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781984U - 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装置 - Google Patents

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781984U
CN204781984U CN201520344324.7U CN201520344324U CN204781984U CN 204781984 U CN204781984 U CN 204781984U CN 201520344324 U CN201520344324 U CN 201520344324U CN 204781984 U CN204781984 U CN 2047819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mping installations
concrete
precipice
buffer
pum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34432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桂玲
葛乃剑
李小飞
杨媛鹏
王勃龙
李峁清
钱海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Construction Eighth Engineering Divis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Construction Eighth Engineering Divis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Construction Eighth Engineering Divis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Construction Eighth Engineering Divis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34432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7819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7819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7819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ciprocating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装置,用于将混凝土由深坑的崖壁的顶部泵送至崖壁的底部,所述装置包括:第一泵送装置,设置于崖壁的顶部;设置于崖壁的中部并相互连接的第二泵送装置和缓冲装置,缓冲装置与第一泵送装置通过第一泵管相连接,第二泵送装置与位于崖壁的底部的施工区域通过第二泵管相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崖壁中部设置第二泵送装置,对混凝土进行分阶段的泵送,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一次泵送深度不够无法满足超深泵送施工要求的问题。由于泵送高度太大,混凝土泵送时造成的压力也会相对较高,通过在崖壁中部设置的缓冲装置,可以对混凝土进行缓冲,避免混凝土由于压力太大而对第二泵送装置造成损坏。

Description

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混凝土向上泵送方法已较为成熟,但是在一些超高异型建筑上进行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时,由于异型建筑的断面不规则,并且泵送深度较大,泵送时混凝土产生的压力也相应较大,采用常规的混凝土向下泵送方法不能满足施工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装置,用于将混凝土由深坑的崖壁的顶部泵送至崖壁的底部,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泵送装置,设置于所述崖壁的顶部;
设置于所述崖壁的中部并相互连接的第二泵送装置和缓冲装置,所述缓冲装置与所述第一泵送装置通过第一泵管相连接,所述第二泵送装置与位于所述崖壁的底部的施工区域通过第二泵管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装置,通过在崖壁中部设置第二泵送装置,对混凝土进行分阶段的泵送,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一次泵送深度不够无法满足超深泵送施工要求的问题。由于泵送高度太大,混凝土泵送时造成的压力也会相对较高,通过在崖壁中部设置的缓冲装置,可以对混凝土进行缓冲,避免混凝土由于压力太大而对第二泵送装置造成损坏。
本实用新型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缓冲装置包括:
料斗,所述料斗顶部与所述第一泵管相连接;
溜管,所述溜管顶部与所述料斗相连接,所述溜管底部与所述第二泵送装置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料斗包括料斗本体和支撑于所述料斗本体下方的橡胶垫板;
所述料斗本体的内侧斗壁表面铺设有橡胶挡板;
所述料斗本体的外侧斗壁固设有支撑型钢架,所述支撑型钢架底部通过第一缓冲弹簧支撑于所述橡胶垫板。
本实用新型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料斗本体为四棱锥型结构,所述支撑型钢架和所述第一缓冲弹簧的数量均为四个,四个所述支撑型钢架分别支撑于所述料斗本体的四面外侧斗壁上。
本实用新型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支撑型钢架为由三根型钢围合而成的三角型架体结构,其中一根型钢固接于所述料斗本体的外侧斗壁,其余两根型钢固接于所述第一缓冲弹簧上。
