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735115U - 一种逆流式烟气净化装置及其净化单元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逆流式烟气净化装置及其净化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735115U
CN204735115U CN201520318655.3U CN201520318655U CN204735115U CN 204735115 U CN204735115 U CN 204735115U CN 201520318655 U CN201520318655 U CN 201520318655U CN 204735115 U CN204735115 U CN 2047351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oth
purifying column
discharge
column body
clean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31865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友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Public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吴友琴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吴友琴 filed Critical 吴友琴
Priority to CN20152031865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7351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7351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735115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reating Waste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逆流式烟气净化装置及其净化单元,逆流式烟气净化装置包括至少两个竖直布置的净化单元,净化单元包括净化塔本体,净化塔本体的上部设有活性炭布料系统,布料系统包括向下倾斜设置的布料主管,布料主管上设有向下开口的布料支管,各布料支管的开口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各净化塔本体布料主管之间设有竖直的下料管,最顶部净化单元的布料主管出料端和其余净化单元的布料主管进料端均连接在下料管上,净化塔本体的下部设有排料系统,排料系统包括排料锥斗和设置在排料锥斗下方的集料斗,上一个净化单元集料斗的底部连接有通入到下一个净化单元集料斗内的出料管。净化单元上部空间利用率高、底部排料均匀。

Description

一种逆流式烟气净化装置及其净化单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烟气净化系统,具体的说是一种利用活性炭脱硫脱硝的逆流式烟气净化装置及其净化单元,属于大气污染物净化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SO2和NOx排放量逐渐增大,烟气排放的标准也越来越高。目前烟气净化领域中大多采用湿法技术,湿法脱硫工艺不仅消耗大量水资源,而且产生的脱硫石膏还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活性炭烟气净化技术是一种可资源化的干法烟气净化技术,在80~150℃的温度下,通过活性炭的吸附催化,烟气中的SO2和水、氧气反应转化为硫酸吸附在活性炭的微孔中,实现脱硫净化;在该温度下,加入氨气时,烟气中的NOx能够在活性炭上进行选择性催化还原反应,生成氮气和水。活性炭烟气净化技术可以同时脱除SO2和NOx等多种污染物,非常适用于脱除烧结烟气和垃圾焚烧烟气中的多种污染物。利用活性炭净化烟气耗水量小,副产物还可以资源化利用,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公开号为CN1363413A、公开日为2002年8月14日、名称为“一体化逆流移动式净化装置”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烟气净化装置,该装置由布料存贮仓、吸附装置、解吸装置、分选装置自上而下顺序排列连接而成,提升机构的下端与分选装置相连接,烟气出气室分别接各吸附装置的上部,烟气进口分别接各吸附装置的下部。
