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616603U - 自断水的可升降式取水设备 - Google Patents

自断水的可升降式取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616603U
CN204616603U CN201520299996.0U CN201520299996U CN204616603U CN 204616603 U CN204616603 U CN 204616603U CN 201520299996 U CN201520299996 U CN 201520299996U CN 204616603 U CN204616603 U CN 20461660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ior pipe
outer tube
hollow ball
intake equipment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29999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仰斌
谢崇宝
张国华
谢时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Runhuanong Water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CHINA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DEVELOPMENT CENTER
In Irrigation Run Yin Of Water Saving Irrigation Equipment Beij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Zhongguan Lvyuan International Consulting Co Ltd
Medium Irrigation (beijing) Water Saving Irrigation Equipment Co Ltd
CHINA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DEVELOPMENT CENTER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Zhongguan Lvyuan International Consulting Co Ltd, Medium Irrigation (beijing) Water Saving Irrigation Equipment Co Ltd, CHINA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DEVELOPMENT CENTER filed Critical Beijing Zhongguan Lvyuan International Consult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29999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61660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6166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61660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xcavating Of Shafts Or Tunne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断水的可升降式取水设备,属于灌溉技术领域。该取水设备包括锥形管、内管、外管、固定杆、空心球、长三通。内管设置在外管内部,且与外管上端密封接触;空心球与内管下端接触;固定杆固定在外管内部;固定杆的杆体自下而上顺次穿过空心球的通孔和凹槽,且通孔内径大于杆体外径;外管下端与输水管道连接;长三通的侧管体与灌溉系统连接;内管位于地下时,锥形管设置在内管上端且外管外部;内管位于地上且取水设备断水时,凹槽与第一挡块相抵配合;内管位于地上且取水设备取水时,长三通的下管体伸入内管内部并与空心球接触,凹槽与第一挡块脱离。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取水设备具有自断水功能,非灌溉状态时埋于地下,使用方便。