本实用新型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料斗还包括辅助垫板,所述辅助垫板固接于所述第一缓冲弹簧顶部。
本实用新型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溜管内部设有螺旋杆。
本实用新型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溜管侧部开设有阀孔,所述阀孔内设有截止阀。
本实用新型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二泵管通过固定装置固接于所述崖壁,所述固定装置包括:
支撑板,锚接于所述崖壁,所述支撑板中部开设有第一通孔;
第二缓冲弹簧,所述第二缓冲弹簧底部固接于所述支撑板;
缓冲板,固接于所述第二缓冲弹簧顶部,所述缓冲板中部开设有与所述第一通孔相对应的第二通孔;
抱箍,对应于所述第一通孔以及所述第二通孔的位置而固接于所述缓冲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二泵管穿设于所述抱箍内。
本实用新型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支撑板的底部进一步设置有斜撑。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装置的缓冲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装置的缓冲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装置的料斗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装置的溜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装置的固定装置的俯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装置的固定装置的侧视图。
图8是采用本实用新型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装置进行混凝土泵送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阅图1所示,图1是本实用新型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装置包括:
第一泵送装置10,设置于崖壁90的顶部,第一泵送装置10优选地为汽车泵;
设置于崖壁90的中部并相互连接的第二泵送装置20和缓冲装置30,缓冲装置30与第一泵送装置10通过第一泵管40相连接,第二泵送装置20与位于崖壁90的底部的施工区域80通过第二泵管50相连接,第二泵送装置20优选地为固定泵。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图2是本实用新型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装置的缓冲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正视图。如图2所示,缓冲装置30包括:
料斗310,料斗310的顶部进料口与第一泵管40相连接;
溜管320,溜管320的顶部与料斗310的底部的出料口相连接,溜管320的底部与第二泵送装置20相连接。
在图2所示的缓冲装置30的第一实施例中,料斗310为倾斜式的,优选地将溜管320的倾斜角度设置为60°。
在图3所示的缓冲装置30的第二实施例中,料斗310为垂直式的。
本实用新型使用的是图2所示的缓冲装置30,即倾斜式的,缓冲装置30通过脚手架60进行固定,溜管320的倾斜角度约为60°。
参阅图4所示,图4是本实用新型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装置的料斗的俯视图。如图4所示,料斗310包括料斗本体311和支撑于料斗本体311下方的橡胶垫板312;
料斗本体311为四棱锥型结构,料斗本体311顶部具有进料口3111,料斗本体311底部具有出料口3112,料斗本体311的内侧斗壁表面铺设有橡胶挡板3113,橡胶挡板3113的厚度约为20mm,可以防止泵送的混凝土料下降的冲击力破坏料斗本体311的斗壁,同时也起到一定的缓冲降速作用;
料斗本体311的外侧斗壁固设有支撑型钢架313,支撑型钢架313的底部通过第一缓冲弹簧314支撑于橡胶垫板312,第一缓冲弹簧314起到缓冲与支撑稳固的作用。优选地,支撑型钢架313和第一缓冲弹簧314的数量均为四个,四个支撑型钢架313分别支撑于料斗本体311四面的外侧斗壁,增加结构的稳定性。优选地,支撑型钢架313为由三根型钢围合而成的三角型架体结构,其中一根型钢固接于料斗本体311的外侧斗壁,其余两根型钢固接于第一缓冲弹簧314上。优选地,料斗310还包括辅助垫板315,辅助垫板315固接于第一缓冲弹簧314的顶部,可以达到更好的稳固效果。
参阅图5所示,图5是本实用新型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装置的溜管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溜管320的内部设有用于下料的螺旋杆321,溜管320的侧部开设有阀孔322,阀孔322内设有截止阀323,截止阀323可以随时对混凝土进行停止下料,将截止阀323的阀门3231关闭即可。其中,螺旋杆321为曲率逐渐减小的变曲率螺旋杆,可以起到混凝土下料时有降速缓冲和混凝土再搅拌的作用。优选地,截止阀323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于螺旋杆321的两端。
参阅图6与图7,图6是本实用新型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装置的固定装置的俯视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装置的固定装置的侧视图。如图6与图7所示,第二泵管50通过固定装置70固接于崖壁90,固定装置70包括:
支撑板710,支撑板710通过直径φ25的锚杆711锚接于崖壁90,支撑板710的中部开设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优选地开设于支撑板710的中部,支撑板710的底部优选地还进一步设置有斜撑712;
第二缓冲弹簧720,第二缓冲弹簧720的底部通过橡胶楔子固接于支撑板710,第二缓冲弹簧720的数量优选地为四个,四个第二缓冲弹簧720沿支撑板710的第一通孔的圆周均匀布设于支撑板710上;
缓冲板730,固接于四个第二缓冲弹簧720的顶部,缓冲板730的中部开设有与支撑板710的第一通孔相对应的第二通孔,缓冲板730可以减缓第二泵送装置20对固定装置70的冲击,延长固定装置70的使用寿命;
抱箍740,对应于支撑板710的第一通孔以及缓冲板730的第二通孔的位置而固接于缓冲板730的上表面,第二泵管50穿设于抱箍740内,可以通过调节抱箍740将第二泵管50进行卡紧,进而将第二泵管50固接于崖壁90上。
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装置,通过在崖壁中部设置第二泵送装置,对混凝土进行分阶段的泵送,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一次泵送深度不够无法满足超深泵送施工要求的问题。由于泵送高度太大,混凝土泵送时造成的压力也会相对较高,通过在崖壁中部设置的缓冲装置,可以对混凝土进行缓冲,避免混凝土由于压力太大而对第二泵送装置造成损坏。
以下列举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装置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要解决深坑酒店项目混凝土向下超深80米输送的问题。
配合参看图8所示,图8是采用本实用新型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装置进行混凝土泵送的流程图。如图8所示,采用本实用新型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装置进行混凝土泵送,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在所述崖壁的顶部设置第一泵送装置。
步骤S2:在所述崖壁的中部设置相互连接的第二泵送装置和缓冲装置,将所述缓冲装置与所述第一泵送装置相连接,将所述第二泵送装置与位于所述崖壁的底部的施工区域相连接。优选地,将混凝土经过所述缓冲装置输送至所述第二泵送装置时的输送角度设置为60°。
步骤S3:在所述崖壁的顶部通过所述第一泵送装置向下进行混凝土泵送,将混凝土经过所述缓冲装置输送至所述第二泵送装置;
步骤S4:在所述崖壁的中部通过所述第二泵送装置向下进行混凝土泵送,将混凝土输送至所述施工区域。
进一步地,在步骤S2中,在所述崖壁的中部设置所述缓冲装置,还包括:在所述缓冲装置与所述第一泵送装置之间设置第一泵管。
在步骤S2中,在所述崖壁的中部设置第二泵送装置,还包括:在所述第二泵送装置与所述施工区域之间设置第二泵管。
具体地,首先安装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装置,在崖壁的顶部设置汽车泵作为第一泵送装置,在崖壁的中部设置固定泵作为第二泵送装置,并通过脚手架安装固定缓冲装置,在缓冲装置的料斗与汽车泵之间连接第一泵管,将缓冲装置的溜管与固定泵相连接,在固定泵与施工区域之间连接第二泵管,将第二泵管通过固定装置固接于崖壁上。
然后通过汽车泵向下输送混凝土约37.5m,将混凝土通过第一泵管输送至缓冲装置的料斗中,再通过溜管将混凝土输送至固定泵中,此阶段的输送高度约15.5m,输送角度约为60°。最后,固定泵通过用固定装置固定在崖壁上的第二泵管将混凝土输送至崖壁底部的施工区域,此阶段向下输送深度约为29m,崖壁底部可用水平泵管延伸至施工区域的结构范围区域。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较佳实施例中,将所述崖壁的顶部至所述崖壁的底部划分为多个泵送区域,在每一个所述泵送区域内设置所述第二泵送装置和所述缓冲装置;将任一个泵送区域的第二泵送装置与位于该泵送区域下方且与之相邻的泵送区域的缓冲装置相连接;将位于所述崖壁最上方的泵送区域的缓冲装置与所述第一泵管相连接;将位于所述崖壁最下方的泵送区域的第二泵送装置与所述第二泵管相连接。这样将泵送分为多个阶段,可以实现深度更深的基坑的混凝土泵送。
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装置,通过在崖壁中部设置第二泵送装置,对混凝土进行分阶段的泵送,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一次泵送深度不够无法满足超深泵送施工要求的问题。由于泵送高度太大,混凝土泵送时造成的压力也会相对较高,通过在崖壁中部设置的缓冲装置,可以对混凝土进行缓冲,避免混凝土由于压力太大而对第二泵送装置造成损坏。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装置,用于将混凝土由深坑的崖壁的顶部泵送至崖壁的底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泵送装置,设置于所述崖壁的顶部;
设置于所述崖壁的中部并相互连接的第二泵送装置和缓冲装置,所述缓冲装置与所述第一泵送装置通过第一泵管相连接,所述第二泵送装置与位于所述崖壁的底部的施工区域通过第二泵管相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装置包括:
料斗,所述料斗顶部与所述第一泵管相连接;
溜管,所述溜管顶部与所述料斗相连接,所述溜管底部与所述第二泵送装置相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料斗包括料斗本体和支撑于所述料斗本体下方的橡胶垫板;
所述料斗本体的内侧斗壁表面铺设有橡胶挡板;
