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582315U - 灸头 - Google Patents

灸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582315U
CN204582315U CN201520099999.XU CN201520099999U CN204582315U CN 204582315 U CN204582315 U CN 204582315U CN 201520099999 U CN201520099999 U CN 201520099999U CN 204582315 U CN204582315 U CN 2045823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e
heat
generating units
glue
w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099999.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为群
吴凯
陈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i Kui Bio Tech Ltd Suzhou
Original Assignee
Zhi Kui Bio Tech Ltd Suzho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i Kui Bio Tech Ltd Suzhou filed Critical Zhi Kui Bio Tech Ltd Suzhou
Priority to CN201520099999.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5823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5823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582315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adiation-Therap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灸头,可实现多功能理疗,具有温控功能,能耗低,使用安全,环保。该灸头包括发热单元,所述发热单元包括远红外发热体以及温度传感器;脉冲电传导单元,所述脉冲电传导单元包括导电体,脉冲电传导单元与发热单元绝缘相连;绝缘保护壳,所述绝缘保护壳包括内腔以及开口,所述发热单元和脉冲电传导单元位于绝缘保护壳的内腔,脉冲电传导单元的导电体的至少一个区域暴露并朝向开口。导线,所述导线分别与发热单元和脉冲电传导单元相连。

Description

灸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灸头。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应用较多的灸疗仪包括灸头以及与灸头相连的控制器。通过控制器控制灸头的各个理疗功能。现有的灸疗仪具备的功能包括远红外和电脉冲刺激。远红外一般是通过发热电阻对陶瓷片加热,再由陶瓷片释放远红外。电脉冲刺激是通过导电体对人体传导脉冲电流。
现有技术存在以下不足:
1、依靠发热电阻加陶瓷片的间接发热技术能耗较大:陶瓷片上设置有发热电路,电路中有多个发热电阻,发热电阻有五个面与空气接触,只有一个面与陶瓷片接触。在工作时每个发热电阻通过一个接触面将部分热量传递给具有远红外发生特质的陶瓷片,再由该陶瓷片将吸收的热量通过自身的材质特性转换为远红外光线。该发热电阻在与陶瓷片热量传递过程中有5个面与空气传递产生损耗;另外陶瓷片的一个面还会与另一个阻隔层的导热面接触,使得热量还有二次损耗。使得整个仪器的耗电量较大。
2、温度不稳定:发热电阻的温差高低不稳定,加上在环境温度对间接性热量传递方式的影响,所以目前技术对使用过程中的温度较难检测和控制。另外发热电阻也容易因故障造成温度不稳定。
3、使用的封装主材和辅材为PVC和化学胶:对人体存在有害物。
4、由于灸头整体设计不合理,使得其外形厚,重量大,难固定,易滑脱,人体贴合度差,疗效降低。
5、现有的一般是单独加热或者单独电脉冲,也有两种功能都有的。加热都能产生远红外,产生的远红外波段不在治疗用波段范围内。
此外目前市场应用的超声波理疗仪一般也仅仅是产生超声波对相应穴位进行刺激,功能单一。通过临床试验证明,仅仅靠超声波对穴位刺激的效果十分有限。例如:中国专利CN103830850A,公开了一种多通道超声穴位刺激装置。该装置包括系统控制电路、超声发生电路和多个超声探头。虽然该装置安装有多个超声探头,但其仅仅具备超声波对人体穴位刺激的功能,不具备其它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有利于实现多功能理疗且便于温度控制的灸头。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灸头,包括:
发热单元,所述发热单元包括远红外发热体以及温度传感器;
