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629952U - 空调器及其送风结构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及其送风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629952U
CN204629952U CN201520193118.0U CN201520193118U CN204629952U CN 204629952 U CN204629952 U CN 204629952U CN 201520193118 U CN201520193118 U CN 201520193118U CN 204629952 U CN204629952 U CN 20462995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supply structure
wind
air channel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19311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华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19311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62995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6299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629952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及其送风结构,空调器的送风结构上设有沿前后方向贯穿其的风洞,所述送风结构内部包括:多个风道,所述多个风道相互间隔开,每个风道均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每个所述风道的进风口形成在所述送风结构的底部,每个所述出风口形成在送风结构的前端且围绕所述风洞设置,每个所述风道的出风口沿上下方向依次布置。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送风机构,送风更加均匀。

Description

空调器及其送风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电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器的送风结构和具有该送风结构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风洞空调的送风结构中,由于风从空调器机体内部向上吹向送风结构内部,并且从风洞结构的周围向前吹出,以便将风洞结构后方的空气向前引导,从而形成补充风。由于风从下部进入到送风结构内,当其流动到送风结构上部时,从送风结构上部吹出的风的风速降低、风量减小,由此会造成风洞周围的所送出的空气流量不均匀,因此需要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需要提出一种空调器的送风结构,该送风结构的送风更加均匀。
本实用新型还需要提出一种具有该送风结构的空调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送风结构,所述送风结构上设有沿前后方向贯穿其的风洞,所述送风结构内部包括:多个风道,所述多个风道相互间隔开,每个风道均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每个所述风道的进风口形成在所述送风结构的底部,每个所述出风口形成在送风结构的前端且围绕所述风洞设置,每个所述风道的出风口沿上下方向依次布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送风结构,通过将每个风道的出风口沿上下方向依次布置,可以使得每个出风口出风均匀,而且风洞的诱导出风效果较好。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送风结构还可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送风结构内部包括:第一风道,所述第一风道具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形成在所述送风结构的的底部,所述第一出风口形成为弧形且围绕所述风洞布置;第二风道,所述第二风道与所述第一风道在所述送风结构内部间隔开,所述第二风道具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形成在所述送风结构的的底部,所述第二出风口形成为弧形且围绕所述风洞布置,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上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送风结构内部进一步包括:后背板和前盖板,所述前盖板设在所述后背板前端且与所述后背板之间限定出空腔,所述后背板上设有后通孔,所述前盖板上设有前通孔,所述后通孔与所述前通孔相互对应以构成所述风洞;隔板,所述隔板设在所述空腔内,其中所述隔板与所述前盖板之间限定出所述第一风道,所述隔板与所述后背板之间限定出所述第二风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后背板包括:主体板,所述后通孔形成在所述主体板上;侧边板,所述侧边板围绕所述主体板的边缘设置且所述侧边板的下端敞开;环形的支撑筋板,所述支撑筋板围绕所述后通孔设置以构成所述风洞的至少一部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侧边板与所述支撑筋板从所述主体板上的延伸高度相等,所述前盖板的边缘与所述侧边板的自由端相连,所述支撑筋板的自由端与所述前盖板的前通孔的边缘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支撑筋板的外周壁上设有台阶结构,所述隔板支撑在所述台阶结构上,所述隔板的边缘设有与所述前盖板的后表面止抵的止挡部,所述止挡部将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间隔开,所述止挡部的下端敞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隔板上设有与所述支撑筋板外缘配合的开口以避让所述风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主体板的外边缘为U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包括:机壳,所述机壳内具有内腔,所述机壳上设有用于回风的回风口;根据上述所述的空调器的送风结构,所述送风结构设在所述机壳的顶部,每个所述风道的所述进风口均与所述机壳的内腔连通;风轮和换热器,所述风轮和所述换热器均设在所述机壳的内腔内,所述风轮用于向每个所述风道的所述进风口送风。