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741067U - 双天线波束成形的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双天线波束成形的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741067U
CN204741067U CN201520401187.6U CN201520401187U CN204741067U CN 204741067 U CN204741067 U CN 204741067U CN 201520401187 U CN201520401187 U CN 201520401187U CN 204741067 U CN204741067 U CN 2047410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
mobile terminal
long limit
short end
util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40118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劫尘
冯大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way Caik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nway Caik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way Caik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nway Caik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40118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7410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7410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7410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天线波束成形的移动终端,包括:终端主体以及围绕终端主体的第一短边端、第二短边端、第一长边端及第二长边端,还包括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分别位于终端主体的第一短边端和/或第二短边端上,并与终端主体电性连接。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可保证通信的稳定及高速率,加强信号传输。

Description

双天线波束成形的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信号传输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双天线波束成形的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对目前的移动终端设备来说,4G是比较快速率的数据传输,其应用的主要技术是MIMO。当移动终端距离基站较远或信号不好时候,MIMO功能将受到很大限制。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ZL200820092896.0,名称:一种手机天线结构,公开日期:2009-03-04)公开了一种手机天线结构,包括主天线、辅助天线及单刀双掷开关,通过切换开关选择较佳信号的那个天线。因此该专利在一个时候是选择使用其中一个天线,而没有使用双天线波束技术来实现信号的加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双天线波束成形的移动终端,实现双天线波束成形技术,增强信号传输。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双天线波束成形的移动终端,包括:终端主体以及围绕终端主体的第一短边端、第二短边端、第一长边端及第二长边端,其中,还包括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分别位于终端主体的第一短边端和第二短边端上,并与终端主体电性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天线和第二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短边端及第二短边端的中央位置。
其中,所述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临近同一长边端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分别临近第一长边端及第二长边端的其中一侧。
其中,所述移动终端为手机。
其中,所述移动终端为平板电脑。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双天线波束成形的移动终端,包括:终端主体以及围绕终端主体的第一短边端、第二短边端、第一长边端及第二长边端,其中,还包括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间隔位于终端主体的第一短边端或第二短边端上,并与终端主体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移动终端两端分别设置天线,天线同时工作;调整所述天线端口的馈电相位及幅值,获得对应的远场方向图;根据所述远场方向图,将最大辐射方向指向基站,可保证通信的稳定及高速率,加强信号传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终端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天线位置设置示意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天线位置设置示意图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天线位置设置示意图三;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终端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双手手持状态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通话状态示意图。
编号说明:移动终端100、终端主体110、短边端120(第一短边端121及第二短边端122)、长边端130(第一长边端131及第二长边端132)、天线140(第一天线141及第二天线142)。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本实用新型最关键的构思在于:在移动终端两端分别设置天线,天线同时工作;调整所述天线端口的馈电相位及幅值,获得对应的远场方向图;根据所述远场方向图,将最大辐射方向指向基站,可保证通信的稳定及高速率,加强信号传输。
