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650091U - 显示器 - Google Patents

显示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650091U
CN204650091U CN201520301520.6U CN201520301520U CN204650091U CN 204650091 U CN204650091 U CN 204650091U CN 201520301520 U CN201520301520 U CN 201520301520U CN 204650091 U CN204650091 U CN 2046500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column
back cover
sub
supporter
disp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30152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袁培恒
闫延超
陈振洋
曾永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TCL New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CL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Hui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CL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Hui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TCL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Hui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30152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6500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6500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6500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显示器,包括:后壳、均设置于所述后壳上的具有弹性的支撑体、若干光源及背光组件,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后壳的底部,且与所述背光组件间隔设置;所述支撑体包括间隔设置的子支撑柱及母支撑柱,所述子支撑柱的高度不高于所述背光组件到所述后壳的底部的距离,所述母支撑柱的高度小于所述子支撑柱的高度,且与所述背光组件间隔设置,所述子支撑柱的支撑强度小于母支撑柱的支撑强度。上述显示器,支撑体增加了显示器正面的耐冲击性,降低了显示器在生产、运输、搬运及使用中液晶面板的屏裂风险,进而增加了生产的良品率,并延长了显示器的使用寿命及可靠性。

Description

显示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显示器。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显示器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人们对显示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对于直下式的显示器,由于显示器的腔体为中空结构,在运输搬运过程中,显示器的液晶面板很容易碎裂。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屏幕不容易碎裂、且显示效果较好、成本较低的显示器。
一种显示器,包括:后壳、均设置于所述后壳上的具有弹性的支撑体、若干光源及背光组件,
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后壳内侧的底部,且与所述背光组件间隔设置;
所述支撑体包括间隔设置的子支撑柱及母支撑柱,所述子支撑柱的顶部到所述后壳底部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背光组件到所述后壳的底部的距离,所述母支撑柱的顶部到所述后壳底部的距离小于所述子支撑柱的顶部到所述后壳底部的距离,所述子支撑柱的支撑强度小于母支撑柱的支撑强度。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体的横截面为圆形或椭圆形,远离所述后壳的端部的周长较小,设置于所述后壳上的端部周长较大。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源呈矩阵分布,所述支撑体位于相邻两个光源之间,及/或位于由四个所述光源围成的矩形的对角线上。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子支撑柱与所述母支撑柱交替设置,每两个所述子支撑柱之间设置一个所述母支撑柱,或者每两个所述母支撑柱之间设置一个所述子支撑柱。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体均为透明材质制件。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体为板状,所述母支撑柱的厚度大于所述子支撑柱的厚度。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个所述子支撑柱四周围绕设置有若干所述母支撑柱;或者一个所述母支撑柱四周围绕设置有若干所述子支撑柱。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体还包括基座,所述子支撑柱及所述母支撑柱均设置于所述基座上,所述基座设置于所述后壳上。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器还包括反射片、与所述背光组件顺序叠加设置的光学膜片及液晶面板,所述反射片设置于后壳的底部,且所述支撑体及所述光源穿设所述反射片,所述背光组件靠近所述光源设置。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后壳上的胶框、与后壳扣合的前框以及设置于所述后壳上的功能模组,所述光学膜片、所述液晶面板及所述背光组件均设置于所述胶框上。
