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614643U - 变压器模块以及受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变压器模块以及受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614643U
CN204614643U CN201520350731.9U CN201520350731U CN204614643U CN 204614643 U CN204614643 U CN 204614643U CN 201520350731 U CN201520350731 U CN 201520350731U CN 204614643 U CN204614643 U CN 2046146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transformer
conductive pattern
heat transmission
transmission conduc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35073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加藤数矢
太田阳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04783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35034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6146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6146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使散热性能提高的变压器模块、以及具备该变压器模块的受电装置。具备:多个变压器,具有高电压部以及低电压部,并安装在印刷电路板(5)的安装面;和散热用导体图案(51、52),设置在与安装面对置的印刷电路板(5)的背面。多个变压器的低电压部与散热用导体图案(51、52)连接。散热用导体图案(51、52)形成在俯视时不与高电压部的端子的安装用电极(31A、31B、32A、32B、33A、33B)重叠的位置。

Description

变压器模块以及受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由多个变压器构成的变压器模块、以及具备该变压器模块的受电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以无线方式从送电装置向受电装置进行电力输送的系统,已知电场耦合方式。在该电场耦合方式的电力输送系统中,经由电场而从送电装置的主动电极向受电装置的主动电极输送电力。而且,为了提高电力输送效率,执行的是将由送电装置进行了升压的电压向受电装置输送并对由受电装置输送的电压进行降压的高电压输送。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与高电压用的高频变压器相关的发明。该专利文献1所涉及的高频变压器设为能将多个变压器的次级绕组并联连接的结构。通过该结构,能输出低电压大电流的高频电力。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特开2012-80011号公报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输出低电压大电流的电力的情况下,变压器发热,存在产生伴随着该情况的不良状况之虞。
实用新型内容
因而,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使散热性能提高的变压器模块、以及具备该变压器模块的受电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变压器模块的特征在于,具备:多个变压器,具有高电压部以及低电压部,并安装于基板的第1主面;和散热用导体图案,设置在与上述第1主面对置的上述基板的第2主面、上述基板的内层、或者上述内层以及上述第2主面双方,上述多个变压器的上述低电压部的端子与上述散热用导体图案连接,上述散热用导体图案形成在俯视时不与上述高电压部的端子的安装用电极重叠的位置。
在该结构中,由于流动大电流的变压器的低电压部与散热用导体图案连接,因此能够将变压器的低电压部中流动大电流而产生的热经由散热用导体图案来释放。由此,能够抑制流动大电流所引起的变压器的温度上升,能够抑制发热所引起的不良状况。
此外,由于高电压部的端子的安装用电极与散热用导体图案不重叠,因此能够减小在高电压部的端子和散热用导体图案之间形成的寄生电容。在假设形成大的寄生电容的情况下,高电压部和低电压部经由散热用导体图案以及寄生电容而被连接,因此产生变压器中的电力损耗。为此,通过减小所形成的寄生电容,从而能够抑制变压器的电力损耗。尤其,在电力输送系统中,在对所输送的高电压进行降压的变压器部中采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变压器模块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寄生电容所产生的输送损耗。此外,由于低电压部的端子和散热用导体图案被直接连接,因此即使在俯视时重叠也没有寄生电容所带来的影响。
