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598347U - 一种无磁加热控制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无磁加热控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598347U
CN204598347U CN201520200715.1U CN201520200715U CN204598347U CN 204598347 U CN204598347 U CN 204598347U CN 201520200715 U CN201520200715 U CN 201520200715U CN 204598347 U CN204598347 U CN 2045983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stance
electric capacity
pin
output
inp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20071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昕
张斌
李学砚
王维东
徐云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Aero Geophysical Survey & Remote Sensing Center For Land And Resources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Aero Geophysical Survey & Remote Sensing Center For Land And Resources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Aero Geophysical Survey & Remote Sensing Center For Land And Resources,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filed Critical China Aero Geophysical Survey & Remote Sensing Center For Land And Resources
Priority to CN20152020071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5983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5983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598347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mplifi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磁加热控制系统,包括:振荡电路、采样模块、同步滤波检波模块、PID温度控制模块、功率放大模块、电源模块和加热线圈;本实用新型综合双线并行反向加热和交流加热两种电加热方式,且将并行双线改为双绞线,通过双绞线进行加热,两条线的地位等同,所以电流通过双绞线的两支时,产生的磁场大小是等同的,但方向相反,可以相互抵消。如果交流电产生的交变磁场频率大于磁力仪的带宽,则交变磁场产生的信号幅度将大大降低。这样的交变磁场不会影响磁场测量。本实用新型采用交流方式测温,即通过交流方式测量加热场中热敏电阻的阻值,用以控制加热的温度。因此,采样时不会产生静磁场,从而降低加热系统产生的误差。

Description

一种无磁加热控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磁加热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无磁加热-控制技术主要应用于以原子气室为基础的装置中,例如原子钟,原子磁力仪等。无磁加热是指对原子气室进行加热,且不产生额外的磁场,从而消除由于加热及温度测量因素对仪器精度的影响。
