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677498U - 基于云空调系统的新型贯流风轮 - Google Patents

基于云空调系统的新型贯流风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677498U
CN204677498U CN201520408530.XU CN201520408530U CN204677498U CN 204677498 U CN204677498 U CN 204677498U CN 201520408530 U CN201520408530 U CN 201520408530U CN 204677498 U CN204677498 U CN 2046774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onditioner
air
power supply
wind wheel
refriger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40853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国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52040853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6774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6774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677498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一种基于云空调系统的新型贯流风轮,贯流风轮包括左右端板和多片风轮叶片,左右端板固定在风轮轴上,风轮叶片沿风轮轴的轴向分布且夹设在左右端板之间,风轮叶片垂直于风轮轴的横截面沿纵向弯成曲线状,风轮叶片厚度自风轮叶片根部到风轮叶片尾部逐渐缩小。本实用新型对空调系统及其分系统或部件进行了优化设计,可以有效地至少在一个方面改善空调性能。

Description

基于云空调系统的新型贯流风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空调系统及其分系统或部件。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技术的进步,用户对空调器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但普通空调并不能很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例如,智能化程度不高,操控性存在不足,且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技术存在脱节。再如,节能技术上存在不足,耗电较高,特别是在用电高峰时问题更为突出。又如,风量小,噪音大,舒适性方面不够理想。此外,还存在安装便捷性不够理想,不能很好地防盗等问题。有鉴于上述诸多方面的不足,有必要对现有空调系统予以改进,以便至少能在改善上述某一方面的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改进空调系统及其分系统或部件,以便改善空调系统的性能。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云空调系统的新型贯流风轮,云空调系统包括空调器、空调运行控制器、云服务平台、用户端、空调用户监测装置以及天气预报中心,空调器、空调用户监测装置分别连接至空调运行控制器,云服务平台同时与空调运行控制器、用户端及天气预报中心连接,其中,空调运行控制器具有空调用户身份鉴别模块,空调器由市电/太阳能供电设备供电,市电/太阳能供电设备供电包括太阳能供电装置、市电供电装置、供电转换装置及电源模块,其中太阳能供电装置和市电供电装置分别接至供电转换装置输入端,供电转换装置的输出端接至空调器的电源模块,太阳能供电装置与市电供电装置一起连接到供电转换装置以便选择不同的供电方式,太阳能供电装置包括太阳能电池、太阳能控制器、蓄电池、逆变电路,空调器为包括室外机和室内机的壁挂式分体机空调器,室内机接水盘装配于室内机贯流风轮的风道,贯流风轮包括左右端板和多片风轮叶片,左右端板固定在风轮轴上,风轮叶片沿风轮轴的轴向分布且夹设在左右端板之间,风轮叶片垂直于风轮轴的横截面沿纵向弯成曲线状,风轮叶片厚度自风轮叶片根部到风轮叶片尾部逐渐缩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对空调系统及其分系统或部件进行了优化设计,可以有效地改善空调性能,具体表现为以下至少一个方面。
1、操控性好。采用云计算技术,远程操控更为有效、及时,便于个性化需求。
2、更为节能。如采用太阳能供电,可以减少电力消耗。又如,改善冷媒系统,提高制冷效率,有利于节能。
3、减小噪声。优化了贯流风轮结构,有效地减少流阻,减少振动和噪声,并提高风机效率。
4、改善其它方面性能。如采用加长连接管,便于连接室内机与室外机。又如,加装了防盗装置,可以防止室外机丢失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通过整体优化空调器架构,并优化各分系统或部件性能,使得空调器整体性能大大提高,这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云空调系统的方框图;
图2示出本实用新型空调传感器组的配置图;
图3示出本实用新型市电/太阳能供电设备的方框图;
图4示出本实用新型太阳能供电装置的原理框图;
图5示出本实用新型太阳能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本实用新型太阳能控制器的电路原理框图;
图7示出本实用新型蓄电池的电路原理框图;
图8示出本实用新型的逆变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9示出本实用新型驱动装置的方框图;
图10示出本实用新型驱动模块的电气原理框图;