公告号为CN203264529U、公告日为2013年11月6日、名称为“一种错-对流烟气净化吸附塔”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一种烟气净化吸附塔,其从上到下包括依次连通的给料斗、布料器、活性炭床层、卸料斗,活性炭床层内部为中间烟气集气室,活性炭床层下部设有双层卸料斗,外部被双层环形隔板分割为上部的净烟气集气室和下部的原烟气布气室,净烟气集气室上部设有出口烟道,原烟气布气室下部设有和其连通的原烟气进气室烟道,活性炭床层、中间烟气集气室、原烟气布气室、净烟气集气室以及整个塔体的横截面均为圆环形。
但是,上述专利申请中烟气净化装置存在着以下不足:针对大烟气量的情况,净化塔的截面太大,烟气与活性炭接触不均匀,影响烟气净化效果;占地面积大,针对改造项目等场地有限的情况,可能会无法布置;底部排料不均匀,活性炭物料不能实现整体流动;顶部布料设备复杂,空间利用率较低,活性炭物料不能均匀分布;底部锥斗数量太多,故障率高,在故障状态情况下,没有充足的空间来倒空净化塔内的活性炭,装置检修非常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活性炭脱硫脱氮的逆流式烟气净化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烟气净化装置中活性炭分布、排料不均匀以及占地面积大等问题。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该逆流式烟气净化装置中的净化单元。
本实用新型的逆流式烟气净化装置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逆流式烟气净化装置,包括至少两个净化单元,净化单元包括净化塔本体,净化塔本体上设有烟气进气室和烟气出气室,净化塔本体内部设有氨气分布系统,所述各净化单元依次竖直布置,所述各净化塔本体的上部分别设有活性炭布料系统,所述布料系统包括向下倾斜设置的布料主管,布料主管上设有开口向下的布料支管,各布料支管的开口在同一条水平线上。最顶部净化单元的上方设有储料仓,储料仓的上部设有进料机构,最顶部净化单元的布料主管设置在储料仓的下方,所述各净化塔本体布料主管之间设有竖直的下料管,最顶部净化单元的布料主管出料端和其余净化单元的布料主管进料端均连接在下料管上,所述各净化塔本体的下部分别设有排料系统,所述排料系统包括排料锥斗和设置在排料锥斗下方的集料斗,上一个净化单元集料斗的底部连接有通入到下一个净化单元集料斗内的出料管,最底部净化单元集料斗的底部设有出料机构。
所述各净化单元中的布料主管左右布置,所述储料仓底部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有布料总管,该布料总管的末端伸入到最顶部净化单元内,所述各布料主管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在35°以上,所述各布料支管均垂直于水平面,所述最顶部净化单元中左右设置的布料主管上端逐渐靠近并连接在布料总管上,其余净化单元中左右设置的布料主管下端逐渐靠近。
所述各排料锥斗分别包括左右两个倾斜向下逐渐靠近的排料板,排料板上具有供气体通过的缝隙或孔,所述烟气进气室设置在净化塔本体上靠近两个相邻的排料锥斗之间的位置。
所述排料锥斗内设有尖端朝上设置的整流锥,整流锥包括左右两个倾斜向上逐渐靠近的整流板,整流板上开设有供气体通过的缝隙或孔。
所述最底部净化单元中集料斗为一个,其余净化单元中集料斗为前后相邻的两个集料斗,所述各排料锥斗的底部分别设有排料通道,所述各排料通道的末端分别设有位于集料斗内下料机构,集料斗各侧壁面与水平面均具有35°以上的夹角,集料斗侧壁面上设有防物料冲刷构件。
本实用新型的逆流式烟气净化单元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逆流式烟气净化单元,包括净化塔本体,净化塔本体上设有烟气进气室和烟气出气室,净化塔本体内部设有氨气分布系统,所述净化塔本体的上部设有活性炭布料系统,所述布料系统包括向下倾斜设置的布料主管,布料主管上设有开口向下的布料支管,各布料支管的开口在同一条水平线上,所述净化塔本体的下部设有排料系统,所述排料系统包括排料锥斗。
所述布料主管左右布置,所述布料主管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在35°以上,所述布料支管垂直于水平面,净化单元中左右设置的布料主管下端或上端逐渐靠近。
所述各排料锥斗分别包括左右两个倾斜向下逐渐靠近的排料板,排料板上具有供气体通过的缝隙或孔,所述烟气进气室设置在净化塔本体上靠近两个相邻的排料锥斗之间的位置。
所述排料锥斗内设有尖端朝上设置的整流锥,整流锥包括左右两个倾斜向上逐渐靠近的整流板,整流板上开设有供气体通过的缝隙或孔。