优选,上述散热用导体图案设置在俯视时与上述多个变压器的安装区域重叠的位置。
在该结构中,可谋求省空间化。
优选,上述低电压部具有第1端子以及第2端子,上述散热用导体图案具有第1散热用导体图案以及第2散热用导体图案,上述第1端子与上述第1散热用导体图案连接,上述第2端子与上述第2散热用导体图案连接,从而上述多个变压器的上述低电压部被并联连接。
在该结构中,散热用导体图案兼用作布线图案,从而可谋求省空间化。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受电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变压器模块;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连接在上述变压器模块所具备的上述变压器的上述高电压部侧,并与外部装置的外部电极之间发生电场耦合;和整流平滑电路,连接在上述变压器模块所具备的上述变压器的上述低电压部侧,上述变压器模块对在上述第1电极以及上述第2电极中感应出的电压进行降压,上述整流平滑电路对由上述变压器模块降压后的电压进行整流以及平滑。
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流动大电流所引起的变压器的温度上升,能够防止与变压器连接的整流平滑电路等的热失控。此外,由于高电压部的端子的安装用电极与散热用导体图案不重叠,因此能够防止在高电压部的端子与散热用导体图案之间形成寄生电容。由此,能够防止由于寄生电容而在高电压部与低电压部之间形成不必要的路径,因此能够抑制输送损耗。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由于流动大电流的变压器的低电压部与散热用导体图案连接,因此能够将变压器的低电压部中流动大电流而产生的热经由散热用导体图案来释放。由此,能够抑制流动大电流所引起的变压器的温度上升,能够抑制发热所引起的不良状况。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输送系统的电路图。
图2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压器模块的一部分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从变压器模块的背面观察的图。
图4(A)是图3的A-A线处的剖视图,图4(B)是图3的B-B线处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采用了变压器模块的情况下的受电装置的温度变化的图。
图6是为了与图5进行对比,表示不采用变压器模块的情况下的受电装置的温度变化的图。
图7是表示散热用导体图案的变形例的图。
图8是表示散热用导体图案的变形例的图。
图9是在印刷电路板5内部形成了散热用导体图案的情况下的、变压器模块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5…印刷电路板
11…电源
12…逆变器电路
13…升压变压器
14、24…主动电极
15、25…被动电极
20…变压器模块
21、22、23…变压器
21A、22A、23A…第1高电压用端子组
21B、22B、23B…第2高电压用端子组
21C、22C、23C…第1低电压用端子组
21D、22D、23D…第2低电压用端子组
31A、32A、33A…安装用电极
31B、32B、33B…安装用电极
31C、32C、33C…安装用电极
31D、32D、33D…安装用电极
26…整流平滑电路
27…DC/DC转换器
51、52…散热用导体图案
52A、52B…缺口
53、54、55、56…散热用导体图案
53A、53B…开口
54A…开口
100…电力输送系统
101…送电装置
201…受电装置
TH1、TH2、TH3、TH4、TH5、TH6、TH7、TH8、TH9…通孔
IN1、IN2…输入端子
OUT1、OUT2…输出端子
n11、n21、n31…初级绕组
n12、n22、n32…次级绕组
RL…负载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说明将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变压器模块用到以无线方式从送电装置向受电装置输送电力的电力输送系统的受电装置中的情况。
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输送系统100的电路图。电力输送系统100具备送电装置101和受电装置201。受电装置201具备负载电路RL。该负载电路RL包括充电电路以及二次电池。另外,二次电池也可相对于受电装置201为装卸式。而且,受电装置201为具备该二次电池的例如便携式电子设备。作为便携式电子设备,可例举便携式电话机、PDA(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便携式音乐播放器、笔记本型PC、数码照相机等。送电装置101为用于对所载置的受电装置201的二次电池进行充电的充电台。
另外,送电装置101相当于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外部装置”。