图11示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的示意图;
图12示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连接管的示意图;
图13示出室内机接水盘在空调器中的装配位置示意图;
图14示出本实用新型室内机接水盘的截面图;
图15示出本实用新型贯流风轮结构;
图16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风轮叶片结构;
图17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风轮叶片结构;
图18示出本实用新型冷媒系统实施例一的示意图;
图19示出本实用新型冷媒系统实施例二的示意图;
图20示出本实用新型冷媒系统实施例三的示意图;
图21示出本实用新型冷凝水回收利用装置的示意图;
图22示出本实用新型冷媒系统实施例四的示意图;
图23示出本实用新型压缩机吸气管路结构示意图;
图24示出本实用新型具有防盗功能的空调器的方框图;
图25示出本实用新型红外防盗装置的方框图;
图26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红外线感应模块的原理图;
图27示出本实用新型红外防盗装置的电路结构;
图28示出本实用新型触发防盗装置的方框图;
图29示出本实用新型触发防盗装置的电路结构;
图30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源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原理及工作过程,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图1-图30对本申请云空调系统及其分系统或部件进行详细描述,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为相同部件,具体说明如下。
参见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云空调系统的方框图。该云空调系统具有云功能,其包括空调器100、空调运行控制器200、云服务平台300、用户端400(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空调用户监测装置YHJK以及天气预报中心TQYB,空调器100、空调用户监测装置YHJK分别连接至空调运行控制器200,云服务平台300同时与空调运行控制器200、用户端400及天气预报中心TQYB连接,其中:云服务平台300接收空调运行控制器200转发的空调传感器组空调器运行环境检测信号及运行状况检测信号、空调用户监测装置YHJK发送的空调器使用环境中用户状况监测数据、以及天气预报中心TQYB提供的天气预报数据,并展示于用户端400来确定用户个性化运行参数;以及,云服务平台300根据空调器运行环境检测信号及运行状况检测信号、空调器使用环境中用户状况监测数据及用户个性化运行参数,生成空调运行控制指令,并下发至空调运行控制器200来相应驱动空调器100运行。
空调用户监测装置YHJK包括摄像头和图像处理器,该图像处理器对摄像头定时摄取的照片进行处理,可以判断空调器使用房间内用户的状况,如是否有人、人数有多少。如无人,可将空调器关闭;如人数较多,可以将温度设定较低。此外,空调用户监测装置YHJK也可以设置体温探测装置(如红外体温仪),若体温较低,可以设定较高的空调运行温度;若体温较高,可以设定较低的空调运行温度。
天气预报中心TQYB提供温度、湿度、雨雪情况等数据,使得云服务平台300可以远程控制空调除霜运行状态:当空调所处环境气温偏低、湿度偏大或雨雪天气时,则可调整制热参数化霜;否则无需化霜的情形,以便减少空调的功耗并提高其舒适性。
这样,云服务平台300综合各种数据来优化空调器运行指令,有利于使空调器100保持更好的运行状况。
特别地,本实施例中的空调运行控制器200设置有空调用户身份鉴别模块,该空调用户身份鉴别模块对空调运行控制指令中携带的空调用户身份信息进行鉴别(如鉴别账户、密码、权限等),在鉴别结果通过时,对空调运行控制指令中携带的空调操作信息进行解码,得到相应控制信号来驱动空调器有关执行机构(如四通阀、压缩机、室内风机、室外风机等)进行动作。否则,在鉴别结果未通过时,空调器将无法操作。
参见图2,示出本实用新型空调传感器组的配置图。本实用新型空调传感器组500包括温湿度传感器组510、压力压差传感器组520、流量传感器组530、空气质量传感器组540等,其中:
温湿度传感器组510,包括室内温度传感器、室外温度传感器、风管温度传感器、水管温度传感器,主要用于测量室内、室外、风管和水管的平均温度;室内湿度传感器、室外湿度传感器、风管湿度传感器,主要用于测量室内、室外和风管管道内的相对湿度。室内外温湿度传感器远离窗、门和出风口的位置及阳光直射、较强振动、电磁干扰的区域。风管式温湿度传感器安装在风速平稳、能反映风道温湿度的位置,一般安装在风管直管段或避开风管死角位置和蒸汽放空口位置。水管温度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在水流温度变化具有代表性的地方,避免选择在阀门等阻力件附近和水流死角和振动较大的位置。
压力压差传感器组520,包括风管压力传感器、风管压差传感器,用于检测风管压力、压差;水管压力传感器、水管压差传感器,用于检测水管压力、压差。压力压差传感器安装在温湿度传感器的后侧,其中风管型压力、压差传感器应安装在风管的直管段,水管型压力、压差传感器的安装应与工艺管道的预制和安装同时进行。
流量传感器组530,用于检测水管流量。其中流量传感器的安装应保证流量计表中水流方向与管道中的水流方向一致,管道式的流量传感器的安装应与工艺管道的安装同步进行。
空气质量传感器组540,用于检测控制室内空气质量。空气质量传感器应安装在风管的直管段,其中探测气体比重轻的空气质量传感器应安装在风管或房间的上部,探测气体比重重的空气质量传感器应安装在风管或房间的下部。
