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871173U - 用于车辆的转向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用于车辆的转向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871173U
CN204871173U CN201520112449.7U CN201520112449U CN204871173U CN 204871173 U CN204871173 U CN 204871173U CN 201520112449 U CN201520112449 U CN 201520112449U CN 204871173 U CN204871173 U CN 2048711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volver
wheel
vehicle
turns
p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11244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廉玉波
王平
杨冬生
罗红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11244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8711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8711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8711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eering-Linkage Mechanisms And Four-Wheel Steer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转向系统和车辆。转向系统包括:具有第一左轮和第一右轮的第一对车轮,具有第二左轮和第二右轮的第二对车轮,转向机构可驱动第一左轮和第一右轮偏转,使第一左轮距离第二左轮较近的一侧位于第一左轮的初始中位的外侧且较远的一侧位于第一左轮的初始中位的内侧;第一右轮距离第二右轮较近的一侧位于第一右轮的初始中位的外侧且较远一的侧位于第一右轮的初始中位的内侧,在第一左轮和第一右轮按上述方式偏转且第二左轮和第二右轮的偏转角度为零时,车辆可绕位于第二左轮和第二右轮的中心连线上的转向圆心转动。该转向系统能够在相对较小的空间内实现车辆转向、并且结构相比四轮转向技术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简化。

Description

用于车辆的转向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转向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发明人所了解的汽车转向相关技术中,一般前轮为转向轮,在转向盘转过一定角度后,左前轮和右前轮也分别转过一定角度,实现转弯。对于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在空间较小的地方停车入位时,这种只有前轮进行转向的转向方式可能由于转弯半径过大而导致无法停车入位。
随后,出现了原地转向技术,两个前轮和两个后轮都可以进行独立控制并进行偏转,典型工况即为:四个车轮朝向车辆中心偏转,从而使得车辆能够以该中心为转向圆心进行原地转向,进而满足小空间转向要求。
但是,这种四个车轮均能够独立转向的技术中,需要每个车轮都配置单独的转向机构,由于整车空间布置等要求,导致在四个车轮特别是在后轮布置这种转向机构极为困难,目前只有不受空间限制的特种车辆上会采用这种四轮转向技术,在民用车领域几乎无法应用,仅停留在理论阶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用于车辆的转向系统,该转向系统能够在相对较小的空间内实现车辆转向、并且结构相比四轮转向技术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简化。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转向系统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转向系统,包括:第一对车轮和第二对车轮,所述第一对车轮包括第一左轮和第一右轮,所述第二对车轮包括第二左轮和第二右轮,所述第一对车轮为所述车辆的一对前轮和一对后轮中的其中一对,所述第二对车轮为所述一对前轮和所述一对后轮中的另外一对;
转向机构,所述转向机构设置成至少可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左轮和所述第一右轮偏转,从而使得偏转后的所述第一左轮和所述第一右轮构造为:所述第一左轮距离所述第二左轮较近的一侧位于所述第一左轮的初始中位的外侧,且所述第一左轮距离所述第二左轮较远的一侧位于所述第一左轮的初始中位的内侧;所述第一右轮距离所述第二右轮较近的一侧位于所述第一右轮的初始中位的外侧,且所述第一右轮距离所述第二右轮较远的一侧位于所述第一右轮的初始中位的内侧,
