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675893U - 适用于中小河流的浮床 - Google Patents

适用于中小河流的浮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675893U
CN204675893U CN201520186808.3U CN201520186808U CN204675893U CN 204675893 U CN204675893 U CN 204675893U CN 201520186808 U CN201520186808 U CN 201520186808U CN 204675893 U CN204675893 U CN 2046758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ating bed
bedside
angle
riverbank
clo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18680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霍炜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 filed Critical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
Priority to CN20152018680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6758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6758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675893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适用于中小河流的浮床,包括浮床体(1)、浮床固定装置和漂浮装置,其中,浮床体(1)具有围绕成三角形的第一床边(10)、第二床边(20)和第三床边(30),第一床边(10)沿河岸(2)设置,第二床边(20)位于第三床边(30)的上游,第二床边(20)与第一床边(10)之间的夹角小于90°。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浮床平面呈三角形,且浮床的第二床边与河岸之间的夹角小于90°,使得上游面起到引流作用,即,能够将水流引向河道主槽,从而可以减少水流对浮床的冲击,同时避免水流冲刷河岸,增强浮床的结构稳定性。并且,由于浮床沿河岸设置,因此能够方便维护人员进行浮床的管理和维护。

Description

适用于中小河流的浮床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态浮床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适用于中小河流的浮床。
背景技术
随着区域人口密度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和工业污水的排放量快速上升,很多河流的污染负荷已接近或超过其临界值,污染形势严峻。农村中小河流生态系统更为脆弱,面临一系列的河道形态改变,生物栖息地破坏、水质恶化等威胁。
目前,国内外已开发出许多富有成效的水环境治理技术,其中生态修复措施由于具有处理效果好、工程造价低、无需耗能运行等优点而在河道治理方面深受青睐。常用的生态修复措施有河道内栖息地修复与加强技术、河道曝气技术、生态浮床技术等。其中,生态浮床技术是一种高效、简便、低成本,并具有一定景观效果的水质净化措施,这种技术的好处在于可以通过植物根系吸收及附着生物代谢富营养水体中的氮磷等物质,从而起到净化水体,去除污染物的作用。
生态浮床通常应用于湖泊、水库等水流较缓慢的水体,而在河道修复中较少应用,原因在于河道中的水流冲击较大,在其中设置浮床难以保证浮床自身结构稳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中小河流的浮床,该浮床具有较高的结构稳定性,能够经受水流的冲击。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浮床,包括浮床体、浮床固定装置和漂浮装置,其中,所述浮床体具有围绕成三角形的第一床边、第二床边和第三床边,所述第一床边沿所述河岸设置,所述第二床边位于所述第三床边的上游,所述第二床边与第一床边之间的夹角小于90°。
优选地,所述第二床边与第一床边之间的夹角在25°至35°之间,所述第三床边与第一床边之间的夹角在55°至65°之间,所述第二床边与第三床边之间的夹角在85°至95°之间。