本实施例中优化配置各类传感器后,可以更有效、及时地来检测空调器运行环境及空调器运行状态,保证了空调器远程监控的有效进行,也能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参见图3,示出本实用新型市电/太阳能供电设备的方框图。该供电设装置600包括太阳能供电装置610、市电供电装置620、供电转换装置630及电源模块640,其中太阳能供电装置610和市电供电装置620分别接至供电转换装630输入端,供电转换装630的输出端接至空调器的电源模块640:太阳能供电装置610输出交流电,它与市电供电装置620一起连接到供电转换装630以便选择不同的供电方式,供电转换装630转换后的电力经电源模块640输出至空调器100,以便来驱动空调器100的电机。
参见图4,示出本实用新型太阳能供电装置的原理框图。该太阳能供电装置610包括太阳能电池611、太阳能控制器612、蓄电池613、逆变电路614,太阳能电池611优选为薄膜太阳能电池,太阳能控制器612具有充电电路6121、放电电路6123和控制电路6122,充电电路6121接于太阳能电池611与蓄电池613之间,放电电路6123接于蓄电池613与逆变电路614之间,控制电路6122分别连接充电电路6121、放电电路6123及蓄电池613,逆变电路614接至供电转换装置630。
在图4中,太阳能电池611本太阳能供电装置610的核心部分,其作用是将太阳的辐射能力转换为电能,或送往蓄电池中存储起来,或推动电机工作。太阳能控制器612的作用是控制整个系统的工作状态,并对蓄电池起到过充电保护、过放电保护的作用。蓄电池613的作用是在有光照时将太阳能电池所发出的电能储存起来,到需要的时候再释放出来。
参见图5,示出本实用新型太阳能电池的结构示意图。薄膜太阳能电池611包括第一导电玻璃基底6111、沉积吸收层6112、缓冲层6113、导电银胶6114和第二导电玻璃基底6115,其中:第一导电玻璃基底6111、沉积吸收层6112、缓冲层6113、导电银胶6114和第二导电玻璃基底6115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第一导电玻璃基底6111和第二导电玻璃基底6115上引出电极(图未示出),一般是第一导电玻璃基底6111上面引出正电极,第二导电玻璃基底6115上面引出负电极。
图5中,上述各层的规格可为:第一导电玻璃基底6111、第二导电玻璃基底6115的长度为40mm,宽度为15mm,厚度为3mm;沉积吸收层6112为半导体纳米材料制成,长度为30mm,宽度为15mm,厚度为2×10-3mm;缓冲层6113为In2S3材料制成,长度为25mm,宽度为15mm,厚度为4×10-3mm;导电银胶6114的长度为20mm,宽度为15mm,厚度为2×10-3mm。如此设置,材料消耗少,制造能耗低,且在提高电池的电压等性能方面具有优异效果。
参见图6,示出本实用新型太阳能控制器的电路原理框图。该太阳能控制器612包括充电电路6121、放电电路6123、控制电路6122及防雷电路6124,充电电路6121、放电电路6123和蓄电池613并联,防雷电路6124和蓄电池613串联。由于增加了防雷电路6124,流过蓄电池613的雷击电流大为减小。
本实施例中的防雷电路6124具体为防雷电感,添加该防雷电感后流过蓄电池613的雷击电流大为减小;同时,该防雷电感的感抗远大于蓄电池内阻,由此在蓄电池613两端所分残压也大为减小,这样也增强了系统的防雷能力。此外,也可于充电电路6121、放电电路6123分别串联防雷电感,以进一步改善防雷能力。
参见图7,示出本实用新型蓄电池的电路原理框图。该蓄电池613包括蓄电池本体6131、电池管理装置6132、数据总线6133、辅助供电总线6135以及辅助充电控制线6134,其中蓄电池本体6131的正极和负极分别与电池管理装置6132相连接。进一步说明如下。
图7中,该电池管理装置6132包括与蓄电池本体6131的正极和负极分别相连接的检测控制单元61321以及与蓄电池本体6131的正极和负极分别相连接的辅助充电单元61322,检测控制单元61321与辅助充电单元61322相连接;数据总线6133与检测控制单元61321相连接;辅助供电总线6135与辅助充电单元61322相连接;辅助充电控制线6134与检测控制单元61321的输出端相连接;检测控制单元61321,用于实时检测蓄电池本体6131的运行状态,当蓄电池本体6131的实时电压小于阈值电压时,由辅助充电单元61322通过辅助供电总线6135对蓄电池本体6131进行充电。
本实施例中,检测控制单元61321可以检测蓄电池本体6131的状态,并在辅助充电单元61322的协调作用下对该蓄电池本体6131进行充放电操作,从而使得蓄电池整体都保持在理想的电压平衡状态。这样既可以使蓄电池保持活性,又可以达到电压平衡的状态,不至于出现过充或欠充的状态,由此提高了蓄电池的寿命。
参见图8,示出本实用新型的逆变电路的电路原理图。该逆变电路614包括功率管驱动芯片,该功率管驱动芯片接至微处理器电路(MCU/DSP),以便根据微处理器电路输出的脉冲宽度调制信号,驱动对应的功率管交替导通和关断。具体的,所述的逆变电路614包括六个功率管Q1~Q6,这六个功率管分成三组,每组功率管控至一相交流输出。
各个功率管的具体连接方式是:功率管Q1、Q2、Q3的源极共同接直流电源的一端,功率管Q4、Q5、Q6的漏极共同接直流电源的另一端,功率管Q1的漏极和功率管Q4的源极的连接供电转换装置630的U相端子,功率管Q2的漏极和功率管Q5的源极的连接供电转换装置630的V相端子,功率管Q3的漏极和功率管Q6的源极连接供电转换装置630的W相端子;功率管Q1、Q2、Q3、Q4、Q5、Q6的栅极分别接功率管驱动芯片的一个输出端,该功率管驱动芯片的各个输入端分别受微处理器电路的输出脉冲宽度调节信号PWM1、PWM2、PWM3、PWM4、PWM5、PWM6中的一路控制。该六个功率管Q1~Q6的源极和漏极之间对应接入二极管D1~D6。
开机时,微处理器根据设定的电机转速产生相应的6路脉冲宽度调制信号,即驱动信号PWM1~PWM6;通过功率管驱动芯片驱动逆变器逆变电路614的6个功率管(MOSFET或IGBT)Q1~Q6;这些功率管的交替导通和关断,产生三相调制波形,输出电压可调、频率可变的三相交流电,输入至供电转换装置630。