Description

自断水的可升降式取水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灌溉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自断水的可升降式取水设备。
背景技术
在目前灌溉领域,为了实现机械化作物灌溉,一般采用取水设备分别与位于地下的输水管道以及位于地上的灌溉系统,例如管灌、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系统连接,对输水管道中的水输送至灌溉系统中对作物进行灌溉。因此提供一种简单可靠的取水设备十分必要。
现有技术使用的取水设备一般为给水栓,然而给水栓通常固定在特定位置处并高于地面一定的距离,为了田地的正常耕作,需要将其拆卸保存并在灌溉时进行再安装,使用不便且劳动强度高。此外,频繁的拆卸和安装容易对立管造成损坏。基于此,现有技术进一步提供了一种地埋式滴灌专用自动伸缩取水器,其与输水管道及滴灌系统相连,所述自动伸缩取水器包括套管、伸缩管、钻土器及三通,所述套管埋于地下,并且所述套管与所述输水管道相连,所述套管内部设置着所述伸缩管,所述伸缩管可相对所述套管管壁做垂直运动,使得所述伸缩管伸出或缩回地面,所述伸缩管的顶端连接着所述钻土器或所述三通,所述钻土器用于钻土,所述三通用于连接所述滴灌系统,所述伸缩管位于地面以下时,所述钻土器与所述伸缩管相连,所述伸缩管位于地面以上时,所述三通与所述伸缩管相连。
设计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现有技术提供的地埋式滴灌专用自动伸缩取水器在连接地上灌溉系统时,需先切断水源,才能将三通与伸缩管连接,其使用不便且不利于大面积取水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了一种使用方便的可埋于地下的自断水的可升降式取水设备。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自断水的可升降式取水设备,包括锥形管、内管、外管、固定杆、空心球、长三通;
所述锥形管的锥形端部设置有出水口;所述空心球的直径大于所述内管的管内径,且小于所述外管的管内径,所述空心球上设置有穿过球心的通孔以及与所述通孔连通的凹槽;所述固定杆包括杆体、设置在杆体上端的第一挡块、设置在杆体下端的支架,所述第一挡块与所述凹槽相抵配合;所述长三通包括位于下部的下管体和位于两侧的侧管体;
所述内管设置在所述外管的内部,且与所述外管的上端密封接触,所述内管可相对所述外管轴向运动;所述空心球与所述内管的下端接触;所述固定杆通过所述支架固定在所述外管的内部;所述固定杆的杆体自下而上顺次穿过所述空心球的通孔和凹槽,且所述通孔的内径大于所述杆体的外径;所述外管的下端与输水管道连接;所述长三通的侧管体与灌溉系统连接;
所述内管位于地下时,所述锥形管设置在所述内管的上端,且位于所述外管的外部;
所述内管位于地上且所述取水设备处于断水状态时,所述空心球上的凹槽与所述固定杆上的第一挡块相抵配合;
所述内管位于地上且所述取水设备处于取水状态时,所述长三通的下管体伸入所述内管的内部并与所述空心球接触,所述空心球上的凹槽与所述固定杆上的第一挡块脱离。
作为优选,所述取水设备还包括密封装置,通过所述密封装置使所述内管与所述外管的上端密封接触。
具体地,所述密封装置为相配合的第一密封圈和密封盖。
作为优选,所述取水设备还包括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设置在所述长三通的下管体与所述内管上端的连接处。
作为优选,通过螺纹连接使所述锥形管设置在所述内管的上端。
作为优选,所述内管还包括第二挡块,所述第二挡块设置在所述内管下端相对的侧部,用于防止所述内管滑出所述外管。
作为优选,所述支架为十字型支架,所述十字型支架包括4个长度相同的支撑臂,4个所述支撑臂的端部均设置在所述外管下端的内部侧壁上,4个所述支撑臂的连接点与所述杆体的下端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通孔的内径与所述杆体的外径的长度比为1.3-2:1。
作为优选,所述空心球为聚丙烯空心球、聚乙烯空心球或聚偏氟乙烯空心球。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断水的可升降式取水设备,在非灌溉状态时埋于地下特定深度处,不会影响田地的正常耕作以及其他农事活动。而在灌溉状态时,输水管道的水进入外管,并顶托空心球驱动内管在外管内沿固定杆向上运动,与此同时,水流进入内管并从锥形管的出水口射出,形成高速水流。该高速水流具有冲击并切割上部土壤的能力,使得锥形管上部的土壤被该高速水流切割并冲出地表,进而使内管暴露于地表。待空心球向上运动至其上的凹槽与固定杆上的第一挡块配合接触时,内管停止运动,且通过凹槽与第一挡块的配合接触使内管与外管隔开,从而使水流无法进入内管,此时无水流从出水口射出,此时该取水设备处于断水状态。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取水设备具有自断水功能。然后,在断水状态下,将锥形管从内管的上端拆卸,使长三通的下管体伸入内管内部并推动空心球向下运动,直至凹槽脱离第一挡块。此时,内管与外管相连通,水流重新进入内管并通过内管进入长三通,此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取水设备恢复了取水功能。由于长三通与灌溉系统连接,从而实现田间灌溉。当灌溉结束后,拆除长三通,再次将锥形管安装到内管的上端,并将内管压回至外管内部,此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取水设备重新位于地下,恢复至非灌溉状态。
由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取水设备在非灌溉状态时埋于地下,不会影响田地的正常耕作以及其他农事活动。而在灌溉状态时,通过空心球上的凹槽与固定杆上的第一挡块的相抵配合,使该状态下的空心球成为上下不连通的阻挡件,进而阻断内管与外管之间的水流通道,从而在无需切断水源的情况下即可将锥形管从内管的上端拆卸并使长三通的下管体伸入内管的内部,具有自断水功能。通过长三通推动空心球使其上的凹槽脱离第一挡块,从而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取水设备恢复取水功能,实现田间灌溉。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取水设备不仅使用方便,利于大面积取水需求,且不会影响正常耕作,不会对输水管道上的立管造成破坏。如此以来,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且降低了灌溉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非灌溉状态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断水的可升降式取水设备在埋于地下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断水状态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断水的可升降式取水设备在空心球推动内管上升到位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取水状态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断水的可升降式取水设备在安装长三通后实现灌溉需求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分别表示:
