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577745U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577745U CN204577745U CN201520284321.9U CN201520284321U CN204577745U CN 204577745 U CN204577745 U CN 204577745U CN 201520284321 U CN201520284321 U CN 201520284321U CN 204577745 U CN204577745 U CN 20457774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row
- electric connector
- lower row
- terminal assemblie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上排端子组件,所述上排端子组件包括若干间隔排列的上排端子以及射出成型在所述上排端子上的上绝缘件;下排端子组件,所述下排端子组件包括若干间隔排列的下排端子以及射出成型在所述下排端子上的下绝缘件;接地片,夹持在所述上排端子组件和下排端子组件之间;以及外绝缘体,所述外绝缘体射出成型在所述上排端子组件、下排端子组件及接地片外侧。从而,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上排端子与下排端子之间不会产生信号干扰,提高了信号传输质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多次注塑成型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连接器一般包括绝缘本体、固定在绝缘本体内的第一排导电端子和第二排导电端子及安装在绝缘本体外侧的金属壳体。所述金属壳体设有可供对接连接器插入的对接空间,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部及自基部延伸进入对接空间的舌板。在传输高频信号时,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与第二排导电端子之间容易产生信号干扰,进而影响信号的传输质量。
另一方面,在组装电连接器时,需要先将绝缘本体注塑成型,然后将所有导电端子逐个组装入绝缘本体内,最后再将金属壳体组装到绝缘本体的外侧。然而,这样的组装方式不仅步骤较多,操作不方便,同时人工组装成本较高。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在外绝缘体内设置有接地片,从而上下两排端子之间不会产生信号干扰,提高了信号传输质量。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
上排端子组件,所述上排端子组件包括若干间隔排列的上排端子以及射出成型在所述上排端子上的上绝缘件;
下排端子组件,所述下排端子组件包括若干间隔排列的下排端子以及射出成型在所述下排端子上的下绝缘件;
接地片,夹持在所述上排端子组件和下排端子组件之间;以及
外绝缘体,所述外绝缘体射出成型在所述上排端子组件、下排端子组件及接地片外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组装在所述外绝缘体外侧的内金属壳体,所述内金属壳体包括设置在所述外绝缘体顶部的上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外绝缘体底部的下壳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壳体的两侧设有扣合部,所述扣合部上突设有凸块,所述上壳体的两侧对应设有搭接部,所述搭接部上开设有供卡持收容所述凸块的卡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绝缘体包括外基部及自所述外基部向前延伸的外舌板,所述外舌板上靠近所述外基部的一侧凹设有凹陷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接地片的侧缘暴露于所述凹陷部中。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扣合部与所述搭接部组装配合并收容在所述凹陷部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包覆在所述外绝缘体外侧的外壳,所述上壳体还具有连接所述内金属壳体与所述外壳的弹片,以使得所述内金属壳体与所述外壳接触导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下排端子组件及接地片均设有若干在上下方向贯穿的通孔,所述外绝缘体射出成型在所述上排端子组件与下排端子组件的外侧,并形成有若干填充在所述通孔内的填充块。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排端子与下排端子均包括若干传输信号或者电源的第一端子及传输接地信号的第二端子,所述第二端子位于所述上排端子与下排端子的两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接地片包括平板状的主体部及自主体部后端向外延伸以安装到外部电路板上的安装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在外绝缘体内设置有接地片,从而上排端子与下排端子之间不会产生信号干扰,提高了信号传输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爆炸图。
图3是图2所示上排端子组件的立体图。
图4是图3所示上排端子组件的另一视角立体图。
图5是图2所示下排端子组件的立体图。
图6是图2所示接地片的立体图。
图7是图2所示上、下排端子组件与接地片组装后并射出成型外绝缘体后的立体图。
图8是图2所示内金属壳体的分解图。
图9是在图7的基础上进一步与内金属壳体组装后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的另一视角立体图。
图11是图2所示外壳的立体图。
图12是图11所示外壳的另一视角立体图。
图13是图2所示防水壳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至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1可安装在外部电路板(未图示)上并可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对接配合。所述电连接器1包括上排端子组件10、下排端子组件20、位于上排端子组件10与下排端子组件20之间的接地片30、射出成型在上排端子组件10和下排端子组件20外侧的外绝缘体50、固定在外绝缘体50外侧的内金属壳体40和外壳60、及套设在外壳60外侧以起到防水作用的防水壳70。
