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651702U - 一种环网柜及其控制终端 - Google Patents

一种环网柜及其控制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651702U
CN204651702U CN201520411327.8U CN201520411327U CN204651702U CN 204651702 U CN204651702 U CN 204651702U CN 201520411327 U CN201520411327 U CN 201520411327U CN 204651702 U CN204651702 U CN 2046517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drain pan
top shell
slide protrusion
sliding rec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41132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理峰
张静
李题印
胡翔
姚海燕
崔金栋
周念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TRULY ELECTRIC CO Ltd
Chongqing University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State Grid Zhejia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Northeast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Hangzhou Power Supply Co of State Grid Zhejia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TRULY ELECTRIC CO Ltd
Chongqing University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State Grid Zhejia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Northeast Dianli University
Hangzhou Power Supply Co of State Grid Zhejia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TRULY ELECTRIC CO Ltd, Chongqing University,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State Grid Zhejia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Northeast Dianli University, Hangzhou Power Supply Co of State Grid Zhejia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TRULY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41132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6517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6517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6517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ion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环网柜及其控制终端,其中环网柜的控制终端包括控制电路板、终端顶壳和终端底壳,所述终端顶壳与所述终端底壳正对紧贴,其间内置有所述控制电路板;所述终端顶壳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滑动凸起,且所述终端底壳的底部在与所述第一滑动凸起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能够与所述第一滑动凸起紧密配合的第一滑动凹槽。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环网柜的控制终端,安装时,各个控制终端之间可以先通过第一滑动凸起与第一滑动凹槽的紧密配合完成互联,之后再统一安装进二次箱内,连接方便简单,空间利用充足,提高了安装、管理、扩展环网柜附属智能模块的便利性,有利于推动大规模环网柜的发展。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包括上述控制终端的环网柜,其有益效果如上所述。

Description

一种环网柜及其控制终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配电设备及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环网柜的控制终端。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控制终端的环网柜。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电力电子及供电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力设施得到广泛应用。