其中,在所述第一左轮和所述第一右轮按照上述方式偏转,且所述第二左轮和所述第二右轮的偏转角度为零的情况下,所述车辆可绕转向圆心转动,其中所述转向圆心位于所述第二左轮和所述第二右轮的中心连线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向系统能够在相对较小的空间内实现车辆转向、并且结构相比四轮转向技术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简化。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转向系统,包括:一对前轮和一对后轮以及第一左轮转向机构和第一右轮转向机构,其中所述转向系统具有八字倒车模式,在所述转向系统处于所述八字倒车模式时,所述第一左轮转向机构驱动所述左前轮且所述第一右轮转向机构驱动所述右前轮、以使得所述左前轮和所述右前轮以所述车辆的纵向中心面对称地偏转、并且所述左前轮的后侧和所述右前轮的后侧向所述车辆外侧偏转且所述左前轮的前侧和所述右前轮的前侧向所述车辆内侧偏转,且所述一对后轮的偏转角度为零,从而使得所述车辆的转向圆心处在所述一对后轮的中心连线的中点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用于车辆的转向系统。
附图说明
图1和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转向系统的转向原理图;
图3和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的转向系统的转向原理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再一些实施例的转向系统的转向原理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转向系统中的第一对车轮相对偏转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转向系统在转向过程中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些实施例的转向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参考图1-图8对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向系统进行详细描述,该转向系统可以应用于机动车辆中,特别地,该转向系统适用于民用车例如轿车、越野车、货车、客车等。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向系统可以包括第一对车轮1和第二对车轮2以及转向机构35。
结合图1-图8所示,第一对车轮1包括第一左轮11和第一右轮12,第二对车轮2包括第二左轮21和第二右轮2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4所示,第一对车轮1可以是一对前轮,第二对车轮2可以是一对后轮,从而第一左轮11构成左前轮、第一右轮12构成右前轮,且第二左轮21构成左后轮、第二右轮22构成右后轮。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在另一些未示出实施例中,第一对车轮1还可以是一对后轮,第二对车轮2可以是一对前轮,此时第二左轮21构成左前轮、第二右轮22构成右前轮,且第一左轮11构成左后轮、第一右轮12构成右后轮。需要说明一点,这里的第一对车轮1和第二对车轮2应当作广义理解,其可以包括左侧、右侧各为一个车轮的情况,当然也包括左侧、右侧的车轮分别为多个(如左侧两个并置的车轮、右侧两个并置的车轮)的情况。具体而言,在本实用新型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一对车轮1和第二对车轮2均为左侧一个车轮以及右侧一个车轮。当然,在另一些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一对车轮1或第二对车轮2中,位于左侧的也可以是多个如两个车轮,位于右侧的也可以对应为多个如两个车轮,例如左前轮为两个、右前轮为两个,则该两个左前轮以及该两个右前轮同样可以构成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对车轮(如第一对车轮)。
特别地,转向机构35能够驱动第一左轮11和第一右轮12偏转,优选方式可以是彼此相对地偏转,从而使得偏转后的第一左轮11和第一右轮12构造为:第一左轮11的距离第二左轮21较近的一侧(图1中的Z2侧)位于第一左轮11的初始中位(偏转角度为零时,如图8所示)的外侧,第一左轮11的距离第二左轮21较远的一侧(图1中的Z1侧)位于第一左轮11的初始中位的内侧。例如,第一左轮11的距离第二左轮21较近的一侧向车辆外侧偏转,第一左轮11的距离第二左轮21较远的一侧向车辆内侧偏转。
类似地,第一右轮12的距离第二右轮22较近的一侧(图1中的Z4侧)位于第一右轮12的初始中位(偏转角度为零时,如图8所示)的外侧,第一右轮12的距离第二右轮22较远一侧(图1中的Z3侧)位于第一右轮12的初始中位的内侧。例如,第一右轮12的距离第二右轮22较近的一侧向车辆外侧偏转,第一右轮12的距离第二右轮22较远的一侧向车辆内侧偏转。
如图1-图4所示,以第一左轮11为左前轮、第一右轮12为右前轮为例进行示意说明,通过转向机构35的驱动,使得左前轮11和右前轮12相对地偏转,并且左前轮11的后侧向车辆外侧偏转且前侧向车辆内侧偏转。与此同时,右前轮12的后侧向车辆外侧偏转且前侧向车辆内侧偏转。简言之,此时左前轮11与车辆处于常规右转弯工况时的偏转方向相同,右前轮12与车辆常规左转弯工况时的偏转方向相同。
进一步,车辆在第一左轮11和第一右轮12相对地偏转且车辆处于运动状态时、第二左轮21和第二右轮22的偏转角度为零,从而使得车辆可以第二左轮21和第二右轮22的中心连线W(结合图2所示)上的任一点为转向圆心O1进行转动。
例如,以第二左轮21为左后轮、第二右轮为右后轮为例进行示意说明,即此时左后轮21和右后轮22处于中立初始位置,换言之,左后轮21和右后轮22不进行偏转。