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包括上述实施例的送风结构,具有上述实施例的送风结构的空调器出风均匀,而且风洞的诱导出风效果较好,提高用户的舒适性。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还可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风轮和所述换热器在上下方向间隔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风轮和所述换热器水平定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机壳上设有送风口,所述所述送风口位于所述风轮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送风结构的侧剖视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送风结构的主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送风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送风结构的后背板的立体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送风结构的前盖板的立体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送风结构的隔板的立体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侧剖视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侧剖视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再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侧剖视图。
附图标记:
空调器1000;
送风结构100;第一风道10;第一进风口11;第一出风口12;第二风道20;第二进风口21;第二出风口22;后背板30;后通孔31;主体板32;侧边板33;侧边板的自由端331;支撑筋板34;支撑筋板的自由端341;台阶结构35;前盖板40;前通孔41;隔板50;止挡部51;开口52;空腔60;
风洞200;
机壳300;内腔310;回风口320;送风口330;
风轮400;换热器500;电机6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首先参考图1-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的送风结构100。如图1-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送风结构100上设有沿前后方向贯穿其的风洞200,送风结构100内部包括多个风道,多个风道相互间隔开,每个风道均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每个风道的进风口形成在送风结构100的底部,每个出风口形成在送风结构100的前端,而且每个出风口围绕风洞200设置,每个风道的出风口沿上下方向依次布置。
需要说明的是,送风结构100用于安装在空调器1000上,空调器1000内部设有换热器500,空调器1000的回风经过与换热器500换热后流向风洞200的底部,并且分别从每个风道的进风口进入到送风结构100内,进入到各个风道内的空气在相应风道内流动并且从相应风道的出风口向前排出。其中,每个出风口围绕风洞200设置是指每个出风口可以围绕风洞200的至少一部分进行设置。可以理解的是,每个出风口的风在风洞200的前侧形成空气负压,迫使风洞200后侧的风向前移动进行补充,形成额外的风。由于每个出风口均围绕风洞200设置,而且每个风道的出风口沿上下方向依次布置,从而可以使得出风口出风均匀,而且风洞200的诱导出风效果较好。
如图1-图3所示,送风结构100内部可以包括第一风道10和第二风道20,第一风道10形成在第二风道20的前侧。第一风道10具有第一进风口11和第一出风口12,第一进风口11形成在送风结构100的的底部,第一出风口12形成为弧形,而且第一出风口12围绕风洞200布置。第二风道20与第一风道10在送风结构100内部间隔开,第二风道20具有第二进风口21和第二出风口22,第二进风口21形成在送风结构100的底部,第二出风口22形成为弧形,而且第二出风口22围绕风洞200布置,第二出风口22位于第一出风口12上方。结合图1和图3所示,第一进风口11和第二进风口21平行且前后依次布置,从而可以使得第一进风口11的进风量和第二进风口21的进风量接近,以保证第一出风口12和第二出风口22出风均匀。第二出风口22位于第一出风口12上方,第一出风口12围绕在风洞200的下侧,从第一出风口12送出的风可以与风洞200下侧的风进行混合,第二出风口22围绕在风洞200的上侧,从第二出风口22送出的风可以与风洞200上侧的风进行混合,从而可以使得第一出风口12和第二出风口22均出风均匀,而且风洞200对第一出风口12和第二出风口22的诱导出风效果较好。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的送风结构100,通过将每个风道的出风口沿上下方向依次布置,可以使得每个出风口出风均匀,而且风洞200的诱导出风效果较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结合图1、图4、图5和图6所示,送风结构100进一步可以包括隔板50、后背板30和前盖板40。前盖板40设在后背板30前端,而且前盖板40与后背板30之间限定出空腔60,后背板30上设有后通孔31,前盖板40上设有前通孔41,后通孔31与前通孔41相互对应以构成风洞200。隔板50可以设在空腔60内,其中隔板50与前盖板40之间限定出第一风道10,隔板50与后背板30之间限定出第二风道20。也就是说隔板50将空腔60分隔成位于前侧的第一风道10和位于后侧的第二风道20。