现有的无磁电流加热分为两种,一种是双线并行反向加热,一种是交流加热。双线并行反向加热电路中,两条导线之间存在一定距离,所以,在同一点处产生的磁场大小不一定相等,方向不一定相反,所以该技术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误差,且该误差与导线距离有关,当距离趋于无穷小时,误差趋于无穷小。交流加热利用交变磁场大于带宽时,产生的信号幅度大大降低的原理进行加热。该方式仍产生磁场,且信号中的交流成分虽小,但仍存在,所以存在一定的误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无磁加热控制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无磁加热控制系统,包括:振荡电路、采样模块、同步滤波检波模块、PID温度控制模块、功率放大模块、电源模块和加热线圈。
所述振荡电路是由反相器构成的振荡电路,包括电阻R2、R4、R5、R6,电容C3、C4和6路反相器U1;其中,电阻R2一端接6路反相器U1的第一输入管脚,另一端与电阻R5的一端相连后,接电容C3的一端,电容C3的另一端分别接6路反相器U1的第二输出管脚、第三输入管脚和第四输入管脚,电阻R5的另一端分别接6路反相器U1的第一输出管脚和第二输入管脚;电阻R4一端接6路反相器U1的第六输入管脚,另一端与电阻R6的一端相连后,接电容C4的一端,电容C4的另一端接6路反相器U1的第五输出管脚,电阻R6的另一端分别接6路反相器U1的第六输出管脚和第五输入管脚;6路反相器U1的电源电压端与+5V电源连接,地端与电源地连接;第三输出管脚与第四输出管脚连接。
所述采样模块、同步滤波检波模块和PID温度控制模块包括:四路放大器U3,三路2通道模拟多路选择器/多路分配器U4,热敏电阻RX,滑动变阻器R25,电阻R9-R15、R17-R19、 R21-R24、R26、R27、R29-R31、R33、R34、RS1,电容C5、C6、C13-C16、C18-C27、C34,接口P4、接口P6;其中,6路反相器U1的第四输出管脚接电容C5的一端,电容C5的另一端接电阻RS1的一端,电阻RS1的另一端、电容C6的一端和电阻R14的一端相连后接入接口P6的一端,接口P6的另一端和电容C6的另一端均接地,热敏电阻RX接入接口P6;电阻R14的另一端接电容C19的一端,电容C19的另一端、电容C18的一端和电阻R13的一端相连,电容C18的另一端接电阻R10的一端,电阻R10的另一端分别接四路放大器U3的第二反相输入端、电阻R11的一端、电容C13的一端,电阻R11的另一端和电容C13的另一端均接入四路放大器U3的第二输出端,R19的一端接入四路放大器U3的第二同相输入端,电阻R19的另一端、电容C20的一端、电阻R18的一端和电容C22的一端相接于一基准点Vref,电容C20的另一端和电阻R13的另一端均接地;四路放大器U3的第二输出端、电阻R24的一端与电阻R29的一端相连,电阻R24的另一端、电阻R27的一端和四路放大器U3的第三反相输入端相连,电阻R27的另一端、四路放大器U3的第三输出端和电阻R30的一端相连,电阻R29的另一端接三路2通道模拟多路选择器/多路分配器U4的第二独立输入/输出端一,电阻R30的另一端接三路2通道模拟多路选择器/多路分配器U4的第二独立输入/输出端二;三路2通道模拟多路选择器/多路分配器U4的第一独立输入/输出端一、第一独立输入/输出端二、第三独立输入/输出端一、第三独立输入/输出端二、第一选择输入端、第三选择输入端、使能输入端、负电源电压端和接地端均接地;三路2通道模拟多路选择器/多路分配器U4的第一公用输入/输出端、三路2通道模拟多路选择器/多路分配器U4的第三公用输入/输出端处于悬浮状态;三路2通道模拟多路选择器/多路分配器U4的第二选择输入、电阻R34的一端与电容C34的一端相连,电阻R34的另一端、电阻R33的一端与接口P4的第二引脚相连,电阻R33的另一端与电容C34的另一端接地,接口P4的第一引脚与6路反相器U1的第二输出端相连;接口P4的第三引脚与6路反相器U1的第四输出端相连;三路2通道模拟多路选择器/多路分配器U4的电源电压端接入+5V电源后,与电容C26的一端相连;三路2通道模拟多路选择器/多路分配器U4的第二公用输入/输出端与电阻R31的一端相连,电阻R31的另一端、电阻R28的一端、电容C25的一端相连,电阻R28的另一端、电容C27的一端与四路放大器U3的第一同相输入端相连,电容C25的另一端、四路放大器U3的第一反相输入端第一输出端、电阻R15的一端与电阻R17的一端相连,电容C27的另一端与电容C26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15的另一端接电容C15的一端,电阻R17的另一端、电容C15的另一端、电阻R9的一端、电阻R12的一端、电容C16的一端与四路放大器U3的第四反相输入端相 