从而,在左前轮11和右前轮12相对地偏转、左后轮21和右后轮22不进行偏转时,若车辆动作,则车辆将处在一种特殊的倒车状态,这种特殊的倒车状态可以称之为八字倒车模式,此时车辆的转向圆心O1处在左后轮21和右后轮22的中心连线W上,这样车辆在倒车过程中可以有效减少倒车半径。
即,在第一左轮11和第一右轮12按照上述方式偏转,且第二左轮21和第二右轮22偏转角度为零的情况下,车辆可绕转向圆心O1转动,其中转向圆心O1位于第二左轮21和第二右轮22的中心连线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向系统,通过转向机构35驱动第一左轮11和第一右轮12进行相对地偏转,且第二左轮21和第二右轮22保持中立位置,使得车辆可以第二左轮21和第二右轮22的中心连线W上的任一点为转向圆心O1进行类似原地转向的转向动作,不仅转动半径较小,而且由于第二左轮21和第二右轮22无需偏转,因此第二左轮21和第二右轮22处可以不设置对应的转向机构35,这样大大提高了转向系统的实用性,使得转向系统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体积更小,能够实施在民用车辆中,从而提高了转向系统的通用性。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转向机构35设置成至少可用于驱动第一左轮11和第一右轮12以车辆的纵向中心面K对称地偏转。这里的纵向中心面K为通过车辆纵向中心线的竖直平面。换言之,在该实施例中,转向机构35驱动第一左轮11和第一右轮12以相同角度进行对称偏转,例如第一左轮11的偏转角度α,则第二左轮21的偏转角度也为α。这里的偏转角度α可以理解为是车轮偏转后的位置与车轮初始位置(偏转角度为零)之间的夹角。
左前轮11和右前轮12对称偏转后,转向圆心O1将处在左后轮21和右后轮22中心连线W的中点O处,由此车辆转弯半径较小,同时左后轮21和右后轮22可以相同的转速(转动方向相反)运动,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左后轮21和右后轮22转速控制的难度,简化控制策略。当然,可以理解的是,此时左后轮21和右后轮22可以相同的转速(转动方向相反)运动,也可以处于随动状态。
结合图2所示,第一左轮11和第一右轮12对称地偏转后,第一左轮11和第一右轮12中的每一个与纵向中心面K的夹角为α(即偏转角度),其中α满足关系式:arctan(2L/B)≤α<90°,其中L为车辆的轴距,B为车辆的轮距。进一步,α满足关系式:70°≤α≤85°。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左轮11和第一右轮12并非是以车辆的纵向中心面K对称偏转的,该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左轮11和第一右轮12相对偏转的角度可以不同,则偏转后的转向圆心O1将与第二左轮21和第二右轮22的中心连线W的中点O间隔开。
进一步,如图3和图4所示,转向圆心O1与中心连线W的中点O的距离为L1,中心连线W的长度为B(即轮距),其中L1和B满足关系式:0<L1≤1/2*B。
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左轮11和第一右轮12相对地偏转后)第一左轮11与车辆的纵向中心面K的夹角为α1(第一左轮11的偏转角度),α1满足关系式:arctan[L/(B/2+L1)]≤α1<90°。类似地,(第一左轮11和第一右轮12相对地偏转后)第一右轮12与车辆的纵向中心面K的夹角为α2(第一右轮12的偏转角度),α2满足关系式:arctan[L/(B/2-L1)]≤α2<90°。可以理解的是,该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α1≠α2。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转向机构可以包括第一左轮转向机构3(如图8所示)和第一右轮转向机构5,第一左轮转向机构3设置成用于驱动第一左轮11偏转,第一右轮转向机构5设置成用于驱动第一右轮12偏转。换言之,第一左轮11和第一右轮12由单独的转向机构控制进行独立转向。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优选地,第一左轮转向机构3和第一右轮转向机构5可以采用相同的构造,这样能够提高转向机构的通用性,降低研发成本。
对于第一左轮转向机构3和第一右轮转向机构5而言,其可以采用现有转向机构,如机械的、液压的、电动的,对此本实用新型并不作特殊限定。例如,如图8所示,第一左轮转向机构3和第一右轮转向机构5中的每一个均可以包括转向支架32和转向电机31,通过转向电机31驱动转向支架32实现对车轮偏转角度和偏转方向的精确控制,应当理解,采用转向支架32和转向电机31的转向机构的具体构造和工作原理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已知的,因此这里不再详细描述。当然,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向机构并不限于上述的转向支架32和转向电机31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一左轮11和第一右轮12配备有单独的动力源进行驱动。该动力源可以包括第一左轮动力源41和第一右轮动力源42,第一左轮动力源41设置成用于驱动第一左轮11且第一右轮动力源42设置成用于驱动第一右轮12、以使第一左轮11和第一右轮12能够以不同的转速差速转动或者以相同的转速同速转动。