送电装置101具备输出直流电压的电源11。电源11为AC适配器。AC适配器与商用电源连接,将AC100V~240V变换为例如DC5V或者19V等。
电源11连接着逆变器电路12。逆变器电路12具备4个MOS-FET所构成的开关元件。开关元件通过未图示的驱动器而被PWM控制。逆变器电路12通过开关元件被接通断开而将直流电压变换为交流电压。
在逆变器电路12的输出侧连接着升压变压器13的初级绕组。由逆变器电路12变换后的交流电压被施加到升压变压器13。在升压变压器13的次级绕组连接着主动电极14以及被动电极15。升压变压器13对从逆变器电路12施加的交流电压进行升压,并施加到主动电极14以及被动电极15。
主动电极14以及被动电极15相当于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外部电极”。
受电装置201具备主动电极24以及被动电极25。主动电极24以及被动电极25相当于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在送电装置101载置(安装)有受电装置201的情况下,主动电极14、24彼此、被动电极15、25彼此分别隔开间隙而相对置。通过该对置配置,从而主动电极14、24彼此、被动电极15、25彼此发生电场耦合。经由该耦合而送电装置101的电极与受电装置201的电极在非接触的状态下从送电装置101向受电装置201输送电力。
主动电极24以及被动电极25连接着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压器模块20。变压器模块20具备输入端子IN1、IN2以及输出端子OUT1、OUT2。输入端子IN1连接着主动电极24,输入端子IN2连接着被动电极25。输出端子OUT1、OUT2连接着负载电路RL。
变压器模块20具备相同结构的3个变压器21、22、23、整流平滑电路26以及DC/DC转换器27。3个变压器21、22、23分别具备初级绕组n11、n21、n31和次级绕组n12、n22、n32。3个变压器21、22、23为降压变压器,初级绕组n11、n21、n31相当于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高电压部”,次级绕组n12、n22、n32相当于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低电压部”。
初级绕组n11、n21、n31串联连接在输入端子IN1、IN2之间。详细地来说,变压器21的初级绕组n11的一端与输入端子IN1连接,另一端与变压器22的初级绕组n21的一端连接。变压器22的初级绕组n21的另一端与变压器23的初级绕组n31的一端连接。变压器23的初级绕组n31的另一端与输入端子IN2连接。
次级绕组n12、n22、n32被并联连接。变压器模块20在印刷电路板等的电路基板的主面上形成有散热用导体图案51、52,在后面进行详细叙述。次级绕组n12、n22、n32的一端与散热用导体图案51连接,另一端与散热用导体图案52连接。由此,次级绕组n12、n22、n32被并联连接。通过电流流动而在次级绕组n12、n22、n32中产生的热经由散热用导体图案51、52沿着电路基板内以及主面向变压器模块20外部释放。进而,从变压器21、22、23产生并扩散到电路基板的热经由支承电路基板的部分而传递到受电装置201的框体,或者传递到电路基板周边的大气中,从而向变压器模块20外部释放。
变压器21、22、23对在主动电极14、24以及被动电极15、25中感应出的电压进行降压。在次级绕组n12、n22、n32的输出侧连接着整流平滑电路26。变压器21、22、23向整流平滑电路26输出降压后的电压。整流平滑电路26包括二极管电桥以及平滑电路,对由变压器21、22、23降压后的电压进行整流以及平滑。整流平滑电路26连接着DC/DC转换器27。DC/DC转换器27将由整流平滑电路26整流以及平滑后的电压变换为规定的电压值,并向输出端子OUT1、OUT2输出。
以下,对变压器模块20进行详细叙述。变压器模块20所具备的变压器21、22、23由于次级绕组n12、n22、n32被并联连接,因此输出低电压大电流。由于该大电流而产生热,存在由于该热而在变压器模块20中产生不良状况之虞。为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压器模块20具有将发热效率良好地向外部释放的散热构造。
图2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压器模块20的一部分的外观立体图。图3是从背面观察变压器模块20的图。图4(A)是图3的A-A线处的剖视图,图4(B)是图3的B-B线处的剖视图。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压器模块20具备印刷电路板5。印刷电路板5为由长边以及短边构成的矩形状。在印刷电路板5的安装面,沿着其长边方向安装有变压器21、22、23、整流平滑电路26以及DC/DC转换器27等。该安装面相当于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1主面”。另外,在印刷电路板5的安装面或者印刷电路板5的内部,形成有对安装于安装面的各元件进行连接的未图示的布线图案。