连,电阻R12的另一端与电容C14的一端相连,电容C16的另一端、电容C14的另一端、电阻R9的另一端、电阻R20的一端与四路放大器U3的第四输出端相连;电阻R18的另一端、电容C21的一端、电阻R21的一端与四路放大器U3的第四同相输入端相连,电容C21的另一端与电容C22的另一端均接地,电阻R21的另一端与滑动变阻器R25的滑动端相连,滑动变阻器R25的一固定端和电阻R26的一端相连,另一固定端和电阻R22的一端相连,电阻R22的另一端与电容C23相连后接+5V电源,电阻R26的另一端与电容C23的另一端均接地;四路放大器U3的正电源端接+5V电源,四路放大器U3的负电源端接地,电容C32的一端、电容C33的一端、稳压二极管U7的阴极管脚和参考管脚和电阻R32的一端相连后接入基准点Vref,电阻R32的另一端接+5V电源,电容C22的另一端、电容C23的另一端和稳压二极管U7的阳极管脚均接地。
所述功率放大电路包括:电阻R7、R8、R16、R20、R35-R38,电容C7-C12、C17、C35、C36,线圈L1,变压器T1,第三接口U8,第四接口U9以及音频功率放大器U2;电阻R7一端连接6路反相器U1的第五输出端,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8、电容C12、C8、C10,电阻R8和电容C12另一端均接地;电容C8的另一端、电容C10的另一端分别连接音频功率放大器U2的第一信号输入端和第二信号输入端;电阻R20一端与四路放大器U3的第四输出端连接,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16、电容C17及音频功率放大器U2的第一音量控制端和第二音量控制端连接,电阻R16与电容C17另一端均接地;音频功率放大器U2的第一同相输出端通过电阻R35连接变压器T1的同相输入端,音频功率放大器U2的第一反相输出端连接变压器T1的反相输入端;变压器T1的两个输出端并联电阻R36后,一端接入第三接口U8的第一引脚,另一端接入第三接口U8的第二引脚;加热线圈的两端分别接第三接口U8的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音频功率放大器U2的第二同相输出端依次串联电阻R37和电容C35后,接入第四接口U9的第一引脚;音频功率放大器U2的第二反相输出端串联电容C36后接入第四接口U9的第二引脚;第四接口U9的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之间并联R38;加热线圈的两端分别接第四接口U9的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电容C9、C11和线圈L1相连后接入音频功率放大器U2电源供给端,电容C9的另一端和C11的另一端均接地,线圈L1的另一端与电容C7的一端相连后接入+12V电源,电容C7的另一端接地,音频功率放大器U2的空脚悬浮;音频功率放大器U2的电源地端、地端和信号地端均接地。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综合双线并行反向加热和交流加热两种电加热方式,且将并行双线改为双绞线,双绞线方式电流产生的磁场要远远小于双线并行方式,且交流电加热使信号中误差进一步降低。本实用新型的创新点主要是双绞线方式与纯交流操作结合。通过双 绞线进行加热,两条线的地位等同,所以电流通过双绞线的两支时,产生的磁场大小是等同的,但方向相反,可以相互抵消。如果交流电产生的交变磁场频率大于磁力仪的带宽,则交变磁场产生的信号幅度将大大降低。这样的交变磁场不会影响磁场测量。本实用新型采用交流方式测温,即通过交流方式测量加热场中热敏电阻的阻值,用以控制加热的温度。因此,采样时不会产生静磁场,从而降低加热系统产生的误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路板的原理示意图;
图2是振荡电路电路图;
图3(a)是采样模块中采样部分电路图;
图3(b)是采样、同步滤波检波、PID温度控制模块中涉及运放的电路图;
图3(c)是运放电路的基准电压生成模块;
图3(d)是同步滤波检波模块中的同步检波部分的电路图;
图4(a)是功率放大电路电路图;
图4(b)是功率放大电路输出部分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无磁加热控制系统,包括:振荡电路(产生交流信号)、采样模块、同步滤波检波模块、PID温度控制模块、功率放大模块、电源模块和加热线圈;其中振荡电路分别连接采样模块、同步滤波检波模块与功率放大模块,采样模块、同步滤波检波模块和PID温度控制模块依次相连后,连接功率放大模块;功率放大模块输出至加热线圈。