例如,在车辆处于直行状态时,第一左轮动力源41和第一右轮动力源42可分别驱动第一左轮11和第一右轮12以相同的转速同向转动。又如,在车辆以常规方式左转弯时,第一左轮动力源41驱动第一左轮11的转速相对较慢、第一右轮动力源42驱动第一右轮12的转速相对较快,通过转速差的控制实现传统车辆中机械式差速器的功能,防止第一左轮11和第一右轮12过度磨损,保证第一左轮11和第一右轮12在转弯过程中均处于滚动状态。而在车辆以常规方式右转弯时,与上述左转弯相反,这里不再赘述。再如,在车辆处于八字倒车模式时,若第一左轮11和第一右轮12对称地偏转,则第一左轮动力源41和第一右轮动力源42可分别驱动第一左轮11和第一右轮12以相同的转速转动,若第一左轮11和第一右轮12非对称偏转,则第一左轮动力源41和第一右轮动力源42可分别驱动第一左轮11和第一右轮12以不同的转速差速转动,该转速差与转向圆心O1的具体位置关联,但可以理解的是,在转向圆心O1的位置确定后,该转速差也可以确定。
类似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左轮21和第二右轮22也可配备有单独的动力源进行驱动。该动力源可以包括第二左轮动力源43和第二右轮动力源44,第二左轮动力源43设置成用于驱动第二左轮21且第二右轮动力源44设置成用于驱动第二右轮22、以使第二左轮21和第二右轮22能够以不同的转速差速转动或者以相同的转速同速转动。
例如,在车辆处于直行状态时,第二左轮动力源43和第二右轮动力源44可分别驱动第二左轮21和第二右轮22以相同的转速同向转动。又如,在车辆以常规方式左转弯时,第二左轮动力源43驱动第二左轮21的转速相对较慢、第二右轮动力源44驱动第二右轮22的转速相对较快,通过转速差的控制实现传统车辆中机械式差速器的功能,防止第二左轮21和第二右轮22过渡磨损,保证第二左轮21和第二右轮22在转弯过程中均处于滚动状态。而在车辆以常规方式右转弯时,与上述左转弯相反,这里不再赘述。再如,在车辆处于八字倒车模式时,若第一左轮11和第一右轮12对称地偏转,则第二左轮动力源43和第二右轮动力源44可分别驱动第二左轮21和第二右轮22以相同的转速反向转动,若第一左轮11和第一右轮12非对称地偏转,则第二左轮动力源43和第二右轮动力源44可分别驱动第二左轮21和第二右轮22以不同的转速反向转动,该转速差与转向圆心O1的具体位置关联,但可以理解的是,在转向圆心O1的位置确定后,该转速差也可以确定。
这样,每个车轮配备独立的动力源,通过该动力源可以控制对应车轮的转速以及转动方向,从而更好地满足车辆前进、转弯、倒车等多种工况的要求。
优选地,第一左轮动力源41和第一右轮动力源42以及第二左轮动力源43和第二右轮动力源44均为驱动电机,该驱动电机可以是轮边电机,这样使得转向系统的结构更加紧凑、传动链更短、传动效率更高,同时便于整车布置。
当然,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动力源还可以是其它能够提供动力的结构,例如发动机,如发动机可以通过两套独立的传动机构分别驱动两侧的车轮,在传动机构的传动作用下,能够实现发动机动力的合力分配,使得两侧车轮在需要时能够进行差速转动、同速转动、同向/反向转动等。
下面对图1-图4示出的转向系统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且结合图6、图7所示,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左轮转向机构3用于驱动左前轮11偏转,第一右轮转向机构用于驱动右前轮12偏转,在车辆处于八字倒车模式时,第一左轮转向机构3驱动左前轮11且第一右轮转向机构驱动右前轮12、以使得左前轮11和右前轮12以车辆的纵向中心面K对称地偏转、并且左前轮11的后侧和右前轮12的后侧向车辆外侧偏转且左前轮11的前侧和右前轮12的前侧向车辆内侧偏转,此时左后轮21和右后轮22的偏转角度为零。从而,车辆将以左后轮21和右后轮22的中心连线W的中点O为转向圆心O1进行转向。
参照图1和图2所示,此时左前轮11和右前轮12的偏转角度相同,左前轮11和右前轮12的运动轨迹为C1。结合图6所示,图示中的虚线h1表示左前轮11的初始中位,虚线h2表示左前轮11向右偏转了一定角度,实线h3表示左前轮11偏转后的最终位置(示意说明)。同样的道理,图示中的虚线H1表示右前轮12的初始中位,虚线H2表示右前轮12向左偏转了一定角度,实线H3表示右前轮12偏转后的最终位置(示意说明)。结合图7所示,图示中的虚线y1表示车辆初始位置,虚线y2表示车辆处在八字转向状态,实线y3表示车辆完成八字转向后的位置(前轮未归位,示意说明)。当然,图7中的转向过程示意图仅是示意性的,不能理解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限制,图7示出的示例是车辆转过90度,当然,可以理解的是,车辆仍可绕着转向圆心O1继续旋转,如再旋转90°、180°等(但不限于这些角度),当然也可以旋转至初始位置。
另外,在图7的示例中,车辆是沿顺时针方向(当然也可沿逆时针方向)进行八字转向的,此时左前轮11和右前轮12的车轮旋向可以是相反的,类似地,左后轮21和右后轮22的车轮旋向也可以是相反的。并且,左前轮11和左后轮21的车轮旋向可以是相同的,类似地,右前轮12和右后轮22的车轮旋向可以是相同的。侧方位停车是在城市中越来越多见的情况,将原有的街道两旁划成停车位,成为“侧向停车位”。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向系统,可以使得包括上述转向系统的车辆便于侧方位停车,从而降低驾驶者尤其是新手的停车难度。图7的示例中的虚线y1到实线y3即可体现侧方位停车的过程。
实施例二:
如图3和图4所示,与上述图1和图2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该实施例中,左前轮11和右前轮12非对称偏转,车辆的转向圆心O1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偏离左后轮21和右后轮22的中心连线W的中点,偏离的距离为L1,左前轮11的运动轨迹可为C2,右前轮12的运动轨迹可为C3,对于其余部分,则可与图1和图2的实施例基本一致,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实施例三:
如图5所示,与上述图1和图2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该实施例中,在车辆处于八字倒车模式时,左前轮11和右前轮12并不偏转,而左后轮21和右后轮22以车辆的纵向中心面K对称地偏转,并且左后轮21的后侧和右后轮22的后侧向车辆内侧偏转且左后轮21的前侧和右后轮22的前侧向车辆外侧偏转,此时左前轮11和右前轮12的偏转角度为零。从而,车辆将以左前轮11和右前轮12的中心连线W的中点O为转向圆心O1进行转向。
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一步提供了包括如上所述的转向系统的车辆。应当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其它构成例如行驶系统、制动系统等均已为现有技术且为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熟知,因此对习知结构的详细说明此处进行省略。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5)

1.一种用于车辆的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对车轮和第二对车轮,所述第一对车轮包括第一左轮和第一右轮,所述第二对车轮包括第二左轮和第二右轮,所述第一对车轮为所述车辆的一对前轮和一对后轮中的其中一对,所述第二对车轮为所述一对前轮和所述一对后轮中的另外一对;
转向机构,所述转向机构设置成至少可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左轮和所述第一右轮偏转,从而使得偏转后的所述第一左轮和所述第一右轮构造为:所述第一左轮距离所述第二左轮较近的一侧位于所述第一左轮的初始中位的外侧,且所述第一左轮距离所述第二左轮较远的一侧位于所述第一左轮的初始中位的内侧;所述第一右轮距离所述第二右轮较近的一侧位于所述第一右轮的初始中位的外侧,且所述第一右轮距离所述第二右轮较远的一侧位于所述第一右轮的初始中位的内侧,
其中,在所述第一左轮和所述第一右轮按照上述方式偏转,且所述第二左轮和所述第二右轮的偏转角度为零的情况下,所述车辆可绕转向圆心转动,其中所述转向圆心位于所述第二左轮和所述第二右轮的中心连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机构设置成至少可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左轮和所述第一右轮以所述车辆的纵向中心面对称地偏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左轮和所述第一右轮对称地偏转后,所述第一左轮和所述第一右轮中的每一个与所述纵向中心面的夹角为α,α满足关系式:arctan(2L/B)≤α<90°,其中L为所述车辆的轴距,B为所述车辆的轮距。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左轮和所述第一右轮相对地偏转后的转向圆心与所述中心连线的中点的距离为L1,所述中心连线的长度为B,其中L1和B满足关系式:0<L1≤1/2*B。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左轮和所述第一右轮相对地偏转后,所述第一左轮与所述车辆的纵向中心面的夹角为α1,α1满足关系式:arctan[L/(B/2+L1)]≤α1<90°,其中L为所述车辆的轴距。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左轮和所述第一右轮相对地偏转后,所述第一右轮与所述车辆的纵向中心面的夹角为α2,α2满足关系式:arctan[L/(B/2-L1)]≤α2<90°,其中L为所述车辆的轴距。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机构包括:
第一左轮转向机构和第一右轮转向机构,所述第一左轮转向机构设置成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左轮偏转,所述第一右轮转向机构设置成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右轮偏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左轮转向机构和所述第一右轮转向机构中的每一个均包括:转向支架和转向电机。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左轮动力源和第一右轮动力源,所述第一左轮动力源设置成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左轮且所述第一右轮动力源设置成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右轮,以使所述第一左轮和所述第一右轮能够以不同的转速差速转动或者以相同的转速同速转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左轮动力源和所述第一右轮动力源均为驱动电机。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左轮动力源和第二右轮动力源,所述第二左轮动力源设置成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左轮且所述第二右轮动力源设置成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右轮,以使所述第二左轮和所述第二右轮能够以不同的转速差速转动或者以相同的转速同速转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左轮动力源和所述第二右轮动力源均为驱动电机。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左轮为左前轮,所述第一右轮为右前轮。