1     锥形管,
11    出水口,
2     内管,
21    第二挡块,
3     外管,
4     固定杆,
41    杆体,
42    第一挡块,
43    支架,
5     空心球,
51    通孔,
52    凹槽,
6     长三通,
61    下管体,
62    侧管体,
7     密封盖,
8     第一密封圈,
9     第二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用的所有技术术语均具有与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的含义。在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之前,对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些术语给出定义。
(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灌溉系统”指的是本领域常见的,位于地上的,能够实现对田间进行正常灌溉的系统,例如其可以是管灌、喷灌、滴灌等灌溉系统。
(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隔开”指的是一种互不连通的状态。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如附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断水的可升降式取水设备,包括锥形管1、内管2、外管3、固定杆4、空心球5、长三通6。
其中,锥形管1的锥形端部设置有出水口11。空心球5的直径大于内管2的管内径,且小于外管3的管内径,空心球5上设置有穿过球心的通孔51以及与该通孔51连通的凹槽52。固定杆4包括杆体41、设置在杆体41上端的第一挡块42、设置在杆体41下端的支架43,该第一挡块42与空心球5上的凹槽52相抵配合。长三通6包括位于下部的下管体61和位于两侧的侧管体62。
内管2设置在外管3的内部,且与外管3的上端密封接触,内管2可相对外管3轴向运动。空心球5与内管2的下端接触。固定杆4通过支架43固定在外管3的内部;固定杆4的杆体41自下而上顺次穿过空心球5的通孔51和凹槽52,且该通孔51的内径大于杆体41的外径。外管3的下端与输水管道连接,长三通6的侧管体62与灌溉系统连接。
内管2位于地下时,锥形管1设置在内管2的上端,且位于外管3的外部;
内管2位于地上且取水设备处于断水状态时,空心球5上的凹槽52与固定杆4上的第一挡块42相抵配合;
内管2位于地上且取水设备处于取水状态时,长三通6的下管体61伸入内管2的内部并与空心球5接触,空心球5上的凹槽52与固定杆4上的第一挡块42脱离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断水的可升降式取水设备的工作原理如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断水的可升降式取水设备,如附图1所示,在非灌溉状态时,该取水设备埋于地下特定深度处,例如位于地下0.3-0.5m处,以避免影响地上正常耕作及其它农事活动。
而在灌溉状态时,由于外管3下端与地下的输水管道相连接,输水管道中的水进入外管3,并顶托空心球5驱动内管2在外管3内沿固定杆4向上运动。由于通孔51的内径大于杆体41的外径,此时水流在顶托空心球5向上运动的同时,部分水流将通过通孔51进入内管2,并从设置在锥形管1锥形端部的出水口11射出,形成高速水流。该高速水流具有冲击并切割上部土壤的能力,使得锥形管1上部的土壤被该高速水流切割并冲出地表,进而使向上运动的锥形管1乃至部分内管2暴露于地表。如附图2所示,待空心球5向上运动至其上的凹槽52与第一挡块42相抵配合接触时,内管2停止运动,且通过此状态下的空心球将内管2与外管3隔开,水流将无法由外管3进入内管2,进而无水流从锥形管1的出水口11射出,此时该取水设备处于断水状态。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取水设备具有自断水功能,避免了反复关闭水源,使用更加方便且节省劳力。然后,在如图2所示的断水状态下,进一步地如附图3所示,将锥形管从内管2的上端拆卸下来,使长三通6的下管体61伸入内管2内部并推动空心球5向下运动,直至空心球5上的凹槽52脱离第一挡块42。此时,内管2与外管3处于相连通的状态,水流将重新进入内管2并通过内管2进入长三通6,此时该取水设备处于取水状态。可见,此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取水设备自动恢复了取水功能。由于长三通6的侧管体62与位于地上的灌溉系统连接,水流将通过长三通6的下管体61分配到侧管体62并进入灌溉系统,从而实现田间灌溉。
当灌溉结束后,将长三通6从内管2中拆下,再次将锥形管1安装到内管2的上端,并借助较小的外力将内管2压回至外管3内部,此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取水设备将重新位于地下,恢复至非灌溉状态。
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取水设备在非灌溉状态时位于地下,不会影响田地的正常耕作以及其他农事活动。而在灌溉状态时,通过空心球5上的凹槽52与固定杆4上的第一挡块42的相抵配合接触,使该状态下的空心球5成为上下不连通的阻挡件,进而阻断内管2与外管3之间的水流通道,从而在无需切断水源的情况下即可将锥形管1从内管2的上端拆卸并使长三通6的下管体61伸入内管2的内部,通过长三通6的下管体61推动空心球5使其上的凹槽脱离第一挡块,使内管2与外管3之间的水流通道恢复畅通,进而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取水设备恢复取水功能,实现田间灌溉。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取水设备不仅使用方便,且不会影响正常耕作,不会对输水管道上的立管造成破坏。如此以来,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且降低了灌溉成本。
