容(图2中的11)质量不好,严重漏电。
调节频率,主要调整脉冲充放支路上的电阻阻值,使示波器所显示的的频率符合设计要求,其规律是电阻越大,频率越慢,反之越快。
当振荡N管(图2中的7.4)处于饱和状态时,充电工作管(图2中的3.1)无输出,振荡P管(图2中的7.5)的集电极为高位,此时过程显示灯(图2中的12.2)亮,如果充电工作管有输出,则是隔离二极管(图2中的7.3)焊接反。
反之过程显示灯不亮。
3、对充电工作管与放电三极管的检查与调试如图4所示。
通电后,用电流表一(图4中的22)串接在充电工作管(图4中的3.1)的发射极与放电部分的输出之间。用电流表二(图4中的23)串联在放电三极管(图4中的15.1)的集电极与放电电阻(图4中的15.2)之间。
振荡N管基极可调保护电阻(图4中的7.2)接地线,此时振荡N管(图4中的7.4)的集电极为高位,充电工作管(图4中的3.1)的集电极为高位,电流表一有指示。此时放电三极管(图4中的15.1)为断开状,电流表二为零。
振荡N管基极可调保护电阻接电源线,振荡N管的集电极为低位,充电工作管的集电极为低位,电流表一显示为零,此时放电三极管为导通状态,电流表二有电流指示。
上述两点正确,说明充电工作管与放电三极管工作状态均正确,如果不正确,则是连线有误。
按下放电切除开关(图4中的15.5),无论充电工作管为充电状态还是断开状态,放电工作管都为断开状。
4、对显示部分的检查。
A、对负载单元中的电池接触显示检查当安装被充电池,且接通电源时,被充电池接触指示灯(图2中的19.2)应亮,如果不正确则可能是被充电池接触指示灯极性焊反,或被充电池接触保护电阻(图2中的19.3)阻值过大。
B、对充过程显示的检查。
振荡P管(图2中的7.5)的集电极为高位时,所连接的过程显示灯(图2中的12.2)在充电过程中发光,当控制可控硅(图2中的14.2)启动后,熄灭,如现象不符,则是所串联的充电显示保护电阻(图2中的12.1)过大,或过程显示灯损坏。
5、对涓电流的检测。
将电流表串联在涓电阻(图2中的2.1)支路上,调试涓电阻阻值,使涓电流合乎要求。其规律是电阻越小电流越大。反之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Claims (4)

1.边充边放的脉冲充电设备,其特征是:由涓流电阻,充电部分,脉冲发生单元,过程指示电路,结束起动可调单元,结束起动控制单元,放电部分,负载单元共同组成;
其中:充电部分由充电工作管与充电工作管的基极电阻组成;
充电工作管的集电极接信号输入,充电工作管的基极电阻接在充电工作管的集电极与基极之间,充电工作管的发射极即是充电部分的输出;
放电部分由放电三极管、放电电阻、放电基极电阻、放电切除开关组成:放电三极管的发射极接被充电池的正极,放电三极管的集电极接放电电阻到地线,放电基极电阻接在脉冲发生单元中振荡N管的集电极与放电三极管的基极之间,放电切除开关接在电源与放电三极管的基极之间;
结束起动可调单元由结束起动门坎可调电阻、结束起动限制电阻、结束起动接地电阻组成;结束起动控制单元由控制可控硅阳极电阻与控制可控硅、两个钳位二极管组成;
结束起动门坎可调电阻与结束起动限制电阻串联在充电部分的输出与控制可控硅的控制极之间,结束起动接地电阻接在控制可控硅的控制极与地线之间,控制可控硅的阴极接地线,控制可控硅的阳极电阻一端接充电部分的输出,另一端接控制可控硅的阳极,两个钳位二极管的负极都接控制可控硅的阳极,钳位二极管一的正极接充电工作管的基极,钳位二极管二的正极接振荡N管的基极;
脉冲发生单元由振荡电路、脉冲充电支路、脉冲充放支路、振荡电容组成;
振荡电路由振荡N管、振荡P管、振荡N管基极可调电阻、振荡N管基极保护电阻、隔离二极管、振荡P管接地电阻组成:振荡N管基极可调电阻与振荡N管基极保护电阻串联在信号输入与振荡N管的基极之间,振荡P管的基极接振荡N管的集电极,振荡P管的发射极接信号输入,隔离二极管接在振荡N管的集电极与充电工作管的基极之间;
振荡P管接地电阻接在振荡P管的集电极与地线之间;
脉冲充放支路由充放电阻串联充放可调电阻组成;脉冲充电支路由充电支路可调电阻、充电支路限值电阻、导向二极管串联而成;
脉冲充电支路接在振荡P管的集电极与振荡电容的一端,振荡电容的另一端接振荡N管的基极,脉冲充电支路与脉冲充放支路并联;接在振荡P管的集电极与振荡N管的基极之间;
过程指示电路由充电显示保护电阻与过程显示灯组成,充电显示保护电阻与过程显示灯串联在振荡P管的集电极与地线之间;
负载单元由被充电池、被充电池接触指示灯、被充电池接触保护电阻共同组成;
被充电池的正极接充电部分的输出,负极接地线,被充电池接触指示灯与被充电池接触保护电阻串联为一支路,并与被充电池的正极与地线之间并联;
涓流电阻接在信号输入与充电部分的输出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边充边放的脉冲充电设备,其特征是:控制可控硅为单向可控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边充边放的脉冲充电设备,其特征是:充电工作管的耐压≥80V。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边充边放的脉冲充电设备,其特征是:放电电阻的功率≥2W。
CN201520698423.5U 2015-09-10 2015-09-10 边充边放的脉冲充电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8863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698423.5U CN204886337U (zh) 2015-09-10 2015-09-10 边充边放的脉冲充电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698423.5U CN204886337U (zh) 2015-09-10 2015-09-10 边充边放的脉冲充电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886337U true CN204886337U (zh) 2015-12-16

Family

ID=548306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698423.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886337U (zh) 2015-09-10 2015-09-10 边充边放的脉冲充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8863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886337U (zh) 边充边放的脉冲充电设备
CN204886338U (zh) N型脉冲式充电器
CN204905963U (zh) 脉冲充放式环保充电器
CN204905961U (zh) 充放共存的脉冲式环保充电器
CN205960703U (zh) 定时式充放共存的充电器
CN204886360U (zh) 并联式环保型脉冲充电器
CN204886350U (zh) 脉冲定时式n型充电器
CN204886347U (zh) 充放共存的脉冲式充电设备
CN204886339U (zh) 创新可控硅式充电装置
CN205960710U (zh) 限压结束型充放式浮充器
CN106469920A (zh) 双n型脉冲环保充电装置
CN205960705U (zh) 充放共存的环保浮充器
CN204886361U (zh) 并联型创新可控硅式充电器
CN205960713U (zh) 家用型双结束式充电器
CN204886352U (zh) 可控硅式脉冲恒流充电器
CN205864019U (zh) 脉冲式环保浮充装置
CN205846808U (zh) 定时式并联型充电器
CN204905962U (zh) 并联式脉冲充放型低碳充电器
CN204905956U (zh) P型脉冲式环保充电装置
CN204886374U (zh) 定时式并联型充电设备
CN205829257U (zh) 替补型创新可控硅式充电设备
CN204886346U (zh) 集成式充放共存的充电器
CN204886341U (zh) 低碳环保充电器
CN204886345U (zh) 集成式脉冲充电器
CN204886342U (zh) 定时式脉冲环保充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216

Termination date: 2016091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