脉冲电传导单元,所述脉冲电传导单元包括导电体,脉冲电传导单元与发热单元绝缘相连;
绝缘保护壳,所述绝缘保护壳包括内腔以及开口,所述发热单元和脉冲电传导单元位于绝缘保护壳的内腔,脉冲电传导单元的导电体的至少一个区域暴露并朝向开口;
导线,所述导线分别与发热单元和脉冲电传导单元相连。
进一步的是:所述远红外发热体以及温度传感器设置在导电体的内部。
进一步的是:所述发热单元包括绝缘硅胶层,所述导电体为导电硅胶层,所述远红外发热体为碳纤维发热丝,所述绝缘硅胶层的表面设置有发热丝定位槽以及传感器定位槽,所述碳纤维发热丝沿绝缘硅胶层的表面均匀分布并设置在发热丝定位槽内,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绝缘硅胶层的表面的中央位置并位于传感器定位槽内。
进一步的是:所述绝缘硅胶层和导电硅胶层为一体式结构,且绝缘硅胶层的外缘与导电硅胶层的外缘重合。
进一步的是:所述绝缘保护壳为绝缘硅胶保护壳,所述绝缘保护壳的开口处设置有朝开口内侧延伸的环形包边,所述导电硅胶层位于包边和绝缘硅胶层之间,且导电硅胶层与包边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绝缘硅胶层的侧壁、导电硅胶层的侧壁与绝缘硅胶保护壳的内壁相连且为一体式结构。
进一步的是: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绝缘保护壳的内腔的超声波单元,所述超声波单元包括超声波探头,所述超声波探头与所述导线相连。
进一步的是: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绝缘保护壳的内腔的永磁铁。
进一步的是:所述导电体为导电硅胶层,所述导电硅胶层上设置有针孔,所述针孔内设置有导电针,所述导线与导电针相连。
进一步的是:
还包括超声波单元,所述超声波单元包括超声波探头,所述超声波探头与所述导线相连,所述超声波探头安装在发热单元的外表面;
所述导电体安装在发热单元的外表面;
还包括永磁铁,所述永磁铁安装在发热单元的外表面。
进一步的是:所述远红外发热体为碳纤维发热丝。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具备远红外刺激、脉冲电刺激、超声波刺激、磁场刺激等多种功能;
2、温度可控;
3、灸头防水、防漏电,整体结构合理,体积小,厚度小;
4、能耗低;
5、密封好,一体化无缝设计理念,对内部各个元器件起到良好保护作用;
6、有利于环保,且使用舒适。相应硅胶可采用医用硅胶材料,无毒无味,贴合度好,易固定。
附图说明
图1为导电硅胶层的示意图;
图2为绝缘硅胶层的示意图;
图3为绝缘硅胶保护壳的立体图;
图4为绝缘硅胶保护壳、绝缘硅胶层和导电硅胶层的设置方式示意图;
图5为在基体上设置永磁铁和超声波探头的示意图;
图6为控制器的爆炸图;
图7为控制器装配后的正面视图;
图8为控制器装配后的反面视图;
图9为将远红外发热体以及温度传感器设置在导电体的内部的示意图;
图10为将超声波探头和永磁铁设置在发热单元表面的示意图;
图11为包边的设置方式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导电硅胶层1,绝缘硅胶层2,传感器定位槽3,发热丝定位槽4,发热丝导线引出槽5,传感器导线引出槽6,永磁铁7,超声波探头8,绝缘硅胶保护壳9,针孔10,上壳11,按钮12,亚克力板13,屏幕14,PCB板15,电池16,下壳17,远红外发热体18,温度传感器19,导电体20,发热单元21,永磁铁22,包边2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灸头,包括:
发热单元21,所述发热单元21包括远红外发热体18以及温度传感器19,上述远红外发热体18可以为碳纤维发热丝或陶瓷等,该处远红外发热体18发射的远红外光线是在医学治疗用波段范围内,一般是5.6-15微米;还包括脉冲电传导单元,所述脉冲电传导单元包括导电体20,脉冲电传导单元与发热单元绝缘相连,上述导电体20可为金属导电网、金属导电片或导电硅胶等;还包括绝缘保护壳,所述绝缘保护壳包括内腔以及开口,所述发热单元和脉冲电传导单元位于绝缘保护壳的内腔,脉冲电传导单元的导电体的至少一个区域暴露并朝向开口,该暴露的区域可用于给人体传导脉冲电,例如图11中,导电体的外表面暴露并朝向开口。上述绝缘保护壳所用材料可用医用硅胶等材料,医用硅胶使用安全,避免有害物质对人体产生伤害;还包括导线,所述导线分别与发热单元和脉冲电传导单元相连,上述导线可包括多条连接线,各个连接线可与相应部件相连,以此给相应部件供电或传输相应的数据信号。
