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613380U - 一种磁矩测量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磁矩测量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613380U CN204613380U CN201520242201.2U CN201520242201U CN204613380U CN 204613380 U CN204613380 U CN 204613380U CN 201520242201 U CN201520242201 U CN 201520242201U CN 204613380 U CN204613380 U CN 20461338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pport column
- coil groups
- helmholtz coil
- magnetic moment
- measurement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Force Measurement Appropriate To Specific Purpo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磁矩测量装置,磁矩测量装置包括支承座、控制盒、磁通计、Helmholtz线圈组Ⅰ、Helmholtz线圈组Ⅱ、支撑柱Ⅰ、加强环、工作台、支撑柱Ⅱ和支承板,支承座中间位置均匀设有支撑柱Ⅱ,支承座上还设有控制器,支撑柱Ⅱ上设有工作台;所述的支撑柱Ⅰ均匀分布在支承座上,支撑柱Ⅰ上端设有支承板,Helmholtz线圈组固定安装在支撑柱Ⅰ上,两组Helmholtz线圈的串连连接后与控制盒连接,控制盒与磁通计连接,支承板的还设有感应器,感应器与控制盒连接。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操作简单,测量磁矩是更加准确,测量速度更快,结果再现性和重复性好,可以有效的减小误差,适合在测量磁矩中广泛使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磁矩测量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磁矩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描述载流线圈或微观粒子磁性的物理量。平面载流线圈的磁矩定义为m=iSn式中i电流强度;S为线圈面积;n为与电流方向成右手螺旋关系的单位矢量。在畴壁中磁矩分布示意图均匀外磁场中,平面载流线圈不受力而受力矩,该力矩使线圈的磁矩m转向外磁场B的方向;在均匀径向分布外磁场中,平面载流线圈受力矩偏转。许多电机和电学仪表的工作原理即基于此。
目前的定向测量磁矩技术,大多采用磁传感器、陀螺仪与加速度计相结合的方式对钻杆的方位角与倾角进行测量。现有的磁传感器易受外部磁干扰的影响,陀螺仪的漂移较大,加速度计在动态环境下误差较大,因而采用磁传感器、陀螺仪与加速度计单独或者相结合制造的设备,测量精度不高。
现有的磁矩测量装置还存在以下缺点,结构复杂,安装操作不方便,不能测量不同位置的磁矩,测量速度慢,结果再现性不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磁矩测量装置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并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能测量不同位置的磁矩,测量速度快,结果再现性好的磁矩测量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磁矩测量装置,所述的磁矩测量装置包括支承座、控制盒、磁通计、Helmholtz线圈组Ⅰ、Helmholtz线圈组Ⅱ、支撑柱Ⅰ、工作台、支撑柱Ⅱ和支承板;所述的支承座中间位置均匀设有支撑柱Ⅱ,支承座上还设有控制器;所述的支撑柱Ⅱ上设有工作台;所述的支撑柱Ⅰ均匀分布在支承座上,支撑柱Ⅰ上端设有支承板;所述的Helmholtz线圈组Ⅰ和Helmholtz线圈组Ⅱ固定安装在支撑柱Ⅰ上;所述的Helmholtz线圈组Ⅰ和Helmholtz线圈组Ⅱ串连连接后与控制盒相连,控制盒与磁通计连接;所述的支承板的还设有感应器,感应器与控制盒连接。
以上所述的工作台下部安装固定设有一根传动轴,传动轴另一端与电机连 接,电机设在支承座底部并与控制器相连接。
以上所述的Helmholtz线圈组Ⅰ包括两个完全相同的线圈,两个圈相互平行设置,两线圈之间的距离与线圈的半径尺寸相等;所述的Helmholtz线圈组Ⅱ的设置与Helmholtz线圈组Ⅰ相同;所述的Helmholtz线圈组Ⅰ和Helmholtz线圈组Ⅱ相互垂直设置。