参见图9,示出本实用新型驱动装置的方框图。驱动装置包括驱动模块700,驱动模块700的输入端接电源模块640,输出端接空调器100的电机800,该驱动模块700在电源模块640输出电流时,可驱动作为交流负载的电机800运转;该驱动模块700的两端分别接入第一接地元件和第二接地元件,以便将雷电流引入大地,由此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本实施例包括二级防雷保护电路,具体是第一接地元件为密闭式火花间隙,接于驱动模块700的输入端与接地端之间,可泄放雷电电流可达20KA;第二接地元件为放电管,接于驱动模块700的输出端与接地端之间,对流经驱动模块700的小部分雷击电流进一步放电,即对进入电机800的残压再作一次限流,使其低于额定的安全范围。这就可使得大部分雷击电流通过驱动模块700输入端的第一接地元件泄放,而驱动模块700输出端设置的第二接地元件则可使得进入负载的残压更小,从而有利于防止负载遭受雷击,提高其使用安全性,延长其使用寿命。
上述的第一接地元件、第二接地元件均可选择氧化锌压敏电阻或其它类型的接地电阻代替,同样具有较好的防雷效果。在雷电电流较大时,氧化锌压敏电阻被击穿,雷电电流迅速经过氧化锌压敏电阻流入接地端,使得进入电机800的残压被钳制在预定范围内。
参见图10,示出本实用新型驱动模块的电气原理框图。该驱动模块700的主回路中,三相电源输入线L1、L2、L3经主回路断路器QF1、交流接触器KM接至电机800的三相电机的电机线U1、V1、W1;控制回路中,控制回路断路器QF2的输入端接三相电源输入线L2、L3,控制回路断路器QF2的一输出端接交流接触器KM线圈的一个接线端,控制回路断路器QF2的另一个输出端经点动按钮SB(1-3)接交流接触器KM线圈的另一个接线端。按下点动按钮SB,交流接触器KM线圈得电吸合,交流接触器KM的三相主触点闭合,电机得电运转,拖动设备工作。按住点动按钮SB的时间即为电机点动运转时间。松开点动按钮SB,交流接触器KM线圈断电释放,交流接触器KM的三相主触点断开,电机失电停止运转,拖动设备停止。
参见图11,示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的示意图。该空调器100为壁挂式分体机空调器,其包括室外机110和室内机130,室外机110和室内机130通过连接管120连接。具体是连接管120的一端与室外机110上的两个截止阀拧紧,形成一个密闭空间;连接管120的另一端与室内机130连接,形成另一个密闭的空间。为方便安装,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管可以加长,如下所述。
参见图12,示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连接管的示意图。连接管120包括至少一段软性管体,其一端设置有管体接头阳段121,另一端设置有管体接头阴段122,其中管体接头阳段121的外径与管体接头阴段122的内径相匹配,连接时还可再采取加入O型圈等密封措施。如需加长,则将一段管体120的管体接头阳段与另一段管体120的管体接头阴段相接、拧紧,就可方便地延长管道的长度,并保证连接管具有较好的密封性。
图11所示的空调器100在室外机110上加装快速接头阳段,该快速接头阳段与室外机110上的截止阀拧紧,形成密闭空间;室内机130加装快速接头阴段,该快速接头阴段与室内机130的蒸发器高低管焊接,由此也形成密闭的空间;再将连接管120的管体接头阴段121与室外机110的快速接头阴段连接,连接管120的管体接头阳段122与室内机130的快速接头阴段连接,这样就便捷地将室外机及室内机连接在一起。
参见图13,示出室内机接水盘在空调器中的装配位置示意图。如图13所示,该接水盘131位于室内机130贯流风轮132的风道中,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结合特定产品特征设计的接水盘131,可在相同噪音水平的基础上使得风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参见图14,示出本实用新型室内机接水盘的截面图。接水盘1包括圆滑过渡的出口扩压区1311和蜗舌1312,在接水盘131的横截面上:出口扩压区1311的型线是一条接近直线的光滑曲线,从而消除了出口区域的回流区,更有利于出风,出风阻力减小,风量相应增加;蜗舌1312离贯流风轮1312的间隙为4.0~4.5mm,此距离能合理的引导蜗舌部位的二次回流,既能保证最佳风量,同时也能保证最优的噪音。
如图14所示,蜗舌外轮廓线1313设置成圆弧形。可以有效减少偏心涡二次流的回流截面,同时偏心涡的大小也相应减小,风量相应增加;蜗舌外轮廓线1313设置为37.0~37.4mm。此外轮廓线一方面能保证足够大的进气角,使风轮的进气范围更大,从而增加出风风量,同时能很好的引导二次回流,减小蜗舌部位的噪音;蜗舌外轮廓线1313设有弧形的凸台1314,此凸台1314能有效地缓解蜗舌1312尾部的紊流噪声,降低二次回流噪声。这样,空调器风量和噪声水平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从而大大提高了空调器的性能。
参见图15,示出本实用新型贯流风轮结构。该贯流风轮132包括左、右端板1322(图中仅示出一端)和多片风轮叶片1321,其中:左、右端板1322分别固定在风轮轴(图未示出)上;所有风轮叶片1321分别沿风轮轴的轴向分布且夹设在左、右端板1322之间。特别地,风轮叶片1321垂直于风轮轴的横截面沿纵向弯成曲线状(优选为弯成圆弧状),且风轮叶片1321厚度自风轮叶片根部到风轮叶片尾部逐渐缩小,有利于保持较好的气动特性和较好的结构强度。该贯流风轮改善了风轮叶片结构,气流流经风轮叶片后缘时产生的漩涡打碎,从而有效地减少流阻,减少振动和噪声,提高风机效率,以下进一步举例说明。
参见图16,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风轮叶片结构。每片风轮叶片1321的后缘分布有系列叶片小凹坑13211,这些小凹坑13211可为圆形、方形等。气流在旋转风轮的作用下由风轮叶片1321的前缘进入,当气流流经风轮叶片1321的后缘时,在叶片小凹坑13211的作用下减小风轮叶片尾部的漩涡,同时将原先的整体气流打碎,从而增加了气流的扰动;这样就将气流流过风轮叶片后产生的大漩涡分割为小漩涡,由此减少了阻力、振动和噪声。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还可同时在每片风轮叶片1321的前缘设置若干叶片小凹坑13211,通过小凹坑结构将风轮叶片后缘13213产生的漩涡打碎;同时,叶片小凹坑13211也可以很好地将气流流经风轮叶片前缘时产生的漩涡。当然,也可仅在风轮叶片1321的前缘设置叶片小凹坑13211。