实施例一
请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一种双天线波束成形的移动终端100,包括:终端主体110以及围绕终端主体110的短边端120及长边端130,其中,还包括两个天线140(第一天线141及第二天线142);其中所述天线140位于短边端120上,并与终端主体110电性连接。
其中,所述短边端120包括第一短边端121及第二短边端122;所述长边端130包括第一长边端131及第二长边端132;其中,
所述第一短边端121及第二短边端122可分别与所述第一长边端131及第二长边端132垂直连接,形成一矩形形状的移动终端。
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在移动终端两端分别设置天线,双天线采用波束成形技术同时工作;调整所述天线端口的馈电相位及幅值,获得对应的远场方向图;根据所述远场方向图,将最大辐射方向指向基站。从而实现波束成形技术,可保证通信的稳定及高速率,加强信号传输。
在实际操作时,用户可根据需要,采取如下3种方式设置天线的具体位置:
如图2所示,在移动终端的两个短边端中央分别设置天线,并且所述天线平行于移动终端的短边端。这种设置可以较容易的实现在LTE低频段情况下的波束成形。
如图3所示,在移动终端的两个短边端临近同一长边端的一侧分别设置天线,并设置所述天线平行于移动终端的短边端。
如图4所示,在移动终端的两个短边端临近不同长边端的一侧分别设置天线,并设置所述天线平行于移动终端的短边端。
实施例二
如图5所示,区别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还提供一种双天线波束成形的移动终端,其中,第一天线及第二天线同时位于终端主体的第一短边端或第二短边端上,二者存在一定的间距。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移动终端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等可设置双天线系统的电子设备。
在移动终端两端上设有两个天线,当天线单独工作时,便是普通宽频带的通信天线,与目前的普通4G天线类似,得到的远场方向图,其中远场方向图(far-field pattern)又称为辐射方向图(radiation pattern),或天线方向图(antenna pattern),是一个在天线设计领域的术语。它是描述天线或其它信号源发出无线电波的强度与方向(角度)之间依赖关系的图形;所谓远场方向图,是指在离天线一定距离处,辐射场的相对场强(归一化模值)随方向变化的图形,通常采用通过天线最大辐射方向上的两个相互垂直的平面方向图来表示是固定的,最大辐射方向以及一些辐射特性也随之固定。当两个天线协同工作时,即同时馈电,通过两天线端口馈电相位和幅值的变化,即可得到不同的远场方向图,并且其辐射性能也会得到改善。通过对相位和幅值设计即可实现波束成形,将最大辐射方向指向基站,保证通信的稳定和高速率。
为了避免用户的身体受到辐射影响,本实用新型需要控制天线端口的相位,使得最大辐射方向偏移人体,降低比吸收率。其中,比吸收率(Specific AbsorptionRatio,SAR)指单位时间内单位质量的物质吸收的电磁辐射能量。国际上通常使用SAR值来衡量终端辐射的热效应。
波束成形是天线技术与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结合,目的用于定向信号传输或接收。此外波束成形,源于自适应天线的一个概念。接收端的信号处理,可以通过对多天线阵元接收到的各路信号进行加权合成,形成所需的理想信号。从天线方向图(pattern)视角来看,这样做相当于形成了规定指向上的波束。例如,将原来全方位的接收方向图转换成了有零点、有最大指向的波瓣方向图。同样原理也适用于发射端。对天线阵元馈电进行幅度和相位调整,可形成所需形状的方向图。
如果要采用波束成形技术,前提是必须采用多天线系统,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均采用双天线系统。例如,多进多出(MIMO),不仅采用多接收天线,还可用多发射天线。由于采用了多组天线,从发射端到接收端无线信号对应同一条空间流(spatial streams),是通过多条路径传输的。在接收端采用一定的算法对多个天线收到信号进行处理,就可以明显改善接收端的信噪比。即使在接收端较远时,也能获得较好的信号质量。
MIMO可大大提高网络传输速率、覆盖范围和性能。当基于MIMO而同时传递多条独立空间流时,系统的吞吐量可成倍地提高。MIMO系统支持空间流的数量取决于发送天线和接收天线的最小值。
波束成形的工作过程如下:以热点为例,基站给客户端周期性发送信号,客户端将信道信息反馈给基站,于是基站可根据信道状态发送导向数据包给客户端。高速的数据计算处理,给出了复形的指示,客户端方向上的增益得以加强,方向图随之整型,相应方向的传输距离也有所增加。
波束成形并不要求采用特殊的天线,也不增加其它无线子系统,就能在性能上得以提高,而且比其它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例如空时分组码(STBC)及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的引入,效益更高,可高出数倍。在家庭和企业的环境下,均可适用。
事实上,在任何Wi-Fi的设备上都是可以采用波束成形技术的,只不过,这涉及到设备得进行的相应配置。如果在两端均采取对应部署时,它才会真正获得增益最大化。当采用高阶的MIMO时,获取的增益提高会高于低阶的MIMO。
波束成形技术固然能改善系统性能,增加接收距离,但同时也会增加设备成本和功耗。在多天线都处于连接的状态下,即使在严重的衰落情况下,它提供的信号增益也可获提高,但要求信号处理能力也要很强。所以,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均选择双天线系统。
如图6,图7所示,目前的LTE天线工作频段分为低中高3个频段,为了分析双天线波束成形性能,本实用新型分别取0.85GHz、1.9GHz和2.5GHz三个频点为代表分别分析低中高三频段的性能。如表1、表2和表3所示,分别为0.85GHz、1.9GHz和2.5GHz三频点下,各三种状态(自由空间状态,双手手持状态图2,通话状态图3)的天线波束成形性能对比图。
表1:0.85GHz频点下天线性能
表2:1.9GHz频点下天线性能
表3:2.5GHz频点下天线性能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与单天线工作相比,选择合适的馈相,可以得到更大的辐射效率以及更低的SAR,因此,其具有非常大的实际使用意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双天线波束成形的移动终端,包括:终端主体以及围绕终端主体的第一短边端、第二短边端、第一长边端及第二长边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分别位于终端主体的第一短边端和第二短边端上,并与终端主体电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天线和第二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短边端及第二短边端的中央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临近同一长边端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分别临近第一长边端及第二长边端的其中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为手机。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为平板电脑。