如图3所示,在印刷电路板5的背面设置有独立的散热用导体图案51、52。该背面相当于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2主面”。散热用导体图案51、52为在印刷电路板5的长边方向上长的带状,并且在俯视时形成在与变压器21、22、23的安装区域相重叠的位置。关于散热用导体图案51、52,在后面进行详细叙述。
另外,图3是印刷电路板5的背面的俯视图,用虚线表示形成在印刷电路板5的安装面侧且安装了变压器21、22、23所具有的后述的端子21A的安装用电极31A等。
由于变压器21、22、23均为相同的结构,因此以下对变压器21进行说明,变压器22、23将所对应的部件的符号加上括号来进行说明。
如图1所说明的那样,变压器21(22、23)具有初级绕组n11(n21、n31)和次级绕组n12(n22、n32)。此外,变压器21(22、23)具有作为初级绕组n11(n21、n31)的端子的、第1高电压用端子组21A(22A、23A)和第2高电压用端子组21B(22B、23B)。第1高电压用端子组21A(22A、23A)与初级绕组n11(n21、n31)的一端连接,第2高电压用端子组21B(22B、23B)与初级绕组n11(n21、n31)的另一端连接。此外,第1高电压用端子组21A(22A、23A)具有相同电位的两个端子。第2高电压用端子组21B(22B、23B)也具有相同电位的两个端子。
第1高电压用端子组21A(22A、23A)被安装到在印刷电路板5的安装面上所形成的安装用电极31A(32A、33A)(参照图3)。此外,第2高电压用端子组21B(22B、23B)被安装到在印刷电路板5的安装面上所形成的安装用电极31B(32B、33B)(参照图3)。
此外,变压器21(22、23)具有作为次级绕组n12(n22、n32)的端子的、第1低电压用端子组21C(22C、23C)和第2低电压用端子组21D(22D、23D)。第1低电压用端子组21C(22C、23C)与次级绕组n12(n22、n32)的一端连接,第2低电压用端子组21D(22D、23D)与次级绕组n12(n22、n32)的另一端连接。此外,第1低电压用端子组21C(22C、23C)具有相同电位的三个端子。第2低电压用端子组21D(22D、23D)也具有相同电位的三个端子。
第1低电压用端子组21C(22C、23C)被安装到在印刷电路板5的安装面上所形成的安装用电极31C(32C、33C)(参照图3)。此外,第2低电压用端子组21D(22D、23D)被安装到在印刷电路板5的安装面上所形成的安装用电极31D(32D、33D)(参照图3)。
第1低电压用端子组21C(22C、23C)相当于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1端子”。此外,第2低电压用端子组21D(22D、23D)相当于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2端子”。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变压器21(22、23)的初级绕组n11(n21、n31)设为4端子的结构,次级绕组n12(n22、n32)设为6端子的结构,但端子数可以适当变更。例如,在图1中所说明的电力输送系统100的电路结构的情况下,初级绕组n11(n21、n31)以及次级绕组n12(n22、n32)也可分别为2端子的结构。
如图4(A)以及图4(B)所示,变压器21(22、23)具备第1通孔组TH1(TH3、TH5)和第2通孔组TH2(TH4、TH6)。第1通孔组TH1(TH3、TH5)与次级绕组n12(n22、n32)的一端导通。第2通孔组TH2(TH4、TH6)与次级绕组n12(n22、n32)的另一端导通。
如图3所示,在印刷电路板5的背面,形成有在印刷电路板5的长边方向上长的带状的散热用导体图案51、52。散热用导体图案51、52相当于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1散热用导体图案”以及“第2散热用导体图案”。散热用导体图案51处于与变压器21、22、23的安装区域相重叠的位置,并且形成在第1低电压用端子组21C、22C、23C以及第2低电压用端子组21D、22D、23D侧。散热用导体图案52处于与变压器21、22、23的安装区域相重叠的位置,并且形成在第1高电压用端子组21A、22A、23A和第2高电压用端子组21B、22B、23B侧。
如上所述,第1通孔组TH1、TH3、TH5以及第2通孔组TH2、TH4、TH6分别与变压器21、22、23的次级绕组n12、n22、n32的一端以及另一端导通。因此,变压器21、22、23的次级绕组n12、n22、n32的一端与散热用导体图案51导通,另一端与散热用导体图案52导通。由此,如图1所示,变压器21、22、23的次级绕组n12、n22、n32被并联连接。
变压器21、22、23为降压变压器,其次级绕组n12、n22、n32与初级绕组n11、n21、n31相比流动大电流。由于该电流而产生的热的一部分经由变压器21、22、23的铁氧体芯或芯而传递到印刷电路板5、其他的部件,但通过使大部分的热经由导热率更高的次级绕组n12、n22、n32所连接的散热用导体图案51、52而进行扩散,并释放到变压器模块20的外部,从而能够抑制变压器模块20内的各部件的过度的温度上升。
图5是表示采用了变压器模块20的情况下的受电装置201的温度变化的图。图6是为了与图5进行对比,表示不采用变压器模块20的情况即不设置散热用导体图案51、52的受电装置的温度变化的图。在图5以及图6中,用实线表示变压器21的温度变化,用虚线表示整流平滑电路26的二极管的温度变化。