上述显示器,支撑体增加了显示器正面的耐冲击性,降低了显示器在生产、运输、搬运及使用中液晶面板的屏裂风险,进而增加了生产的良品率,并延长了显示器的使用寿命及可靠性。由于子支撑柱强度较小,与传统显示器相比,支撑时可减少叉影及黑点问题,此外,母支撑柱的高度小于子支撑柱的高度,减少了对光源的阻挡,进而减少了支撑体对显示器显示的影响,保证了显示效果。相比普通显示器通过光学膜片或者增加光源数量改善了叉影及黑点问题,上述显示器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最后,较高的子支撑柱能够保证外力消失后背光组件与光源之间的光学距离,进而令显示器的显示效果更加稳定,可靠性更强。
支撑体靠近液晶面板的端部较小,设置于后壳上的端部较大,一方面减少了支撑体与背光组件的接触面积,减少叉影及黑点问题,另一方面增加了支撑体的强度,并且减小了支撑体的体积,进一步减少了支撑体对光源的遮挡。子弹状的支撑体,相比侧面为平面的支撑体,在保证支撑体强度的同时,进一步减小了支撑体的体积,较好地改善叉影及黑点问题。
板状的支撑体同样能够减少支撑体的遮光,改善叉影及黑点。
光源呈矩阵分布,支撑体位于后壳上避免光学叉影或黑影的位置上,令支撑体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对光源的遮挡,进而保证显示器的观看效果。
支撑体均匀分布于后壳的底部,并且子支撑柱与母支撑柱交替设置,交替设置的支撑体令支撑体对液晶面板的支撑力更加均匀,进一步改善黑点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显示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显示器的其爆炸图;
图3为图1所示显示器的局部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显示器的剖视图;
图5为图1所示显示器的A处的放大图;
图6为图1所示显示器的另一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及图2所示,其分别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显示器10的结构示意图及其爆炸图。
显示器10包括:后壳100、与后壳100扣合的前框200、均设置于后壳100上的胶框300、具有弹性的支撑体400、若干光源500、反射片、背光组件600及功能模组700、与背光组件600顺序叠加设置的光学膜片800及液晶面板900。
其中,光源500设置于后壳100内侧的底部,且与背光组件600间隔设置。反射片设置于后壳100的底部,且支撑体400及光源500穿设反射片,其具体为,反射片设置若干孔位区与反射区,所述支撑体400及光源500分别一一对应地穿设于孔位区,所述反射区用于反射光源500的光线。光学膜片800、液晶面板900及背光组件600均设置于胶框300上,且背光组件600靠近光源500设置,液晶面板900远离光源500设置。也可以理解为,背光组件600、光学膜片800及液晶面板900均通过胶框300设置于后壳100上。
本实施例中,支撑体400通过螺纹紧固件设置于壳体上。根据实际需要,其他实施例中,支撑体400也可以通过卡扣结构等于壳体卡接,或者直接通过胶类物质粘贴于后壳100上。
需要指出的是,根据实际情况,前框200、胶框300、反射片、功能模组700、光学膜片800及液晶面板900之中至少其一可省略。例如,仅设置胶框300、反射片、功能模组700、光学膜片800及液晶面板900,省略前框200;又如,仅设置前框200、反射片、功能模组700、光学膜片800及液晶面板900,省略胶框300,以此类推。
请一并参阅图3至图5,其分别为图1所示显示器10的局部示意图、剖视图及A处的放大图。
支撑体400包括:基座410、间隔设置于基座410上的子支撑柱420及母支撑柱430。其中,基座410设置于后壳100上。子支撑柱420顶部到所述后壳100的距离不大于所述背光组件600到后壳100的底部的距离,即子支撑柱420顶部到后壳100的距离小于或等于背光组件600到后壳100的底部的距离。母支撑柱430顶部到后壳100的距离小于子支撑柱420顶部到所述后壳100底部的距离,以使母支撑柱430与背光组件600之间具有缝隙。并且,子支撑柱420的支撑强度小于母支撑柱430的支撑强度。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子支撑柱420顶部到所述后壳100底部的最大距离与背光组件600到后壳100的底部的距离相同,且与背光组件600相抵接。
上述显示器10,当背光组件600、光学膜片800或者液晶面板900受潮塌陷,或者液晶面板900正面受到压力时,较高的子支撑柱420先顶住并有效支撑背光组件600,限制了液晶面板900的形变。当显示器10正面的压力大于子支撑柱420的承受力时,子支撑柱420弯曲,母支撑柱430与背光组件600抵接,并支撑液晶面板900,由于母支撑柱430的强度大于子支撑柱420,母支撑柱430能够稳定的支撑液晶面板900。外力消失后,子支撑柱420复位,恢复到正常高度。
上述显示器10,支撑体400增加了显示器10正面的耐冲击性,降低了显示器10在生产、运输、搬运及使用中液晶面板900的屏裂风险,进而增加了生产的良品率,并延长了显示器10的使用寿命及可靠性。由于子支撑柱420强度较小,与传统显示器相比,这样的结构设计,在支撑时可减少叉影及黑点问题,此外,母支撑柱430顶部到后壳100的距离小于子支撑柱420顶部到所述后壳100的距离,减少了对光源500的阻挡,进而减少了支撑体400对显示器10显示的影响,保证了显示效果。相比普通显示器通过光学膜片或者增加光源数量以改善叉影及黑点的问题,上述显示器10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最后,较高的子支撑柱420能够保证外力消失后背光组件600与光源500之间的光学距离,进而令显示器10的显示效果更加稳定,可靠性更强。