如图2所示,所述振荡电路是由反相器构成的振荡电路,包括电阻R2、R4、R5、R6,电容C3、C4和6路反相器U1;其中,电阻R2一端接6路反相器U1的第一输入管脚(管脚1),另一端与电阻R5的一端相连后,接电容C3的一端,电容C3的另一端分别接6路反相器U1的第二输出管脚(管脚4)、第三输入管脚(管脚5)和第四输入管脚(管脚9),电阻R5的另一端分别接6路反相器U1的第一输出管脚和第二输入管脚(管脚3);电阻R4一端接6路反相器U1的第六输入管脚(管脚13),另一端与电阻R6的一端相连后,接电容C4的一端,电容C4的另一端接6路反相器U1的第五输出管脚(管脚10),电阻R6的另一端分别接6路反相器U1的第六输出管脚(管脚12)和第五输入管脚(管脚11);6路反相器U1的电源电压端(管脚14)与+5V电源连接,地端(管脚7)与电源地连接;第三输出管脚(管脚6)与第四输出管脚(管脚8)连接;所述6路反相器U1可采用CD4069。
如图3(a)-(d)所示,所述采样模块、同步滤波检波模块和PID温度控制模块包括:四路放大器U3,三路2通道模拟多路选择器/多路分配器U4,热敏电阻RX,滑动变阻器R25, 电阻R9-R15、R17-R19、R21-R24、R26、R27、R29-R31、R33、R34、RS1,电容C5、C6、C13-C16、C18-C27、C34,接口P4、接口P6;其中,6路反相器U1的第四输出管脚(管脚8)接电容C5的一端,电容C5的另一端接电阻RS1的一端,电阻RS1的另一端、电容C6的一端和电阻R14的一端相连后接入接口P6的一端,接口P6的另一端和电容C6的另一端均接地,热敏电阻RX接入接口P6;电阻R14的另一端接电容C19的一端,电容C19的另一端、电容C18的一端和电阻R13的一端相连,电容C18的另一端接电阻R10的一端,电阻R10的另一端分别接四路放大器U3的第二反相输入端(管脚6)、电阻R11的一端、电容C13的一端,电阻R11的另一端和电容C13的另一端均接入四路放大器U3的第二输出端(管脚7),R19的一端接入四路放大器U3的第二同相输入端(管脚5),电阻R19的另一端、电容C20的一端、电阻R18的一端和电容C22的一端相接于一基准点Vref,电容C20的另一端和电阻R13的另一端均接地;四路放大器U3的第二输出端(管脚7)、电阻R24的一端与电阻R29的一端相连,电阻R24的另一端、电阻R27的一端和四路放大器U3的第三反相输入端(管脚9)相连,电阻R27的另一端、四路放大器U3的第三输出端(管脚8)和电阻R30的一端相连,电阻R29的另一端接三路2通道模拟多路选择器/多路分配器U4的第二独立输入/输出端一(管脚1),电阻R30的另一端接三路2通道模拟多路选择器/多路分配器U4的第二独立输入/输出端二(管脚2);三路2通道模拟多路选择器/多路分配器U4的第一独立输入/输出端一(管脚12)、第一独立输入/输出端二(管脚13)、第三独立输入/输出端一(管脚3)、第三独立输入/输出端二(管脚5)、第一选择输入端(管脚11)、第三选择输入端(管脚9)、使能输入端(管脚6)、负电源电压端(管脚7)和接地端(管脚8)均接地;三路2通道模拟多路选择器/多路分配器U4的第一公用输入/输出端(管脚14)、三路2通道模拟多路选择器/多路分配器U4的第三公用输入/输出端(管脚4)处于悬浮状态;三路2通道模拟多路选择器/多路分配器U4的第二选择输入(管脚10)、电阻R34的一端与电容C34的一端相连,电阻R34的另一端、电阻R33的一端与接口P4的第二引脚相连,电阻R33的另一端与电容C34的另一端接地,接口P4的第一引脚与6路反相器U1的第二输出端(管脚4)相连;接口P4的第三引脚与6路反相器U1的第四输出端(管脚8)相连;三路2通道模拟多路选择器/多路分配器U4的电源电压端(管脚16)接入+5V电源后,与电容C26的一端相连;三路2通道模拟多路选择器/多路分配器U4的第二公用输入/输出端(管脚15)与电阻R31的一端相连,电阻R31的另一端、电阻R28的一端、电容C25的一端相连,电阻R28的另一端、电容C27的一端与四路放大器U3的第一同相输入端(管脚3)相连,电容C25的另一端、四 路放大器U3的第一反相输入端(管脚2)、第一输出端(管脚1)、电阻R15的一端与电阻R17的一端相连,电容C27的另一端与电容C26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15的另一端接电容C15的一端,电阻R17的另一端、电容C15的另一端、电阻R9的一端、电阻R12的一端、电容C16的一端与四路放大器U3的第四反相输入端(管脚13)相连,电阻R12的另一端与电容C14的一端相连,电容C16的另一端、电容C14的另一端、电阻R9的另一端、电阻R20的一端与四路放大器U3的第四输出端(管脚14)相连;电阻R18的另一端、电容C21的一端、电阻R21的一端与四路放大器U3的第四同相输入端