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632973U - 电源线组件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源线组件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632973U CN204632973U CN201520358013.6U CN201520358013U CN204632973U CN 204632973 U CN204632973 U CN 204632973U CN 201520358013 U CN201520358013 U CN 201520358013U CN 204632973 U CN204632973 U CN 20463297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ssembly
- electricity
- power line
- transmission
- electronic equip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是关于电源线组件和电子设备,该电源线组件可以包括:电源线;电源线插头,设置于所述电源线的一端,与电源插座相配合;电源线底座,设置于所述电源线的另一端,所述电源线底座的顶部和底部端面上分别设有供电触点,在所述电源线底座与电子设备的输电组件相配合的情况下,顶部或底部的供电触点与所述输电组件中的输电触点接触,以向所述电子设备供电。通过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可以使电子设备兼容多种供电方式,且易于管理电子设备与电源线组件的连接状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电源线组件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逐步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举例而言,比如电扇通过电机驱动扇叶转动后,可以带动空气流通,进而给用户带来凉爽之意,是日常居家的必备家电。电子设备通常自带一根电源线,并通过将该电源线插入家中的市电插座中,即可实现供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提供电源线组件和电子设备,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不足。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源线组件,包括:
电源线;
电源线插头,设置于所述电源线的一端,与电源插座相配合;
电源线底座,设置于所述电源线的另一端,所述电源线底座的顶部和底部端面上分别设有供电触点,在所述电源线底座与电子设备的输电组件相配合的情况下,顶部或底部的供电触点与所述输电组件中的输电触点接触,以向所述电子设备供电。
可选的,所述电源线底座的顶部或底部中的任一端面设有与所述输电组件相配合的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可与所述输电组件中的连接配合结构相配合,使所述电源线底座与所述输电组件相互固定。
可选的,所述连接结构为设置于所述任一端面的磁性结构,在所述任一端面与所述输电组件相配合的情况下,所述磁性结构与所述连接配合结构采用磁性吸附的方式进行固定。
可选的,所述连接结构与所述连接配合结构采用榫卯配合的方式进行固定。
可选的,所述供电触点的垂直方向投影为预设长度的扇形环,且该扇形环对应的圆心为所述供电触点所处端面的中心。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与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电源线组件相配合;该电子设备包括:
内置电池;
输电组件,所述输电组件包括输电触点,在所述输电组件与电源线组件中的电源线底座之间相配合的情况下,所述输电触点与所述电源线底座的顶部或底部端面的供电触点接触,以使所述电源线组件向所述输电组件供电;
其中,在所述输电组件上还设有连接配合结构,所述连接配合结构可与所述电源线底座的顶部或底部中的任一端面上的连接结构相配合,使所述输电组件与所述电源线底座相互固定。
可选的,所述连接配合结构与所述连接结构采用磁性吸附的方式进行连接。
可选的,所述连接配合结构与所述连接结构采用榫卯配合的方式进行连接。
可选的,所述输电触点的垂直方向投影为预设长度的扇形环,且该扇形环对应的圆心为与所述电源线底座对应的配合端面的中心。
可选的,所述电子设备的底部向内凹陷形成与所述电源线底座相配合的容置空间,且所述输电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的顶部端面。
可选的,所述电子设备为电扇。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与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电源线组件相配合;该电子设备包括:
内置电池;
输电组件,所述输电组件包括输电触点和连接配合结构,且所述输电组件可与所述电源线组件中的电源线底座进行配合;
其中,当所述电子设备被配置为吸附模式时,所述连接配合结构与所述电源线底座的顶部或底部中的任一端面上的连接结构相配合,使所述输电组件与所述电源线底座相互固定,且所述输电触点通过与所述任一端面上的供电触点相接触,以使所述电源线组件向所述输电组件供电;
当所述电子设备被配置为接触模式时,所述输电组件与所述电源线底座的另一端面相接触,使所述输电组件与所述电源线底座实现非固定式配合,且所述输电触点通过与所述任一端面上的供电触点相接触,以使所述电源线组件向所述输电组件供电。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公开通过将电源线组件中的电源线底座的两面均设置供电触点,使得电子设备与电源线底座上未设置连接结构的端面相配合时,能够方便地实现电子设备与电源线底座的结合与分离,而电子设备与电源线底座上设置有连接结构的端面相配合时,能够将电子设备与电源线底座进行紧密连接,避免电子设备意外分离而掉电。