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857248U - 防破坏屏蔽电缆 - Google Patents

防破坏屏蔽电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857248U
CN204857248U CN201520654950.6U CN201520654950U CN204857248U CN 204857248 U CN204857248 U CN 204857248U CN 201520654950 U CN201520654950 U CN 201520654950U CN 204857248 U CN204857248 U CN 2048572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rt yearn
sub
coating
layer
copp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65495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贤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Yanpai Wires And Cabl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Yanpai Wires And Cabl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Yanpai Wires And Cabl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Yanpai Wires And Cabl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65495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8572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8572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8572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破坏屏蔽电缆,包括本体,本体具有:芯线,其由呈品字型布置的第一、第二及第三子芯线构成,每根子芯线由铜导体以及设置在铜导体外的绝缘屏蔽层构成,铜导体由若干根铜丝绞合而成;包覆层,其设置在芯线外,包覆层由内向外具有内护套层、铠装钢带层、中间护套层、铜网层以及外护套层;填充体,其分别设置在第一子芯线、第二子芯线与包覆层之间,第一子芯线、第三子芯线与包覆层之间以及第二子芯线、第三子芯线与包覆层之间,分别为第一、第二及第三填充体。本实用新型屏蔽效果较好,当外部力量破坏至铜网层时,还能起到保护的作用,提高了电缆的安全性以及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防破坏屏蔽电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破坏屏蔽电缆。
背景技术
电力电缆是用于传输和分配电能的电缆,电力电缆常用于城市地下电网、发电站引出线路、工矿企业内部供电及过江海水下输电线。在电力线路中,电缆所占比重正逐渐增加。电力电缆是在电力系统的主干线路中用以传输和分配大功率电能的电缆产品,包括1~500KV以及以上各种电压等级,各种绝缘的电力电缆。目前市面上的电力电缆虽然技术已然相当成熟,但是在电缆屏蔽性以及安全性上,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例如应对外力损坏或者盗割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屏蔽性好,安全性较高的防破坏屏蔽电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破坏屏蔽电缆,包括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具有:
芯线,其由呈品字型布置的第一、第二及第三子芯线构成,每根子芯线由铜导体以及设置在铜导体外的绝缘屏蔽层构成,所述铜导体由若干根铜丝绞合而成;
包覆层,其设置在所述芯线外,所述包覆层由内向外具有内护套层、铠装钢带层、中间护套层、铜网层以及外护套层;
填充体,其分别设置在第一子芯线、第二子芯线与包覆层之间,第一子芯线、第三子芯线与包覆层之间以及第二子芯线、第三子芯线与包覆层之间,分别为第一、第二及第三填充体;
所述包覆层外表面沿着电缆轴向设置反光涂层带。
优选的是:第一子芯线与第二子芯线导体的截面积相等,第一子芯线导体的截面积大于第三子芯线导体的截面积,第一子芯线的绝缘屏蔽层与第二子芯线的绝缘屏蔽层截面积相同,第一子芯线的绝缘屏蔽层的截面积大于第三子芯线绝缘屏蔽层的截面积。
优选的是:所述铜网层上编织碳纤维丝,所述碳纤维丝沿着电缆轴向方向布置。
优选的是:所述内护套层截面呈圆环状,所述中间护层层截面呈圆环状,所述外护套层截面呈圆环状,所述内护套层的厚度小于外护套层的厚度,所述中间护套层的厚度小于所述内护套层的厚度。
优选的是:所述铜丝为镀锌铜丝。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屏蔽效果较好,当外部力量破坏至铜网层时,还能起到保护的作用,提高了电缆的安全性以及使用寿命。与相关设备配合,当电缆被破坏至铜网层后,可通过设备报警并定位,然后进行修复。
2、设置反光涂层带后在光线昏暗的场所布线时,方便对电缆进行观察识别,同时可帮助布线人员及时发现电缆是否存在扭曲现象。
3、铜网层上编织碳纤维丝,提高电缆轴向抗拉能力,同时提高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中防破坏屏蔽电缆剖视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中防破坏屏蔽电缆反光涂层带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和图2,一种防破坏屏蔽电缆,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具有芯线、包覆层及填充体。
芯线由呈品字型布置的第一、第二及第三子芯线11、12、13构成,每根子芯线由铜导体以及设置在铜导体外的绝缘屏蔽层构成,所述铜导体由若干根铜丝(铜丝为镀锌铜丝)绞合而成;包覆层设置在所述芯线外,所述包覆层由内向外具有内护套层21、铠装钢带层22、中间护套层23、铜网层24以及外护套层25;填充体分别设置在第一子芯线11、第二子芯线12与包覆层之间(即第一子芯线11、第二子芯线12与包覆层之间围护成的、不包括电缆中部区域的空间,下同),第一子芯线11、第三子芯线13与包覆层之间以及第二子芯线12、第三子芯线13与包覆层之间,分别为第一、第二及第三填充体31、32、33。
所述包覆层外表面沿着电缆轴向设置反光涂层带4。在光线昏暗的场所布线时,方便对电缆进行观察识别,同时可帮助布线人员及时发现电缆是否存在扭曲现象。
第一子芯线11与第二子芯线12导体的截面积相等,第一子芯线11导体的截面积大于第三子芯线13导体的截面积,第一子芯线11的绝缘屏蔽层与第二子芯线12的绝缘屏蔽层截面积相同,第一子芯线11的绝缘屏蔽层的截面积大于第三子芯线13绝缘屏蔽层的截面积。
所述铜网层24上编织碳纤维丝,所述碳纤维丝沿着电缆轴向方向布置。提高电缆轴向抗拉能力,同时提高安全性。
所述内护套层21截面呈圆环状,所述中间护层层23截面呈圆环状,所述外护套层25截面呈圆环状,所述内护套层21的厚度小于外护套层25的厚度,所述中间护套层23的厚度小于所述内护套层21的厚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凡是属于本实用新型原理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进行的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5)