请参阅图2至图4所示,所述上排端子组件10包括若干间隔排列的上排端子11及射出成型在所述上排端子11上的上绝缘件1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排端子11的数量为十二根;当然,上排端子11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增减。
所述上排端子11间隔排列,各上排端子11均包括用于与对接连接器接触的上排接触部111、自上排接触部111的末端垂直向下弯折的上排弯折部112及自上排弯折部112的末端水平向后延伸的上排焊接部113。所述上排焊接部113排列成一排并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以便于表面焊接到外部电路板上。
所述上排端子11包括若干传输信号或者电源的第一端子11a及传输接地信号的第二端子11b。在上排端子11中,所述第二端子11b位于所述上排端子11的两侧,所述第一端子11a位于第二端子11b之间,且所述第一端子11a包括有三对差分信号端子和分设在差分信号端子与第二端子11b之间或相邻两对差分信号端子之间的电源端子。
所述上绝缘件12包括成型在上排端子11的上排接触部111后侧及上排弯折部112外侧的上基部120及成型在上排端子11的上排接触部111前侧下方的上舌板121,所述上基部120在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上舌板121在厚度方向上的尺寸。所述上基部120呈L型设置。所述上舌板121用于固定限位所述上排端子11的上排接触部111,从而与对接连接器对接稳定。所述上排端子组件10设有若干在上下方向贯穿的通孔122,且所述通孔122设置在相邻的两个上排端子11之间。该种通孔122间隔设置一方面在射出成型上排端子组件10后,使得所述上排端子11的背面有上绝缘件12支撑,另一方面可在后续成型外绝缘体50时形成射出流道较大的流动空间。
所述上基部120与上舌板121的底端分别突设有圆柱形的第一突柱13。
请参阅图2与图5所示,所述下排端子组件20包括若干间隔排列的下排端子21及射出成型在所述下排端子21上的下绝缘件2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下排端子21的数量为十二根;当然,下排端子21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增减。
所述下排端子21间隔排列,各下排端子21均包括用于与对接连接器接触的下排接触部211、自下排接触部211末端垂直向下弯折的下排连接部212及自下排连接部212末端水平向后延伸以安装到外部电路板上的下排安装部213。所述下排安装部213排列成一排并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以便于表面焊接到外部电路板上。
所述下排端子21包括若干传输信号或者电源的第三端子21a及传输接地信号的第四端子21b。在下排端子21中,所述第四端子21b位于所述下排端子21的两侧,所述第三端子21a位于所述第四端子21b之间。所述第三端子21a包括有三对差分信号端子和分设在差分信号端子与第四端子21b之间或相邻两对差分信号端子之间的电源端子,并且上排端子11中的所述第一端子11a与下排端子21中的所述第三端子21a类型相同且反向排布,从而对接连接器正反插时均可与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1电性导通,并可进行信号传输。
所述下绝缘件22包括下基部220和下舌板221,所述下基部220成型在所述下排接触部211的后侧及所述下排连接部212的外侧,所述下舌板221成型在所述下排接触部211的前侧上方,且所述下舌板221在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小于所述下基部220在厚度方向上的尺寸。所述下舌板221用于固定限位所述下排端子21的下排接触部211,从而与对接连接器对接稳定。所述下排端子组件20设有若干在上下方向贯穿的通孔214,且所述通孔214设置在相邻的两个下排端子21之间。该种通孔214间隔设置一方面在射出成型下排端子组件20后,使得所述下排端子21的背面有下绝缘件22支撑,另一方面可在后续成型外绝缘体50时形成射出流道较大的流动空间。所述下排端子21与相应的上排端子11对齐。所述上排端子组件10的各通孔122与下排端子组件20上相应的通孔214对齐。
所述下基部220与下舌板221的顶端分别突设有圆柱形的第二突柱23。
请参阅图4至图7所示,所述接地片30夹持在上排端子组件10与下排端子组件20之间,所述接地片30用以屏蔽上、下排端子11,21之间的信号干扰。所述接地片30由金属材料冲压形成,并包括平板状的主体部31及自主体部31的后端向外延伸以安装到外部电路板上的安装部32。
所述接地片30的宽度大于上、下排端子组件10,20的宽度,从而在组装上、下排端子组件10,20及接地片30后,所述接地片30的两侧均超出上、下排端子组件10,20的两侧边缘,所述接地片30向前超出所述上、下排端子组件10,20,从而便于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所述主体部31上开设有若干在上下方向贯穿的通孔310。一部分通孔310与上排端子组件10上的通孔122和下排端子组件20上的通孔214对应对齐,从而在射出成型外绝缘体50时,上下射出流动的塑料可以得到流通与平衡并可得到较多的整体流动空间。
所述接地片30的主体部31上开设有若干贯穿所述主体部31的开槽33,其中,一部分开槽33与所述第一突柱13相对应以供所述第一突柱13突伸入,另一部分开槽33与所述第二突柱23相对应以供所述第二突柱23突伸入,从而在将接地片30夹持在所述上排端子组件10与下排端子组件20之间时,可通过所述第一突柱13与开槽33的配合及所述第二突柱23与开槽33的配合,限制接地片30在上排端子组件10与下排端子组件20之间移动,进而保证接地效果较佳。
请参阅图2、图7及图10所示,所述外绝缘体50射出成型在上排端子组件10、下排端子组件20及接地片30的外侧。所述外绝缘体50包括若干流入填充在通孔122,214,310内的填充块501。所述外绝缘体50包括外基部51及自外基部51向前延伸的外舌板52,所述上排端子11的上排接触部111及所述下排端子21的下排接触部211延伸至所述外舌板52并曝露于空气中,以便于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所述接地片30的部分侧缘自所述外舌板52的侧缘曝露于空气中,以便于与对接连接器对接,实现接地效应。