参见图17,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风轮叶片结构。每片风轮叶片1321的后缘设置有若干叶片锯齿13212,其中叶片锯齿13212的高度与叶片锯齿13212的宽度之比为15%~40%,叶片锯齿13212的锯齿角为30°~130°;叶片锯齿13212的齿顶13212a为平齿顶,叶片锯齿13212的齿槽13212b为V形缺口,当然也可采用其它形状。此外,也可同时在每片风轮叶片1321的前缘13212设置有若干叶片锯齿13212;或者,也可仅在风轮叶片1321的前缘13212设置叶片锯齿13212。本实施例在风轮叶片1321上设置锯齿13212,其工作原理与前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参见图18,示出本实用新型冷媒系统实施例一的示意图。该冷媒系统140由压缩机141、四通换向阀142、冷凝器143、节流组件144、第一截止阀145、蒸发器146及第二截止阀147等主要部件组成,其中:压缩机141,用于压缩冷媒;四通换向阀142,用于切换冷媒的正、反流向;冷凝器143、蒸发器146,通过四通换向阀142选择性连通压缩机141,分别用于与外界交换热量;节流组件144,设置于冷媒管路上;节流组件144为毛细管或电子膨胀阀,用以调节冷媒管路中冷媒的流量;调节节流组件5也可为节流阀,通过调整节流阀的开度来调节冷媒的流量;第一截止阀145,第二截止阀147设置于蒸发器146两端的冷媒管路上,用以增加管段压力,进而平衡整个冷媒管路。
参见图19,示出本实用新型冷媒系统实施例二的示意图。该冷媒系统在图18所示的冷媒系统实施例一基础上增加了双向截止阀148,其与节流组件144并联,可以快速实现云空调系统内冷媒管路的压力平衡,进而使空调停机后正常的等待开机状态准备大为提前,有效地提高了空调的舒适性及其使用寿命。
制冷运行过程中,冷媒流动路线如下:压缩机141→四通换向阀142→冷凝器143→节流组件144→第一截止阀145→蒸发器146→第二截止阀147→四通换向阀142→压缩机141,完成制冷循环。此时,双向截止阀148不导通,空调正常运行,冷凝器143中的压力比蒸发器146中的压力要高;当空调停机时,双向截止阀148导通,冷凝器143内的高压冷媒迅速向蒸发器146内流动,从而使云空调系统压力迅速平衡。
制热运行过程中的云空调系统冷媒流动路线如下:压缩机141→四通换向阀142→第二截止阀147→蒸发器146→节流组件144→第一截止阀145→冷凝器143→四通换向阀142→压缩机141完成制热循环。此时,双向截止阀148不导通,空调正常运行,蒸发器146中的压力比冷凝器143中的压力要高;当空调停机时,双向截止阀148导通,蒸发器146内的高压冷媒迅速向冷凝器143内流动,从而使云空调系统压力迅速平衡。
参见图20,示出本实用新型冷媒系统实施例三的示意图。该冷媒系统在图18所示的冷媒系统所示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增加了冷凝水回收利用装置149,使得室内机冷凝水的冷量得到有效的回收利用,从而降低空调耗功,有效地提高空调器的制冷季节能源消耗效率)和全年能源消耗效率。
参见图21,示出本实用新型冷凝水回收利用装置的示意图。该主要包括冷媒管道1491及冷凝水管道1492,其中:冷凝水管道1492的两端分别设置冷凝水进口A、冷凝水出口B;冷媒管道1491的两端分别设置冷媒进C、冷媒出口D,且冷媒管道1491至少有一部分套设于冷凝水管道1492内。
具体结构为:冷媒管道1491为U型管;冷凝水管道1492包括:两竖管14921,分别套设在U型管的两侧管上;一横管14922,连通两竖管14921,其中将该横管14922优选地设置于U型管的底部一端。其中,加强冷媒和冷凝水的换热,使冷媒和冷凝水的流动方向采用逆流的方式,即冷媒管道1491中的冷媒流向与冷凝水管道1492中的冷凝水流向相反。由此,可进一步有效提高冷媒和冷凝水的对流换热温差,增大冷媒和冷凝水的换热量,降低冷凝器的冷凝压力,达到降低空调耗功,提高空调制冷量。
参见图21,示出本实用新型冷媒系统实施例四的示意图。该冷媒系统在图18所示的冷媒系统基础上增加了储液罐1403的冷媒调节旁路,其第一节点P1位于冷凝器143与蒸发器146之间,第二节点P2位于压缩机141的吸气口与四通换向阀142之间;这样,空调可以根据制冷/制热模式的不同调节冷媒的流量,实现制热COP的基础上提高制冷EER之目的。
如图22所示,冷媒调节旁路还包括回油毛细管1401和冷媒控制阀(通常为电磁阀)1402。储液罐1403与第一节点P1之间设置冷媒控制阀1402,其电连接冷媒调节控制器(图未示出),该冷媒调节控制器在制冷时输出冷媒控制阀开启信号,在制热时输出冷媒控制阀关闭信号,由此,实现冷媒调节旁路的自动控制。储液罐1403与第二节点P2之间设置有回油毛细管1401,使得制冷过程中压缩机油通过回油毛细管1401回到压缩机1之中,以保证压缩机的润滑。
该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与普通热泵空调相比,增加了电磁阀1402、储液罐1403和回油毛细管1401。在制冷运行时,使用储液罐1403将系统中多余的冷媒储存起来,有利于提高制冷运行能效比。如图22所示,实线表示制冷模式下冷媒的流动方向,虚线表示制热模式下冷媒的流动方向。在空调制热运行过程中,冷媒的流动路线为压缩机141→四通换向阀142→蒸发器146→节流组件144→冷凝器143→四通换向阀142→压缩机141,完成制热循环。此时冷媒控制阀1402关闭不导通,储液罐1403中无冷媒,云空调系统中所有冷媒参与制热循环。在空调制冷运行过程中,云空调系统冷媒分两路流动:其一是冷媒循环回路,其冷媒流动路线为:压缩机141→四通换向阀142→冷凝器143→节流组件144→蒸发器146→四通换向阀142→压缩机141;其二是冷媒调节旁路,其冷媒流动路线为:压缩机141→四通换向阀142→冷媒控制阀1402→储液罐1403→回油毛细管1401→四通换向阀142→压缩机141。由此,通过这两路线完成制冷循环。此时,冷媒控制阀5打开导通,储液罐1403中将储存多余冷媒,而储液罐1403中的压缩机油通过回油毛细管1401回到压缩机141中,由此保证压缩机141的润滑。