在不采用变压器模块20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在从开始电力输送起至约50min的时间点温度急剧上升。这是由于二极管的热失控的缘故。相对于此,在采用了变压器模块20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即使从开始电力输送起进行90min以上的连续动作,也不会产生二极管的热失控,不会有急剧的温度上升。因此,能进行稳定的电力输送。如上那样,通过采用变压器模块20,从而能够抑制流动大电流所引起的变压器21、22、23的温度上升,能够抑制发热所引起的不良状况。
此外,散热用导体图案51、52兼用作将次级绕组n12、n22、n32并联连接的布线图案,从而不需要确保形成布线图案的区域,能够避免布线图案的复杂化,此外可谋求印刷电路板5的省空间化。
进而,散热用导体图案52在俯视时,具有变压器21的第1高电压用端子组21A和变压器23的第2高电压用端子组23B位于印刷电路板5的长边方向上的外侧这样的长度。此外,散热用导体图案52具有在变压器21的第2高电压用端子组21B以及变压器22的第1高电压用端子组22A在俯视时重叠的位置、和变压器22的第2高电压用端子组22B以及变压器23的第1高电压用端子组23A在俯视时重叠的位置所形成的缺口52A、52B。
由此,散热用导体图案52在俯视时与变压器21、22、23的第1高电压用端子组21A、22A、23A以及第2高电压用端子组21B、22B、23B各自的安装用电极31A、32A、33A、31B、32B、33B不重叠。在俯视时散热用导体图案52与安装用电极31A、32A、33A、31B、32B、33B不重叠,从而在它们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小。
在假设产生大的寄生电容的情况下,在图1的电路中,成为变压器21、22、23的初级侧和散热用导体图案52被寄生电容连接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在电力输送中形成不必要的路径,产生电力损耗,电力输送效率降低。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不形成不必要的寄生电容,从而能够抑制电力损耗,并抑制电力输送效率的降低。
此外,在变压器21、22、23的初级侧与散热用导体图案52之间不产生寄生电容的散热用导体图案52的形状能适当变更。
图7以及图8是表示散热用导体图案52的变形例的图。
图7所示的散热用导体图案53与散热用导体图案52同样,在俯视时具有变压器21的第1高电压用端子组21A的安装用电极31A和变压器23的第2高电压用端子组23B的安装用电极33B位于印刷电路板5的长边方向上的外侧这样的长度。此外,散热用导体图案53具有在变压器21的第2高电压用端子组21B以及变压器22的第1高电压用端子组22A的安装用电极31B、32A在俯视时重叠的位置、和变压器22的第2高电压用端子组22B以及变压器23的第1高电压用端子组23A的安装用电极32B、33A在俯视时重叠的位置所形成的开口(未形成电极的部分)53A、53B。
图8所示的散热用导体图案54与散热用导体图案52同样地,在俯视时具有变压器21的第1高电压用端子组21A的安装用电极31A和变压器23的第2高电压用端子组23B的安装用电极33B位于印刷电路板5的长边方向上的外侧这样的长度。此外,散热用导体图案54具有在变压器21的第2高电压用端子组21B以及变压器22的第1高电压用端子组22A的安装用电极31B、32A在俯视时重叠的位置、变压器22的第2高电压用端子组22B以及变压器23的第1高电压用端子组23A的安装用电极32B、33A在俯视时重叠的位置、和这两个位置之间所形成的开口54A。
在图7以及图8的任何情况下,由于变压器21、22、23的初级侧和散热用导体图案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均较小,因此电力输送系统100的电力输送效率均不会降低。
此外,散热用导体图案52也可不仅仅形成在印刷电路板5的背面。
图9是在印刷电路板5内部形成了散热用导体图案的情况下的、变压器模块20的剖视图。如图9所示,也可在印刷电路板5的内层形成散热用导体图案55、56。散热用导体图案55、56既可形成在俯视时与散热用导体图案51、52重叠的位置,也可形成在俯视时不与散热用导体图案51、52重叠的位置。此外,既可为与散热用导体图案51、52相同的形状,也可为与散热用导体图案51、52不同的形状。在为不同的形状的情况下,优选散热用导体图案55、56为与变压器21、22、23的第1高电压用端子组21A、22A、23A以及第2高电压用端子组21B、22B、23B不重叠的形状以及大小。此外,也可不设置于印刷电路板5的背面,而仅在印刷电路板5内部设置散热用导体图案。
另外,在印刷电路板5以及散热用导体图案51中形成有通孔TH7、TH9,在印刷电路板5以及散热用导体图案52中形成有通孔TH8。通孔TH7、TH8连接着构成整流平滑电路26的元件。通孔TH9连接着构成DC/DC转换器27的元件。由此,整流平滑电路26以及DC/DC转换器27成为通过散热用导体图案51、52而与变压器21、22、23的次级绕组n12、n22、n32连接的结构。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压器模块20通过在印刷电路板5的背面形成散热用导体图案51、52,将流动大电流的变压器21、22、23的次级绕组n12、n22、n32与散热用导体图案51、52连接,从而能够将在次级绕组n12、n22、n32中产生的热从散热用导体图案51、52向外部释放。由此,能够抑制流动大电流所引起的变压器21、22、23的温度上升,能够抑制发热所引起的变压器21、22、23的不良状况。