基于上述,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取水设备中,固定杆4的上端与外管3的上端在同一水平线上,或者固定杆4的上端低于外管3的上端。此外,空心球5上的凹槽52的形状与固定杆4上的第一挡块42的形状呈倒置结构,两者相抵配合成为整体。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取水设备中,内管2设置在外管3的内部,且与外管3的上端密封接触指的是内管2可在外管3内轴向运动,但是外管3上端在与内管2接触的位置是处于密封状态的,且当空心球5上的凹槽52与固定杆4上的第一挡块42配合时,内管2与外管3上端的连接处仍然是密封状态,从而有效防止水流从外管3的上端流出,使得水流直接从空心球5的通孔51内进入内管2内部。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取水设备还包括密封装置,通过密封装置使内管2与外管3的上端密封接触。具体地,该密封装置为相配合的第一密封圈8和密封盖7。其中,密封盖7设置在外管3的上端,用于堵住外管3的上端与内管2之间的缝隙,而密封圈设置在密封盖7上,进一步密封外管3的上端与内管2之间的空间。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取水设备还包括第二密封圈9,该第二密封圈9设置在长三通6的下管体61与内管2上端的连接处。通过使用第二密封圈9将长三通6的下管体61与内管2上端的连接处进行密封,以保证从内管2而来的水流全部进入长三通6的下管体61,而不会从内管2与长三通6两者的连接处泄漏。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将锥形管1可拆卸的设置在内管2的上端,以便于根据实际需求从内管2上端拆除锥形管1。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该可拆卸连接,举例来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螺纹连接使锥形管1可拆卸地设置在内管2的上端。具体地,可以在内管2上端的外部设置螺纹,同时在锥形管1的柱形端部的内部设置与内管2螺纹相配合的螺纹来实现上述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该内管2还包括第二挡块21,第二挡块21设置在内管2下端相对的侧部,用于防止内管2滑出外管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二挡块21,以限制内管2向上运动的距离,使得内管2不会滑出该外管3。
进一步地,该固定杆4中的支架43为十字型支架43,该十字型支架43包括4个长度相同的支撑臂,4个支撑臂的端部均设置在外管3下端的内部侧壁上,4个支撑臂的连接点与所述杆体41的下端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如上结构的支架43,能够在不影响水流顺利进入外管3的前提下,使固定杆4稳定地固定在外管3内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使空心球5中穿过球心的通孔51的内径大于穿过该通孔51的杆体41(其为圆柱形杆体41)的外径,以便于水流能够通过该通孔51。作为优选,该通孔51的内径与杆体41的外径的长度比为1.3-2:1,例如为1.4:1、1.5:1、1.6:1、1.7:1、1.8:1、1.9:1等,从而在保证水流能通过该通孔51的前提下,实现由该通孔51内流出的水流具有较高的冲力。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用的空心球5的材质优选密度低于水密度的材料。例如其可以为聚丙烯空心球5、聚乙烯空心球5或聚偏氟乙烯空心球5,如此以来,不仅能保证该空心球5更容易被水流顶托向上运动,且具有高强度,更利于提高其使用寿命。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心球5可以被能够实现其功能的其他不同结构的部件来替代,例如空心椭球体以及其他空心的多面体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此不对其作具体限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自断水的可升降式取水设备,包括锥形管、内管、外管、固定杆、空心球、长三通;
所述锥形管的锥形端部设置有出水口;所述空心球的直径大于所述内管的管内径,且小于所述外管的管内径,所述空心球上设置有穿过球心的通孔以及与所述通孔连通的凹槽;所述固定杆包括杆体、设置在杆体上端的第一挡块、设置在杆体下端的支架,所述第一挡块与所述凹槽相抵配合;所述长三通包括位于下部的下管体和位于两侧的侧管体;
所述内管设置在所述外管的内部,且与所述外管的上端密封接触,所述内管可相对所述外管轴向运动;所述空心球与所述内管的下端接触;所述固定杆通过所述支架固定在所述外管的内部;所述固定杆的杆体自下而上顺次穿过所述空心球的通孔和凹槽,且所述通孔的内径大于所述杆体的外径;所述外管的下端与输水管道连接;所述长三通的侧管体与灌溉系统连接;
所述内管位于地下时,所述锥形管设置在所述内管的上端,且位于所述外管的外部;
所述内管位于地上且所述取水设备处于断水状态时,所述空心球上的凹槽与所述固定杆上的第一挡块相抵配合;
所述内管位于地上且所述取水设备处于取水状态时,所述长三通的下管体伸入所述内管的内部并与所述空心球接触,所述空心球上的凹槽与所述固定杆上的第一挡块脱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水设备还包括密封装置,通过所述密封装置使所述内管与所述外管的上端密封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装置为相配合的第一密封圈和密封盖。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水设备还包括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设置在所述长三通的下管体与所述内管上端的连接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水设备,其特征在于,通过螺纹连接使所述锥形管设置在所述内管的上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取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还包括第二挡块,所述第二挡块设置在所述内管下端相对的侧部,用于防止所述内管滑出所述外管。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为十字型支架,所述十字型支架包括4个长度相同的支撑臂,4个所述支撑臂的端部均设置在所述外管下端的内部侧壁上,4个所述支撑臂的连接点与所述杆体的下端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内径与所述杆体的外径的长度比为1.3-2:1。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取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球为聚丙烯空心球、聚乙烯空心球或聚偏氟乙烯空心球。
CN201520299996.0U 2015-05-11 2015-05-11 自断水的可升降式取水设备 Active CN2046166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299996.0U CN204616603U (zh) 2015-05-11 2015-05-11 自断水的可升降式取水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299996.0U CN204616603U (zh) 2015-05-11 2015-05-11 自断水的可升降式取水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616603U true CN204616603U (zh) 2015-09-09