所述排料锥斗下方设有四棱锥形的集料斗,所述各排料锥斗的底部分别设有排料通道,所述各排料通道的末端分别设有位于集料斗内下料机构,集料斗各侧壁面与水平面均具有35°以上的夹角,集料斗侧壁面上设有防物料冲刷构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利用储料仓向净化塔内提供新鲜的活性炭原料,将需要净化的烟气从烟气进气室引入到净化单元中。活性炭物料由储料仓向下进入到各个净化单元的活性炭布料系统中,首先活性炭物料进入到第一个净化单元的布料主管和布料支管中,物料再经下料管向下进入到下一个净化单元的布料主管和布料支管中,最终物料能均匀分布到各个净化塔本体内。各净化单元中的布料主管采用并联的方式连接在下料管上,可以保证各净化塔本体内都能补充到新鲜的活性炭物料,保证每个净化塔本体都不缺料,布料主管上均匀分布的布料支管能够保证活性炭物料充满整个净化塔本体且均匀分布在净化塔本体内,均匀分布的多个布料支管还能降低活性炭物料堆积的高度,从而降低布料高度。在净化塔本体内,烟气中的SO2和水、氧气反应转化为硫酸吸附在活性炭的微孔中,实现脱硫净化;在活性炭的催化作用下,烟气中的NOx与通入的氨气进行选择性催化还原反应,反应产生N2和水,实现脱硝净化。最终,净化后的达标烟气从各个净化单元中的烟气出气室中排出。每个净化单元中的活性炭物料最终向下落到排料锥斗内,可以设置多个排料锥斗能实现均匀排料、降低排料需要的高度。落入到排料锥斗中的活性炭物料进入到集料斗内,上一个净化塔本体内的物料由集料斗底部的出料管排入到下一个净化塔本体的集料斗内,这样可以使所有净化单元内的活性炭物料排出。分段式出料管可避免整体长管容易被物料的堵塞的问题,同时便于各净化单元之间的调节。本实用新型采用多个净化单元并联的形式,可以通过增加净化单元的数量处理大烟气量的情况,由于各个净化单元是竖直设置的,不会增大净化塔的截面积,占地面积小,特别适用于改造项目等场地有限的情况;烟气与活性炭接触均匀充分,提高烟气净化效果;净化单元底部排料均匀,活性炭物料能够实现整体流动;净化单元上部布料系统空间利用率高,活性炭物料可以均匀分布。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烟气净化装置中活性炭分布、排料不均匀以及占地面积大等问题。
进一步的,布料主管与水平面具有35°以上的夹角,这样有利于活性炭原料均匀的向下进入到净化单元中。
进一步的,排料锥斗的排料板上的缝隙和孔可供气体通过,这样原烟气可以从排料锥斗处均匀进入到净化塔本体内,使活性炭和烟气充分接触,提高净化效率,有效的解决了烟气和活性炭分别流动和混合的问题。
进一步的,排料锥斗内设置整流锥可以基本实现除整流锥上部的很短一段外,净化单元内的活性炭其余净化单元内的活性炭整体、稳定地向下移动,进而达到活性炭在净化单元内的停留时间基本一致,提高净化单元利用率,使活性炭的均布效果更好。整流锥的整流板上的缝隙和孔可供气体通过,从而增大烟气通过截面,提高烟气均布效果,降低烟气向上流动的阻力。
进一步的,最底部净化单元采用一个集料斗,该集料斗体积很大,可以提高空间利用效率,能作为各个净化段检修时的缓冲仓。其余净化单元采用两个集料斗可以降低集料高度。本实用新型净化单元底部集料斗数量少、体积大,在故障状态情况下,有充足的空间使净化塔内的活性炭倒空,降低装置检修难度。另外,下料机构可以使物料顺利从排料锥斗中排入到集料斗内;防物料冲刷构件可以降低物料对集料斗侧壁面冲刷强度,减少集料斗侧壁面的磨损。
附图说明
图1是实用新型逆流式烟气净化装置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右视图;
图3是图1中中间的净化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右视图;
图5是图3的A-A向视图;
图6是图3的B-B向剖视图;
图7是氨气分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的B-B向剖视图;
图9是下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逆流式烟气净化装置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逆流式烟气净化装置包括三个依次竖直布置的净化单元,最顶部净化单元的上方设有用于储存活性炭原料的储料仓5,储料仓5的上部设有进料机构4,进料机构4采用双阀芯星型进料器401,两个阀芯之间用惰性气体密封,实现活性炭的进料、隔绝空气、防止烟气外泄。