参见图23,示出本实用新型压缩机吸气管路结构示意图。该压缩机的管路结构包括有压缩机141、排气管148、四通阀142、三通器1406、吸气管14055、吸气管14077等部件,其中:压缩机141的吸气口通过铜管与一个T型(或其它形状)的三通器1406相连;吸气管145和吸气管1407在两个T型三通器1406之间,两根吸气管的两端分别与两个T型三通器相连;而第二个T型三通器146与四通阀142的端口T3相连;四通阀142的其它端口T1、T2、T4与压缩机141的排气口、低压阀1404、冷凝器142之间则分别用铜管相连。
在空调器的运行过程中,压缩机141的运转会引起管路件的振动以及产生依赖与铜管本身的管路应力。但通过使用两段支路吸气管并行的方式连接四通阀142与压缩机141的吸气口,可使得该段管路在增强管路柔韧性的同时极大地分解因振动产生的集中在单一吸气管上的管路应力。这样,原来偏向一侧的管路振动被两段支路吸气管分解为两股互相约束的振动,从而有效抑制吸气管段的管路振动,最终解决因管路振动引起的吸气管破裂、室外机异常噪音等问题。这无疑提高了空调器管路系统的可靠性,增强了空调器的整机性能。
参见图24,示出本实用新型具有防盗功能的空调器的方框图。该具有防盗功能的空调器中,室外机110配置防盗装置900,其包括感应装置910和报警装置920,其中:感应装置910可以为人体红外线探测感应装置、人体触摸式感应装置、声控感应装置或摄像装置等,其设置于空调器室外机110内,探测到人体时输出感应信号;报警装置920安装在空调器室外机110中,或安装在室内机里面,或作为单独的配件放置于室内或室外环境中,或设置于用户手机上,其报警信号可为声、光、电信号或其组合。报警装置920的硬件可由音响电路/音响元器件构成;也可以由视屏电路、录像元器件或放像元器件构成;还可由经过通讯网络或GSM网络发送短信或视频信号至用户手机上的相关设备构成。该报警装置920与感应装置910电连接,对感应信号进行处理并输出报警信号进行报警。
参见图25,示出本实用新型红外防盗装置的方框图。该红外防盗装置中,感应装置910包括红外线感应模块911;报警装置920包括信号放大模块921、电压比较模块922,延时模块923和报警模块924,其中:红外线感应模块911,探测人体发出的红外线并输出感应信号;信号放大模块921,将感应信号按预定增益放大为待比较信号;电压比较模块922,将待比较信号与基准信号进行比较,得到一比较结果;延时模块923,在待比较结果表征待比较信号电压大于基准信电压时,延时一预定时间后输出报警指示信号;报警模块924,根据报警指示信号,输出报警信号进行报警。
本实施例中,红外防盗装置为有源器件,其包括电源930,为上述部件提供工作电压。工作过程是,红外线感应模块911探测到人体发出的红外线,然后经信号放大模块921、电压比较模块922、延时模块923和报警模块924处理后进行报警。
参见图26,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红外线感应模块的原理图。该红外线感应模块911中,敏感元件PZT1与敏感元件PZT2极性反接串联,串接后的敏感元件PZT1与敏感元件PZT2的第一节点接入MOS管MG的栅极,串接后的敏感元件PZT1与敏感元件PZT2的第二节点接地,电阻RG并接在串接后的敏感器件PZT1、PZT2的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MOS管MG的源极接电源,MOS管MG的漏极接信号输出端。红外线IR经过滤光片FT后,由敏感元件PZT1、PZT2接收,但是两片敏感元件PZT1、PZT2接收到的热量不同,热释电也不同,不能抵消,由此经MOS管处理后输出感应电信号。上述的滤光片FT为菲泥尔滤光片,可使环境的干扰受到明显的控制作用。
参见图27,示出本实用新型红外防盗装置的电路结构。该红外防盗装置其电路组成及工作过如下:
红外线探测传感器IC1(如Q74)为红外线感应模块911的主要部件,在探测到前方人体辐射出的红外线信号时,传感器IC1的2脚输出微弱的感应电信号。
信号放大模块921包括两级放大电路,其中:感应电信号经三极管VT1、电阻R1、R2、R3及电容C1等组成的第一级放大电路放大;再通过电容C2输入到第二级放大电路中的运算放大器IC2中进行高增益、低噪声放大,该第二级放大电路还涉及到电阻R4、R5、R6、R7、R8及电容C2、C3、C4;此时,运算放大器IC2的1脚输出的信号已足够强。
运算放大器IC3为电压比较模块922的关键部件,其涉及到外围元件R10、R11、R12、R13及电容C5和二级管VD1。该运算放大器IC3的5脚由电阻R10、二极管VD1提供基准电压;当运算放大器IC2的1脚输出的信号电压到达运算放大器IC3的6脚时,两个输入端的电压进行比较;此时,运算放大器IC3的7脚由原来的高电平变为低电平。
运算放大器IC4为延时模块923的关键部件,该运算放大器IC4的3脚接电阻R15、R16,1脚接电阻R17、R18,2脚连接电阻R14和电容C6以组成延时电路,延时时间约为X(如4分钟)。当运算放大器IC3的7脚变为低电平时,电容C6通过二极管VD2放电,此时运算放大器IC4的2脚变为低电平;它与运算放大器IC4的3脚基准电压进行比较,当低于其基准电压时,运算放大器IC4的1脚变为高电平,即输出报警指示信号。
根据报警指示信号,红外防盗装置中的三极管VT2导通,使得讯响器BL通电,从而发出报警声。
人体红外线信号消失后,运算放大器IC3的7脚又恢复高电平输出,此时二极管VD2截止。由于电容C6两端的电压不能突变,故通过电阻R14向电容C6缓慢充电,当电容C6两端的电压高于其基准电压时,运算放大器IC4的1脚才变为低电平,时间约为Y(如1分钟),即持续1分钟报警。
上述电路中,电源930可为专用电池H,它通过三极管VT3、二极管VD3、VD4、电阻R19、R20、电容C8等辅助电路可为红外监控器各部件提供工作电压VDD,该专用电池H接有三段稳压管IC5(如78L06)及C7保持电压的稳定。
参见图28,示出本实用新型触发防盗装置的方框图。该触发防盗装置的电路组成及工作过如下:感应装置910包括触摸延时电路9101,人体触碰时输出触发信号;报警装置920包括触发控制电路9201、音频振荡电路9202及音响设备9203(如喇叭、蜂鸣器等),其中所述触发控制电路9201,根据触发信号导通/截止音频振荡电路9202;所述音频振荡电路9202,起振后产生音频振荡信号,驱动音响设备9203报警。该触发防盗装置为有源器件,其包括电源930,为上述部件提供工作电压。
