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625618U - 一种微藻循环培养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微藻循环培养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625618U
CN204625618U CN201520311264.9U CN201520311264U CN204625618U CN 204625618 U CN204625618 U CN 204625618U CN 201520311264 U CN201520311264 U CN 201520311264U CN 204625618 U CN204625618 U CN 2046256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lgae
water pipe
micro
pond
microdisk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31126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君荣
申婷
徐烁
黄婷婷
胡若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nhua Polytechnic
Original Assignee
Jinhua Polytechni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nhua Polytechnic filed Critical Jinhua Polytechnic
Priority to CN20152031126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6256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6256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625618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微藻循环培养装置,包括微藻培养池和微藻沉淀池,所述微藻培养池内设置潜水灯、曝气装置和培养液供给管,所述微藻培养池内设置第一水管,所述第一水管伸出微藻培养池外并与微藻沉淀池连通,所述微藻沉淀池的横截面积从上向下逐渐缩小,所述微藻沉淀池内设置第二水管、第三水管,所述第二水管与微藻培养池连通,所述第三水管上设置微藻收集装置,所述第一水管、第二水管、第三水管上均设置水泵。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设置微藻培养池、微藻沉淀池,能够实现微藻连续培养、微藻培养液的循环利用,提高微藻培养效率,设置微藻收集装置实现微藻的可控采收,结构简单,不会对培养液造成污染。