(管脚12)相连,电容C21的另一端与电容C22的另一端均接地,电阻R21的另一端与滑动变阻器R25的滑动端相连,滑动变阻器R25的一固定端和电阻R26的一端相连,另一固定端和电阻R22的一端相连,电阻R22的另一端与电容C23相连后接+5V电源,电阻R26的另一端与电容C23的另一端均接地;四路放大器U3的正电源端(管脚4)接+5V电源,四路放大器U3的负电源端(管脚11)接地,电容C32的一端、电容C33的一端、稳压二极管U7的阴极管脚(管脚3)和参考管脚(管脚1)和电阻R32的一端相连后接入基准点Vref,电阻R32的另一端接+5V电源,电容C22的另一端、电容C23的另一端和稳压二极管U7的阳极管脚(管脚2)均接地。所述四路放大器U3可采用24MHz轨到轨四路放大器AD8648;所述三路2通道模拟多路选择器/多路分配器U4可采用74HC4053;所述稳压二极管U7可采用三段可编程并联稳压二极管U7TL431。
如图4(a)-(b)所示,所述功率放大电路包括:电阻R7、R8、R16、R20、R35-R38,电容C7-C12、C17、C35、C36,线圈L1,变压器T1,第三接口U8,第四接口U9以及音频功率放大器U2;电阻R7一端连接6路反相器U1的第五输出端(管脚10),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8、电容C12、C8、C10,电阻R8和电容C12另一端均接地;电容C8的另一端、电容C10的另一端分别连接音频功率放大器U2的第一信号输入端(管脚3)和第二信号输入端(管脚5);电阻R20一端与四路放大器U3的第四输出端(管脚14)连接,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16、电容C17及音频功率放大器U2的第一音量控制端(管脚1)和第二音量控制端(管脚7)连接,电阻R16与电容C17另一端均接地;音频功率放大器U2的第一同相输出端(管脚13)通过电阻R35连接变压器T1的同相输入端,音频功率放大器U2的第一反相输出端(管脚11)连接变压器T1的反相输入端;变压器T1的两个输出端并联电阻R36后,一端接入第三接口U8的第一引脚,另一端接入第三接口U8的第二引脚;加热线圈的两端分别接第三接口U8的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音频功率放大器U2的第二同相输出端(管脚8)依次串联电阻R37和电容C35后,接入第四接口U9的第一引脚;音频功率放大器U2的第二反相输出端(管脚10)串联电容C36后接入第四接口U9的第二引脚;第四接口U9的第一引脚 和第二引脚之间并联R38;加热线圈的两端分别接第四接口U9的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电容C9、C11和线圈L1相连后接入音频功率放大器U2电源供给端(管脚4),电容C9的另一端和C11的另一端均接地,线圈L1的另一端与电容C7的一端相连后接入+12V电源,电容C7的另一端接地,音频功率放大器U2的空脚(管脚2)悬浮;音频功率放大器U2的电源地端(管脚12)、地端(管脚9)和信号地端(管脚6)均接地。所述音频功率放大器U2可采用双声道音频功率放大器TDA7057。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振荡电路产生一定频率的方波信号,一路作为功率放大模块的信号输入;一路输入至采样模块;两路输入至同步滤波检波模块,作为同步检波的的本振信号。通过热敏电阻将气室的温度转化为交流电压信号,然后通过放大电路对采样得来的信号进行放大,然后输入至同步滤波检波模块,首先通过同步检波得到半波整流信号,要求半波整流信号为正(可通过选择接口P4的第二引脚连接第一引脚或第三引脚,观察为正的),然后将半波整流信号输入至低通滤波电路,得到近似直流的信号,通过PID温度控制模块,输出直流信号至功率放大模块的音量控制端(可控制功率放大器的增益),功率放大器根据反馈得到的电压信号调节功率放大器的增益,从而控制输出信号的功率,达到气室恒温调节。其中,加热线圈和热敏电阻要放置在原子气室周围,加热电路板离原子气室距离要远,所以,加热线圈和热敏电阻要另外接出来,分别接入接口P6和U8或U9(用U8可利用变压器调节输出功率)。

Claims (1)

1.一种无磁加热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振荡电路、采样模块、同步滤波检波模块、PID温度控制模块、功率放大模块、电源模块和加热线圈;