触发防盗装置的工作过程是,触摸延时电路9101探测到人体触碰时发出检测信号,使得触发控制电路9201开通,然后使音频振荡电路9202起振,输出音频振荡信号驱动音响设备9203报警。该触发报警装置的各个部件均可采用多种电路实现,以下为其较优实例。
参见图29,示出本实用新型触发防盗装置的电路结构。如图29所示,该触发防盗装置设有N个报警线D1-1~DN-1,其分别安放于空调器室外机上,喇叭(或蜂鸣器)B-1可以安放在空调节器室内机也可安放在室外机里,而报警装置的工作电压VDD由空调器室内机或室外机电控板或专用电池H-1提供。
该触发防盗装置的工作过简述如下:当有人触摸空调器室外机上的报警线D1-1~DN-1中任一端时,反相器中F1~FN的对应门电路导通,对应的LED1~LEDN发光;此时,三极管VT1-1~VT4-1导通,将音频振荡电路(音响电路)的振荡芯片IC1和振荡芯片IC2的回路接通;由此,音响电路得电起振,输出音频振荡信号使喇叭B-1发出报警声。
其中,音频振荡电路包括两级多谐振荡电路:振荡芯片IC1-1与电阻R5-1、可变电阻R6-1、电容C2-1等组成第一级无稳态多谐振荡器,振荡频率f=1.44/(R5-1+R6-1)C2-1,调节R6-1,使频率为1Hz左右;振荡芯片IC2-1和电阻R8-1、电阻R9-1、电容C3-1组成第二级谐振荡电路;第一级多谐振荡电路的输出端接第二级多谐振荡电路的控制端。如图28所示,电容C2-1上的充放电锯齿波经三极管VT5-1射极输出至振荡芯片IC2-1的控制端5脚,第二多谐振荡器进行调制,喇叭B-1便发出报警声。
本电路中元件可根据具体情况选型,例如:反向器可选2CP;振荡芯片可为时基电路芯片555;音响设备可为喇叭或蜂鸣器;电源可为空调器室内机或室外机的电控板供电装置、或者为专用电池H-1等。
上述红外防盗装置、触发防盗装置的电源可采用交流-直流转换电路来提供直流电源,具体举例进行说明。
参见图30,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源的电路原理图。该电源包括交流-直流转换电路,该交流-直流转换电路主要包括整流电路931和滤波电路932,其中:整流电路931用于给输入交流电进行整流处理,优选地采用全波桥式整流电路BR1,其由四个二级管构成,设计简单实用,可以很好地满足客户的整流需求;滤波电路932用于给整流处理后的交流电V+进行滤波处理,其包括二极管D3-2、二极管D4-2、二极管D8-2、二极管D9-2、电容C7-2以及电容C9-2,二极管D3-2的阳极与整流电路的输出连接,二极管D3-2的阴极与二极管D9-2的阴极连接,电容C7-2的一端与二极管D3-2的阴极连接,电容C7-2的另一端分别与二极管D8-2的阳极和二极管D4-2的阴极连接,二极管D8-2的阴极与二极管D9-2的阳极连接,电容C9-2的一端与二极管D4-2的阳极连接,电容C9-2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9-2的阳极连接,二极管D9-2的阴极还与直流输出端连接。
如图30所示,该交流-直流转换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工作工程是:转换时将电容C7-2和电容C9-2串联进行储能,使得电容C7-2和电容C9-2为小电容即可完成原来使用大电容实现的交流-直流的转换,降低了交流-直流转换电路的实现成本,同时降低了整个电路的功率因数。当整流处理后的交流电的电压大于电容C7-2和电容C9-2的电压和时,整流处理后的交流电依次经二极管D3-2、电容C7-2、二极管D8-2以及电容C9-2到地给电容C7-2和电容C9-2充电,二极管D4-2和二极管D9-2截止。这里电容C7-2和电容C9-2使用相等电容值的电容,这两个电容可以充电到(Vbuck/2)=(Vac峰值/2)。这时整流处理后的交流电的电压小于等于电容C7-2和电容C9-2的电压和,即V+变化到小于等于(Vac峰值/2),二极管D3-2截止,V+不再给直流输出端供电,这时二极管D8-2截止,二极管D4-2和二极管D9-2导通。通过电容C7-2、二极管D4-2和电容C9-2、二极管D9-2给直流输出端放电,也就是通过电容C7-2和电容C9-2对负载回路供电。这时直流输出端(即Vbuck)的电压变化就不会和V+样具有波峰和波谷,而是平滑变化的波峰,由此起到波形斩波的效果。同时当V+变化到小于等于(Vac峰值/2),V+不对直流输出端供电,即在电压变化为波谷时,输入电流也减小至0,所以电压和电流变化一致性比一般用大电解电容的电路的一致性要好,所以本实施例交流-直流转换电路的电源输入功率因数也会提高。
在图30中,交流-直流转换电路还包括滤波电容C10-2,滤波电容C10-2的一端与直流输出端连接,滤波电容C10-2的另一端接地。通过滤波电解电容C10的滤波使得直流输出端输出的电压更加平滑,更好的满足用户直流供电的需求。此外,该交流-直流转换电路还包括用于指示交流-直流转换电路的工作状态的发光二极管D1-2,发光二极管D1-2的阴极接地,发光二极管D1-2的阳极通过电阻R5-2与直流输出端Vbuck连接。进一步地,该交流-直流转换电路还包括用于保护发光二极管D1-2的稳压二极管D2-2,稳压二极管D2-2的阳极接地,稳压二极管D2-2的阴极通过电阻R4-2分别与直流输出端和发光二极管D1-2的阳极连接。当本实施例的交流-直流转换电路给直流输出端供电时,发光二极管D1-2这时会被点亮以指示本交流-直流转换电路处于工作状态。而稳压二极管D2-2则可以保证发光二极管D1-2两端的工作电压不会过大而将发光二极管D1-2损坏。
以上构建了云空调系统的架构,并对各分系统或部件进行了优化,使得系统整机性能得以大大提高。
本实用新型虽然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5)