Description

一种微藻循环培养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微藻培养领域,具体是一种微藻循环培养装置。
背景技术
微藻是一类在陆地、海洋分布广泛,营养丰富,微藻细胞通过高效的光合作用,吸收CO2,将光能转化为脂肪或淀粉等碳水化合物的化学能,并放出O2,是一种光合利用度很高的自养植物,细胞代谢产生的多糖、蛋白质、色素等,使其在食品、医药、基因工程、液体燃料等领域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微藻已成为生物能源研究领域新兴的热点之一。
但是现有的微藻培养装置,在进行微藻培养的时候还存在一些问题:
1、现有的微藻培养装置培养条件不易控制,下雨天或者阴天时都无法接受光照,天气与环境的变化都会给微藻造成影响;微藻流动性差,不可连续培养,培养液无法循环利用,造成资源浪费;
2、现有的微藻培养装置没有微藻收集装置,微藻收集起来比较麻烦,专业的收集设备又比较复杂,而且收集过程中容易对培养液造成污染;
3、现有的微藻培养装置大多数微藻培养都是利用太阳光源,但是当太阳光线的高度角较大或较小时,太阳光只能照射到微藻培养装置的一部分,光源利用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微藻循环培养装置,能够实现微藻连续培养、微藻培养液的循环利用,提高微藻培养效率,设置微藻收集装置实现微藻的可控采收,结构简单,容易操作,不会对培养液造成污染。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微藻循环培养装置,包括微藻培养池和微藻沉淀池,所述微藻培养池内设置潜水灯、曝气装置和培养液供给管,所述微藻培养池内设置第一水管,所述第一水管伸出微藻培养池外并与微藻沉淀池连通,所述微藻沉淀池的横截面积从上向下逐渐缩小,所述微藻沉淀池内设置第二水管、第三水管,所述第二水管与微藻培养池连通,所述第三水管上设置微藻收集装置,所述第一水管、第二水管、第三水管上均设置水泵。
所述微藻收集装置包括培养液回收装置,所述培养液回收装置内设置固定圈,所述固定圈上设置圆锥形筛绢网袋,所述筛绢网袋的窄口端设置微藻回收管43。
所述培养液回收装置上设置培养液回收管,所述培养液回收管与微藻沉淀池连通。
所述培养液供给管位于微藻培养池的中部并沿微藻培养池内壁的一周分布,所述曝气装置和潜水灯位于微藻培养池的底部,所述曝气装置上设置二氧化碳进气管和空气进气管。
所述微藻培养池外设置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上设置反光板,所述反光板上设置角度调节装置。
所述第一水管的一端位于微藻培养池的底部,所述第二水管、第三水管的一端位于微藻沉淀池的底部。
对比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设置微藻培养池、微藻沉淀池,能够实现微藻连续培养、微藻培养液的循环利用,提高微藻培养效率,设置微藻收集装置实现微藻的可控采收,结构简单,不会对培养液造成污染;
2、本实用新型微藻收集装置设置锥形筛绢网袋,收集到微藻会集中到底部,方便微藻的收集;
3、本实用新型微藻收集装置设置培养液回收管,实现微藻的多级利用,实现培养液的最大化利用;
4、本实用新型培养液供给管位于微藻培养池的中部,所述曝气装置位于微藻培养池的底部,培养液供给管和曝气装置相互配合增加培养液的流动性,曝气装置使通入的气体形成微小气泡,大大增加了气液接触面积,不但可以高效地向培养液存储单元内的培养液中补充二氧化碳,而且可以进一步促进培养液中的溶解氧析出;
5、本实用新型设置反光板,当太阳光线的高度角较大或较小时,调整反光板的角度,有效利用反光板反射太阳光,保证培养池的整个区域均能够接受到光照,进一步提高光照利用率;
6、本实用新型第一水管、第二水管、第三水管均设置在底部,更加有利于沉淀微藻的收集。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微藻培养池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所示标号:1、微藻培养池;11、潜水灯;12、曝气装置;13、培养液供给管;14、第一水管;15、二氧化碳进气管;16、空气进气管;2、微藻沉淀池;21、第二水管;22、第三水管;3、水泵;4、培养液回收装置;41、固定圈;42、筛绢网袋;43、微藻回收管;44、培养液回收管;5、支撑杆;51、反光板。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一种微藻循环培养装置,包括微藻培养池1和微藻沉淀池2,所述微藻培养池1内设置潜水灯11、曝气装置12和培养液供给管13,分别提供光源、气体和水流。所述微藻培养池1内设置第一水管14,所述第一水管14伸出微藻培养池1外并与微藻沉淀池2连通,微藻经培养池一定时间培养后,微藻达到一定浓度后经第一水管14进入沉淀采收池,所述微藻沉淀池2的横截面积从上向下逐渐缩小,微藻沉淀池2优选设置为倒立的圆台状,更加有利于微藻沉淀池2内的微藻沉降,沉降后的微藻集中在沉降池的底部更有利于微藻的收集。所述微藻沉淀池2内设置第二水管21、第三水管22,所述第二水管21与微藻培养池1连通,所述第三水管22上设置微藻收集装置,所述第一水管14、第二水管21、第三水管22上均设置水泵3。沉淀采收池内微藻经一定时间沉淀后经第三水管22进入微藻收集装置,沉淀采收池内剩余微藻经第二水管21进入培养池作为藻种循环培养。