14.一种用于车辆的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对前轮和一对后轮以及第一左轮转向机构和第一右轮转向机构,其中所述转向系统具有八字倒车模式,在所述转向系统处于所述八字倒车模式时,
所述第一左轮转向机构驱动左前轮且所述第一右轮转向机构驱动右前轮以所述车辆的纵向中心面对称地偏转,以使所述左前轮的后侧和所述右前轮的后侧向所述车辆外侧偏转且所述左前轮的前侧和所述右前轮的前侧向所述车辆内侧偏转,且所述一对后轮的偏转角度为零,从而使得所述车辆的转向圆心处在所述一对后轮的中心连线的中点处。
15.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转向系统。
CN201520112449.7U 2015-02-16 2015-02-16 用于车辆的转向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Active CN2048711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112449.7U CN204871173U (zh) 2015-02-16 2015-02-16 用于车辆的转向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112449.7U CN204871173U (zh) 2015-02-16 2015-02-16 用于车辆的转向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871173U true CN204871173U (zh) 2015-12-16

Family

ID=548155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112449.7U Active CN204871173U (zh) 2015-02-16 2015-02-16 用于车辆的转向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87117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84494A (zh) * 2015-02-16 2016-10-0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的转向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84494A (zh) * 2015-02-16 2016-10-0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的转向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80194B (zh) 适时四轮驱动电动轮汽车自适应转向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3978972A (zh) 四轮转向车辆及用于它的扭矩分配控制方法
CN107600171B (zh) 轮边/轮毂驱动多轴车辆的转向方法
CN101293533A (zh) 多轴转向车辆的转向控制系统和控制方法
JPS6230955B2 (zh)
CN107878170B (zh) 机械与电控转向、集中与独立电驱动组合型车辆底盘结构
CN103569197B (zh) 四轮转向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WO2022057146A1 (zh) 一种车辆低速行驶时后轮转向的控制方法
CN203581098U (zh) 四轮全驱汽车原地转向系统
CN102514615A (zh) 一种多轴汽车多相位转向控制策略
CN202175087U (zh) 一种转向传动机构
CN101817362A (zh) 机动车辆的转向系统
CN105984494A (zh) 用于车辆的转向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01817366A (zh) 四轮机动车辆的转向方法
CN104843059A (zh) 多轴车辆的转向系统以及多轴车辆
CN204871173U (zh) 用于车辆的转向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1824260B (zh) 一种后轮具有倒车动力的半挂车辆及倒车方法
CN102632924A (zh) 四轮轮毂电机驱动车辆滑动转向控制策略
CN101973312B (zh) 带有可变传动比电机系统vtms的随速变传动比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CN114056420B (zh) 车辆转向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1898583A (zh) 转向系变传动比的主动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CN103043091A (zh) 一种角传动器及转向操纵机构
CN206552100U (zh) 8×8越野车转向系统
CN102320328B (zh) 一种转向传动机构
CN214689717U (zh) 一种通过角转向器连接的双向驾驶转向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