如图2和图3所示,隔板50将空腔60均分以形成第一风道10和第二风道20以使得第一风道10和第二风道20的送风量可以接近。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隔板50还可以使得第二风道20大于第一风道10以使得第二风道20的送风量较大,有利于提升空调器的制冷效果。或者隔板50还可以使得第二风道20小于第一风道10以使得第一风道10的送风量较大。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后背板30可以包括主体板32、侧边板33和环形的支撑筋板34。后通孔31形成在主体板32上,侧边板33围绕主体板32的边缘设置,而且侧边板33的下端敞开,支撑筋板34围绕后通孔31设置以构成风洞200的至少一部分。可选地,后背板30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从而可以使得后背板30结构简单且强度高。可选地,主体板32的外边缘可以为U形。具体地,如图4所示,主体板32的外边缘为倒U形。
可选地,如图4所示,侧边板33与支撑筋板34从主体板32上的延伸高度可以相等,前盖板40的边缘与侧边板33的自由端331相连,支撑筋板34的自由端与前盖板40的前通孔41的边缘相连。如图1所示,侧边板33与支撑筋板34从主体板32上的延伸高度指的是侧边板33从主体板32向前侧延伸的长度和支撑筋板34从主体板32向前侧延伸的长度,由于侧边板33和支撑筋板34从主体板32向前延伸的长度相等,可以使得前盖板40与后背板30配合简单,而且还可以便于前盖板40上的前通孔41和后背板30上的后通孔31对应配合。
可选地,结合图4和图6所示,支撑筋板34的外周壁上可以设有台阶结构35,隔板50支撑在台阶结构35上,隔板50的边缘设有与前盖板40的后表面止抵的止挡部51,止挡部51将第一风道10和第二风道20间隔开,止挡部51的下端敞开。通过设置台阶结构35,一方面可以使得隔板50易于固定安装在后背板30上,而且还可以提高隔板50在送风结构100的安装稳定性。通过设置止挡部51,可以将第一风道10和第二风道20间隔开,进一步地还可以使得第一出风口12和第二出风口22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开。
可选地,如图6所示,隔板50上可以设有与支撑筋板34外缘配合的开口52以避让风洞200,从而使得风洞200在前后方向上贯穿以便于空气在风洞200内的流动。
下面参考图7-图9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可以包括机壳300、送风结构100、风轮400和换热器500。机壳300内具有内腔310,机壳300上设有用于回风的回风口320,送风结构100设在机壳300的顶部,每个风道的进风口均与机壳300的内腔310连通,风轮400和换热器500均设在机壳300的内腔310内,风轮400用于向每个风道的进风口送风。也就是说,风从回风口320进入空调器1000的内腔310内,风轮400起到导风作用以使得风可以进入到每个风道的进风口,进而可以使得风分别从每个风道的出风口导出。在此过程中,从每个风道的出风口导出的风均可以与风洞200所补充的风混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包括上述实施例的送风结构100,具有上述实施例的送风结构100的空调器1000出风均匀,而且风洞200的诱导出风效果较好,提高用户的舒适性。
下面接合图7-图9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轮400和换热器500的不同的布置方式。如图7所示,风轮400和换热器500在上下方向间隔设置,换热器500位于风轮400的上方,从回风口320进入的风先经过风轮400的引导,再经过换热器500的换热从风道排出。如图8和图9所示,风轮400和换热器500可以水平定位。换热器500邻近回风口320处设置,从回风口320进入的风先经过换热器500的换热,再经过风轮400的引导从风道排出。可选地,空调器1000还可以包括电机600,电机600用来驱动风轮400工作。
可选地,如图9所示,机壳300上还可以设有送风口330,送风口330位于风轮400的下方。由此,从回风口320进入的风先经过换热器500的换热,再经过风轮400的引导可以从送风口330和风道排出,从而可以增加空调器1000的送风范围,进一步地可以提高用户的舒适性。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2)

1.一种空调器的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结构上设有沿前后方向贯穿其的风洞,所述送风结构内部包括:
多个风道,所述多个风道相互间隔开,每个风道均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每个所述风道的进风口形成在所述送风结构的底部,每个所述出风口形成在送风结构的前端且围绕所述风洞设置,每个所述风道的出风口沿上下方向依次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结构内部包括:
第一风道,所述第一风道具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形成在所述送风结构的的底部,所述第一出风口形成为弧形且围绕所述风洞布置;
第二风道,所述第二风道与所述第一风道在所述送风结构内部间隔开,所述第二风道具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形成在所述送风结构的的底部,所述第二出风口形成为弧形且围绕所述风洞布置,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的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后背板和前盖板,所述前盖板设在所述后背板前端且与所述后背板之间限定出空腔,所述后背板上设有后通孔,所述前盖板上设有前通孔,所述后通孔与所述前通孔相互对应以构成所述风洞;
隔板,所述隔板设在所述空腔内,其中所述隔板与所述前盖板之间限定出所述第一风道,所述隔板与所述后背板之间限定出所述第二风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的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背板包括:
主体板,所述后通孔形成在所述主体板上;
侧边板,所述侧边板围绕所述主体板的边缘设置且所述侧边板的下端敞开;