以环网柜为例,环网柜是一种高压开关设备装在金属或非金属绝缘柜体内或做成拼装间隔式环网供电单元的电气设备。为了提高供电可靠性,使用户可以从两个方向获得电源,通常将供电网连接成环形,这种供电方式简称为环网供电,而其所使用高压开关柜就被称为环网柜。随着智能电网的普及,在环网柜内部架设的附属智能模块也越来越多。一般的,附属智能模块可分为检测模块、机械部分和控制终端三大部分,其中控制终端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
目前,由于环网柜的附属智能模块均是工作在较强的电磁场中,受电磁干扰较严重。为此,现有技术中通常将控制终端架设到环网柜的二次箱中,通过静电屏蔽原理使其免受电磁干扰。然而,环网柜二次箱内部结构复杂多变,在稍大的环网柜中,其附属智能模块中的控制终端规模往往较大,导致各控制终端在二次箱内的安装方式复杂,连接杂乱,管理不便,不利于环网柜的智能附属模块的发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环网柜的控制终端,使其能够在二次箱内方便地进行安装、互联。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控制终端的环网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环网柜的控制终端,包括控制电路板、终端顶壳和终端底壳,所述终端顶壳与所述终端底壳正对紧贴,其间内置有所述控制电路板;所述终端顶壳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滑动凸起,且所述终端底壳的底部在与所述第一滑动凸起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能够与所述第一滑动凸起紧密配合的第一滑动凹槽。
优选地,所述第一滑动凸起沿所述终端顶壳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所述终端顶壳顶部的中央位置;所述第一滑动凹槽沿所述终端底壳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所述终端底壳底部的中央位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滑动凸起的横截面呈倒等腰梯形,所述第一滑动凹槽的横截面呈等腰梯形,且所述倒等腰梯形与所述等腰梯形相似。
优选地,所述第一滑动凸起凸出所述终端顶壳表面的距离为2~4mm,其最小宽度为3~5mm,其腰部与所述终端顶壳表面成50°~70°夹角;所述第一滑动凹槽的深度为3~5mm,其最小宽度为4~6mm,其腰部与所述终端底壳表面成50°~70°夹角。
优选地,所述终端顶壳和所述终端底壳的宽度相同;在所述终端顶壳的一个侧边上设置有第二滑动凸起的第一凸起部分,而在所述终端底壳的侧边上紧贴所述第一凸起部分设置有第二凸起部分;在所述终端顶壳上相对的另一侧边上设置有第二滑动凹槽的第一凹槽部分,而在所述终端底壳的侧边上紧贴所述第一凹槽部分设置有第二凹槽部分;所述第二滑动凸起能够与所述第二滑动凹槽紧密配合。
优选地,所述第一凸起部分和所述第二凸起部分均为所述第二滑动凸起的一半,且对称分布;所述第一凹槽部分和所述第二凹槽部分均为所述第二滑动凹槽的一半,且对称分布。
优选地,所述第二滑动凸起的横截面呈倒等腰梯形,所述第二滑动凹槽的横截面呈等腰梯形,且所述倒等腰梯形与所述等腰梯形相似。
优选地,所述第二滑动凸起凸出所述终端顶壳、终端底壳侧边表面的距离为2~4mm,其最小宽度为3~5mm,其腰部与所述终端顶壳、终端底壳的侧边表面成50°~70°夹角;所述第二滑动凹槽的深度为3~5mm,其最小宽度为4~6mm,其腰部与所述终端顶壳、终端底壳侧边表面成50°~70°夹角。
优选地,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终端顶壳、终端底壳互相紧贴的两个侧边上,并同时覆盖了两个所述侧边的固定互联板,所述固定互联板上设置有用于与环网柜二次箱壁相连接的安装孔,以及用于使所述控制电路板与环网柜其余模块相沟通的互联孔。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环网柜,包括二次箱和设置于所述二次箱内的控制终端,其中,所述控制终端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控制终端。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环网柜的控制终端,主要包括控制电路板、终端顶壳和终端底壳。其中,终端顶壳和终端底壳是控制终端的外壳,该两者分别正对设置并互相紧贴。由于终端顶壳和终端底壳互相紧贴,两者之间形成了密闭空间,而在该密闭空间内设置有控制电路板。重要的是,在终端顶壳的顶部上设置有用于滑动的凸起,称为第一滑动凸起;而在终端底壳上,为了与其配合设置,在终端底壳的底部上设置有凹槽,称为第一滑动凹槽。该第一滑动凸起能够与该第一滑动凹槽紧密配合,即第一滑动凸起能够卡入第一滑动凹槽内进行滑动。需知,第一滑动凸起是设置在终端顶壳的顶部,而第一滑动凹槽是设置在终端底壳的底部,因此,对于同一个控制终端来说,第一滑动凸起显然是无法与第一滑动凹槽配合的。所以,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环网柜的控制终端,通过在终端顶壳的顶部设置第一滑动凸起,然后在终端底壳的底部设置能够与第一滑动凸起紧密配合的第一滑动凹槽,使得任意两个控制终端在安装时,可以先通过自身的第一滑动凸起与对方的第一滑动凹槽相配合,互相卡紧然后滑动,完成互联之后再进行安装。当多个控制终端需要安装在二次箱内时同样也可以如此操作。因此,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环网柜的控制终端,能够使大规模的环网柜附属智能模块通过互联的方式统一安装到二次箱内,连接方式简单易行,空间利用充足,提高了安装、管理、扩展环网柜附属智能模块的便利性,有利于推动大规模环网柜的发展。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爆炸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终端顶壳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终端底壳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实际应用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爆炸图;