各净化单元分别包括净化塔本体1,净化塔本体1上设有烟气进气室101和烟气出气室102,净化塔本体1内部设有氨气分布系统8,所述各净化塔本体1的上部分别设有活性炭布料系统2,所述布料系统2包括向下倾斜的布料主管201,本实施例中同一个净化单元的布料主管201是左右对称分布的,布料主管201上均匀设有向下开口的布料支管202,各布料支管202的开口在同一条水平线上。最顶部净化单元的布料主管202设置在储料仓5的下方,所述各净化塔本体布料主管202之间设有竖直的下料管203,最顶部净化单元的布料主管出料端和其余净化单元的布料主管进料端均连接在下料管203上。所述储料仓5底部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有布料总管204,该布料总管204的末端伸入到最顶部净化单元内,所述各布料主管201与水平面均具有35°以上的夹角,所述布料支管202均垂直于水平面,所述最顶部净化单元中左右对称设置的布料主管201上端逐渐靠近并连接在布料总管204上,其余净化单元中左右对称设置的布料主管201下端逐渐靠近,并且其余净化单元中布料主管201下端开口与对应的布料支管202开口平齐。
所述各净化塔本体1的下部分别设有排料系统3,所述排料系统3包括排料锥斗301和设置在排料锥斗301下方的集料斗302,每个净化塔单元中的排料锥斗301为多个且左右相邻设置,所述各排料锥斗301分别包括左右两个倾斜向下逐渐靠近的排料板301a,各排料板301a沿前后方向延伸,排料板301a上具有供气体通过的缝隙或孔,所述烟气进气室101设置在净化塔本体1上靠近两个相邻的排料锥斗301之间的位置。所述排料锥斗301内设有尖端朝上设置的整流锥304,整流锥304包括左右两个倾斜向上逐渐靠近的整流板,各整流板沿前后方向延伸,整流板上开设有供气体通过的缝隙或孔。整流锥304的锥尖可以位于排料锥斗301内部,还可以是高于排料锥斗301的上平面。
所述各排料锥斗301的底部分别设有排料通道301b,所述各排料通道301b的末端分别设有位于集料斗302内的下料机构9。所述最底部净化单元中集料斗302为一个,其余净化单元中集料斗302为前后相邻的两个集料斗,各集料斗302均为四棱锥结构,集料斗各侧壁面与水平面均具有35°以上的夹角,集料斗侧壁面上设有防物料冲刷构件(附图中未显示),防物料冲刷构件可以采用焊接在集料斗内部侧壁面上的型钢。上一个净化单元集料斗的底部连接有通入到下一个净化单元集料斗内的出料管303。
最底部净化单元的集料斗302底部设有出料机构6,出料机构6采用双阀芯星型卸料器601,两个阀芯之间用惰性气体密封,实现活性炭的排料、控制活性炭排料速度、隔绝空气、防止烟气的外泄。
本实施例的逆流式烟气净化装置在使用时,利用储料仓5向净化塔本体提供新鲜活性炭原料,保证净化塔内不缺料,还能避免烟气走短路、保护料位计、方便料位计的检修。
活性炭物料由储料仓5向下进入到活性炭布料系统2,首先活性炭物料进入到第一个净化单元的布料总管204中,再由布料总管204中进入到最顶部净化单元的的布料主管201中和最顶部净化塔内,再由布料主管201中进入到布料支管202中,物料再经下料管203向下进入到下一个净化单元的布料主管201和布料支管202中,最终物料能均匀分布到各个净化塔本体内。各净化单元中的布料主管201采用并联的方式连接在下料管203上,可以保证各净化塔本体内都能补充到新鲜的活性炭物料,保证每个净化段都不缺料,布料主管201上均匀分布的布料支管202能够保证活性炭物料充满整个净化塔本体且均匀分布在净化塔本体内,均匀分布的多个布料支管还能降低活性炭物料堆积的高度,从而降低布料高度。
在净化塔本体1内,烟气中的SO2和水、氧气反应转化为硫酸吸附在活性炭的微孔中,实现脱硫净化;在活性炭的催化作用下,烟气中的NOx与氨气分布系统8喷出的氨气进行选择性催化还原反应,反应产生N2和水,实现脱硝净化。最终,净化后的达标烟气从各个净化单元中的烟气出气室中排出。
每个净化单元中的活性炭物料最终向下落到排料锥斗301内,多个左右相邻设置的排料锥斗301能实现均匀排料、降低排料需要的高度。排料锥斗301的排料板301a上的缝隙和孔可供气体通过,这样原烟气可以从排料锥斗301处均匀进入到净化塔本体1内,使活性炭和烟气充分接触,提高净化效率,有效的解决了烟气和活性炭分别流动和混合的问题。排料锥斗301内的整流锥304可以降低活性炭物料在排料锥斗301内的堆积高度,使活性炭的均布效果更好。整流锥304的整流板上的缝隙和孔可供气体通过,从而增大烟气的通过截面,提高烟气均布效果,降低烟气向上流动的阻力。
落入到排料锥斗301中的活性炭物料由排料锥斗底部的排料通道301b进入到集料斗302内,下料机构可以使物料顺利从排料锥斗中排入到集料斗内,上一个净化塔本体内的物料由集料斗底部的出料管303排入到下一个净化塔本体的集料斗内,这样所有净化单元内的活性炭物料都可以顺利排出。防物料冲刷构件可以降低物料对集料斗侧壁面冲刷强度,减少集料斗侧壁面的磨损。分段式出料管303可避免整体长管容易被物料的堵塞的问题,同时便于各净化单元之间的调节。最底部净化单元采用一个集料斗302,该集料斗体积很大,可以提高空间利用效率,能作为各个净化段检修时的缓冲仓。其余净化单元采用两个集料斗可以降低集料高度。
本实施例采用多个净化单元并联的形式,可以针对大烟气量的情况增加净化单元的数量,由于各个净化单元是竖直设置的,不会增大净化塔的截面积,占地面积小,特别适用于改造项目等场地有限的情况;烟气与活性炭接触均匀充分,提高烟气净化效果;净化单元底部排料均匀,活性炭物料能够实现整体流动;净化单元上部布料系统空间利用率高,活性炭物料可以均匀分布。而且净化单元底部集料斗数量少、体积大,在故障状态情况下,有充足的空间使净化塔内的活性炭倒空,降低装置检修难度。