优选地,所述浮床固定装置包括两个浮床固定桩和两个浮床固定绳,两个所述浮床固定桩沿所述河岸间隔设置,所述浮床体通过所述浮床固定绳固定于两个所述浮床固定桩。
优选地,沿所述第一床边设置有缓冲垫。
优选地,所述浮床体包括位于上方的植物种植层和位于下方的生物膜反应层,所述生物膜反应层包括从所述植物种植层向下延伸的多个布条,该多个布条上附着有微生物,并且每个布条的下端捆绑有重力块。
优选地,所述布条的下端延伸至河底。
优选地,所述植物种植层包括多个支撑杆和植物固定杯,所述多个支撑杆交错布置以形成网格结构,所述植物固定杯设置在所述网格结构的各个网孔中,所述布条的上端捆绑在所述支撑杆上。
优选地,所述网孔的孔径在5cm至8cm之间。
优选地,所述漂浮装置围绕所述浮床体的边缘设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浮床平面呈三角形,且浮床的上游面(第二床边)与河岸之间的夹角小于90°,使得上游面起到引流作用,即,能够将水流引向河道主槽,从而可以减少水流对浮床的冲击,同时避免水流冲刷河岸,增强浮床的结构稳定性。并且,由于浮床沿河岸设置,因此能够方便维护人员进行浮床的管理和维护。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浮床的俯视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浮床的剖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浮床体      10 第一床边    20 第二床边
30 第三床边    40 植物种植层  41 支撑杆
42 网孔        43 植物        50 生物膜反应层
51 布条        52 重力块      2  河岸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适用于中小河流的浮床,包括浮床体1、浮床固定装置和漂浮装置,其中,浮床体1具有围绕成三角形的第一床边10、第二床边20和第三床边30,第一床边10沿河岸2设置,第二床边20位于第三床边30的上游,第二床边20与第一床边10之间的夹角小于90°。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浮床平面呈三角形,且浮床的上游面(第二床边20)与河岸2之间的夹角小于90°,使得上游面能够起到引流作用,即,能够将水流引向河道主槽,以此减少水流对浮床的冲击,同时避免水流冲刷河岸,增强浮床的结构稳定性。并且,由于浮床沿河岸设置,因此能够方便维护人员进行浮床的管理和维护。
浮床的工程结构轴线与河岸2之间的夹角可以参考挑流丁坝工程的设计经验来确定。第二床边20与第一床边10之间的夹角在25°至35°之间,优选为30°,以确保水流以适宜的流速流向河道主槽;第三床边30与第一床边10之间的夹角在55°至65°之间,优选为60°,以确保在水流较大的情况下,漫过浮床体1的水流能够流向河流主槽,避免冲刷河岸2;第二床边20与第三床边30之间的夹角在85°至95°之间,优选为90°。
具体地,所述浮床固定装置包括两个浮床固定桩和两个浮床固定绳(均未示出),两个浮床固定桩沿河岸2间隔设置,浮床体1通过浮床固定绳固定于两个浮床固定桩。
为了避免浮床体1与浮床固定桩之间硬性接触,减小撞击力,优选地,沿所述第一床边10设置有缓冲垫(未示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浮床体1包括位于上方的植物种植层40和位于下方的生物膜反应层50,生物膜反应层50包括从植物种植层40向下延伸的多个布条51,该多个布条51上附着有微生物,并且每个布条51的下端捆绑有重力块52。这里,布条51上形成的生物膜能有效去除水中的有机物、氮和磷。捆绑有重力块52的布条51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滞水流,有利于形成生物栖息地。这里,重力块52可以为石块。
优选地,布条51为无纺土工布条,以具有抗拉强度高、耐腐蚀、耐老化的特性。
具体地,如图2所示,植物种植层40可以包括多个支撑杆41和用于放置植物43的植物固定杯,多个支撑杆41交错布置以形成网格结构,植物固定杯设置在网格结构的各个网孔42中,网孔42的孔径可以在5cm至8cm之间,布条51的上端捆绑在支撑杆41上。
植物43可以为任意适当种类的植物,优选为经济作物,例如空心菜或喜肥牧草,浮床靠近河岸,也有利于作物的收割和维护。
支撑杆41例如可以由竹竿制成。网孔42形成水气交换区,使得水面与大气之间可以进行水气交换,有利于水体的自然富氧。
优选地,布条51的下端延伸至河底,由于布条51数量众多,保证布条51垂至河底,可以保护植物43的根茎,避免鱼类啃咬。
漂浮装置可以设置在浮床体1的周围,以用于向浮床体1提供浮力。可以将空的饮料瓶捆绑在浮床体1的周围作为漂浮装置,实现废弃物的回收利用。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9)