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省略基座410,此时子支撑柱420及母支撑柱430直接设置于后壳100上。并且,其他实施例中,子支撑柱420及母支撑柱430也可以均与背光组件600之间具有缝隙,也可以理解为,子支撑柱420与母支撑柱430均不予背光组件600抵接,此时,子支撑柱420仍然高于母支撑柱430。
此外,子支撑柱420及母支撑柱430也可以与后壳100插接设置,此时,后壳100上设置若干插接位,将需要的支撑体400设置于需要的插接位上。这样,增加了显示器10的调节性,令其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并且方便后续的维修,当某个支撑体400损坏时,只需更换损坏的支撑体400即可。
支撑体400靠近液晶面板900的端部宽度较小,设置于后壳100上的端部较大,即子支撑柱420及母支撑柱430的自由端宽度均较小。本实施例中,支撑柱均为板状,并且子支撑柱420与母支撑柱430的形状相同,均为子弹状,也可以理解为,支撑柱的两个侧面均为弧面。母支撑柱430的厚度大于子支撑柱420的厚度,以增大母支撑柱430的支撑强度。其他实施例中,支撑体400的横截面为圆形或椭圆形,远离后壳100的端部的周长较小,设置于后壳100上的端部周长较大。其中所述端部周长指的是端部所在横截面的周长,需要指出的是,支撑体400也可以为其他形状,例如,三棱锥状,锥台状等。
支撑体400靠近液晶面板900的端部较小,设置于后壳100上的端部较大,一方面减少了支撑体400与背光组件600的接触面积,减少叉影及黑点问题,另一方面增加了支撑体400的强度,并且减小了支撑体400的体积,进一步减少了支撑体400对光源500的遮挡。子弹状的支撑体400,相比侧面为平面的支撑体400,在保证支撑体400强度的同时,进一步减小了支撑体400的体积,较好地改善叉影及黑点问题。板状的支撑体400同样能够减少支撑体400的遮光,改善叉影及黑点。
根据实际情况,子支撑柱420与母支撑柱430的材质相同,均为透明材质制成的制件。透明的支撑体400进一步改善显示器10显示的叉影及黑点问题。其他实施例中,子支撑柱420与母支撑柱430也可以相异的材料制成,只要保证母支撑柱430的强度大于子支撑柱420即可。例如,支撑体均为透明塑料材质制备。又如为PMMA或者其他透明塑料材质制备。
根据实际需要,子支撑柱420的支撑强度为10kg以内,例如,5kg~8kg;母支撑柱430的支撑强度为80kg以内,例如65kg~77kg。子支撑柱420与母支撑柱430的高度差为2.5mm~4mm。
需要说明的是,子支撑柱420、母支撑柱430之间的高度差是根据背光组件600与液晶面板900的柔韧性和可弯曲度来设定的,在满足光学视效的前提下,高度差小于背光组件600与液晶面板900能承受的弯曲量。
请一并参阅图6,其为图1所示显示器10的另一局部示意图。
光源500呈矩阵分布,均匀设置于后壳100上。支撑体400位于相邻两个光源500之间,及/或位于由四个光源500围成的矩形的对角线上,优选为位于四个相邻光源500围成的矩形的对角线上。例如,支撑体400位于相邻两个光源500连线的中点,或者支撑体400位于相邻四个形成矩形的光源500的对角线的中点上。
这样,支撑体400位于后壳100上避免光学叉影或黑影的位置上,令支撑体400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对光源500的遮挡,进而保证显示器10的观看效果。
支撑体400均匀分布于后壳100的底部,并且子支撑柱420与母支撑柱430交替设置。例如,每两个子支撑柱420之间均设置一母支撑柱430。或者每两个子支撑柱420之间连续设置两个母支撑柱430。此外,支撑体400既可以呈直线分布,也可以呈波浪状分布。再如,一个子支撑柱420对应多个母支撑柱430,其具体为,若干个母支撑柱430围绕一个子支撑柱420设置,即一个子支撑柱四周围绕设置有若干母支撑柱。又如,一个母支撑柱对应多个子支撑柱,其具体为,一个母支撑柱四周围绕设置有若干子支撑柱。再如,若干个母支撑柱430以一个子支撑柱420为对称中心或者圆心,均匀对称分布。需要指出的是,支撑体400的分布只要满足支撑强度及光学需要即可。
交替设置的支撑体400令支撑体400对液晶面板的支撑力更加均匀,进一步改善黑点问题。对称设置的支撑体400,结构更为稳固、耐受性好。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及相同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显示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后壳、均设置于所述后壳上的具有弹性的支撑体、若干光源及背光组件,
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后壳内侧的底部,且与所述背光组件间隔设置;
所述支撑体包括间隔设置的子支撑柱及母支撑柱,所述子支撑柱的顶部到所述后壳底部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背光组件到所述后壳的底部的距离,所述母支撑柱的顶部到所述后壳底部的距离小于所述子支撑柱的顶部到所述后壳底部的距离,所述子支撑柱的支撑强度小于母支撑柱的支撑强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的横截面为圆形或椭圆形,远离所述后壳的端部的周长较小,设置于所述后壳上的端部周长较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呈矩阵分布,所述支撑体位于相邻两个光源之间,及/或位于由四个所述光源围成的矩形的对角线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子支撑柱与所述母支撑柱交替设置,每两个所述子支撑柱之间设置一个所述母支撑柱,或者每两个所述母支撑柱之间设置一个所述子支撑柱。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均为透明材质制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为板状,所述母支撑柱的厚度大于所述子支撑柱的厚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一个所述子支撑柱四周围绕设置有若干所述母支撑柱;或者一个所述母支撑柱四周围绕设置有若干所述子支撑柱。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还包括基座,所述子支撑柱及所述母支撑柱均设置于所述基座上,所述基座设置于所述后壳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器还包括反射片、与所述背光组件顺序叠加设置的光学膜片及液晶面板,所述反射片设置于后壳的底部,且所述支撑体及所述光源穿设所述反射片,所述背光组件靠近所述光源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后壳上的胶框、与后壳扣合的前框以及设置于所述后壳上的功能模组,所述光学膜片、所述液晶面板及所述背光组件均设置于所述胶框上。