本实施例中,每个净化单元能够处理8万Nm3/h以内的烟气,在实际使用中,根据项目烟气量的大小,可以采用任意数量的净化单元,还可以采用多个净化装置并联布置在一起的形式。
在实际使用中,排料锥斗的排料板可以采用格栅板,还可用采用冲孔板,还可以采用缝隙板;同样,整流锥的整流板可以采用格栅板,还可用采用冲孔板,还可以采用缝隙板。
本实用新型中的氨气分布系统可以采用如图7和图8所示的结构,该氨气分布系统由多根布气管801构成(附图中仅显示四根),各布气管801水平且间隔设置,在所述每根布气管801的两侧间隔的连接有角形连接件802,相邻两根布气管801的侧面经角形连接件802连接在一起;所述角形连接件802的槽口向下,在所述布气管801上位于对应角形连接件802的下方设置有布气孔803。所述角形连接件802采用角钢。所述的布气孔803的数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一般在每根角形连接件802的下方设置至少一个布气孔803。当然,实际使用时,还可以采用上下多层的氨气分布系统。
净化单元运行时,氨气自布气管的布气孔进入角形连接件的槽口,再从槽口两侧溢出,实现了多点布气,氨气均布效果好,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地与含NOx烟气混合均匀。将该氨气分布系统用于活性炭烟气净化技术中,实现了在活性炭下料区域加氨,降低了混合所需的高度,且下落的活性炭不会在角形连接件的顶部形成死角,确保了活性炭和氨气的充分利用。
本实用新型在排料锥斗301的排料通道301b下部设置下料机构9,利用该下料机构能使物料能够顺利的从排料锥斗中进入到集料斗中,下料机构的结构如图9所示。排料通道301b,为垂直设立的横截面为方形的物料通道,其包括长侧壁和宽侧壁,排料通道方形截面长宽比在1.5倍以上,例如6m×0.3m。
本实施例的下料机构采用气动下料机构,其包括设在排料通道301b下端开口处的斜向的底板902,该底板902的上端与排料通道的一个长侧壁相紧密连接,底板902沿着向排料通道另一长侧壁倾斜的方向设置,底板902的下端与所对应的排料通道长侧壁和两个排料通道宽侧壁共同构成所述出料口931。在另一种方案中,底板902可直接由排料通道的一个侧壁倾斜构成,例如排料通道下部侧壁的一部分向所对应侧壁的方向斜向设置构成底板902,该底板的上端位于排料通道301b内并与排料通道侧壁911紧密连接,该底板的下端与所对应的排料通道侧壁921的下端共同构成一个出料口931。
在位于出料口931处的排料通道侧壁上设有调节板906,该调节板906的下部从排料通道侧壁921的下端伸出并位于所述存料板903的上方。调节板906可通过调节螺栓固定在排料通道侧壁上,也可以活动连接在排料通道侧壁上,采用活动连接时可通过调节调节板906的上下位移调整调节板906下端至存料板903之间的距离,从而调节出料大小。
在底板902的下方设有档板904,档板904与底板903之间留有间隙,该间隙的宽度为4~8mm,该间隙的两侧被排料通道侧壁封闭构成从档板的上端至下方的气体通道907;在档板904的下端设有水平或略倾斜的存料板903,该存料板903位于所述出料口931的下方;存料板903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在20°以下,一般采用10°以下(可以为0°)。
气体通道907的下端开口通至存料板903的上表面,气体通道907的上端开口与气动构件905相连通。气动构件905包括固定连接在排料通道301b外的气室909,该气室909的横向长度与排料通道301b的横向长度一致;在气室909上设有压缩气体入口910,气室与气体通道907的上端开口相连通。
本机构在运行时,活性炭类的固体颗粒物料从排料通道301b上部导入并向下移动,待下移至底板902处后斜向出料口931方向移动。调节调节板906的位置使固体颗粒物料的下料量达到合适大小。通过压缩气体入口910向气室909内通入压缩气体,压缩气体经由气体通道907均匀吹至存料板903上,将存料板903上的固体颗粒物料吹出存料板903使物料在不碰触的情况下缓慢并顺利下料。
本气动下料机构可以使活性炭类的易碎固体颗粒物料在排料通道中向下移动时,先经底板阻隔移向出料口,在出料口处堆积在存料板上并自然形成具有一定堆积角的锥面;通过控制存料板与排料通道侧壁之间的高度或是通过控制调节板与存料板之间的高度经由物料堆积角来控制物料的量;再由压缩气体出口或气体通道下端开口向外吹出压缩气体,在空气倍增原理作用下吹动物料缓慢移出存料板,该过程运行电耗低,无机械转动部件与物料接触,在不破碎物料的情况下使物料缓慢并顺利地移出气动下料机构;本机构结构简单,易于加工,无故障,免维护,应用范围广。
在本实用新型其它的实施例中,下料机构还可以采用机械式下料机构。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例,具体使用时,排料锥斗下方的集料斗的数量是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用的。另外,同一个净化单元中,可以采用非对称设置的布料主管,布料主管的倾斜角度也可以根据实际下料情况进行调整的。