此外,在变压器21、22、23的初级侧与散热用导体图案51、52之间不产生寄生电容,从而能够使得不形成不必要的电力输送路径。其结果,能够抑制电力输送效率降低之虞。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说明了抑制铜损所引起的发热的情况,但变压器的发热即便由于铁损而产生,本实用新型也能够抑制该铁损所引起的发热。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示出变压器为3个的情况的例子,但如果变压器的数目为多个,则能得到相同的效果。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示出基于电场耦合方式的电力输送系统的受电装置中的应用例,但并不限于此,在磁场耦合方式或者磁场共振方式等其他的电力输送系统的受电电路中也能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变压器模块。例如在磁场耦合方式的情况下,只要在降压变压器的初级绕组(高压侧)的端子对连接受电用的线圈的两端即可。
除此之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变压器中采用的多个变压器、以及设于基板的散热图案也能应用于电力输送系统的送电装置中的升压电路。在用作升压电路的情况下,将多个变压器的初级绕组(低压侧)并联连接,将次级绕组(高压侧)串联连接,散热图案与初级绕组侧的端子连接,从而能够抑制电流大的初级侧的发热。

Claims (4)

1.一种变压器模块,其中,具备:
多个变压器,具有高电压部以及低电压部,并安装于基板的第1主面;和
散热用导体图案,设置在与上述第1主面对置的上述基板的第2主面、上述基板的内层、或者上述内层以及上述第2主面双方,
上述多个变压器的上述低电压部的端子与上述散热用导体图案连接,
上述散热用导体图案形成在俯视时不与上述高电压部的端子的安装用电极重叠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器模块,其中,
上述散热用导体图案设置在俯视时与上述多个变压器的安装区域重叠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压器模块,其中,
上述低电压部具有第1端子以及第2端子,
上述散热用导体图案具有第1散热用导体图案以及第2散热用导体图案,
上述第1端子与上述第1散热用导体图案连接,上述第2端子与上述第2散热用导体图案连接,从而上述多个变压器的上述低电压部被并联连接。
4.一种受电装置,其中,具备:
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变压器模块;
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连接在上述变压器模块所具备的上述变压器的上述高电压部侧,并与外部装置的外部电极之间发生电场耦合;和
整流平滑电路,连接在上述变压器模块所具备的上述变压器的上述低电压部侧,
上述变压器模块对在上述第1电极以及上述第2电极中感应出的电压进行降压,
上述整流平滑电路对由上述变压器模块降压后的电压进行整流以及平滑。
CN201520350731.9U 2014-05-30 2015-05-27 变压器模块以及受电装置 Active CN20461464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12712 2014-05-30
JP2014-112712 2014-05-30
JP2015047834A JP6350345B2 (ja) 2014-05-30 2015-03-11 トランスモジュール及び受電装置
JP2015-047834 2015-03-1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614643U true CN204614643U (zh) 2015-09-02

Family

ID=539671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350731.9U Active CN204614643U (zh) 2014-05-30 2015-05-27 变压器模块以及受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61464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63863A (zh) * 2016-01-21 2018-08-2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路装置及电力转换装置