所述振荡电路是由反相器构成的振荡电路,包括电阻R2、R4、R5、R6,电容C3、C4和6路反相器U1;其中,电阻R2一端接6路反相器U1的第一输入管脚,另一端与电阻R5的一端相连后,接电容C3的一端,电容C3的另一端分别接6路反相器U1的第二输出管脚、第三输入管脚和第四输入管脚,电阻R5的另一端分别接6路反相器U1的第一输出管脚和第二输入管脚;电阻R4一端接6路反相器U1的第六输入管脚,另一端与电阻R6的一端相连后,接电容C4的一端,电容C4的另一端接6路反相器U1的第五输出管脚,电阻R6的另一端分别接6路反相器U1的第六输出管脚和第五输入管脚;6路反相器U1的电源电压端与+5V电源连接,地端与电源地连接;第三输出管脚与第四输出管脚连接;
所述采样模块、同步滤波检波模块和PID温度控制模块包括:四路放大器U3,三路2通道模拟多路选择器/多路分配器U4,热敏电阻RX,滑动变阻器R25,电阻R9-R15、R17-R19、R21-R24、R 26、R27、R29-R31、R33、R34、RS1,电容C5、C6、C13-C16、C18-C27、C34,接口P4、接口P6;其中,6路反相器U1的第四输出管脚接电容C5的一端,电容C5的另一端接电阻RS1的一端,电阻RS1的另一端、电容C6的一端和电阻R14的一端相连后接入接口P6的一端,接口P6的另一端和电容C6的另一端均接地,热敏电阻RX接入接口P6;电阻R14的另一端接电容C19的一端,电容C19的另一端、电容C18的一端和电阻R13的一端相连,电容C18的另一端接电阻R10的一端,电阻R10的另一端分别接四路放大器U3的第二反相输入端、电阻R11的一端、电容C13的一端,电阻R11的另一端和电容C13的另一端均接入四路放大器U3的第二输出端,R19的一端接入四路放大器U3的第二同相输入端,电阻R19的另一端、电容C20的一端、电阻R18的一端和电容C22的一端相接于一基准点Vref,电容C20的另一端和电阻R13的另一端均接地;四路放大器U3的第二输出端、电阻R24的一端与电阻R29的一端相连,电阻R24的另一端、电阻R27的一端和四路放大器U3的第三反相输入端相连,电阻R27的另一端、四路放大器U3的第三输出端和电阻R30的一端相连,电阻R29的另一端接三路2通道模拟多路选择器/多路分配器U4的第二独立输入/输出端一,电阻R30的另一端接三路2通道模拟多路选择器/多路分配器U4的第二独立输入/输出端二;三路2通道模拟多路选择器/多路分配器U4的第一独立输入/输出端一、第一独立输入/输出端 二、第三独立输入/输出端一、第三独立输入/输出端二、第一选择输入端、第三选择输入端、使能输入端、负电源电压端和接地端均接地;三路2通道模拟多路选择器/多路分配器U4的第一公用输入/输出端、三路2通道模拟多路选择器/多路分配器U4的第三公用输入/输出端处于悬浮状态;三路2通道模拟多路选择器/多路分配器U4的第二选择输入、电阻R34的一端与电容C34的一端相连,电阻R34的另一端、电阻R33的一端与接口P4的第二引脚相连,电阻R33的另一端与电容C34的另一端接地,接口P4的第一引脚与6路反相器U1的第二输出端相连;接口P4的第三引脚与6路反相器U1的第四输出端相连;三路2通道模拟多路选择器/多路分配器U4的电源电压端接入+5V电源后,与电容C26的一端相连;三路2通道模拟多路选择器/多路分配器U4的第二公用输入/输出端与电阻R31的一端相连,电阻R31的另一端、电阻R28的一端、电容C25的一端相连,电阻R28的另一端、电容C27的一端与四路放大器U3的第一同相输入端相连,电容C25的另一端、四路放大器U3的第一反相输入端第一输出端、电阻R15的一端与电阻R17的一端相连,电容C27的另一端与电容C26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15的另一端接电容C15的一端,电阻R17的另一端、电容C15的另一端、电阻R9的一端、电阻R12的一端、电容C16的一端与四路放大器U3的第四反相输入端相连,电阻R12的另一端与电容C14的一端相连,电容C16的另一端、电容C14的另一端、电阻R9的另一端、电阻R20的一端与四路放大器U3的第四输出端相连;电阻R18的另一端、电容C21的一端、电阻R21的一端与四路放大器U3的第四同相输入端相连,电容C21的另一端与电容C22的另一端均接地,电阻R21的另一端与滑动变阻器R25的滑动端相连,滑动变阻器R25的一固定端和电阻R26的一端相连,另一固定端和电阻R22的一端相连,电阻R22的另一端与电容C23相连后接+5V电源,电阻R26的另一端与电容C23的另一端均接地;四路放大器U3的正电源端接+5V电源,四路放大器U3的负电源端接地,电容C32的一端、电容C33的一端、稳压二极管U7的阴极管脚和参考管脚和电阻R32的一端相连后接入基准点Vref,电阻R32的另一端接+5V电源,电容C22的另一端、电容C23的另一端和稳压二极管U7的阳极管脚均接地;