Family

ID=540356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299996.0U Active CN204616603U (zh) 2015-05-11 2015-05-11 自断水的可升降式取水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61660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85877A (zh) * 2015-05-11 2015-09-09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 自断水的可升降式取水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85877A (zh) * 2015-05-11 2015-09-09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 自断水的可升降式取水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057986U (zh) 地埋式滴灌专用自动伸缩取水器
CN103053382B (zh) 地埋式自动伸缩一体化喷灌设备
CN205671152U (zh) 伸缩式地埋喷灌装置
CN207531545U (zh) 一种地埋式自动伸缩取水器
CN204653218U (zh) 可双向钻土的自升降喷灌装置
CN205389783U (zh) 灌溉直埋伸缩式出水桩
CN205408925U (zh) 农业集水渗透灌溉装置
CN104885877A (zh) 自断水的可升降式取水设备
CN104838975A (zh) 可双向钻土的自升降喷灌装置
CN206314337U (zh) 现代化园林灌溉设备
CN204047434U (zh) 喷滴灌地埋伸缩给水器
CN204616603U (zh) 自断水的可升降式取水设备
CN203087130U (zh) 自动伸缩喷灌装置
CN205124599U (zh) 灌溉用伸缩式旋转型给水栓
CN203136680U (zh) 可伸缩性给水栓装置
CN205993254U (zh) 一种多节伸缩式灌溉器
CN204047436U (zh) 地埋喷滴灌便捷给水器
CN204682066U (zh) 多功能地埋伸缩式给水装置
CN104303959A (zh) 一种具有冲刷功能的防堵塞地下深层灌溉装置
CN109315186A (zh) 一种干旱地区灌溉装置
CN205946790U (zh) 一种园林绿化节水灌溉装置
CN205946791U (zh) 一种能节约用水的园林绿化装置
CN201830725U (zh) 平铺式节水喷灌装置
CN109220718A (zh) 智能机械自动化可调节式灌溉装置
CN204132096U (zh) 地埋式多功能给水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224

Address after: No. 60, Guang'anmen South Street, Xuanwu Distric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100032

Patentee after: CHINA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DEVELOPMENT CENTER

Patentee after: IN IRRIGATION RUN YIN OF WATER-SAVING IRRIGATION EQUIPMENT (BEIJING) CO.,LTD.

Patentee after: Beijing runhuanong Water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054 No. 60 Guang'anmen South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CHINA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DEVELOPMENT CENTER

Patentee before: IN IRRIGATION RUN YIN OF WATER-SAVING IRRIGATION EQUIPMENT (BEIJING) CO.,LTD.

Patentee before: CHINA GREEN WATER INTERNATIONAL CONSULTING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