为了更方便的的收集微藻,所述微藻收集装置包括培养液回收装置4,所述培养液回收装置4内设置固定圈41,所述固定圈41上设置圆锥形筛绢网袋42,所述筛绢网袋42的窄口端设置藻回收管,微藻回收管43上设置控制阀,收集到微藻会集中到底部,去除固定圈41,打开控制阀便可收集微藻。
为了实现微藻的多级利用,实现培养液的最大化利用,所述微藻回收装置上设置培养液回收管44,所述培养液回收管44与微藻沉淀装置连通。
为了增加本装置微藻培养条件的可控性,所述培养液供给管13位于微藻培养池1的中部并沿微藻培养池1内壁的一周分布,培养液供给管13和曝气装置12相互配合增加培养液的流动性;所述曝气装置12和潜水灯11位于微藻培养池1的底部,所述曝气装置12上设置二氧化碳进气管15和空气进气管16,曝气装置12使通入的气体形成微小气泡,大大增加了气液接触面积,不但可以高效地向微藻培养池1内的培养液中补充二氧化碳,而且可以进一步促进培养液中的溶解氧析出。
为了进一步提高光照利用率,所述微藻培养池1外设置支撑杆5,所述支撑杆5上设置反光板51,所述反光板51上设置角度调节装置,所述反光板51上设置角度调节装置,当太阳光线的高度角较大或较小时,将支撑杆5迎着阳光,调整反光板51的角度,有效利用反光板51反射太阳光,保证培养池的整个区域均能够接受到光照。
为了更加有利于微藻的沉淀和收集,所述第一水管14位于微藻培养池1的底部,所述第二水管21、第三水管22位于第三水管22的底部。
实施例:
实施例1:
一种微藻循环培养装置,包括微藻培养池1和微藻沉淀池2,所述微藻培养池1内设置潜水灯11、曝气装置12和培养液供给管13,所述培养液供给管13位于微藻培养池1的中部并沿微藻培养池1内壁的一周分布,所述曝气装置12和潜水灯11位于微藻培养池1的底部,所述曝气装置12上设置二氧化碳进气管15和空气进气管16,分别提供光源、气体和水流,所述微藻培养池1内设置第一水管14,所述第一水管14伸出微藻培养池1外并与微藻沉淀池2连通,微藻经培养池一定时间培养后,微藻达到一定浓度后经第一水管14进入沉淀采收池,所述微藻沉淀池2的横截面积从上向下逐渐缩小,微藻沉淀池2为倒立的圆台状,更加有利于微藻沉淀池2内的微藻沉降,沉降后的微藻集中在沉降池的底部更有利于微藻的收集。所述微藻沉淀池2内设置第二水管21、第三水管22,所述第二水管21与微藻培养池1连通,所述第三水管22上设置微藻收集装置,所述微藻收集装置包括培养液回收装置4,所述培养液回收装置4内设置固定圈41,所述固定圈41上设置圆锥形筛绢网袋42,所述筛绢网袋42的窄口端设置藻回收管,所述网袋为500目筛绢,缝制成倒锥形,将圆锥型筛绢网袋42的宽口套在固定圈41上,窄口连接微藻回收装置。所述微藻回收装置上设置培养液回收管44,所述培养液回收管44与微藻沉淀装置连通。所述第一水管14位于微藻培养池1的底部,所述第二水管21、第三水管22位于第三水管22的底部,所述第一水管14、第二水管21、第三水管22上均设置水泵3。沉淀采收池内微藻经一定时间沉淀后经第三水管22进入微藻收集装置,沉淀采收池内剩余微藻经第二水管21进入培养池作为藻种循环培养。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微藻收集装置设置锥形筛绢网袋42,收集到微藻会集中到底部,方便微藻的收集;微藻收集装置设置培养液回收管44,实现微藻的多级利用,实现培养液的最大化利用;培养液供给管13位于微藻培养池1的中部,所述曝气装置12位于微藻培养池1的底部,培养液供给管13和曝气装置12相互配合增加培养液的流动性,曝气装置12使通入的气体形成微小气泡,大大增加了气液接触面积,不但可以高效地向微藻培养池内的培养液中补充二氧化碳,而且可以进一步促进培养液中的溶解氧析出;第一水管14、第二水管21、第三水管22均设置在底部,更加有利于微藻的收集。
实施例2:
一种微藻循环培养装置,包括微藻培养池1和微藻沉淀池2,所述微藻培养池1内设置潜水灯11、曝气装置12和培养液供给管13,所述培养液供给管13位于微藻培养池1的中部并沿微藻培养池1内壁的一周分布,所述曝气装置12和潜水灯11位于微藻培养池1的底部,所述曝气装置12上设置二氧化碳进气管15和空气进气管16,分别提供光源、气体和水流,所述微藻培养池1内设置第一水管14,所述第一水管14伸出微藻培养池1外并与微藻沉淀池2连通,微藻经培养池一定时间培养后,微藻达到一定浓度后经第一水管14进入沉淀采收池,所述微藻沉淀池2的横截面积从上向下逐渐缩小,微藻沉淀池2优选设置为倒立的圆台状,更加有利于微藻沉淀池2内的微藻沉降,沉降后的微藻集中在沉降池的底部更有利于微藻的收集。所述微藻沉淀池2内设置第二水管21、第三水管22,所述第二水管21与微藻培养池1连通,所述第三水管22上设置微藻收集装置,所述微藻收集装置为伪造储罐。所述第一水管14、第二水管21、第三水管22上均设置水泵3。沉淀采收池内微藻经一定时间沉淀后经第三水管22进入微藻收集装置,沉淀采收池内剩余微藻经第二水管21进入培养池作为藻种循环培养。所述微藻培养池1外设置支撑杆5,所述支撑杆5上设置反光板51,所述反光板51上设置角度调节装置。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设置反光板51,当太阳光线的高度角较大或较小时,调整反光板51的角度,有效利用反光板51反射你太阳光,保证培养池的整个区域均能够接受到光照,进一步提高光照利用率;培养液供给管13位于微藻培养池1的中部,所述曝气装置12位于微藻培养池1的底部,培养液供给管13和曝气装置12相互配合增加培养液的流动性,曝气装置12使通入的气体形成微小气泡,大大增加了气液接触面积,不但可以高效地向微藻培养池1内的培养液中补充二氧化碳,而且可以进一步促进培养液中的溶解氧析出。