图6为图5所示的终端顶壳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所示的终端底壳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实际应用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三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实际应用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的固定互联板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图4中:
控制电路板—1,终端顶壳—2,终端底壳—3,第一滑动凸起—4,第一滑动凹槽—5。
图5—图8中:
第二滑动凸起—6,第一凸起部分—601,第二凸起部分—602,第二滑动凹槽—7,第一凹槽部分—701,第二凹槽部分—702。
图9—图10中:
固定互联板—8,安装孔—801,互联孔—80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爆炸图。
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环网柜的控制终端主要包括控制电路板1、终端顶壳2和终端底壳3。
其中,控制电路板1是控制终端的核心,用于控制环路电网,为保护其不受外界干扰,在其外分别设置了终端顶壳2和终端底壳3。终端顶壳2和终端底壳3是控制终端的外壳部分,终端顶壳2和终端底壳3分别正对紧贴设置,在两者之间形成了密闭空间,而控制电路板1就设置在该密闭空间内。
如图2和图3所示,图2为图1所示的终端顶壳的具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终端底壳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终端顶壳2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滑动凸起4,该第一滑动凸起4一般为长条状,整个结构凸出终端顶壳2的表面。同时,相应地,本实施例在终端底壳3的底部设置了第一滑动凹槽5,该第一滑动凹槽5一般也为长条状,其形状结构和第一滑动凸起4相似,因此两者能够紧密配合,即第一滑动凸起4能够从第一滑动凹槽5的一端插入其中,然后在凹槽中逐渐向内滑动,完成紧密配合。
如图4所示,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实际应用示意图。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滑动凸起4是设置在终端顶壳2的顶部,而第一滑动凹槽5是设置在终端底壳3的底部,因此,对于同一个控制终端来说,第一滑动凸起4显然是无法与第一滑动凹槽5配合的。所以,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环网柜的控制终端,其作用体现在至少包含两个控制终端的环网柜上,通过在终端顶壳2的顶部设置第一滑动凸起4,然后在终端底壳3的底部设置能够与第一滑动凸4起紧密配合的第一滑动凹槽5,使得任意两个控制终端在安装时,可以先通过自身的第一滑动凸起4与对方的第一滑动凹槽5相配合,互相卡紧然后滑动,完成纵向互联之后再进行安装。当多个控制终端需要安装在二次箱内时同样也可以如此操作。因此,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环网柜的控制终端,能够使大规模的环网柜附属智能模块通过互联的方式统一安装到二次箱内,连接方式简单易行,空间利用充足,提高了安装、管理、扩展环网柜附属智能模块的便利性,有利于推动大规模环网柜的发展。
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可将第一滑动凸起4沿终端顶壳2的长度方向设置在其顶部的中央位置处,相应的,也需将第一滑动凹槽5沿终端底壳3的长度方向设置在终端底壳3底部的中央位置处。如此设置,终端顶壳2和终端底壳3上的剩余空间都较均匀,比较便于人手抓持、安装。当然,第一滑动凸起4在终端顶壳2上的设置方式是任意的,并不局限于沿终端顶壳2的长度方向设置在其中央这一种方式,其余比如与终端顶壳2的长度方向成一定夹角或者偏离终端顶壳2的中央位置设置,同样可行。不过,无论第一滑动凸起4如何设置,第一滑动凹槽5在终端底壳3上的设置方式是完全对应的,如此才能保证两者的紧密配合。
为了提高第一滑动凸起4与第一滑动凹槽5之间的配合紧密性,优选地,可将第一滑动凸起4的横截面设置为倒等腰梯形,而相应地,第一滑动凹槽5的横截面自然是等腰梯形。而为了保证第一滑动凸起4与第一滑动凹槽5能够配合,该倒等腰梯形与等腰梯形需要是相似形,并且尺寸相差不大。如此设置,可以利用等腰梯形的斜腰承受较大压力,一定的夹角更能确保第一滑动凸起4与第一滑动凹槽5的配合紧密性。当然,第一滑动凸起4的形状并不一定,其余比如矩形、椭圆形等同样可以采用,同时,而第一滑动凹槽5的形状也跟随第一滑动凸起4的形状变化而变化,并始终保持配合。
进一步地,可对第一滑动凸起4和第一滑动凹槽5的结构尺寸做优选。比如,可将第一滑动凸起4凸出终端顶壳2表面的距离设置为2、2.5、3、3.5、4mm或者2~4mm之间的任意数值;同时,在横向上,第一滑动凸起4的最小宽度不小于3mm,可为3、3.5、4、4.5、5mm或者3~5mm之间的任意数值;此外,前面提到,第一滑动凸起4形状的腰部若跟终端顶壳2的表面成一定夹角,将更加有利于受力,此处优选地,可将第一滑动凸起4形状的腰部与终端顶壳2的表面设置为成50°、55°、60°、65°、70°或者50°~70°之间的任意角度。而相应地,第一滑动凹槽5的实际尺寸应比第一滑动凸起4的实际尺寸略大,如此,可将第一滑动凹槽5的深度设置为3、3.5、4、4.5、5mm或者3~5mm之间的任意数值;同时,在横向上,第一滑动凹槽5的最小宽度不小于4mm,可为4、4.5、5、5.5、6mm或者4~6mm之间的任意数值;同理,第一滑动凹槽5形状的腰部与终端底壳3表面所成的角度应也为50°、55°、60°、65°、70°或者50°~70°之间的任意角度。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滑动凸起4和第一滑动凹槽5的上述各种尺寸的具体数据限制,仅仅是其中一种或多种优选实施例,其余符合常理的不同数值或不同数值范围的尺寸限制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中。