所述功率放大电路包括:电阻R7、R8、R16、R20、R35-R38,电容C7-C12、C17、C35、C36,线圈L1,变压器T1,第三接口U8,第四接口U9以及音频功率放大器U2;电阻R7一端连接6路反相器U1的第五输出端,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8、电容C12、C8、C10,电阻R8和电容C12另一端均接地;电容C8的另一端、电容C10的另一端分别连接音频功率放大器U2的第一信号输入端和第二信号输入端;电阻R20一端与四路放大器U3的第四输出端连接,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16、电容C17及音频功率放大器U2的第一音量控制端和第二 音量控制端连接,电阻R16与电容C17另一端均接地;音频功率放大器U2的第一同相输出端通过电阻R35连接变压器T1的同相输入端,音频功率放大器U2的第一反相输出端连接变压器T1的反相输入端;变压器T1的两个输出端并联电阻R36后,一端接入第三接口U8的第一引脚,另一端接入第三接口U8的第二引脚;加热线圈的两端分别接第三接口U8的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音频功率放大器U2的第二同相输出端依次串联电阻R37和电容C35后,接入第四接口U9的第一引脚;音频功率放大器U2的第二反相输出端串联电容C36后接入第四接口U9的第二引脚;第四接口U9的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之间并联R38;加热线圈的两端分别接第四接口U9的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电容C9、C11和线圈L1相连后接入音频功率放大器U2电源供给端,电容C9的另一端和C11的另一端均接地,线圈L1的另一端与电容C7的一端相连后接入+12V电源,电容C7的另一端接地,音频功率放大器U2的空脚悬浮;音频功率放大器U2的电源地端、地端和信号地端均接地。
CN201520200715.1U 2015-04-03 2015-04-03 一种无磁加热控制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5983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200715.1U CN204598347U (zh) 2015-04-03 2015-04-03 一种无磁加热控制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200715.1U CN204598347U (zh) 2015-04-03 2015-04-03 一种无磁加热控制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598347U true CN204598347U (zh) 2015-08-26

Family

ID=539344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200715.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598347U (zh) 2015-04-03 2015-04-03 一种无磁加热控制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598347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67822A (zh) * 2015-12-23 2016-04-06 北京航天控制仪器研究所 一种小型cpt原子钟物理系统
CN107463194A (zh) * 2017-08-18 2017-12-12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射频信号驱动电热丝加热的温度控制装置
CN109792810A (zh) * 2016-12-29 2019-05-2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利用效率的变化系数检测食物负载特性变化的系统和方法
CN112485733A (zh) * 2020-11-27 2021-03-12 北京航天控制仪器研究所 一种小型化高精度三轴矢量原子磁力仪探头装置