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相关技术中的电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源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扇结构的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扇结构与电源线组件相互分离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扇结构的背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电源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电扇结构的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电源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源线组件与电扇结构进行配合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应该理解的是,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所有类型的电子设备中,本公开并不对此进行限制;而为了便于说明,下面的实施例中以“电扇”或“电扇结构”为例,对“电子设备”进行举例。
图1是相关技术中的电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相关技术中的电扇可以包括电扇结构1和电源线组件2。其中,电源线组件2直接连接在电扇结构1上,比如图1所示的电扇结构1背面底部,则通过将该电源线组件2的电源插头插入插座后,即可向电扇结构1供电,从而驱动电扇结构2的扇叶转动。
然而,由于电源线组件2直接连接在电扇结构1上,使得电扇的使用范围受到电源线组件2的长度和插座位置的限制。
因此,本公开通过对电扇的结构改进,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下面结合附图对基于本公开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本公开分别对电扇的电扇结构1和电源线组件2进行了改进,下面分别从这两部分进行说明。
图2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源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电源线组件2可以包括:
电源线21;
电源线插头22,设置于所述电源线21的一端,与电源插座(图中未示出)相配合;
电源线底座23,设置于所述电源线21的另一端,所述电源线底座23的顶部和底部端面上分别设有供电触点23A。举例而言,假定图2示出了电源线底座23上的顶部端面231,且该顶部端面231上设有供电触点23A。
在本公开的技术方案中,电源线组件2与电扇结构1之间相互分离。比如图3所示,对应于图2所示的电源线组件2,电扇结构1可以包括:
内置电池11;
输电组件12,所述输电组件12包括输电触点12A,在所述输电组件12与电源线组件2中的电源线底座23之间相配合的情况下,所述输电触点12A与所述电源线底座23的顶部或底部端面的供电触点23A接触,以使所述电源线组件2向所述输电组件12供电。
在本实施例中,电扇结构1实际上支持两种不同的供电方式:
第一,当电扇结构1与电源线组件2(也可以说是输电组件12与电源线组件2)相配合时,比如通过将电扇结构1置于电源线底座23上,使供电触点23A与输电触点12A相互接触,则电扇结构1可以通过电源线组件2供电。
第二,当超出电源线组件2的使用范围时,如图4所示,用户可以直接将电扇结构1与电源线组件2分离,则电扇结构1可以通过切换至内置电池11,使得电扇结构1在内置电池11的电力驱动下运转,且不再受到电源线组件2的使用范围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
1、触点
作为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电源线组件2与电扇结构1之间采用接触式供电,则电源线组件2上采用了图2所示的供电触点23A,而电扇结构1采用了图3所示的输电触点12A,该结构有助于减小电扇结构1与电源线组件2之间的组合与分离阻力,使用户可以更加方便地对两者进行组合或分离,比如在站立状态下直接提起与电源线组件2相连的电扇结构1、或将电扇结构1放置到电源线组件2的电源线底座23上,而无需弯腰查看两者的结合处并手动组合或拆分。
其中,为了确保供电触点23A与输电触点12A之间的接触,供电触点23A可以为从顶部或底部端面上凸起形成,且供电触点23A的截面呈圆弧状,即图2所示的“半球形”的立体结构;相应地,输电触点12A可以仅采用如图3所示的金属片,即片状结构。
当然,对于接触式供电,供电触点23A、输电触点12A的形状仅用于举例,本公开并不对其具体形式进行限制;同时,电源线组件2与电扇结构1显然也可以采用非接触式供电形式,本公开同样不对此进行限制。
2、输电组件12
作为一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图5所示,电扇结构1的底部向内(图5中的上方)凹陷形成与电源线底座23相配合的容置空间1A,且输电组件12(包括输电触点12A等)设置于该容置空间1A的顶部端面。在该实施例中,电源线组件2与电扇结构1进行配合时,电源线底座23可以被置入该容置空间1A中,实现对电源线底座23的“隐藏”,仿佛两者如相关技术中一般连接在一起,且供电触点23A可以在无需刻意对准的情况下,基于容置空间1A的限制而与输电触点12A实现准确的有效接触。
当然,上述结构仅用于举例,本公开并不对此进行限制。比如在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可以将输电组件12直接设置于电扇结构1的底部,则通过将电扇结构1直接放置于电源线底座23上面,即可实现两者的配合。
图6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电源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在图2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电源线组件2还可以包括:
连接结构23B,设置于电源线底座23的顶部或底部中的任一端面。为便于说明,此处假定图6示出了底部端面232,且连接结构23B位于该底部端面232中;即图2所示的顶部端面231仅设有供电触点23A,而图6所示的底部端面232同时设有供电触点23A和连接结构23B。
与图6所示的电源线组件2相对应地,图7示出了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电扇结构1,在图3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该电扇结构1的输电组件12还可以包括:连接配合结构12B。