请参考图5,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爆炸图。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在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做了改进,具体为:增设了第二滑动凸起6和第二滑动凹槽7。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环网柜的控制终端能够实现多个控制终端的纵向互联和统一安装。而在本实施例中,主要为了使多个控制终端实现横向互联和统一安装。
如图6和图7所示,图6为图5所示的终端顶壳的具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5所示的终端底壳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为此,本实施例将终端顶壳2和终端底壳3的宽度设置为相同数值,使得两者的侧边在拼合后刚好成一个平面。然后,在终端顶壳2的其中一个侧边上设置了第二滑动凸起6的第一凸起部分601,而在终端底壳3的侧边上紧贴着该第一凸起部分601设置有第二滑动凸起6的剩下部分:第二凸起部分602。由此可知,第二滑动凸起6实际上同时设置在终端顶壳2和终端底壳3拼合而成的侧边平面上,并且同时包括设置在终端顶壳2侧边上的第一凸起部分601和设置在终端底壳3侧边上的第二凸起部分602。相应地,本实施例在终端顶壳2上与前述侧边相对的侧边上设置了第二滑动凹槽7的第一凹槽部分701,而在终端底壳3的侧边(当然也是与前述终端底壳3的侧边相对的另一侧边)上紧贴着该第一凹槽部分701设置有第二滑动凹槽7的剩下部分:第二凹槽部分702。由此可知,第二滑动凹槽7实际上同时设置在终端顶壳2和终端底壳3拼合而成的侧边平面上,并且同时包括设置在终端顶壳2侧边上的第一凹槽部分701和设置在终端底壳3侧边上的第二凹槽部分702。重要的是,第二滑动凸起6和第二滑动凹槽7如同第一滑动凸起4和第一滑动凹槽5一样,能够互相紧密配合。
如图8所示,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实际应用示意图。
如此设置,在将各个控制终端安装进二次箱内时,可以首先通过第二滑动凸起6和第二滑动凹槽7的紧密配合完成互联,其配合方式和实施原理与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类似,此处不再赘述。不同的是,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控制终端,能够使得各个控制终端在二次箱内完成横向互联,再进行统一安装。
此外,考虑到第二滑动凸起6和第二滑动凹槽7的结构稳定性,优选地,本实施例将第一凸起部分601和第二凸起部分601均设置为第二滑动凸起6的一半,并且以终端顶壳2和终端底壳3的侧边拼合处为中心对称设置。同理,需将第一凹槽部分701和第二凹槽部分702均设置为第二滑动凹槽7的一半,并且以终端顶壳2和终端底壳2的侧边拼合处为中心对称设置。如此设置,在保证第二滑动凸起6和第二滑动凹槽7的正常配合下,将第一凸起部分601和第二凸起部分602,以及第一凹槽部分701和第二凹槽部分702分别要承担的力均分,提高了结构稳定性,并且有利于制造和装配的方便性。当然,第一凸起部分601和第二凸起部分602占整个第二滑动凸起6的比重是随意的,比如两者分别占60%和40%或者30%和70%等情况,也是可取的。同理,第一凹槽部分701和第二凹槽部分702占整个第二滑动凹槽7的比重也是随意的,并不需要与第二滑动凸起6的比重情况相同,比如两者分别占20%和80%或者10%和90%等情况,理论上同样可行。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第二滑动凸起6和第二滑动凹槽7的配合紧密性,可将第二滑动凸起6的横截面设置为倒等腰梯形,而将第二滑动凹槽7的横截面设置为等腰梯形,该倒等腰梯形和等腰梯形需是相似形。其优点在前述内容已有相同记载,此处不再赘述。当然,第二滑动凸起6的形状并不一定,其余比如矩形、椭圆形等同样可以采用,同时,而第二滑动凹槽7的形状也跟随第二滑动凸起6的形状变化而变化,并始终保持配合。
更具体地,可对第二滑动凸起6和第二滑动凹槽7的结构尺寸做优选。比如,可将第二滑动凸起6凸出终端顶壳2、终端底壳3侧边表面的距离设置为2、2.5、3、3.5、4mm或者2~4mm之间的任意数值;同时,在横向上,第二滑动凸起6的最小宽度不小于3mm,可为3、3.5、4、4.5、5mm或者3~5mm之间的任意数值;此外,为了更加有利于受力,还可将第二滑动凸起6形状的腰部与终端顶壳2、终端底壳3的表面设置为成50°、55°、60°、65°、70°或者50°~70°之间的任意角度。而相应地,第二滑动凹槽7的实际尺寸应比第二滑动凸起6的实际尺寸略大,如此,可将第二滑动凹槽7的深度设置为3、3.5、4、4.5、5mm或者3~5mm之间的任意数值;同时,在横向上,第二滑动凹槽7的最小宽度不小于4mm,可为4、4.5、5、5.5、6mm或者4~6mm之间的任意数值;而第二滑动凹槽7形状的腰部与终端顶壳2、终端底壳3的侧边表面所成的角度应也为50°、55°、60°、65°、70°或者50°~70°之间的任意角度。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滑动凸起6和第二滑动凹槽7的上述各种尺寸的具体数据限制,仅仅是其中一种或多种优选实施例,其余符合常理的不同数值或不同数值范围的尺寸限制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中。