CN114167325A (zh) * 2021-12-09 2022-03-11 山东大学 一种用于原子磁力计的可控触发无磁加热系统及方法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67822A (zh) * 2015-12-23 2016-04-06 北京航天控制仪器研究所 一种小型cpt原子钟物理系统
CN105467822B (zh) * 2015-12-23 2018-04-27 北京航天控制仪器研究所 一种小型cpt原子钟物理系统
CN109792810A (zh) * 2016-12-29 2019-05-2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利用效率的变化系数检测食物负载特性变化的系统和方法
CN109792810B (zh) * 2016-12-29 2021-07-2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磁烹饪装置及控制烹饪的方法
CN107463194A (zh) * 2017-08-18 2017-12-12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射频信号驱动电热丝加热的温度控制装置
CN107463194B (zh) * 2017-08-18 2020-04-24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射频信号驱动电热丝加热的温度控制装置
CN112485733A (zh) * 2020-11-27 2021-03-12 北京航天控制仪器研究所 一种小型化高精度三轴矢量原子磁力仪探头装置
CN112485733B (zh) * 2020-11-27 2023-05-09 北京航天控制仪器研究所 一种小型化高精度三轴矢量原子磁力仪探头装置
CN114167325A (zh) * 2021-12-09 2022-03-11 山东大学 一种用于原子磁力计的可控触发无磁加热系统及方法
CN114167325B (zh) * 2021-12-09 2022-08-26 山东大学 一种用于原子磁力计的可控触发无磁加热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598347U (zh) 一种无磁加热控制系统
CN104597352A (zh) 一种电能质量监测系统
CN106154030B (zh) 一种智能电表及其数据加密传输方法
CN204613359U (zh) 一种计量用电流互感器二次回路状态的检测系统
CN107422268B (zh) 电池剩余电量检测方法
CN205037982U (zh) 利用运算放大器特性的恒流源测温电路
CN204789716U (zh) 一种应用于电力仪表的三相交流电压电流采集电路
CN105607546A (zh) 一种mbus热量表数据采集控制器接收电路
CN206411187U (zh) 一种低功耗电流信号采集装置
CN209471076U (zh) 一种多迁移率大气离子检测装置
CN204333983U (zh) 无线测温传感器用供电装置
CN203892031U (zh) 滑套位置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
CN110631738A (zh) 一种基于感应供电的电力变压器温度检测系统及其检测方法
CN204965223U (zh)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环境温度控制系统
CN201788034U (zh) 一种海水温度测量装置
CN207251584U (zh)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服务交易智能管理系统
CN208818366U (zh) 瓦楞纸用温度检测装置
CN204142265U (zh) 一种传感器检测电路
CN207703969U (zh) 一种用于配电网故障定位的便携式检测器
CN208458665U (zh) 一种精密位置检测电路
CN109374961B (zh) 一种电流信号检测装置
CN208506120U (zh) 一种用于柴油发电机组的三相三线交流电压采样电路
CN206618505U (zh) 一种热电阻测温系统
CN208063047U (zh) 一种高压电源电路
CN204789728U (zh) Fpc交流电压检测电路及变频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826

Termination date: 2020040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