其中,在电扇结构1与电源线组件2之间相配合的情况下,连接结构23B可以与连接配合结构12B相配合,使输电组件12与电源线底座23相互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连接结构23B与连接配合结构12B的配合,使输电组件12与电源线底座23相互固定,则电扇结构1与电源线组件2之间不会轻易分离,避免发生由于意外踢到等情况而导致的电扇结构1掉电。
综合上述实施例可知,在本公开的技术方案中,基于电源线组件2中的电源线底座23的双面供电结构,可以实现两种供电模式:
当采用吸附模式时,电源线底座23通过底部端面232(用于举例,即包含连接结构23B的端面)与电扇结构1的输电结构12进行配合,电扇结构1与电源线组件2可以稳固地结合、连接并固定,避免用户无意间造成电扇结构1的掉电。
当采用接触模式时,电源线底座23通过顶部端面231(用于举例,即不包含连接结构23B的端面)与电扇结构1的输电结构12进行配合,此时顶部端面231与输电结构12之间仅表面相互接触,并未真正连接和固定,仍为相互分离的两个结构,使得用户可以轻易将电扇结构1与电源线组件2进行分离或组合,有助于简化用户操作。
其中,连接结构23B与连接配合结构12B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配合。作为一示例性实施例,连接结构23B与连接配合结构12B可以采用磁性吸附的方式进行连接,比如连接结构23B为磁性物质(如磁铁)、连接配合结构12B为磁性物质或可被磁性物质吸附的物质(如铁、镍等金属)。作为另一示例性实施例,连接结构23B与连接配合结构12B可以采用榫卯配合的方式进行连接,比如卡合、插接等。当然,任意形式的连接方式,均可应用于本公开的技术方案,本公开并不对此进行限制。
此外,在以上实施例中,以电源线底座23为长方体为例,对电源线组件2与电扇结构1的配合进行了描述;然而,当电源线底座23采用图8所示的圆柱形结构时,电源线底座23可能发生转动,从而影响供电触点23A与输电触点12A之间的接触配合,对双方触点的位置要求很高。因此,针对电源线底座23的可转动的形状特点,可以对供电触点23A或输电触点12A中的任一方进行形状改进,下面以供电触点23A为例,结合图8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将供电触点23A配置为:垂直方向投影为预设长度的扇形环,且该扇形环对应的圆心232A为该供电触点23A所处端面232的中心,比如当该端面232为圆形时,“中心”即该端面232的圆心。
如图9所示,基于图8所示的供电触点23A的形状,假定电源线底座23与电扇结构1进行配合时,输电触点12A在端面232上的垂直投影位于直线a上,该投影位于供电触点23A的垂直投影内,即两者可以相互接触并实现供电;当电源线底座23与电扇结构1之间发生相对转动时,由于供电触点23A为扇形环状,则输电触点12A在端面232上的垂直投影虽然发生变化值直线b处,但该投影仍然位于供电触点23A的垂直投影内,即两者仍然可以相互接触并实现供电。可见,上述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内,满足电源线底座23与电扇结构1进行配合时的角度误差和转动需求。
类似地,也可以对输电触点12A进行形状改进,使其垂直投影为预设长度的扇形环,且该扇形环对应的圆心为与电源线底座23对应的配合端面的中心(该“配合端面”即电源线底座23的垂直投影在电扇结构1底面对应的区域),也可以满足电源线底座23与电扇结构1进行配合时的角度误差和转动需求,此处不再赘述。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2)
1.一种电源线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源线;
电源线插头,设置于所述电源线的一端,与电源插座相配合;
电源线底座,设置于所述电源线的另一端,所述电源线底座的顶部和底部端面上分别设有供电触点,在所述电源线底座与电子设备的输电组件相配合的情况下,顶部或底部的供电触点与所述输电组件中的输电触点接触,以向所述电子设备供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线底座的顶部或底部中的任一端面设有与所述输电组件相配合的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可与所述输电组件中的连接配合结构相配合,使所述电源线底座与所述输电组件相互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为设置于所述任一端面的磁性结构,在所述任一端面与所述输电组件相配合的情况下,所述磁性结构与所述连接配合结构采用磁性吸附的方式进行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与所述连接配合结构采用榫卯配合的方式进行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触点的垂直方向投影为预设长度的扇形环,且该扇形环对应的圆心为所述供电触点所处端面的中心。
6.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与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源线组件相配合;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内置电池;
输电组件,所述输电组件包括输电触点,在所述输电组件与电源线组件中的电源线底座之间相配合的情况下,所述输电触点与所述电源线底座的顶部或底部端面的供电触点接触,以使所述电源线组件向所述输电组件供电;
其中,在所述输电组件上还设有连接配合结构,所述连接配合结构可与所述电源线底座的顶部或底部中的任一端面上的连接结构相配合,使所述输电组件与所述电源线底座相互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配合结构与所述连接结构采用磁性吸附的方式进行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配合结构与所述连接结构采用榫卯配合的方式进行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输电触点的垂直方向投影为预设长度的扇形环,且该扇形环对应的圆心为与所述电源线底座对应的配合端面的中心。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结构的底部向内凹陷形成与所述电源线底座相配合的容置空间,且所述输电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的顶部端面。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为电扇。