以上所述的支撑柱Ⅰ上设置有加强环。
以上所述的支承座、支撑柱Ⅰ、加强环、工作台、支撑柱Ⅱ和支承板为是由非金属材料制成。
以上所述的支承板设有取物孔。
以上所述的工作台设在Helmholtz线圈组Ⅰ和Helmholtz线圈组Ⅱ的中心位置上。
本磁矩测量装置的工作原理:
首先,根据待检测的磁体的外径尺寸选择合适的磁矩测量装置,其中待检测的磁体的外径尺寸小于或等于磁矩测量装置的线圈半径的1/4。将当待测物体通过取物孔放置在工作台上时,同时也触发取物孔的感应器,感应器将信号传输到控制器,控制器控制Helmholtz线圈组Ⅰ和电机工作,而Helmholtz线圈组Ⅱ不工作;在要取出物体时手通过取物孔触发感应器,感应器传输信号到控制器控制电机停止工作,而Helmholtz线圈组Ⅰ和Helmholtz线圈组Ⅱ一起工作。然后待测物体从取物孔垂直将待检测的磁体取出后,通过磁通计读取到磁通量,最后感应器传输信号给控制器让控制器在一定的时间内控制Helmholtz线圈组停止工作,从而到达节约能源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采用两组Helmholtz线圈组,使得在测量磁矩是更加准确,测量速度更快,结果再现性和重复性好,可以有效的减小误差。
2、本实用新型采用设置感应器,能到底随时监控使用装置的情况,当要使用本实用新型时,物体从取物孔进入触发感应器,感应器将信号传输到控制器,控制器控制Helmholtz线圈组工作,物体从取物孔取出后,感应器传输信号给控制器让控制器在一定的时间内控制Helmholtz线圈组停止工作,从而到达节约能源的目的。
3、本实用新型采用工作平台与电机相连接,使得待测物体能跟随工作台转 动,从而检测到不同的磁矩,当猜测物体位置放置在偏心的时候还可以检测不同位置的磁矩,从而达到功能多样化的效果。
4、本实用新型的固定结构更加稳定,结构简单,安装使用方便,操作简单,提高了使用的。
附图说明
附图1是实施例的磁矩测量装置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识:1-支承座、2-控制盒、3-Helmholtz线圈组Ⅰ、4-加强环、5-支承板、50-取物孔、6-支撑柱Ⅰ、7-Helmholtz线圈组Ⅱ、8-工作台、9-支撑柱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磁矩测量装置,磁矩测量装置包括支承座1、控制盒2、磁通计、Helmholtz线圈组Ⅰ3、Helmholtz线圈组Ⅱ7、支撑柱Ⅰ6、工作台8、支撑柱Ⅱ9和支承板5,支承座1中间位置均匀设有支撑柱Ⅱ9。支承座1上还设有控制器,支撑柱Ⅱ9上设有工作台8,工作台8处在Helmholtz线圈组Ⅰ3和Helmholtz线圈组Ⅱ7的中心位置上,支撑柱Ⅰ6均匀分布在支承座1上,支撑柱Ⅰ6上端设有支承板5,所述的支撑柱Ⅰ6上设置有加强环4,所述的支承座1、支撑柱Ⅰ6、加强环4、工作台8、支撑柱Ⅱ9和支承板5为是由非金属材料制成,支承板5设有取物孔50。所述的Helmholtz线圈组Ⅰ3包括两个完全相同的线圈,其中这两个圈相互平行设置,这两线圈之间的距离与两线圈的半径尺寸相等,所述的Helmholtz线圈组Ⅱ7的设置与Helmholtz线圈组Ⅰ3相同。Helmholtz线圈组Ⅰ3和Helmholtz线圈组Ⅱ7相互垂直设置固定安装在支撑柱Ⅰ6上,Helmholtz线圈组Ⅰ3和Helmholtz线圈组Ⅱ7串连连接后与控制盒2连接,然后控制盒2与磁通计连接成闭合电路,支承板5的还设有感应器,感应器与控制盒2连接。
实施例2:
一种磁矩测量装置,磁矩测量装置包括支承座1、控制盒2、磁通计、Helmholtz线圈组Ⅰ3、Helmholtz线圈组Ⅱ7、支撑柱Ⅰ6、工作台8、传动轴、 电机和支承板5。支承座1上还设有控制器,传动轴上端与工作台8连接,传动轴下端与电机连接,然后电机控制器2相连接,电机使用硅钢片屏蔽,工作台8处在Helmholtz线圈组Ⅰ3和Helmholtz线圈组Ⅱ7的中心位置上,支撑柱Ⅰ6均匀分布在支承座1上,支撑柱Ⅰ6上端设有支承板5,所述的支撑柱Ⅰ6上设置有加强环4,所述的支承座1、支撑柱Ⅰ6、加强环4、工作台8、传动轴和支承板5为是由非金属材料制成,支承板5设有取物孔50。所述的Helmholtz线圈组Ⅰ3包括两个完全相同的线圈,其中这两个圈相互平行设置,这两线圈之间的距离与两线圈的半径尺寸相等,所述的Helmholtz线圈组Ⅱ7的设置与Helmholtz线圈组Ⅰ3相同。Helmholtz线圈组Ⅰ3和Helmholtz线圈组Ⅱ7相互垂直设置固定安装在支撑柱Ⅰ6上,Helmholtz线圈组Ⅰ3和Helmholtz线圈组Ⅱ7串连连接后与控制盒2连接,然后控制盒2与磁通计连接成闭合电路,支承板5的还设有感应器,感应器与控制盒2连接。
工作时:
首先,根据待检测的磁体的外径尺寸选择合适的磁矩测量装置,其中待检测的磁体的外径尺寸小于或等于磁矩测量装置的线圈半径的1/4。将当待测物体通过取物孔放置在工作台上时,同时也触发取物孔的感应器,感应器将信号传输到控制器,控制器控制Helmholtz线圈组Ⅰ和电机工作,而Helmholtz线圈组Ⅱ不工作;在要取出物体时手通过取物孔触发感应器,感应器传输信号到控制器控制电机停止工作,而Helmholtz线圈组Ⅰ和Helmholtz线圈组Ⅱ一起工作。然后待测物体从取物孔垂直将待检测的磁体取出后,通过磁通计读取到磁通量,最后感应器传输信号给控制器让控制器在一定的时间内控制Helmholtz线圈组停止工作,从而到达节约能源的目的。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优选的具体方式之一,本领域的技术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的通常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磁矩测量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磁矩测量装置包括支承座(1)、控制盒(2)、磁通计、Helmholtz线圈组Ⅰ(3)、Helmholtz线圈组Ⅱ(7)、支撑柱Ⅰ(6)、工作台(8)、支撑柱Ⅱ(9)和支承板(5);所述的支承座(1)中间位置均匀设有支撑柱Ⅱ(9),支承座(1)上还设有控制器;所述的支撑柱Ⅱ(9)上设有工作台(8);所述的支撑柱Ⅰ(6)均匀分布在支承座(1)上,支撑柱Ⅰ(6)上端设有支承板(5);所述的Helmholtz线圈组Ⅰ(3)和Helmholtz线圈组Ⅱ(7)固定安装在支撑柱Ⅰ(6)上;所述的Helmholtz线圈组Ⅰ(3)和Helmholtz线圈组Ⅱ(7)串连连接后与控制盒(2)相连,控制盒(2)与磁通计连接;所述的支承板(5)的还设有感应器,感应器与控制盒(2)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矩测量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工作台(8)下部安装固定设有一根传动轴,传动轴另一端与电机连接,电机与控制器(2)相连接,电机设在支承座(1)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矩测量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Helmholtz线圈组Ⅰ(3)包括两个完全相同的线圈,两个圈相互平行设置,两线圈之间的距离与线圈的半径尺寸相等;所述的Helmholtz线圈组Ⅱ(7)的设置与Helmholtz线圈组Ⅰ(3)相同;所述的Helmholtz线圈组Ⅰ(3)和Helmholtz线圈组Ⅱ(7)相互垂直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矩测量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支撑柱Ⅰ(6)上设置有加强环(4)。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磁矩测量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支承座(1)、支撑柱Ⅰ(6)、加强环(4)、工作台(8)、支撑柱Ⅱ(9)和支承板(5)为是由非金属材料制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矩测量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支承板(5)设有取物孔(5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242201.2U CN204613380U (zh) | 2015-04-21 | 2015-04-21 | 一种磁矩测量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242201.2U CN204613380U (zh) | 2015-04-21 | 2015-04-21 | 一种磁矩测量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613380U true CN204613380U (zh) | 2015-09-02 |
Family