所述外舌板52上靠近外基部51的一侧凹陷形成有凹陷部521,所述接地片30的侧缘暴露于凹陷部521中。所述外基部51的顶部设有一开口槽511及位于所述开口槽511两侧的凸块512,所述凸块512具有倾斜的导引面513,且两个凸块512的导引面513相对设置并相向延伸。所述开口槽511和所述凸块512设置在所述外基部51上远离外舌板52的一侧。所述外基部51的底部开设有两个限位槽514,该两个限位槽514对称设置在所述外基部51的两侧,且每个限位槽514均具有一倾斜面515。所述限位槽514设置在所述外基部51上靠近外舌板52的一侧。
请参阅图7至图10所示,所述电连接器1还包括组装在所述外绝缘体50外侧的内金属壳体40。所述内金属壳体40包括设置在所述外绝缘体50顶部的上壳体41和设置在所述外绝缘体50底部的下壳体42。所述下壳体42的两侧设有扣合部421,所述扣合部421上突设有凸块422,所述上壳体41的两侧对应设有搭接部411,所述搭接部411上开设有供卡持收容所述凸块422的卡口412。在组装内金属壳体40至外绝缘体50上时,先将下壳体42贴合外绝缘体50的底部放置,并使得扣合部421收容于所述凹陷部521内;然后将上壳体41贴合外绝缘体50的顶部放置,并使得搭接部411收容于所述凹陷部521内;最后将扣合部421上的凸块422卡入搭接部411的卡扣412内。
所述上壳体41还具有Z型的弹片413,在内金属壳体40组装至外绝缘体50上时,所述弹片413搭接在所述外绝缘体50的外基部51上。由于接地片30的侧缘暴露于凹陷部521中,从而在内金属壳体40组装完成后,接地片30的侧缘与内金属壳体40接触导通,实现接地效应。由于所述弹片413与所述外壳60相接触,从而所述内金属壳体40与所述外壳60接触导通,进而使得所述接地片30与外壳60间接导通,实现接地效应。
当然,区别于本实施例,所述内金属壳体40也可以一体成型设置。
请参阅图2、图11及图12所示,所述外壳60包括包覆在所述外绝缘体50外侧的包覆部61和自所述包覆部61的一侧边朝远离所述包覆部61方向延伸的延伸部62。所述包覆部61内形成有对接空间611供对接连接器插入,以与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1形成电性连接。所述上舌板121及下舌板221悬伸在所述对接空间611中。另,所述上舌板121至所述外壳60顶壁的距离与所述下舌板221至所述外壳60底壁的距离相等,从而对接连接器正反插时均可与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1电性导通,并可进行信号传输。
所述包覆部61包括相对设置的顶壁612和底壁613及连接顶壁612和底壁613的两侧壁614,所述延伸部62自所述顶壁612向后延伸形成。所述顶壁612与底壁613上分别设有撕破成型的弹性部615,所述弹性部615用以与对接连接器相互配合。所述顶壁612上还设有朝向所述外绝缘体50弹性悬伸并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悬臂616,所述底壁613上还设有朝向所述外绝缘体50弹性悬伸并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悬臂617。所述第一悬臂616沿所述导引面513延伸并收容于所述开口槽511内,所述第二悬臂617沿所述倾斜面515延伸并收容于所述限位槽514内,从而通过所述第一悬臂616与开口槽511和导引面513的配合、及所述第二悬臂617与限位槽514和倾斜面515的配合,可限制所述外壳60脱离所述外绝缘体50。
所述延伸部62还包括垂直向下延伸以焊接到外部电路板上的焊脚621、垂直于所述顶壁612设置的遮盖部622及自所述遮盖部622两侧朝向所述两侧壁614延伸的延伸臂623,所述遮盖部622用以遮盖所述外绝缘体50的后端。所述焊脚621的上方突设有凸肋624,所述延伸臂623上开设有供卡扣收容所述凸肋624的开口625,使用时,所述凸肋624一直卡扣收容在所述开口625内,以防止外绝缘体50组装超出所述遮盖部622。
请参阅图13所示,所述防水壳70包括套设在所述包覆部61外侧的套设部71及自套设部71两侧向外撕破成型以与外部电路板焊接固定的焊脚72。所述套设部71套设在所述弹性部615的外侧,以防止液体从所述弹性部615滴落到所述外舌板52上,进而避免上排端子11和下排端子21因受潮而发生故障。
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1的制造方法,主要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上排端子11,在所述上排端子11外侧射出成型上绝缘件12,并形成上排端子组件10;
提供下排端子21,在所述下排端子21外侧射出成型下绝缘件22,并形成下排端子组件20;
提供接地片30,将所述接地片30夹持在所述上排端子组件10与下排端子组件20之间;
在所述上排端子组件10、接地片30及下排端子组件20外侧射出成型外绝缘体50;
提供下铁壳42,将所述下铁壳42贴附在所述外绝缘体50的底部;
提供上铁壳41,将所述上铁壳41贴附在所述外绝缘体50的顶部并与所述下铁壳42组装扣合;
提供外壳60,将所述外壳60套设在所述外绝缘体50的外侧;
提供防水壳70,将所述防水壳70套设在所述外壳60的外侧。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1通过在上排端子组件10与下排端子组件20之间设置接地片30,且接地片30通过内金属壳体40与外壳60相导通,从而使得上排端子11与下排端子21之间的信号不会互相干扰,进而提高了信号传输质量。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的制造方法经过三次注塑成型,不仅制造方法简单、冲压难度低、注塑成型方便,同时还能使电连接器1的结构更强壮;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1的制造方法可在实际生产时实现全部自动化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排端子组件,所述上排端子组件包括若干间隔排列的上排端子以及射出成型在所述上排端子上的上绝缘件;
下排端子组件,所述下排端子组件包括若干间隔排列的下排端子以及射出成型在所述下排端子上的下绝缘件;
接地片,夹持在所述上排端子组件和下排端子组件之间;以及