本实用新型逆流式烟气净化单元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如图3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逆流式烟气净化单元包括净化塔本体1,净化塔本体上设有烟气进气室101和烟气出气室102,净化塔本体内部设有氨气分布系统8。所述净化塔本体1的上部设有活性炭布料系统2,所述布料系统2包括向下倾斜布料主管201,本实施例中布料主管201是左右对称分布的,布料主管201上均匀设有向下开口的布料支管202,各布料支管202的开口均在同一条水平线上。所述布料主管201与水平面具有35°以上的夹角,所述布料支管202垂直于水平面,本实施例净化单元中左右对称设置的布料主管201下端逐渐靠近。所述净化塔本体1的下部设有排料系统3,所述排料系统3包括左右相邻设置的排料锥斗301,所述各排料锥斗301分别包括左右两个倾斜向下逐渐靠近的排料板301a,各排料板301a沿前后方向延伸,排料板301a上具有供气体通过的缝隙或孔,所述烟气进气室101设置在净化塔本体1上靠近两个相邻的排料锥斗301之间的位置。所述排料锥斗301内设有尖端朝上设置的整流锥304,整流锥304包括左右两个倾斜向上逐渐靠近的整流板,各整流板沿前后方向延伸,整流板上开设有供物料通过的缝隙或孔。整流锥304的锥尖可以位于排料锥斗内部,还可以是高于排料锥斗的上平面。本实施例中排料锥斗301的下方设有两个前后相邻的四棱锥形的集料斗302,各排料通道301b的末端分别设有位于集料斗302内的下料机构9,集料斗各侧壁面与水平面均具有35°以上的夹角,集料斗侧壁面上设有防物料冲刷构件(附图中未显示),具体实施时,防物料冲刷构件可以采用焊接在集料斗内部侧壁面上的型钢。
本实施例的烟气净化单元在使用时,将需要净化的烟气从烟气进气室引入到净化塔本体中,活性炭物料由布料主管上的布料支管均匀分布到净化塔本体中,布料主管上均匀分布的布料支管能够保证活性炭物料充满整个净化塔本体且均匀分布在净化塔本体内,均匀分布的多个布料支管还能降低活性炭物料堆积的高度,从而降低布料高度。在净化塔本体内,烟气中的SO2和水、氧气反应转化为硫酸吸附在活性炭的微孔中,实现脱硫净化;在活性炭的催化作用下,烟气中的NOx与通入的氨气进行选择性催化还原反应,反应产生N2和水,实现脱硝净化。最终,净化后的达标烟气从各个净化单元中的烟气出气室中排出。每个净化单元中的活性炭物料最终向下落到排料锥斗内,多个左右相邻设置的排料锥斗能实现均匀排料、降低排料需要的高度。下料机构可以使物料顺利从排料锥斗中排入到集料斗内,防物料冲刷构件可以降低物料对集料斗侧壁面冲刷强度,减少集料斗侧壁面的磨损。

Claims (10)

1.一种逆流式烟气净化装置,包括至少两个净化单元,净化单元包括净化塔本体(1),净化塔本体(1)上设有烟气进气室(101)和烟气出气室(102),净化塔本体(1)内部设有氨气分布系统(8),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净化单元依次竖直布置,所述各净化塔(1)本体的上部分别设有活性炭布料系统(2),所述布料系统(2)包括向下倾斜设置的布料主管(201),布料主管(201)上设有开口向下的布料支管(202),各布料支管(202)的开口在同一条水平线上,最顶部净化单元的上方设有储料仓(5),储料仓(5)的上部设有进料机构(4),最顶部净化单元的布料主管(201)设置在储料仓(5)的下方,所述各净化塔本体布料主管(201)之间设有竖直的下料管(203),最顶部净化单元的布料主管(201)出料端和其余净化单元的布料主管(201)进料端均连接在下料管(203)上,所述各净化塔本体(1)的下部分别设有排料系统(3),所述排料系统(3)包括排料锥斗(301)和设置在排料锥斗(301)下方的集料斗(302),上一个净化单元集料斗(302)的底部连接有通入到下一个净化单元集料斗(302)内的出料管(303),最底部净化单元集料斗(302)的底部设有出料机构(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流式烟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净化单元中的布料主管(201)左右布置,所述储料仓(5)底部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有布料总管(204),该布料总管(204)的末端伸入到最顶部净化单元内,所述各布料主管(201)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在35°以上,所述各布料支管(202)均垂直于水平面,所述最顶部净化单元中左右设置的布料主管(201)上端逐渐靠近并连接在布料总管(204)上,其余净化单元中左右设置的布料主管(201)下端逐渐靠近。