上述导线可与连接头相连,例如USB插头。然后将连接头与控制器相连。控制器上可相应设置接口,例如USB接口。这样就可将灸头与控制器相连。设置时,控制器上可同时设置多个接口,例如2个,3个,4个,5个等等。以4个为例,四个USB接口可包括两个正极和两个负极,一个正极USB接口和一个负极USB接口可形成一组USB接口,这组USB接口分别与两个灸头连接后,通过灸头与人体连接可形成一个脉冲电回路。此外,每个USB接口还可分别输出电流用于灸头加热及温度信息反馈。由于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灸头本身具备多种功能,而上述控制器上可同时连接多个灸头,因此使用本实用新型可对人体多个穴位同时进行多种刺激,其效果明显好于单一功能的相关产品。上述控制器可包括脉冲电发生模块,所述脉冲电发生模块与脉冲电传导单元的导电体电连接,脉冲电发生模块用于产生脉冲电流,这里可采用现有的各种方式产生脉冲电流;发热供电模块,所述发热供电模块与发热单元的远红外发热体电连接,发热供电模块用于给远红外发热体供电使其发热,发热后产生远红外光线;温度监测控制模块,所述温度监测控制模块与发热单元的温度传感器电连接,所述温度监测控制模块与发热供电模块电连接,温度监测控制模块接收温度传感器产生的信号,根据该信号判断远红外发热体的温度是否符合要求,并根据判断结果对发热供电模块进行控制,以此来调整远红外发热体的温度。例如,远红外发热体的温度高于临界值后,温度传感器将信号传递给温度监测控制模块,温度监测控制模块接受该信号后作出判断,认为远红外发热体的温度高于临界值,应该停止给远红外发热体供电,此时温度监测控制模块控制发热供电模块作出反应,切断供电,使远红外发热体的温度下降。通过上述方式就可有效避免灸头温度过高对人体烫伤。
上述各个接口以及模块可设置在一个PCB板15上,如图6所示。此外,还可包括上壳11、按钮12、亚克力板13、屏幕14、PCB板15、电池16和下壳17。按钮12用于对相应功能进行操作。亚克力板13用于对屏幕进行保护。屏幕14用于显示相关数据以及显示可操作的功能项。电池16用于给各个部件进行供电。当然,供电方式还可采用电源适配器等。
图9给出了一种封装结构,所述远红外发热体18以及温度传感器19设置在导电体20的内部。例如上述导电体20为导电硅胶,则可将远红外发热体18以及温度传感器19封装在导电硅胶内部。这样一方面可减少灸头的体积,做出超薄形灸头,以此提高与人体的贴合度和使用的舒适度。而且还有利于对远红外发热体18以及温度传感器19进行保护,同时还可降低能耗。例如,当远红外发热体18采用碳纤维发热丝时,由于碳纤维发热丝本身通电后可产生热量和远红外光线,不需要二次传递热量来产生远红外光线,所以在提高远红外的产生速度和质量的同时,可以降低能耗。更进一步的是,由于将碳纤维发热丝封装在导电体的内部,其产生的热量容易集中,促使碳纤维发热丝迅速升温,且热量直接传递给导电体,克服了在热传导过程中空气间隙对能量损耗的缺陷。因此可进一步降低能耗。
图1、图2和图4给出了一种层状设计方式。在这种设计方式中,所述发热单元包括绝缘硅胶层2,所述导电体为导电硅胶层1,所述远红外发热体18为碳纤维发热丝,所述绝缘硅胶层2的表面设置有发热丝定位槽4以及传感器定位槽3,所述碳纤维发热丝沿绝缘硅胶层2的表面均匀分布并设置在发热丝定位槽4内,所述温度传感器19设置在绝缘硅胶层2的表面的中央位置并位于传感器定位槽3内。此外,相应的连接线的引出槽也可在相应层上设置。例如在图2中,绝缘硅胶层2上设置有发热丝导线引出槽5和传感器导线引出槽6。这样可方便导线的固定和引出。
上述层状设计方式有利于为生产加工提供便利。同时有利于生产体积小、厚度薄的灸头。进一步的是,上述结构中,发热丝定位槽可以为包括多个弧形段的弧形槽,通过这种弧形槽一方面可将碳纤维发热丝固定在其内,另一方面可提高碳纤维发热丝的发热效率,因碳纤维发热丝不与其他散热结构接触,便于碳纤维发热丝热量迅速上升。而且,碳纤维发热丝由于均匀布置在绝缘硅胶层,因此整个灸头产生的热量和远红外光线比较均匀。由于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绝缘硅胶层的中央位置,可准备监测到绝缘硅胶层的温度变化,而绝缘硅胶层的温度变化又是碳纤维发热丝的温度变化引起的,所以温度传感器可准确监测到碳纤维发热丝的温度变化。
在上述基础上,所述绝缘硅胶层和导电硅胶层为一体式结构,也就是绝缘硅胶层和导电硅胶层之间没有缝隙,且绝缘硅胶层的外缘与导电硅胶层的外缘重合。这种结构有利于使绝缘硅胶层被封装在导电硅胶层的下方,导电硅胶层的外表面可暴露在外。从而使得绝缘硅胶层上安装的碳纤维发热丝和温度传感器不会暴露,还可使其它元器件一同封装。封装后,碳纤维发热丝和温度传感器以及各个元器件可受到良好保护,不会受到人体产生的水气以及其它污染源的侵害。同时,还有利于碳纤维发热丝的热量得到充分利用,避免热量通过空气发生不必要的损失。有利于进一步降低能耗。
图3给出了一种绝缘保护壳的实施方式,图3中的绝缘保护壳为绝缘硅胶保护壳9,图3中给出的视角是该绝缘硅胶保护壳9的底部视角,该绝缘保护壳所用材料为硅胶材料,优选为医用硅胶材料。所述绝缘硅胶保护壳9的开口处设置有朝开口内侧延伸的环形包边23,所述导电硅胶层1位于包边23和绝缘硅胶层2之间,且导电硅胶层1与包边23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绝缘硅胶层2的侧壁、导电硅胶层1的侧壁与绝缘硅胶保护壳9的内壁相连且为一体式结构。该处一体式结构是指通过模具浇注方式在绝缘硅胶层以及导电硅胶层等结构的周围浇注形成上述绝缘硅胶保护壳。这样可使绝缘硅胶层等结构被封装在壳体内,只有导电硅胶层的外表面暴露。且绝缘硅胶保护壳与导电硅胶层之间没有缝隙。这样可有效防止液体、灰尘等异物对各个元器件的污染,可防止人体产生的水气对元器件的侵蚀。保证各个元器件的长期正常使用。上述结构设置包边,是为了在使用时可在导电硅胶层的外表面搁置载体,载体的边缘可插入包边与导电硅胶层之间的缝隙来固定。载体可为吸水载体,载体可在吸附各种艾灸提取液后使用。上述载体可以为医用无纺布,医用纸片,医用海绵等等。上述艾灸提取液被加热雾化后可加速渗入人体,便于人体的吸收。