请参考图9,图9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三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实际应用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三种具体实施方式,在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做了改进,具体为:增设了固定互联板8。
如图10所示,图10为图9所示的固定互联板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考虑到环网柜内控制终端与其余模块的互联,本实施例在终端顶壳2和终端底壳3上互相紧贴的两个侧边上设置了固定互联板8,并且该固定互联板8同时覆盖了终端顶壳2和终端底壳3的互相紧贴的两个侧边。并且,在固定互联板8上设置有安装孔801和互联孔802。其中,安装孔801用于与环网柜二次箱壁通过螺钉等工具相联接,而互联孔802则是通向内部的控制电路板1,通过该互联孔802使控制电路板1能够与其余模块相通讯,实现控制终端与环网柜内其余模块的互联。
此外,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控制终端,同时包括了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互联方式和第二具体实施方式的互联方式。在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多个控制终端在安装进二次箱内前,可以通过第一滑动凸起4和第二滑动凹槽5的紧密配合完成纵向互联;而在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多个控制终端在安装进二次箱内前,可以通过第二滑动凸起6和第二滑动凹槽7的紧密配合完成横向互联;由于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和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并不冲突,因此,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三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多个控制终端在安装进二次箱内前,可以首先通过第一滑动凸起4和第一滑动凹槽5的紧密配合完成纵向互联,然后再通过第二滑动凸起6和第二滑动凹槽7的紧密配合完成横向互联,最终形成矩阵式互联,之后再安装进二次箱。如此设置,对二次箱内的空间利用率更高,多个控制终端的集成化程度更高,更加利于环网柜附属智能模块的安装、管理和扩展。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环网柜,包括二次箱和设置在二次箱内的控制终端,其中,该控制终端与上述任一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控制终端相同。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环网柜的控制终端,包括控制电路板(1)、终端顶壳(2)和终端底壳(3),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顶壳(2)与所述终端底壳(3)正对紧贴,其间内置有所述控制电路板(1);所述终端顶壳(2)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滑动凸起(4),且所述终端底壳(3)的底部在与所述第一滑动凸起(4)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能够与所述第一滑动凸起(4)紧密配合的第一滑动凹槽(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动凸起(4)沿所述终端顶壳(2)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所述终端顶壳(2)顶部的中央位置;所述第一滑动凹槽(5)沿所述终端底壳(3)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所述终端底壳(3)底部的中央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动凸起(4)的横截面呈倒等腰梯形,所述第一滑动凹槽(5)的横截面呈等腰梯形,且所述倒等腰梯形与所述等腰梯形相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动凸起(4)凸出所述终端顶壳(2)表面的距离为2~4mm,其最小宽度为3~5mm,其腰部与所述终端顶壳(2)表面成50°~70°夹角;所述第一滑动凹槽(5)的深度为3~5mm,其最小宽度为4~6mm,其腰部与所述终端底壳(3)表面成50°~70°夹角。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控制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顶壳(2)和所述终端底壳(3)的宽度相同;在所述终端顶壳(2)的一个侧边上设置有第二滑动凸起(6)的第一凸起部分(601),而在所述终端底壳(3)的侧边上紧贴所述第一凸起部分(601)设置有第二凸起部分(602);在所述终端顶壳(2)上相对的另一侧边上设置有第二滑动凹槽(7)的第一凹槽部分(701),而在所述终端底壳(3)的侧边上紧贴所述第一凹槽部分(701)设置有第二凹槽部分(702);所述第二滑动凸起(6)能够与所述第二滑动凹槽(7)紧密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部分(601)和所述第二凸起部分(602)均为所述第二滑动凸起(6)的一半,且对称分布;所述第一凹槽部分(701)和所述第二凹槽部分(702)均为所述第二滑动凹槽(7)的一半,且对称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滑动凸起(6)的横截面呈倒等腰梯形,所述第二滑动凹槽(7)的横截面呈等腰梯形,且所述倒等腰梯形与所述等腰梯形相似。