所述料斗本体的外侧斗壁固设有支撑型钢架,所述支撑型钢架底部通过第一缓冲弹簧支撑于所述橡胶垫板。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料斗本体为四棱锥型结构,所述支撑型钢架和所述第一缓冲弹簧的数量均为四个,四个所述支撑型钢架分别支撑于所述料斗本体的四面外侧斗壁上。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型钢架为由三根型钢围合而成的三角型架体结构,其中一根型钢固接于所述料斗本体的外侧斗壁,其余两根型钢固接于所述第一缓冲弹簧上。
6.如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料斗还包括辅助垫板,所述辅助垫板固接于所述第一缓冲弹簧顶部。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溜管内部设有螺旋杆。
8.如权利要求2或7所述的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溜管侧部开设有阀孔,所述阀孔内设有截止阀。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泵管通过固定装置固接于所述崖壁,所述固定装置包括:
支撑板,锚接于所述崖壁,所述支撑板中部开设有第一通孔;
第二缓冲弹簧,所述第二缓冲弹簧底部固接于所述支撑板;
缓冲板,固接于所述第二缓冲弹簧顶部,所述缓冲板中部开设有与所述第一通孔相对应的第二通孔;
抱箍,对应于所述第一通孔以及所述第二通孔的位置而固接于所述缓冲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二泵管穿设于所述抱箍内。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的底部进一步设置有斜撑。
CN201520344324.7U 2015-05-26 2015-05-26 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装置 Active CN2047819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344324.7U CN204781984U (zh) 2015-05-26 2015-05-26 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344324.7U CN204781984U (zh) 2015-05-26 2015-05-26 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781984U true CN204781984U (zh) 2015-11-18

Family

ID=545220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344324.7U Active CN204781984U (zh) 2015-05-26 2015-05-26 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78198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95331A (zh) * 2015-05-26 2015-09-09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方法及装置
CN111841090A (zh) * 2020-06-13 2020-10-30 苏州一统混凝土有限公司 一种混凝土砂石回收分离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95331A (zh) * 2015-05-26 2015-09-09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方法及装置
CN111841090A (zh) * 2020-06-13 2020-10-30 苏州一统混凝土有限公司 一种混凝土砂石回收分离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95331A (zh) 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方法及装置
CN204781975U (zh) 混凝土缓冲接料斗
CN204781984U (zh) 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装置
CN202830990U (zh) 橡胶止水带固定装置
JP2017503943A (ja) 弾性ベアリング
CN204826663U (zh) 混凝土缓冲溜管
CN204781974U (zh) 可将泵管固定于崖壁的固定装置
GB2578691A (en) A reinforcement unit and methods for creating a footing for supporting a structure
CN205036384U (zh) 偏压溶腔环境下的隧道支护结构
CN103255763B (zh) 一种h型支护桩的生产方法
JP2014051848A (ja) ソーラーパネル設置用の基礎
CN203359725U (zh) 一种可调节的电梯缓冲墩
CN205421736U (zh) 一种压型板的锁边结构
CN108775099A (zh) 一种玻璃幕墙安装结构
CN205024685U (zh) 一种适用于堆石混凝土浇筑的布料机
CN101135180A (zh) 一种房屋隔震装置
CN205221557U (zh) 玻璃架
CN106869309A (zh) 一种自动复位的防风抗震建筑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06120538A (zh) 一种桥梁剪力键及安装方法
CN206860218U (zh) 一种盾构机整体始发空间的临时车站支撑框架
CN207258400U (zh) 一种适用于樱桃园樱桃采摘的箱托
CN204525923U (zh) 一种新型卧式冷柜发泡夹具
CN204872583U (zh) 一种可升降送料盘
CN205855032U (zh) 振动出料装置
CN207406992U (zh) 一种用于地板砖生产机械的加工设备用减震底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