CN201520301520.6U 2015-05-11 2015-05-11 显示器 Active CN2046500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301520.6U CN204650091U (zh) 2015-05-11 2015-05-11 显示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301520.6U CN204650091U (zh) 2015-05-11 2015-05-11 显示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650091U true CN204650091U (zh) 2015-09-16

Family

ID=541028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301520.6U Active CN204650091U (zh) 2015-05-11 2015-05-11 显示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65009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35180A (zh) * 2019-03-14 2019-06-25 深圳市光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砖屏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35180A (zh) * 2019-03-14 2019-06-25 深圳市光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砖屏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61188B (zh) 一种导光板及利用其提升暗区的亮度的背光模组
US8797722B2 (en) Non-flat panel display module and back frame support structure thereof
US9746717B2 (en) Curve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02645766A (zh)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用框架及液晶显示装置
TW200736663A (en) Optical film structure
CN101943375A (zh) 连接组件以及背光模组
US20170269291A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3985313B (zh) 曲型支撑结构及其曲面显示器
CN103472523B (zh) 导光装置及具有该导光装置的背光模组
CN102629006A (zh)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及背光模块
CN204650091U (zh) 显示器
CN102748674B (zh) 背光模块以及液晶显示器
CN204945552U (zh) 一种前壳中框一体模组
US20140063354A1 (en) Lcd device and mold
CN104964211A (zh) 一种背光组件
US20150131322A1 (en) Backlight frame and backlight module
CN204883128U (zh) 框架及应用该框架的背光源
CN104181722A (zh) 背光模组背板及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WO2009078439A1 (ja) 光学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CN202118823U (zh) 连接元件以及背光装置
US9983435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US20170184908A1 (en) Back plat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CN207301567U (zh) 一种背光模组、液晶显示模组及终端设备
CN204347285U (zh) 棱镜膜片、曲面背光源和显示装置
CN103744135A (zh) 一种复合结构的增亮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411

Address after: 518000 9th Floor, D4 Building, International E City, 1001 Zhongshan Garden Road, Xil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TCL New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6006 No. 78 Huifeng 4th Road, Zhongkai High-tech Development Zone, Hui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TCL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Huizhou)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