1.一种适用于中小河流的浮床,包括浮床体(1)、浮床固定装置和漂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床体(1)具有围绕成三角形的第一床边(10)、第二床边(20)和第三床边(30),所述第一床边(10)沿河岸(2)设置,所述第二床边(20)位于所述第三床边(30)的上游,所述第二床边(20)与第一床边(10)之间的夹角小于9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浮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床边(20)与第一床边(10)之间的夹角在25°至35°之间,所述第三床边(30)与第一床边(10)之间的夹角在55°至65°之间,所述第二床边(20)与第三床边(30)之间的夹角在85°至95°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浮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床固定装置包括两个浮床固定桩和两个浮床固定绳,两个所述浮床固定桩沿所述河岸(2)间隔设置,所述浮床体(1)通过所述浮床固定绳固定于两个所述浮床固定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浮床,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床边(10)设置有缓冲垫。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浮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床体(1)包括位于上方的植物种植层(40)和位于下方的生物膜反应层(50),所述生物膜反应层(50)包括从所述植物种植层(40)向下延伸的多个布条(51),该多个布条(51)上附着有微生物,并且每个布条(51)的下端捆绑有重力块(5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浮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条(51)的下端延伸至河底。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浮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种植层(40)包括多个支撑杆(41)和植物固定杯,所述多个支撑杆(41)交错布置以形成网格结构,所述植物固定杯设置在所述网格结构的各个网孔(42)中,所述布条(51)的上端捆绑在所述支撑杆(41)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浮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网孔(42)的孔径在5cm至8cm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浮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漂浮装置围绕所述浮床体(1)的边缘设置。
CN201520186808.3U 2015-03-30 2015-03-30 适用于中小河流的浮床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6758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186808.3U CN204675893U (zh) 2015-03-30 2015-03-30 适用于中小河流的浮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186808.3U CN204675893U (zh) 2015-03-30 2015-03-30 适用于中小河流的浮床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675893U true CN204675893U (zh) 2015-09-30

Family

ID=541756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186808.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675893U (zh) 2015-03-30 2015-03-30 适用于中小河流的浮床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67589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59825A (zh) * 2020-03-30 2020-08-21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一种用于缓流河流修复的生态沉床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59825A (zh) * 2020-03-30 2020-08-21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一种用于缓流河流修复的生态沉床
CN111559825B (zh) * 2020-03-30 2022-05-17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一种用于缓流河流修复的生态沉床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777934U (zh) 一种连续可调式沉水植物种植网床
CN103880191B (zh) 一种适用于大流速水体的导流式生态浮床
CN103073161B (zh) 多级阶梯式农业面源“好氧-兼氧”生态塘系统
CN105236578A (zh) 城市河道水环境改善方法
CN102086643A (zh) 一种用于阻截河道岸带污染物入河与修复植被群落的生态工程技术
CN212786790U (zh) 一种景观河道松木桩种植装置
CN202989856U (zh) 一种水利工程的生态河道系统
CN104803557A (zh) 复合型净化农田排水与生态修复的沟塘湿地系统
CN108191044A (zh) 一种免固定太阳能微循环生态系统
CN204675893U (zh) 适用于中小河流的浮床
CN101830563B (zh) 一种抗风浪生态浮床
CN207435159U (zh) 一种生态防护系统
CN209429036U (zh) 一种用于中小型河道治理的生态滤水坝
CN204569552U (zh) 一种无动力下行流河岸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系统
WO2022016436A1 (zh) 一种控制湖区底泥污染释放和蓝藻集聚的方法
CN204529619U (zh) 复合型净化农田排水与生态修复的沟塘湿地系统
CN104071899A (zh) 一种限制浮叶植物生长的方法
CN217479166U (zh) 用于浅水型湖泊原位净化装置
CN2633877Y (zh) 浮床式水净化生物反应器
CN214734823U (zh) 一种复合材料组合式生物床
CN104817185A (zh) 生物网膜、底栖滤食动物和沉水植物协同净化水质的方法
CN211849230U (zh) 一种用于保护沉水植物免受冲刷破坏的柔性分洪结构
CN210491975U (zh) 一种具备绿化装置的生态驳岸
CN207671754U (zh) 具有曝气功能的生态浮床
CN205954645U (zh) 一种适用于护坡生态化改造的基质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Huo Weijie

Inventor after: Zou Xiaowen

Inventor after: Huang Jing

Inventor after: Zhou Huaidong

Inventor after: Liu Linghua

Inventor after: Zhao Gaofeng

Inventor after: Wu Leixiang

Inventor after: Fu Ling

Inventor after: Li Kun

Inventor after: Wu Jiapeng

Inventor after: Liu Laisheng

Inventor before: Huo Weijie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930

Termination date: 2016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