7.一种双天线波束成形的移动终端,包括:终端主体以及围绕终端主体的第一短边端、第二短边端、第一长边端及第二长边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间隔位于终端主体的第一短边端或第二短边端上,并与终端主体电性连接。
CN201520401187.6U 2015-06-11 2015-06-11 双天线波束成形的移动终端 Active CN2047410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401187.6U CN204741067U (zh) 2015-06-11 2015-06-11 双天线波束成形的移动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401187.6U CN204741067U (zh) 2015-06-11 2015-06-11 双天线波束成形的移动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741067U true CN204741067U (zh) 2015-11-04

Family

ID=544227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401187.6U Active CN204741067U (zh) 2015-06-11 2015-06-11 双天线波束成形的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74106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35369A (zh) * 2015-06-11 2015-09-23 信维创科通信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加强信号传输的方法及移动终端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35369A (zh) * 2015-06-11 2015-09-23 信维创科通信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加强信号传输的方法及移动终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utty et al. Beamforming for millimeter wave communications: An inclusive survey
JP2005518754A (ja) 多入力多出力システムのためのアダプティブアンテナアレーをもつ無線通信装置
JP2005518756A (ja) 改善されたダイバーシティ無線通信装置
CN104662736A (zh) 用于干扰抑制的天线系统
CA2807722C (en) Compact radiation structure for diversity antennas
CN101635391A (zh) 支持mimo及智能天线技术的天线阵列
CN201812933U (zh) 一体化滤波天线
CN102651504B (zh) 平板双极化天线
CN204741067U (zh) 双天线波束成形的移动终端
Bouida et al. Enhanced space-shift keying (SSK) with reconfigurable antennas
El Gholb et al. 5G mobile antennas: MIMO implementation
CN104935369A (zh) 加强信号传输的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4332719A (zh) 天线装置、电子设备和用于设置天线装置的方法
Abdalrazik et al. Power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of underlay spectrum sharing using microstrip patch ESPAR antenna
Biswas et al. Design aspects of 5G: Frequency allocation, services and MIMO antennas.
Maltsev et al. Practical LOS MIMO technique for short-range millimeter-wave systems
US20240031002A1 (en) Performance-Based Adaptation of Communication Polarization
US20240031003A1 (en) Regulatory-Constraint-Based Adaptation of Transmit Polarization
Asaad et al. Asymptotic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spatially reconfigurable antenna arrays
US11462840B2 (en) Communication using arbitrary selectable polarization
US11956058B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mobile device 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 (SINR) improvement via polarization adjusting/optimization
US11631942B2 (en) Hybrid antenna with polarization flexibility
US11949489B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improving 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 (MIMO) beam isolation via alternating polarization
US11985692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antenna integrated radio (AIR) downlink and uplink beam polarization adaptation
US11990976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polarization adaptation to reduce propagation loss for a 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 (MIMO) antenn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