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逆流式烟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各排料锥斗(301)分别包括左右两个倾斜向下逐渐靠近的排料板(301a),排料板(301a)上具有供气体通过的缝隙或孔,所述烟气进气室(101)设置在净化塔本体上靠近两个相邻的排料锥斗(301)之间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逆流式烟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料锥斗(301)内设有尖端朝上设置的整流锥(304),整流锥(304)包括左右两个倾斜向上逐渐靠近的整流板,整流板上开设有供气体通过的缝隙或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逆流式烟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底部净化单元中集料斗(302)为一个,其余净化单元中集料斗(302)为前后相邻的两个集料斗,所述各排料锥斗(301)的底部分别设有排料通道(301b),所述各排料通道(301b)的末端分别设有位于集料斗(302)内的下料机构(9),集料斗(302)各侧壁面与水平面均具有35°以上的夹角,集料斗(302)侧壁面上设有防物料冲刷构件。
6.一种逆流式烟气净化单元,包括净化塔本体,净化塔本体(1)上设有烟气进气室(101)和烟气出气室(102),净化塔本体(1)内部设有氨气分布系统(8),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塔本体(1)的上部设有活性炭布料系统(2),所述布料系统(2)包括向下倾斜设置的布料主管(201),布料主管(201)上设有开口向下的布料支管(202),各布料支管(202)的开口在同一条水平线上,所述净化塔本体(1)的下部设有排料系统(3),所述排料系统(3)包括排料锥斗(30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逆流式烟气净化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料主管(201)左右布置,所述布料主管(201)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在35°以上,所述布料支管(202)垂直于水平面,净化单元中左右设置的布料主管(201)下端或上端逐渐靠近。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逆流式烟气净化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各排料锥斗(301)分别包括左右两个倾斜向下逐渐靠近的排料板(301a),排料板(301a)上具有供气体通过的缝隙或孔,所述烟气进气室(101)设置在净化塔本体(1)上靠近两个相邻的排料锥斗(301)之间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逆流式烟气净化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料锥斗(301)内设有尖端朝上设置的整流锥(304),整流锥(304)包括左右两个倾斜向上逐渐靠近的整流板,整流板上开设有供气体通过的缝隙或孔。
10.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逆流式烟气净化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料锥斗(301)下方设有四棱锥形的集料斗(302),所述各排料锥斗(301)的底部分别设有排料通道(301b),所述各排料通道(301b)的末端分别设有位于集料斗(302)内的下料机构(9),集料斗(302)各侧壁面与水平面均具有35°以上的夹角,集料斗(302)侧壁面上设有防物料冲刷构件。
CN201520318655.3U 2015-05-18 2015-05-18 一种逆流式烟气净化装置及其净化单元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7351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318655.3U CN204735115U (zh) 2015-05-18 2015-05-18 一种逆流式烟气净化装置及其净化单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318655.3U CN204735115U (zh) 2015-05-18 2015-05-18 一种逆流式烟气净化装置及其净化单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735115U true CN204735115U (zh) 2015-11-04