在上述基础上,为了提高对人体穴位的刺激程度,实现多种功能协同作业,优势互补,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绝缘保护壳的内腔的超声波单元,所述超声波单元包括超声波探头8,所述超声波探头8与所述导线相连。超声波探头8可将超声波传导进入人体,从而实现对人体穴位的刺激。为了产生超声波,所述控制器还包括超声波发生模块,所述超声波发生模块与超声波探头电连接。超声波发生模块可使用现有的超声波发生电路。相应的该超声波发生模块可设置在上述PCB板15上。
进一步的是,还可在上述基础上设置永磁铁7,永磁铁7可设置在上述绝缘保护壳的内腔。具体设置方式有多种。例如可安装在绝缘保护壳的内腔的底部,还可按照图5所示,在一个基体上设置超声波探头8和永磁铁7,基体中央可设置永磁铁7,围绕永磁铁7的周向可设置多个超声波探头8。该基体可以为硅胶材料制成。这样就可将各个元器件安装在不同的层上,这样便于加工和安装,也有利于使灸头形成超薄结构。减少灸头的体积。
当上述导电体为导电硅胶层时,为了给导电硅胶层通电,就需要安装相应的导体,上述导体可以为金属片等。但如果安装金属片或金属块等导体时,由于导电硅胶层厚度较薄,会使与导电硅胶层接触的其它层的形状发生变形。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如图4所示,本发明所述导电硅胶层上设置有针孔,所述针孔内设置有导电针,所述导线与导电针相连。由于预设有针孔,因此可在导电硅胶层和其它层加工完毕后,再将相应的导电针插入。从而可避免其它层发生变形。
图10给出另一种实施方式,该方式中包括超声波单元,所述超声波单元包括超声波探头8,所述超声波探头8与所述导线相连,所述超声波探头8安装在发热单元21的外表面;所述导电体20安装在发热单元21的外表面;还包括永磁铁7,所述永磁铁7安装在发热单元21的外表面。上述发热单元的实施方式可按照上述已经描述各种方式来实现。例如发热单元包括绝缘硅胶层,绝缘硅胶层内设置碳纤维发热丝和温度传感器。采用上述结构,超声、电脉冲、远红外、磁疗同时具备。同时该灸头本身为一平板形状,这样可方便与人体贴合。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灸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热单元,所述发热单元包括远红外发热体以及温度传感器;
脉冲电传导单元,所述脉冲电传导单元包括导电体,脉冲电传导单元与发热单元绝缘相连;
绝缘保护壳,所述绝缘保护壳包括内腔以及开口,所述发热单元和脉冲电传导单元位于绝缘保护壳的内腔,脉冲电传导单元的导电体的至少一个区域暴露并朝向开口;
导线,所述导线分别与发热单元和脉冲电传导单元相连。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灸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红外发热体以及温度传感器设置在导电体的内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灸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单元包括绝缘硅胶层,所述导电体为导电硅胶层,所述远红外发热体为碳纤维发热丝,所述绝缘硅胶层的表面设置有发热丝定位槽以及传感器定位槽,所述碳纤维发热丝沿绝缘硅胶层的表面均匀分布并设置在发热丝定位槽内,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绝缘硅胶层的表面的中央位置并位于传感器定位槽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灸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硅胶层和导电硅胶层为一体式结构,且绝缘硅胶层的外缘与导电硅胶层的外缘重合。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灸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保护壳为绝缘硅胶保护壳,所述绝缘保护壳的开口处设置有朝开口内侧延伸的环形包边,所述导电硅胶层位于包边和绝缘硅胶层之间,且导电硅胶层与包边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绝缘硅胶层的侧壁、导电硅胶层的侧壁与绝缘硅胶保护壳的内壁相连且为一体式结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灸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绝缘保护壳的内腔的超声波单元,所述超声波单元包括超声波探头,所述超声波探头与所述导线相连。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灸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绝缘保护壳的内腔的永磁铁。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灸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体为导电硅胶层,所述导电硅胶层上设置有针孔,所述针孔内设置有导电针,所述导线与导电针相连。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灸头,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超声波单元,所述超声波单元包括超声波探头,所述超声波探头与所述导线相连,所述超声波探头安装在发热单元的外表面;