Claims (6)

1.一种微藻循环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微藻培养池(1)和微藻沉淀池(2),所述微藻培养池(1)内设置潜水灯(11)、曝气装置(12)和培养液供给管(13),所述微藻培养池(1)内设置第一水管(14),所述第一水管(14)伸出微藻培养池(1)外并与微藻沉淀池(2)连通,所述微藻沉淀池(2)的横截面积从上向下逐渐缩小,所述微藻沉淀池(2)内设置第二水管(21)、第三水管(22),所述第二水管(21)与微藻培养池(1)连通,所述第三水管(22)上设置微藻收集装置,所述第一水管(14)、第二水管(21)、第三水管(22)上均设置水泵(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藻循环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藻收集装置包括培养液回收装置(4),所述培养液回收装置(4)内设置固定圈(41),所述固定圈(41)上设置圆锥形筛绢网袋(42),所述筛绢网袋(42)的窄口端设置微藻回收管(43)。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微藻循环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液回收装置(4)上设置培养液回收管(44),所述培养液回收管(44)与微藻沉淀池(2)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藻循环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液供给管(13)位于微藻培养池(1)的中部并沿微藻培养池(1)内壁的一周分布,所述曝气装置(12)和潜水灯(11)位于微藻培养池(1)的底部,所述曝气装置(12)上设置二氧化碳进气管(15)和空气进气管(16)。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藻循环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藻培养池(1)外设置支撑杆(5),所述支撑杆(5)上设置反光板(51),所述反光板(51)上设置角度调节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藻循环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管(14)的一端位于微藻培养池(1)的底部,所述第二水管(21)、第三水管(22)的一端位于微藻沉淀池(2)的底部。
CN201520311264.9U 2015-05-14 2015-05-14 一种微藻循环培养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6256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311264.9U CN204625618U (zh) 2015-05-14 2015-05-14 一种微藻循环培养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311264.9U CN204625618U (zh) 2015-05-14 2015-05-14 一种微藻循环培养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625618U true CN204625618U (zh) 2015-09-09

Family

ID=540446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311264.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625618U (zh) 2015-05-14 2015-05-14 一种微藻循环培养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62561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02876A (zh) * 2017-11-10 2018-06-01 蒋花 一种微藻连续收割装置和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02876A (zh) * 2017-11-10 2018-06-01 蒋花 一种微藻连续收割装置和方法
CN108102876B (zh) * 2017-11-10 2021-10-12 日照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 一种微藻连续收割装置和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Lehr et al. Closed photo-bioreactors as tools for biofuel production
Ho et al. Perspectives on microalgal CO2-emission mitigation systems—a review
Pulz et al. Photobioreactors: design and performance with respect to light energy input
Xu et al. Microalgal bioreactor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CN102206570B (zh) 一种用于微藻规模培养的装置及培养方法
CN103834567B (zh) 一种微藻培养方法
WO2011050578A1 (zh) 一种微藻培养方法及其光生物反应器系统
CN102382755B (zh) 一种微藻培养装置及微藻培养方法
Öncel et al. Façade integrated photobioreactors for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CN102618434B (zh) 一种基于植物仿生学的高效微藻培养装置
CN103805500A (zh) 一种海面微藻培养装置及培养方法
CN203904335U (zh) 一种仿生型叠层式微藻光合反应器
CN103952312B (zh) 一株淡水小球藻Chlorella sorokiniana GS03及其应用
CN202022940U (zh) 一种微藻生物养殖的光生物反应器
CN202246658U (zh) 一种提高微藻养殖过程中二氧化碳利用率的专用装置
CN107937276B (zh) 一种二氧化碳和乙酸混合调控促进小球藻固碳生长的方法
CN204625618U (zh) 一种微藻循环培养装置
CN102559478B (zh) 一种可控坡式微藻养殖系统及其微藻养殖方法
KR20140078187A (ko) 미세조류 배양용 광생물 반응기
CN103695290B (zh) 微藻立体培养装置
CN202465662U (zh) 一种可控坡式微藻养殖系统
CN205368378U (zh) 微藻培养装置
CN202881248U (zh) 一种用于微藻大规模培养的模拟装置
CN106635768B (zh) 生物微藻光合反应器及其使用方法
KR101437724B1 (ko) 바이오 연료를 생산하기 위하여 사용되는 미세조류의 배양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909

Termination date: 2016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