12.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与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源线组件相配合;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内置电池;
输电组件,所述输电组件包括输电触点和连接配合结构,且所述输电组件可与所述电源线组件中的电源线底座进行配合;
其中,当所述电子设备被配置为吸附模式时,所述连接配合结构与所述电源线底座的顶部或底部中的任一端面上的连接结构相配合,使所述输电组件与所述电源线底座相互固定,且所述输电触点通过与所述任一端面上的供电触点相接触,以使所述电源线组件向所述输电组件供电;
当所述电子设备被配置为接触模式时,所述输电组件与所述电源线底座的另一端面相接触,使所述输电组件与所述电源线底座实现非固定式配合,且所述输电触点通过与所述任一端面上的供电触点相接触,以使所述电源线组件向所述输电组件供电。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358013.6U CN204632973U (zh) | 2015-05-28 | 2015-05-28 | 电源线组件和电子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358013.6U CN204632973U (zh) | 2015-05-28 | 2015-05-28 | 电源线组件和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632973U true CN204632973U (zh) | 2015-09-09 |
Family
ID=540519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358013.6U Active CN204632973U (zh) | 2015-05-28 | 2015-05-28 | 电源线组件和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632973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852182A (zh) * | 2015-05-28 | 2015-08-19 |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电源线组件和电子设备 |
-
2015
- 2015-05-28 CN CN201520358013.6U patent/CN204632973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852182A (zh) * | 2015-05-28 | 2015-08-19 |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电源线组件和电子设备 |
WO2016188443A1 (zh) * | 2015-05-28 | 2016-12-01 |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电源线组件和电子设备 |
US10276994B2 (en) | 2015-05-28 | 2019-04-30 | Xiaomi Inc. | Power line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same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734772B2 (en) | Multifunctional socket | |
CN104852182A (zh) | 电源线组件和电子设备 | |
CN204632973U (zh) | 电源线组件和电子设备 | |
CN202872051U (zh) | 可伸缩的电源插座 | |
CN103394201B (zh) | 一种电子积木 | |
CN202930645U (zh) | 一种模块式多功能电源插座 | |
CN204927736U (zh) | 电源线插头结构及空调器 | |
CN204243423U (zh) | 旋转式多功能插座 | |
CN201805190U (zh) | 电线定位器 | |
CN204497509U (zh) | 可伸长式墙上插座 | |
CN201779492U (zh) | 旋转灯管装置 | |
CN205069998U (zh) | 一种开关插座 | |
CN205543590U (zh) | 一种凸台式组合的电插板 | |
CN204376063U (zh) | 一种拼装双联开关插座盒 | |
CN103618185B (zh) | 双向旋转二脚插头 | |
CN204030981U (zh) | 一种机架式充电逆变一体机外壳 | |
CN215336956U (zh) | 一种可调角度的空调伴侣 | |
CN101640337B (zh) | 一种新式插座 | |
CN204144548U (zh) | 一种组合式可扩展插座 | |
CN201805191U (zh) | 电线的定位器 | |
CN203205586U (zh) | 万能可组装插头延长线 | |
CN220934553U (zh) | 一种插拔式供电底座及插拔式台灯 | |
CN204885674U (zh) | 一种组合式便携三脚插头 | |
CN202501297U (zh) | 贴壁式台灯 | |
KR20170001100A (ko) | 충전기가 내장된 선풍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4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1224 Address after: 100085 Beijing city Haidian District Qinghe Street No. 68 Huarun colorful city shopping center two floor 13 Patentee after: Xiaomi Technology Co., Ltd. Patentee after: BEIJING SMARTMI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100085 Beijing city Haidian District Qinghe Street No. 68 Huarun colorful city shopping center two floor 13 Patentee before: Xiaomi Technology Co., 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