所述导电体安装在发热单元的外表面;
还包括永磁铁,所述永磁铁安装在发热单元的外表面。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灸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红外发热体为碳纤维发热丝。
CN201520099999.XU 2015-02-11 2015-02-11 灸头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5823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099999.XU CN204582315U (zh) 2015-02-11 2015-02-11 灸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099999.XU CN204582315U (zh) 2015-02-11 2015-02-11 灸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582315U true CN204582315U (zh) 2015-08-26

Family

ID=539185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099999.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582315U (zh) 2015-02-11 2015-02-11 灸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58231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12421A (zh) * 2016-10-10 2016-12-14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新型软质电蚊拍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12421A (zh) * 2016-10-10 2016-12-14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新型软质电蚊拍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88523B (zh) 灸头以及灸疗仪
CN106038233A (zh) 冷热美容仪
CN204581929U (zh) 灸疗仪
CN204582315U (zh) 灸头
CN108078771A (zh) 一种便携式热敏药电灸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203139096U (zh) 一种电热针灸振动治疗仪
CN216319525U (zh) 一种磁电脉冲治疗仪
CN207575437U (zh) 一种智能艾灸仪的艾灸片固定结构
CN203576912U (zh) 电子灸疗仪
WO2020147103A1 (zh) 脸部美容装置
CN108498944A (zh) 新型生物能理疗仪
CN105160976A (zh) 一种新型智能仿真皮肤
CN201643425U (zh) 多功能理疗贴片
CN201139677Y (zh) 强力透化电磁热垫
CN211659083U (zh) 无机非金属远红外理疗器
CN211356221U (zh) 一种具有远红外理疗功能的眼罩
CN210991069U (zh) 一种多功能骨关节理疗仪
CN209490384U (zh) 一种医疗保健用健身贴
CN216603806U (zh) 一种治疗器
CN201431700Y (zh) 生物智能治疗仪电极
CN110123613A (zh) 一种带有加热功能的身体按摩器
CN210540198U (zh) 方便检修的发热床垫
CN218589520U (zh) 一种电刺激理疗发热腰带
CN213371471U (zh) 一种温奶器
CN219940330U (zh) 一种石墨烯热水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826

Termination date: 20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