ID=539659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242201.2U Active CN204613380U (zh) | 2015-04-21 | 2015-04-21 | 一种磁矩测量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613380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130217A (zh) * | 2020-08-21 | 2020-12-25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线圈矢量磁力仪几何轴与磁轴夹角电学检测系统及方法 |
-
2015
- 2015-04-21 CN CN201520242201.2U patent/CN204613380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130217A (zh) * | 2020-08-21 | 2020-12-25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线圈矢量磁力仪几何轴与磁轴夹角电学检测系统及方法 |
CN112130217B (zh) * | 2020-08-21 | 2021-08-06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线圈矢量磁力仪几何轴与磁轴夹角电学检测系统及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342983B (zh) | 一种霍尔传感器校准装置及其校准标定方法 | |
CN202928517U (zh) | 一种平面度检测装置 | |
CN103115555B (zh) | 一种带磁性的电机转子角度定位仪 | |
CN105842545A (zh) | 三维全向电磁场探头及电磁检测设备 | |
CN105547128A (zh) | 一种电感式沉渣厚度测量仪及测量方法 | |
CN211085095U (zh) | 一种电涡流位移传感器原位标定装置 | |
CN202995013U (zh) | 一种三维中频强磁场测量探头 | |
CN204613380U (zh) | 一种磁矩测量装置 | |
CN205532591U (zh) | 一种标定检测探管的装置 | |
CN208921730U (zh) | 一种便携式风向风速测量仪 | |
TW201323890A (zh) | 電磁抗擾度測試設備 | |
CN203286970U (zh) | 一种用于检测空间角度的装置 | |
CN205691672U (zh) | 三维全向电磁场探头及电磁检测设备 | |
CN203311263U (zh) | 一种自动检测跟踪水位的装置 | |
CN207976131U (zh) | 一种房屋建设用垂直度测量装置 | |
CN207387231U (zh) | 生产设备智能采集终端 | |
CN203024707U (zh) | 一种金刚石复合片外径圆度检测仪 | |
CN203616483U (zh) | 全身放射性表面污染监测系统的多维检测装置 | |
CN204065384U (zh) | 一种检测霍尔式传感器的装置 | |
CN211123228U (zh) | 一种测量磁体磁矩及金属电导率的装置 | |
CN202502661U (zh) | 圆电流轴线磁感应强度实验仪 | |
CN207688885U (zh) | 快速测量钢柱垂直度的工具 | |
CN207601189U (zh) | 一种用于测量电容参数的工作台 | |
CN201837634U (zh) | 无源转速计数装置 | |
CN207424114U (zh) | 一种用于在高湿度条件下进行多通道工频电场测量的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518000, 702, 7th Floor, Building 203, Chegongmiao Industrial Zone, Shennan Road, Futi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Tairan) Patentee after: Juncai (Shenzhen) Magnetic Applicatio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702, 7th Floor, Building 203, Chegongmiao Industrial Zone, Shennan Road, Futi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Tairan) Patentee before: AIC ENGINEERING 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