外绝缘体,所述外绝缘体射出成型在所述上排端子组件、下排端子组件及接地片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组装在所述外绝缘体外侧的内金属壳体,所述内金属壳体包括设置在所述外绝缘体顶部的上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外绝缘体底部的下壳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的两侧设有扣合部,所述扣合部上突设有凸块,所述上壳体的两侧对应设有搭接部,所述搭接部上开设有供卡持收容所述凸块的卡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绝缘体包括外基部及自所述外基部向前延伸的外舌板,所述外舌板上靠近所述外基部的一侧凹设有凹陷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片的侧缘暴露于所述凹陷部中。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扣合部与所述搭接部组装配合并收容在所述凹陷部内。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包覆在所述外绝缘体外侧的外壳,所述上壳体还具有连接所述内金属壳体与所述外壳的弹片,以使得所述内金属壳体与所述外壳接触导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排端子组件及接地片均设有若干在上下方向贯穿的通孔,所述外绝缘体射出成型在所述上排端子组件与下排端子组件的外侧,并形成有若干填充在所述通孔内的填充块。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排端子与下排端子均包括若干传输信号或者电源的第一端子及传输接地信号的第二端子,所述第二端子位于所述上排端子与下排端子的两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片包括平板状的主体部及自主体部后端向外延伸以安装到外部电路板上的安装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284321.9U CN204577745U (zh) | 2015-05-05 | 2015-05-05 | 电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284321.9U CN204577745U (zh) | 2015-05-05 | 2015-05-05 | 电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577745U true CN204577745U (zh) | 2015-08-19 |
Family
ID=538703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284321.9U Active CN204577745U (zh) | 2015-05-05 | 2015-05-05 | 电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577745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795698A (zh) * | 2015-05-05 | 2015-07-22 | 昆山嘉华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
-
2015
- 2015-05-05 CN CN201520284321.9U patent/CN204577745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795698A (zh) * | 2015-05-05 | 2015-07-22 | 昆山嘉华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4103157U (zh) | 电连接器 | |
CN104795698A (zh) |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 |
CN204947243U (zh) | 插座连接器 | |
CN205724167U (zh) | 电连接器 | |
CN105406254A (zh) | 电连接器 | |
CN105470714A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252170Y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
CN204103126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4464643U (zh) | 电连接器 | |
CN105390853A (zh) | 电连接器 | |
CN202434747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4103108U (zh) | 电连接器 | |
CN107293916A (zh) | 电连接器 | |
CN204230555U (zh) |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 |
CN204577745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4167559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3826598U (zh) | 网络插座连接器 | |
CN105490095A (zh) |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 |
CN202678584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5264887U (zh) | 掀盖式fpc连接器 | |
CN204103120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4947244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3180152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4947179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2084686U (zh) | 一种电池用插座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