1.一种基于云空调系统的新型贯流风轮,云空调系统包括空调器、空调运行控制器、云服务平台、用户端、空调用户监测装置以及天气预报中心,空调器、空调用户监测装置分别连接至空调运行控制器,云服务平台同时与空调运行控制器、用户端及天气预报中心连接,其中,空调运行控制器具有空调用户身份鉴别模块,空调器由市电/太阳能供电设备供电,市电/太阳能供电设备供电包括太阳能供电装置、市电供电装置、供电转换装置及电源模块,其中太阳能供电装置和市电供电装置分别接至供电转换装置输入端,供电转换装置的输出端接至空调器的电源模块,太阳能供电装置与市电供电装置一起连接到供电转换装置以便选择不同的供电方式,太阳能供电装置包括太阳能电池、太阳能控制器、蓄电池、逆变电路,空调器为包括室外机和室内机的壁挂式分体机空调器,室内机接水盘装配于室内机贯流风轮的风道,其特征在于,贯流风轮包括左右端板和多片风轮叶片,左右端板固定在风轮轴上,风轮叶片沿风轮轴的轴向分布且夹设在左右端板之间,风轮叶片垂直于风轮轴的横截面沿纵向弯成曲线状,风轮叶片厚度自风轮叶片根部到风轮叶片尾部逐渐缩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云空调系统的新型贯流风轮,其特征在于,空调器的驱动装置包括驱动模块,驱动模块的输入端接电源模块,输出端接空调器的电机,驱动模块在电源模块输出电流时,可驱动作为交流负载的电机运转,驱动模块的两端分别接入第一接地元件和第二接地元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贯流风轮,其特征在于,空调器的冷媒系统包括压缩机、四通换向阀、冷凝器、节流组件、第一截止阀、蒸发器及第二截止阀,压缩机用于压缩冷媒,四通换向阀用于切换冷媒的正、反流向,冷凝器、蒸发器通过四通换向阀选择性连通压缩机以分别与外界交换热量,节流组件设置于冷媒管路上以调节冷媒管路中冷媒的流量,第一截止阀、第二截止阀设置于蒸发器两端的冷媒管路上以增加管段压力并进而平衡整个冷媒管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云空调系统的新型贯流风轮,其特征在于,,室外机上加装快速接头阳段,快速接头阳段与室外机上的截止阀拧紧;室内机加装快速接头阴段,快速接头阴段与室内机的蒸发器高低管焊接;连接管的管体接头阴段与室外机的快速接头阴段连接,连接管的管体接头阳段与室内机的快速接头阴段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云空调系统的新型贯流风轮,其特征在于,室外机配置防盗装置,该防盗装置包括感应装置和报警装置:感应装置设置于空调器室外机内,探测到人体时输出感应信号;报警装置与感应装置电连接,对感应信号进行处理并输出报警信号进行报警。
CN201520408530.XU 2015-06-13 2015-06-13 基于云空调系统的新型贯流风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6774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408530.XU CN204677498U (zh) 2015-06-13 2015-06-13 基于云空调系统的新型贯流风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408530.XU CN204677498U (zh) 2015-06-13 2015-06-13 基于云空调系统的新型贯流风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677498U true CN204677498U (zh) 2015-09-30

Family

ID=541771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408530.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677498U (zh) 2015-06-13 2015-06-13 基于云空调系统的新型贯流风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67749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92812A (zh) * 2018-01-17 2018-06-22 张格玮 一种固体基质发酵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92812A (zh) * 2018-01-17 2018-06-22 张格玮 一种固体基质发酵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13456A (zh) 一种空调系统
CN204665587U (zh) 空调系统
CN202188633U (zh) 空气源热泵热水器
CN102005553A (zh) 最大功率点跟踪的风光电互补供电基站蓄电池智能恒温柜
CN104566730A (zh) 一种太阳能光伏空调系统及其供电方法
CN204633452U (zh) 太阳能控制器
CN204665590U (zh) 红外防盗装置
CN204678619U (zh) 可调节冷媒流量的冷媒系统
CN103669904A (zh) 新型房屋及对所述新型房屋的控制方法
CN205641311U (zh) 太阳能空调
CN103196212A (zh) 无刷电机空调系统室内电机控制电路
CN202810231U (zh) 一种新型房屋
CN203951974U (zh) 具有余热回收功能的自适应恒温保湿光伏农业棚架一体系统
CN204677498U (zh) 基于云空调系统的新型贯流风轮
CN204663975U (zh) 贯流风轮
CN104094798B (zh) 具有余热回收功能的自适应恒温保湿光伏农业棚架一体系统
CN204652041U (zh) 蓄电池
CN204652033U (zh) 市电/太阳能供电设备
CN204717971U (zh) 快速实现冷媒管的压力平衡的冷媒系统
CN204665479U (zh) 压缩机吸气管路结构
CN204678622U (zh) 红外防盗装置电路
CN204678609U (zh) 冷媒系统
CN204678579U (zh) 实现冷凝水回收利用的冷媒系统
CN204678606U (zh) 驱动模块
CN204652030U (zh) 基于云空调系统的电源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930

Termination date: 2016061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