1.一种防破坏屏蔽电缆,包括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具有:
芯线,其由呈品字型布置的第一、第二及第三子芯线(11、12、13)构成,每根子芯线由铜导体以及设置在铜导体外的绝缘屏蔽层构成,所述铜导体由若干根铜丝绞合而成;
包覆层,其设置在所述芯线外,所述包覆层由内向外具有内护套层(21)、铠装钢带层(22)、中间护套层(23)、铜网层(24)以及外护套层(25);
填充体,其分别设置在第一子芯线(11)、第二子芯线(12)与包覆层之间,第一子芯线(11)、第三子芯线(13)与包覆层之间以及第二子芯线(12)、第三子芯线(13)与包覆层之间,分别为第一、第二及第三填充体(31、32、33);
所述包覆层外表面沿着电缆轴向设置反光涂层带(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破坏屏蔽电缆,其特征在于:第一子芯线(11)与第二子芯线(12)导体的截面积相等,第一子芯线(11)导体的截面积大于第三子芯线(13)导体的截面积,第一子芯线(11)的绝缘屏蔽层与第二子芯线(12)的绝缘屏蔽层截面积相同,第一子芯线(11)的绝缘屏蔽层的截面积大于第三子芯线(13)绝缘屏蔽层的截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破坏屏蔽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铜网层(24)上编织碳纤维丝,所述碳纤维丝沿着电缆轴向方向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破坏屏蔽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护套层(21)截面呈圆环状,所述中间护层层(23)截面呈圆环状,所述外护套层(25)截面呈圆环状,所述内护套层(21)的厚度小于外护套层(25)的厚度,所述中间护套层(23)的厚度小于所述内护套层(21)的厚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破坏屏蔽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铜丝为镀锌铜丝。
CN201520654950.6U 2015-08-27 2015-08-27 防破坏屏蔽电缆 Active CN2048572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654950.6U CN204857248U (zh) 2015-08-27 2015-08-27 防破坏屏蔽电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654950.6U CN204857248U (zh) 2015-08-27 2015-08-27 防破坏屏蔽电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857248U true CN204857248U (zh) 2015-12-09

Family

ID=547477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654950.6U Active CN204857248U (zh) 2015-08-27 2015-08-27 防破坏屏蔽电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85724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87777B (zh) 有加强层的防雷电力电缆
CN203444819U (zh) 一种抗干扰的环保型计算机电缆
CN202615827U (zh) 一种丁腈绝缘金属屏蔽控制软电缆
CN204117678U (zh) 一种带屏蔽层的互联同轴接地电缆
CN104240806A (zh) 核电站用无卤低烟阻燃仪表电缆
CN204857248U (zh) 防破坏屏蔽电缆
CN204066809U (zh) 石墨烯复合屏蔽电缆
CN201402668Y (zh) 防雷电力电缆
CN205282175U (zh) 一种中压屏蔽电缆
CN203746525U (zh) 一种防水抗紫外线特种电缆
CN203787151U (zh) 一种抗干扰屏蔽型电缆
CN203787198U (zh) 一种高强度防挤压铜电缆
CN203465975U (zh) 新型防鼠防白蚁防水计算机电缆
CN202404984U (zh) 一种通讯信号用无卤低烟电缆
CN201498240U (zh) 同心式导体屏蔽电缆
CN204066775U (zh) 一种屏蔽型铜芯内导体聚氯乙烯绝缘护套复合电缆
CN104821194A (zh) 一种采煤机用铠装屏蔽软电缆
CN204720216U (zh) 低放气率真空屏蔽电缆
CN203085271U (zh) 聚氯乙烯绝缘电力电缆
CN204332446U (zh) 一种防鼠咬及耐火扁形组合电缆
CN202940060U (zh) 一种通信用电缆
CN202662342U (zh) 塑料绝缘控制电缆
CN202563972U (zh) 耐低温移动式通信软电缆
CN207397776U (zh) 一种中压电缆
CN207009129U (zh) 一种具有较高机械强度的抗拉电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