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滑动凸起(6)凸出所述终端顶壳(2)、终端底壳(3)侧边表面的距离为2~4mm,其最小宽度为3~5mm,其腰部与所述终端顶壳(2)、终端底壳(3)的侧边表面成50°~70°夹角;所述第二滑动凹槽(7)的深度为3~5mm,其最小宽度为4~6mm,其腰部与所述终端顶壳(2)、终端底壳(3)侧边表面成50°~70°夹角。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终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终端顶壳(2)、终端底壳(3)互相紧贴的两个侧边上,并同时覆盖了两个所述侧边的固定互联板(8),所述固定互联板(8)上设置有用于与环网柜二次箱壁相连接的安装孔(801),以及用于使所述控制电路板(1)与环网柜其余模块相沟通的互联孔(802)。
10.一种环网柜,包括二次箱和设置于所述二次箱内的控制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终端为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控制终端。
CN201520411327.8U 2015-06-15 2015-06-15 一种环网柜及其控制终端 Active CN2046517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411327.8U CN204651702U (zh) 2015-06-15 2015-06-15 一种环网柜及其控制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411327.8U CN204651702U (zh) 2015-06-15 2015-06-15 一种环网柜及其控制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651702U true CN204651702U (zh) 2015-09-16

Family

ID=541044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411327.8U Active CN204651702U (zh) 2015-06-15 2015-06-15 一种环网柜及其控制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651702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52291A (zh) * 2015-06-15 2015-08-19 浙江群力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环网柜及其控制终端
WO2021184188A1 (zh) * 2020-03-17 2021-09-23 元锦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可拆式接合结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52291A (zh) * 2015-06-15 2015-08-19 浙江群力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环网柜及其控制终端
WO2021184188A1 (zh) * 2020-03-17 2021-09-23 元锦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可拆式接合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32366B2 (en) Low profile packaging and assembly of a power conversion system in modular form
CN203944133U (zh) 一种改进的磁吸式电子积木系统
CN204651702U (zh) 一种环网柜及其控制终端
CN202633987U (zh) 移动电源
CN202840163U (zh) 一种usb墙壁插座
CN104852291A (zh) 一种环网柜及其控制终端
CN203944132U (zh) 一种改进的磁吸式电子功能模块积木
CN203643915U (zh) 一种扩展卡
CN104516073A (zh) 光纤配线模块、系统
CN203690581U (zh) 一种入墙式插座
CN105449450A (zh) 具有按键结构的卡托及电子设备
CN105048143A (zh) 插座结构,及用电插头辅助插接导向部件
CN205016773U (zh) 插座结构,及用电插头辅助插接导向部件
CN204905534U (zh) 插座排
CN204795950U (zh) 用户端接入设备
CN203870140U (zh) 三相载波费控智能电能表
CN203932592U (zh) 电源转接器
CN203911076U (zh) 一种改进的磁吸导电连接器结构
CN204316887U (zh) 一种遥控器壳体
CN203503885U (zh) 电源分配器
CN211579860U (zh) 电源适配器
CN104238649A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202977827U (zh) 简捷式电连接器结构
CN210351913U (zh) 高防护等级和具有良好电磁兼容性能的控制器模块
CN201594165U (zh) 相机镜头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