Family

ID=544168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318655.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735115U (zh) 2015-05-18 2015-05-18 一种逆流式烟气净化装置及其净化单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73511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57854A (zh) * 2015-05-18 2015-08-26 杨祝红 一种逆流式烟气净化装置及其净化单元
CN110559851A (zh) * 2019-09-30 2019-12-13 中冶东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超低温模块化烟气脱硝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57854A (zh) * 2015-05-18 2015-08-26 杨祝红 一种逆流式烟气净化装置及其净化单元
CN110559851A (zh) * 2019-09-30 2019-12-13 中冶东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超低温模块化烟气脱硝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746100U (zh) 一种催化床烟气净化装置及其净化单元
CN104941445B (zh) 一种催化床烟气净化装置及其净化单元
CN104857854A (zh) 一种逆流式烟气净化装置及其净化单元
CN103349892B (zh) 一种错流式双级移动床活性焦废气集成净化塔
CN203108436U (zh) 一种电厂的烟气处理装置
CN201855651U (zh) 一种烟气吸附净化装置
CN103230723A (zh) 一种圆环形分段式错流烟气净化吸附塔
CN104307352A (zh) 一种高效脱硫净化的提效环及塔内提效结构
CN204735115U (zh) 一种逆流式烟气净化装置及其净化单元
CN102580461B (zh) 一种移动床活性炭连续吸脱附装置
CN103230724B (zh) 一种新型错-对流烟气净化吸附塔
CN106621665A (zh) 组合型超细颗粒凝并箱
CN102908869A (zh) 一种多层式活性焦烟气净化吸附塔
CN203227404U (zh) 一种新型分段式错流烟气净化吸附塔
CN104876034A (zh) 气动下料机构
CN204220025U (zh) 一种高效脱硫净化的提效环及塔内提效结构
CN204247379U (zh) 一种立式宽间距湿式电除尘器
CN106731437A (zh) 双喷式横置锚型超细颗粒凝并箱
CN207856663U (zh) 一种活性炭废气净化装置
CN203264529U (zh) 一种错-对流烟气净化吸附塔
CN201195099Y (zh) 一种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塔
CN105749748B (zh) 脱硫脱硝一体化装置
CN1490072A (zh) 采用电布袋除尘器的循环流态化干法烟气脱硫除尘工艺
CN116440687A (zh) 一种含沥青烟尾气的净化方法及处理系统
CN206810000U (zh) 一种交汇式变速超细颗粒凝并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302

Address after: 210012 room 801-9, building, No. 106, Yuhuatai Road, Nanjing, Jiangsu

Patentee after: Nanjing Public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210032 Jiangsu Province, Nanjing high tech Zone of Pukou City, New Road No. 5

Patentee before: Wu Youqin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104

Termination date: 2020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