US11239021B2 (en) 2016-06-24 2022-02-0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Isolated converter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63863A (zh) * 2016-01-21 2018-08-2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路装置及电力转换装置
CN108463863B (zh) * 2016-01-21 2020-07-0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路装置及电力转换装置
US10916367B2 (en) 2016-01-21 2021-02-0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Circuit device and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US11239021B2 (en) 2016-06-24 2022-02-0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Isolated converter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Zhang et al. Design of high-power static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via magnetic induction: An overview
Ramezani et al. Optimized LCC-series compensated resonant network for stationary wireless EV chargers
Qu et al. Design of a current-source-output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LED lighting system
Bosshard et al. All-SiC 9.5 kW/dm 3 on-board power electronics for 50 kW/85 kHz automotive IPT system
USRE45651E1 (en) Electronic control method for a planar inductive battery charging apparatus
US11128177B2 (en) Electronic unit and feed system
CN201656576U (zh) 变频式无线供电与充电装置
US9424985B2 (en) Feed unit and feed system
US10312741B2 (en) Electronic unit and power feeding system
US20130127257A1 (en) Power generating system and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CN103023160A (zh) 用于印刷电路板的无线供电系统
JP2012143092A (ja) 充電acアダプタ
Liu et al. A resonant inductor integrated-transformer-based receiver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s
CN204614643U (zh) 变压器模块以及受电装置
JP6350345B2 (ja) トランスモジュール及び受電装置
Hu et al. Development of a universal contactless charger for handheld devices
JP2008104319A (ja) 非接触電力伝送装置
Na et al. Step‐charging technique for CC/CV mode battery charging with low‐cost control components in IPT systems
Hsieh et al. LLC charger using quasi-contactless power transfer by resonant magnetic induction coupling
KR20150049961A (ko) 전력 공급 장치
Atraqchi et al. A comparative study of resonant frequency calculation based on leakage-inductance and self-inductance for cet system
CN100511933C (zh) 双输入电源供应器
Liao et al. Wireless Charging for AGV: An Analysis to the Existing Solutions and a Novel Architecture
CN204809018U (zh) 一种高频变压器
CN206932040U (zh) 一种无线充电辅助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