环形的支撑筋板,所述支撑筋板围绕所述后通孔设置以构成所述风洞的至少一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的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边板与所述支撑筋板从所述主体板上的延伸高度相等,所述前盖板的边缘与所述侧边板的自由端相连,所述支撑筋板的自由端与所述前盖板的前通孔的边缘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的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筋板的外周壁上设有台阶结构,所述隔板支撑在所述台阶结构上,所述隔板的边缘设有与所述前盖板的后表面止抵的止挡部,所述止挡部将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间隔开,所述止挡部的下端敞开。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的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上设有与所述支撑筋板外缘配合的开口以避让所述风道。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的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板的外边缘为U形。
9.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内具有内腔,所述机壳上设有用于回风的回风口;
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的送风结构,所述送风结构设在所述机壳的顶部,每个所述风道的所述进风口均与所述机壳的内腔连通;
风轮和换热器,所述风轮和所述换热器均设在所述机壳的内腔内,所述风轮用于向每个所述风道的所述进风口送风。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轮和所述换热器在上下方向间隔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轮和所述换热器水平定位。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上设有送风口,所述送风口位于所述风轮的下方。
CN201520193118.0U 2015-03-31 2015-03-31 空调器及其送风结构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62995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193118.0U CN204629952U (zh) 2015-03-31 2015-03-31 空调器及其送风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193118.0U CN204629952U (zh) 2015-03-31 2015-03-31 空调器及其送风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629952U true CN204629952U (zh) 2015-09-09

Family

ID=540489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193118.0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629952U (zh) 2015-03-31 2015-03-31 空调器及其送风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62995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48338A (zh) * 2015-03-31 2015-07-0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送风结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48338A (zh) * 2015-03-31 2015-07-0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送风结构
CN104748338B (zh) * 2015-03-31 2017-10-1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送风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48338A (zh) 空调器及其送风结构
CN203810563U (zh) 空调器
CN104879904A (zh) 空调器
CN105627430A (zh) 分体壁挂式空调器
CN206257842U (zh) 制冰机
CN203810670U (zh) 空调器
CN106123279A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104033955A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该空调室内机的空调
CN203980465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104006523A (zh) 空调器及其送风装置
CN204757162U (zh) 空调器
CN204629949U (zh) 立式空调器的风道组件及立式空调器
CN104061734A (zh) 风冷冰箱及其风道
CN203131993U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该空调室内机的空调
CN203907778U (zh) 空调风管机的室内机
CN203231478U (zh) 空调器
CN204027127U (zh) 风冷冰箱及其风道
CN204629952U (zh) 空调器及其送风结构
CN204478287U (zh) 座吊式空调器
CN204063298U (zh) 柜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04266284A (zh) 桌面空调
CN104879998A (zh) 用于冰箱的风道组件和具有该风道组件的冰箱
CN203869163U (zh) 空调室内机及分体式落地空调
CN201787673U (zh) 落地式空调机
CN203857731U (zh) 风道组件和具有该风道组件的冰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909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